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文学现代性的两极走向及症候——以王安忆和贾平凹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Bipolar Trend and Symptoms of Literary Modernity Since the New Period: An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Wang Anyi and Jia Pingwa
  • 作者:徐勇
  • 英文作者:Xu Yong;
  • 中文刊名:DDZP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 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25
  • 出版单位:当代作家评论
  • 年:2019
  • 期:No.214
  • 语种:中文;
  • 页:DDZP201904004
  • 页数:10
  • CN:04
  • ISSN:21-1046/I
  • 分类号:15-24
摘要
<正>在当代文坛,很少有作家比王安忆更善变且焦虑而惶惑了。自出道以来,王安忆先是参与知青文学的大潮,而后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尝试突破(《69届初中生》);沿着这一脉络,1985年前后,写出了《小鲍庄》式的寻根作品。同样是知青文学的背景,又有《隐居的时代》这类表现出对知青生活的多重态度的作品和《流逝》及《米尼》;正是后一种类,开启了王安忆后来的海派写作的风格。本以为,王安忆会顺着《长恨歌》所发扬的海派风格一路下来,后来作者也确实表现出把有关上海
        
引文
① 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1)黄锦树:《谎言或真理的技艺:当代中文小说论集》,第151页,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
    (2)高秀芹:《都市的迁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全球空间”和“地域空间”这两个范畴借自于斯图尔特的《解析全球化》(第54-60页,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德里克提出“全球/本土的交叠”,以及“全球的本土化”与“本土的全球化”的双重进程等说法,富有启发性。[美]德里克:《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第106-166页,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吴炫:《贾平凹:个体的误区》,《作家》1998年第11期。
    (5)“后移民”所表现出来的是“极盛现代性”的“脱域机制”([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12、17页,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下的时空逆向重组,即从全球化大都市中脱离开来,返回本土地域空间或在全球其他空间内位移。
    (6)[英]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第270、269页,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美]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第39页,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王冰冰:《后“寻根”时代的名实之惑》,《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9)“认识论基础”是福柯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法]福柯:《词与物》,第200页,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0)[美]王德威:《回首依稀来时路》,《众声喧哗之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第219页,台北,麦田出版,2001。
    (11)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2)张新颖:《坚硬的河岸流动的水》,《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
    (13)吴义勤:《王安忆的“转型”》,《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