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华用甘淡清补法治疗小儿疳证经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Yang Yuhua's experience of infantile malnutrition with sweet and bland herbs for tonifying
  • 作者:李欣 ; 梁志齐 ; 杨玉
  • 英文作者:Li Xin;Liang Zhiqi;
  • 关键词:杨玉 ; 疳证 ; 脾阴 ; 临床应用
  • 中文刊名:JZYL
  •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 出版日期:2018-09-30
  • 出版单位:现代中医临床
  • 年:2018
  • 期:v.25
  • 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No.2007-SZ-A-16)
  • 语种:中文;
  • 页:JZYL201805006
  • 页数:2
  • CN:05
  • ISSN:10-1157/R
  • 分类号:22-23
摘要
<正>古代儿科素有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中疳证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常规治疗多以健脾益气为主。但首都国医名师杨玉华老师认为,小儿疳证多因脾阴不足,脾失濡养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将甘淡滋补脾阴之法贯穿始终,并以消食导滞之法相辅,获得良好疗效。1脾阴学说
        
引文
[1]缪希壅.神农本草经疏[M].郑金生,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2.
    [2]唐宗海.血证论[M].魏武英,李佺,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3]万全.养生四要[M].范崇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白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5]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邰东梅,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6]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柳西河,重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
    [8]朱震亨.格致余论[M].施仁潮,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