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公民”的伦理——道德报偿与公民伦理建构秩序图景的省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费尚军
  • 关键词:道德报偿 ; 公民伦理 ; 社会秩序 ; 正义 ; 幸福
  • 中文刊名:XXYS
  • 英文刊名:Study and Practice
  • 机构: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人文学院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学习与实践
  • 年:2019
  • 期:No.42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X06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X18104)
  • 语种:中文;
  • 页:XXYS201905016
  • 页数:7
  • CN:05
  • ISSN:42-1005/C
  • 分类号:125-131
摘要
在现代性的世俗化进程中,道德报偿的历时性嬗变在于,从世俗生活条件本身出发来确证应得报偿的正义和伦理秩序。在日常交往与公共交往关系的分离中,当差异化的人情原则呈现出扩展性的局限,新的伦理实存便产生了"作为一个公民"的道德需求和报偿观念。新的伦理秩序的建构,不仅需要诉诸基于平等的普遍尊重和反应性态度而孕育出主体性的精神气质,同时也需要寻求正当与善相契合的社会条件来消解报偿的不规则性。
        
引文
[1]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41页。
    [2]麦金太尔著,龚群译:《伦理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2页。
    [3]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42页。
    [4][7]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第248页。
    [5]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6页。
    [6][13][14]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97页,第358页,第456页。
    [8]布莱恩·特纳著,郭忠华、蒋红军译:《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6-7页。
    [9]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42页。
    [10]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3页。
    [11]Charles Taylor,A Secular A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19.
    [1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2页。
    [15]廖申白:《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