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西方世界中的“君子”——海外新移民读经教育的兴起及其文化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reating “Virtuous” Men in the Western World——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among New Chinese Migrants
  • 作者:陈映婕
  • 英文作者:CHEN Ying-jie;School of Creativ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华文教育 ; 文化冲突 ; 海外读经 ; 读经学堂
  • 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culture;;Chinese-language education;;cultural conflict;;reading Chinese classics overseas;;School for Reading Classics
  • 中文刊名:HQL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 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01
  • 出版单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 年:2019
  • 期:No.126
  • 基金:2013年浙江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公派留学资助项目;;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2017年“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海外统一战线”招标课题(ZWHA201718)之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QLY201902009
  • 页数:9
  • CN:02
  • ISSN:11-1158/K
  • 分类号:63-71
摘要
论文以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华人新移民的文化自觉、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近十余年迅速发展的海外经典读诵教育兴起的原因、背景及其作用进行了梳理和阐述,认为其兴起主要原因在于华人新移民在西方社会中普遍遭遇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尤其是子女在华文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现实困境。新移民积极创办的经典学习社团——"读经学堂",在海外华文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宣导、组织与教学功能。他们在课内外活动中主动选择和传承了跨国文化中具有日常实践性的"中华传统",如礼敬师长、身心合一、感恩、孝亲、终生学习等观念,在西方语境下努力重构东方"君子"式的儒家理想人格,从而帮助自身及子女实现文化上的"安身立命"。读诵经典不仅是海外华人积极开展的华文教育内容和思想形态,也是彼此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实现跨文化交流、达成族群认同的重要桥梁。由于海外新移民群体有着较为迫切的家庭教育、族群认同与思想交流等现实需求,此类读经社团未来可能会在华人聚居的更多国家和城市间蔓延。
        Based on the author's fieldwork in Canad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is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withi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r so. It argues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a sense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dentity crisis that is commonly shared among new Chinese migrants in the West, especially when they deal with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ir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bout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se new migrants have established schools for learning Chinese classics, which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ocating, organizing and delivering the reform of overseas Chinese-language education. They voluntarily practice Chinese customs such as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performing filial piety in order to become ideal people with Confucian values, to enable their children and themselves to survive culturally in the Western world. Learning Chinese classics also helps new Chinese migrants to conduc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eritage exchange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host society.In the future this kind of community school may spread to other cities and countries with a large cluster of Chinese.
引文
(1)此类文章如薛涌:《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评蒋庆的读经运动》,《理论参考》2007年第7期;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张远山:《欺世盗名的“读经”运动--兼及“文化保守主义”》,《书屋》2005年第7期;吴小龙:《读经与“读经运动”》,《出版广角》2004年第10期;李健胜:《身体与政治关系视野中的近现代儿童读经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等,从儿童教育心理、“经典”的现代适应性、中国制度文化的建设方向、读诵经典的具体教育方法等角度提出了诸多异议。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民间,对于读经教育的怀疑与争论一直都存在。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与儿童读经的政治合法性。但从1912年起,中国共涌现四次儿童读经运动复兴,其中包括民国初年的儿童读经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的儿童读经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儿童读经运动以及近年兴起的儿童读经运动。
    (1)这段念诵词来自于中国国内近年流行的《弟子规》课程。
    [1]蒋庆:《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西南政治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胡晓明主编:《读经:启蒙还是蒙昧--来自民间的声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财贵:《王财贵65文集--读经与大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2]康晓光:《中国归来》,世界科技出版社,2008年;江净帆:《读经运动: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尊”--兼与蒋庆先生商榷》,《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王铭铭:《孟母堂事件:“文化自觉”的悲哀》,《广州日报》2006年8月3日;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社会学微观视角的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王财贵:《读经教育手册》,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第15页,www.dujing.org。
    [5]庄国土、张晶盈:《中国新移民的类型与分析》,《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6]曾少聪、曹善玉:《华人新移民研究》,《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6期。
    [7]Yang Zhenyu,“The Self-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4(5),p.77.
    [8]2015年10月17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Helen女士(家长,45岁)。
    [9]来源于微信“海外读经群”澳大利亚新移民Frank于2017年9月8日发表的原创文章。
    [10]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1]刘华、程浩兵:《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2期。
    [12]捷克佳:《加拿大华人后裔的小文盲部落》,加拿大友友网2012年10月12日,http://www.helloyoyo.ca/。
    [13]中国新闻网:“法华裔学者忧海外华人子女‘丢’了中国传统文化”,2010年9月30日,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0/09-30/2565354.shtml。
    [14]中国新闻网:“华裔新生代频现‘被中文’,寻根之旅引身份认同”,2013年1月6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3/01-06/4463729.shtml。
    [15]2015年10月-2016年6月,于蒙特利尔对曾将孩子送至华文教育机构的数位家长进行的随机访谈。
    [16]郑言言:《海外中文教育之殇》,2015年7月24日发表于微信群“海外读经”。
    [17]中国侨网:“学中文成为海外华人家庭烦心事,教育思路需转变”,2016年11月2日,http://www.chinaqw.com/hwjy/2016/11-02/110824.shtml。
    [18]2015年10月17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Zhang女士(家长,37岁)。
    [19]2015年12月5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Isabell女士(家长,42岁)。
    [20]李其荣、姚照丰:《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世界民族》2012年第1期。
    [21]王赓武:《新移民:何以新?为何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22]Weiming Tu,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39-40,52.
    [23]2016年2月29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Jessica女士(家长,35岁)。
    [24]2016年2月29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Hongmei Chan女士(家长,45岁)。
    [25]2016年2月29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David Fu先生(家长,32岁)。
    [26]中国新闻网:“最新数据指美国华人总数达452万受教育程度高”,2015年5月4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5/05-04/7249459.shtml。
    [27]2016年5月7日于蒙特利尔访谈新移民Lily Mo女士(家长,35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