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路径:土家族葬礼的民族志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ath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Ethnographic Study of Tujia Funera
  • 作者:张传运 ; 朱兴涛
  • 英文作者:Zhang Chuanyun;Zhu Xingtao;
  • 关键词:土家族 ; 葬礼仪式 ; 集体记忆
  • 中文刊名:SXLW
  • 英文刊名:China Three Gorges Tribune
  •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 年:2019
  • 期:No.33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成长机理及促进政策研究”(12CSH08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社成长的复合资源体系及其获取方式研究”(12YJC840066);;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基于摆手舞记忆的研究”(201610200029)
  • 语种:中文;
  • 页:SXLW201901007
  • 页数:6
  • CN:01
  • ISSN:42-1123/I
  • 分类号:28-32+40
摘要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生命观念及祖先崇拜在葬礼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丧葬文化、生命观念及祖先崇拜作为土家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也在葬礼中不断建构。葬礼通过对"落气钱纸"、衣服颜色、"岁笺"等包含象征意义的物品进行有序的组合并形成系统的意义体系和身体实践活动,赋予集体记忆以特定的内容和功能定位。而人们在关系、生理及心理多重参与下,在闹夜时形成"我们体系"。最终在位置建筑与咒语法器共同作用下的神秘通灵落葬情境下,将集体记忆沉淀在人们心中,完成集体记忆在人们心中的建构,增强民族认同。
        
引文
[1][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李容萍:《<骆驼祥子>英译的概念隐喻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杨慧华:《集体记忆理论下怀旧广告的实践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6期。
    [4]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5]宋仕平:《鄂西土家族跳丧习俗的文化意蕴》,《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情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张红军、朱琳:《论电视综艺节目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基于“仪式观”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
    [8][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