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通阳法治疗阳郁疾病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穆怀斌 ; 赵英强
  • 关键词:阳气 ; 阳郁 ; 通阳法
  • 中文刊名:XCYS
  • 英文刊名: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 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出版日期:2019-04-05
  • 出版单位:中国社区医师
  • 年:2019
  • 期:v.35;No.772
  • 语种:中文;
  • 页:XCYS201910068
  • 页数:2
  • CN:10
  • ISSN:22-1405/R
  • 分类号:105-106
摘要
探究通阳法对阳郁疾病的应用,阐述阳气的作用与阳郁的机理,结合古代医家的理论及赵英强教授的临床应用,总结出通阳法的作用。根据不同病邪导致的阳郁,通阳法可随证变化。通阳法可在各种内科阳郁疾病中应用,关键是最佳剂量及配伍的用法,临床需因人而异,辨证用药。
        
引文
[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0.
    [2]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
    [3]毕国伟.从《黄帝内经》“阴阳不交”之失眠病机谈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30.
    [4]刘宁.论《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对通阳法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6):30.
    [5]叶天士.温热论[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6]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7]陈明.伤寒论讲堂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3.
    [8]徐凤凯,张心平,曹灵勇.麻黄升麻汤证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779-781.
    [9]刘庆申.《伤寒论》通阳法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4,6(21):18.
    [10]田松.冠心病现代文献中医证型与证素的特征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