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肃奸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对汉奸的惩治等方面梳理与分析抗日根据地对汉奸的斗争与打击。抗日根据地在中共肃奸政策和策略的指导下,对汉奸展开了全方位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战肃奸的重要战场,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了历史贡献。
     抗战时期,中共率先高举抗战肃奸的大旗,对肃奸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诸如汉奸是中国革命主要敌人的一部分、肃奸是抗战胜利的基本政治条件等许多切实可行的指导民族抗战肃奸的理论思想,为抗日根据地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肃奸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肃奸的任务极其艰巨,中共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坚决反对妥协投降做汉奸,将肃清汉奸卖国贼作为抗战救国的一大纲领,建议国民政府开展肃奸工作,站在了抗战肃奸的最前沿。
     抗战时期伪化的军队主要是杂牌军。杂牌军经历了初期的英勇抗战到后来大面积伪化的转变,其原因与国民政府对杂牌军的政策、待遇有关。抗日根据地对伪军采取政治攻势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政策,分化瓦解了伪军,抗击了伪军主力。伪军的结局有令人遗憾之处,即相当一部分伪军被国民党收编,后来投入到反共内战中。
     抗日根据地严禁粮食等必需物资出口,严禁买卖仇货,以打击经济资敌:采用政治宣传、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打击伪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政策以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财产为原则,普遍制定了没收汉奸财产的法律。通过没收汉奸财产,实施了对汉奸的经济制裁,同时激发了民众抗战肃奸的热情和积极性。
     抗日根据地对日伪的奴化教育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抵制。根据地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地采取游击教学、分组教学、化装教学、洞口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抗战肃奸教育。根据地通过冬学、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军民誓约运动、介绍肃奸的动态、方法等多种形式,对民众进行肃奸防奸教育,使民众的民族意识、抗战肃奸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与敌伪斗争的水平等得到极大提高。抗日根据地上演了许多肃奸的剧目,短小通俗的街头诗歌启发人们抗敌肃奸激情,指向汉奸的木刻令汉奸寒栗。文学艺术成为肃奸犀利的精神武器。
     抗日根据地从最大限度的分化瓦解敌人、从战时实际情况、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对汉奸的惩治以镇压死心塌地、罪大恶极、众人皆恶的少数汉奸分子为原则,采取打击主力,争取胁从的策略,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军政民相结合的惩治汉奸体制,编织了由军队系统、政府系统和民众团体系统组成的立体惩治汉奸的天网。敌后武工队是抗日根据地军、地结合的惩治汉奸的尖刀,抗日根据地民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惩治汉奸的技巧。抗日根据地利用法律武器惩治汉奸,将汉奸罪列为特种刑事犯之范畴,对汉奸予以严惩,同时给汉奸以自首自新之路。在惩治汉奸工作中,抗日根据地以事实为根据,严格规范逮捕权,严格限定对汉奸的处决权,依靠广大民众,不将惩治汉奸神秘化,做到了惩治汉奸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抗日根据地的肃奸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坚实的理论基础、全方位的立体斗争、灵活的策略技巧、严密的惩治汉奸网络、惩治汉奸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是其基本特色。由这些特色我们可以说,抗日根据地是中华民族抗战肃奸的重要战场,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In the paper,we comb and analysis the struggle and attack to traitors in anti-Japanese base area from politics,military,economy,cultur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unishment to traitors.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nti-Japanese policy and strategy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people launched omni-directional struggle to the traitors,it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hinese war against Japan,which mad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for the victory of national liberation war.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o first highly lift up the flag to purify national traitors,carefully thought about purifying national traitors,proposed many practical and feasible theoratical thought,such that traitors are one main part of enemies in Chinese revolution,and the punishment to traitors was the basic political conditions to keep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theory for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nd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During anti-Japanese War,the Chinese had an extremely difficult mission of punishment to traitors,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her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resolutely opposed to compromise and surrender as traitors,regarded it as a major program to eliminate traitors fo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national salvation,and recommended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huould carry out the work to punishing traitors.She stood forefront to punish traitor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the pseudo-military forces were mainly non-brand-name forces.Non-brand military experienced early heroic resistance,to the subsequent large-scale pseudo-oriented,which resulted in the policy and treatment of National Government to them.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took the combination of policies political offensive and the collapse against the puppet army,and fought against the main force the puppet army.However,there was a regrettable outcome to puppet army,that is,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hem was incorporated by KNIT and later sent into the anti-communist civil war.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strictly prohibited exports of grain and other essential materials,strictly prohibited trading goods of enemies,to combat the enemy of economic capital.They combat counterfeit coins with combining measures of political propaganda,administrative means and economic methods.The principles Of fiscal policy of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as forfeiture of property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and traitors,and universally formulate property confiscation laws to traitors.Through the 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of traitors,they implemented economic sanctions to traitors,while it aroused the enthusiasm of punishing traitors of the public.
     Anti-Japanese bases determinedly boycott enslaving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Japanese Puppet Regime.One of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tasks carried out by their schools was to rais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enhance national self-esteem and confidence.They took a varieties of forms,such as guerrilla teaching,group teaching,make-up teaching,and other open means to carry on education to students patriotism,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integrity.By means of winter study,mass rally,holding pledge military exercise,and introduction of dynamic and methods and other forms,they implemened the education of punishing and preventing traitors,which greatly enhancod.the peopl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the level of struggle against Japanese and traitors.They put on many repertories of punishing traitors,short poems to inspire people's enthusiasm and consciousness against enemies,which frightened traitors.Literature and art became sharp spirit weapons to punishing traitors.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differentiated and collapsed the enemy to a maximum extent,punished traitors who were dead set,heinous and evil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wartime and from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aking the fight against the main force and people by the threat,which reflected the firmness of the principle and strategy of flexibility.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set up a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eople to punish traitors,woven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which composed of the military system,government system an public groups.Guerrilla Army behind the enemy was like a dagger which was the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and local government to punish traitors.The people of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creatod a variety of skills to punish traitors.Anti-Japanese base areas made use of legal weapons to punish traitors,listed traitors as areas of special crimes,and at the same time to give chances to them who surrendered the road to rehabilitation.During the process of punishing traitors,based on facts,anti-Japanese base areas strictly regulated the power of arrest and strictly limited the right to execute the traitor.They relied on the general public,didn't make it mysterious to punish the traitor, and did the unity of punishing traitors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had a very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punishing traitors,which had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 fight of a full range of three-dimensional,flexible strategy skills,strict network of punishment of traitors,and the unity of punishing traitors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So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anti-Japanese bases were the main battlefields to resist Japanese,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winn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liberation nation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李侃:《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2]魏斐德(美):《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史林》,2003年第4期。
    [3]焦润明、邹海英:《关于抗日战争研究需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理论界》,2006年第2期。
    [1]《湖北日报》,2000年8月16日。
    [2]《咸宁师专报》,2000年11月10日。
    [1]《汪精卫汉奸政权的兴亡——汪伪政权史研究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46-481页。
    [2]《广州文史资料》,第24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理;《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南京市档案馆:《审讯汪伪汉奸笔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贺圣遂:《汉奸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孙江林、芮利:《蒋介石与汉奸审判内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完颜绍元:《大肃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5]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
    [6]王晓华等:《国共抗战肃奸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7]王晓华:《汉奸大审判》,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
    [8]韩淑芳、张建安等:《民国惩治日本战犯汉奸案》,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2]孟国祥、程堂发:《惩治汉奸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
    [3]孟国祥、程堂发:《抗战期间中共惩治汉奸纪实》,《紫金岁月》,1995年第4期。
    [4]王侃:《抗战时期附敌各阶层分析与国共两党的肃奸政策》,2002年11月。(未刊博士论文)
    [5]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6]刘松茂、唐正茫:《抗战时期的讨汪反投降运动》,《广东党史》,2001年第1期。
    [7]唐致卿:《山东解放区的反奸清算运动述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宋尚峰:《山东抗日根据地锄奸研究》,2007年7月。(未刊硕士论文)
    [2]赵华:《略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锄奸政策》,《沧桑》,2004年第1-2期。
    [3]赵华:《抗日根据地党的锄奸政策再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4]梁灵光:《锄奸与反封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期。
    [5]郑泽隆:《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防谍肃奸斗争述评》,《民国档案》,2003年第3期。
    [6]王春英:《战后“经济汉奸”审判:以上海新新公司李泽案为例》,《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7]谢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惩治汉奸问题述论》,2006年5月。(未刊硕士论文)
    [8]王庆林:《战后国民政府对汉奸的审判》,2006年6月(未刊硕士论文)
    [9]张生、柴林:《汪精卫投敌后蒋介石的策略及其影响》,《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0]益井康一:《汉奸裁判史》,ゅすず书房,1977年4月8日。
    [1]刘杰:《汉奸裁判:对日協力者を襲った運命》,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0年。
    [2]魏斐德(美):《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史林》,2003年第4期。
    [3]张世英:《从几个战后审奸的案例来看汉奸的身份认定问题(1945—1949)》,《国史馆学术集刊》,2001年。
    [4]罗久蓉:《抗战胜利后中共惩审汉奸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
    [5]Dongyoun Hwang:"Wartime Collaboration in Question:An Examination of the Postwar Trial of the Chinese Collaborator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6,no.1,2005,pp 75-97.
    [6]刘杰:《日中战争下の『親日派』—『汉奸裁判』试论その二》,《早稻田人文自然科学研究》55号、97-111页、1999年。
    [7]#12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5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
    [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第69页。
    [2]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2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357页。
    [5]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第526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3]同上,第292页。
    [4]同上,第295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348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页。
    [2]《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页。
    [3]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第290-291页。
    [4]《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页。
    [5]《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
    [2]《北岳区党委关于提高警惕性与巩固党的纪律的决定》(1941年10月18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1]《一九四三年边府工作报告》,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61-462页。
    [2]宗士诚:《做好日伪策反工作》,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3]陈毅:《介绍晋察冀边区党关于武装动员工作的经验教训》(1940年3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页。
    [4]《彭雪枫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514页。
    [5]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
    [1]陈毅:《茅山一年》(1939年11月30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281页。
    [2]彭德怀:《敌寇治安强化运动下的阴谋与我们的基本任务》(1941年11月1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3]同上,第139页。
    [4]左权:《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1942年5月10日),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科选编)(第二辑),第118页。
    [5]文强:《孙殿英投敌经过》,《文史资料选集》,第64辑,第133页。
    [6]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8]同上,第63页。
    [1]同上,第71-72页。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63-64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4]叶挺、项英《关于一年余作战的经验与心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5]史说:《八一三凇沪抗战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八一三凇沪抗战》编审组:《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6]《中国国民党历史会议宣言决议案》(二),第435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3]袁勃:《保卫武汉与肃奸工作》,《新华日报》,1938年8月18日。
    [4]袁旭等:《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1931、9-1945、9),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1]《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筹备会宣言》《救亡情报》,1936年4月23日。
    [2]汪馥炎:《救国与救民族》,《救亡情报》,1936年6月28日。
    [3]葛师良:《救亡和汉奸》,《救亡情报》,1936年5月30日。
    [4]沈兹九:《红黑帽子》,《救亡情报》,1936年4月30日。
    [5]李宗仁:《我国惟有抗日可生存》,《救亡情报》,1936年4月30日。
    [6]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页。
    [7]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页。
    [8]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12-1949年)(第四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5年版,第68页。
    [1]《冀中平原游击战争》(1940年3月9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7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
    [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4]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页。
    [5]张化南:《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造和发展》(1940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7页。
    [6]《新四军在江南的战绩纪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366页。
    [7]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65-66页。
    [1]同上,第85页。
    [2]《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3]《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
    [4]同上,第567页。
    [5]同上,第575页。
    [1]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2]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3]同上,第345-348页。
    [4]同上,第177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页。
    [6]《新华日报》,1938年11月4日。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
    [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9]同上,第179-180页。
    [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4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页。
    [2]同上,第523页。
    [3]毛泽东:《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
    [4]同上,《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4页。
    [8]同上,第784-785。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58页。
    [10]同上,第358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5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99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4]同上,第366页。
    [5]同上,第424页。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85页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页。
    [3]朱石元:《刘少奇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5]同上,第280页。
    [6]同上,第338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39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9]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2]同上,第51页。
    [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4]同上,第48页。
    [1]同上,第54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页。
    [4]《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0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杜,1996年版,第203-204页。
    [6]同上,第339页。
    [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3]同上,第51页。
    [1]李林:《忆刘少奇对山东地区党的组织工作的一次指示》,《山东文史资料》,第9期。
    [2]黎玉:《胜利的转折,历史的功绩-刘少奇1941年在山东》,《大众日报》,1980年5月20日。
    [3]金冲及:《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4]《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5]同上,第173页。
    [6]同上,第174页。
    [1]《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2]《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
    [3]《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8页。
    [4]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第69页。
    [5]《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8页。
    [1]蔡德金编注:《周佛海日记》(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0页。
    [2]蔡德金编注:《周佛海日记》(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185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22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1页。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70-371页。
    [6]同上,第277页。
    [7]同上,第291页。
    [1]同上,第296页。
    [2]《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7年8月12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3]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4]《粉碎一切汉奸伪组织》,《新华日报》,1938年11月4日。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6-1367页。
    [2]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9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6页。
    [2]袁小伦:《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3]同上,第67页。
    [1]《新华日报》,1939年9月13日。
    [1]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37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3-714页。
    [1]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2]同上,第381-382页。
    [3]同上,第382页。
    [4]《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13日。
    [1]苏志荣等:《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2]党德信等:《国民党抗战晓将》,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3]同上,第21页。
    [4]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八一三凇沪抗战》编审组:《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
    [5]四川大学历史系、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抗日战争史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1]高正礼:《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势力派抗日统战关系的历史作用》,《江汉论坛》,2001年第5期。
    [2]马先阵:《西北军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3]华美晚报:《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第1辑),华美出版公司,1938年版,第135页。
    [4]华美晚报:《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第1辑),华美出版公司,1938年版,第260页。
    [5]马先阵:《西北军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6]马先阵:《西北军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1]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
    [2]朱玉:《李先念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页。
    [3]资料来源:根据《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党德信、杨玉文:《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刘寿林等《中华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之附录八《抗战中为国捐躯之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等整理。
    [1]汪朝光:《抗战时期伪政权高级官员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
    [1]张宪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2]章开沅:《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3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1页。
    [4]同上,第705页。
    [5]张宪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6]张宪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7]苏志荣等:《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1]四川大学历史系、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抗日战争史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2]张宪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49页。
    [4]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5]王斌:《四川现代史》,西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页。
    [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八一三凇沪抗战》编审组:《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页。
    [2]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的经验》(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5页。
    [3]雷仙震:《抗战初期川军入晋出晋的经过》,《山西文史资料》,第10辑。
    [4]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5]同上,第110页。
    [6]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7]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8]苏志荣等:《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1]同上,第136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1页。
    [3]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2页。
    [2]何仲山:《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3]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5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2页。
    [5]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下),第109页。
    [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第460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95页。
    [3]同上,第835页。
    [4]同上,第705页。
    [1]同上,第764页。
    [2]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3]同上,第109-110页。
    [1]马先阵:《西北军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1页。
    [1]粱兴亮:《论西北军旧部抗战的历史特点》,《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2页。
    [3]黄美真:《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2页。
    [4]朱子家:《汪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第2册),香港春秋杂志社,1963年版,第35-36页。
    [1]彭德怀:《在北方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节选)(1940年9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0页。
    [3]同上,第551页。
    [4]《毛泽东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1]吴名:《武汉大汉奸——叶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2年3月,第55页。
    [2]1935年叶蓬任武汉警备司令时因“防空演习展览”,引起中日纠纷,日领事派武官柴山向叶蓬直接交涉,叶始而拒绝见面,后日领事再派柴进行谈判,叶才接见柴,并对柴说:“柴山武官,你回去吧,请你们的领事来这里和我会谈吧。”此事自然在柴山心里留下阴影。
    [3]《军委会政治部编“日寇暴行录”》(1938年6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83-884页。
    [4]周佛海:《周佛海日记全编》(上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1]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309页。
    [2]《朱德彭德怀报告晋绥游击队歼灭日伪军战绩电》(1940年2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91页。
    [3]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续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4]田秀涓:《晋察冀北岳区的妇女抗日运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1]江渭清:《六师工作报告》(1942年1月22日),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2]周佛海:《周佛海日记》(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页。
    [3]周佛海:《周佛海日记》(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
    [1]黄广源:《孙良诚投敌及其下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4辑,第191页。
    [2]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页。
    [3]同上,第115页。
    [4]彭德怀:《在北方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节选)(1940年9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
    [1]《中关于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决定》(1941年8月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729-730页。
    [2]房列曙:《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3]姜思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60页。
    [1]《中央关于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决定》,《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727-729页。
    [1]《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宣言》(1943年1月23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页。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4]彭寿生:《忆冀东军民奋力恢复被敌占领的基本区的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5]伪第1集团军总司令。
    [6]粟裕:《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3-404页。
    [1]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页。
    [2]吕正操、程子华等:《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3]王平:《晋察冀边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页。
    [1]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9-310页。
    [2]彭寿生:《忆冀东军民奋力恢复被敌占领的基本区的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529页。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8卷抗日战争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410页。
    [4]姜思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06页。
    [5]常年驻守炮楼是一桩苦差事,日军不会亲自干此活;在战事紧张的时候,日军加强对炮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炮楼有的是日伪军共同驻守。大多是伪军单独驻守”。王平:《晋察冀边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316页。
    [6]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页。
    [1]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168页。
    [3]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页。
    [1]姜思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页。
    [2]王平:《晋察冀边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页。
    [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9-530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2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69页。
    [3]陈毅:《茅山一年》(1939年11月30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
    [4]黄瑶:《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1]同上,第239页。
    [2]陈毅:《茅山一年》(1939年11月30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4页。
    [3]《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关于军区部队一九四三的政治工作方针》(1943年1月10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第371页。
    [2]黄瑶:《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页。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0页。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1]《晋察冀边区七年来的军事战果》(1944年7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8页。
    [2]刘瑞龙:《淮北苏皖边区三年来的政府工作——在淮北地区第二届参议会上的报告》(194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3]朱良才:《晋察冀一年来创造模范党军铁军工作概述》(节选)(1941年6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
    [4]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页。
    [5]姜思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8页。
    [9]同上,第1262页。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11]房列曙:《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1]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193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3]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第378-379页。
    [4]姜思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68页。
    [5]《解放日报》,1945年3月17日。
    [6]《华中敌后解放区概况》,《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5页。
    [7]《刘公岛伪军反正经过》,《解放日报》,1944年11月30日。
    [1]李维民、潘天嘉:《罗荣桓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0-1391页。
    [3]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页。
    [1]萧克:《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6页。
    [3]房列曙:《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4]同上,第209页。
    [5]宗士诚:《做好日伪策反工作》,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69-870页。
    [2]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页。
    [3]王平:《晋察冀边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4]《半年来工作总结及目前工作意见》,《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
    [1]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
    [2]萧克:《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3]彭德怀:《关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具体问题对魏巍同志的答复》(1942年7月1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1]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第189-191页。
    [2]张鼎丞:《论新四军最近在大江南北的胜利》(1939年12月2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页。
    [3](日)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7页。
    [1]《中国共产党抗击的全部伪军概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页。
    [2]《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10页。
    [3]《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11页。
    [4]吕正操:《冀中平原游击战争》(1940年3月4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18页。)
    [6]同上,352-353页。)
    [1]《解放日报》,1945年7月7日。
    [2]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2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4]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333页。
    [5]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521页。本文只截取部分。
    [6]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333页。
    [7]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1]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2-1373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9页。
    [1]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59-569页。
    [2]刘措宜:《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收编伪军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
    [3]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上卷),第31-32页。
    [4]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页。
    [1]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4-1379页。
    [1]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2]《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838号,196册。
    [1]邓小平:《太行区的经济建设》(1943年7月2日),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228页。
    [2]李占才:《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3]《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禁运资敌物品的布告》(1940年10月30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二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480页。
    [1]《陕甘宁边区政府布告——为禁止生废铜铁出境事》(1940年11月11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二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492页。
    [2]《晋察冀边区出入口税暂行税则》,《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4]《晋察冀边区征收本产货物出境税暂行条例》,《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5]《冀太区贸易暂行条例》(1941年6月10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18页。
    [1]《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1939年5月)。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3]《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留守处关于禁止买卖仇货的通知》(1939年8月16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20页。
    [4]《陕甘宁边区各县查禁仇货委员会组织规程》(1939年10月19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02页。
    [5]《陕甘宁边区政府训令——关于抵制日货问题》(1940年8月13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二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397页。
    [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136页。
    [2]《晋察冀边区出入货稽征暂行条例》,《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3]《陕甘宁边区政府给庆环、关中专署的便函(密)——指示检查仇货之详细办法》(1939年8月7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14页。
    [1]《陕甘宁边区政府高自立副主席关于仇货处理问题给三边专署强晓初专员的复函》(1939年9月8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63-364页。
    [2]《冀太联办通令限禁没收仇货》(1941年8月15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3]《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941年9月1日公布),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4]《陕甘宁边区政府训令——规定禁止粮食出口与调剂民食办法》(1939年10月19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5]《陕甘宁边区政府布告——为禁止粮食出口与浪费事》(1939年10月19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页。
    [1]《陕甘宁边区政府训令——禁粮出境具体办法》(1939年12月17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页。
    [2]《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禁止粮食出境的命令》(1943年2月6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3]《陕甘宁边区政府布告——努力储粮禁止粮食出境》(1943年11月1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71页。
    [4]《边区为发动禁止粮食资敌规定六项紧急措施》,《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41页。
    [5]《总局关于查禁粮食走私及提高提奖成数的通知》(1942年3月),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页。
    [1]朱超南等:《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2]《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禁止粮食出口与粮食专卖问题的指示》(1941年12月7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3]《晋冀豫第十九专署关于埋藏公粮的指示》(1943年2月26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四),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410-411页。
    [1]同上,第412-413页。
    [2]《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政策草案)(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3]《总局关于查禁粮食走私及提高提奖成数的通知》(1942年3月),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473页。
    [4]《晋冀鲁豫边区处理被没收之货物、货币的办法》,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四),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1]《第五专署、五分区司令部联合颁布《对敌粮食斗争奖励暂行办法》(1944年6月6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99-100页。
    [2]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740页。
    [1]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740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页。
    [3]《第四专区共商管理局1943年工作总结》,《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4]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1]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12-713页。
    [2]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3]彭德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4]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页。
    [5]《张霖之关于金融贸易工作的讲话》,《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710页。
    [1]《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2]苑书义、孙宝成等:《河北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599页。
    [1]《加强经济战线开展对敌的经济斗争——戎伍胜在财经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41年4月28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2页。
    [2]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2页。
    [3]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1]《晋冀豫区禁止敌伪钞暂行办法》(1941年5月10日公布),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74-76页。
    [1]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176页。
    [2]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3]苑书义、孙宝成等:《河北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602页。
    [4]彭真:《关于财政经济政策的实施》,《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5]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1]宋劭文:《当前对敌经济斗争的方针》(1943年2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3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1]魏宏运等:《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191页。
    [2]朱超南等:《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3]朱超南等:《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4]《晋察冀边区第四区行政专员公署指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27页。
    [1]冀中区行署:《关于打击伪钞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32页。
    [2]胡景云:《1945年物价汇价之估计》,《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3页。
    [3]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12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7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16页。
    [4]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5]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05页。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07页。
    [1]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112页。
    [2]同上,第80页。
    [3]同上,第149页。
    [4]同上,第137页。
    [5]《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之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1940年8月13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页。
    [1]《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1939年4月4日公布),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页。
    [2]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200页。
    [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关于几个土地问题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页。
    [2]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4页。
    [4]同上,第377页。
    [5]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58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9-440页。
    [1]刘树发:《陈毅年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2]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3]彭真:《在许、姚考察后对冀东、平北工作意见》(1941年8月17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4]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125页。
    [5]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1]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201页。
    [1]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第410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页。
    [2]张玉成:《汪伪时期日伪奴化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3]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4]毛泽东:《论新阶段》,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版,第53-54页。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页。
    [6]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7]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部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8]同上,第97页。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0页。
    [3]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4]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1]戴知贤等:《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341页。
    [2]齐恩荣、余子侠:《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0页。
    [1]新儒:《冀中区的教育工作》,《新华日报》,1942年11月27日。
    [2]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回忆录分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3]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1]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283页。
    [2]克寒:《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崭新的边区教育》(八续),《新华日报》,1938年9月3日
    [3]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1]干仲儒:《反清乡斗争中的教育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7页。
    [2]任崇海、陈守义:《坚持敌后教育的老战士——崔炳之》,上海教育出版社:《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5-256页。
    [3]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七辑),1985年版,第160页。
    [4]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5]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1]克寒:《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崭新的边区教育》(八续),1938年9月3日《新华日报》。
    [2]干仲儒:《反清乡斗争中的教育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3]齐恩荣、余子侠:《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2页。
    [1]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初等教育分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254页。
    [2]彭德怀:《敌寇治安强化运动下的阴谋与我们的基本任务》(1941年11月1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3]《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1]杭苇:《苏中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片段》,上海教育出版社:《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2]刘皑风:《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教育事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1-224页。
    [3]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307页。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5]张玉成:《汪伪时期日伪奴化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1]《中央关于反奸细斗争的决议》(1939年10月10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2]《决定锄奸政策的出发点》(1941年10月21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1页。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4]《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新华日报》,1944年6月6日。
    [5]《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1944年10月2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4页。
    [6]《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新华日报》,1944年6月6日。
    [1]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页。
    [2]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02-304页。
    [3]瞿道文:《巧妙侦破黄小斋汉奸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1]曹波:《难忘的往事》,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等:《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1]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
    [2]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初等教育分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3]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初等教育分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4]《陕甘宁边区人民防奸公约》,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八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5]《陕甘宁边区为公布人民防奸公约的指示》(1944年1月17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八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8-49页。
    [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页。
    [2]彭德怀:《我们怎样坚持了华北六年的抗战》(1943年7月3日),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248页。
    [3]同上,第248页。
    [1]徐光、李洁:《晋察冀边区的抗日儿童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100页。
    [2]田秀涓:《晋察冀北岳区的妇女抗日运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3-94页。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1]薄一波:《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是怎样坚持的》(1943年7月3日),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238页。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3]《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宣言》(1943年12月16日),《解放日报》,1943年12月17日。
    [4]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185页。
    [5]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1]徐光、李洁:《晋察冀边区的抗日儿童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2]徐光、李洁:《晋察冀边区的抗日儿童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3]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1938年10月13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4]《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5]《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对一年来生产、教育、拥军、防奸运动中之模范干部和不好干部分别奖惩》(1944年7月17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八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321页。
    [1]郑云华、舒健:《新四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496页
    [2]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3]吕正操、程子华等:《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4]吕正操:《在敌寇反复清剿下的冀中平原游击战争》(1943年7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3页。
    [5]《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1]吕正操、程子华等:《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页。
    [2]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5页。
    [3]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199页。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5页。
    [5]同上,第157页。
    [6]同上,第282页。
    [7]夏衍:《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自由中国》,1938年5月10日。
    [1]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2]汉口《大公报》,1937年10月27日。
    [3]戴知贤、李良志:《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1]抗战初期街头剧的代表作是所谓“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其中以《放下你的鞭子》影响最大。
    [2]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作品选》,1978年6月,第367-368页。
    [3]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8页。
    [1]戴知贤、李良志:《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
    [2]转引自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8页。
    [1]中国作家协会山西省分会:《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上),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9-240页。
    [2]同上,第241页。
    [3]同上,第492页.
    [1]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53页。
    [2]周巍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概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3]同上,第187页。
    [4]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5]袁小伦:《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1]戴知贤、李良志:《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2]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作品选》,1978年版,第15-16页。
    [1]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2]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作品选》,1978年版,第11-15页。
    [3]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
    [4]周巍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概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5]《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老战士诗文集》(第二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6]《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老战士诗文集》(第二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3页。
    [7]陈汉平:《抗战诗史》,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1]麦新:《只怕不抵抗》,孟欣:《三四十年代经典歌曲100首》,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2]《儿童团站岗放哨歌》,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民歌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3]《张大娘掩护八路军》,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民歌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4]方冰:《歌唱二小放牛郎》,孟欣:《三四十年代经典歌曲100首》,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1]薛本汉:《罗炳辉司令谈“最厉害的武器”》,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166页。
    [3]周巍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概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4]转引自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页。
    [1]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
    [2]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1]周巍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概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2]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未刊博士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第96页。
    [3]中国作家协会山西省分会:《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上),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4]同上,第55页。
    [5]同上,第493页。
    [1]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480页。
    [4]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480页。
    [6]《中央关于华中各项政策的指示》(1940年12月13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80页。
    [1]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2]《晋察冀边区党委关于新形势下反敌探奸细斗争的方针》(194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8-449页。
    [3]栗裕:《半年来工作总结及目前工作意见》(1942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4]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742页。
    [1]《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之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1940年8月13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5页。
    [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4]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5]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6]同上,第120页。
    [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2]穆欣:《华北抗战的回顾与展望》(1941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56页。
    [3]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4]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5]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6]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
    [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4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4-785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页。
    [1]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313页。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135页。
    [3]同上,第157页.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页.
    [6]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63-67页.
    [1]刘澜涛:《全面彻底的实现双十纲领》(1941年2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第30页。
    [2]同上,第30-31页。
    [3]山东省档案馆:《滨海区1944年公安锄奸工作报告》(下),转引自宋尚峰:《山东抗日根据地锄奸研究》(未刊硕士论文,2007年7月。)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5]《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210页。
    [1]彭真:《在许、姚考察后对冀东、平北工作意见》(1941年8月17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2]彭德怀:《在北方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节选)(1940年9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0页。
    [3]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4]《新华日报》,1938年1月12日。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6]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1]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2]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3]黄新廷:《一二○师在晋察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4]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5]孔福亭:《怀念谢坚烈士》,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老战士诗文集》(第二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4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5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页.
    [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条例》(1945年4月1日公布施行),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400页。
    [2]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8卷,抗日战争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553页。
    [4]《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颁布警察服务规程》(1942年2月9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五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220页。
    [5]《环县政府一九三九年十一、十二两月工作简略报告》(节选),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二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6]《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1]朱良才:《晋察冀一年来创造模范党军铁军工作概述》(节选)(1941年6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2]《1943年边府工作报告》,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62-463页。
    [3]《五月反扫荡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作中的几点重要小结》(7月23日杨主席在边府干部会报告记录),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137页。
    [4]《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5]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6]《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告民众书》,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56-57页。
    [7]《中国共产党晋察翼区委的号召》(1938年10月1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
    [1]晋翼豫区武委会:《关于边沿区人民武装工作指示》(1942年10月25日),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38页。
    [2]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3]《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公布<陕甘宁边区民众锄奸委员会组织条例>》(1939年3月5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183页.
    [4]《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5]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2]《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保安司令部命令——公布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6页。
    [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页.
    [4]彭真:《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会议关于黄敬同志报告讨论的结论》(1938年6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1]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6页。
    [2]《人民抗日自卫团组织条例》(1940年12月3日通过公布施行),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0页。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63-64页。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524页。
    [2]原表如此.自卫队男女人数合计应为811486。
    [1]《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191页。
    [1]郑云华、舒健:《新四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插图)。
    [2]《苏中区党委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本文只截取表的部分。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H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1页。
    [1]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8页。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6-477页.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1]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页。
    [1]沙健孙:《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2]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8卷,抗日战争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
    [4]沙健孙:《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4页。
    [1]沙健孙:《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2]郑云华、舒健:《新四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6页
    [3]梁灵光:《锄奸与反封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期。
    [4]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页。
    [2]宋尚峰:《山东抗日根据地锄奸研究》,2007年7月。(未刊硕士论文)
    [1]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1-82页。
    [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25页。
    [3]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4]梁灵光:《锄奸与反封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期。
    [5]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3页。
    [1]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老战士诗文集》(第二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2]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126页。
    [3]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3页。
    [4]《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2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3页。
    [3]同上,第507页。
    [4]同上,第468页。
    [5]同上,第93页。
    [6]同上,第365页。
    [7]同上,第93页。
    [8]同上,第428页。
    [1]同上,第163页。
    [2]同上,第178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4]梁灵光:《锄奸与反封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期。
    [5]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6]《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颁布<陕甘宁边区民刑事件调解条例>》(1943年6月12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6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165页。
    [2]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74-75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9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132页。
    [2]同上,第177-178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4]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钱清廉:《惩治汉奸法》,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8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2]同上,第163页.
    [3]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165页。
    [5]《晋察冀边区暂行选举条例》(1940年6月1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6]《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1943年2月4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303页。
    [1]《晋翼鲁豫边区县议员选举条例》(1944年11月22日通过),山西大学晋翼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400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9页。
    [3]同上,第164-165页。
    [4]同上,第235-236页.
    [5]《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草案》(1941年7月7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1]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82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167页。
    [1]韩延龙、常兆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2页.
    [2]同上,第99-100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11页。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201页。
    [1]《北岳区党委关于党委与政府关系的决定》(1942年8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2]《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三年来平北工作总结的决定》(1943年2月18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9页。
    [3]《中共中央北方分周对于冀东工作的指示》(1943年3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6页。
    [4]王晓华等:《国共抗战肃奸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5]《路东区党委关于根据地建立以来的总报告》(1941年12月25日),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6]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
    [7]邓子恢:《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8]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页.
    [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2]浙江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浙江省档案馆:《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3]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上),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181页。
    [4]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页。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39页.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1]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4]同上,第38页。
    [5]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 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116页。
    [6]《晋察冀边区党委关于新形势下反敌探奸细斗争的方针》(194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页。
    [1]《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1942年2月),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五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3]《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之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1940年8月13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页.
    [4]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4-495页.
    [5]王晓华等:《国共抗战肃奸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6]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页。
    [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3]《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1942年2月)。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五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页。
    [4]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0页。
    [5]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
    [1]同上,第418-419页。
    [2]彭真:《在许、姚考察后对冀东、平北工作意见》(1941年8月17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遍》(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1页.
    [4]同上,432-433页.
    [5]《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死刑判决及执行程序的指示信》(1943年4月9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6]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436-437页。
    [1]《晋察冀边区党委关于新形势下反敌探奸细斗争的方针》(194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2页。
    [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9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
    [4]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5]同上,第178页。
    [6]同上,第468页。
    [7]同上,第507页。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51页。
    [1]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81页.
    [2]李维民、潘天嘉:《罗荣桓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365页。
    [4]同上,第365-366页.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159页。
    [2]同上,第157-158页。
    [3]同上,第133页。
    [4]彭德怀:《在北方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节选)(1940年9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4页。
    [5]《晋察冀反蚕食斗争的收获》,(1943年3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页。
    [6]《五月反扫荡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作的几点重要小结》(7月23日杨主席在边府干部会报告记录),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137页。
    [1]《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7号,第130册。
    [2]《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3号,第134册。
    [3]《国民政府公报》瀹字第115号,第138册。
    [1]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7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69页。
    [3]同上,第890页。
    [1]沈醉:《军统内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05页。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四)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抗战法制文献选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二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一卷,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
    刘耀光等:《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鄂豫边区、新四军五师部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
    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档案出版社,1991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八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二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三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四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五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陕西省档案馆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初等教育分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等:《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1985年版。(内部资料)
    浙江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浙江省档案馆:《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山西省分会:《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
    安慧:《梦幻石头城—汪伪国民政府实录》,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的经验》(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北京军区晋察冀战史编写组:《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陈汉平:《抗战诗史》,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陈丽凤、毛黎娟等:《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美科:《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戴知贤、李良志:《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党德信等:《国民党抗战晓将》,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子恢:《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房列曙:《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研究室:《汪精卫汉奸政权的兴亡——汪伪政权史研究论文集》,复 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续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12-1949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5年版。
    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胡忆肖等:《毛泽东诗词白话全译》,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作品选》,1978年版。
    黄美真:《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黄瑶:《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姜思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蒋致远:《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版。
    金冲及:《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老战士诗文集》(第二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年版。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维民、潘天嘉:《罗荣桓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占才:《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刘桂林:《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楼子芳:《浙江抗日战争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先阵:《西北军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孟欣:《三四十年代经典歌曲100首》,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
    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重庆抗战文化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南京市档案馆:《审讯汪伪汉奸笔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彭明:《民国史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钱俊瑞:《侦查汉奸的方法》,大众出版社,1938年版。
    钱清廉:《惩治汉奸法》,正中书局,1941年版。
    清庆瑞:《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抗日名将张自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八一三凇沪抗战》编审组:《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民歌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8卷,抗日战争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川大学历史系、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抗日战争史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宋恩荣、余子侠:《日本侵华教育全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苏志荣等:《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粟裕:《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陶愚川:《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童振华:《怎样清除汉奸》,出版不详。
    涂文学、邓正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完颜绍元:《大肃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王斌:《四川现代史》。西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晓华等:《国共抗战大肃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
    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魏宏运等:《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闻少华:《汪精卫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谢冰莹:《汉奸现形记》,战时出版社。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谢忠厚:《河北抗战史》,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7卷《民国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旭阳:《湖北国统区和沦陷区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徐则浩:《从俘虏到战友——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军工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叶成林:《战斗在沦陷区——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袁旭:《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1931、9-1945、8),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袁旭等:《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1931、9-1945、9),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苑书义、孙宝成等:《河北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未见年代。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张希坡、韩延龙:《中国革命法制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宪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玉成:《汪伪时期日伪奴化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章开沅:《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赵凌云:《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郑云华、舒健:《新四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团结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薄一波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重庆抗战纪实》(1937-1945),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研究室:《抗战烽火录—<新华日报>通讯选》,新华出版社,1985年出版。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周佛海:《周佛海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周佛海:《周佛海日记全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朱超南等:《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石元:《刘少奇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朱玉:《李先念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高正礼:《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势力派抗日统战关系的历史作用》,《江汉论坛》,2001年第5期。
    郭绪印:《警示民族的钟声》,《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
    何仲山:《<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评介》,《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雷仙震:《抗战初期川军入晋出晋的经过》,《山西文史资料》,第10辑。
    李侃:《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粱兴亮:《论西北军旧部抗战的历史特点》,《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刘松茂、唐正茫:《抗战时期的讨汪反投降运动》,《广东党史》,2001年第1期。
    罗久蓉《抗战胜利后中共惩审汉奸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
    孟国祥、程堂发:《抗战期间中共惩治汉奸纪实》,《紫金岁月》,1995年第4期。
    孟国祥等:《惩治汉奸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宋尚峰《山东抗日根据地锄奸研究》,2007年7月。(未刊硕士论文)
    唐致卿:《山东解放区的反奸清算运动述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汪朝光:《抗战时期伪政权高级官员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
    王侃:《抗战时期附敌各阶层分析与国共两党的肃奸政策》,2002年11月.(未刊博士论文)
    魏斐德(美):《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史林》,2003年第4期。
    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张世英:《从几个战后审奸的案例来看汉奸的身份认定问题(1945—1949)》,《国史馆学术集刊》,2001年。
    赵华:《抗日根据地党的锄奸政策再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赵华:《略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锄奸政策》,《沧桑》,2004年第1-2期。
    Dongyoun Hwang,"Wartime Collaboration in Question:An Examinat ion of the Postwar Trial of the Chinese Collaborator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6,no.1,2005.
    刘杰:《漠奸裁判:对日協力者を襲つた運命》,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0年。
    澁谷由里:《「漢奸」と英雄の满洲》,东京讲谈社,2008年。
    杉森久英:《人われを漢奸と呼ぶ:汪兆銘伝》,东京文芸春秋,1998年。
    益井康一:《漢奸裁判史》,みすず书房,1977年4月8日。
    《新华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救亡情报》、《国民政府公报》、《大公报》、《文史资料选辑》、《山东文史资料》、《武汉文史资料》。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