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方兴未艾。然而从现有文献看,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很少有从理论上深入探究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的成果。结合行政学的研究成果,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应当从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即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职能部门间关系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维度总体上反映着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社会的关系。
     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需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发现问题。民国时期(1949年以前)的流域管理体制是我国现行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根据环境保护机构和流域管理机构发展演变,建国后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变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49-1978)、转变阶段(1979-1994)、深化阶段(1995-2005)、强化阶段(2006-)。从演变历史看,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变迁的动力包括五个方面,即突发性流域水污染的影响、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推动、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从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看,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层级节制权威弱化、地方政府以邻为壑、职能部门争功诿过、持续改进机制缺失。
     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中央与地方关系成为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的主导因素。其实质是保障中央的流域水环境政策得到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分权制和集权制两个理论视角进行阐述。前者强调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的利益独立和行为自主性,后者强调中央政府对地方层级节制的权威性。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就是如何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保障中央权威的问题。就流域水环境管理而言,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别代表流域局部和整体利益,亦即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这种利益冲突与我国流域水环境分级管理的体制相结合,形成政策执行阻滞机制,中央权威受到损害。为了维护中央权威,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提供了三类保障机制,即人事任免机制、专项转移支付机制和业务监督机制。从实践情况看,这些机制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在流域水环境管理过程中有效维护和实现中央权威。
     地方政府间关系改进有助于消除流域水环境管理“公地悲剧”。其核心在于通过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合作机制,实现流域水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从竞争与合作两个视角进行阐述。前者植根于地方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利益或地方利益诉求,后者则植根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效应。利益冲突导致地方政府间竞争,政府间竞争产生负外部性,社会交易成本增加。地方政府间合作能消除负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然而从理论上看,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比合作关系更牢固;从实践看,地方政府间竞争同样能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但需要恰当的制度设计。地方政府追逐经济利益的竞争与流域水环境产权公有制结合,造成流域水环境恶化的“公地悲剧”。地方政府间竞争目标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双重制约。如果能扭转地方政府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企业式”行为,就能有效遏制流域水环境“公地悲剧”。就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而言,其组织形式包括“市场签约”、“组织签约”以及二者的混合型态。在流域水环境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间合作需要相应的推动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这些组织形式和推动机制在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地方合作过程中各有优劣,互为补充。
     职能部门间关系改进有助于实现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综合目标。其核心在于实现政府有关部门权力和责任的恰当配置。职能部门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分工与协作两方面进行阐述。职能部门专业分工旨在提高效率。由于部门隔阂、特殊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旨在提高部门行政效率的分工却阻碍整体行政效率的提升。这就是专业分工悖论。部门协作是不同职能部门围绕管理目标开展的协作行动。职责边界妨碍公共管理活动共同目标的形成,部门特殊利益阻碍部门协作的进展,旨在提高整体管理绩效的部门协作非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阻碍管理绩效改进。这就是结构-功能悖论。两种悖论表明,基于职责导向的部门分工与协作无法避免其固有困境。目标导向的分工协作原则能够为改进部门分工协作的效率提供新的契机。职能部门只有通过基于目标导向的组织变革,部门协作才能得到根本改进。就流域水环境管理而言,有关职能部门可分为统一监管、行业分类管理和综合调控管理等三类,彼此存在职责边界问题并形成双边垄断局面。部门特殊利益与双边垄断相结合,造成流域水环境管理分工异化,降低分工效率。职能部门的单一功能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复合目标之间的冲突表明,目标导向应成为职能部门分工的基本原则。流域水环境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协作,利益冲突和技术性限制却导致部门协作陷入困境。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部门协作动机来源包括部门利益、共同愿景和组织压力等方面。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部门协作形式包括联合发文、联合执法检查等,部门协作的协调机制包括科层协调和制度协调。无论哪种协作形式或协调机制,都各有优势和不足。
     管理体制开放是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持续改进的关键所在。其核心在于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的关系。管理体制开放的基本原理主要从官僚制、系统论等理论视角进行阐述。官僚制为应对不确定性,主张行政组织封闭,从而引发组织回应性不足的弊端。系统管理的思想和政治系统论都把行政管理体系视为开放系统,力促管理体系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本文认为管理体制改进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管理体系外部,只有实行体制开放才能为体制改进提供动力。行政管理体制开放伴随着潜在风险,这种潜在风险与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开放的风险消解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实行逐步开放,二是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就流域水环境管理而言,我国政府开放程度较低,降低了管理体制的回应性。在流域水环境管理过程中,制约政府开放程度的体制内部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关于社会稳定的政治权衡,二是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三是职能部门的组织惰性。推动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开放的内部力量有三类,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我国公众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程度也比较低,甚至造成政治参与的畸形发展,损害政府的合法性。从实践看,制约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开放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社会公众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推动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开放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和利益相关者。
     基于对以上四方面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应当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做出相应的改进。第一,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改进需要提高权威链条强度,调整地方政府利益权衡格局,坚定中央政府环境保护决心。第二,就地方政府间关系而言,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改进需要调整中央政府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竞争目标施加积极影响,以立法等手段来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第三,就政府职能部门间关系而言,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改进需要合理界定职能部门权责,推进目标导向的组织结构重塑,改进职能部门协作机制。第四,就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改进需要推进流域水环境公共治理,实行政府信息公开,进行基于开放导向的功能结构重塑和行政流程再造;同时,执政党和政府应当致力于增强公众参与意愿、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综上所述,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具有系统性、权变性和价值倾向性。我们可以结合实践和需要设计合适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逻辑推理不够严谨、搜集资料不够全面等问题,仍需留待将来进一步完善。未来研究的努力将主要集中于建构理论框架和开展实证研究等方面。
In recent years, study on river basi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is arising in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of China. However most of existing literature is describing phenomena, and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deeply explo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existing research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y o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hould include four dimensions, which are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society. These dimensions generally reflect the inside structure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outsid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ety.
     In the study o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we should find questions from evolution history of management system. River basin management system in Kuomintang Period (before 1949) is the foundation of exist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stitutions an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the history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such as Kuomintang Period (before1949), Starting Period (1949-1978), Transition Period (1979-1994), Deepening Period (1995-2005) and Strengthening Period (after 2006). Seeing from 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is driven by five impetuses, which are unexpected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attention and improvement from high leaders of state, chang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convers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promo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defects 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which are authority of bureaucratic control weakening, local governments harming each other, different departments cooperating badly, and sustained improvement mechanism being absent.
     According to the unitary state structure,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is the dominating factor 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The essence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is to ensure that local government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environment policy for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wo viewpoints which are Theory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ory of Centralization. The former emphasizes local governments’respective interest and independence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att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uthority of bureaucratic control on local governments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As so, the essence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is how to stimulate local governments’positive action and ensure author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Du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central government are respectively on behalf of partial interest and whole interest of the residents dwelling along the river basin, that’s to say, special interest and common interest.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interest conflict with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 impede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weakens author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uphold author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ensure eff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ensuring mechanisms in the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which ar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appointing and removing, mechanism of special transfer payments, and mechanism of business supervision. Viewed from practice, these mechanisms are not perfect, and can’t effectively ensure author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s helpful to get rid of“tragedy of the common”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core of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s to internalize externality of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through mechanism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may be analyzed from two viewpoints as competence and cooperation. The competence viewpoint arises from pursuit for special interest of local governments or other local interest, and the cooperation viewpoint is put forward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action. Interest conflict causes revival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which is along with negative externality and increases social transaction cost.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s helpful to eliminate negative externality and decrease transaction cost, so as to make Pareto improvement of social welfare. Viewed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competence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s more stable than th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Viewed from practice, competence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can also internalize externality in case of proper designation of institution. Combining with public ownership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rights, local governments’pursuits for economical benefits cause“common tragedy”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The objects local governments competing for are influenc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If the“firm-like action”pursuing for economic benefits by local governments can be converted, the“common tragedy”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will be restrained. As for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organizing form, such as“market signature”,“organization signature”and the mixture of them. Du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needs certain promotion mechanisms such as market mechanism and bureaucracy mechanism. These organizing forms and promotion mechanisms all have good and bad effects 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may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mprovement of relationship among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s helpful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goal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core of relationship among departments is to properly arrange power and obligation for differ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lationship among functional departments may be interpreted from two aspects such as labor division and department coordination. The labor division of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ims a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Due to influence of barrier among departments, special interest and other factors, professional labor division aiming at departmen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hinders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administration. This is paradox of professional labor division. Department cooperation is the coordinating action for common management object amo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With boundaries of departments’obligation destroying common object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special interest of departments hindering process of department coordination, department cooperation aiming at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administration performance decrease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is is structural-functional paradox. These two paradoxes show that labor division and department cooperation based on obligation-aimed principle can’t avoid original defects. Object-aimed labor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departments provides opportunity f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labor division and coordination. Only through object-aimed organization reform, cooperation among functional departments can be improved entirely. As for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related functional depart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such as departments of general supervision, industry-classified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which have boundary questions of obligation and come into bilateral monopoly. Combined with bilateral monopoly, special interest of departments causes alienation of labor division and decreases efficiency of labor division. Conflict between single function of functional department and comprehensive object indicates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 labor division should be object-aimed.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needs cooperation from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but interest conflict and technological hindrance bring trouble to coordination. Motivation of department cooperation du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mes from department interest, common vision, organization pressure and so on. Forms of department cooperation du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clude joint dispatching documents, association of enforcement and inspection and so on, which need proper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bureaucratic coordin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All these cooperation forms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ening system is the ke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re of opening system is to properly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du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system opening may be interpreted from such viewpoints as Bureaucracy Theory, System Theory and so on. In order to avoid uncertainty, Bureaucracy Theory argue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hould be closed which causes lack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Systematic theories on management and politics all regar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s open system, and argue that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exchange energy with outside environment. The opin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fundamental motiv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ment exists outside system, and only management system opening can provide motivation for system improve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opening is along with potential risk,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certainty of risk society. Elimination of risk from opening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depends on two factors, one of which is government opening gradually and the other is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good order. As for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China, government openness is so low that decreases response from government to public. Duri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l factors hindering system opening, which are political considering on social stability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original benefi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inertia of functional departments. There are three internal impetuses promoting system opening, which ar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s for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China,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so limited t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distorted and legality of government is destroyed. Viewed from practic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factors hindering system opening, which ar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ety, degree of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uncertainty of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There are three social impetuses promoting system opening, which are news media organizations, environment NGO and some stakeholder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bove,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with these four aspects. As for relationship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it requires to enhance the authority chain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adjust interest balance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strengthen central government’s determination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 for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t requires to revise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central government,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affect positively on competition object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standardize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with the method of legislation and so on. As for relationship among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t requires to properly define obligation and power of each department, promote object-aim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form and impro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mo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A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t requires to promote public governance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practice open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implement open-aimed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reform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ss re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CPC and government should be engaged in enhancing the public’s desire for participation and ability of participation 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a conclusio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is comprehensive, flexibility and full of valuable tendency. According to practice and demand, we may design suitable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therwise,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study such as imperfect logical reasoning, incomplete resource collecting and so on,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Future study will be focused on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pplying empirical study methods and so on.
引文
1秦仲达.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5年10月23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2冷溶.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1-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8。
    4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权力的分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44。
    5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48-361。
    6 Michael Hill and Peter Hupe,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18-40。
    7张庆丰.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及其支持系统[J].环境保护,1997年第1期,2-6;曾维华.流域水资源冲突管理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第10期,600-602;等。
    8张国庆.有效执行:新时期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理性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4。
    9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26-34;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年第1期,79-87;等。
    10《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主编.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625。
    11贾绍凤姜文来沈大军等.水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1版,353-354。
    12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095-1998: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13雒文生主编.水文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7。
    14宋国君等.环境政策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158。
    15贾绍凤姜文来沈大军等.水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1版,354。
    16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48。
    17杨志峰等.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年第1版,7-8。
    1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420。
    19吴群河等编著.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中心,2005年3月第1版,56-62。
    20杨志峰等.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年第1版,12。
    21《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主编.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420。
    22陈宜瑜.流域综合管理是我国河流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J].科技导报,2008年第17期,卷首语。
    23谈国良万军.美国田纳西河的流域管理[J].中国水利,2002年第10期,157-159。
    24行政学中的“管理”和“行政”都是由“administration”翻译而成,故二者在行政学中同义。实际上二者是有着显著区分的,尤其在当代管理主义盛行的语境下,“管理”侧重结果导向,“行政”侧重过程。
    25黄达强刘怡昌.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70。
    26许文惠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年第1版,55。
    27周士逑主编.行政管理学通论[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第1版,107。
    28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82,85。
    29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174。
    30张永桃主编.行政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97。
    31王沪宁竹乾威主编.行政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91,92,94,95,96。
    
    32张金鉴.行政学典范[M].台北:中国行政学会出版,三民书局经售,民国75年第3版,238-249。
    3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1-15。
    34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405。
    35陈思模.国外一些河流和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管理的主要经验[J].水利科技,1999年第2期,6-9。
    36 Logan, J., Hatfield, W. D., Russell, C. S., and Lynn, W.R.,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of Waste 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ssessment, 1962, 860.
    37 H.H. Watson, Some Operational Aspects Of River Basin Pollution Control, A paper for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lution and our Environment" organized by the Canadian Council of Resource Ministers, 1966.
    38 J.H. Dales, Land, Water and Ownership, Canada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No.4. November, 1968, 791-804.
    39 Marc J. Roberts.River Basin Authorities: A National Solution to Water Pollution, Harvard Law Review, Vol.83: 1527-1556. 1970.
    40 Harvey Lieber & Bruce Rosinoff.Evaluating the State’s Role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 draft paper of the study "Federalism and Clean Water", 1975.
    41 U.S.EPA Office Of Water, A Review of Statewide Watershed Management Approaches,2002.
    42 Ann O’M. Bowman, Intergovernmental and intersectoral tension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hazardous waste, Policy Studies Review, November 1984,Vol.4,No.2.
    43 Nicholas P.Lovrich Jr., John C.Pierce, Taketsugu Tsurutani, & Takematsu Abe.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Sources OF Public Belief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Studies Review, November 1985,Vol.5,No.2.
    44 The World Bank,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 World Bank Policy Paper. Washington D.C. 1993.
    45 G.J. Alaerts. Institutions for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e Role of External Support Agencies ( International Donors ) in Developing Cooperative Arrangements,A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46 Akiko Yamamoto, The Governance of Water: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altimore, Maryland 2002.
    47 Dr. Nigel Watso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 case for collaboration, Intl. J. River Basin Management Vol.2, No.4 (2004), 243–257.
    48 [美]T.E.达文波特.合作组织在美国流域管理中的作用[J].水利水电快报,2005年第23期,6-8,12。
    49 Salman M.A. Salman, Daniel D.Bradlow,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Comparative Study, 36216,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6.
    50 Ben Surridge and Bob Harris, Science-drive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 mirag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2007,VOL.32,NO.3.
    51 Karin E. Kemper, William Blomquist, Ariel Dina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52汪达.世界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J].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90年第4期,265-267。
    53胡熠陈瑞莲.发达国家的流域水污染公共治理机制及其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7-40。
    54张庆丰.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及其支持系统[J].环境保护,1997第1期,2-6。
    55曾思育傅国伟.集成化水资源管理模式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8第1期,21-22,25;曾思育傅国伟.中国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集成化水管理模式的推行[J].水科学进展,2001年第1期,81-86。
    56曾维华.流域水资源冲突管理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第10期,600-602,644;曾维华程声通杨志峰.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第2期,173-176。
    57虞涛.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03年6月,导师宋国君。
    58王亚华.水权解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第1版;Wang Yahua, River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China: A Study of Water Quantity/Quality Management Regime. IDE Spot Survey, IDE No.28, March 2005.
    59王灿发.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130-140。
    60熊向阳.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第6期,4-9。
    61韩晶.基于“大部制”的流域管理体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第10期,154-157。
    
    62王树义.流域管理体制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4期,419-423。
    63李启家姚似锦.流域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运行[J].环境保护,2002年第10期,8-11。
    64胡熠.流域水污染网络治理机制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6年6月,导师陈瑞莲。
    65 CCICED Task Force o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Lessons Learned fo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Beijing, October 2005.
    6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67陈宜瑜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68 The World Bank, Addressing China's Water Scarcity: Recommendations for Selec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Washington. DC 2009.
    69梁莹肖其明.社会资本与政策执行关系之研究[J].东南学术,2005第5期,71-79。
    70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2-20。
    71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主编.府际关系[M].台北: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第1版,3-4。
    72 [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比利时]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3。
    73王沪宁竹乾威主编.行政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25。
    74陈宜瑜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339。
    75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版(本书根据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复印),340-341。
    76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1版,414-415。
    7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126。
    7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126。
    79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1版,413-415。
    80《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211。
    81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六年来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基本情况[J].水资源保护,1985年第1期,10-15,9。
    82《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5-6。
    83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六年来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基本情况[J].水资源保护,1985年第1期,10-15,9。
    84雷洪德叶文虎.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发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104-107。
    85《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9,378。
    86《上海环境保护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环境保护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167-189。
    87《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8。
    88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续)[J].环境保护,1988年第4期,19-24。
    89《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393
    90国家环境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44-45。
    91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续)[J].环境保护,1988年第4期,19-24。
    92《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211。
    93盖国英(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情祝和今后工作意见——在一九九二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水资源保护,1992年第2期,1-4。
    94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专讯.“太湖水资源保护办公室成立”[J].水资源保护,1988年第3期,68-74。
    95冯明祥.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东北水利水电,1997年第10-11期, 23-24。
    
    96张林祥王亚山.引滦水资源保护工作[J].水资源保护,1985年第4期,5-9。
    97王裕伟.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海河水利,1988年第6期,3-6。
    98张菊生.国务院办公厅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J].治淮,1994年第10期,5。
    99孔祥春高传德邱宝冲.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20年的回顾与展望[J].水资源保护,1995年第4期,26-31。
    100《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5年8月8日国务院第183号令)。
    101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1993年3月1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法律法规库检索查询系统网站:http://ceilaw.cei.gov.cn/index/law/index.asp
    103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调整环境保护部门干部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9]35号)。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法律法规库检索查询系统网站:http://ceilaw.cei.gov.cn/index/law/index.asp
    105韩永子.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J].水资源保护,1993年第3期,58。
    106吴泰来陈荷生.让太湖水澈湖清更秀美[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6年第3期,6-8;程万里.江浙沪共商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大计[J].上海环境科学,1995年第4期,41-42。
    107白剑峰.宋健在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会上提出到二○○○年实现太湖水变清[N].人民日报1996年4月15日第5版。
    108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情况汇报(2001年9月);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网站:http://www.tba.gov.cn/newsview2.asp?s=4360
    109王攀赵肖峰.聚合泛珠三角[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3期,18-20。
    110《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广西日报2004年6月4日第2版)。
    
    111刘晓星.泛珠三角区域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N].中国环境报2005年1月31日第1版。
    112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首届长江论坛上的一致辞[J].中国水利,2005年第8期,6。
    11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14夏光.政策组合拳意味着什么——国家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意味着什么[J].经济展望,2006年第11期,88。
    
    115陶勇.环保督查遭遇尴尬[J].小康,2007年第2期,48-50。
    116夏光.增强环境保护部参与国家综合决策的能力[J].环境保护,2008年第4A期,21-22。
    117周文颖.美丽的松花江初显生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综述[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14日第1版。
    118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关于加强“三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看法和建议——在太湖、巢湖、滇池污染防治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2007年6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www.sdpc.gov.cn/gzdt/t20070704_146734.htm
    119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杭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140号);朱玫.太湖治理任重道远——江苏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的流变[J].环境经济,2008年第10期,50-5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函[2008]29号)。
    120《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
    121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加强水源地保护促进流域水环境根本改善(2009年2月9日);江苏省水利厅网站:http://www.jswater.gov.cn/bmzwxx/szyc/szycsxw/szytszs/20090209/103439679.html
    122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123金立新.治理淮河污染使淮河水在本世纪末变清——国务委员宋健主持召开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J].治淮,1994年第8期,1-3。
    124偶正涛蔡玉高曹滢.花了600亿,淮河六成水竟不是“水”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5月31日第1版。
    125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343。
    126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六年来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基本情况[J].水资源保护,1985年第1期,10-15,9。
    127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65-66。
    128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56-60。
    129 1989年4月28日宋健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加强管理,向环境污染宣战”,载于:国家环境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127。
    130本刊记者.还淮河碧水清风——国务委员宋健谈淮河水污染防治[J].瞭望周刊,1994年第43期,19-20。
    131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83,89。
    132 [英]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99-100。
    133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冶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1-8,30。
    134杨凤春.当前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策略,载于:王浦劬时和兴.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第二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178。
    135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42-51。
    136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36。
    138贾二凤.“淮河卫士”霍岱珊[J].中国减灾,2008年第9期, 37-38。
    139冯永锋.马军:河流保护需要“智能解决方案”[J].环境与生活,2009年7月,13-16。
    14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227-231;陈宜瑜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341-343。
    141曾维华张庆丰冯艳杨志峰.中国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年第12期,92-95。
    142丁煌.监督“虚脱”:妨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09-214。
    143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144苏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重点流域治污离预期目标尚远[N].经济日报2004年6月9日第2版。
    145国家环保总局编.环境保护专题调研报告汇编(2006)[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46储金庭.淮河干流又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污染[J].治淮,1994年第9期,3-5。
    147李径宇.寻求淮河的治本之策[J].新闻周刊,2004年第29期,34-35。
    148周仕凭.江苏治污能否突破重围[J].绿叶,2007年第1期,10-15。
    
    149王刚李杨.松花江上的首尾之争[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4期,23-24。
    150李杨.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8-29。
    151国家环保总局编.环境保护专题调研报告汇编(2006)[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8。
    152王刚李杨.松花江上的首尾之争[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4期,23-24。
    153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29。
    154国家环保总局编.环境保护专题调研报告汇编(2006)[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9-30。
    156覃爱玲.环保总局与水利部之“争”[J].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16期,18-19。
    157汪永晨.国家审查与公众参与[J].绿叶,2007年第12期,66-68。
    158笔者2009年5月对淮河流域沿岸居民的访谈。
    159王灿发崔赟.论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规定[J].环境保护,2008年第9期,56-60。
    160笔者2009年5月对Q县水利局和“淮河卫士”创始人霍岱珊的访谈。
    161马军.公众深度参与是可行的[J].绿叶,2007年第4期,8-9。
    162杨凤春.当前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策略,载于:王浦劬时和兴.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第二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178-184。
    163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335-336。
    164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26-34。
    165薄贵利.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理论误区[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23-29。
    167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209。
    168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215。
    169梁国尚.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立法权限应如何界定[J].法学杂志,1994年第5期,22-23。
    170蔡定剑.地方人大立法的发展、成就和问题[J].人大工作通讯,1994年第4期,19-25;杨志勇.追求更完善的制度安排—2003年至2007年地方人大立法回眸[J].中国人大,2008年第3期,35-37。
    171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期,93。
    172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454-455。
    173 [美] F. 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版,89-134。
    174 [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载于: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5-19。
    175田湘波黄炎等.警惕和预防我国出现“政府俘获”现象[J].党政干部文摘,2009年第8期,27-28。
    176章敬平.政商之变——从官员下海到商人从政[J].南风窗,2003年第5期,30-39。
    177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325。
    178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48。
    179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冶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1-8,30。
    180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2。
    18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3号)。
    182蒋朝晖.市委书记坐镇治河道[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24日第1版。
    183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0。
    184周国雄.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政府利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90-94。
    185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第1版,58。
    186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122。
    187 Lipsky, M. Street-level Bureaucracy[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0.转引自:叶丽娟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612-218。
    188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40。
    189 [美]肯尼斯?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163。
    190李学.非结构性改革、官僚组织与透明政府建设——基于G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执行行为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21-29;莫于川林鸿潮.信息公开地方准备不足——从苏闽川滇数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J].中国改革,2008年第6期,70-72。
    191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64。
    192董辅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载于: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11。
    193薄贵利金相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权限调整的基本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30-34。
    194胡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政策功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调适[J].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23-27。
    19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版,186-189。
    196 [美] S. N.爱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23。
    197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14-116,137。
    198 [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4。
    199丁社教.治理河流污染的制度激励悖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37-40;孙景亮.论天然河流水质污染与保护中的博弈问题[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年第6期,16-18。
    200 [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366。
    20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47-49。
    202 [美]保罗·R.伯特尼.美国环保局与联邦管制的演进,载于:[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25-26。
    203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1。
    204陈善谋.中国第一排污大案调查始末[J].绿叶,2004年第3期,52-53;周仕凭.江苏治污能否突破重围[J].绿叶,2007年第1期,10-15。
    20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48。
    206梁从诫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16。
    207倪星.反思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34-141,208。
    208李景鹏.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载于:王浦劬赵成根.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第三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10-11。
    209吴群河等编著.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中心,2005年3月第1版,62。
    210任敏.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碎片化现象及成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580-584。
    211 J.H. Dales, Land, Water and Ownership, Canada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No.4. November, 1968, 791-804.
    213冯永强王黎明.陕西挂牌督办8家违法企业[N].中国环境报2007年9月25日第3版;闫艳李玉芳高杰.环境监管怎么强化? [N].中国环境报2009年3月24日第3版。
    214 Karin E. Kemper, William Blomquist, Ariel Dina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215王刚.一个贫困县的选择[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2-23。
    217上海青浦高维精细化工厂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纠纷案(2004-2006);胡洪江.谁祸害了阳宗海?[N].人民日报2009年4月16日第5版。
    218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93。.
    219 Christopher Weible, Paul A. Sabatier, and Mark Lubell, A Comparison of a Collaborative and Top-Down Approach to the Use of Science in Policy: Establish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California,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 32, No. 2, 2004, 187-207.
    220李径宇.污水边的“癌症村”[J].新闻周刊,2004年第29期,32-34。
    221 [美]保罗·A·萨巴特丹尼尔·A·马兹曼尼安.政策贯彻,载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119。
    222李佳鹏陈圣莉.限制环境执法的“土政策”仍较普遍[N].经济参考报2006年11月22日第6版。
    224 [美]保罗·A·萨巴特丹尼尔·A·马兹曼尼安.政策贯彻,载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120。
    225 [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178。
    226冯永锋.环境保护部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等项目[N].光明日报2009年6月12日第10版;郄建荣.目击督查金沙江两违法水电站[N].法制日报2009年6月19日第6版;陈默.叫停金沙江中游水电项目的真正意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6月12日第1版。
    227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158。
    
    228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6-27。
    229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7。
    230《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年10月21日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
    231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邓小平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58。
    232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调整环境保护部门干部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环党组[1999]27号)。
    233偶正涛蔡玉高.环保执法:吃地方的饭怎能不软[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月5日第3版。
    234阮占江.像对待高考一样对待污水“城考”如何[N].法制日报2007年6月14日第3版;刘宝森.山东:考核干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N].中国改革报2006年8月9日第1版;冯永锋.“河长制”帮助河湖休养生息[N].光明日报2009年8月14日第5版。
    235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183。
    236 [美]A.麦瑞克·弗里曼III.水污染政策,载于:[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244。
    237贾康赵全厚.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期,35-49。
    238贾康.分税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J].中国改革,2006年第2期,45-57。
    
    239《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年1月2日国务院第369号令)。
    240关于加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工作的通知(环函[2009]109号)。
    241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7]67号)。
    242参见国务院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和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批复。
    243《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739号)。
    244 [美]A.麦瑞克·弗里曼III.水污染政策,载于:[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277-279。
    24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2009年第5号(总第35号))。
    246《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2003年3月20日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7号令)。
    247《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3]618号)。
    
    248《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319号)。
    249《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739号)。
    250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网站:http://hzs.ndrc.gov.cn/newjgsz/default.html
    251笔者2009年7月对N省环境保护厅污G处长的访谈。
    
    252《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2007年10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42号令)。
    253夏光.对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6年8月25日第3版。
    254张力军.加强区域环境督察形成执法监督合力[J].环境保护,2007年第1B期,9-13;张国强.加强区域环境督查——首次华东区域环境执法和督查座谈会侧记[J].环境保护,2007第5A期,21。
    255周生贤.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4期,1-3;魏山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4期,3-5。
    256《环境行政复议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4号)。
    25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等。
    260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81,245,264。
    261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145-146。
    262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湖北省汉川市环保局排污费收缴工作违规问题的通报(环发[2006]188号);杜常春.环保督查中心执法难的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7年第6B期,34-37;偶正涛蔡玉高.淮河治污数字游戏可休矣[N].文汇报2004年7月30日;等。
    
    263龙志.11年治污难解太湖“死结”[N].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9日AA12版。
    265吴群河等编著.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中心,2005年3月第1版,104-105。
    
    266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129。
    267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45-75。
    268竹立家.警惕换一种形式强化“官本位”[J].中国改革,2009年第9期,50-51。
    269朱春湖.地方人大代表构成中干部代表比例过高问题亟待解决[J].山东人大工作,2004年第3期,13-14;付玉锋王卓林卫花平.人大代表中的干部比例应适当减少[J].人大建设,1997年第6期,15。
    270 [意]V·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8月第1版,296-304。
    271章敬平.政商之变——从官员下海到商人从政[J].南风窗,2003年第5期,30-39。
    
    272杨莉.关于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8年第5期,4-6。
    273赵定涛卢正刚.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27-31,93。
    274 [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112。
    275杨宜勇顾严李宏梅.我国收人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8期,2-10,22;张文军.从苏共教训谈干部阶层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定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1期,50-54。
    276鞠春彦.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俘获与权力资本[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1-25,30。
    277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88-89。
    278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38-41。
    279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3-12,95;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64-72,205。
    280周业安赵晓勇.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52-61。
    281张小蒂王焕祥.制度竞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17-24;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7-32。
    282杨灿明.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58-64。
    283 [美] 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于:[美]R·H·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3-52。
    284 [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85-102。
    285 [美]约翰·V·C·奈.关于国家的思考:强制世界中的产权、交易和契约安排的变化,载于:[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64。
    286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57-67。
    287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97-103;吴旬.中国地方政府间制度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经济,2004年第4期,12-14,18。
    288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57-69;朱颖俐.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性质的法理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86-90。
    289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31。
    292 [美]Daniel J.Mitterhoff(杨伟东刘秀华译).建构政府合同制度——以美国模式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87-97,77。
    293邓慧玲黄芳.兄弟携手力大无比[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23日第5版;赵晓.同担责任联手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29日第5版。
    294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28。
    295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274。
    296邓秀萍刘峻.从竞争走向竞合——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研究[J].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76-80。
    297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88-120。
    298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冶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1-8,30。
    299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式政府并不是“企业型或企业家型”政府。后者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出现的借鉴企业管理方式并借助市场机制提高行政效率的理想政府形态。
    300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108-110。
    301吴建南杨宇谦.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创新:主题、特征与障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152-158。
    302傅丕毅戴劲松姜潇.部分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成了污染接力[N].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30日第7版。
    303 J.H. Dales, Land, Water and Ownership, Canada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No.4. November, 1968, 791-804.
    304陆益龙.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46-250。
    305魏永刚李一丁.淮河,你究竟怎么了——“淮河治污千里追踪”采访札记[N].经济日报2004年8月8日第10版。
    30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7年度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及工作进展[J].环境保护,1998年第11期,12-14;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有喜有忧[J].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4期,36。
    307李瑞娥张海军.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1981-2004)[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35-43。
    308包心鉴.论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4期,9-14;张锐.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J]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5期,43-47,51。
    309董江爱.公共政策、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139-144;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57-82。
    310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2月第1版,3。
    311杨磊.信息公开有助于防范特殊利益勾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4月30日第1版。
    312高国荣.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47-56;[日]大泽香织.水污染:日本环保运动之源[J].绿叶,2007年第5期,40-41。
    313王雪芹.美国反环境运动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120-122;韩铁.环境保护在美国法院所遭遇的挑战——“绿色反弹”中的重大法律之争[J].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60-81,4。
    314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曲格平.环境保护在中国[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第Z1期,30-33。
    315安洋.临汾山海化工污染严重引群众抗议被依法关闭(人民网2008年3月4日电);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6956827.html
    316王晓斌储皖中.张正祥是好人还是闹毛贼[N].法制日报2007年5月31日第8版;王刚.一个贫困县的选择[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2-23。
    317洪大用.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2期,27-31;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72-77。
    318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一位教授在参加环保部咨询会时对排污权交易实践提出异议,便遭官员排斥。
    319曹红蓓.霍岱珊:守望淮河的人[J].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48期,47-48;王晓斌储皖中.张正祥是好人还是闹毛贼[N].法制日报2007年5月31日第8版。
    320王刚.一个贫困县的选择[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2-23。
    321王冬梅.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应被问责[N].工人日报2006年9月15日第1版。
    322陈庆秋.试论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J].人民黄河,2004年第9期,19-20;任敏.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碎片化现象及成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580-584;张达.潘岳:三方面共建成熟绿色信贷机制[N].证券时报2008年2月14日第A2版。
    323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2007年8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324周坤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2007年12月23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325上海青浦高维精细化工厂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纠纷案(2004-2006)。
    326夏光.增强环境保护部参与国家综合决策的能力[J].环境保护,2008年第4A期,21-22;祝翠霞.环保部的压力[J].新世纪周刊,2008年第11期,58-59。
    327一东.中国“环保钦差”的百日思考——访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J].记者观察,2007年第6期,15-18;蔡亚林.区域环保督查制度的今天与明天——访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马宁[J].经济,2007年第6期,94-95。
    328苗昆.污染拉住了GDP的后腿:流域限批促使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J].环境经济,2007年第9期,27-30。
    329本刊编辑部.各地推行“河长制”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09年第9期,35-37。
    330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46。
    331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主编.府际关系[M].台北: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13。
    332由中央政府组织协调流域内各地方政府参与编制的各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就是其典型代表。
    333沈哲松杨智刘耀宾.加强污染联防减轻水污染危害[J].水资源保护,2001年第3期,14,30;程绪水.上下联动科学防污——2004年淮河水污染联防综述[J]治淮,2004年第9期,7-10。
    334韦以明周毅.区域合作经济的国家立法回应——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主例[J].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105-111。
    335李云生王东.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实现重点流域总量削减与水质改善目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解读[J].环境保护,2009年1期,56-58。
    336范兰池林超.引滦水资源保护调研报告(2007年12月12日);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网站:http://hrwp.hwcc.gov.cn/zhuanti_content.asp?NewsId=769
    337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发展政策协调研究课题组2009年3月对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的访谈记录。
    338铭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4年6月18日第5版。
    339程绪水贾利沈哲松.做好水污染联防工作减轻淮河水污染危害[J].中国水利,2005年第6期,21-24。
    340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70。
    34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88-120。
    
    342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J].环境保护,2006年10A期,49-54。
    343黄宣伟.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得失[J].湖泊科学,2002年第3期,203-208。
    344 [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8-29。
    34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397-403。
    346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2期,79-85,126。
    347冯志诚.滇池、阳宗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情况汇报——在省政府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现场办公会上的发言(2000年9月23日)[J].云南政报,2001年第1期,40-41。
    348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年第1版,67。
    35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103。
    352宋国君金书秦傅毅明.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154-159。
    354陈晓勤.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地方政府合作[J].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100-103;笔者2009年7月对L2市环保局的访谈表明,地市级政府对省政府的补偿标准及其实施并不满意。
    355参见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3]5号)等国务院批复文件。
    356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41。
    357杜梅马中.实行水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5年第3期,56-58;笔者2009年5月对某水质监测设备供应商的访谈表明,水质监测数据可以控制,企业经常要求改动数据。
    360陶勇.环保督查遭遇尴尬[J].小康,2007年第2期,48-50。
    361吴群河等编著.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中心,2005年3月第1版,66。
    362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32。
    363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7。
    364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版,12-16。
    365 [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23。
    366 [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第1版,16-23。
    367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105。
    368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373,720-721,754。
    369 [美]罗伯特·K·默顿.官僚制结构和人格,载于: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94-104。
    370 [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238。
    371 [美]切斯特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110-126。
    372孙立.“政治正确”与部门利益——一种泛政治化现象的分析[J].中国改革,2006年第8期,18-19。
    373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27。
    374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72。
    375刘熙瑞宋世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三个基本方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9-33。
    376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27。
    377 [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267。
    378杨桃源.部门利益更直白[J].新闻瞭望周刊,2007年第30期,21-23。
    379胡力士.重塑部门利益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83期,24-31。
    380汪全胜.行政立法的“部门利益”倾向及制度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17-18。
    38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48。
    38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243。
    384笔者2008年7月对L1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的访谈表明,环保部门在联合执法中经常单打独斗。
    385 [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58。
    
    386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克服组织防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31。
    387 [美]]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241。
    388本文在分析职能部门间关系时运用“协作”概念,在分析地方政府间关系时运用“合作”概念。该区分受益于张康之教授的观点,见:张康之.“协作”与“合作”之辨异[J].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98-105。
    389石佑启黄学俊.中国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初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11-117。
    
    390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89。
    391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45。
    
    392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45-146。
    393参见国务院关于淮河、太湖等各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批复意见。
    39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条;《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200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订)第五十九、六十五、六十六条;等。
    396参见国务院关于淮河、太湖等各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批复意见。
    39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7年)。
    398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407陈泽伟.环保系统渐成腐败易发“高危地带”[N].中国改革报2009年4月28日第5版。
    411冯东方.在挑战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J].环境经济,2008年第7期,24-31;张秀生李子明.“绿色信贷”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87-90。
    412余文公夏自强张民强沈照伟.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河流生态径流及其调度管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9年第9期,46-49。
    415王国永.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在立法上的关系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22-25;敖良桂吴国平.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协调性初探[J].人民长江,2001年第7期,16-17。
    416冷罗生.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环境保护,2009年第14期,71-73。
    419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年第1版,242。
    420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52-353。
    421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共享企业环保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6]450号)。
    422包晓斌.中国流域环境综合管理[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50-55。
    424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48。
    425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13-15。
    426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34,45。
    432 [法]OECD编.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05。
    433国家环境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48。
    434徐旭忠黄豁陈敏.船舶污染——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软肋”[J].记者观察,28-30。
    435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55。
    436 [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31。
    437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96。
    440吴琼恩李允杰陈铭薰.公共管理[M].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2006年再版,388。
    441 [美]加里·胡佛.愿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221-228。
    442 [美]帕特里夏·基利史蒂文·梅德林休·麦克布赖德劳拉·朗迈尔.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11-14。
    443 [加]加里斯·摩根.驾御变革的浪潮:开发动荡时代的管理潜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40。
    445 [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5。
    451毛寿龙周晓丽.环保:杜绝运动式——以山西和无锡的个案为例[J].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64-65;刘晓仁.淮河治污:运动式治理的败笔[J].生态经济,2004年第8期,15。
    452汪耀斌.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现状和建议[J].1992年第4期,上海水务,27-29;胡兴球汪群.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流域层面协商机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第3期,73-77。
    453资敏郭怀超.昆明新机制破解执法短板[N].中国环境报2008年11月20日第3版。
    454国家环境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57。
    455笔者2009年5月对Q县水利局负责人的访谈。
    456黄勇高杰王青颖.七部门严打违法排污企业[N].江南时报2004年05月20日第7版;贾燕妮.群众小事领导大事:四斗渠水发出异味,成都市委书记市长现场查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7月9日第1版。
    45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函[2008]29号);南京市政府关于成立南京市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宁政发[2007]317号);等。
    458明廷强林存光.人治主义,抑或人本主义?——儒家政治思想观念的一个分疏[J].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64-76。
    459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41-43,61-63。
    460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学习(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74-76。
    461高翔.两种组织管理方式之比较研究——谈家长制与科层制[J].兰州学刊,1988年第1期,19-25;王治功.论家长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年第4期,49-58;[日]堀敏一(周东平译).论中国古代家长制的建立和家庭形态[J].中国社会经济研究史,1991年第4期,1-7,82。
    462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37-39。
    463笔者2009年7月对N省环境科学院某主任的访谈。
    466周永坤.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司法控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4年第2期,67-70。
    467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64。
    468齐明山.再论公共行政系统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再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10-14。
    469吉尔布瑞斯.信息处理模型(1973),载于:竹立家李登样.国外组织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172。
    470 [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57-58。
    
    47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48。
    472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第1版,52。
    476何碧.藐视法规做法惊人[J].人民之声,1995年第1期,7;唐顶立.国土厅实在太出格[J].人民之声,1995年第1期,8-9;黄彦.无视宪法关于人大制度的规定[J].人民之声,1995年第1期,9-10。
    477 [美]查尔斯·T·葛德塞尔.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0。
    478孙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51-56。
    479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学习(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88-90。
    480 [美]切斯特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6-28。
    481 [美]托马斯·卡明斯克里斯托弗·沃里.组织发展与变革精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50-254。
    482 [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22。
    483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16。
    484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485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07-109,113-114。
    486 [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23,127。
    487 [美] 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31,53,56,168,319。
    
    48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17。
    489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36。
    490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75。
    49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41。
    49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61。
    493 [美] 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88。
    
    494葛荃.行政文化与行政发展管见[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103-106。
    495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109-131。
    496刘重春.民主行政视野下的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117-121。
    497李承王运生.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45-54。
    498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4-47。
    499吉姆斯·汤姆森.运行中的组织(1967),载于:竹立家李登样.国外组织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128。
    500 [美]格雷姆·萨拉曼戴维·阿施.战略与能力:持续的组织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162。
    501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J].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12-19。
    502王丛虎.开放政府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5-8。
    503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1版,380。
    504 [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173-175。
    505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65-67。
    
    506丁征.论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5期,11-13。
    507 [美]切斯特I.巴纳德.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175-176。
    508郑敬高.从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J].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4期,48-53;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J].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61-66。
    50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6-9;肖文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118-123。
    510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329。
    51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36。
    512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第1版,40。
    513俞可平.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11-19;肖金明.行政许可法制与开放政府、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91-95。
    514笔者2009年5月在淮河流域访谈时,能够感受到不同地方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不同态度。
    
    518陈水生黄颖.隐蔽议程形成机制中的利益集团和政治精英[J].南京社会科学,77-81。
    519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196。
    520杨磊.信息公开有助于防范特殊利益勾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4月30日第1版。
    521笔者2009年5月对“淮河卫士”霍岱珊的访谈获悉,地方政府反感环保组织参与淮河水污染防治的行为;笔者同期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访谈发现,地方政府的确对于公众参与方式感到不满。
    522本刊编辑部.潘岳与环保NGO共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J].绿叶,2004年第1期,14-15;张俊.到底是发难还是敦促?[N].中国环境报2008年7月16日第6版。
    523胡美灵肖建华.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与治理——对农民抗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解读[J].求索,2008年第12期,63-65;冯晓星.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公众如何理性维权[J].环境保护,2009年第17期,22-23。
    524刘然.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J].政治学研究,1997年9-13;胡联合胡鞍钢.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J].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55-60。
    525王浦劬.西方当代政治冲突理论述评[J].学术界,1991年第6期,42-48。
    526 [日]松村岐夫.地方自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115-119;[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245。
    527王刚.环保督察“上岗”[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4期,20-23。
    528黄新华.政治发展中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81-87。
    529王资峰宋国君.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政治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65-69。
    530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185。
    531 [美]格雷姆·萨拉曼戴维·阿施.战略与能力:持续的组织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171。
    532 [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58-59。
    
    533刘炎迅.环保“深喉”成名后[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22期,39-41。
    535刘军宁.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J].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6期,28-30;吴志华.政治发展中的民主政治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理论述评[J].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6期,41-51。
    541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177。
    542刘五丈.“特殊利益”正成为破坏环境的首恶[N].南方周末2007年1月18日第C17版;邓聿文.环保领域的毒瘤:地方保护主义和特殊利益集团[J].绿叶,2007年第4期,58-60。
    
    545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24-129。
    546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27。
    547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129。
    
    560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51。
    561孙西克.政治文化与政策选择[J].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4期,22-28。
    562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洽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J].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6期,43-48,74。
    566王刚.千里污染迁徙路[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0-22;李杨.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8-29。
    567 2004-2006年的上海高维精细化工污染案的责任认定耗费上海市环保局巨额费用;李伟.是谁发出了恶臭?[N].中国环境报2008年11月10日第3版;胡洪江.谁祸害了阳宗海?[N].人民日报2009年4月16日第5版。
    570 [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71-73。
    571 [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9月第1版,201-213。
    573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70-71。
    574付涛.中国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梁从诫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244。
    575张谧赖江山.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J].生命世界,2007年第6期,62-64。
    576贾广惠.论大众传媒与环保NGO对公共性的构建[J].新闻界,2009年第4期,79-81;林媛媛曹倩.环保NGO探索与主流媒体互动[J].传媒观察,2008年第9期,39-40。
    577笔者2009年5月对“淮河卫士”霍岱珊的访谈。
    578肖晓春段丽.论民间环保组织的环境利益冲突协调功能[J].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61-62。
    
    579刘逢王锐兰楚俊.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50-53。
    580李天宇.环保NGO,“配角”转向“主角”[J].记者观察,2007年第12期,13-18。
    581洪大用.转变与延续:中国民间环保团体的转型[J].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56-62。
    586齐明山.公共行政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1-14。
    587保罗·R.伯特尼.美国环保局与联邦管制的演进,载于:[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33。
    588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245。
    589 [美]丹尼斯·R·贾德.联邦制度下的州,载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183-184。
    590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个性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72-75。
    592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61。
    593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65。
    594步雪琳.环评审批分级调整在即[N].中国环境报2008年10月27日第3版。
    5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7)第十七条。
    596陈昌智(监察部副部长).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责任追究[N].中国环境报2006年6月2日第2版。
    597吴群河等编著.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中心,2005年3月第1版,106-107。
    598 [日]松村岐夫.地方自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118-119。
    599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38-41。
    600偶正涛蔡玉高.一场暴雨冲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8月8日第1版;李世东方芳.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召开[N].中国环境报2004年10月25日第1版;周雁凌康韧徐琦.携手同心共治淮河[N].中国环境报2004年11月19日第1版。
    601魏学珍.环保总局借媒体扩权[J].凤凰周刊,2007年第12期,74-75。
    602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6。
    603魏学珍.绿色GDP色衰[J].凤凰周刊,2007年第12期,72-73。
    604向俊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一票否决”问题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43-45;郭增琦.对“一票否决”与政府绩效考核关联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7期,54-57。
    605夏光.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经验与理论研究[J].环境导报,1996年第2期,1-3;彭孝荣.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一些思考[J].陕西环境,2002年第4期,17-20。
    606笔者2009年7月对N省环境保护厅G处长的访谈。
    607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321-323。
    608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版,119-141。
    609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36。
    610笔者2009年5月对“淮河卫士”霍岱珊的访谈;贾二凤.“淮河卫士”霍岱珊[J].中国减灾,2008年第9期,37-38。
    611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10期,14-15。
    612阳敏.进京信访高峰如何化解[J].南风窗,2007年第9期,26-27;于建嵘.“信访悖论”及其出路[J].南风窗,2009年第8期,42-43。
    613王斌美原.沱江又遭大污染[J].新西部,2004年第6期,28-29;秋风.辞职与撤职[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6期,28。
    614 [美] F. 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12-13。
    615夏光.论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J].环境保护,2007年第3B期,17-21。
    616郄建荣.松花江污染警示录,载于:梁从诫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53。
    617李强高全喜任剑涛毛寿龙王长江.大部制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J].学海,2008年第4期,22-38。
    
    618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J].环境保护,1988年第3期,2-5,28。
    619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任重道远[J].环境保护,2009年第5期,8-10。
    620 [美]保罗·R.伯特尼.美国环保局与联邦管制的演进,载于:[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18。
    621曲格平.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J].绿叶,2006年第9期,13-15;黄铮外冈丰宋国君近藤康彦.中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比较和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2期,9-11;郭熙保.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从库兹涅茨假说谈起[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30-38。
    622夏友富.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年第7期,38-43;许罗丹申曙光.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91-98-159;曲格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环境,1999年第2期,4-5;国冬梅.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环境保护战略[J].环境经济,2009年第4期,34-37。
    623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22。
    624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批评综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1-56,61。
    625 [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34。
    626倪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57-164。
    627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三岔河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59号)。
    628龚庆萍.环保部长肯定昆明“河长制”[N].昆明日报2009年4月15日第A1版。
    629贺军.绿色GDP核算体系遭遇地方阻力[N].中国改革报2007年7月18日第2版;马力.地方政府施压“绿色GDP”报告发布推迟[N].中国改革报2007年7月25日第4版。
    630王攀赵肖峰.聚合泛珠三角[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3期,18-20;胡春明谭长明.泛珠三角9+2携手珠江[N].中国建设报2004年6月14日第3版。
    631杨正波孙录勤.长江论坛的实践与启示[J].水利水电快报,2007年第20期,1-5。
    632 [美]丹尼斯·R·贾德.联邦制度下的州,载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186。
    633程绪水.流域机构在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中的责任[J].治淮,2006年第5期,14-15。
    634 Karin E. Kemper, William Blomquist, Ariel Dina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635王英华谭徐明.清代江南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间的关系演变[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10-13,26。
    636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31。
    637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22。
    638李杨.山西:生态移民路向何方[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31期,36-39;谌彦辉.山西富人生态移民[J].凤凰周刊,2006年第15期,14-17。
    639本刊编辑部.潘岳与环保NGO共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J].绿叶,2004年第1期,14-15。
    640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87-99,207;戴建中.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65-76。
    641郄建荣肖黎明.环境民主:推动公众全面参与环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草案研讨会实录[N].法制日报2006年8月17日第4版。
    642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0-71。
    643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03-104。
    644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72-77。
    646王刚.一个贫困县的选择[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2-23。
    647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197。
    648郭玉华杨琳琳.跨界水污染合作治理机制中的障碍剖析——以嘉兴、苏州两次跨行政区水污染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09年第6期,14-16。
    655 [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91。
    656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145。
    657周志忍.英国执行机构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79-84。
    658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第2版,357。
    659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87-92。
    
    660张沉.潘岳怒斥地方保护伞坦言一次比一次吃力[N].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15日第3版。
    661张达.潘岳:三方面共建成熟绿色信贷机制[N].证券时报2008年2月14日第A2版。
    662郭远明王圣志孙彬.地方环保局长“夹缝执法”[J]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39期,50-51。
    664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62。
    666杨桃源.部门利益更直白[J].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0期,21-23。
    667汤耀国朱莹莹.超越部门立法[J].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期,46-47。
    668杨中旭.“收缴部门立法权的重庆试验”[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6期,18-19;韩永.太原人大“招标”推动部门立法[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2期,26-27。
    669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第2版,356-357。
    670 [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57。
    671 [加]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17-218。
    672 [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569-576。
    684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克服组织防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240-241。
    685国家环境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277。
    686偶正涛蔡玉高.环保执法:吃地方的饭怎能不软[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月5日第3版。
    
    689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32。
    690周永坤.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司法控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4年第2期,67-70。
    
    691应松年.构建行政纠纷解决制度体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7-30。
    692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444。
    694汪建成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4期,104-116。
    
    695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版,114-115。
    69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9-12。
    699 Karin E. Kemper, William Blomquist, Ariel Dina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700 [英]A. B. (拉米)沙尼彼得·多切迪.修炼:构建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17。
    703 [美]帕特里夏·基利史蒂文·梅德林休·麦克布赖德劳拉·朗迈尔.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103-114。
    704 [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132-133。
    705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70-72,116-126。
    706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版,26。
    707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1989年以来环境政策的演进趋势,载:[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4。
    708长弓.NGO监督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破冰前行[J].环境保护,2009年第18期,56;王灿发崔赟.论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规定[J].环境保护,2008年第9期,56-60。
    71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405。
    712严丽君徐林谢思佳戎明昌袁丁.2010年珠江广州段全天候可畅游[N].南方日报2007年3月7日第A3版。
    714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38-44;鲍自然贾宁.以《环评法》论政策制定对政策执行的影响[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5期,1-2。
    715丁煌.研究政策执行问题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6-21。
    723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2月第1版,77。
    729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316。
    730谷志远.跳出“历史周期率”之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62-66。
    731王一程.对发展党内民主问题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6-10。
    732田改伟.试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16-26。
    733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1-10。
    734 [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97-98。
    735 [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23。
    736周志忍.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81-87。
    737蓝志勇.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7期,38-40。
    738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20-23。
    739任剑涛.试论政治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77-81。
    1. Akiko Yamamoto, The Governance of Water: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altimore, Maryland 2002.
    2. Ann O’M. Bowman, Intergovernmental and intersectional tension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hazardous waste, Policy Studies Review, November 1984, Vol.4, No.2.
    3. Ben Surridge and Bob Harris, Science-drive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 mirag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2007, VOL. 32, NO. 3.
    4. Christopher Weible, Paul A. Sabatier, and Mark Lubell, A Comparison of a Collaborative and Top-Down Approach to the Use of Science in Policy: Establish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California,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 32, No. 2, 2004, 187-207.
    5. CCICED Task Force o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Lessons Learned fo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Beijing, October 2005.
    6. Dr. Nigel Watso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 case for collaboration, Intl. J. River Basin Management Vol.2, No.4 (2004), 243–257.
    7. G.J. Alaerts. Institutions for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e Role of External Support Agencies (International Donors) in Developing Cooperative Arrangements,A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8. H. H. Watson, Some Operational Aspects Of River Basin Pollution Control, A paper for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lution and our Environment" organized by the Canadian Council of Resource Ministers, 1966.
    9. Harvey Lieber & Bruce Rosinoff, Evaluating the State's Role in Water PollutionControl, A draft paper of the study "Federalism and Clean Water", 1975.
    10. J.H. Dales, Land, Water and Ownership, Canada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No.4. November, 1968, 791-804.
    11. Karin E. Kemper, William Blomquist, Ariel Dina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12. Logan, J., Hatfield, W. D., Russell, C. S., and Lynn, W.R.,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of Waste 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ssessment, 1962, 860.
    13. Marc J. Roberts, River Basin Authorities: A National Solution to Water Pollution, Harvard Law Review, Vol.83: 1527-1556. 1970.
    14. Michael Hill and Peter Hupe,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18-40。
    15. Nicholas P.Lovrich Jr.,John C.Pierce, Taketsugu Tsurutani,& Takematsu Ab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Sources OF Public Belief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Studies Review, November 1985,Vol.5,No.2.
    16. Salman M.A. Salman, Daniel D.Bradlow,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No. 36216,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6.
    17. The World Bank, Addressing China's Water Scarcity: Recommendations for Selec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Washington. DC 2009.
    18. The World Bank,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 World Bank Policy Paper. Washington D.C. 1993.
    19. U.S.EPA Office Of Water, A Review of Statewide Watershed Management Approaches,2002.
    20. Wang Yahua, River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China: A Study of Water Quantity/Quality Management Regime. IDE Spot Survey, IDE No.28, March 2005.
    1. [美]Daniel J.Mitterhoff(杨伟东刘秀华译).建构政府合同制度——以美国模式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87-97,77。
    2. [美]T. E.达文波特.合作组织在美国流域管理中的作用[J].水利水电快报,2005年第23期,6-8,12。
    3. [日]堀敏一(周东平译).论中国古代家长制的建立和家庭形态[J].中国社会经济研究史,1991年第4期,1-7,82。
    4.敖良桂吴国平.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协调性初探[J].人民长江,2001年第7期,16-17。
    5.包锡南.美国非点污染源及其治理对策[J].国外农业环境保护,1992年第3期,3-6。
    6.包晓斌.中国流域环境综合管理[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50-55。
    7.包心鉴.论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4期,9-14。
    8.鲍自然贾宁.以《环评法》论政策制定对政策执行的影响[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5期,1-2。
    9.本刊编辑部.各地推行“河长制”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09年第9期,35-37。
    10.本刊编辑部.潘岳与环保NGO共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J].绿叶,2004年第1期,14-15。
    11.本刊记者.还淮河碧水清风——国务委员宋健谈淮河水污染防治[J].瞭望周刊,1994年第43期,19-20。
    12.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87-99,207。
    13.薄贵利金相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权限调整的基本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30-34。
    14.蔡定剑.地方人大立法的发展、成就和问题[J].人大工作通讯,1994年第4期,19-25。
    15.蔡亚林.区域环保督查制度的今天与明天——访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马宁[J].经济,2007年第6期,94-95。
    16.曹红蓓.霍岱珊:守望淮河的人[J].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48期,47-48。
    17.长弓.NGO监督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破冰前行[J].环境保护,2009年第18期,56。
    18.陈丹唐茂华.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脱困”——日本苦情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84-87。
    19.陈继清.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6期,17-20。
    20.陈庆秋.试论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J].人民黄河,2004年第9期,19-20。
    21.陈善谋.中国第一排污大案调查始末[J].绿叶,2004年第3期,52-53。
    22.陈水生黄颖.隐蔽议程形成机制中的利益集团和政治精英[J].南京社会科学,77-81。
    23.陈思模.国外一些河流和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管理的主要经验[J].水利科技,1999年第2期,6-9。
    24.陈晓勤.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地方政府合作[J].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100-103。
    25.陈宜瑜.流域综合管理是我国河流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J].科技导报,2008年第17期,卷首语。
    26.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2-20。
    27.谌彦辉.山西富人生态移民[J].凤凰周刊,2006年第15期,14-17。
    28.程万里.江浙沪共商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大计[J].上海环境科学,1995年第4期,41-42。
    29.程绪水贾利沈哲松.做好水污染联防工作减轻淮河水污染危害[J].中国水利,2005年第6期,21-24。
    30.程绪水.流域机构在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中的责任[J].治淮,2006年第5期,14-15。
    31.程绪水.上下联动科学防污——2004年淮河水污染联防综述[J]治淮,2004年第9期,7-10。
    32.储金庭.淮河干流又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污染[J].治淮,1994年第9期,3-5。
    33. [日]大泽香织.水污染:日本环保运动之源[J].绿叶,2007年第5期,40-41。
    34.戴建中.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65-76。
    35.邓秀萍刘峻.从竞争走向竞合——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研究[J].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76-80。
    36.邓聿文.环保领域的毒瘤:地方保护主义和特殊利益集团[J].绿叶,2007年第4期,58-60。
    37.丁煌.监督“虚脱”:妨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209-214。
    38.丁煌.研究政策执行问题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6-21。
    39.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38-44。
    40.丁社教.治理河流污染的制度激励悖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37-40。
    41.丁征.论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5期,11-13。
    42.董江爱.公共政策、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139-144。
    43.杜常春.环保督查中心执法难的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7年第6B期,34-37。
    44.杜梅马中.实行水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5年第3期,56-58。
    45.范兰池林超.引滦水资源保护调研报告(2007年12月12日);
    46.冯东方.在挑战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J].环境经济,2008年第7期,24-31。
    47.冯慧.美国行政不作为司法审查的现状与未来[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秋季号,249-259。
    48.冯明祥.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东北水利水电,1997年第10-11期, 23-24。
    49.冯晓星.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公众如何理性维权[J].环境保护,2009年第17期,22-23。
    50.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7-32。
    51.冯永锋.马军:河流保护需要“智能解决方案”[J].环境与生活,2009年7月,13-16。
    52.冯志诚.滇池、阳宗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情况汇报——在省政府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现场办公会上的发言[J].云南政报,2001年第1期,40-41。
    53.付玉锋王卓林卫花平.人大代表中的干部比例应适当减少[J].人大建设,1997年第6期,15。
    54.盖国英(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情祝和今后工作意见——在一九九二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水资源保护,1992年第2期,1-4。
    55.高国荣.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47-56。
    56.高翔.两种组织管理方式之比较研究——谈家长制与科层制[J].兰州学刊,1988年第1期,19-25。
    57.高学军郭宇宽.太湖:失落的美和健康[J].南风窗,2005年第18期,48-51。
    58.葛荃.行政文化与行政发展管见[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103-106。
    59.耿海文陈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徐州市民间环保组织、社会团体透视[J].环境导报,2001年第6期,40-41。
    60.谷志远.跳出“历史周期率”之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62-66。
    61.郭熙保.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从库兹涅茨假说谈起[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30-38。
    62.郭玉华杨琳琳.跨界水污染合作治理机制中的障碍剖析——以嘉兴、苏州两次跨行政区水污染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09年第6期,14-16。
    63.郭远明王圣志孙彬.地方环保局长“夹缝执法”[J]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39期,50-51。
    64.郭增琦.对“一票否决”与政府绩效考核关联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7期,54-57。
    65.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77-86。
    66.国冬梅.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环境保护战略[J].环境经济,2009年第4期,34-37。
    67.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有喜有忧[J].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4期,36。
    6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7年度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及工作进展[J].环境保护,1998年第11期,12-14。
    69.韩晶.基于“大部制”的流域管理体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第10期,154-157。
    70.韩铁.环境保护在美国法院所遭遇的挑战——“绿色反弹”中的重大法律之争[J].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60-81,4。
    71.韩永.太原人大“招标”推动部门立法[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2期,26-27。
    72.韩永子.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J].水资源保护,1993年第3期,58。
    73.何碧.藐视法规做法惊人[J].人民之声,1995年第1期,7。
    74.贺日开.论司法权威与司法改革[J].法学评论(双月刊),1999年第5期,1-8。
    75.洪大用.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2期,27-31。
    76.洪大用.转变与延续:中国民间环保团体的转型[J].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56-62。
    77.洪克非.湘江镉污染事件内幕追踪[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6年第2期,18-21。
    78.胡力士.重塑部门利益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83期,24-31。
    79.胡联合胡鞍钢.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J].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55-60。
    80.胡美灵肖建华.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与治理——对农民抗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解读[J].求索,2008年第12期,63-65。
    81.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J].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12-19。
    82.胡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政策功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调适[J].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23-27。
    83.胡兴球汪群.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流域层面协商机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第3期,73-77。
    84.胡熠陈瑞莲.发达国家的流域水污染公共治理机制及其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7-40。
    85.胡于凝王资峰.试论我国政策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性——基于政策目标群体结构的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53-59。
    86.黄新华.政治发展中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81-87。
    87.黄宣伟.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得失[J].湖泊科学,2002年第3期,203-208。
    88.黄彦.无视宪法关于人大制度的规定[J].人民之声,1995年第1期,9-10。
    89.黄铮外冈丰宋国君近藤康彦.中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比较和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2期,9-11。
    90.霍家明.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构想[J].海河水利,2000年第2期,12-13。
    91.贾二凤.“淮河卫士”霍岱珊[J].中国减灾,2008年第9期, 37-38。
    92.贾广惠.论大众传媒与环保NGO对公共性的构建[J].新闻界,2009年第4期,79-81。
    93.贾康赵全厚.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期,35-49。
    94.贾康.分税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J].中国改革,2006年第2期,45-57。
    95.金立新.治理淮河污染使淮河水在本世纪末变清——国务委员宋健主持召开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J].治淮,1994年第8期,1-3。
    96.金雪军王利刚.准双边垄断下地区专产性小品种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基于浙贝母产区特殊市场结构的一个案例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31-37。
    97.景星.淮河流域污染纪实[J].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第4期,44-48。
    98.鞠春彦.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俘获与权力资本[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1-25,30。
    99.孔祥春高传德邱宝冲.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20年的回顾与展望[J].水资源保护,1995年第4期,26-31。
    100.蓝志勇.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7期,38-40。
    101.雷洪德叶文虎.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发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104-107。
    102.冷罗生.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环境保护,2009年第14期,71-73。
    103.冷溶.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1-4。
    104.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63-75。
    105.李承王运生.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45-54。
    106.李径宇.污水边的“癌症村”[J].新闻周刊,2004年第29期,32-34。
    107.李径宇.寻求淮河的治本之策[J].新闻周刊,2004年第29期,34-35。
    108.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57-82。
    109.李启家姚似锦.流域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运行[J].环境保护,2002年第10期,8-11。
    110.李强高全喜任剑涛毛寿龙王长江.大部制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J].学海,2008年第4期,22-38。
    111.李瑞娥张海军.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1981-2004)[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35-43。
    112.李天宇.环保NGO,“配角”转向“主角”[J].记者观察,2007年第12期,13-18。
    113.李学.非结构性改革、官僚组织与透明政府建设——基于G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执行行为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21-29。
    114.李杨.山西:生态移民路向何方[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31期,36-39。
    115.李杨.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8-29。
    116.李云生王东.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实现重点流域总量削减与水质改善目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解读[J].环境保护,2009年1期,56-58。
    117.梁国尚.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立法权限应如何界定[J].法学杂志,1994年第5期,22-23。
    118.梁莹肖其明.社会资本与政策执行关系之研究[J].东南学术,2005第5期,71-79。
    119.林媛媛曹倩.环保NGO探索与主流媒体互动[J].传媒观察,2008年第9期,39-40。
    120.刘逢王锐兰楚俊.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50-53。
    121.刘军宁.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J].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6期,28-30。
    122.刘然.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J].政治学研究,1997年9-13。
    123.刘熙瑞宋世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三个基本方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9-33。
    124.刘熙瑞.中国公共管理:概念及基本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21-25。
    125.刘晓仁.淮河治污:运动式治理的败笔[J].生态经济,2004年第8期,15。
    126.刘炎迅.环保“深喉”成名后[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22期,39-41。
    127.刘炎迅.与化工为邻的小镇[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22期,37-39。
    128.刘重春.民主行政视野下的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117-121。
    129.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年第1期,79-87。
    130.马军.公众深度参与是可行的[J].绿叶,2007年第4期,8-9。
    131.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J].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61-66。
    132.毛寿龙周晓丽.环保:杜绝运动式——以山西和无锡的个案为例[J].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64-65。
    133.苗红.淮河何时能变清[J].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7期,44-53。
    134.苗昆.污染拉住了GDP的后腿:流域限批促使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J].环境经济,2007年第9期,27-30。
    135.明廷强林存光.人治主义,抑或人本主义?——儒家政治思想观念的一个分疏[J].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64-76。
    136.莫于川林鸿潮.信息公开地方准备不足——从苏闽川滇数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J].中国改革,2008年第6期,70-72。
    137.倪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57-164。
    138.倪星.反思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34-141,208。
    139.彭孝荣.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一些思考[J].陕西环境,2002年第4期,17-20。
    140.齐明山.公共行政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1-14。
    141.齐明山.再论公共行政系统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再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10-14。
    142.秋风.辞职与撤职[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6期,28。
    143.曲格平.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J].绿叶,2006年第9期,13-15。
    144.曲格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环境,1999年第2期,4-5。
    145.曲格平.环境保护在中国[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第Z1期,30-33。
    146.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续)[J].环境保护,1988年第4期,19-24。
    147.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J].环境保护,1988年第3期,2-5,28。
    148.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任重道远[J].环境保护,2009年第5期,8-10。
    149.任剑涛.试论政治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77-81。
    150.任敏.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碎片化现象及成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580-584。
    151.沈哲松杨智刘耀宾.加强污染联防减轻水污染危害[J].水资源保护,2001年第3期,14,30。
    152.石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保护,1997年第5期,26-28。
    153.石佑启黄学俊.中国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初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11-117。
    154.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首届长江论坛上的致辞[J].中国水利,2005年第8期,6。
    155.水利部水资源司.一九八八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和一九八九年工作安排[J].水资源保护,1988年第4期,1-3。
    156.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六年来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基本情况[J].水资源保护,1985年第1期,10-15,9。
    157.宋国君金书秦傅毅明.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154-159。
    158.孙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51-56。
    159.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24-129。
    160.孙景亮.论天然河流水质污染与保护中的博弈问题[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年第6期,16-18。
    161.孙立.“政治正确”与部门利益——一种泛政治化现象的分析[J].中国改革,2006年第8期,18-19。
    162.孙西克.政治文化与政策选择[J].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4期,22-28。
    163.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专讯.“太湖水资源保护办公室成立”[J].水资源保护,1988年第3期,68-74。
    164.谈国良万军.美国田纳西河的流域管理[J].中国水利,2002年第10期,157-159。
    165.覃爱玲.环保总局与水利部之“争”[J].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16期,18-19。
    166.汤耀国朱莹莹.超越部门立法[J].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期,46-47。
    167.唐顶立.国土厅实在太出格[J].人民之声,1995年第1期,8-9。
    168.陶勇.环保督查遭遇尴尬[J].小康,2007年第2期,48-50。
    169.田改伟.试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16-26。
    170.田湘波黄炎等.警惕和预防我国出现“政府俘获”现象[J].党政干部文摘,2009年第8期,27-28。
    171.汪达.世界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J].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90年第4期,265-267。
    172.汪建成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4期,104-116。
    173.汪全胜.行政立法的“部门利益”倾向及制度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17-18。
    174.汪耀斌.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现状和建议[J].1992年第4期,上海水务,27-29。
    175.汪永晨.国家审查与公众参与[J].绿叶,2007年第12期,66-68。
    176.王斌美原.沱江又遭大污染[J].新西部,2004年第6期,28-29。
    177.王灿发崔赟.论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规定[J].环境保护,2008年第9期,56-60。
    178.王灿发.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130-140。
    179.王丛虎.开放政府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5-8。
    180.王刚李杨.松花江上的首尾之争[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4期,23-24。
    181.王刚.环保督察“上岗”[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4期,20-23。
    182.王刚.千里污染迁徙路[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0-22。
    183.王刚.一个贫困县的选择[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22-23。
    184.王国永.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在立法上的关系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22-25。
    185.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冶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1-8,30。
    186.王敏远.有关司法权威的几个问题[J].中国司法,2005年第5期,15-17。
    187.王攀赵肖峰.聚合泛珠三角[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3期,18-20。
    188.王浦劬.西方当代政治冲突理论述评[J].学术界,1991年第6期,42-48。
    189.王树义.流域管理体制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4期,419-423。
    190.王雪芹.美国反环境运动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120-122。
    191.王一程.对发展党内民主问题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6-10。
    192.王毅于秀波王亚华.改善流域环境质量:体制改革与优先行动[J].环境保护,2007年第7B期,43-45。
    193.王英华谭徐明.清代江南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间的关系演变[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10-13,26。
    194.王裕伟.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海河水利,1988年第6期,3-6。
    195.王治功.论家长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年第4期,49-58。
    196.王资峰宋国君.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政治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65-69。
    197.韦以明周毅.区域合作经济的国家立法回应——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主例[J].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105-111。
    198.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87-92。
    199.魏山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4期,3-5。
    200.魏学珍.环保总局借媒体扩权[J].凤凰周刊,2007年第12期,74-75。
    201.魏学珍.绿色GDP色衰[J].凤凰周刊,2007年第12期,72-73。
    202.吴建南杨宇谦.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创新:主题、特征与障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152-158。
    203.吴泰来陈荷生.让太湖水澈湖清更秀美[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6年第3期,6-8。
    204.吴旬.中国地方政府间制度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经济,2004年第4期,12-14,18。
    205.吴志华.政治发展中的民主政治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理论述评[J].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6期,41-51。
    206.夏光.论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J].环境保护,2007年第3B期,17-21。
    207.夏光.增强环境保护部参与国家综合决策的能力[J].环境保护,2008年第4A期,21-22。
    208.夏光.政策组合拳意味着什么——国家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意味着什么[J].经济展望,2006年第11期,88。
    209.夏光.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经验与理论研究[J].环境导报,1996年第2期,1-3。
    210.夏友富.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年第7期,38-43。
    211.向俊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一票否决”问题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43-45。
    212.肖金明.行政许可法制与开放政府、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91-95。
    213.肖文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118-123。
    214.肖晓春段丽.论民间环保组织的环境利益冲突协调功能[J].环境保护,2008年2期,61-62。
    215.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26-34。
    216.熊向阳.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第6期,4-9。
    217.徐旭忠黄豁陈敏.船舶污染——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软肋”[J].记者观察,28-30。
    218.许罗丹申曙光.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91-98-159。
    219.阳敏.从“环境安全”到信息公开[J].南风窗,2006年第19期,22-23。
    220.阳敏.进京信访高峰如何化解[J].南风窗,2007年第9期,26-27。
    221.杨灿明.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58-64。
    222.杨光斌.政治冷漠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99-104。
    223.杨莉.关于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8年第5期,4-6。
    224.杨桃源.部门利益更直白[J].新闻瞭望周刊,2007年第30期,21-23。
    225.杨宜勇顾严李宏梅.我国收人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8期,2-10,22。
    226.杨正波孙录勤.长江论坛的实践与启示[J].水利水电快报,2007年第20期,1-5。
    227.杨志勇.追求更完善的制度安排—2003年至2007年地方人大立法回眸[J].中国人大,2008年第3期,35-37。
    228.杨中旭.“收缴部门立法权的重庆试验”[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6期,18-19。
    229.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57-69。
    230.叶丽娟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612-218。
    231.一东.中国“环保钦差”的百日思考——访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J].记者观察,2007年第6期,15-18。
    232.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3-12,95。
    233.应松年.构建行政纠纷解决制度体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7-30。
    234.于建嵘.“信访悖论”及其出路[J].南风窗,2009年第8期,42-43。
    235.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10期,14-15。
    236.余文公夏自强张民强沈照伟.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河流生态径流及其调度管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9年第9期,46-49。
    237.俞可平.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11-19。
    238.袁瑞军.官僚自主性及其矫治——公共选择学派有关论点评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6期,71-75。
    239.曾思育傅国伟.集成化水资源管理模式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8第1期,21-22,25。
    240.曾思育傅国伟.中国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集成化水管理模式的推行[J].水科学进展,2001年第1期,81-86。
    241.曾维华程声通杨志峰.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第2期,173-176。
    242.曾维华张庆丰冯艳杨志峰.中国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年第12期,92-95。
    243.曾维华.流域水资源冲突管理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第10期,600-602,644。
    244.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1-10。
    245.张国强.加强区域环境督查——首次华东区域环境执法和督查座谈会侧记[J].环境保护,2007第5A期,21。
    246.张国庆.有效执行:新时期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理性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4。
    247.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J].环境保护,2006年10A期,49-54。
    248.张康之.“协作”与“合作”之辨异[J].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98-105。
    249.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20-23。
    250.张力军.加强区域环境督察形成执法监督合力[J].环境保护,2007年第1B期,9-13。
    251.张林祥王亚山.引滦水资源保护工作[J].水资源保护,1985年第4期,5-9。
    252.张谧赖江山.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J].生命世界,2007年第6期,62-64。
    253.张庆丰.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及其支持系统[J].环境保护,1997第1期,2-6。
    254.张锐.论当代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l期,35-40。
    255.张锐.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J]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5期,43-47,51。
    256.张松林田文.忧矣?喜矣?一一来自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报告[J].治淮,1990年第2期,28-31。
    257.张文军.从苏共教训谈干部阶层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定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1期,50-54。
    258.张小蒂王焕祥.制度竞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17-24。
    259.张秀生李子明.“绿色信贷”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87-90。
    260.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批评综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1-56,61。
    261.章敬平.政商之变——从官员下海到商人从政[J].南风窗,2003年第5期,30-39。
    262.赵定涛卢正刚.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27-31,93。
    263.郑敬高.从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J].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4期,48-53。
    264.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64-72,205。
    265.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72-77。
    26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6-9。
    267.钟其.环境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法治研究,2009年第11期,44-51。
    268.周国雄.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政府利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90-94。
    269.周生贤.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4期,1-3。
    270.周仕凭.江苏治污能否突破重围[J].绿叶,2007年第1期,10-15。
    271.周业安赵晓勇.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52-61。
    272.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3。
    273.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2期,79-85,126。
    274.周永坤.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司法控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4年第2期,67-70。
    275.周志忍.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81-87。
    276.周志忍.英国执行机构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79-84。
    277.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111-118。
    278.朱春湖.地方人大代表构成中干部代表比例过高问题亟待解决[J].山东人大工作,2004年第3期,13-14。
    279.朱光磊杨立武.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91-97。
    280.朱玫.太湖治理任重道远——江苏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的流变[J].环境经济,2008年第10期,50-54。
    281.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洽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J].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6期,43-48,74。
    282.朱颖俐.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性质的法理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86-90。
    283.朱中原.“大部制”将引领机构改革[J].中国改革,2008年第1期,31-35。
    284.竹立家.警惕换一种形式强化“官本位”[J].中国改革,2009年第9期,50-51。
    285.竺乾威.“大部制”刍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3期,26-28。
    286.祝翠霞.环保部的压力[J].新世纪周刊,2008年第11期,58-59。(三)中文报纸1.陈昌智(监察部副部长).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责任追究[N].中国环境报2006年6月2日第2版。
    2.白剑峰.宋健在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会上提出到二○○○年实现太湖水变清[N].人民日报1996年4月15日第5版。
    3.步雪琳.环评审批分级调整在即[N].中国环境报2008年10月27日第3版。
    4.常子健.顺德:“大部制”构架下的综合改革样本[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2月8日第A10版。
    5.陈默.叫停金沙江中游水电项目的真正意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6月12日第1版。
    6.陈泽伟.环保系统渐成腐败易发“高危地带”[N].中国改革报2009年4月28日第5版。
    7.邓慧玲黄芳.兄弟携手力大无比[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23日第5版。
    8.冯永锋.“河长制”帮助河湖休养生息[N].光明日报2009年8月14日第5版。
    9.冯永锋.环境保护部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等项目[N].光明日报2009年6月12日第10版。
    10.冯永强王黎明.陕西挂牌督办8家违法企业[N].中国环境报2007年9月25日第3版。
    11.傅丕毅戴劲松姜潇.部分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成了污染接力[N].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30日第7版。
    12.龚庆萍.环保部长肯定昆明“河长制”[N].昆明日报2009年4月15日第A1版。
    13.广西日报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N].广西日报2004年6月4日第2版。
    14.贺军.绿色GDP核算体系遭遇地方阻力[N].中国改革报2007年7月18日第2版。
    15.胡春明谭长明.泛珠三角9+2携手珠江[N].中国建设报2004年6月14日第3版。
    16.胡洪江.谁祸害了阳宗海?[N].人民日报2009年4月16日第5版。
    17.黄颖川郑唯之.衔接“大部制”改革:广东机构改革方案出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4月1日第6版。
    18.黄勇高杰王青颖.七部门严打违法排污企业[N].江南时报2004年05月20日第7版。
    19.姬刚黄裕侃.十二部委局联合检查组检查浙江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时要求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大治理力度[N].中国环境报2002年4月16日第4版。
    20.姬钢.十二部委检查上海市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N].中国环境报2002年4月5日第1版。
    21.贾燕妮.群众小事领导大事:四斗渠水发出异味,成都市委书记市长现场查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7月9日第1版。
    22.蒋朝晖.市委书记坐镇治河道[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24日第1版。
    23.李佳鹏陈圣莉.限制环境执法的“土政策”仍较普遍[N].经济参考报2006年11月22日第6版。
    24.李世东方芳.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召开[N].中国环境报2004年10月25日第1版。
    25.李伟.是谁发出了恶臭?[N].中国环境报2008年11月10日第3版。
    26.刘宝森.山东:考核干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N].中国改革报2006年8月9日第1版。
    27.刘五丈.“特殊利益”正成为破坏环境的首恶[N].南方周末2007年1月18日第C17版。
    28.刘晓星.泛珠三角区域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N].中国环境报2005年1月31日第1版。
    29.龙志.11年治污难解太湖“死结”[N].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9日AA12版。
    30.马力.地方政府施压“绿色GDP”报告发布推迟[N].中国改革报2007年7月25日第4版。
    31.铭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4年6月18日第5版。
    32.偶正涛蔡玉高曹滢.花了600亿,淮河六成水竟不是“水”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5月31日第1版。
    33.偶正涛蔡玉高.淮河治污数字游戏可休矣[N].文汇报2004年7月30日。
    34.偶正涛蔡玉高.环保执法:吃地方的饭怎能不软[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月5日第3版。
    35.偶正涛蔡玉高.一场暴雨冲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8月8日第1版。
    36.阮占江.像对待高考一样对待污水“城考”如何[N].法制日报2007年6月14日第3版。
    37.申亚桥闫艳李玉芳高杰.看乡村环保NGO如何化解污染难题[N].中国环境报2009年3月4日第7版。
    38.苏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重点流域治污离预期目标尚远[N].经济日报2004年6月9日第2版。
    39.王冬梅.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应被问责[N].工人日报2006年9月15日第1版。
    40.王刚李杨.上游排污下游遭殃争论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5年11月29日第7版。
    41.王晓斌储皖中.张正祥是好人还是闹毛贼[N].法制日报2007年5月31日第8版。
    42.魏永刚李一丁.淮河,你究竟怎么了——“淮河治污千里追踪”采访札记[N].经济日报2004年8月8日第10版。
    43.吴学安.97位农民打赢污染索赔官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6月24日。
    44.郄建荣肖黎明.环境民主:推动公众全面参与环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草案研讨会实录[N].法制日报2006年8月17日第4版。
    45.郄建荣.目击督查金沙江两违法水电站[N].法制日报2009年6月19日第6版。
    46.夏光.对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6年8月25日第3版。
    47.新华网电.宜兴一农民涉嫌敲诈勒索“环保卫士”获刑3年[N].扬州晚报2007年8月12日第A6版。
    48.闫艳李玉芳高杰.环境监管怎么强化? [N].中国环境报2009年3月24日第3版。
    49.严丽君徐林谢思佳戎明昌袁丁.2010年珠江广州段全天候可畅游[N].南方日报2007年3月7日第A3版。
    50.杨磊.信息公开有助于防范特殊利益勾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4月30日第1版。
    51.要闻.国务院对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作出处理[N].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5日第4版。
    52.张沉.潘岳怒斥地方保护伞坦言一次比一次吃力[N].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15日第3版。
    53.张达.潘岳:三方面共建成熟绿色信贷机制[N].证券时报2008年2月14日第A2版。
    54.张俊.到底是发难还是敦促?[N].中国环境报2008年7月16日第6版。
    55.张小青.联动促进中部崛起核查力推淮河治污[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3日第4版。
    56.赵晓.同担责任联手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29日第5版。
    57.周文颖.国务院八部门联合召开2009年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15日第1版。
    58.周文颖.美丽的松花江初显生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综述[N].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14日第1版。
    59.周雁凌康韧徐琦.携手同心共治淮河[N].中国环境报2004年11月19日第1版。
    60.资敏郭怀超.昆明新机制破解执法短板[N].中国环境报2008年11月20日第3版。(四)中文书籍(含学位论文) 1. [奥]Arnulf Grubler.技术与全球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 [澳]Megan Dyson [荷]Ger Bergkamp [澳]John Scanlon.环境流量——河流的生命[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6.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
    7.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
    8.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10. [法]OECD编.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
    12. [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3. [荷]A. J. M. Smiths P. H. Nienhuis R. S. E. W. Leuven编著.河流管理新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4. [加]Asit K.Biswas等编著.拉丁美洲流域管理:亚马孙流域、普拉塔河流域、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5. [加]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6. [加]加里斯·摩根.驾御变革的浪潮:开发动荡时代的管理潜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7. [美] F. 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版。
    18. [美] S. N.爱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19. [美] 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0. [美]海尔·G.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1.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学习(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3. [美]]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4.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5. [美]Devra Davis.浓烟似水:环保骗局与环保斗争的故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6. [美]Edward S. Rubin编著.工程与环境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7. [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28. [美]H. George Hrederickson.新公共行政学[M].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1月初版。
    29. [美]R·H·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0. [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1.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33.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4.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5.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
    36. [美]保罗·A·萨巴特丹尼尔·A·马兹曼尼安.政策贯彻,载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7. [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8. [美]查尔斯·T·葛德塞尔.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39. [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9月第1版。
    40.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版。
    41. [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2.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
    43.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44.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5. [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6.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47. [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48. [美]格雷姆·萨拉曼戴维·阿施.战略与能力:持续的组织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9.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2月第1版。
    50.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5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52. [美]加里·胡佛.愿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3. [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第1版。
    54.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个性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55. [美]克里斯·阿吉里斯.克服组织防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56. [美]肯尼斯·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57.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8.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9.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0.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61.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62.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63. [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1版。
    64. [美]罗恩·阿什克纳斯迪夫·乌里奇托德·吉克史蒂夫·克尔.无边界组织(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5. [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66.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7. [美]帕特里夏·基利史蒂文·梅德林休·麦克布赖德劳拉·朗迈尔.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68. [美]切斯特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69. [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70.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1版。
    71.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72. [美]托马斯·卡明斯克里斯托弗·沃里.组织发展与变革精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73. [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74. [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5.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毕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76.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7.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第1版。
    78. [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79. [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0. [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1.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权力的分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82. [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83. [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84. [日]松村岐夫.地方自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85. [意]V·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8月第1版。
    86.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7. [英]A. B. (拉米)沙尼彼得·多切迪.修炼:构建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88.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
    89. [英]P. J. Boon P. Calow G. E. Petts编写.河流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90. [英]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91. [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92. [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比利时]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93.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94.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版。
    95.《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主编.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96.《上海环境保护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环境保护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97.《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98.陈桂棣.淮河的警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99.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00.陈宜瑜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0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02.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3.冯彦.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专业,2003年6月。
    104.傅春.流域水管理体制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专业,2001年11月。
    10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专题调研报告汇编(2006)[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0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环境监理:文献与回顾(1996-2000)[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0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108.何大明冯彦.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09.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期。
    110.洪大用.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11.胡熠.流域水污染网络治理机制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6年6月,导师陈瑞莲。
    112.黄达强刘怡昌.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13.贾绍凤姜文来沈大军等.水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14.江莹.互动与整合——城市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15.李杰等.人类行为与湖泊生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16.李强等.中国水问题: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117.李小云靳乐山左停[英]伊凡?邦德.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18.李小云左停靳乐山[英]约翰?泰勒主编.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
    119.李小云左停靳乐山主编.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20.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21.梁从诫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22.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23.陆益龙.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24.雒文生主编.水文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25.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126.美国环境保护署(陈婧宋国君刘鸿志译).美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27.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28.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129.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第2版。
    130.世界自然基金会编著.河流管理创新理念与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3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132.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33.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34.宋国君等.环境政策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35.汪永晨主编.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12月。
    136.王沪宁竹乾威主编.行政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
    137.王浦劬时和兴.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第二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38.王浦劬赵成根.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第三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3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40.王亚华.水权解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第1版。
    14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142.吴琼恩李允杰陈铭薰.公共管理[M].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2006年再版。
    143.吴群河等编著.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中心,2005年3月第1版。
    144.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145.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46.许文惠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47.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48.杨东平.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49.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50.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51.杨志峰等.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年第1版。
    15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
    153.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15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55.虞涛.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03年6月,导师宋国君。
    156.曾文慧.越界水污染规制——对中国跨行政区流域污染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5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58.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159.张金鉴.行政学典范[M].台北:中国行政学会出版,三民书局经售,民国75年第3版。
    160.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6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62.张永桃主编.行政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63.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64.赵来军.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65.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主编.府际关系[M].台北: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
    166.哲夫.长江生态报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67.哲夫.淮河生态报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68.哲夫.黄河生态报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69.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70.郑通汉.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71.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版(本书根据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复印)。
    17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73.中国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组编著.英国水务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7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2006: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7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7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新中国水利(水电)系统组织沿革(1949-2000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77.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邓小平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78.仲崇立编著.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第 1版。
    179.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80.周生贤.机遇与抉择——松花江事件的深度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81.周士逑主编.行政管理学通论[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82.竹立家李登样.国外组织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2006年12月25日建设部第152号令)。
    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5年8月8日国务院第183号令)。
    3.《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319号)。
    4.《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7年4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35号令)。
    5.《环境行政复议办法》(2008年12月30日环境保护部第4号令)。
    6.《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法[2006]28号)。
    7.《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3]618号)。
    8.《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2007年10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42号令)。
    9.《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年1月2日国务院第369号令)。
    10.《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2003年3月20日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7号令)。
    11.《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739号)。
    12.《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
    13.《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年10月21日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四次修正)。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国务院第3号令)。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三次修订)。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订)。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国务院第284号令)。
    2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7.贵州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三岔河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59号)。
    28.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湖北省汉川市环保局排污费收缴工作违规问题的通报(环发[2006]188号)。
    29.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2007年8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3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7]67号)。
    3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察部关于监督检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执行情况的通知(环办[1996]920号)。
    3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3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2007年8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34.国务院《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国函[1998]75号)。
    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3号)。
    3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
    3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38.国务院关于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2]118号)。
    39.国务院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3]40号)。
    40.国务院关于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3]34号)。
    41.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3]5号)。
    42.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国函[1996]52号)。
    43.国务院关于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3]13号)。
    4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45.国务院关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批复(国函[2006]77号)。
    46.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国函[1998]2号)。
    47.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1]91号)。
    48.国务院关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批复(国函[2005]99号)。
    49.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1993年3月1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50.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杭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140号)。
    51.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52.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53.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工作的通知(环函[2009]109号)。
    54.南京市政府关于成立南京市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宁政发[2007]317号)。
    55.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01年12月27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56.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05年6月29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57.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2007年12月23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58.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仲达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5年10月23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59.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草案)》的说明(2001年12月24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60.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草案)》的说明(1991年2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61.水利电力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转发“一九八五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85]水电水资字第11号)。
    6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函[2008]29号)。
    63.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调整环境保护部门干部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9]35号)。
    64.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095-1998: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65.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共享企业环保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6]450号)。
    66.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2009年第5号(总第35号))。
    1.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4]沪二中行终字第179号):上海青浦高维精细化工厂与上海市青浦区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上诉案。
    2.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4]沪二中行终字第356号):上海青浦高维精细化工厂与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环保行政行为纠纷上诉案。
    3.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4]沪一中行终字第109号):上海青浦高维精细化工厂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纠纷上诉案。
    4.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5]徐民二(商)初字第872号):上海青浦高维精细化工厂诉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侵权纠纷案。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www.sdpc.gov.cn/
    2.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网站:http://hrwp.hwcc.gov.cn/
    3.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
    4.江苏省水利厅网站:http://www.jswater.gov.cn/
    5.人民网环保频道:http://env.people.com.cn/
    6.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网站:http://www.hrc.gov.cn/
    7.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网站:http://www.tba.gov.cn/
    8.水利部网站:http://www.mwr.gov.cn/
    9.中国法律法规库网站:http://ceilaw.cei.gov.cn/index/law/index.asp
    10.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