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尽心”:《鹿鸣》传笺歧解与经义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oyalty of Subjects”: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s of The Deer in The Book of Poetry
  • 作者:李若晖
  • 英文作者:Li Ruohui;
  • 关键词:鹿鸣 ; 毛传 ; 郑笺 ; 忠臣 ; 经义
  • 中文刊名:ZXDT
  • 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 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暨老子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5-26
  • 出版单位:哲学动态
  • 年:2018
  • 语种:中文;
  • 页:ZXDT201805005
  • 页数:9
  • CN:05
  • ISSN:11-1141/B
  • 分类号:37-45
摘要
鹿鸣》作为《诗经》"四始"之一,在经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毛传、郑笺虽然都以小序"忠臣尽心"解诗,但对"忠臣"的理解有着儒法之异。毛传之解基本贴切经文,其最大的败笔是以"至道"解"周行",违背了经文用语的语言学意义。而其所释全诗主旨在于君以宾之位待群臣,群臣方以臣之分报君。这就意味着君不以一己之智治国,而是尊重群臣、倚仗群臣治国,由此必然导向虚君。郑玄则竭力将赴宴者区分为嘉宾与群臣,由群臣招呼贤者成为嘉宾,并置之周之列位。于是在郑玄的经义中,只允许存在君臣之分,绝不容有非臣之宾师,乃是一绝对的君尊臣卑观念。
        
引文
(1)参见岳泓:《〈诗经·小雅·鹿鸣〉“鹿”意象阐释》,《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41-48页。
    (2)本文《毛诗注疏》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第2册,《鹿鸣》见第315-317页。标点、校勘参考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其中《毛诗注疏》为龚抗云等整理,以下简称“北大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鹿鸣》见第5册,第648-654页;《儒藏·精华编》所收《附释音毛诗注疏》,郑杰文、孔德凌校点,以下简称“《儒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鹿鸣》见第22册,第583-588页;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诗注疏》,以下简称“上古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鹿鸣》见中册,第790-792页。
    (1)北大本、《儒藏》本、上古本标点将“也”字置于引号内,误。如果定本“成礼”二字作“盛礼也”三字,那么连原文的“也”字一起,就成了“盛礼也也”。故此“也”字是孔疏的断语,当置于引号之外。
    (2)胡承珙:《毛诗后笺》(上),黄山书社,1999,第736页。
    (3)皮锡瑞:《驳五经异议疏证》,中华书局,2014,第592页。
    (1)张丰乾兄曾面告,《说文》二上《口部》“周”古文从“及”,可证“周”有“及”“至”义。今按段注:“及之者,周至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58页)段释“周至”是从《说文》训“周”为“密”着眼,且从训诂上看是以“至”释“及”,而非以“周”释“及”。因此,“及”与“周”究竟何种关系并不清楚,且尚未见到用“周”为“及”“至”的文献实例。所以此例只能存疑。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图版:第35页,释文:第152页。
    (3)如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子羔〉篇“孔子诗论”部分》,载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8页;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第231页;梁锡锋:《郑玄以礼笺〈诗〉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第24页。
    (4)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第269页。
    (5)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221页。
    (6)胡承珙:《毛诗后笺》(上),第738页。
    (1)此处北大、上古本均点做句号,《儒藏》本为逗号。今按:此语前后两个分句乃是因果承接,当为逗号。
    (1)“《定本》作‘偷’。若然”,《儒藏》本如此标点,北大本、上古本标点作“定本作‘偷若然’”,且出校曰:“‘偷若然’原作‘愉者然’,按阮校:‘“愉”当作“偷”,见上。“者”当作“若”,属“然”字,别为句。’据改。”“偷若然”不辞,且阮已明言“若属然字,别为句”,今从《儒藏》本。
    (2)“以德音自宾之明德,非先王之德教,及示我善道。”北大本、《儒藏》本、上古本标点均误作“以德音自宾之明德,非先王之德教。及示我善道,不与上笺同者”。孔疏引《乡饮酒礼》注之后,对郑注作出解说,故当以“以德音自宾之明德,非先王之德教,及示我善道”为一句。其下即进而疏解郑注礼与笺诗何以歧异,故更改标点如是。
    (1)林义光:《诗经通解》,中西书局,2012,第176页。
    (2)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载纳兰性德编《通志堂经解》第7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第374页。
    (3)许嵩:《建康实录》(下),中华书局,1986,第472页。
    (4)《申培诗说原文》,载刘殿爵、陈方正主编《申培诗说逐字索引》,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7,第14页。标点有改动。
    (5)参见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第257页;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齐鲁书社,1980,第31-37页。
    (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9页。
    (2)顾炎武:《原抄本日知录》,明伦书局,1979,第172页。
    (1)刘宝楠:《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第9-10页。
    (2)(3)佐藤将之:《中国古代的“忠”论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第177-178页;第163-164页。
    (1)钱澄之:《田间诗学》,黄山书社,2005,第392页。
    (2)周予同:《僵尸的出祟》,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603页。
    (3)叶国良:《杨新勋〈经学蠡测〉序》,载杨新勋:《经学蠡测》,凤凰出版社,2012,《序》第2页。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