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关系与教育改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Subs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 作者:刘良华
  • 英文作者:LIU Lianghua;
  • 关键词:心物关系 ; 二元论 ; 先验论 ; 经验论 ; 整体主义 ; 自然法
  • 英文关键词: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matter;;dualism;;transcendentalism;;empiricism;;holism;;natural law
  • 中文刊名:SSF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8;No.266
  • 语种:中文;
  • 页:SSFS201903010
  • 页数:10
  • CN:03
  • ISSN:31-1120/C
  • 分类号:89-98
摘要
教育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认识论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或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之争。在心物二元论之外,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可作为认识论的第三条道路。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是一切生物尤其是动物的自然习性。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epistemology or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epistemology is dualism of mind and substance and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ranscendentalism and empiricism derived from it. The divergence of the view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dispute between philosophy of heart and neo-Confucianism, while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dispute between empiricism and transcendentalism or between constructivism and materialism. Beyond the dualism of mind and matter, holism and its natural law can serve as the third way of epistemology. Holism and its natural law are the natural habits of all living things, especially animals.
引文
(1)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2)贡华南:《味与味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5页。
    (3)详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228页。
    (4)详见陈献章:《陈献章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 880页。
    (5)王守仁:《月夜二首》,载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王阳明全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46页。
    (6)详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113—115页。
    (7)王守仁:《大学问》,载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王阳明全集》(中),第798—803页。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4卷),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3页。
    (9)胡塞尔:《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72—73页。
    (1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71—72页。
    (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第12页。
    (1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第15页。
    (1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3—14页。
    (16)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42页。
    (1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4页。
    (18)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7卷),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19)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20)爱默生:《自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8页。
    (21)爱默生:《自立》,第44—46页。
    (22)爱默生:《论英雄主义》,载赵一凡等编:《爱默生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413—414页。
    (23)爱默生:《自立》,第30—32页。
    (24)爱默生:《自立》,第43页。
    (25)爱默生:《美国学者》,载赵一凡等编:《爱默生集》(上),第67—70页。
    (26)柏拉图:《普罗泰戈拉》,载《柏拉图全集》(4卷),第1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1页。
    (27)特雷安塔费勒斯:《美德可教吗:政治哲学的悖论》,载刘小枫、陈少明编:《美德可教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28)陆永品:《庄子通释》(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29)Polanyi,The Study of Man,Chicago,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p.12.
    (30)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31)波兰尼:《社会、经济和哲学》,彭锋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5页。
    (32)陈重穆、宋乃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教育学报》1993年第2期,第4—9页。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
    (34)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56页。
    (35)蔡闯、周迅:《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5年3月16日。
    (36)Michael Young,Michael F.D.Young,Bring Knowledge Back in,London:Routledage Press,2008,pp.4-11.
    (37)Michael Young,David Lambert,Carolyn Roberts,Martin Roberts,Knowledge and the Future School,London:Bloomsbury,2014,p.68.
    (38)陈省身:《对中国数学的展望》,《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第10页。
    (39)杨振宁:《杨振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40)陈省身:《中国的数学——几件数学新闻和对于中国数学的一些看法》,《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2期,第129—135页。
    (41)张奠宙、王华、司擎天:《无理数教学三人谈——超经验数学研究之一》,《数学教学》2015年第8期,第1—3页。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