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报告
P. 11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
ZHONGGUO DIZHI DIAOCHA BAIXIANG CHENGGUO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地灾成因 防治技术 重大地灾 综合总结
机理研究 方法研究 问题研究 研究
塌岸 滑坡 工程治理 预警预报 监测方法 信息化 移民迁建 争议性 防治规范
成因 成因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 及仪器 关键技 城镇地质 重大地质 化、标准
机理 机理 研究 研究 设备研究 术研究 问题研究 灾害研究 化优化集
成研究
图 1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体系框架
研究成果及时解决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出现的重大实际难题,部分技术标准已经上升为行
业规范标准,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在指导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 19 项、发明专利 22 项、软件著作权 20 项,
出版专著 20 部,发表学术论文 459 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103 人和大量地质灾害防治方面
的技术人才。它为三峡工程移民迁建、水库枢纽如期蓄水和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五)地质灾害防治产生了巨大的防灾减灾经济效益、环境与社会效益
1. 防灾减灾经济效益
2003 年,国土资源部委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开展了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经济
效益评估研究,对二期 115 个治理工程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的结果是:工程投资 15.06 亿元、避免
损失 104.06 亿元,资金利税率为 691%。以此为基础,二期地质灾害防治投入 40 亿元,可避免
276.4 亿元的经济损失,社会净收益为 236.4 亿元。投入产出比为 1 6.9。
上述为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次生灾害如长江断航等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此外,由于二、
三期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了提前实现了三峡工程 135 米、156 米和 175 米试验性蓄水发电,可直
接获取数百亿的经济效益。
2. 环境效益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或主体的、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一切外界有机或无机的物质、
能力及其功能的总体。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图 16):
(1)保护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三峡库区城(集)镇地质环境容量。为通过对 92 个城
镇市区 283 个崩塌滑坡(面积为 35.77 平方千米,约 5.365 万亩)的工程治理和城(集)镇 216
千米库岸的防护,避免了其下滑入江和产生变形破坏,保护了建设用地(即增加了建设用地),
增加了城镇地质环境容量,有利于库区城市、乡镇的建设和发展。
(2)减少了崩滑体及塌岸下滑入江所造成的水库淤积和水土流失,减少了对有效库容的影
响,产生一定的环保经济效益。通过对 211 个涉水滑坡(总体积 12.6 亿立方米)的工程治理和
216 千米库岸的工程治理,避免了上述崩滑体和塌岸下滑入江对水库所造成的淤积和对有效库容
的侵占,相对增加了有效库容,增加了防洪和发电能力,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效益。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