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中的《资本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as Kapital and Aesthetics in China
  • 作者:陆晓光
  • 英文作者:Lu Xiaoguang;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马克思 ; 资本论 ; 巴黎手稿 ; 美学 ; 实践
  • 英文关键词:Marx;;Das Kapital;;Paris Manuscripts;;aesthetics;;practice
  • 中文刊名:YWW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语文学刊
  • 年:2019
  • 期:v.39;No.557
  • 基金:国家社科项目(11BZW018)成果《〈资本论〉美学研究》的绪论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YWWY201903005
  • 页数:8
  • CN:03
  • ISSN:15-1064/H
  • 分类号:28-35
摘要
《资本论》与美学之关系并非一个陌生话题,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论著中多有引鉴《资本论》。《资本论》的前期著述《巴黎书稿》历来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资源,相关论著迄今有十余种之多,而以《资本论》为对象的美学论著未见一部。《巴黎手稿》与《资本论》之间具有美学问题的连续性,重视《资本论》研究可望推进新时代美学发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s Kapital and aesthetics in China is not a strange topic. There are many references to Das Kapital in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 research works. The Paris Manuscript, the earlier work of Das Kapital,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basic ideological resource of Marxist aesthetics.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kinds of related works so far, but none of them has ever been written with Das Kapital as its object. Paris Manuscript and Das Kapital have the continuity of aesthetic problem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Das Kapital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in the new era.
引文
[1]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C]//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J].哲学研究,1956(5).
    [4]蒋孔阳.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J].文学评论,1978(2).
    [5]陆梅林.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J].新闻战线,1980(8).
    [7]李思孝.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浅说[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8]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9]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0]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M].蒋孔阳,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11]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2]童庆炳,程正民,李青春,王一川.马克思与现代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4]周忠厚,邹贤敏,印锡华,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刘纲纪.《周易》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6]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10.
    [18]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邓志远.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史简说[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0]谭好哲.艺术与人的解放——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1]刘晨晔.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万毓泽.《资本论》完全手册[M].新北市联经出版社,2018.
    [23]程朝霞.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EB/OL].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10446
    [24]章辉.《巴黎手稿》与实践美学[J].学术研究,2006(12).
    [25]毛崇杰.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争论[M].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4.
    [26]万毓泽.《资本论》完全手册[M].新北市联经出版社,2018.
    [27]程代熙.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8]李泽厚.美学四讲[M].三联书店,1989.
    [2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0]聂锦芳.马克思的文本世界——对马克思53部重要著述的写作与出版情况的梳理、考证[C]//清理与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王东,林锋.《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与《1844年手稿》的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7(3).
    [32]朱光潜.谈美书简[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①蔡仪写道:“马克思对于产生价值的劳动做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发现,商品两种价值的根源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因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李泽厚早年写道:美是以“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为基础和根据的”;“凭借着形象思维典型化而创造的葛朗台老头这一巨大的艺术形象,就跟《资本论》凭着逻辑思维的抽象所分析的资本家一样,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样达到了人类认识的理性高级阶段。”
    ③所引为《资本论》第1卷第11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又《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中发挥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多个论点,其中之一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第128页)董学文另著有《美,就在你身边——谈劳动者的审美修养》(工人出版社1988年)、《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
    ④《资本论》外,另九部美学读物为康德《判断力批判》、席勒《审美教育书简》、黑格尔:《美学》、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等。
    ⑤其所引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4页。又童庆炳《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资本论》对“劳动过程”的概括。其《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三章亦引用了《资本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的过程……”;第十四章论文学产品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二重性”时,也强调这种二重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深刻的揭露和分析”。
    ⑥冯宪光认为,20世纪各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共有的几个理论原点是:“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关于人类审美特性的人类学观点;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关于文学艺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观点;3)《资本论》《1858年手稿》等著作中关于艺术生产的观点。”(《文学理论:视点、形态、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冯宪光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⑦该书还认为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变得畸形”的思想意味着对劳动者身体解放的关切,堪称“一种身体美学”,它不同于资本逻辑下的“身体规训”。参见曾繁仁《刘纲纪教授有关〈周易〉生命论美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期)、肖朗《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从《〈周易〉美学》看刘纲纪的美学贡献》(《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卷第1期,2018年1月)
    ⑧“马克思明确承认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人,……这一思想马克思不但在早期,而且在其成熟著作《资本论》中也有清晰的阐述。”(朱立元《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再阐释——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
    ⑨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几乎所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都会强调《资本论》第1卷中一段话的重要性。这段话是:‘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万毓泽《〈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新北市联经出版社2018年,第137页)
    ⑩马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启迪》(《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该文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深入到了较为深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土地私有制。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并有助于驳倒生态主义把生态危机看作是工业生产和人口过剩的直接后果的观点。”
    (11)作者引列宁语:“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12)该书第二章第2节标题为“劳动—休闲解放与人类解放”,第五章第1节为“休闲的创造”。
    (13)2018年一位学者写道:“台湾也有类似的现象。近几年来,从左翼视角针砭资本主义体制的著作,如托马斯·皮凯特的《21世纪〈资本论〉》等著作引起不少读者注意;2014年皮凯特来台的访问甚至座无虚席……” “台湾解严后,对马克思的研究已不再是禁忌,民间及学界也开始引进‘西马’、‘新马’、‘后马’等各种思潮。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由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在1990年引进台湾。”2004年还成立了“台湾《资本论》研究会”。
    (14)该年互联网上一位署名“半佛半仙”的博客读《资本论》笔记系列,其标题中有“《资本论》是形象思维的文学宝藏”(Capital:A Literary Repertory of Imagery Thinking)、“《资本论》是一本美学经典”(Capital is a classic of aesthetics)等。其中还提道:“2003年在中国有过一项向著名学者发出的问卷调查,50多份经济学家的答卷表明,《资本论》是被推荐得最多的书目。他们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历史乃至文学经典”。(在线网页)该年还出版过一本《艺术资本论》(王泓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目录中有“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科学艺术思维的继承创新”“《资本论》是一个科学艺术整体”“《资本论》钟声的音乐艺术”“《资本论》人格化的戏剧艺术”“《资本论》劳动的绘画艺术”“《资本论》文体结构的建筑艺术”“《资本论》的传播艺术”等。
    (15)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马克思去世的1883年,前后历时40年。
    (16)“蔡仪1978年给我们硕士研究生上的第一课,既不是美学原理,也不是艺术概论,更不是美的本质之类的经典论题,而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蔡老讲的是《手稿》,要我们读的是《手稿》,要我们研究的也是《手稿》。”(许明《蔡仪的精神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1期)
    (17)蒋孔阳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实践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派规模”超出了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泽厚。“他们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8)该书目录有“马克思的《巴黎书稿》与美学问题”“《巴黎手稿》的历史地位与美学意义”“《巴黎手稿》与美的本质、规律问题”等标题。
    (19)我国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资本论》研究看来是另一种面貌。据《中国〈资本论〉年刊(第5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介绍,“马克思《资本论》中揭示的商品社会或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和规律,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印证。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汇集了一大批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学者。他们自研究会成立至今的24年中,坚持宣传和传播《资本论》的思想,坚持学术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来自全国28所高等院校的近50名代表交流了过去一年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劳动价值理论、所有制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还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收入差距、“三农”问题、和谐社会的建立、《资本论》的研究与教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这些成果与过去的成果相比,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20)据原《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的文章所记:“异化这个概念在欧洲已经流行了好几十年了,讨论得非常热闹。……我们国家在1964年周扬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做报告时,讲过一回异化的问题。但是,后来有一个很长时期没有进行研究了。经过‘文化大革命’,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突出起来了。”(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新闻战线》1980年第8期,《新华文摘》1980年第10期转载)
    (21)党史学者龚育之在回忆文章中曾述及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起草过程中涉及的“异化”问题:“周扬要我就这个问题专门向王学文同志请教。王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我特地上他家去请教这个问题,他跟我说了一大篇话,解释什么是异化,马克思怎么讲异化问题,他认为马克思后来还用过异化概念。我以为这就算谈清楚了。可是,第二天或是第三天,王学文同志又把我叫去,翻开了一大堆书在书桌上。他指出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和其他著作中多处使用了异化概念的地方。他有一大发现:这些地方,在马克思的原文中,用的是异化这个概念,但是,中译者不了解,把这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当作普通词汇,用了“疏远”“离开”一类的普通词汇来翻译,所以在中译本上就看不到“异化”的字样了。对于王老这一番考证,我很佩服。告诉周扬后,周扬也说,到底是专家。后来文章中就没有采用马克思只在早期用过异化概念的说法。”(龚育之《几番风雨忆周扬》,《百年潮》1997年第3期)王学文(1895-1985),中共地下情报人员。1910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受教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的起草过程,参见王元化《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王元化文稿》(文化卷),陆晓光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122-128页。
    (22)张梦中《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美与时代月刊》2009年第1期。该论文的基本论点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我们有责任在21世纪恢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面貌,找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该文所据文献主要为1844年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8页)作者评断:“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这种审美实践伟大思想”。这一新美学思想“将引起美学的一场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一种“吃饭哲学”,而应是一种以“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为核心范畴的“精神哲学”;“不是一种物本文化,而应是一种人文精神!”“在实践上,它将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终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生命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和水平。”
    (23)李泽厚晚年对《资本论》美学意义的评断则有相当大的改变。“李泽厚不仅以后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而且认为自己是当代中国后马克思主义者。”(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页)李泽厚本人说:“《资本论》里有很多毛病,这是我当时挨批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论》有问题,……我是用康德来批判马克思的。”“从劳动的二重性推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康德那里就是先验的幻想。”(《李泽厚先生访谈录》,2016年5月24日,周濂、陈岸瑛、于华音等,在线网页)同年另一次访谈中,他强调马克思学说主要是“吃饭哲学”,“人活着”是马克思哲学的“第一命题”。“我记得,读《资本论》是在1952年,与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同时。当时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了不起,远胜达尔文。”现在看来,这种方法乃是“黑格尔主义的恶果。”(李泽厚2018年1月11日的访谈文《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及其他——再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在线网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