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变迁决定着时间进程中社会演变的方式,从而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因而成为理解该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钥匙。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于20世纪下半期直至现在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学术界尚没有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及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论著,而这一分析对象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学、历史学领域一直被高度关注。因此,本研究是促进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史研究融合的创新尝试。
     本研究运用了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理解为学习过程,对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强制性土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在政策的结果分析中,通过建立土地政策激励模型说明政策机理。通过新理论与新视角的结合,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可感知的现实→信念→政策→改变了的可感知的现实”如此循环往复的故事。理解这一故事的关键在于:一个给定(外来或送来)的信念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心智模型中重新塑造的方式,即来自因政策实施而改变了的可感知现实的反馈修正信念的方式,这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学习,也包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认识,更主要是初始的信念体系经过试错而导致的学习方式的改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共产党学习方式演变的函数。这是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本文的具体结论和创新点如下:
     第一,运用自己的信念体系对可感知的现实进行解读,参照前期实践——试错的经验,提出符合政党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土地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方程式。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的函数。
     第二,学习方式及其变化,对于政策的决定及其后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式在试错中经历了“仅从师教”、“样板至上”到“实事求是”的转变,这决定了政策的选择及其后果。
     第三,决策结构和意识形态刚性制约了对可感知的失灵的矫正。主导信念至上的决策结构,对公有制信念的强烈坚持,使得农民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都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同样,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执行中的失误与纠正,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结构有关。
     第四,革命性制度变迁中“暴力悖论”的出现,源自于竞争性的制度供给者的信念及其经验。在竞争者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信念体系中的阶级倾向就会引发他们的信念义愤,从而使之采取过激的手段,其结果并不合意,土地革命时期的暴力运用就是证明;即便是在有了试错经验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政党利益最大化,由主导信念和具体政策构成的政策框架的导向,也会使参与者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如此。
     第五,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的约束,体现在对主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制约上。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制度变迁的最主要参与者——农民的影响,证明了,任何时候,文化遗产都严格限制了人类实现变迁的能力。同样,中国共产党在四个时期意识形态投资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利用,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第六,制度变迁的被动参与者——农民的选择,既有经济的动因,也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既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特别是当追求财富的动机被启动之后,行动中所形成的改变了的可感知的现实及其可预知的后果,对他们下一步行动的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反映出人们决策的复杂性。特别是农民集体行动背后,更是说明在社会中相互联系的人们,彼此选择的相互关系。
     第七,土地政策的经济绩效,是由政策本身、政策实施手段构成的政策矩阵决定的。土地革命时期公有制的实践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平均地权,都没有取得“合意”的经济绩效,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农业的发展——尽管是低水平的历史,证明了本文的结论。确切的讲,政策的内容和意识形态对私有产权的态度、对个人人身权利的态度、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以及政策的稳定性成为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取决于制度供给者能否对非各态历经的世界有“正确理解”。对于本文而言,“正确理解”是指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乃至更广阔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将这些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信念体系中,进而改变政策。唯此,才能实现结果和意愿的一致性。
     概言之,本研究通过新理论与新视角的结合、逻辑与历史的结合,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经济学分析,又为理解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开启了新的视窗。
Patterns of social evolution overtime depend 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which played the key role on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evolving proces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led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Chinese rural land system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which not only converted their own historical fate, but also produc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China. Therefore, it became the key point to understanding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There are plenty of research works focused on the institution changes of Chinese rural land system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led by CCP, which applie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s).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earch works for the one in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which received close attentions within the fields both of history and of CCP research. Hence, our study is the innovative effort to integrating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historical reseach of China.
     In our study, recent researches from NIEs such as North’s works are applied to consider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CCP land policies as a learning process, and conducted empirical analyses on the compulsiv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Chinese land system carried by CCP and their performance. During the analyses on these policy performances, we built the incentive model of land policies to explain their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new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we conduct related innovations on research method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CCP land polic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could be explained as a cycling story of“Perceived reality→Belief→Policy→Altered perceived reality”. The key point to read this story well is of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given (alien) belief systems, Marxism, within the CCP leaders’mental models, that is, the belief revis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feedback from altered perceived reality caused by former policy implements, which includes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Marxism contents and complicated social reality, and the more important part, the revision of learning pattern caused by trail and error process to the initial belief system. Fundamentally, the evolution of CCP land policy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supposed to be treated as the function of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the CCP learning pattern. This is the overall conclusion of our study.
     The specific conclusion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of CCP is composed of following steps: applying their own belief system to read the perceived reality, drawing the land policy based on the premier trail and error experiences to match maximum principle of their party interests. And the land policy is the function of CCP revolution goals.
     Second, such learning pattern and its changes conducted the vital influences on policy-making and its performances. Withi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the CCP learning pattern, they experienced the series conversions from“Only followed what be taught by Communism International”, to“Sample Paramountcy”, and then to“Followed a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driven by the recycling trial and error process, which ruled policy selec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Third, adjustments on perceived policy failures were highly constrained by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s and the rigidity of ideology. Because there existed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 of dominant belief paramountcy and strong persistence on public ownership, the peasant land ownership could not ever be established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 Similarly, the errors and their revision of land polici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CP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s during War of Liberation period as well.
     Fourth, there existed the“Violence Paradox”with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ary institutional changes, which originated from believes and experiences of competitive institutions suppliers. As if these competitors were seriously lack of related experiences, the class tendency under the belief system would motivate their indignation of belief, and cause extreme activities, which received undesirable performances and was well proved by consequences of violent activities from the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 even equipped with the trial and error experiences, the guide of policy frameworks composed of dominant believes and specific policies would also impelled their participators to commit extreme violent method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CCP, which emerged in the War of Liberation period.
     Fifth, in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cultural traditions could form certain constraints 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which are well presented as the dual constraints both on their dominators and on participators. Withi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CCP land policies,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could mak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peasants, the major participators of such institutional changes, which became the sound proof that cultural inheritances supposed to build rigid constraints on our capability to conduct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any time. Similarly, CCP widely applie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for their ideological investments during all the four historic periods, which well proved the above conclusion though.
     Sixth, options holding by peasants, the passive participators of this institutional change, are composed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ones,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ones etc; especially, after firing the motivation of wealth pursuing, it is vital for the next round decision-making that the perceived reality and their predictable consequences would be altered by their own activities, which exposed the complexity of agents’decision-makings. Particularly, under the collective behaviors of peasants, it clearly illustrated that interacted agents would conduct mutual selections and form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as well.
     Seventh,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land policies depends on the policy matrix composed by policies themselves and their implement methods. Both the public ownership operation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land ownership in the War of Liberation period failed to reach the“satisfied”economic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han-Gan-Ning Area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provided the remarkable proof for our conclusion, even their developments were on the relatively lower level. Specifically, there are several key points for our issue such as the content of policies, their stability, ideological attitudes to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to personal rights of individuals, and ideological recognition to laws of economics etc. Ultimately, their economic performance depends on whether policy suppliers could provide the“correct understanding”on this non-ergodic world. In the context of our study, such“correct understanding”refers to CCP correctly understood rural land systems of China, even more general range such as China, integrated them into the CCP belief system, and then altered related policies. Only in this way, their aspirations could be consistent with corresponding consequences.
     In su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s of new theories & new viewpoints, and logics & history, our study provided a general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 evolving process of CCP land polic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and opened a new window to underst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Chinese rural land system, even to rea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引文
①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8
    ②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7
    ③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7-58
    ④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8
    ⑤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0
    ⑥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0-61
    ①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2
    ②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31
    ③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3
    ④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1
    ①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46
    ②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0
    ③诺思.历时经济绩效[J].经济译文,1994(6)
    ④诺思.绪论,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9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⑥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1
    ①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②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③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也见North,D.C.1994.Economics Performance through Chang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3)395-368
    ④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7
    ⑤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⑥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①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②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③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④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
    ⑤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⑥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7
    ①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②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③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④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
    ①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
    ③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5-59
    ①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9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③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④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4;113-138
    ①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6
    ②Arthur T.Dendau,and Douglsaa C.North,1994: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Kyklos,47(1):4.
    ③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3
    ④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3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4
    ⑥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00
    ①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3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1471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 [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 [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6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 [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76
    ②邓中夏.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 [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98-399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66-367
    ③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67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157
    ②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3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3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3
    ③澎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0
    ④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26
    ②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29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0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5
    ②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5
    ③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57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5-236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20
    ③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0-41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4
    ②湘农.湖南的农民[N].向导周报, 1927-1-7
    ③唐生智.唐总指挥在长沙对农工之重要讲话[N].民国日报,1927-2-19(汉口)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1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1
    ②王玉茹、李进霞.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1):116
    ③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8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
    ②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5
    ③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0
    ④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 [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35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35
    ⑥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0
    ⑦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 [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35
    ①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38
    ②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 [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31
    ③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
    ①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5
    ①汪精卫.容共政策之最近经过——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报告[N].民国日报,汉口,1927-7-19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97
    ③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9
    ④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
    ③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4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0-161
    ①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6-197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9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5-159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23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5
    ①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省委文件)[Z].1983:162
    ②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特委文件)(1928—1932)[Z].1986:135
    ③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J].历史研究,2005(1):34—43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72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9
    ③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7年)[Z].1983:422
    ①弼时报告(二) [J].中央政治通讯,1927(12)
    ②闽西革命史参考资料编辑组.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辑[Z].1981铅印本:319
    ③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7年)[Z].1983: 162
    ④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Z].1987:
    ⑤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报告1929-8-28 [A].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册[Z].127-128
    ⑥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7)[Z]. 419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57-758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4-245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2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2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
    ②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实(1921—1927)[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2
    ③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 [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1:29
    ①陈毅,肖华等著.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81-82
    ②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43-44
    ③中国土地问题与土地革命[A].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2-213
    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A].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2
    ①克珍.赣西苏维埃区域的现状[A].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中国苏维埃[Z].1957:79
    ②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25
    ③李皑.与十九路军士兵谈话的记录[N].实业周报出版社,红旗周报, 1932(35)
    ④中共六大农民问题决议案[A].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7
    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81
    ②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84
    ③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5
    ④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14
    ①万耀煌.万耀煌先生访问纪录[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328-329
    ②蔡廷锴.蔡廷锴自传(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45
    ③蔡长风.征途漫忆[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7
    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42
    ⑤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J].学海,2002(4):132
    ⑥黄道炫.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北京:历史研究,2005(1)34-43
    ⑦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92
    ①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169
    ②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143
    ①反对富农斗争决议案[A].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2
    ②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5
    ①成圣昌.赤区土地问题[J].国闻周报,第十卷第二十二期(1933年6月5日出版)2
    ②蒋廷黻.矛盾的欧洲[J].独立评论,1935(165):8,25
    ③循实.川东北剿共印象记(七)[J].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十八期(1935年5月1日出版) 3
    ④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593
    ①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N].益世报,1934-11-24
    ②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N].益世报,1934-11-24
    ③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给中央的综合)报告[A].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55
    ④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M].申报月刊出版社,1934:28、52
    ①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馆.邓中夏同志关于红二六军的报告[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2册,1986:36
    ②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赣西南苏维埃运动的一面[A].1931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92:42
    ③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M].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167
    ①腾代远向湖南省委的报告[A].1929年1月12日,湘鄂赣革根据地文献资料[Z].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3-45
    ②张国焘给中央政治局的报告[A].1931年5月24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Z].第1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41
    ③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264
    ④成圣昌.赤区土地问题[J].国闻周报,第十卷(31)(1933年6月5日):2
    ①反对富农斗争决议案[A].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433
    ②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A].1929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8
    ③政治决议案[A].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15
    ①子修.赣北工作综合报告[A].1930年7月,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1986:264
    ②中共湘赣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A].湘赣革命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644
    ③中共河西道委给苏区中央局的综合工作报告[A].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1986:111
    ④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馆.邓中夏同志关于红二六军的报告[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第2册,1986:36
    ①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A].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0
    ②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A].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7
    ①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M].中国社会科学:2000(2)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3:256-257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④闽西苏维埃政府关于颁发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决议案的通知[A].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24
    ⑤本书编写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372-373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116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48-349
    ②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A].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372-373
    ①张闻天.闽赣党目前的中心任务[N].斗争1934(71)1934-9-7
    ②张闻天.闽赣党目前的中心任务[N].斗争1934(71)1934-9-7
    ①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3
    ①毛泽东.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24)1933-8
    ②刘少奇.农业工会十二县查田大会总结[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34)1933-11
    ③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3
    ④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16
    ⑤黄仁宇.黄河青山[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91
    ①黄道炫.逃跑与回流——苏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施政方针的回应[J].北京:社会科学研究,2005(6)
    ②林超.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04
    ③一年来扩大红军的统计[N].红星报,1934(54)1934-7-22
    ④富春.把扩大红军的突击到群众中去[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38)1933-12-12
    ⑤潘汉年.工人师少共国际师的动员总结[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24)1933-8-29
    ①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88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①江西苏区中国共产党省委工作总结报告[A].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446-447
    ②唯俊.关于土地问题的几句重复话[M].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80
    ③李六如.《各苏区土地问题》.转引自,中国近现代农民问题研究[M].郭德宏.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358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②正确执行苏维埃政策的效果[N].红色中华193(255)1936-2-13
    ③Simon, Herbert. Rationality 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In Robin M, Hogarth and Melvin W. Reder, eds.,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25-40
    ①North, D.C.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 :3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260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7-368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一2%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6-767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2
    ③李公仆.华北敌后——晋察冀[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29
    ④赵超构.延安一月[M].南京:新民报馆,1946:160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①李金铮.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国共产党民间借贷政策新解[J].历史研究,2006(3):118
    ②彭德怀.在北方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409
    ③吴祖贻.秋收减租总结——在边区农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44-11) [A].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575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②刘大年.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0
    ③李公仆.华北敌后——晋察冀[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28-29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80
    ②方草.晋察冀解放区的土地政策[J].群众第10卷,1945(10)1945-6-1
    ③范力沛.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37-1945)[A].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50
    ④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2:203
    ①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3年)二[Z].甲4,内部馆存本,1994:206
    ②吴祖贻.论边区减租问题(1942-01)[A].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367
    ③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3年)[Z].二,甲4,内部馆存本,1994:206
    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304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1
    ①柯武刚、史漫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1-130
    ②柯武刚、史漫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3-124
    ③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EB].http://www.cuhk.edu.hk/ics/21c/2003.6.30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1
    ⑤梁双璧.在减租减息中农民与地主的斗争[A].定县党史资料[Z].总第37期,1984:22
    ⑥高元贵.冀鲁豫区范县一、二、三、四区减租增佃工作初步总结(1942年12月) [A].魏宏运主编.杭日战争时期晋冀普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以下简称《晋冀鲁豫》[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第2辑:607
    ②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3年)[Z].1994:206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①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3:680-681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16、22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4
    ③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211-212
    ①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98
    ②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323
    ③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N].大众日报1942-5-25:1
    ④薛暮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93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22;16
    ⑥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90
    ①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90
    ②新华社.太行区一九四四年冬季减租运动的基本经验(1945年) [A].《晋冀鲁豫》[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第2辑:691
    ③在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方志敏的会务总报告[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33
    ①建立新的劳动观念(社论)[N].解放日报1943-4-8
    ②吴满有是陕甘宁边区一个贫农,因努力劳动成为新富农,被中国共产党评为劳动模范而大力宣传。
    ③王宗淇.平顺县一九四四年冬检查减租运动总结[A].晋冀鲁豫[Z].第2辑:658-659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33
    ②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Z].(1940—1941),甲2,内部馆存本,1994:282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32
    ①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3一129。
    ①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3
    ②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2
    ③郑天翔.《行程纪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3-54
    ④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Z].1983:237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3
    ⑥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223-224
    ①解放日报[N].1946-7-4
    ②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5
    ③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88
    ④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晋察冀人民翻身记[A].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第18辑[Z].1982铅印本(内部发行):19
    ⑤王宗淇.平顺县一九四四年冬检查减租运动总结[A].(1945年3月),《晋冀鲁像》[Z].第2辑:661
    ①斯坦因.新中国的雏形(四)[M].北京:生产出版社,1947:7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83
    ③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84
    ④王稼祥.晋察冀区的财政经济[A].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 [Z].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73
    ⑤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84
    ①闫庆生,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3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5-27
    ②穆亥.生产计划——吴满有和高厅长[N].解放日报,第2版,1943-1-9
    ①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J].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7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78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6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7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7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8
    ④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①彭真.平分土地与整顿队伍[A].中国共产党胶东区党委宣传部,土改与整党文献第2集[Z].1948:29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7
    ③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750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8
    ⑤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7-383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8
    ①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51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1-352
    ①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
    [EB].http://www.cuhk.edu.hk/ics/21c/2003.6.30
    ①中共冀中区党委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基本总结(1947年4月)[A].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以下简称华北解放区)第1辑[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815-816
    ②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怎样开展诉苦运动(1947/01)[A].河北省档案馆藏,583-1-29-2
    ③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7(5):108
    ④区党委总结新区土地改革指示继续深入运动方向[A].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09
    ①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51
    ②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89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068
    ①西北局宣传部编.土地问题指南[Z].1947:54-55
    ②潘复生.在民运部长联席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47年1月)[A].在听取四、八地委典型汇报后关于贯彻复查的发言(1947年6月) [A].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728、763、767-768
    ③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2
    ④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60
    ⑤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5-296
    ①中共冀东区党委为解决土地问题中几个重要问题给遵化县委的指示(1946年7月20日)[A].河北省档案馆,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47-48
    ②坚决联合中农,防止错定成份反对地主假冒中农[N].晋绥日报,1947-5-1
    ③蒲台高家村土改总结(1947年)[R].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6/ 01/ 0262/ 006
    ④滨县杨集村土改总结(1947年)[R].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6/ 01/ 0243/ 004。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17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17
    ③中共太行区党委土地改革报告(1947年6月15日)[A].河北省档案馆.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Z].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02
    ④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45
    ①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226-227
    ②茹志鹃.日记[J].1947年11月19日,十月,2000(4)
    ③民权、民丰十个乡土改工作总结报告[A.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辑[Z].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216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
    ⑤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8
    ①渤海区党委.乐陵诉苦运动的介绍(通报)[R].1947-1-15山东省档案馆藏,G026-01-0228-001
    ②渤海区党委土改复查报告初稿[R].(1947/06),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号G026—01—0240—001
    ③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④山东省五莲县大茅庄一九四八年工作介绍[R].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TD-98:25
    ①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61
    ②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述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J].国外社会科学,1998(4-5合刊)
    ③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41
    ①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61
    ②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91
    ③讨论参军工作总结问题[A].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51,73
    ④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643-644
    ①渤海区党委调研室.关于桓台县索镇区吴家磨土改工作的初步调查(草稿)(1947年5月)[R].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6/ 01/ 0241/ 004。
    ②冀鲁豫区党委关于土改主要经验向中央局的报告[R].1947-4-29,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3辑文献部分(上)[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303
    ③刘少奇.介绍〈晋冀鲁豫土地改革经验〉[J].斗争生活,1947(47),1947-6-10
    ④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3-14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6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95
    ③延安新华社电讯[Z].1946-9-14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08
    ⑤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下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1
    ②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81
    ①习仲勋.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给毛主席的报告[A].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979(11):113
    ②习仲勋.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7
    ①李里峰.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J].福建论坛,2006(9):62-68
    ②李里峰.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J].福建论坛,2006(9):62-68
    ③获鹿县委土改初步总结[R].(1948年4月12日) ,河北省档案馆藏,520/ 1/ 597/ 3
    ①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39
    ②东北局关于平分土地运动的基本总结[A].1948年3月28日,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86-387
    ③佳县两个月土改工作报告[A].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辑:143
    ④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73-178
    ①佳县两个月土改工作报告[R].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辑,137-138
    ②镇川县土改工作总结[R].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辑,164-166
    ③代县分配土地的经过[A].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423
    ④四八年冶陶会议前后的更乐[R].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350
    ⑤四八年冶陶会议前后的更乐[R].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349
    ⑥许村坚决纠偏,中农情绪好转[N].人民日报,1948-5-10
    ④习仲勋.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6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①党的政策要和具体环境相结合——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在绥德义(合)延(家川)两区土改检讨会上的总结报告摘要[R].中共华东中央局:斗争,1948(6)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211
    ③李井泉同志给毛主席的报告[R].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1986:462
    ④土改运动中区党委领导的初步检查[A].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1983:233
    ①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99
    ②鲁中南二地委.十二月份参军工作的总结(1949年1月20日)[R].临沂市档案馆1-1-55
    ①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21
    ②何东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土地问题[M].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M].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M].等等
    ③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A].北京:中华书局,2000;马若孟(Ramon Myers).中国农民经济——华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④滨县杨集村土改总结(1947年)[A].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6/ 01/ 0243/ 004
    ①平西旅途通讯[J].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战线1947(1)
    ②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91
    ③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关于冀鲁豫区生产救灾的报告(1948年6月) [R].华北解放区第1辑,957
    ④张子意同志由绥蒙来信[J].土改通讯,1947(3)
    ⑤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土改工作与整党工作基本总结提纲》[A].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1986:504
    ⑥董必武.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关于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问题的报告(1947年8月)[R].华北解放区第1辑:828
    ①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71-172
    ②桑庄区一年半工作基本总结[R].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86
    ③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春耕生产和救灾工作的指示[A].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60
    ④中国共产党冀南区党委1948年10月份综合报告(1948年11月)[J].华北解放区第1辑:406
    ⑤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4
    ⑥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4
    ①李芸生.区委工作队在莱西谭格庄区崖后村试划阶级总结(1948年10月4日)[A].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4/01/ 0087/ 005
    ②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Z].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511
    ③营南县生产救灾调查总结[A].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2-l-33
    ④营南县委1948年会议记录[A].营南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l-43
    ⑤营南县委1948年会议记录[A].营南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l-43
    ⑥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316
    ⑦习仲勋.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7
    ⑧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14
    ①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250
    ②刘澜涛.关于晋察冀边区土地改革初步检查汇报的总结[A].中央档案馆.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Z].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240
    ③冀热察区党委关于土改运动的基本总结[A].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1998:506
    ④贾拓夫.关于四八年财经工作的检讨及四九年财经工作的任务与方针问题(1949年2、3月)[M].晋绥边区总论编,1986:815
    ⑤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春耕生产和救灾工作的指示[A].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60
    ⑥顾大川.关于土改及今后工作的报告[A].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353-354
    ①郭德宏.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几个问题[M].
    ②贾拓夫.关于四八年财经工作的检讨及四九年财经工作的任务与方针问题[A].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篇,815
    ③雁北地委.为严加防止侵犯中农利益巩固团结中农及端正生产政策的指示(1949年12月26日)[A].河北省档案馆藏,758/ 2/ 121/ 1
    ④把解放区的农业生产提高一步[N].人民日报,1947-8-2
    ⑤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
    ①Schultz,Theodore W,Distortions of Agricultural Inceneives,Bloon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
    ①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4
    ②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129
    ②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42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土地委员会报告[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
    ④陈登元.中国土地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375-377
    ①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91
    ②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78、79,71
    ③彭湃.海丰农民运动[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0
    ④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⑤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2)
    ⑥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1)
    ①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345
    ②李金铮博士后研究报告.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乡村借贷之研究[J].复旦大学,2001(6):17-21
    ③天野元之助.支那农业经济论[M].日本东京改造社,昭和17年(1942):222-223
    ④农情报告[R].4卷,1936(8)
    ⑤汪熙等编.陈翰笙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5
    ⑥张培刚.张培刚经济论文选集上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90-91
    ⑦王玉茹、李进霞.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分析[J],开经济研究,2008(1)
    ⑧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J].学海,2002(4)
    ①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74-275
    ②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J].学海,2002(4)
    [1] Acemoglu, D. Lecture Notes for Pl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M]. Harvard University, 2006,Chap1
    [2] Acemoglu, D.&Johnson S. and Robinson J. A. The Colonial Orin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5):1369-1401
    [3] Acemoglu, D. Why not a political Coase theorem? Social Conflict, Commitment, and Politic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 31:620–652
    [4] Aoki, M. Towards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M]. MIT Press,2001
    [5] 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a, 1937,16(4):386-405.
    [6] Coase,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1-44
    [7] Greif, A. Coordination, Commitment and Enforcement: The Case of the Merchant Guild[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745-776
    [8] Greif, A. Microtheory and Recent Development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Through Economic History,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Edited by David M., Kreps and Kenneth F. Wall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 Grief, A. Genoa and the Maghribi Trader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1999
    [10] North, Douglass C.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 North, Douglass C.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1 Economic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ition Problem,Wider, Annual Lectures, 1997,March
    [12] North, Douglass C.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3
    [13]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4] 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1981
    [15] North, Douglass 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05
    [16] Redmond.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3(9):665-679
    [17] Simon,Herbert. Rationality 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In Robin M, Hogarth and Melvin W. Reder, eds.,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25-40
    [18] Young,H.P. Individual Strategy and Social Structure: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stitution.Princeton Univ. Press,1998
    [19] Young, H. P.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J].Econometrica, 1993,61(1): 57-84
    [20] Yao,Yang.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Lease Market in Rural China .Land Economics, 2000,76(2)
    [1]埃里克·弗吕博顿.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3]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渤海区党委调研室.关于桓台县索镇区吴家磨土改工作的初步调查(草稿)(1947年5月)[R].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6/ 01/ 0241/ 004;
    [5]渤海区党委.乐陵诉苦运动的介绍(通报)[A].1947-1-15,山东省档案馆藏G026-01-0228-001
    [6]渤海区党委土改复查报告初稿[R].(1947/06),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号G026-01-0240-001;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17
    [8]弼时报告(二) [J].中央政治通讯,1927(12);
    [9]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出版,1941;
    [10]蔡廷锴.蔡廷锴自传(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45;
    [11]蔡长风.征途漫忆[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7;
    [12]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A].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66-367;367;
    [13]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14]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15]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 [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1:29;
    [16]陈毅,肖华等著.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81-82;
    [17]陈登元.中国土地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375-377;
    [18]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M].申报月刊出版社,1934:28;52;
    [19]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169;
    [20]成圣昌.赤区土地问题[J].国闻周报,第十卷第二十二期(1933-6-5)2;
    [21] 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闫健编译.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2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8;57;57-58;58;60;60-61;62;231;63;
    [23]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4;3-4;22; 24;44;47; 55-59;57;59;61;71;93;94;103;104;105;113-138;114; 141;
    [24]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5]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6;46;120;121;188;178;
    [26]道格拉斯·诺思.历时经济绩效[J].经济译文,1994(6);
    [27]道格拉斯·诺思.绪论,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9;
    [28]邓中夏.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
    [29]戴维·菲尼.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 1992;
    [30]戴维斯,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1]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2]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 [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7;35;
    [33]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7;100;
    [34]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段毅才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5]本书编写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372-373;
    [36]董必武.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关于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问题的报告(1947年8月)[R].华北解放区第1辑:828;
    [37]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290;
    [38]方草.晋察冀解放区的土地政策[J].群众第10卷,1945(10)1945-6-1;
    [3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14;
    [40]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93;484;650;680-681;684;690;750;
    [4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1;
    [42]富春.把扩大红军的突击到群众中去[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38)1933-12-12;
    [43]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3-129;
    [44]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31;35;42;57;
    [45]顾大川.关于土改及今后工作的报告[R].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8:353-354;
    [46]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42;71;78;79;92;143;
    [47]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48]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593;
    [49]韩毅.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50]韩毅.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1]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51;60;226-227;250;281;643-644;
    [52]何东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土地问题[M].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M].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M].等等;
    [53]黄道炫.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北京:历史研究,2005(1);
    [54]黄道炫.逃跑与回流——苏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施政方针的回应[J].北京:社会科学研究,2005(6);
    [55]黄仁宇.黄河青山[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91;
    [56]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J].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7;
    [5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马若孟(Ramon Myers).中国农民经济——华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8]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J].经济研究,1999(1);
    [59]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60]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五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1]河北省档案馆编,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47-48;141;
    [62]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8;345;
    [63]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41;361;
    [64]获鹿县委.土改初步总结[R].1948-4-12,河北省档案馆藏,520/ 1/ 597/ 3;
    [65]获鹿县委.土改结束整党总结汇报[R].河北省档案馆藏,1949-4-1,520/ 1/ 597/ 4;
    [66]蒋廷黻.矛盾的欧洲[J].独立评论,1935(165):8,25;
    [67]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8;355;
    [68]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43-44;315;446-447;
    [69]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423;总论编[Z].1986:815
    [70]莒南县档案馆编.滨海区营南县委关于拥军参军工作具体总结[R].无私奉献的人们——莒南县战时拥军参军档案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91(8):80-81;
    [71]莒南县结束土改工作总结[R]. (1950年3月) ,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01/ 02/ 0051/ 007;
    [72]营南县生产救灾调查总结[A].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2-l-33;
    [73]营南县委1948年会议记录[A].营南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l-43;
    [74]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16;
    [75]瞿秋白.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M].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76]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304;
    [77]柯武刚、史漫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1-130;123-124;
    [78]克珍.赣西苏维埃区域的现状[A].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中国苏维埃,1957:79;
    [79]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怎样开展诉苦运动(1947/01)[A].河北档案,583-1-29-2;
    [80]冀热察区党委关于土改运动的基本总结[A].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1948:506;
    [81]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A].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3;
    [82]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晋察冀人民翻身记(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第18辑)[A].1982铅印本(内部发行):19;
    [83]晋察冀区的财政经济[J].群众第9卷第3、4期,1944-2-25;
    [84]中国共产党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3辑文献部分(上)[Z].303;608
    [85]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86]辽宁省档案馆: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86-387;
    [8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97;236;342;
    [88]李里峰.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J].福建论坛,2006(9);
    [89]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7(5):108
    [90]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J].学海,2002(4);
    [91]李金铮.博士后研究报告.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乡村借贷之研究[J].复旦大学,2001(6):17-21;
    [92]李金铮.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国共产党民间借贷政策新解[J].历史研究,2006(3);
    [93]李公仆.华北敌后——晋察冀[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28-29;29;
    [94]李皑.与十九路军士兵谈话的记录[N].实业周报出版社,红旗周报, 1932(35);
    [95]李芸生.区委工作队在莱西谭格庄区崖后村试划阶级总结(1948年10月4日)[R].山东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G024/01/ 0087/ 005;
    [96]列宁.列宁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97]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157;
    [98]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年—1961年的农业危机.载于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9]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0]林毅夫.制度、技术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102]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3]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4]梁双璧.在减租减息中农民与地主的斗争[A].定县党史资料[Z].总第37期,1984:22;
    [105]刘澜涛.关于晋察冀边区土地改革初步检查汇报的总结[A].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1947:240;
    [106]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1);
    [107]刘大年.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08]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99;
    [109]刘少奇.介绍〈晋冀鲁豫土地改革经验〉[J].斗争生活,1947(47)1947-6-10;
    [11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1-352;377;377-383;384;395
    [111]刘少奇.农业工会十二县查田大会总结[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34)1933-11;
    [112]林超.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04;
    [113]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中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
    [115]罗纳德·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16]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39;
    [117]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7);
    [1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4; 19-20;27;34-35;68-69;69;111-112;115-116;115; 127-129;131;183;252-260;259;284-296;
    [1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766-767;492;480;367-368;692;
    [1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6;1059;
    [1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08;1286;1298;1211;1469-1471;
    [12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3:256-257;
    [12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12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7
    [12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126]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5;
    [127]毛泽东.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24)1933-8;
    [128]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5-297;
    [1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卷286;1卷82;3卷286;
    [1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31]穆亥.生产计划——吴满有和高厅长[N].解放日报第2版,1943-1-9;
    [132]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编.中国土地改革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34]澎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0;
    [135]彭德怀.在北方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409;
    [136]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98;
    [137]潘复生.在民运部长联席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47年1月)[R].在听取四、八地委典型汇报后关于贯彻复查的发言(1947年6月) [R].冀鲁像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728;763;767-768;
    [138]潘汉年.工人师少共国际师的动员总结[N].苏区中央局,斗争,1933(24)1933-8-29;
    [139]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33;
    [140]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323;
    [141]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14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43]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00;
    [144]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1;24-26;27;35;37-38;40-41;140;225;231;236;310;379;425;430;533
    [145]茹志鹃.日记[J].1947年11月19日,十月,2000(4);
    [146]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2:203;
    [147]山东省档案馆.革命历史档案,G026/ 01/ 0243/ 004;G026/ 01/ 0262/ 006;
    [148]山东省五莲县大茅庄一九四八年工作介绍[R].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TD-98:25
    [149]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Z].233;349;350;
    [150]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151]斯坦因.新中国的雏形(四)[M].北京:生产出版社,1947:7;
    [152]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153]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54]唐生智.唐总指挥在长沙对农工之重要讲话[N].民国日报,1927-2-19
    [155]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09;
    [156]天野元之助.支那农业经济论[M].日本东京改造社,昭和17年(1942):222-223;
    [157]万耀煌.万耀煌先生访问纪录[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328-329;
    [158]魏宏运.杭日战争时期晋冀普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658-659;661;691;
    [159]汪丁丁.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0]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61]汪精卫.容共政策之最近经过——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报告[N].民国日报,汉口,1927-7-19;
    [162]汪熙等编.陈翰笙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5;
    [163]王玉茹、李进霞.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1);
    [164]王明.“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还是“没收一切土地”[N].红旗三日刊,1930-7-2;
    [165]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71-172;115
    [166]吴祖贻.秋收减租总结——在边区农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44-11);[A].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575;
    [167]吴祖贻.论边区减租问题(1942-01)[A].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367;
    [168]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25;
    [169]习仲勋.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给毛主席的报告[R].1948-1-19;
    [170]习仲勋.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7;49;
    [171]湘农.湖南的农民[N].向导周报, 1927-1-7;
    [172]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73]西北局宣传部编.土地问题指南[Z].1947:54-55;
    [174]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在绥德义(合)延(家川)两区土改检讨会上的总结报告摘要[Z].中国共产党华东中央局:斗争,1948(6);
    [175]星光,张杨.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37-138;140-141;143;164-166;216;235;275;
    [176]湘鄂赣革根据地文献资料[Z].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3-45;
    [177]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M].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167;
    [178]薛暮桥.关于土地政策和减租减息工作[A].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93;
    [179]循实.川东北剿共印象记(七)[J].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十八期(1935年5月1日出版)3;
    [180]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74-275;
    [18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345;
    [182]闫庆生,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3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5-27;
    [183]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84]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M].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85]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EB]. http://economist.icxo.com/htmlnews/2004/10/11/398447.htm
    [186]伊沙贝尔·柯鲁克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3-14;14;91;121;191;316;
    [187]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264;
    [188]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14;
    [189]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190]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A].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8;
    [192]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土改工作与整党工作基本总结提纲》[A].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1949:504;
    [193]中共湘赣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A].湘赣革命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644;
    [194]中共河西道委给苏区中央局的综合工作报告[A].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1986:111;
    [19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A].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32;
    [19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下卷[A].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1;
    [197]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关于冀鲁豫区生产救灾的报告(1948年6月) [R].华北解放区第1辑,957;
    [19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0;155-159;160-161;196-197;212-213;241;242;244-245;247;272;433;524;680;
    [19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26;
    [20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757-758;
    [20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0)[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48-349;
    [20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80;
    [20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6;22;
    [204]中共闽西特委报告1929-8-28 [A].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册[Z].127-128;
    [205]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Z].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237;
    [206]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60;
    [207]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Z].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511;
    [20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83
    [209]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特委文件)(1928—1932)[Z].1986:36;135;
    [210]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7年)[A].1983:162;419;422;
    [211]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Z].1986;264
    [212]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1),1992:42;
    [213]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A].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51;61-70;81;
    [214]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3年)二[Z].甲4,内部馆存本,1994:206;
    [215]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1941 [Z].甲2,内部馆存本,1994:282;
    [216]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2);
    [217]张培刚.张培刚经济论文选集上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90-91;
    [218]张子意同志由绥蒙来信[J].土改通讯,1947(3);
    [219]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2;
    [220]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223-224;
    [221]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EB].http://www.cuhk.edu.hk/ics/21c/2003.6.30
    [222]张闻天.闽赣党目前的中心任务[N].斗争1934(71)1934-9-7;
    [223]张国焘给中央政治局的报告[A].1931年5月24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Z].第1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41;
    [224]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N].益世报,1934-11-24;
    [225]赵超构.延安一月[M].南京:新民报馆,1946:160;
    [226]郑天翔.行程纪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3-54;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