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兰家坡汉墓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itial Analysis on Lanjiapo Han-dynasty Tombs in Yanjiang District of Ziyang
  • 作者:任江
  • 英文作者:Ren Jiang;
  • 关键词:兰家坡汉墓 ; 合葬墓 ; 铜车马 ; ■輗 ; 轴饰 ;
  • 中文刊名:SCWW
  • 英文刊名:Sichuan Cultural Relics
  • 机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2-10
  • 出版单位:四川文物
  • 年:2019
  • 期:No.203
  • 语种:中文;
  • 页:SCWW201901004
  • 页数:17
  • CN:01
  • ISSN:51-1040/K
  • 分类号:54-70
摘要
兰家坡汉墓位于汉晋时期资中县城的西南郊。M1为并穴合葬墓,可能是夫妻合葬墓。M1A穴出土的铜车马模型既象征墓主生前所乘马车,也象征丧礼用的魂车。铜车的轼上有一圆环,可称之为"■輗"。该车很有可能是一辆"■輗车"。铜车上的轴饰推测是用于固定伏兔、舆的部件。笭是用于置放车马零部件的附件箱。M1B穴随葬的费昂斯狮子饰件与西域、南海等域外文明有一定关系。
        
引文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阳市雁江区文物管理所:《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兰家坡汉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9年第1期。
    [2]《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1599页,中华书局,1962年。
    [3]a.(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第785页,中华书局,1983年;b.(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七六《剑南西道五》,第1541页,中华书局,2007年;c.(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何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第3166~3167页,中华书局,2005年。
    [4]《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第1024页,中华书局,1974年。
    [5](清)宋惠绥等纂:《(乾隆)资阳县志》卷三《建置志》、卷一三《艺文志》,《故宫珍本丛刊》第208册,第343、448~449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
    [6](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第175~1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a.《旧唐书》卷四〇《地理志四》,第1677页,中华书局,1975年;b.(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第785页;c.(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七六《剑南西道五》,第1541页。
    [8](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名胜记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1册,第112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9]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第36~38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清)宋惠绥等纂:《(乾隆)资阳县志》卷一《地理志》县治图、卷五《建置志》,第323、371页。
    [11]资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资阳县志》,第685页,巴蜀书社,1993年。
    [12]a.黄伟:《论汉代夫妻合葬墓的类型与演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第281~28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b.韩国河:《试论汉晋时期合葬礼俗的渊源及发展》,《考古》1999年第10期。
    [13]a.于临祥:《营城子贝墓》,《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b.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姜屯汉墓》,第11~508页,文物出版社,2013年;c.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普兰店市博物馆:《辽宁普兰店市姜屯墓地58座汉墓发掘报告》,考古杂志社编辑:《考古学集刊》第20集,第14~1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d.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营口鲅鱼圈汉代贝壳墓》,《考古学报》2017年第1期;e.张翠敏:《辽东半岛两汉墓葬分期》,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编:《北方民族考古》第4辑,第173~194页,科学出版社,2017年。
    [14]a.黎毓馨:《浙江两汉墓葬的发展轨迹》,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9辑,第7~8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b.衢州博物馆编著:《衢州汉墓研究》,第323~325、368~371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c.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浙江汉墓》,第62~71、246~259页,文物出版社,2016年;d.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博物馆编著:《杭州余杭汉六朝墓》,第37~43、76~77页,文物出版社,2017年。
    [15]a.江苏常州博物馆:《江苏常州兰陵恽家墩汉墓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b.徐州博物馆:《徐州贾汪官庄汉墓群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8年第6期;c.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6年第5期。
    [16]湖南省常德市文物局等编著:《沅水下游汉墓》,第100~109页,文物出版社,2016年。
    [17]蒋廷瑜:《汉代同坟异穴夫妻合葬墓浅议》,《南方文物》1993年第1期。
    [18]广西钟山县铜盆墓群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的M53、M13、M32、M33、M49等5座并穴式合葬墓两个墓穴仅其中一个墓穴随葬陶纺轮,应为夫妻合葬墓。两个墓穴一次性构筑而成,可视为是对该地区具有早晚打破关系并穴式夫妻合葬墓的模仿。参见:a.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1986年第9期;b.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编著:《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第18~4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c.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县文物管理局编著:《2009~2013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第16~19页,文物出版社,2016年;d.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编著:《钟山铜盆汉墓》,第109~111、148~150、155~156、161~163、175~176、235页,科学出版社,2018年。
    [19]黄伟:《试论周秦两汉夫妻合葬礼俗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3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云阳走马岭墓地》,第41~43、229~230、232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21]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编:《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第236~264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22]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县交乐十九号汉墓》,《考古》2004年第3期。
    [23]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兴义、兴仁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24]陈炳应:《兰州、张掖出土的汉代铜车马》,《文物》1988年第2期。
    [25]敦煌市博物馆:《敦煌南湖东汉墓清理简报》,《陇右文博》2002年第2期。
    [26]a.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2期;b.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27]a.《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第3210页;b.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六《散不足篇》,第353页,中华书局,1992年。
    [28]《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1135~1136页。
    [2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第152页,中华书局,2012年。
    [30]高崇文:《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第2期。
    [31]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图版拾贰,科学出版社,1997年。
    [32]同[26]a。
    [33]同[26]b。
    [34]乔辉:《〈华严经音义〉汇校考索》,第121~12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35][日]林巳奈夫编:《汉代の文物》,第310~311页,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6年。
    [36]a.孙机:《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文物》1985年第8期;b.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第107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37]袁仲一:《秦陵铜车马有关几个器名的考释》,《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5期。
    [38]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第46~4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39]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第91、99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40](晋)崔豹撰,牟华林校笺:《〈古今注〉校笺》卷上《舆服》,第23页,线装书局,2015年。
    [41]《晋书》卷二九《五行志下》,第888页,中华书局,1974年。
    [42](唐)萧嵩等撰,周佳、祖慧点校:《大唐开元礼》卷二《大驾卤簿》,第6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43]《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志六》,第3467页,中华书局,1977年。
    [44]《元史》卷七九《舆服志二》,第1961页,中华书局,1976年。
    [45]高文主编:《中国巴蜀新发现汉代画像砖》,第31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年。
    [46]张朋川:《河西出土的汉晋绘画简述》,《文物》1978年第6期。
    [47]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第47页注(1)。
    [48]中国美术全集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第14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4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馆编著:《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图六四、六五,第117~119页,科学出版社,2016年。
    [50]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6,第193页,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梅园庄东南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98年第10期。
    [52]a.同[36]a;b.张长寿、张孝光:《殷周车制略说》,“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第143~145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c.李淼等:《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1045~1047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d.赵海州:《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制度》,第104~106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53]a.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考古》2013年第10期。b.赵海州:《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制度》,第104~106页。
    [54]张长寿、张孝光:《说伏兔与画》,《考古》1980年第4期。
    [5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第105、113页。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第193~197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57]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第3期。
    [58]a.张治强、穆朝娜:《河北高庄汉墓出土实用车马复原研究》,《文物春秋》2005年第6期;b.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编著:《高庄汉墓》,第50~61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59]赵海州:《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制度》,第105页。
    [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大云山考古队:《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七号陪葬坑实验室考古清理》,《考古》2017年第8期。
    [61]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江苏仪征市烟袋山西汉车马陪葬坑发掘简报》,《考古》2017年第11期。
    [6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编:《绵阳双包山汉墓》,第116~117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6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长沙发掘报告》,第150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
    [6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文物管理局编:《临淄山王村汉代兵马俑》,第76页,文物出版社,2017年。
    [65]赵海州:《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制度》,第106页。
    [66]a.(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五篇上《竹部》,第195~1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b.(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祝敏徹等点校:《释名疏证补》卷七《释车》,第259页,中华书局,2008年。
    [67]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第51页。
    [68]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第1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69]赵海州:《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制度》,第81页。
    [70](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六篇上《木部》,第261页。
    [71]周祖谟校:《广韵校本》卷三《上声》,第308页,中华书局,2011年。
    [72]张传官:《急就篇校理》卷三,第213页,中华书局,2017年。
    [73]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第330页。
    [74]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广西贵港马鞍岭梁君垌汉至南朝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4年第1期。
    [75]三国、北朝、唐代个别陶或青瓷有棚牛车模型于车厢后安装有笭。参见:a.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编著:《鄂城六朝墓》,第235~236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b.杨燕:《谈谈馆藏北魏陶牛车和古代牛车》,《文物天地》2016年第11期;c.辛明伟、李振奇:《河北清河丘家那唐墓》,《文物》1990年第7期。
    [76]北朝至初唐有棚牛车于车厢、辕交接处置一枕形器物,因其被织物所覆盖遮蔽,是否为笭还不能十分确定。参见:a.山西省博物馆编辑:《太原圹坡北齐张肃墓文物图录》,第6页,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71~73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c.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清理简报---隋代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文物》1981年第4期;d.谭旦冏编著:《中国陶瓷》2,第122页,(台北)光复书局,1980年。
    [77]广东广州市黄花岗东汉后期的M5064所出陶牛车模型(M5064:34)车厢前有一扁长方箱体。该箱体前面左右两侧有穿孔用于安装双辕。目前无法确定其是否为笭,如果是笭,则东汉后期即出现带盖板的笭,并且利用穿孔将笭安装在双辕之上。参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博物馆编:《广州汉墓》,第431页、图版一五七,文物出版社,1981年;b.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楚岳山庄北齐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78]此类牛轺车模型甚至见于隋代墓葬,疑为复古现象。参见:a.山东邹城市文物局:《山东邹城西晋刘宝墓》,《文物》2005年第1期;b.偃师市文物旅游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偃师大冢头西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9期;c.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2期;d.郎保利、杨林中:《山西沁源隋代韩贵和墓》,《文物》2003年第8期。
    [79]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图版“北壁·通幔车”,文物出版社,1989年;b.朝鲜画报社出版部编集:《高句丽古坟壁画》,图版23,朝鲜画报社,1985年;c.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年第6期;d.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咸阳十六国墓》,第97~9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e.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第132~134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f.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4,第97页。
    [80]西晋时期,轺车以是否有后门作为官员品秩高低的一个标志。有车耳的轺车可能与轓车类似。参见《晋书》卷二五《舆服志》载:“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轺车黑耳有后户,仆射但有后户无耳,并皂轮。尚书及四品将军则无后户,漆毂轮。”第763页,中华书局,2011年。
    [81]宁夏固原博物馆:《彭阳新集北魏墓》,《文物》1988年第9期。
    [82]朝鲜画报社出版部编集:《高句丽古坟壁画》,图版23。
    [83]a.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编著:《鄂城六朝墓》,第235~236页;b.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南郊郭杜镇西晋墓发掘简报》,《文博》2013年第3期;c.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咸阳十六国墓》,第39~97页;d.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e.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南京雨花台石子岗南朝砖印壁画墓(M5)发掘简报》,《文物》2014年第5期;f.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咸阳邓村北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3期;g.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太原沙沟隋代斛律彻墓》,第88、90页,科学出版社,2017年;h.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上街区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84]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编:《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第736页注(8),文物出版社,2016年;b.林怡娴、[德]Thilo R ehren:《凉山州博物馆藏盐源征集费昂斯串珠的考察》,《四川文物》2017年第6期。
    [85]a.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第407页;b.赵德云:《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第122~127、205~206页,科学出版社,2016年。
    [86]a.李宁利:《古埃及圣甲虫雕饰的象征意义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b.Fiona R ichards:The Anra Scarab:An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approach,BAR Publishing Oxford,2016,pp.35~122.
    [87](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三《顺帝纪》,第112页,中华书局,2008年。
    [88]名古屋ボストン美术馆编集、发行:《古代地中海世界の美术(图录)》,第105、208页,1999年。
    [89]a.左骏:《西汉至新莽宝玉石微雕---从系臂琅玕虎珀龙说起》,(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369期;b.赵德云:《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第122~127、205~20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