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幸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作为研究的主题,既有学理上的因素,亚里士多德乃“伦理学之父”,更是出于对现实的关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伦理学界兴起了一场复兴德性伦理的运动,主要是针对现代规则伦理的缺失及其生活世界的道德危机。当代德性伦理论者大都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汲取养分,因为亚里士多德作为德性伦理的经典阐述者,揭示了“德性”概念的深层涵义,最有助于抓住规则伦理学之要害。本文力图恢复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本来面目。
     在介绍了古希腊城邦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特质,从而说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诞生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及其与前人之间的可能联系之后,本文分别从宗旨、实质、核心上阐述了亚氏的幸福论、理性观和中道思想,以及他的公正德性和友爱德性。
     亚氏的德性论坚持目的论的思路,他是为了幸福而探讨德性的。但他的幸福目的论是内在的、过程中的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与幸福从未分开过。幸福不是财富、荣誉之类的外在善,这些东西都不是取决于幸福的主体自身。人所以能获得幸福,乃是因为人在活动中表现了属人的功能。人是什么?亚氏从生物学功能论的角度,把人定义为“理性动物”理性功能的发挥就是人的德性表现,因此,理性是德性的实质,幸福就是灵魂符合德性的活动。
     人的理性分为两个部分,与此相应,人的德性分两类,一种是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在处理其与非理性的欲望和激情关系时的德性,即伦理德性;另一种是灵魂中的理性对待自身而发挥沉思功能表现出来的德性,这就是理智德性。在理智德性的五种形式中,与伦理德性直接勾联的是实践智慧。亚氏着墨最多的伦理德性,其核心是中道,意指能在适当的时间、就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物、为适当的目的和以适当的方式去感知和行动的品质。中道的确定需要实践智慧的把握。
     人也是政治动物,即社会性的存在,离开城邦,非人即神。因此,人的德性又表现为公正和友爱。前者是个人处理与城邦社会及任意其他个人关系时的德性,实质是守法。法律事关共同利益,所以公正乃德性的总汇。公正也是城邦政治的善,这就是以法治理。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个人的幸福与城邦的善融于一体,即个体需要在共同体中把握自己的德性幸福活动,伦理学与政治学因而合为二为一。而友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是德性幸福的必要组成部分。友爱高于公正,因此不可多得。
     本文认为,相对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理想与现实、个体与整体之间保持平衡,因而更能被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主体所认同。对于当代德性伦理运动来说,亚里士多德至少在三个方面提供了可以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当代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德性伦理学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是道德主体获得幸福的切实途径。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Aristotle's Virtue Ethics. The reasons for the choice ofthis subject certainly comes from some academic points, Aristotle is considered as"Father of Ethnics", but what's more important, it mainly comes from the concernabout the reality. Since 1950's, there was a revolution on the revival of virtue ethics inwestern academe of ethics. It aimed at the absence of modem rule ethics and themoral crisis in the real world. The academic resources of modem virtue ethics almostall came from Aristotle's theory. Because Aristotle was the classical version of virtueethics, he opened out the deep-seated meaning of "virtue", which is helpful to correctthe mistakes of rule ethics. This thesis tries to renew the original contents ofAristotle's Virtue Ethics.
     By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Greek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spirit, ItrY to explain the social and spiritual environments which Aristotle's Virtue Ethicswas born 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istotle's Virtue Ethics and the prevenientones. This thesis expound Aristotle's theory about happiness, reason and intermediacy,respectively from the purpose, the matter and the core, as well as the virtue of justiceand the virtue of friendship.
     Aristotle's theory about virtue insisted on Teleology. He discussed virtue forhappiness(eudaionia). In his opinion, virtue and happiness have never been apart.Happiness was not outside-kindness, such as fortune and honor. These things don'tlie on happiness itself. The reason that why human beings could get happiness wasthat man showed the functions which just belonged to human beings. What is a ma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iology theory on function, Aristotle defined human as"rational animal". The exertion of rational function is the virtue performance ofhuman. So the matter of virtue is reason, and happiness is the activities which soulsuits for virtue.
     We can divide reason into two parts. According to this, there are two kinds ofvirtue. The first one is virtue of character; the second one is virtue of intellectual. Inthe five forms of virtue of intellectual, practical wisdom(phronesis) directly related tothe virtue of character. Aristotle lays stress on virtue of character, the core of which isintermediacy, and the meaning of which refers to the quality of sense and activities atproper time, to a proper affair, for proper aims and by a proper method. The confirmation of intermediacy needs holding practical wisdom.
     Human beings are also the political animals, namely, social existence. Only canGod lives without polis, not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virtue of man representsjustice and friendship. The former, whose quality is law-abiding, is the one, by whichan individual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self and polis, or among anyother individuals. Law relates to common benefits, so justice is the collection of virtue.Justice is also the kindness of polis politics, which is managing by law. Relating withman's sociality, private happiness melts into sociel kindness, i.e., every one couldcatch virtue happiness from a community, so ethnics and politics combines into one.However, friendship, considered as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is thenecessary components of virtue happiness. Friendship is beyond justice, so it isdifficult to obtain.
     It's thought in this paper that Aristotle's Virtue Ethics, compared with histeachers', tries its best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sense and experience, soul and body,ideal and reality,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Thus it is found more acceptable to moralmain parts in real life. As regard to the contemporary movement of virtue ethics,Aristotle provides sources which can be used directly from three aspects at least: theexplanation frame of happiness teleology supplies the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 withacademic base point; the annotation of happiness builds the pattern of living purposesat a certain extent; searching happiness between virtue and rule is an effectiveapproaching to main part's getting happiness.
引文
1 转引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周辅成序》,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版。
    2 靳希平:《亚里士多德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18页。
    3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6页。
    4 在这方面,本人已发表的文章有:“论制度伦理的现实根据”,《湖湘论坛》2001年第5期;“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本质”,《党政论坛》,2003年第12期;“以制度创新促进政治文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5 吉登斯著、赵旭东等泽:《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页。
    6 [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205E,《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7页。
    7 参见江畅:“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4期。
    8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5-396页。
    9 [奥]维特根斯坦:《关于伦理学的讲演》,江怡译,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0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85-686页。
    11 参见何良安:“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追问及存在论意义上的超越”,《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13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页。
    14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15 [英]史蒂文森:《人性七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3页。
    16 参见[英]布莱恩·麦基:《思想家》,周穗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2页。
    17 G.E.M. Anscombe,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The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of G.E.M. Anscombe, Ⅲ: Etics, Riligon and Polit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1, p. 26.
    18 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19 这可以称为“情景理性”或“场合道德”。参见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20 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郭夏娟、李兰芬、沈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
    21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遵循规则悖论”。参见赵汀阳: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2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23 参见[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前言,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4 范·德·普特:《共产主义自由观对自由主义自由观》,载赵敦华编:《欧美哲学与宗教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2000年版,第97—99页。
    25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26 Michael Slote, Virtue Ethics, in Hugh Lafollette ed, The Blackwell Guide to Ethics Theory, USA Blackwell Publisher, p327.
    27 G.H. Von Wright, The Varieties of Goodness, Routledge & Kegan Paul, p136.
    28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a15-22。
    29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30 参见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apter8, P10; Philippa Foot, Natural Good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3.
    31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第1页。
    32 参见东方朔、冯平:《德性论·序》,陈根法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3 本文参考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英文版的主要是厄姆森和罗斯的译本(Aristotle’s Ethics, Translation by J.O. Urmson, Basil Blackwelll Ltd, 1998; 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ion(With Historical Introdution)By David Ross, Oxford Universty Press, 1986.)。在本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的参考和引用采取的原则是:同时参考其英文译著和现有中译本,但以后者为主,因为国内学者的译文也是直接从希腊版本翻译而来;在注释中,则采用统一的格式,而未注明具体出自哪一本译著。
    1 [美]弗兰克纳:《伦理学》,关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6页。
    2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3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7页。
    4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6页。
    5 参见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8-42页;《希腊思想的起源》,第二、三章。
    6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5年版,第4页。
    7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8 “估计雅典总人口在30000到40000之间”参见[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9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10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1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37a28-9。
    12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13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14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15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31页。
    16 这是希腊城邦政治提供后世政治理论最有价值的东西。近代“个体-契约”政治传统以“权力-权利”个体为本位,仅仅强调理性化的制度安排,把政治文明界定为关于公共权力合理化和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只看到问题的一个表面方面,遗忘了政治的本真意义,只能陷入个体与群体二元的对立。希腊城邦政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理解,不是在个体与群体的二元构架中,而是在生活世界的一元构成视域中展开的。
    17 学者为古希腊的民主共和制付出了心血,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注重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将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工商业视作民主共和制度风行的首要条件和基础。有的学者认为地理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海洋文明(而非东方的农业文明)塑造了古希腊人的民主精神,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是希腊本土城邦民主制、贵族制的源头。有的学者认为军制改革提高了城邦自由民的政治地位,以自由民为主体的甲兵方阵战术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嬗变;甚至认为战争促进了民主,希波战争造就了雅典强大的海军,而海军的主体是原来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低等级公民(即穷人),战争使他们成长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最终促成了雅典民主制的完善并走向繁荣。参见顾准:《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第一章;《希腊城邦制度》第三章;宋慧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第六章,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颜一、泰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326b14-16。
    20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1 [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页。
    22 [英]基托:《希腊人》,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
    23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4页。
    24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25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版。
    26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页。
    27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页。
    28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版年,第37-38页。
    29 [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30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31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页。
    32 韦尔南曾对文字与法律的关系做过考察,他说:“文字的形成在真正的知识层面上提供了一种公共文化的手段,使原来被保留或被禁止的知识得以完全公开,于是法律被写出来,这不仅保证了法律的永久性和稳定性,还使法律摆脱了以‘言说’法律为职能的巴塞勒斯的个人权威,变成了公共财产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普遍规则。在赫西奥德描述的城邦制以前的世界了,‘公正’仿佛被天河地撕裂,分别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对于彼奥提亚地区的小农耕者爱讲,公正四尘世里那些‘吃贡品的’国王们对事实所作的任意裁决;而在天国,公正则是一个至高无上却又远不可及的神。相反,公正由于被文字赋予了公开性,虽然仍被视为一种理想价值,却能在真正世俗的层面上体现出来,在法律中得到实现,法律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人、但又高于所有人的规则,是一种理性的规范,它可以讨论,可以通过决定来修改,但它仍然表现一种被认为神圣的秩序。”见[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0-41页。
    33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3页
    34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序。
    35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1页。
    36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94页。
    37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38 [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6页。
    39 [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龚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40 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155页。
    41 [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页。
    42 [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页。
    43 [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页。
    44 [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页。
    45 [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页。
    46 [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0页。
    47 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48 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49 参见[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页。
    50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页。
    51 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33页。
    52 郭斌和、张竹明:《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6页。
    53 汪子嵩 范明生 陈村富 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2-523页。
    54 汪子嵩 范明生 陈村富 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3页。
    5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2页。
    56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64页。
    57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0 页。
    58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为印书馆1986年版第147页。429a1-2.
    59 参见汤剑波:“追寻美德的统一”,《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0 [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61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5-396页。
    2 参见《尼各马可伦理学》1095b14-1096a9,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
    3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5页。
    4 包利民:《生命与逻格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 王太庆译,1995年版,第51,52页。
    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4-145页。
    7 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7页。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8页。
    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1995年版,第309-310页。
    10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a1-9,1095a15-29。
    11 亚里士多德:《优德谟伦理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252628-35。
    12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13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8 a 7-8 1098 a 17-19。
    14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15 16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7 Stephen Darwall, Philosophical Ethics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p 194-196.
    18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3页,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36页。
    19 2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70页。
    2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0a10。
    22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页、第7页、第18页。
    23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页、第231页。
    24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3、84页。
    25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1页。
    26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4、84页。
    27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2、83页。
    28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262页。
    29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201页。
    30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1页。
    3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231页。
    32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
    33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1、153页。
    34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5a19-28。
    35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a1-3,1094a71-15。
    36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a19-22,1097a26-30。
    37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7b1-7。
    38 《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本,注⑥:Sardanapallus是传说的亚述王,他认为只要吃喝玩乐,别的只值得咬咬手指。1095b21-1096a9。
    40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6a11-17.
    41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第916-919页。
    42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6a17-28。
    43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6a29-34。
    44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6a17-28,1097a3-14。
    45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12a20,412b10,414a12-14。
    46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14b1-2,415a1-3,415a8-10。
    47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8a1-5。
    4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2a22-24。
    49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5b20-21,1152b1-7,1172a19-26。
    5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6b12-20。
    5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7b25-1118b5,1117a4-8。
    5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2b9-25,1172b26-32,1172b26-1173a6。
    5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2b1-2。
    5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5a11-21。
    5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5b25-35。
    5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4a14-b14。
    5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5a29-b1,1175a22-28。
    5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6a23-29。
    5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5b25-30,1174a8-12。
    6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6a19-20,1177a3-8。
    6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5b36-1176a23。
    6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3a1,1154b26,177a23-28,1099a6-25,1173b19。
    63 《优德谟伦理学》,1214a1-9。《尼各马可伦理学》1099a27-29。
    6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0a16-25。
    6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0b34-1101a3,1101a1-8。
    66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9b1-2,1099b2-10,1100a5-9,1101a6-11。
    6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9a1-15。
    68 《优德谟伦理学》1286a15-20,1287a20-35。
    6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a12-1。
    7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2a26。
    71 J.O. Urmson, Aristotle' s Ehics, Oxfford ,1976,121.
    72 J.O. Urmson, Aristotle's Ehics, Oxfford ,1976,121.
    7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4b22-23。
    7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b28。
    75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08b
    76. J.O. Urmson, Aristotle's Ehics, Oxfford ,1976,120.
    77 J.O. Urmson, Aristotle' s Ehics, Oxfford ,1976,123.
    78 [德]威廉·魏施德:《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李贻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版,第42-43页。
    79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8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b5-23。
    8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6b33-35。
    8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70页。转引自约瑟夫·皮柏:《闲暇:人类文化的基础》,刘晓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83 [德]约瑟夫·皮柏:《闲暇:人类文化的基础》刘晓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7页。
    84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8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b27-28。
    86 《优德谟伦理学》,1249b10-20。
    87 参见[美]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幸福: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之后,朱清华译,《世界哲学》,2003年第3期。
    8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8b2-7。
    8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b27-30。
    9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0a4-9。
    91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8a7-8,1098a16—18,1098b31—1099a7。
    9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2a17。
    93 9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8b29—31。
    9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5a25-7。
    1 参见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周辅成:《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9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4页。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5页。
    5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页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85页。
    7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页。
    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3、138页。
    9 [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10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颜一、泰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a16-17。
    1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a10-25。
    1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4b11-15。
    14 苗力田:《品质、德性与幸福》,第11页。
    15 [美]A·麦金太尔:《德陛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16 《尼各马科伦理学》,1139a4—35。
    17 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工具论》,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徐纪元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1a1—10。
    18 《尼各马科伦理学》,1140a1—23。
    19 《尼各马科伦理学》,1032b1—23。
    20 《尼各马科伦理学》,1140b31—1141a8。
    21 [古希腊]柏拉图:《国家编》,王晓朝译,510D—511C,《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81b20—982a3。
    2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81b20—982a3。
    24 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46-353页。
    25 参见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哲学动态》,2005年4期。
    26 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徐开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98b17。
    27 参见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2页。
    2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0b20。
    2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2a33-b33。
    3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3b13。
    3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0a32-b4。
    3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0b5-13。
    3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1a29-b2。
    3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3b18-35。
    3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3b6-14。
    3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1b24-1142a11。
    3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2b16-33。
    3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4b33。
    3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5a2。
    40 亚里士多德:《论善与恶》,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徐开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250a30-41。
    4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4b30-32,1178a15-16。
    4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a7-10。
    4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44a8,1145a5。
    4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b24-25。
    45 伯尼特(J.Burnet)说“德性无明智则盲,明智无德性则空”,见廖申白译本,第189页注释②。
    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b26-30。
    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b35-1107a2。
    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5b30-1106a2。
    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a20-24。
    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a24。
    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4b13-16。
    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4b3-10。
    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5a1-9。
    9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6页。
    1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5a12。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b15。
    1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a25,1106b16。
    1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a27-110665。
    14 参见陈根法:《心灵的秩序——道德哲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7a7-25。
    1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620-23。
    1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4b21-24。
    18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1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7a1-4。
    2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7a6。
    21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卷》,第33页,脚注①。
    2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b34-1107a1。
    23 苗力田:《品质、德性与幸福》,第11页。
    24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136页。
    25 (美)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第18页。
    26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b13-26。
    2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b25-32。
    2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0a23-27。
    2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7a9-14。
    3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1b1,1225626-27。
    3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1b26-29。
    3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1b26。
    3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1b31-33。
    3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1b31-a11。
    3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1a23-26,1226a。
    3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2a28-29。
    3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2b5-9。
    3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2b10-17。
    3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9b4-5。
    4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a9-11。
    4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4a1-30。
    4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4a32。
    4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4b1。
    4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a10-35,
    4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4b4。
    4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b31。
    4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14b1。
    4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630-34。
    4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9a34-1109b1。
    5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9页。
    5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3b26-30。
    5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9a31-34。
    5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6b10-11。
    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1998年版,第252页。
    3 公正的基本含义平等,即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可指个体德性,即个人公正平等待人的品质及行为,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利益)、道德(尊严)等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也可指社会制度的德性,即社会(政府、国家)公正、平等待人,分配权利、义务。参见何良安:“从自由的视角看公平”,《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 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1页。
    5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5-116页。
    6 Gerasimos Santas.Goodness and Justice—Plato, Aristotle and Modern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ltd,2001.P66.
    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a2-10。
    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4a26。
    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a6-10
    1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a11-16。
    11 参见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156页。
    1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a30。
    13: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注①,第129页。
    1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b12-15。
    1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7611-27。
    1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b20-25。
    1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b15-17。
    1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9b29。
    1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2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a2-6。
    2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a6-11。
    2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62-5。
    2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b30-35。
    2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82b23-33,1131a21-24.
    25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页。
    2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1b33。
    2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2a25-28。
    2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1b34-1132a。
    29 [英]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铬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30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页。
    3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7页。
    3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3b10-12。
    3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36、315、235页。
    34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2页。
    3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4页。
    3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5页。
    3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8页。
    3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4a29-31。
    3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页。
    4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
    4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页。
    4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9页。
    4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8页。
    4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3、168页。
    4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6页。
    4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6页。
    4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9页。
    4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2页。
    4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3-354页。
    5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页。
    5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7页。
    5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页。
    5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2-383页。
    5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1页。
    5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6页。
    5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9页。
    5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5页。
    5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5页。
    5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8页。
    6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4b20。
    61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373b25—27。
    62 转引自[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8页。
    63 转引自凯切江:《政治学说史》,法律出版社,1959年版,第58页。
    64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4页。
    65 E. Zeller: Outline of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London, 1914. p.212.
    6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3b34-35。
    6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30a10。
    68 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80页。
    69 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0 有学者把亚氏的公正德性称为“非个体的个体德性”,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是根源于个人公正品质的个体德性,但它又通过公正行为表现于外而关涉整个城邦和其他公民的幸福。由于公正德性的这双重特征,公正德性又被称为‘非个体的个体德性’”。参见黄显中:“公正作为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 64页。
    7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5-8页;《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287页;《正义新论——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72 参见李梅:《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73 [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74 [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1 参见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 参见[英]D·W·罗斯《亚里士多德》,王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3页。
    3 参见Cooper,Aristotle on the Forms of Friendship,in Review of Metaphysics 20 (1976/77),P619。
    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2b2—1154b34。
    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5a1—5,1155a6—15。
    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5a22。
    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5a26—28。
    8 [英]D·W·罗斯:《亚里士多德》,王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3页。
    9 Urmson,Aristotle’s Ethics,p.110
    1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编第107节,第3编第162节。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9a5。
    1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68页。
    1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5a21-28。
    14 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2—263页。
    15 《政治学》,1253a32—39,1284a1—3,1293b3—6
    1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8a13—14。
    17 亚里士多德:《残篇》,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0卷,李秋云、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138页。
    1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5b2—10,25—32。
    1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7b29—34。
    2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6a4。
    2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6a4。
    2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5a1-2。
    2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05b25-27。
    2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8a13-14。
    2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7b31。
    26 《优德谟伦理学》1236b4,1220b11-20。
    27 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工具论》,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徐纪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8b4-5。
    2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71b30。
    2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9a35。
    30 《尼各马可伦理学》,1237b1-5。
    3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9a28-35。
    3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9a10-29。
    3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6a1-4。
    3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6b11-18
    35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4页。
    3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5a21。
    37 苗力田:“思辫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新版译序”,《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
    3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6a1-4。
    39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4a5-6。
    40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8b32-33。
    41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6a20-23。
    4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9a9-10。
    4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4a4
    44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9a20-24。
    45 《尼各马可伦理学》,1124b9-11。
    46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9a25。
    47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9a34-35。
    48 《尼各马可伦理学》,1167a31-33。
    49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50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68—10,1157b7—10。
    51 《尼各马可伦理学》,1097a15—16,1156a8—30。
    52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7a36—b5。
    53 《尼各马可伦理学》,1157b29,1156b13—20,1158b5—10。
    1 参见汪子嵩“要重视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1页。
    3 [美1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4 [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页。
    5 参见zhanghonggaol.blog.sohu.com/40401564.html
    6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203页。
    7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231页。
    8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7-238页。
    9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0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206页。
    11 [美1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12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13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14 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apter8, P10.
    15 Philippa Foot, Natural Goodnes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3.
    16 参见[美]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7页。
    17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8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19 《尼各马科伦理学》,1095a19-24。
    20 参见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21 Richard Taylor, Ethics, Faith and Reas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85, p. 112.
    22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23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24 《尼各马科伦理学》,1094a35—9。
    25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41-442页。
    2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287a24-28。
    27 [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王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2页。
    28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29 Bernard Williams,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Fontana Press, 1985 p. 45.
    30 [德]黑弗:“普遍主义伦理与判断力:以亚里士多德的眼光来看康德”,《哲学研究杂志》(德国),1990年,第44期。转引自甘绍平:《应用伦理学问题前沿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31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32 [新西兰]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规范美德伦理学》,邵显侠译,《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第10页。
    33 参见[美]弗兰克纳:《伦理学》,关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6页。
    1 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1页。
    2 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123页。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Ⅰ、Ⅱ、Ⅲ、Ⅶ、Ⅷ、Ⅸ、Ⅹ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意]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7.[美]大卫·福莱主编:《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冯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张晓林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9,[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王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意]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11.[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语宗教》,杜小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法]古朗士:《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法]克琳娜·库蕾:《古希腊的交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邓丽丹译,2005年版。
    16.[英]狄金森:《希腊的生活观》,彭基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威廉·弗格森:《希腊帝国主义》,晏绍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18.[英]F·I·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2.[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英]泰勒主编:《从开端道柏拉图》,韩东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26.[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8.[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0.[英]约翰·密尔:《功用主义》,唐械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
    31.[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4.[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1年版。
    38.[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郭夏娟、李兰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英]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1.[德]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张国珍、赵又春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2.[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黄伟合、包连宗、马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45.[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7.[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49.[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51.[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52.[美]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万俊人、唐文明、彭海燕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4.[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5.[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衍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6.[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7.[美]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刘莘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58.[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5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新书·新知三联书店。
    60.[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馄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61.[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2.[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63.[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64.[德]约瑟夫·皮柏:《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65.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6.靳希平:《亚里士多德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8.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9.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0.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1.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上、下),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72.宋洁人:《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1987年版。
    7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
    76.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7.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8.杜丽燕:《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79,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0.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2年版。
    84.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6.陈根法:《心灵的秩序——道德哲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陈根法:《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8.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美德可教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89.包利民:《生命与逻格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0.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91.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
    9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5.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7.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8.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9.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0.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1.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2.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3.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徐向东:《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5.杨方:《第四条思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麦金太尔:“论德性与独立的实践推理者”,《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麦金太尔:“论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3期。
    3.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幸福: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之后,朱清华译,《世界哲学》2003年第3期。
    4.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规范美德伦理学”,《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
    5.拉蒙·达斯:“美德伦理学和正确的行动”,《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
    6.陈真:“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思想述评”,《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7.陈真:“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旅而藻6期。
    8.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黄显中:“公正作为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0.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哲学动态》,2005年4期。
    11.李兰芬、王国银:“德性伦理:人类的自我关怀”,《哲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12.刘余莉:“西方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3.应奇:“正义还是德性——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的一个侧面”,《哲学动态》2000年第2期。
    14.崔宜明:“德性论与规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5.高国希:“当代西方的德性伦理学运动”,《哲学动态》20W年第5期。
    16.郑国华:“论人的德性”,《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7.肖群忠:“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伦理学》1999年第11期。
    18.刘莉:“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9.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20.杨泽波:“麦金太尔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贡献与困惑《坑夜暂学》2002年第2期。
    21.戴兆国:“德性伦理何以可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2.戴兆国:“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之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 期。
    23.戴兆国:“德性、规范与传统”,《学术界》2003年第5期。
    24.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5.田海平:“论柏拉图的美德伦理学”,《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6.张俊峰:“道德衰败的反思与德性的重构一麦金太尔反自由主义思想剖析”,《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
    27.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清华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1. Aristotle's Ethics, Translation by J.O.Urmson, Basil Blackwelll Ltd,1998.
    2. 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ion (With Historical Introdution) By David Ross, Oxford Universty Press,1986.
    3. Aristotle and moral realism, Edited by Robert Heinama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1995.
    4. Francis Spatshott, Taking Life Seriously: A study of the Argument of the Nicomachean Eth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Toronto Buffalo London),1994.
    5. Nancy Sherman, The Fabric of Character Aristotle's Theory of Virtue,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9.
    6.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
    7. G.E.M.Anscombe: The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of G.E.M. Anscombe, Ⅲ: Etics, Riligon and Polit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1.
    8. Daniel Statman, Virtue Ethics: A Critical Reade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7.
    9. Virtue Ethics, Edited by Roger Crisp and Michael Slo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0. Michael Slote, From Morality to Virtu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1. Onora O'Neill, Towards Justice and .Virtue~ A Constructive of Practical Reaso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 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 Micheal Slote, Goods and Virtu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3.
    14. G.H.Von Wright, The Varieties of Goodness, Routledge & Kegan Paul,p136.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