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政府能力与王朝兴衰——基于中国两千年来历史经验的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limate Change,State Capacity,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he Past 2000 Years
  • 作者:孙程九 ; 张勤勤
  • 英文作者:CHENGJIU SUN;QINQIN ZHANG;Xiamen University;
  • 关键词:气候变迁 ; 政府能力 ; 王朝兴衰
  • 英文关键词:climate change;;state capacity;;dynastic rise and fall
  • 中文刊名:JJXU
  •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 机构: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经济学(季刊)
  • 年:2019
  • 期:v.18;No.71
  • 语种:中文;
  • 页:JJXU201901014
  • 页数:26
  • CN:01
  • ISSN:11-6010/F
  • 分类号:315-340
摘要
本文利用长时段历史数据,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国古代17个王朝的数据集来研究气候变迁与政府能力对王朝兴衰的影响。实证结果验证了"王朝周期律"假说:王朝年龄与内乱发生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与经济繁荣程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温度与降水变化均对王朝兴衰有显著影响,气候冲击主要通过影响粮食丰歉而作用于国家财政能力,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此外,在考虑中原王朝政府能力的情况下,外患的发生主要和王朝的个体异质性有关。
        Based on long-term historical data, we construct a dataset which includes 17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state capacity on dynastic rise and fall.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ove the hypothesis of "dynastic cycle": There exists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sty age and civil conflicts, and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sty age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Higher temperature and more precipitation can promot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civil conflicts effectively. Climate shocks affect fiscal capacity and economic growth primarily through grain yield. We also find that foreign attacks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dynastic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when taking the state capacity of Central Plains Dynasty into account.
引文
[1]Baetschmann, G., K. E. Staub, and R. Winkelmann, “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the Fixed Effects Ordered Logit Model”,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2015, 178(3), 685—703.
    [2]Bai, Y., and K. S. Kung, “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1, 93(3), 970—981.
    [3]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上海书店,1939年。
    [5]陈强,“气候冲击、王朝周期与游牧民族的征服”,《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4期,第373—394页。
    [6]陈强,“气候冲击、政府能力与中国北方农民起义(公元25—1911年)”,《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4期,第1347—1374页。
    [7]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治乱循环’吗?——对玉米在中国引种和农民起义发生率的一项历史考察”,《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2期,第1215—1238页。
    [8]Chu, G., Q. Sun, X. Wang, and J. Sun, “Snow Anomaly Event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o Millennia and Implication for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AO/NAO and PDO”,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8, 35(14), 63—72.
    [9]Deng, G., The Pre-modern Chinese Economy. Routledge, 1999.
    [10]Fang, J. Q., and G. Liu,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Nomadic Southward Migration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Climatic Change, 1992, 22(2), 151—168.
    [11]方修琦、苏筠、尹君等,“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的社会经济等级序列重建方法探讨”,《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6期,第1204—1214页。
    [12]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4]Feng, S., Y. Bao, and L. V. Gunten, “Preliminary Multi-Prox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ield Reconstruction for China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2, 55(12), 2058—2067.
    [15]傅仲侠,《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
    [16]Ge, Q., Z. Hao, J. Zheng, and X. Shao, “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00 yr i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of the Past, 2013, 9(3), 1153—1160.
    [17]葛全胜,《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8]郭艳茹,《明清王朝治乱循环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国家组织结构变迁的典型案例》,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9]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20]Hou, J., Y. Huang, J. Zhao, Z. Liu, S. Colman, and Z. An, “Large Holocene Summer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and Impact on the Peopling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6,43(3).
    [21]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22]黄仁宇、阿风、许文继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3]Hughes, M. K., X. Wu, X. Shao, and G. M. Garfin, “A Preliminary Reconstruction of Rainfall in North-Central China since A.D. 1600 from Tree-Ring Density and Width”, Quaternary Research, 1994, 42(1), 88—99.
    [24]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5]Kennedy, P. M.,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Business Horizons, 1988, 31(6), 283—289.
    [26]兰博文、张雪梅,“冷则变 暖则兴——浅谈气候变化与古代王朝兴衰更迭”,《气象知识》,2010年第6期,第33—35页。
    [2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28]梁若冰,“气候冲击与晚清教案”,《经济学》(季刊), 2014年第3期,第1557—1584页。
    [29]李裕元,“浅论中原地区近5000年来气候的水旱变化规律与中国历史朝代的演替与兴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38—42页。
    [30]李志超,“瑞雪兆丰年”,《气象》,1975年第1期,第3—4页。
    [31]Olson, 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2]Tan, L., Y. Cai, L. Yi,, and Z. An,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Longxi, Northea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since AD 960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olar Activity”, Climate of the Past, 2008, 20(2), 19—28.
    [33]Wang, Y. C., “The Rise of Land Tax and the Fall of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Pacific Affairs, 1936, 9(2), 201—220.
    [34]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第274—279页。
    [35]王家范,“中国传统社会农业产权‘国有’性质辩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教育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21—29页。
    [36]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37]魏柱灯、方修琦、苏筠,“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地理科学》,2015年第9期,第1156—1163页。
    [38]Yang, B., A. Braeuning, K. R. Johnson, and Y. Shi,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2, 29(9), 38—1—38—4.
    [39]杨师群,《反思与比较: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
    [40]Yi, L., J. Ge,, Z. Lai,, X. Xu,, L. Qin,, and S. Peng, “Reconstructions of Annual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North-Central China since 1470 AD Based on Drought/Flood Index and Tree-Ring Records”, Climatic Change, 2012, 110(1—2), 469—498.
    [41]Yin, J., Y. Su, and X. Fa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erature Change and Grain Harvest Fluctuations in China from 210BC to 1910AD”,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55, 153—163.
    [42]俞炜华、董新兴、雷鸣,“气候变迁与战争、王朝兴衰更迭——基于中国数据的统计与计量文献述评”,《东岳论丛》,2015年第9期,第81—86页。
    [43]詹子庆,《新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44]Zhang, D. D., J. Zhang, H. F. Lee, and Y. Q. He, “Climate Change and War Frequency in E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Human Ecology, 2007, 35(4), 403—414.
    [45]Zhang, P., H. Cheng, R. L. Edwards, F. Chen, Y. Wang, and X. Yang, et al., “A Test of Climate, Sun, and 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 Record”, Science, 2008, 322(5903), 940.
    [46]Zhang, Z., H. Tian, B. Cazelles, K. L. Kausrud, A. Br?uning, and F. Guo, et al., “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 277(1701), 3745—3753.
    [47]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48]张德二,“关于唐代季风、夏季雨量和唐朝衰亡的一场争论: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Nature论文提出的质疑”,《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1期,第98—103页。
    [49]章典、詹志勇、林初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第2468—2474页。
    [50]张启峰,“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地理教育》,2015年第8期,第62—63页。
    [51]赵红军,“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第691—722页。
    [5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53]Zheng, J., W. C. Wang, Q. Ge, Z. Man, and P. Zhang,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Extreme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00 Years”,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 Oceanic Sciences, 2006, 17(3), 579—592.
    [5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3年第16期,第226—256页。
    [55]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第190—208页。
    (1)1俞炜华等(2015)从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气候变迁与中国朝代兴衰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了一个比较详尽的综述。
    (2)2以上几点的提出主要基于俞炜华等(2015)的综述研究。
    (3)3在这里,中原王朝主要指的是华夏部落及汉族所建立的中央王朝政权。另外,元朝和清朝虽为外族建立,但其政权最终统一中国,与汉民族化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也将这两个王朝包括在样本中。
    (4)4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在新王朝建立初期,政府能力偏弱,通常会有部分割据势力或农民起义未被完全消灭,容易发生反复性的叛乱,且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政府能力增强,内乱随之减少,王朝趋于鼎盛。但随着王朝年龄的不断增大,官僚体系腐败和土地兼并等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导致政府能力被削弱,控制力下降,经济随之下行,内乱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直至爆发大规模内乱,导致王朝覆灭。
    (5)5这些政策往往都具有延续性,因为中国皇家历来有“遵循祖制”的传统(朱勇,2016)。
    (6)6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可产生以下后果:(1) 国家提供法律保护、水利设施、灾害救治等公共品的能力下降;(2) 国家无法支付巨额的军费开支;(3) 国家抵御外患的能力下降;(4) 国家对人口、土地以及官僚的控制力下降。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原本属于国家权利控制的范围,如供给保护、法律及征税的范围,逐渐落入地方军阀、权贵、大地主、起义组织乃至外族手中。
    (7)7陈高傭用三个标准来衡量内乱还是外患:(1) 凡属外族反复无常的扰乱,均归入外患一栏。原因是这些外族虽然一度被中国收服,但他们与汉民族并没有化为一个整体,所以不能以内乱看待。(2) 凡外族侵入中原,建国称帝者,虽然取法汉制,但如果其政权未曾统一中国,仅是割据一方或偏安半壁,也划为外患。因此,比如五胡乱华时的前赵、北凉、夏(匈奴系)、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鲜卑系)、后赵(羯系)、成汉、前秦、后凉(氏系)、后秦(羌系),南北朝时期的元魏、北周、北齐(鲜卑系),宋代之辽(契丹)、金(女真)、西夏(党项)等祸乱都归入外患。相反,如五代之后唐、后晋、后汉(沙陀族)虽然未能统一中国,然而他们的政权都是取前朝而代之的,这样就将这些朝代发生的叛乱归入内患。蒙古族对于宋朝而言,满洲对于明朝而言,满洲对于清朝而言,起初都是外患,后来统一中国,将前朝取而代之,这样,从此时起的叛乱就归入内乱。(3) 外患一栏,大体以中国境外异族的扰乱为主(或在边疆,或侵入中原),至于本来居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如蛮、夷、苗、猺等人,有时因受政治的压迫,生计的困难或匪徒乱民的煽动而起的叛乱,即归入内乱一栏。
    (8)8对王朝的起止年份的划分来自白寿彝(1999)和范文澜和蔡美彪(2008)的权威研究。
    (9)9其中统一时期包括:前221—前206年(秦统一全国)、前202—公元9年(西汉一统时期)、25—183年(东汉统一时期)、280—304年(西晋统一)、589—611年(隋统一至隋末农民战争)、623—884年(大唐统一时期)、1279—1354年(元统一时期)、1372—1616年(明统一时期)、1661—1911年(清统一时期)。分裂时期有:前206—前202年(楚汉之争)、9—25年(王莽篡汉至刘秀建立东汉)、184—280年(黄巾军起义至晋灭东吴)、304—589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文帝灭陈)、611—623年(隋末农民战争至唐朝灭割据)、884—1279年(五代、辽、宋、西夏、金至元朝统一)、1354—1372年(元末农民起义至朱元璋灭割据)、1616—1661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反明至清平定南方)。
    (1)10对317—589年和1127—1279年分别以南北人口比例1∶2、1∶1为加权系数。具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290年的南北人口比例。南宋时期南北人口比例在0.4—0.6,但郑学檬、程民生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人口应该多于北方。因此,1127—1279年采取1∶1作为加权系数(魏柱灯等,2015)。
    (10)11由于战乱的发生会反过来导致人口的减少,因此二者之间存在逆向因果问题。本文使用人口的二阶滞后(L2.lnpop)来代替其当期值,以解决此内生性问题。虽然其二阶滞后和当期值的相关性仍很高,但由于当期的战乱不会影响到过去的人口变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
    (11)12这个结果与赵红军(2012)的结果一致,赵文的回归结果显示,短期内降雪异常对当期的内乱程度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12)13如果假设扰动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为序列Probit模型;如果假设扰动项服从逻辑分布,则为序列Logit模型。
    (13)14本文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汇报了序列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
    (14)15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发现,在不包括王朝固定效应和王朝年龄的模型中,温度变化的系数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温度变化可能主要通过影响王朝的政府能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而在以内乱发生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我们却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15)16这一结果比较符合民间“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为此,我们考察了降雪异常发生的时间,发现中国历史上大部分降雪异常的时间都集中在11月到3月,此时正处于小麦越冬期,抗寒能力强。冬季的田野积雪能起到防冻害、防春旱、肥土壤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李志超,1975)。此外,表3 的实证结果表明降雪异常可降低内乱发生的概率,从而利于社会稳定,而社会的稳定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16)17在表3模型(1)—(5)中,内乱发生率对王朝年龄的拐点分别为110.20 年、131.05年、136.98年、136.83年、143.11年。
    (17)18在表4模型(1)—(5)中,经济等级对王朝年龄的拐点分别为85.45年、108.97 年、109.45年、110.19年、117.47年。
    (18)19经济的衰退早于内乱发生率的上升,这一结果也符合经济学的直觉,因为通常认为经济因素是内乱发生的重要传导途径(梁若冰,2014;陈强,2015)。
    (19)20这部分回归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未给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20)21影响系数的绝对值较(3)、(4)两列也变大了。
    (21)22由于篇幅所限,替代估计方法的回归结果略去,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22)23这与Bai and Kung(2011)、赵红军(2012)、陈强(20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过Bai and Kung(2011)和陈强(2014)都是以旱灾作为降水稀少的代理变量。
    (23)24陈强(2014)的研究表明,中原王朝越早于游牧政权建立,被后者征服的概率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从中原王朝建立的那一刻起,其命运(指被外族征服的概率)就已经注定了。另外,陈文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给定王朝的相对年龄与气候变量,中原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则越能抵抗游牧民族的进攻。作者认为其可能的解释是王朝异质性,即长命王朝可能本身组织得更好,其优势可追溯至王朝建立的初始条件,比如制度安排、创始皇帝的个性等。这和本文得到的外患发生频率主要和王朝的个体异质性有关是非常类似的。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