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我国宪法民族关系原则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of 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New Era China
  • 作者:唐勇
  • 英文作者:Tang Yong;
  • 关键词:宪法 ; 民族平等 ; 民族团结 ; 民族互助 ; 民族和谐
  • 中文刊名:SHZX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Front
  • 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2 16:24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战线
  • 年:2019
  • 期:No.285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CMZ044)
  • 语种:中文;
  • 页:SHZX201903027
  • 页数:11
  • CN:03
  • ISSN:22-1002/C
  • 分类号:242-252
摘要
宪法民族关系原则是多民族国家的宪法在调整民族关系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准则。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民族平等原则以公民平等和反对歧视为法理依据,包含公民基于民族身份的平等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两个层次。民族团结原则以公民团结和反对分裂为法理依据,包含维护民族团结的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民族歧视、压迫、分裂的禁止性规范。民族互助原则以实质公平和社会连带为法理依据,通过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得以落实。民族和谐原则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为法理依据,落脚为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和谐、民族自治地方与非民族自治地方的和谐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之间的和谐。
        
引文
(1)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45-246页。
    (2)穆尔:《基督教简史》,郭舜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5页。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邓晓芒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2页。
    (4)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8页。
    (5)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0页。
    (1)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
    (2)克劳斯·P.费舍尔:《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佘江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269页。
    (3)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载《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
    (4)毛泽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载《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5)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00页。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93-96页。
    (2)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4)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5)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创新》2009年第12期。
    (1)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
    (2)列宁:《关于民族政策问题》,载《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3)曼弗雷德·诺瓦克:《民权公约评注》,毕小青、孙世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0页。
    (1)《中共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1935年8月5日),载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张闻天文集》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第559页。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页。
    (1)芦部信喜:《宪法》,林来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
    (3)陈真:《“道德”和“平等”:哈佛大学斯坎伦教授在华访问演讲录》,《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
    (1)莱翁·狄骥:《宪法论》第1卷,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9页。
    (2)莱翁·狄骥:《宪法论》第1卷,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64页。
    (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54页。
    (1)金炳镐:《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2)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6页。
    (3)H.蒂施勒、B.贝里:《多元主义》,载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4)Raymond Taras,ed.,Challenging Multiculturalism:European Models of Diversit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3,pp.163-164.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2)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10页。
    (3)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4)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载《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7300页。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81页。
    (2)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王振西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