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石之储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1902—1983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are Gem Fohzien Godfrey Ede(1902-1983)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 作者:刘刊
  • 英文作者:LIU Kan;
  • 关键词:奚福泉 ;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 中国现代建筑
  • 英文关键词:Fohzien Godfrey Ede;;China's First Generation Architect;;Modem Chinese Architecture
  • 中文刊名:SDJZ
  • 英文刊名:Time + Architecture
  • 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8
  • 出版单位:时代建筑
  • 年:2019
  • 期:No.168
  •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18BCK005);;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81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419、51878452)
  • 语种:中文;
  • 页:SDJZ201904025
  • 页数:8
  • CN:04
  • ISSN:31-1359/TU
  • 分类号:161-168
摘要
上海建筑师奚福泉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他曾留学德国,先后取得建筑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20世纪20年代极少有完整欧洲留学经历的中国建筑师,与同时代留美建筑师相比,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中可谓是"儋石之储"。文章秉承建筑师史的学术脉络,基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历史图档的梳理,发掘建筑师奚福泉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理念,试图重新认识不同留学背景下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历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Shanghai architect Fohzien Godfrey Ede is a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odernist architect.He studied in Germany and obtained master's and doctoral degrees in Engineering of Architecture.He is a Chinese architect who had rar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in Europe in the 1920 s.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architects who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he is a "rare case"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In line with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s,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dem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architect Fohzien Godfrey Ede based on available historical archives.Considering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studying abroad,it tries to re-think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引文
[1]卢永毅.陈艳.虹桥疗养院作品解读略论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J].建筑师.2017(05):49-58.
    [2]阚浩林.郑辑宏.以奚福泉作品为例谈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意义[J].居业.2016(02):77-79.
    [3]黄元炤.奚福泉:简单又平实的设计姿态.契合于“现代建筑”[J].世界建筑导报.2015.30(03):47-51.
    [4]李海清.刘军.在艰难探索中走向成熟: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及相关问题之分析[J].华中建筑.2001(06):85-86.
    [5]李海清.刘军.在艰难探索中走向成熟: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及相关问题之分析(续)[J].华中建筑,2002(01):87.
    [6]李海清.刘军.在艰难探索中走向成熟: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及相关问题之分析(续)[J].华中建筑.2002(02):99-103.
    [7]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192.
    [8]冯绍霆.浦东大厦兴建记[M]//唐国良.百年浦东同乡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17.
    [9]李海清.汪晓茜.第四节建筑技术的再发展[C]//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中国近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1.
    [10]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193.
    [11]《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86.
    [12]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94-200.
    [13]佚名.中国建筑师学会二十二年年会”[J].中国建筑.1933.1(1):37-40.
    [14]伍江.包豪斯及现代建筑思想在上海的影响[C].德国研究.出版者不详.2000.3(15):33-37.
    [15]赖德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57-158.
    [16]奚福泉.西班牙式公寓计划大要[J].中国建筑.1933,1(1):13-16.
    [17]奚福泉.虹桥疗养院设计经过[J].中国建筑.1934.2(5):2-33.
    [18]佚名.卷头语[J].中国建筑.1934,2(5).
    [19][德]Eduard K6gel.个人建筑师,大众社会,草根品牌:兼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简史[M]//朱剑飞.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9-189.
    [20]奚福泉.浦东同乡会大厦工程略述[J].中国建筑.1937,28:3-8.
    [21]奚福泉.欧亚航空公司龙华机场棚工程略述[J].中国建筑.1937,28:19-21.
    [22]赖德霖.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J].建筑师.2009,12(137):22-30.
    [23]谈健.谈晓玲.建筑家夏昌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4]贺贤稷.上海轻工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5]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6]奚福泉.我国之建筑谈[C].柏林:留德学会民国十六年年鉴,中华民国留德学会,1927:89-90.
    [27]范文照,林朋.西班牙式住宅图案(The Spanish House for China)[M].出版者不详.1934.
    [28]赵辰,伍江.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9]E.Kogel,Professor Dr.phil.habil.Dieter Hassenpflug.Zwei Poelzigschuler in der Emigration:Rudolf Hamburger und Richard Paulick zwischen Shanghai und Ost-Berlin(1930-1955)[D].Bauhaus-Universit(a|¨)t Weimar,2006.
    (1)“谱系学”概念来自哲学思想,谱系学方法源自福柯.强调研究历史文献,注重研究对象的“被构成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即“谱系关系”.谱系学研究方法更注重错综复杂的客观联系.而非线性规律。
    (2)原名“上海中华建筑师学会”于1926年4月24日成立.由当时在上海的建筑师范文照、张光圻等联系华人建筑师以交流意见、研究学术为契机发起成立。成立大会有范文照.黄锡霖、庄俊、张光圻,巫振英.李锦沛.刘福泰等十余人出席。详见“上海中华建筑师学会成立”新闻报.1926年4月27日,第4版。
    (3)详见“中华建筑师学会年会纪”,《新闻报》.1927年12月8日.星期四.第4版。
    (4)中国建筑师学会第一批上海正会员39人,仲会员16人.大多数正会员都有留学的背景。上海的正会员有贝寿同(字季眉.Shu-tung Pei.1876—1941年).庄俊(字达卿.Tsin Chuang.1888—1990年).莫衡(字葵卿.1891—?).关颂声(Sung-sing Kwan.1892—1960年).罗邦杰(Pang Chieh Loo.1892—1980年).范文照(Robert Fan.1893—1979年).巫振英(字勉夫.Jseng Yin Moo,1893—1926年).林树民(字斯铭.Shu-min Lin.1893—?).黄锡霖(Sik Lam Woong.1893—?),吕彦直(字仲宜、古愚.Yen-Chih Lu.1894—1929年)、黄家骅(字道之.1895—1988年).薛次莘(字惺仲.T.H.Hsien或T.S.Sih.1895—?).朱彬(1896—1971年).张光圻(1897—?).赵深(Shen Chao.1898—1978年).董大酉(Dayu Doon.1899—1973年).杨锡镠(字右辛.YongSih-tue,1899—1978年)、李锦沛(Poy Gum Lee.1900—1968年).童寯(字伯潜, Chuin Tung,1900—1993年)、吴景奇(字敬安.Channcey Kingkei Wu,1900—1943年).刘既漂(Liou Kipaul.1900—?).杨廷宝(Ting-Pao Yang.1901—1982年)、李宗侃(字叔陶,Li Michael Tson-cain.1901—1972年).奚福泉(字世明.Fohzien Godfrey Ede.1902—1983年)、李扬安(Young On Lee.1902—1980年)陈植(B.Chih Chen.1902—2002年)、黄耀伟(Yau-wai Wong.1902—?)、孙立已(字竹荪.Li-Chi Sun,1903—1993年).谭垣(Harry Tam.1903—1996年).陆谦受(Him Sau Luke.1904—1991年).徐敬直(Gin-Djih Su.1906—1983年).比利时建筑师苏夏轩(H.H.Sau)。
    (5)根据1933年1月18日《时事新报》对该照片的说明.前排左起为李惠伯、王华彬、巫振英、丁宝训、许窥豹、吴景奇、张克斌:第二排左起为范文照、李锦沛、陈植、赵深,董大酉、庄俊、陆谦受、杨锡镠、罗邦杰.林澍民;第三排左起为薛次梓、徐瑞芳、孙立已、黄耀伟、浦海、徐敬直、奚福泉、顾道生、杨润玉、黄元吉:后排左起为葛宏夫、童寯、杨廷宝.庄允昌。
    (6)奚澜庆与奚郎氏育有子女五人.分别是:奚德身、奚福仁、奚福康、奚福泉、奚凤云。后与奚周氏育有子女四人.分别是:奚乐山、奚淑琴、奚淑彦、奚淑英。详见“富商奚澜庆身后”.《新闻报》1939年3月16日.第15版。
    (7)建筑师保罗·梅斯纳(Paul Meissner)于1914—1933年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任教。详见Darmsta Historischer Verein Fr Hessen.Archiv Fur Hessische Geschichte und Altertumskunde[M],Charleston.South Carolina:Nabu Press.2010.
    (8)贝寿同.江苏吴县人.1901—1903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03年东渡日本.1904年考入早稻田大学.主修政治经济。贝寿同在东京参加了同盟会.两年后被派往英国.任欧洲留学生监督。1909年考取江苏省公派留学生.1910年留学于德国夏洛腾堡工业大学建筑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回国。1918年被任命为司法部技正.主持全国司法系统的建筑事务。曾在北京大学.交通大学北京学校.苏南工专和南京中央大学执教.也是苏南工专建筑科和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之一。
    (9)夏昌世(1903—1996年).广东新会人.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曾是奚福泉在上海启明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
    (10)奚福泉.About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Chinese Students Yearbook in Germany,信息引自Eduard K(o|¨)gel.中国与包豪斯: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轨迹(1930-1960)[M]//许江.靳埭强.遗产与更新:中国设计教育反思.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90-108.
    (11)奚福泉与德国籍女子米勒结婚后生育奚伯昌.奚伯民二子.米勒于1949年1月16日故世.奚福泉于1950年11月8日与宓美月结婚.先后生育奚瑛.奚玲二女。
    (12)原名“上海中华建筑师学会”“于1926年4月24日成立.由当时在上海的建筑师范文照.张光圻等联系华人建筑师以交流意见.研究学术为契机发起成立。成立大会有范文照.黄锡霖.庄俊.张光圻.巫振英.李锦沛.刘福泰等十余人出席。详见“上海中华建筑师学会成立”新闻报.1926年4月27日,第4版。
    (13)《中国建筑》创刊号.1933年曾刊登奚福泉设计的民国革命军陆军第五师阵亡将士纪念塔.结构高度18 m.基座四面有楼梯。
    (14)丁惠康(1904—1979年).医学家.江苏无锡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1935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创办上海肺病疗养院.1934年创建上海虹桥疗养院。1935年丁惠康出访德.奥.瑞士三国.参观各国著名医学院校.医院.研究院.疗养院等100余所。详见马学新.上海文化源流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