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ummary on the Chinese Sprit
  • 作者:魏泳安
  • 英文作者:Wei Yongan;
  • 关键词:中国精神 ; 爱国主义 ; 中国梦 ; 改革发展
  • 中文刊名:SKDT
  • 机构: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20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动态
  • 年:2018
  • 期:No.22
  • 语种:中文;
  • 页:SKDT201810004
  • 页数:10
  • CN:10
  • ISSN:42-1889/C
  • 分类号:24-33
摘要
中国精神既是一个历史话题,也是一个时代热点。自近代以来,在文化参照的基础上,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和研究中国精神;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界对中国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以来,中国精神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学界围绕着中国精神的价值、概念、内容、关系、教育等内涵展开了系统研究。当前和今后,中国精神的研究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的发掘和转化,注重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整合,注重研究的"应然"与"实然",注重全面系统的中国精神教育研究。
        
引文
(1)“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被理解为“中央之城”,表征着政治、地理、文化和国家的中心。如《诗经·民劳》中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真正成为国名,代表中华民族,则是在近代以来与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中华民族的指称,“中国”正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39页。
    (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3页。
    (4)《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5)对于毛泽东对中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刘景泉、张健:《毛泽东与中国精神》,《南开学报》2013年第6期;王立胜、聂家华:《毛泽东精神与新时期中国精神的建构》,《现代哲学》2014年第5期;宋俭、杨安妮:《论毛泽东精神与当代中国精神》,《党的文献》2014年第4期。
    (6)(17)袁祖社:《“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7)贺照田:《当代中国精神的深层构造》,《南风窗》2007年第18期。
    (8)张三元、李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中国精神的弘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9)陈少英、方世南:《全球化态势下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0)徐蓉、宋城长:《论建构中国精神的三重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2期。
    (11)(15)佘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21、6页。
    (12)赵存生、宇文利:《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13)吴潜涛:《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
    (14)(51)李德顺:《阐释中国精神的哲学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1期。
    (16)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
    (18)杨可心、崔秋锁:《追梦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中国精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
    (19)参见鲍振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国精神》,《文化学刊》2010年第9期;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9期。
    (20)葛晨虹:《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理念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8期。
    (21)梅珍生:《论中国精神及其特质》,《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2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5页。
    (23)翁淮南、武淳、王慧:《以强大的中国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党建》2014年第4期。
    (24)高振岗、王椿艳:《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长安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5)(46)李明泉、向荣、肖云:《中国精神:历史内涵与主体性建构》,《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3期。
    (26)童世骏:《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27)刘建军:《概括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光明日报》2014-08-18。
    (28)王泽应:《中国精神:形塑中国模式,助推中国崛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9)杨可心、崔秋锁:《追梦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中国精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
    (30)(47)马欣欣、周向军:《论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1)近年来对于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佘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董振华:《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裴德海:《中国梦视域下的中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范晓:《复兴之路系列丛书:中国梦·中国精神》,同心出版社2013年版;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红旗文稿》2013第10期;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4期;左鹏:《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前线》2013年第5期;冯培:《“中国梦”与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学刊》2013年第1期;高旭东:《以“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梦》,《人民论坛》2014年第18期;朱志明、刘磊、蔡毅强:《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红旗文稿》2013第22期等。
    (32)袁久红、甘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3)在另一篇论文中,该学者针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者关系,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观点,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体”,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之翼”和“价值之翼”。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期。
    (34)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35)韩凤霞:《浅析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36)陆保良:《国家认同视阈中的中国精神》,《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37)(45)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9期。
    (3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0期。
    (39)何小英、李晓衡、苏美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
    (40)李定庆、刘磊:《浅析在高校中弘扬中国精神促进实现中国梦》,《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41)石开玉:《“中国梦”思想融入“中国精神”知识点教学的若干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2)朱效梅:《弘扬中国精神以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43)吴潜涛:《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218页。
    (44)魏婷:《我国社会转型期中“中国精神”的弘扬》,《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48)王益峰:《中国精神当代建构的原则探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50)与李德顺所强调的中国精神研究的“应然”与“实然”关系相一致,吴晓明也提出中国精神研究的“应有”与“现有”的问题;胡海波提出中国精神研究的“文化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观点。参见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胡海波:《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哲学研究》2015年第12期。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