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关系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rategic Inspirations from the Big Leap Forward in ChinaASEAN Relations
  • 作者:王光厚 ; 刘人龙
  • 英文作者:Wang Guanghou;Liu Renlong;School of Law,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中国 ; 东盟 ; 中国—东盟关系
  • 英文关键词:China;;ASEAN;;Inspirations
  • 中文刊名:QYQQ
  • 英文刊名:Area Studies and Global Development
  •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8-05
  • 出版单位:区域与全球发展
  • 年:2019
  • 期:v.3;No.1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美关系视域下的美国南海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6BGJ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QYQQ201904006
  • 页数:13
  • CN:04
  • ISSN:10-1484/D
  • 分类号:78-88+156-157
摘要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东盟关系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中国与东盟在合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经济的引领作用;其二,为推动合作的发展,中国与东盟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其三,在合作的进程中,中国充分发挥了建设性大国的作用;其四,中国与东盟都力求通过包容和协商来推进合作。这是中国—东盟关系跨越式发展给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启示。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hina-ASEAN relations have made a great leap forward, which results from multiple factors. First, economy plays a vital role in leading the China-ASEAN cooperation. Second, China and the ASEAN have established a multilevel and wide-rang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ird, China has played the role of a constructive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Fourth, both China and the ASEAN seek to promote cooperation through inclusiveness and consultation. All these are strategic inspirations given by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to the building of China-ASEAN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an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引文
(1)《李克强出席第二十一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第3版。
    (1)王缉思:《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版,第67页。
    (2)同上,第25页。
    (1)王光厚:《冷战后中国东盟战略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0页。
    (2)李晨阳:《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二元结构”吗》,载《世界知识》,2016年第6期,第7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7年1—12月我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2018年1月26日,http://yzs.mofecom.gov.en/article/g/date/,访问日期:2019年4月26日。
    (4)ASEAN: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8,https://asean.org/storage/2018/1 2/asyb-2018.pdf,December31st,2018,访问日期:2019年4月2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年1—12月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快讯》,2019年1月15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v/201 901/2 0190102 83 2209.s html,访问日期:2019年4月26日。
    (1)Ernest B.Haas,"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15,No.3,1961,p.368.
    (2)Solomon W.Polachek,"Conflict and Trad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24,No.1,1980,pp.55-78.
    (3)仇振武、刘金源:《双层博弈视野下杜特尔特政府南海政策刍议》,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年第6期,第40页。
    (4)Robert O.Keohane,"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p.4.
    (5)简军波、丁东汉:《国际机制的功能与道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第15页。
    (1)1991年7月,中国外长钱其琛应邀以贵宾身份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和东盟外长后继会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组织建立起正式联系。
    (2)2000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
    (3)徐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成果与前景》,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3期,第2页。
    (1)陆建人、蔡琦:《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成果、问题与建议》,载《创新》,2019年第2期,第45—54页。
    (2)另外两大支柱分别是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
    (3)《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第6版。
    (1)王正毅:《东盟50年:走出边缘地带发展的困境了吗?——对“东盟方式”和“东盟为中心”的反思》,载《世界政治研究》,2018年第一辑,第20—52页。
    (2)罗炜东、黄忠:《东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反应——以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调整为例》,载《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61—66页;喻常森:《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载《当代亚太》,2013年第3期,第111—128页;David Shambaugh,“U.S.—China Rivalry in Southeast Asia:Power Shift or Competitive Coexistenc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42,No.2,2018.
    (3)具体情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历年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温家宝在第八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1-10/21/content_1975399.htm,2011年11月21日,访问日期:2019年4月26日。
    (2)李保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放·共赢·担当》,载《解放日报》,2016年3月25日第7版。
    (3)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二0一三年十月三日,雅加达)》,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4日第2版。
    (4)聂文娟:《东盟对华的身份定位与战略分析》,载《当代亚太》,2015年第1期,第37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 71 8.htm,访问日期:2019年4月26日; Anna Samson,"A'Friendly Elephant'in the room:A Strategic Foundations of China's Multilateral Engagement in Asia,"Security Challenges,Vol.8,No.4,2012,pp.57-82.
    (1)ASEAN:Joint Statement of the 19th ASEAN-China Summit to Commemorate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ASEAN-China Dialogue Relations Towards a Closer ASEAN-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1 6/09/Joint-Statement-of-ASEAN-China-Commemorative-Summit-Final.pdf,September 7th,2016,访问日期:2019年4月26日。
    (2)庞中英:《效果不彰的多边主义和国际领导赤字——兼论中国在国际集体行动中的领导责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第4页。
    (3)杨洁篪:《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载《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3日第6版。
    (1)张蕴岭教授较早提出了“中国方式”的概念,指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方法。本文在张蕴岭教授观点的基础上对“中国方式”加以论述。
    (2)江泽民:《在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02年10月25日第1版。
    (3)陈寒溪:《“东盟方式”与东盟地区一体化》,载《当代亚太》,2002年第12期,第47页。
    (4)张蕴岭:《东盟50年的思考》,载《世界知识》,2017年第14期,第72页。
    (5)庄国土:《东盟50年:区域合作的典范》,载《时事报告》,2017年第9期,第42页。
    (6)陈寒溪:《“东盟方式”与东盟地区一体化》,载《当代亚太》,2002年第12期,第47—51页。
    (1)“亚洲方式”主要包含六个因素:亚洲问题亚洲解决、文化平等、共识性决策、非正式的渐进主义、政治重于执行、泛亚洲精神。参见Michael Haas,The Asian Way to Peace:A Story of Regional Cooperation,Praeger Publishers,1989,pp.1-21; Michael Haas,Asian and Pacific Regional Cooperation:Turning Zones of Conflict into Arenas of Peace,Palgrave Macmillan,2013,pp.25-40。转引自郑先武:《“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载《当代亚太》,2016年第2期,第4—27页。
    (2)张蕴岭:《东盟50年的思考》,载《世界知识》,2017年第14期,第72页。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
    (4)李慎明:《促进不同文明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载《人民日报》,2016年8月23日第7版。
    (5)《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二十一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第3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