高密度模式下的人居环境建设策略及新机遇 香港社会型住房的开发及转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rateg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High-density Human Habitat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Social Housing
  • 作者:邹经宇 ; 李晌
  • 英文作者:TSOU Jin Yeu;LI Xiang;
  • 关键词:高密度 ; 社会型住房 ; 人居环境 ; 新市镇 ; 社区互助 ; 人口老龄化
  • 英文关键词:High-density;;Social Housing;;Human Habitats;;New Town;;Mutual-aid Community;;Population Ageing
  • 中文刊名:SDJZ
  • 英文刊名:Time + Architecture
  • 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 出版日期:2016-11-18
  • 出版单位:时代建筑
  • 年:2016
  • 期:No.152
  • 语种:中文;
  • 页:SDJZ201606009
  • 页数:6
  • CN:06
  • ISSN:31-1359/TU
  • 分类号:51-56
摘要
文章深入梳理了高密度城市香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社会型住房开发、规划、设计、分配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新加坡和日本在相关方面上的经验,探讨与总结香港公营房屋计划在应对人口激增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文章旨在为当前在转型中积极探索住房及人居发展的高密度及超高密度城市,提供可参考及可借鉴的应对策略,以推进规划、设计与政策在高密度城市化进程中更加高效有序的实施。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since 1960 s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is hyperdensity city,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experiences of Singapore and Japa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program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oping with population explosion and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referable and exemplary strategies for high-density and ultra-density cities that are currently seeking transi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ous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so as to promote efficient and orderly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desig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process of hyperdensity urbanization.
引文
[1]周逸骏,顾大庆,徐雷.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的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13,31(7):64-70.
    [2]梁美仪,赵茱莉.家:香港公屋四十五年[M].香港:香港房屋委员会,1999.
    [3]杨万,王家英.香港公营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顾与前瞻[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代香港房屋委员会和香港亚太研究所,2003.
    [4]王坤,王泽森.香港公共房屋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40-45.
    [5]杨孟轩.调景岭:香港[小台湾]的起源与变迁,1950-1970年代.台湾史研究,2011,18(1):133-183.
    [6]刘志林,李劫.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基本模式,政策转型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城市研究,2010(10):21-26.
    [7]香港房委会.公营房屋政策,甲部:公屋申请、调迁及资助置业计划——第一章:申请租住公共房屋[EB/OL].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about-us/policy-focus/policies-onpublic-housing/,2016-05-24.
    [8]李百浩,邹涵.艾伯克隆比与香港战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08-113.
    [9]陈行.从香港新市镇开发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2):11-13.
    [10]王晔.从志愿服务组织看香港NGO服务管理模式[J].2012(10):51-52.
    [11]陈奇娟.香港社联参与社会服务的核心内容,生态环境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5(1):91-97.
    [12]冯宜萱,苏洁琼.徐会夫.以可持续规划缔造公营房屋优质居住环境:香港房屋委员会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1):30-36.
    [13]Chow N.&Chi I.Catering for the Elderly[M]//Yeung Y.M.&Wong T.K.Y.,ed.Fifty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A Golden Jubilee Review and Appraisal.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409-430.
    [14]Lee K.,To B.,Yu K.The New Paradox of the Thrift:Financialisation,Retirement Protection and Income Polarization in Hong Kong[J].China Perspectives,2014(1):15-24.
    [15]Wong R.&Chim Y.Hong Kong Land for Hong Kong People[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5.
    [16]Li L.H.Impacts of Homeownership and Residential Stability on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ong Kong[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6,126(2):595-616.
    [17]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R].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12.
    [18]陈婷婷,魏宗财.向香港学习“住房之道”——广州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与出路[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9]代懋,李若冲.中国香港住房保障体系的综述及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4):8-14.
    [20]UM Wan Fung Bernard Vincent.Design Parameters for Elderly Care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M].HongKong: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2003.
    (1)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议题一世界人口趋势一城市化,参见http://www.un.org/zh/development/popuIation/urbanization.shtml
    (2)数据来源: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于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演讲。
    (3)数据来源:香港规划署一香港土地用途,参见:2015 http://www.pland.gov,.hk/pland_sc/info_serv/statistic/landu.html
    (4)香港的特别地区,是指由香港政府将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地方划出作为保育用途的地区。
    (5)Mai Po Ramsar Wetland,为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盆地内一个天然浅水河口湿地,被记录于“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6)数据来源:香港人口趋势1981—2011(2012年版),参见: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17032012XXXXB0100.pdf
    (7)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6年版),参见: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100032016AN16B0100.pdf
    (8)数据来源:香港统计月刊(2016年10月),参见: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100022016MM10B0100.pdf
    (9)数据来源:房屋统计数字2016,参见: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common/pdf/about-us/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HIF.pdf
    (10)寮屋是指非法占地措建的临时性居住场所,通常随意用铁皮、木头搭建而成,十分简陋且存在卫生火灾隐患。
    (11)调景岭在20世纪s0年代至60年代时期容纳了许多因国共内战而涌入香港的难民,居住了近7 000名登记的“合法”居民,更有约9 000名非登记住户居住在此。在此时期调景岭一度没有水电设施,居民生活十分艰辛。调景岭社区曾经是寮屋区的营地。
    (12)“大排档”为香港非常传统的街头露天食肆,代表了香港地道的饮食文化。随着市区重建的推行,许多大排档已随着旧时的大厦成为记忆。目前香港的大排档仅存在于香港的老旧住宅区中。
    (13)居屋即“居者有其屋计划”,是香港公屋计划之一,由政府兴建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并扣除地价授予低收入者。
    (14)数据来源:香港立法会网站研究刊物—人口政策,参见: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populationpolicy.htm
    (15)“合作居住”是一种创造邻里空间和社区归属感的策略,由多种类型的住宅混合组成,提供大量的公共设施和交往空间,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助,共享社区资源,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
    (16)“第六产业”是指农产品的多种经营,即“第一产业(农产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销售农产品及加工农产品)”的整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真谛。日本第六产业非常发达,同时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目前日本数量庞大的长砉群体,通过NPO为平台,非常积极地投入到第六产业的推动和相关文化保育事业中,重新回归社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