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岂文章著:论杜甫生前诗名为赋名所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Du Fu's Fame for Poetry Being Covered up by the Fame for Fuin His Lifetime
  • 作者:孙微
  • 英文作者:Sun Wei;
  • 关键词:杜甫生前 ; 赋名 ; 诗名 ; 《三大礼赋》 ; 唐人选唐诗
  • 中文刊名:WSZZ
  • 英文刊名: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 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7-03-05
  • 出版单位:文史哲
  • 年:2017
  • 期:No.359
  • 基金: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杜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SZZ201702004
  • 页数:11
  • CN:02
  • ISSN:37-1101/C
  • 分类号:47-56+167
摘要
关于杜甫生前文名大小的问题,目前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然而这些争论往往将杜甫生前的诗名与赋名混为一谈,从而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杜甫生前的诗名与赋名其实并不一致。杜甫因天宝九载冬献《三大礼赋》而骤得赋名,此后其诗名一直为赋名所掩,这才是唐人选唐诗中不选杜诗的根本原因,也是李杜生前文名主要差异之原因。杜甫的友人中少有称其诗才者,却多赞其赋才,杜甫亦常以汉代赋家扬雄、司马相如自称。杜诗中诸如"岂有文章惊海内"、"名岂文章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等,都透露出杜甫对当时这种认知错位的无奈与感喟。
        Du Fu’s fame in his lifetime has been quite controversial academically,yet the disputes confuse his fame for poetry with his fame for fuin most cases,which ignore a basic fact that these two kinds of fame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in Du’s lifetime.Du suddenly won high reputation after he composed"Futo Three Grand Ceremonies"in the winter of 748,and his fame for poetry had been overshadowed by his fame for fu.That is the root cause for the Tang people not selecting Du’s poems when collecting poetry of their dynasty,as well as the main cause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 Bai and Du Fu on fame in their lifetime.Du’s friends seldom praised his talent for poetry but many praised his talent for fu,and Du often likened himself to Yang Xiong and Sima Xiangru,fu writers in the Han Dynasty.The lines in his poems,such as"Is there prose amazing the country?""Is my fame brought by prose?"and"Relentlessly singing for life’s hundred years,I have never seen a true understanding friend,"all revealed Du’s helplessness toward such cognitive nonconformity.
引文
(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50页。以下凡引杜甫诗文,皆据此本,不另出注。
    (2)陈尚君《〈本事诗〉作者孟啓家世生平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指出,《本事诗》作者之名,有“啓”、“棨”、“綮”三种说法,现据新出土文献,可以确定“啓”字为正。今从其说。
    (3)孟啓:《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1)在孟啓《本事诗》之前,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中已经提到此诗:“众言李白唯戏杜考功‘饭颗山头’之句,成式偶见李白《祠亭上宴别杜考功》诗。”则于段成式(803?863)之时,已有“饭颗山”一诗流传,只是《酉阳杂俎》中并未全引,至孟啓《本事诗》方首次完整引录该诗,遂为后人所据。
    (2)陈铁民:《试论唐代的诗坛中心及其作用》,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八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3)韦庄:《又玄集》卷上,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99 600页。按,任华此诗亦见《文苑英华》卷三四○、《全唐诗》卷二六一。
    (4)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53页。
    (5)孟啓:《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15页。
    (1)胡可先、童晓刚:《〈本事诗〉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1期;龚方琴:《〈本事诗〉成书年代新考》,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14页。
    (2)裴斐:《唐宋杜学四大观点述评》,《杜甫研究学刊》1990年第4期。关于《本事诗》等晚唐五代笔记小说对杜甫生平事迹的杜撰问题,可参拙文《论晚唐五代笔记小说对杜甫生平事迹的杜撰》,《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年第1期。
    (3)冯至:《杜甫传》,石家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93页。
    (4)张浩逊:《生前文章惊海内,身后垂名动万年---论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张起:《牛溲马浡皆有意,不许后生漫涂鸦---唐人选本不选杜诗不能证明杜甫是二流诗人》,《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
    (6)方干:《玄英集》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4页。
    (7)胡明:《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8)吴清河:《今存唐人选唐诗不选杜甫诗探源》,《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19页。
    (9)杨胜宽:《从〈河岳英灵集〉不选杜诗说到殷璠的选诗标准》,《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10)杜存亭:《“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试谈杜甫的诗生前为什么不受重视》,《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1)傅璇琮、李珍华:《河岳英灵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页。
    (1)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3 212页。
    (2)邱睿:《唐人选唐诗无杜诗现象补说》,《文史杂志》2007年第2期。
    (3)关于杜甫献《三大礼赋》的时间,学界一直沿袭着钱谦益《钱注杜诗》之天宝十载说,其实杜甫献《三大礼赋》应在天宝九载冬,这可从赋文本身和当时历史文献资料中得到证明,其详可参吾师张忠纲先生《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文史哲》2006年第1期。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54页。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上·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6页。
    (6)关于杜甫天宝十载(751)获得“参列选序”后,为何直至天宝十四载(755)方得授官的原因,陈贻焮先生认为是由于权相李林甫的作梗。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者诣京师就选”,李林甫使包括杜甫在内的考生全部落榜,并上表称“主上圣明,野无遗贤”。陈贻焮先生据此认为,杜甫迟迟未能得官,很可能是因为李林甫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绝不能让杜甫高中,绝不能承认上次落第者之中还有可选拔的“遗贤”,绝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9 160页)。然而王勋成通过考证后指出,唐代的铨选制度规定,制举获得出身者要候选三年,才能来京都参加吏部铨选,授予官职。从天宝十一载春算起,一直到天宝十四载春天方满三年。然而吏部的冬集铨选是每年十月开始,所以杜甫又多等了大半年才得以释褐除授(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1 54页;《杜甫初命授官说》,《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5页)。这一问题至此方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1)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49页。
    (1)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01 302页。
    (2)张忠纲:《任华---并尊李杜第一人》,《山东杜诗学文献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144页。
    (3)吴光兴:《李杜诗风与唐诗疆域“三国”说》,《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
    (2)吴光兴:《论唐人“文章即诗歌”的文学观念》,《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上·杜审言传》,第5736页。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上《文苑上·杜审言传》,第4999页。
    (1)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四部丛刊初编》本。
    (2)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3)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八。
    (4)近年唐代碑志不断出土,赵君平、赵文成《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收录了杜审言撰《大周故朝散郎检校潞州司户参军琅邪王君墓志铭并序》,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杜审言唯一传世之文。
    (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四《李峤传》,第2993页。
    (6)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5页。
    (7)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127页。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四《苏味道传》,第4202页。
    (9)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四《苏味道传》,第2991页。
    (1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四《崔融传》,第4196页。
    (11)刘餗:《隋唐嘉话》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1页。
    (12)杜晓勤:《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279 285页。
    (1)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唐代文学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2)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4页。
    (3)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一四,第3686页。
    (4)卞孝萱:《〈唐诗类选〉是第一部尊杜选本》,《唐代文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3 203页。
    (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五引《艺苑雌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4页。
    (6)苏轼:《东坡题跋》卷三,第53页。又见严有翼:《艺苑雌黄》,郭绍虞:《宋诗话辑佚(附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46页。
    (7)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3页。
    (8)吕祖谦《杜工部进三大礼赋注》收录于《东莱集注观澜文集》乙集卷三,编入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第10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6 337页。
    (9)仇兆鳌:《杜诗详注·杜诗凡例》,第25页。
    (1)朱鹤龄著,韩成武等点校:《杜工部诗集辑注·凡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2)刘开扬:《柿叶楼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26 19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