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与“婉”的分途和变奏: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eparation and Variation of Zhi and Wan:An Aesthetic Explanation of Poetry Could Express Resentment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 作者:袁劲
  • 英文作者:YUAN Jin;
  • 关键词:诗可以怨 ; 美学阐释 ; ; ;
  • 英文关键词:Poetry Could Express Resentment;;aesthetic explanation;;he(和);;zhi(直);;wan(婉)
  • 中文刊名:HQ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4-20
  • 出版单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13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怨’与中国文论的批判精神研究”(18CZW001)
  • 语种:中文;
  • 页:HQDX201902016
  • 页数:10
  • CN:02
  • ISSN:35-1049/C
  • 分类号:146-15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怨"本是一种冤屈不平、蕴而不发的负面生存体验。借由"诗可以怨"命题的转换与推动,道德伦理与政治语境中的"怨",经两汉《论语》注疏与屈原评价论争,开始进入文学与文论话语,其正向审美价值亦随之彰显。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包括"怨"作为人之常情的正当性和因情感人的审美性两大环节:先是情感之"直"突破伦理之"和"的约束,后又分化为阳刚之"直"与阴柔之"婉"两种风格。前者赓续了"怨刺上政"的诗教传统,借由其人到其文的以事感人,张扬"怨"中积极进取、刚正不阿的精神内核;后者伴随着个体抒情的觉醒和对内心的审视,通过以情动人、言此意彼的艺术化凸显了"怨"本身的缠绵悱恻之美。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yuan(怨) is often considered as negative and harmful living experience full of grievances and repressio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poetry could express resentment,the positive aesthetic value of yuan is gradually revealed. As for the aesthetic formation of yuan,including two parts of the legitimacy of yuan being human nature and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ouching people by affections: firstly,the "rectitude"of emotion breaks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f he(和) of ethics,then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aesthetic styles of masculine rectitude and feminine grace and restraint. The former inherited tradition of resentment and sting. While for the latter,yuan becomes a positive aesthetic category which is moving and pleasant.
引文
(1)李建中、袁劲:《〈庄子〉论“怨”》,《学术论坛》2015年第11期,第96-101页。
    (2)墨、法、兵诸家倡导于己“止怨”和对敌“兴怨”,甚至不惜采用欺骗、引诱的手段。比如《韩非子·内储说下》载“犀首与张寿为怨,陈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杀张寿。魏王以为犀首也,乃诛之”,此乃借刀杀人。《墨子·备城门》将“有深怨于适(敌)而有大功于上”视作坚守城池的十四个要素之一,《逸周书·大明武解》则把“兴怨”与“间书”列入“大武十艺”。在先秦战场上,“兴怨”或是“兴举敌国怨望之人,如吴用伍员”(潘振云注),或是“如晋侯退舍,致曲于楚,使众怨之”(朱右曾注),抑或是像田单那样,为煽动守城军民同仇敌忾,特意派间谍诱骗燕军开掘己方军民的祖坟(《史记·田单列传》)。
    (1)“怨而不怒”之说取自《国语·周语上》的“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
    (2)夏秀:《从“发愤抒情”到“不平则鸣”---诗怨内涵演变之“直抒怨艾”路径探析》,《齐鲁学刊》2013年第4期,第116-121页。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页。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300页。
    (1)裴斐:《诗缘情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2)需要指出的是,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举的“发愤著书”诸事中,作者情感与作品内容并非像“屈原放逐,著《离骚》”那样一一对应,比如《国语》和《孙子兵法》的行文中就找不出“左丘失明”和“孙子膑脚”的情感因素。见王先霈:《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3)(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页。
    (4)(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第3页。
    (5)王先霈:《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第126-127页。
    (6)傅道彬:《“诗可以怨”吗?》,《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第100-108页。
    (1)裴斐:《诗缘情辨》,第14-15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51页。
    (3)崔凡芝:《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76页。
    (4)(汉)司马迁:《史记》,第2491页。
    (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611页。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48-49页。
    (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页。
    (3)张沛:《中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9-80页。
    (4)(明)宋濂:《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633页。
    (5)(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4页。
    (1)(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59页。
    (2)(明)焦竑:《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5页。
    (3)夏秀:《从“发愤抒情”到“不平则鸣”---诗怨内涵演变之“直抒怨艾”路径探析》,第116-121页。
    (1)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4-25页。
    (2)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5页。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1-62页。
    (4)其说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31页。
    (5)钱穆:《论语新解》,第451页。
    (6)张节末:《狂与逸---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人格特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7)(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138页。
    (8)(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161页。
    (9)(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81页。
    (10)(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2-3页。
    (11)(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61页。
    (12)朱崇才:《“弱的天才”---宋词之“婉”的一种阐释》,《学术月刊》1992年第12期,第51-56页。
    (1)钱锺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15页。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03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818页。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1-32页。
    (5)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62-63页。
    (6)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45页。
    (7)[日]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钱杭、杨晓芬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47页。
    (8)无独有偶,马克思·舍勒也指出,“脆弱的女人”在情感关系中多处于被动地位,还要“与自己的同性争夺男人的欢心”,因而形成了一种“积聚怨恨危险”的典型“境遇”。见《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8-30页。
    (9)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1)(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75页。
    (2)李建中:《阴阳之间---臣妾人格》,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41-45页。
    (3)(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载刘学锴、俞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266页。
    (4)关于“文如其人”命题合理性的辨析,参见蒋寅:《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第82-89页。
    (5)(宋)文莹:《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页。
    (6)(清)陈元辅:《枕山楼课儿诗话》,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