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课程理解的机理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可 ; 纪德奎
  •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 学生课程理 ; 机理
  • 中文刊名:SDJK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iences
  •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8
  • 出版单位:当代教育科学
  • 年:2019
  • 语种:中文;
  • 页:SDJK201902006
  • 页数:5
  • CN:02
  • ISSN:37-1408/G4
  • 分类号:25-28+35
摘要
学生课程理解指在特定课程情境中的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及主体自觉,与课程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个性化意义的过程。它包括四层含义:理解规定着学生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课程理解重视学生的先入之见;学生在课程理解的同时理解自我;课程理解追求意义的生成。学生课程理解本质上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基础,预期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动力,时间间距是学生课程理解的中介,解释学循环构成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问答逻辑是学生课程理解的方式。
        
引文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2.
    [2]夏玉环.学生课程理解的意涵、现实偏差及应然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81-85.
    [3]陈海飞.解释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22.
    [4]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7.
    [5]曹海明,吕家乡.中外文学作品鉴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3.
    [6][8][11][1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80,381,393,391.
    [7]申大魁.教师教材理解的可能与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84-88.
    [9]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9.
    [10]金元浦.文学解释学---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