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斗争”抑或“为权利而斗争”——耶林本意的探求与百年汉译论争考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ighting for Law” or “Fighting for Rights”:Exploration of Jhering'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Argumentation on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 作者:杜如益
  • 英文作者:DU Ruyi;University of Hamburg;
  • 关键词:耶林 ; 为权利而斗争 ; 百年论争 ; 法律翻译
  • 中文刊名:PZG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UPL
  • 机构:汉堡大学;
  • 出版日期:2018-03-10
  • 出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年:2018
  • 期:No.64
  • 语种:中文;
  • 页:PZGZ201802013
  • 页数:23
  • CN:02
  • ISSN:11-5607/D
  • 分类号:174-195+210
摘要
耶林"Der Kampf ums Recht"一书的书名,百年间曾出现9种代表性的汉语译法,核心争论集中在Recht究竟应译为法律还是权利,可算我国法律翻译史上百年来的一段公案。以该书在历史上的40多个德文版本为基础,并截取百年来9种汉译直接采用的的英、法、日等语言的译本,逐个梳理其源流,揭示汉译术语采用与其所据母本之间的决定性联系。进而从德语法律文献史、耶林法律思想发展历程、耶林的时代贡献几个维度,深入挖掘耶林的本意,证明该书的本意更偏重于"为权利而斗争";从而较为深入地展示了19世纪德国法学的风貌。并以百年公案为标本,揭示我国外国法研究和法律名著汉译的一些原则和启示。
        There were nin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the title of the book "Der Kampf ums Recht" written by Jhering during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The core debate is whether Recht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law or right,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complicated conundrum of one hundred years in Chinese legal translation history.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e decis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doption of terms and their mother texts by tracing back to their sources one by one such as studying its forty German versions in history and excerpting nine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ions in English,French,Japa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which are adopted directly by Chinese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Furthermo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is book is to lay more stress on "fighting for rights"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s of his original intention from the history of German legal documents,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hering's legal thoughts and Jhering's contribution to his time.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pirit of German jurisprudence in 19 th century and reveals some principles and enlightenments applied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aws and legal masterpieces by taking the one-hundred-year conundrum translation as a specimen.
引文
[1]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3.Aufl.,Verlag der G.J.Manz’shen Buchhandlung,1873,S.XV.
    [2]在1872年6月16日耶林给他的好友Oskar Bülow教授的信中,耶林心情激动,因为很快出版社就要对他的“斗争”一书进行校对。同时也对文稿修改的艰辛大倒苦水。Siehe Frau Helen Ehrenburg,Rudolf von Jhering in Berifen an seine Freunde mit zwei Abbildungen,Breitkopf&H?rtel,1913,S.284.
    [3]Ulrich Falk Jherings Kampf um die Festungsbollwerke-Eine Rechtsgeschichte zur Praxis der Parteigutachten,NJW,2008,719 f.
    [4]参见郑永流:《译后记》,见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3-84页。
    [5]恰如Ermacora教授在耶林逝世百年纪念版的“斗争”一书导言里中指出的:耶林的“斗争”一书,“不仅对于当今欧洲和第三世界的那些喜欢变革的人们、那些为权利斗争或者被耶林所吸引的人们有意义;它对民族、对部落争得其权利,都有着意义。……诸如为了实现民族自决权而斗争,为了反对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而斗争,为了反对集中营和种族灭绝、以及为了在各个领域都明确保障人权而斗争。”Jhering,Hrsg.vom Felix Ermacora,Der Kampf ums Recht,Vorrede,Propyl?en Verlag,1992,S.9.
    [6]《论权利思想》在文中第三节作如下解说:“去年,译书汇编同人曾以我国文翻译之,仅成第一章,而其下阙如。余亟欲续成之,以此书药治中国人尤为对病也。本论要领,大率取材伊氏之作,故述其崖略如此。”参见梁启超:《论权利思想》,载梁启超:《新民说》,辽宁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7]Renate Wahrig-Burfeind,Brockhaus WARIG Deutsches W?rterbuch,9.Aufl.,2011,S.1205.
    [8]当然,Recht还有正确、正当的意思,如德语中常说“Du hast Recht.(你是对的)”见叶本度:《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1页。
    [9]薛军:《为夏洛克辩护的法学家》,载《读书》2015年第4期,第53页。
    [10]Siehe“Recht,subjectives”,HRG(Handw?rterbuch zur Deutschen Rechtsgeschichte),Band 4,1990,S.250.
    [11]关于诸多译本采用的术语,详见后述。
    [12]章宗祥(1879-1962),字仲和,浙江吴兴荻港(今湖州南浔区和孚镇)人。清末秀才,早年留学日本,民国时期历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等职,五四运动以后转行金融界和商界,解放后病逝于上海。
    [13]俞江:《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及其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第451页。
    [14]张肇桐(1881-1938),字轶欧、翼侯,号一鸥。中国早期矿冶工程学家,无锡县(今无锡市区)人。他早年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日留学,参与发起留日学生革命组织青年会,次年回国。光绪三十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比利时,获比国海南工科大学路矿硕士学位,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务司司长、农商部矿政司司长、国民政府工商部商业司司长等职,参与创办地质调查研究所、矿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15]张肇桐:《例言》,见伊耶凌:《权利竞争论》,张肇桐译,上海文明书局1902年版,第4页。
    [16]参见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145页。
    [17]参见梁启超:《论权利思想》,第42-55页。并可参见杜如益、童佳宇:《哲学家西周引起的法学革命》,载《人民法院报》2017年9月29日,第7版。
    [18]虽然在张肇桐的《权利竞争论》中,将耶林的原作中的主观权利和客观权利翻译出来了,并做了重点标注(句读和现代标点乃笔者亲为。):“权利二字,世人所知者。其意义有二:客观意义及主观意义是也。就客观而言,权利者指国家所通行诸法律之原则,及人类生存当然之秩序。就主观而言,权利者指国家所通行诸法律之原则,及人类生存当然之秩序。就主观而言,权利者指理想上所有规则而人生应得之民直。凡此二者,各有阻力,非争不克;克乃自存。为此书非就客观以言,而就主观以言也。然竞争之为权利之原则,虽在客观之权利,亦无少异也。”然而本段译文最后两句,耶林是强调后者重要,前者也不可偏废,张译本在意思理解上有所偏差。或许是他个人理解问题,或许是日译本就存在偏差(英译本比较准确)。参见张肇桐:《例言》,见伊耶凌:《权利竞争论》,张肇桐译,第4页。
    [19]在凌其翰的传记中,可见其法语功底比较深厚,在震旦大学读法科二年级时,曾经帮助女律师郑毓秀将其关于美国宪法的法文论文译成中文(1926年8-9月);而1927年9月,他前往法国,本欲去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却因费用不济,转投比利时卢汶大学,两地都是用法语读书和攻读学位;在比求学期间,1929年凌还应魏道明之邀,翻译了法文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部分内容,惜因耽误学习未能完成。1931年旋即回国,任职于申报和东吴大学,讲授大陆法律思想,可能是由于教学需要,而准备翻译着手翻译“为法律而斗争”。1933年吴教授所说译书一事,可能发生在1932年下半年至1933年初。而后续中断也可以理解,1933年4月,凌先生大婚,5月拟任赴比外交官,后因人事问题耽搁月余,接着兄长去世,筹备葬礼事宜,至11月正式赴比任外交官,译书一事因此终结。参见凌其翰:《我的外交官生涯——凌其翰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20]参见吴经熊:《六十年来西洋法学的花花絮絮》,载吴经熊著:《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216页。
    [21]参见白晟:《纯正学人潘汉典》,载《东吴法学》2012年秋季卷,第308-310页。另外,关于“编者按”的信息出自白晟教授新浪博客。
    [22]鲁道尔夫·封·耶林:《权利斗争论》,潘汉典译,载《法学译丛》1985年第2期,第8页。
    [23]耶林:《法(权利)的抗争》,蔡震荣、郑善印译,三峰出版社1993年初版;另可参见耶林:《法(权利)的抗争》,蔡震荣、郑善印译,载《月旦法学杂志》2015年第12期,第181-197页。两个版本均译自德文克洛斯特曼出版社经典缩略本。
    [24]林文雄:《权利的抗争》,译者后记,协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120页。
    [25]萨孟武:《法律的斗争》,载《孟武自选文集》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101-113页。
    [26]参见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因法制出版社译本未说明所据版本,两版文字非常接近,故以此说明为准。
    [27]该词典对droit词条含义列举的顺序为:“(1)权,权利;(2)特权,支配权;(3)税,费;(4)法;(5)法规,法令;(6)法学,法律学;(7)正当地,理所应当地。”参见薛建成等编译:《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627页。
    [28]参见http://www.cours-de-droit.net/definition-et-sources-du-droit-subjectif-a121611608,2018年1月8日最后访问。法语中并无主观权利(droit subjectif)的明确定义,这一法文词汇主要来源于德国十九世纪的意志论,耶林的法律保护的利益论,以及比利时著名学者达班在主体与客体的领属关系上使用这一词汇。而且,法国著名法学家狄闘在《宪法学教程》的开篇即使用了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的区分,对主观权利理论在法语中的普及意义深远。可参见张翔:《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1-36页。
    [29]Par M.Villey,Le droit subjectif chez Jhering,in:Wieacker&Wollschl?ger Hrsg.Jherings Erbe:G?ttinger Symposion zur 150.Wiederkehr des Geburtstags von Rudolph von Jhering,G?ttingen Vandenhoeck&Ruprecht,1970,S.217 ff.
    [30]Doucet/Fleck,Dictionnaire juridique etéconomique,fran?ais-allemand,6eédition.,Beck 2009,p.276.Vgl.auch,Gerhard K?bler,Rechtsfranz?sisch,5.Aufl.2013,Vahlen,S.125.Vgl.auch.Pons W?rterbuch für Schule und Studium,Franz?sisch-Deutsch,Vollst?dige Neuentwicklung,Ernst Klett Verlag,1999,S.397 f.
    [31]可以找到的意大利版本如:Rodolfo von Jhering,La lotta pel diritto,Raffaele Mariano Milano.La libertàdi coscienza,Napoli:U.Hoepli,1875.此翻译见于该书标题页。
    [32]参见薛军:《为夏洛克辩护的法学家》,载《读书》2015年第4期,第53页。
    [33]La lutte pour le droit:Réimpression de l'édition de 1890(O.de.Meulenaere),La lutte pour le droit,1890,Dallozédition:Reproduction en fac-similé(2006).此书为对1890年经典法文译本的重印版,由著名法国学者做了导读,本文使用的版本为卢森堡马克斯·普朗克比较与国际程序法研究所图书馆藏本。
    [34]不仅如此,在第2版时,这一译者说明并未作较大改动,只是前面附了美国西北大学Kocourek教授对耶林生平、著作和学述的介绍性长文。See Jhering,Struggle for law,translated by John J.Lalor,Chicago:Callaghan and company,1879,p.xvii.See also Jhering,Struggle for law,translated by John J.Lalor,2.ed,Chicago:Callaghan and company,1915,p.xxxv.
    [35]See Gertrude Lübbe-Wolff,Homage to Norman Dorsen,Int J Const Law(2010)8(3):473-480(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6]杜如益、童佳宇:《哲学家西周引起的法学革命》,载《人民法院报》2017年9月29日,第7版。文章简单介绍了关于西周的生平简介和翻译耶林的史料及其后续影响。
    [37]西周自荷兰学成归国后,致力于西学翻译,提出用“国字”翻译西洋的主张,率先在日本采用了一大批现代西学概念,诸如哲学,权利等。See Thomas R.H.Havens,Nishi Amane and Modern Japanese Though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pp.40-113.当然,学界也有观点认为,1864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一书,其中大量的法律术语,也影响了日本学界。
    [38]在与朋友的信件里,提到过西周参考法文本。信件用古汉语写就,其中提到“过日御谈有之样权利争斗书欧罗巴”、“佛兰西文之译书昨日到来致后间”。参见西周:《学士匜令氏権利争闘論》解说,载《西周全集》,宗高书房1966年版,第2卷,第730页。此外,在西周的译文里,还有在“槛外朱书”引用“佛译本”的情形。此书,第383页。
    [39]西周翻译耶林“斗争”一书的手稿也见于《荷兰归路纪行》,而当时荷兰文译本也已经发行,故其在荷兰在购买德文本的同时,顺带买一本荷兰文译本以为参照,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参见西周:《西周全集》,第2卷,宗高书房1966年版,第729-730页。
    [40]所谓“独逸语”即德语(Deutsch)。
    [41]比如将“法律的目的是和平”中的法律理解成权利,而这又与后文的主观权利和客观权利的表达相冲突。而且从西周当时翻译的手稿来看,在一些地方究竟涉及Recht译为法律还是权利,或两者兼有的抉择时,也多有涂抹的痕迹。参见西周手稿:《和蘭ヨリノ帰路紀行·学士匜令氏権利争闘論訳稿》明治12年(1879年),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电子资源,网址:http://www.dl.ndl.go.jp/info:ndljp/pid/3947392,2018年1月9日最后访问。
    [42]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1836-1916)日本政治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官僚、明治时代官界和学界的总帅。正二位·勋一等·男爵。文学博士、法学博士、帝国学士院会员(院士)、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早年学习汉学和兰学,后转而介绍西方思想,有著述三十余部,如《国体新论》《真正大意》《小学教育改良论》等。
    [43]堅田剛,『権利のための闘争』と『強者の権利の競争』:加藤弘之のイェーリング解釈をめぐって,獨協法学42号(1996.3),第191-195页。
    [44]儿岛惟谦(こじまこれかた、1837-1908)明治期的司法官。大津事件时候,作为大审院长坚守司法对政府的独立,被尊称为护法之神。以后贵族院的议员,众议院议员。
    [45]儿岛惟谦的《权利竞争论序》收录于山川雄巳《児島惟謙自笔原稿·权利竞争论序》,関西大学年史紀要·13(2001),1-4页。其具体内容,亦可参见杜如益、童佳宇《哲学家西周引起的法学革命》,《人民法院报》2017年9月29日第7版。
    [46]松岛烈熊:《権利闘争論》,郁文堂书店,1937年版(德日文对照);尾岐贤三郎:《権利闘争論》,南山堂书店,1933年版。
    [47]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指出:吾国学人致力译事来者方多,犹奉信达雅为圭臬。先生尝云:“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见严复:《序》,见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版,第iv页。
    [48]“法权”只有代表法或权利,即法(权利)时,才能如实地表达Recht的意思。而从语言习惯上,“法权”这种汉语构词法,往往容易让人理解成法和权利。如此一来,法权的意思会更加模糊。
    [49]虽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使用的德文词汇就是“Recht”。而且马克思与耶林为同时代的人。
    [50]这种困惑在马列翻译中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明显。1979年,中央编译局曾因“法权”一词汇的模糊性,决定废除这一词,而在我国后续的马恩全集翻译中改用“资产阶级权利”。这一修改的影响翻译准确性或可存疑,但是也从反面说明,翻译最终需要服务读者,也需要照顾读者的认知和表达习惯。
    [51]耶林:《法(权利)的抗争》,蔡震荣、郑善印译,第181页。
    [52]村上淳一,權利のための鬪爭,岩波書店,1984年版,第143页。
    [53]参见西周手稿:《和蘭ヨリノ帰路紀行·学士匜令氏権利争闘論訳稿》明治12年(1879年),日本国立国会闘闘闘电子资源,网址:http://www.dl.ndl.go.jp/info:ndljp/pid/3947392,2018年1月8日最后访问。
    [54]张肇桐:《例言》,见伊耶凌:《权利竞争论》,张肇桐译,第3页。
    [55]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2.Aufl.,Verlag der G.J.Manz’shen Buchhandlung,1873,S.VI
    [56]见“斗争”一书第4版封面“价格50(奥匈)克朗=10银格罗森=1马克”
    [57]该书没有指出印刷时间,但是在胡赫的后记(Nachwort)里,作者用了“该书出版半个多世纪以后”,1872年加上50多年,为20世纪20年代则属无疑。南德图书文献系统,有的图书馆将该书的出版时间定为1924年。而1943年Erik Wolf自称据自1925年胡赫版本。以弗赖堡的Wolf教授为德国法律史大师,又是这套丛书的主编,胡赫版本的出版时间又是他亲身经历的,故这一时间的认定应该比较权威。
    [58]序言缩略时省去了作者使用的时间和地点,直接用“作者(Verfasser)”一词代替。
    [59]判断缩略本的版次有一定难度,好在很多重要的信息未被缩略。笔者从胡赫版序言引用的1883年的文献,并提到“从第6版以后”,就可以推断出这一版本为维也纳第6版(1880)以后版本。又根据序言最后的措辞差异,排除了其为1891年第10版及其以后版本的可能。然后又详细比对7.8.9三版的措辞,发现第8版序言里,在各种语言译本罗列之后,提到了依据语言风格作了修改。而第9版里用了未提到这一问题,且用了更为精炼的措辞,在这一段里,胡赫版与1889年维也纳第9版的序言完全一致。而与第7版和第8版迥然不同。故可以推测,胡赫版即是根据维也纳1889年第9版缩略。然而前言缩略较为明显,正文缩略的幅度较小,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面貌。
    [60]该书出版信息详见表2。
    [61]据笔者所了解的范围,在德文期刊中,直接针对耶林“斗争”一书撰文的作品并不多,比较著名的是几本耶林逝世百年的研讨会论文集,相关专著也不多。而且通常也只是部分内容对耶林的“斗争”一书有所涉及。
    [62]此外,就笔者所阅读的范围,不仅耶林去世以后“斗争”一书的后续版本的编者仍然作此态度,而且后继耶林的研究者,基本都承认耶林的在“斗争”一书中,耶林使用的Recht存在两层含义。如Peter Koller教授,在耶林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文章里,也明确指出耶林Recht,一层是为法律而斗争,一层是为权利而斗争。甚至在对耶林的观点不赞同者,在解读耶林“斗争”一书时,也认可此说。如Eugen Bucher教授的文章:Gegen Jherings“Kampf um’s Recht”:Was die Privatrechtler aus unsinniger These lernen k?nnen.而且在文章中,Bucher教授还指出,耶林在主观权利和客观权利两个Recht之间游离,部分地源于他个人矛盾的性格(widersprüchliche Pers?nlichkeit)。由此可见,德语世界对于耶林Recht一词的理解趋于一致,然而德语世界并不面临Recht不可以同时兼有权利和法律两个意思的困难。Eugen Bucher,Gegen Jherings"Kampf um's Recht":Was die Privatrechtler aus unsinniger These lernen k?nnen,in:"Gauchs Welt",Festschrift für Peter Gauch zum 65.Geburtstag,hrsg.von Pierre Tercier et al.,Zürich(Schulthess)2004,S.45-60.
    [63]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3.Aufl.,S.XV.
    [64]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4.Aufl.,Verlag der G.J.Manz’shen Buchhandlung,1873,S.V.
    [65]作者还接着解释到,“在客观权利中,双方存在冲突的利益和言说,双方对峙,一方有权利,另一方想排除这项权利。我将给他们双方哪一个赋予义务呢?没有!”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3.Aufl.,S.XV-XVI.
    [66]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版文风大变,文采飞扬,有浩然之气。坊间对胡译本与郑译本文风差别的惊诧,其实很大程度来源于两人所采用的版本差别较大,郑本为第1版,文风质朴;胡本为第21版的经典版本,尤其开篇,散文化的表达较多。
    [67]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5.Aufl.,Manz’she k.k.Hof-Verlags-und Universit?tsBuchhandlung,1873,S.V-S.XII.
    [68]Kant,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Tugendlehre,2.Aufl.,Kreuznach 1800,S.133.
    [69]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Vorrrede.5.Aufl.,S.VII-S.VIII.
    [70]参见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71]Gustav Radbruch,Einleitung,im: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Hrsg vom Christian Rusche,Glock und Lutz,1965,S.11 ff.原文解释较长,此处未大意概括。
    [72]参见吴从周:《概念法学、利益法学和价值法学: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论的演变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
    [73]包括其原形以及其复数形式、在德语不同“格”之下的拼写变化,其在合成词中使用Recht以及形容词recht均不在统计之列。当然,因为是手工检索,也加入了笔者个人的理解,对个别的点或有可商榷之处。
    [74]因为第六章的开头说到:“至此,我可以搁笔了,因为我已经彻底阐明了我的主题。然而,请允许我就本书主题直接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这个问题就是现行法,或更严密地说,罗马普通法(仅对此能够信心十足地下判断)多大程度上满足我前面展开的诸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是全书的补论,所以大部分经典缩略本都删除了这一部分,而不损耶林“斗争”一书的风貌和主体思想。
    [75]另外,文章多次提到罗马法(R?misches Recht)、德国普通法(Gemeines Recht),这些名词只能用Recht表示,所以会使得Recht表示“客观法”的统计数据虚高。
    [76]参见杜如益:《耶林以生活为师》,载《法制日报》2017年9月18日,第7版。文章讨论了耶林思想转向、向生活求索法学的侧面,可资佐证。
    [77]参见余可·汉斯:《魏玛共和国的国家与宪法学说(全书导读)》,韩毅译,黄卉校,载黄卉等编译:《德国魏玛时期法政文献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78]Jhering,Geist des R?mischen Recht auf verscheidenen Stufen seinen Entwicklung,2.Teil,2.Abteilung,2.Aufl.,breitkopf und h?rtel verlag,S.366.
    [79]Siehe Willem J.Zwalve/Boudewijn Sirks,Grundzüge der Europüischen Privatrechtsgeschichte:Einführung und Sachenrecht,Wien K?ln Weimar,2012,S.43.
    [80]此一阶段划分取自Fikentscher,吴从周副教授对耶林两个阶段及其著作和思想有详尽的分析。可以参见:吴从周著:《概念法学、利益法学和价值法学: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论的演变史》,第72-143页。
    [81]Jhering,Geist des R?mischen Recht auf verscheidenen Stufen seinen Entwicklung,3.Teil,1.Abteilung,3.Aufl.,breitkopf und h?rtel verlag,1877,S.302 ff.将这一标题中的Rechts翻译成权利而非法律,一方面是得自吴从周老师著作的启发,一方面是得自德国法学当时的语境,详见后文。
    [82]Vgl.Jhering,Der Kampf ums Recht,1.-4.Aufl.,Verlag der G.J.Manz’shen Buchhandlung,1872,1872,1873,1874,S.1.
    [83]关于米迦勒·寇哈斯的救赎故事及其在德国法律史上的意义,详见杜如益、童佳宇:《法感情缘何在德语中流行》,载《检察日报》2017年9月5日,第3版。
    [84]该题目本来是“论法感情(über die Rechtsgefühl)”,后来被Erik Wolf编辑成“法感情与正义(Rechtsgefühl und Gerechtigkeit)”。在该书中,作者结合当时王朝战争和民法典制定的大局,从理想主义和历史法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从法感情和良知中可以获得一种不可变更的秩序驱动力,只有基于此种道德观点,人的本性方能与世界和谐共存。
    [85]Jhering,über die Enstehung des Rechtsgefühls,im:Der Kampf ums Recht,Hrsg.vom Christian Rusche,Glock und Lutz,1965,S.275.
    [86]译文引自吴从周《概念法学、利益法学和价值法学: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论的演变史》,第141页。周老师将大陆通译的“法感情”译作“法律感觉”。
    [87]Fikentscher,Methoden des Rechts in vergleichender Darstellung,Band 3,Mohr Siebeck,1976,S.247.
    [88]Vgl.Jhering,Scherz und Ernst in der Jurispurdenz:Eine Weihnachtsgabe für das juristische Publikum,3.Auflage,Breitkopf&H?rtel,1885,S.126-127.译文直接引自耶林:《法学的概念天国》,柯伟才、于庆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译者前言,第24页。
    [89]Rüthers,Rechtstheorie mir Juristischer Methodenlehre,6.Aufl.,Beck,2011,S.392 f
    [90]Siehe Frau Helen Ehrenburg,Rudolf von Jhering in Berifen an seine Freunde mit zwei Abbildungen,Breitkopf&H?rtel,1913,S.351.
    [91]Philipp Zenth?fer,bearb.Das subjective Recht:nach allgemeinen Grunds?tzen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bestehenden Proce?-Gesetze und des Entwurfs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für Deutschland,Berlin:Puttkammer&Mühlbrecht,1891,S.4.
    [92]Siehe“Recht,subjectives”,HRG(Handw?rterbuch zur Deutschen Rechtsgeschichte),Band 4,S.250 f.
    [93]Siehe Glück,Ausführliche Erl?terungen der Pandekten nach Hellfeld,1796.Vom“Recht,subjectives”,HRG(Handw?rterbuch zur Deutschen Rechtsgeschichte),Band 4,S.254.
    [94]Marietta Auer,Subjektive Rechte bei Pufendorf und Kant Eine Analyse im Lichte der Rechtskritik Hohfelds,Archiv fü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Bd.208(2008),S.584-634.
    [95]R?hl/R?hl,Allgemeine Rechtslehre,3.Aufl.,Carl Hezmanns Verlag,2008,S.353-357.
    [96]Helmut Coing,Zur Geschichte des Begriffs subjectives Recht,in:Coing/Lawson/Gr?nfors,Das subjective Recht und der Rechtsschutz der Pers?nlichkeit,Alfred Metzner Verlag,1959,S.14 ff.
    [97]Rüthers,Rechtstheorie mir Juristischer Methodenlehre,S.39 ff
    [98]Herbert Hofmeister,Jhering in Wien,in:Gerhard Luf&Werner Ogris,Hrsg.,Der Kampf ums Recht.Forschungsband aus Anla?des 100.Todestages von Rudolf von Jhering,Duncker und Humblot,1997,S.12.
    [99]See Roscoe Pound,the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history,the Mac Millan Company,1923,pp.1-36.
    [100]如上所述,两者的缩略表达在德语中一致。
    [101]薛军:《为夏洛克辩护的法学家》,载《读书》2015年第4期,第55页。
    [102]Eck,Zur Feier des Ged?chtnisses von B.Windscheid und R.v.Ihering,Carl Heymann,1893,S.11.
    [103]当然,笔者也承认,本文的写作存在资料占有上、个人理解力和语言水平上的种种局限,只能作为一个的结论。
    [104]比如西周明治十五年(1789)八月23-31日的日记,就是一个集中翻译期。西周:《西周全集》,宗高书房1966年版,第3卷,第429页。
    [105]所谓“最不坏的结果”,是指这一结果虽然不是最好的方案,但是却比现存的所有替代方案都好。
    [106]耶林与民法典的纠葛,可参见杜如益:《耶林以生活为师》,载《法制日报》2017年9月18日,第7版。
    [107]Fikentscher,Methoden des Rechts in vergleichender Darstellung,Band 3,S.145,282.转引自吴从周《概念法学、利益法学和价值法学: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论的演变史》,第1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