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镇融合问题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产业园区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县域范围的园区来说,园区经济发展要求做到规模化发展,达到规模经济,提高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其发展将不断地冲破镇行政区域的界限并且与镇形成更加融洽的关系。园镇融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园区和区域的竞争力,促使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不断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值得探讨的。
     现阶段,我国对园镇融合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针对此现状,笔者结合现实工业园的相关情况,对园镇融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本文紧紧围绕园镇融合这一主题,运用博弈方法对园镇融合中的利益分配和政府职能转变两个最关键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苏州工业园、高明沧江工业园、昆山工业园三个工业园进行了实证分析,详细地阐述园镇融合的推力、拉力、引力、张力四个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最后,对园镇融合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园区经济的制度安排、园区与城镇建设的互动以及园区的发展模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At present, industrial parks are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motive forces to economic growth. For industrial parks within the scope of coun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scale economy and improve collecting and spreading effect, they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s of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owns continuously and form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owns. As an increasing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amalgam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owns is contributive to strengthen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y, accelerate its growth and progress. So this pattern is worth exploring.
    Up to now in our country, there lack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bout the problem of amalgam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owns. Being aimed at this present conditions and linking interrelated situation, the author defines its connotation. Centering on the theme of amalgam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ow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wo keys: allocation of profit and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n this paper conducts empirical analysis o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Gaoming cangjiang industrial park and Kunshan industrial park.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pushing power, drawing power, attracting power, tense power and restrictive elements during amalgamation process in detail.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instructions about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arrangement of institution,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ar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 etc.
引文
[1] 邓伟根、陈文和、苗李娜,《园镇融合刍议》,《南方经济》2003年12月。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园镇融合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园镇融合的研究作了简单的综述。本文是在该文的基础上对园镇融合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孔宪法,《从全球看两岸科学园区的发展》,《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1月15页。
    [3] 张国云,《园区经济:浙江区域发展增长极》,《特区经济》2003年第5期46页。
    [4]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二期。文中指出: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个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互相依赖、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引用吴勤堂的说法把园与镇的关系描述为园镇耦合。
    [5] 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1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37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
    [7]、[8] 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管理世界》2004年第一期23页、22页。
    [9] 张晓平,《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地理研究》2002年第五期。
    [10] 林共市,《高科技产业生态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
    [11]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二期133页。
    [12] 王海军、梁成初、周健、赵欣宁,《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宁波经济》2002年第一期36页。
    [13] 汪长根、刘伯高、程国华,《苏州工业园区与周边乡镇共同发展的研究报告》,《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110页。
    [14] 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第一期53页。
    
    
    [15] 图3.1、图3.2分别选自陆玉麟、佘之祥《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效应研究》,《经济地理》1998年9月58页、61页。
    [16] 3-1公式、图3.3、图3.4分别选自曾刚、丁金宏、徐建刚、陈启宁《苏州工业园区中心村建设问题之管见》,《经济地理》1998年9月64页、65页、66页。
    [17] 该图选自朱永新、刘伯高《苏州工业园区政府组织的机制与特色》,《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0期17页。
    [18] 张鸿志,《人民日报》2003年9月24日。
    [19] 姚斌华,《人民日报》2003年12月31日。
    [20] 以上博弈参考尚铁力2003年4月29日《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效率损失分析》一文,www.jjxj.com.cn。
    [2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版。
    [22] 树木原理的说法是邓伟根教授在给暨南大学2002级产业经济博士班授课时提出的,这里加以借用和归纳。
    [23] 该图选自刘永德《新型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业建筑》1994年第七期7页。
    [24]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第190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式中Y_i、A_i、m_(ij)、t_j、c_i分别为I区域的收入、自动支出、j区域产品的输入倾向、i区的平均税率与i区的地方产品消费倾向,Y_j、t_j分别为j区域的收入与平均税率,m_(ji)为i区对j区产品的输入倾向,其中,A_i=a_i+I_i+G_i,I_i、G_o分别为I区的均衡投资与政府支出。
    [25]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道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6] 戴发利、张绍贤、温立平,《园区经济催生蓬莱新农村》,《大众日报》2003年4月24日。
    
    
    1、钱志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园区经济”——海淀北部科技园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2、刘绍春,《行政管理学初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刘福垣,《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策》,城市化网(www.curb.com.cn)。
    4、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5、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6、王亚芬,《城市化是中国财富涌流的载体》,《科学时报》。
    7、顾宝凤,《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载体》,《价格月刊》。
    8、林毅夫、李志赞,《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年第二期。
    9、曾刚、丁金宏、徐建刚、陈启宁,《苏州工业园区中心村建设问题之管见》,《经济地理》1998年9月。
    10、金太军、王建润、汪波,《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11、方栓喜,《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下一步改革》,www.jjxj.com.cn。
    12、蔡竞,《中国内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及开发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一期
    13、钟坚,《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模式》,《特区经济》2002年8月。
    14、季学明,《面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制度选择》,《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8月。
    15、果敢,《对小城镇“园区化”建设的构想》,《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6、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伍超标,《经济计量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18、黄天柱,《政府职能·政府能力·机构改革——镇一级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10月。
    
    
    19、陈善沐,《县级政府职能新模式的选择与构想》,《福建党校学报》2001年第一期。
    20、陈俊星,《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效能建设的关系》,《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四期。
    21、宋舜先,《浅议乡镇政府职能的“退”与“进”》,《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2、侯彬,《政府职能缺陷及其矫正》,《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
    23、李里晶,《公共服务市场与政府职能转化》,《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2月。
    24、周伯华,《园区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8月6日。
    25、谢家宾,《苏州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及其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
    26、李寿德、柯大钢,《世界著名科技园区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启示》,《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2月。
    27、吴林海、范从来,《加入WTO后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4月。
    28、陆昊,《从中关村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5月26日。
    29、庞金华,《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推动高新区域跨越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8月1日。
    30、邓伟根,《产权改革——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广东经济出版社。
    31、黄淳、何伟,《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32、Dicken P.Global Shift: Transformation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1998.
    33、Blaug, M., Economoc Theory in Retrospect, 5th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4、Young. 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Journal, vol. 38. No. 152, 1928.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