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抵抗:美丽乡村建设的遭遇及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罗士泂 ; 赵旭
  • 英文作者:LUO Shi-jiong;ZHAO Xu-dong;
  • 关键词:新时代 ; 乡村建设 ; 乡村振兴 ; 新型城镇化
  • 英文关键词:new era;;rural constru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
  • 中文刊名:HEAR
  • 英文刊名:Hebe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出版单位:河北学刊
  • 年:2019
  • 期:v.39;No.222
  • 基金: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乡村社会重建与治理创新研究》(16JJD840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EAR201901025
  • 页数:10
  • CN:01
  • ISSN:13-1020/C
  • 分类号:167-175+181
摘要
卢福营、何花通过对王村"撤村建居"和基层治理方式转换的"过程—事件"分析,考察了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郊村基层治理方式转换的轨迹和影响因素,指出当地从"经社分治"到"经社共治"是在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已失去适应性,而城镇基层治理方式又尚未获得适应性的特殊社会条件下城郊村基层治理的一种现实选择,实质上是对传统城乡二元基层治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罗士泂、赵旭东借助"文化的抵抗"概念,试图解释河北某村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反复拆建"、"改厕"等事件,指出它们实际上是当地村民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所带来的结果,呼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充分认识及考虑到农民的自身需求和认知。刘华芹则从类型学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分化和乡村振兴的重点。
        Lu Fu-ying and He Hua-tong examine the track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in suburban villag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ssentially,it is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rural du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resistance",Luo Shi-dong and Zhao Xu-dong call for a full recogni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farmers' own needs and percep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Liu Hua-qin explores the key points of rural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引文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渠桂萍.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兼与清代华北乡村社会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4]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郭海霞,王景新.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其历史逻辑——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6]费孝通.孔林片思[J].读书,1992(9).
    [7]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8]赵旭东,罗士泂.游离于城乡之间——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行动者的中国[J].学术界,2016(11).
    [9]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马歇尔·萨林斯.何为人类学启蒙? 20世纪的若干教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EB/OL].http://hebei.hebnews.cn/2016-01/13/content_5280966.htm.
    [12]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3]周星.文化自觉与“厕所革命”[A].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17.
    [14]付伟,焦长权.“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J].社会学研究,2015(2).
    [15]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8(3).
    [16]Sherry B. Ortner.Resistance and the Problem of Ethnographic Refusal[J].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95(1).
    [17]赵旭东.拆北京:记忆与遗忘[J].社会科学,2006(1).
    [18]朱起鹏.美丽乡村演化:跨越时空修复的城乡观察[J].城市中国,2017(79).
    [19]李晨璐,赵旭东.群体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以浙东海村环境抗争事件为例[J].社会,2012(5).
    [20]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
    (1)参见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群言》2003年第4期)等。
    (1)具体是指:民居改造专项行动、安全饮水专项行动、污水治理专项行动、街道硬化专项行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专项行动、清洁能源利用专项行动、“三清一拆”和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村庄绿化专项行动、特色富民产业专项行动、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建设专项行动、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行动。
    (2)按照学术规范,本文的人名与地名均作了匿名化处理。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中国财政》2013年第22期)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划分为四个类型: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古村保护型、景区园区带动型。显然,段村属于第三种类型。
    (1)“盖”与“改”这两个字在当地方言的表述中让笔者也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意识到其中的区别。
    (1)所谓的“打树花”,就是借助木板将熔化的生铁朝着村内一棵柿子树击打,铁水散开从而形成了柿子树开“铁花”的壮观景象。目前段村的这个活动已成功申请并列入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赵旭东在《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中专门列举了关于“文化的抵抗”的研究案例。
    (2)Bottomley,R.(2009)Contested forests:An analysis of the highlander response to Logging Ratanakiri Province,Northeast Cambodia,in F.Bourdier(ed.),Development and dominion.Indigenous peoples of Cambodia,Vietnam and Laos.Bangkok:White Lotus.转引自Frédéric Bourdier,2015,“Soci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in a tributary region of the Mekong in Cambodia:Culture of resistance or resistance of culture?”,Asia Pacific Viewpoint,Vol.56,No.2,p.292.
    (3)马翀炜对云南某村的研究发现,该村在打造民俗旅游村过程中遭遇了被他称之为“异地的石头”的境遇。本文的案例,即便铺设石板是“复旧”,又何尝不是一种外来者的思维与想象的复制。参见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思想战线》2017年第5期)。
    (1)转引自贾斯柏·贝克《天安之城:北京的帝国渴望和现代噩梦》(香港:明镜出版社2012年版,第397页)。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