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制度走向的重要力量。利益集团的生存与发展,也已经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互动中涉及到了社会的公平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利益集团的权利、地位、政治参与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规范和发展措施,无疑是转型时期无法回避的治理新课题。
     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紧张是利益集团产生的内因,但利益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的发挥则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分析框架,有益于揭示利益集团在中国环境中的权利、地位、特征及生存方式,为政府治理利益集团问题提供若干可行建议。中国利益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与西方利益集团不同的中国特色,同时也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困境。治理中国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问题,需要在提高政府公共性的基础上转变治理理念,从制度安排上理顺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疏通并建构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制度化通道。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have formed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the ways of development which have national condition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raction of social groups, between groups and government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terest groups have become important strengths which effect system reform tendenc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key stage that reform has gradually focuses on political system. Actually, an era subject of how to cope with the imbalance of interest groups participating and how to make public policy reflect public interests' requirements that combines with multiple interests, becomes unable to avoid. To do a research of interest groups and their governance should base on the viewpoint of subject interactive of multiple interests and proce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government and social groups, as well as in social group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grasp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transition society better.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in macro view of state and society, studying on the methodology of individualism and gaming theor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urvival situation of China's interest groups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in China's system environment and at last standing on the reality of Government-oriented, exploring the governing and developing of interest group in China. It is aim at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channel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which can give full play in positive effects of interest groups.
     The appearance of interest groups with large numbers dur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not only the changes of social inherent and the change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verning, but also products of the transi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recognition differences whether China's social interest groups survives in a political environment which state and society separates each other like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has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groups, and based on this, selecting the points of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groups. As there are full of argument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interest groups in Chinese scholars, this thesis makes a distinction in the concepts between interest groups and social groups, interest group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 After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s transition, this thesis places emphasis on analyzing and judging the patter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 perio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ransition period are divided in four overlapping areas which are the national field, the market area,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private sector. Based on analyz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wer, the thesis gets a conclusion in the mo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which is government-led. Finall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basic survival condition of China's interest groups under government-led model, indicting out that it is the appearance of self-conscious awakening in civil society in China.
     China's interest groups with self-conscious and demands producing in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m of government-led, thus, survival analysis such as the types,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s of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groups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main criterion. Therefore, the second part of thesis devides interest groups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structural interest groups and the other is non-structura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groups and public authority. Then it catego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al and non-structual interest groups, describing and comparing the inner structure, functions, activities of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The emergence of interest groups is caused b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est demands and interest tension, but the actu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groups depend on its interaction with environment. In the government-led transition period, the interest groups face with many difficulities i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mong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interest groups in transition period face the concept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in system accommodation. For concept obstacles, there are four misunderstandings for public and government to regonize interest groups, which are impact of democratic quality, impact of social equity, policy decision and system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reduction of the level of benefit-sharing; for the system accommodation difficulties,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face three levels of problems, which are the political system accommodation difficulties, the plight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s well as the conflicts in interest groups regulation.
     The governance of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that is, goverence of formation of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the reform, the attitude of the state to interest groups has been changed from overall excluded into selective use and cultivation, but the basic principle remains prudent "use and limitations." Due to the immaturity of civil society, the goverence of government-led emphasizes on the pursuit of efficiency and even create self-interest to enabl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eading to an imbalance development and survive disorder in social interest groups.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presents three aspects of governance measures: 1) Change the ideas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 of interest groups. The concept of change includes foster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led with public interest-oriented, the governance concept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groups, and regulative principles of reasonable interest groups, as well as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led and the public nature of government public. 2)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This includes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vernment, people and state-owned ass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organizations. 3) Perfecting the existing system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ests of integration, dredging institutionalized channels of state and society, which includes the perf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democratization, strengthens the balancing and monitoring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party system, inner-party democracy system and petition system.
     At the basic framework of state and society, the problem of interest groups is ultimately one between citizen and the state power relations. Whether interest group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on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ends on adopting what kind of interactive method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s that explorating specific government-led model actively, establishing a benign system channel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guiding the autonomy and participation of interest groups actively, for the sake of exert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interest groups and promoting equ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引文
1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需要强调,将“利益集团”概念套用于中国社会的群体自我组织化表达现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意。然而,这一概念的有条件应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3储建国:《非对称协商:中国的共和传统》,陈明明、何俊志编:《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
    1潘修华:《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活动中的利益联盟现象研究》,《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第14页。
    2孙景宇:《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82页。
    3所谓“异化”,指地方政府在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事权、立法权的基础上,以权力谋取本地区、本部门公务员群体利益,使集团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中央意志之上。在某些利益冲突上,地方政府甚至敢于与中央相抗。关于地方政府作为利益博弈主体的基本条件阐述,参见刘彦昌:《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毛云芳:《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现状分析——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8页。
    1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 [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4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5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1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页。
    2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1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2 V.O.Key:Politics parties and Pressure Groups,(N.Y.,Thomas Y. Crowell Company,1964,5th.ed),p20.
    3 Robert Alan Dahl: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the C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p.93.
    1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5页。
    
    
    1 [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72页。
    2 [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0页。
    1周耀东:《利益集团理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底7期,第110页。
    2租金是指支付给资源所有主的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款项的那一部分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租金概念一直被不断拓宽,现在总的趋势是把租金定义为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相关阅读参见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998年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第52、53页。
    3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998年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第92页。
    4陈锐、许萍:《“经济人”假设与利益集团管制理论的局限性》,《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第22页。
    5参见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第175页。
    1此类文献不胜枚举,如:唐昊:《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的不均衡发展及其后果》,《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9期;李翠亭:《解读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博弈中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6期;杨成:《新官僚利益集团的崛起与俄罗斯特色的资本主义》,《世界纵横》2008年第2期;杨帆、余蕊:《利益集团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美国烟草业为例》,《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刘恩东:《利益集团与美国的政治文化》,《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杨珍、郑令宇:《当代西方利益集团的立法影响及评价》,《人大研究》2001年第5期;贺艳青:《当代西方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影响及评价》,《探求》2003年第1期;张磊:《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何兴强:《美国利益集团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当代亚太》,2006年第3期等。
    2张弛、杨帆:《利益集团理论研究》,《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第81页。
    3丁轩、王新新:《利益集团理论:从政治学到经济学——利益集团理论评述》,《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63页。
    4谭融:《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综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3卷第1期,第7页。
    5史小龙、董理:《利益集团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综述》,《世界经济》,2005年第10期,第71页。
    6张红凤:《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第56页。
    7龙太江:《西方国家利益集团规制思路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71页。
    1相关阅读参见高春芽:《利益集团、合作主义与经济增长——试论奥尔森的共容组织思想》,《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78页;高春芽:《利益集团寻租与民主制度的僵化》,《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张群梅:《分利化倾向:政治非民主性与国家兴衰的集团因素——奥尔森的集团政治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第1页。
    2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6-7页。
    3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63页。
    4刘彦昌:《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37、42、49、193页。
    1孙景宇:《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82页。
    2参见柯琼:《利益集团理论与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均衡》,《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60卷第3期,第382页;史晋川、李建琴:《价格管制、行政垄断及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国转型时期蚕茧价格管制的原因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陈灿德:《利益集团与我国银行制度变迁》,《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
    3张超、孙健的《利益集团理论与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国有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案例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第3页。
    4赵延东:《利益集团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第6期,第66页。
    5黄杰阳:《从利益集团行动机制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6卷第5期,第69页。
    6参见贾品荣:《警惕跨国公司成为特殊利益集团》,《西部论丛》2008年第3期,第37页;江涌:《正视境外利益集团》,《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第6期,第19页。
    1张邦松:《郎咸平:警惕特殊利益集团》,《法人杂志》2006年第12期,第30页。
    2此类文献参见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组织化》,《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7页;王永莲、杨卫军:《论我国农民利益集团的缺失》,《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4期,第20页;赵向文:《二元结构和利益集团及三农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5卷第4期,第149页;穆伯祥:《农民利益集团重塑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现代农业合作社立法之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等。
    3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与民间社会、市民社会、文明社会之间的微妙差异,主要是针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理解。公民社会与国家相对,民间社会与政府相对,市民社会是欧洲思想史上与教会组织相对应的概念,文明社会则大体上与野蛮、专政或无政府主义相对应。几个称谓之间具有时代性、背景性和侧重点的区别。除去翻译上的差异,它们都指区别于政府的含有一定自我价值观、自我组织能力和自主要求的公共领域。详细论述可参见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1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2页。
    3高红:《城市整合——社团、政府与市民社会》,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15、148页。
    4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第64页。
    5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6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26页。
    1此处的“集团”在杜鲁门的定义中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共同特征的人群,即群体;二是指内部具有一定交往频率的群体。“交往”包括了“组织化”,但两者依然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参见[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52页。
    2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 [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1关于博弈论的更多介绍,参见郭鹏、杨晓琴:《博弈论与纳什均衡》,《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25页;[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诺尔:《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纳什均衡是“每一参与人的战略都是对方战略的最优反应”。参见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高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诺尔:《博弈论》,黄涛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3总体交换是一种出于他人利益考虑而不期待直接回报的中期至长期行为,它以群体或社会利益为目标。通过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而形成链式的福利传递,最终有某种具体的或一般的好处可能回归于其原始者。与集体主义相比,总体交换强调的更多是合理、尊重与包容基础上的奖惩,而非强制。更多阅读参阅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6、103、106页。
    4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一般被认为是公民社会建立的必要条件,它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纽带的发育状况。更多阅读参阅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萨拉格尔丁编:《社会资本——一个多元角度的观点》,张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乔万尼·波特若(Giovanni Botero),16世纪意大利政治哲学家。著有《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国家理由论》、《论宇宙》(第一部分)等。
    1[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2[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美]罗伯特·达尔:《美国的民主》,波士顿赫夫顿.密夫林公司,1981年版,第235页。
    2[美]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3[英]拉尔夫·密利本德:《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博铨、向东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9页。
    4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5[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振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6[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
    7[美]罗杰·希尔斯曼:《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0页。
    8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278页。
    
    
    1沈仁道、杨明:《利益集团的概念和分类》,《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第19页。
    2段秀芳:《关于利益集团的概念辨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25页。
    1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2例如中国2007年“两会”上,政协委员王名为计程车司机群体利益呼吁、李明委员为农民工权益建言等等。相关阅读参见刘伟忠、张宇:《化解利益集团政策参与困境的政府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51页。
    3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1页。
    2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沈仁道、杨明:《利益集团的概念和分类》,《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第19页。
    2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207页。
    1 [日]迁中丰:《利益集团》,郝玉珍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2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1[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惠平福:《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利益集团初探》,《唯实杂志》1989年第4期,第9页。
    2关于社团的公益性与互益性定位,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但两者并无实际冲突。参见黄粹:《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团定义与分类》,《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7页。
    3黄粹:《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团定义与分类》,《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8页。
     1马岭:《社团与社团外之关系》,《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5页。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1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参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线版),网址:http://www.britannica.com,搜索词条:transformation。
    2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3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4孙景宇:《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85-86页。
     1李和中、钱道赓:《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1康晓光、卢宪英、韩恒:《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王名主编:《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2关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有使用“全能主义”(totalism)或“全权主义”(totalitarianism)来概括。但这种概括并不完全合适,因为改革前中国社会还拥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相关阅读参见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第64页。
    1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71页。
    1 [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1工会在西方国家是作为市场领域的组织,而在中国,工会处于国家领域与市场领域的重叠部分。西方政党处于国家领域与公众领域的重叠部分,但在中国则完全属于国家领域。而其他一些如消费者协会、雇主联合会之类的社团则横跨公众领域与市场领域。参见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2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5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公共领域问题的争论,可参阅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337页。
    6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7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参见华尔街中文网:《央企真会从房产市场抽身而退?》,《华尔街日报》,网址:chinese.wsj.com,访问日期:2010年3月22日。
    
    
    1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50页。
    2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学海》2008年第2期,第57页。
    
    1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学海》2008年第2期,第57页。
    2郭道晖:《论多元的社会利益集团对国家权力的影响》,《法治论丛》2008年第2期,第141-144页。
    
    
    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2参见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64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9-80页。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2页。
    
    
    1潘秀珍:《利益集团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困境》,《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2期,第37页。
    2姚汉堃:《利益集团与社会分层理论的几点比较》,《科学社会主义》,1989第6期,第63页。
    
    
    1李轶男:《行政性行政垄断中的利益集团成本收益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5页。
    2李轶男:《行政性行政垄断中的利益集团成本收益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5页。
     1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52页。
    
    
    1黄豁:《警惕房地产利益集团扭曲国家政策》,《瞭望》2007年第28期,第4页。
    2程浩:《中国利益集团多元化发展探析》,《求实》2006年第4期,第49页。
    
    
    1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第27页。
    2许耀桐:《利益集团和利益群体的区别》,《浙江日报》,2007年2月26日。
    
    
    1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战略与研究》,2004年第1期,第4页。
    2[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张文建、孙绍荣:《关于创建良好的制度外部环境、增强制度有效性的思考》,《特区经济》2008年1月,第163页。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1参见《各利益集团游说<公司法>》,《商务周刊》2005年4月20日,第64页。
    2参见广东新闻网:《广东企业亏损达25%,年内减免企业税收30亿》,访问日期:2009年1月16日。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67页。
    2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50页。
    3王健君:《需要合理博弈的利益集团》,《瞭望》2007年第12期,第60页。
    4刘红学:《产业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52页。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1997年版,第265页。
    2田为民、张桂琳:《比较政治制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3 [美]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傅林:《略论“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38页。
    
    
    1孙景宇:《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88页。
    2林艺、曾庆亮:《论我国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16页。
    
    
    1庞皎月:《各利益集团游说<公司法>》,《商务周刊》2005年4月20日,第66页。
    2卿志琼:《循规与违规——中国市场制度变迁的另一种解释》,《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第114页。
    3陈宪:《评中间过程利益集团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2期,第14页。
     1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第88页。
     1参见《选举时,农民一票算一票了》,《羊城晚报》,2009年10月28日。
    1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5-46页。
    2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
    3龙太江:《关于利益集团若干认识误区的辨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2页。
    4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1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庞皎月:《需要合理博弈的利益集团》,《瞭望》,2007年第12期,第61页。
    1黄兴年、刘路扬:《利益集团的特征、国家的作用与产权失灵——兼与卢现祥教授商榷》,《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2期,第46页。
    2岳公正、张金鑫等:《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利益集团与政策垄断》,《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4期,第70页。
    3张瀚文、尚长风:《黄宗羲定律、利益集团及税费改革——基于历史角度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6页。
     1龙太江:《关于利益集团若干认识误区的辨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3页。
    2 [美]罗纳德·德沃金:《谨慎对待权利》,转引自[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臧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169页。
    
    
    1 [德]罗伯特?斯佩曼,《道的基本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2007年版,第45页。
    2 [德]罗伯特?斯佩曼,《道的基本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2007年版,第45页。
    1利益概念可参见更多学者的著作,如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赵奎礼:《利益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苏宏章:《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1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283页。
    2 [德]罗伯特·斯佩曼,《道的基本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2007年版,第36页。
    1胡甲刚:《利益、利益集团与宪政制度非中性》,《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第52页。
    1潘秀珍:《利益集团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困境》,《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2期,第37页。
    1白钢:《间接选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5页。
    2参见《选举数据》,第52-59页,转引自白钢:《间接选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5页。
    3参见华商网:《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访问日期:2010年3月15日。
    1参见《选举数据》,第52-59页,转引自白钢:《间接选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5页。
    2周天勇、孙丽、蔡春红:《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4期,第9页。
    
    
    1胡英华:《利益集团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第63页。
    2刘国增:《法人社团与非法人社团的异同》,《民政论坛》,1998年第5期,第36页。
    3马岭:《社团与社团外之关系》,《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9页。
     1周庆刚:《社会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实效研究》,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III》,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196页。
    1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26页。
    1 [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14页。
    
    
    1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2 [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1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第123-124页。
    2吕芳:《制度选择与国家的衰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1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学海》2008年第2期,第67页。
    2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1“自我组织”的概念可参见菲利普·鲍尔:《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暴永宁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1 Arthur 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p.209.转引自谭融:《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综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第7页。
    2参见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7-549页。
    3 Robert C Grady:Restoring Real Represent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3)p.163.
    4 [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页。
    5张红凤:《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第60页。
    1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232页
    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232页。
    3爱德华·卡尔顿:《民主与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转引自周叶中:《论民主与利益、利益集团》,《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第76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页。
    
    1赵素卿:《政府公共性的理想与现实》,《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39页。
    2穆军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公共性的偏离与回归》,《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4页。
     1郑维东:《再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与刘雪华博士等有关公共性问题认识的商榷》,《重庆行政》,2007年第3期,第34页。
    2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8页。
     1郝燕:《浅议政府的公共性与自利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第83页。
     1关于建国初期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中国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改造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基本规律,夸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负面作用。具体参见方公海:《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思想认识根源》,《理论学刊》,2002年第2期,第33页;房中:《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北京党史》,2007年第5期,第32页。江红英:《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曲折认识》,《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38页。
    1赵素卿:《政府公共性的理想与现实》,《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40页。
    2关于“中立性”的解释和主张是各式各样的,但它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宪政是相联系在一起的。就其基本价值内涵来说,是对多元价值的尊重、包容以及避免至善论。更多阅读可参见[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臧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168页。
     1张洪武:《论政府公共性的产生、流失与实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1页。
    
    
    1钱永祥:《民粹政治、选举政治与公民政治》,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2006年版,第235页。
    2钱永祥:《民粹政治、选举政治与公民政治》,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2006年版,第238页。
     1 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Oxford:Blackwell,1972),第81页。转引自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5页。
    2此处的“民主化”,泛指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进程,并不特指某一民主制度的采用。
     1卿志琼:《循规与违规——中国市场制度变迁的另一种解释》,《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第114页。
     1尽管“合作”可以因为双方的强弱对比尔划分为许多模式,但按照其原意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协商与对话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强制。对于政府与非国家领域组织的关系来说,合作的前提应当是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的确立。
    2龙太江:《我国利益集团利益表达机制的缺陷与完善》,《领导之友》,2008年第3期,第43页。
    
    
    1龙太江:《我国利益集团利益表达机制的缺陷与完善》,《领导之友》,2008年第3期,第43页。
    2胡英华:《利益集团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第63页。
     1高红:《城市整合——社团、政府与市民社会》,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43页。
     1 [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73页。
    2 [美]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孙彩红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1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13-214页。
    2周庆刚:《社会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实效研究》,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III》,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71页。
    1参见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靳江好、王郅强:《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周庆刚:《社会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实效研究》,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III》,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1周天勇、孙丽、蔡春红:《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4期,第9页。
    2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3页。
    3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3页。
    
    
    
    1张书林:《完善党对国家政权领导方式的主要路径》,《唯实》,2008年第7期,第25页。
    2周天勇、孙丽、蔡春红:《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4期,第12页。
     1王乐夫:《论“两票制”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121页。
     1王小鸿:《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关系》,《团结》,2001年第1期,第10页。
    
    1潘秀珍:《利益集团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困境》,《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2期,第37页。
    2潘彩霞、王建立:《法治视角下信访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人民论坛》,2009年第27期。
    [1]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4]罗金生:《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渐进转轨中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5]刘彦昌:《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6]靳江好、王郅强:《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周小亮:《社会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郭彦森:《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0]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1]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2]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5]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6]周少来:《人性、政治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德里克·希特:《何为公民身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8]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昆廷·斯金纳、博·斯特拉思:《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应奇、刘训练:《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23]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24]基斯·福克斯:《公民身份》,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
    [2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6]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顾肃:《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高红:《城市整合——社团、政府与市民社会》,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吕芳:《制度选择与国家的衰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陈明明、何俊志:《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34]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6]任剑涛:《为政之道: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综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8]严励:《秩序的中国解读——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9]余晖、秦虹:《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2]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3]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4]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利奥·斯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7]应奇、刘训练:《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48]飞利浦·汉森:《汉娜·阿伦特——历史、政治与公民身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B. 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0]何怀宏:《公平的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查尔斯·霍顿:《社会过程》,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5]任军锋:《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斯罗德、苏珊:《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57]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年
    [58]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0]迈克尔·欧克肖申:《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61]彼得·斯特克、大卫·伟格尔:《政治思想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汉娜·阿伦特:《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63]刘诚:《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共和主义宪法理论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4]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杨团、王思斌:《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66]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读书.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7]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读书.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68]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基本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69]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7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71]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村庄与城市》,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72]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4]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6]劳伦斯·卡弘:《哲学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7]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78]哈罗德·D.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9]R·C.斯普罗:《思想的结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2004年版
    [81]乔万尼·波特若:《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83]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4]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5]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6]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87]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8]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9]张贤明:《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Robert H. Salisbury .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J]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3, No. 1 (Feb., 1969), pp. 1-32.
    [2]David Austen-Smith. interest groups,campaign contributions and probabilistic voting[A] Public choice[M].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Dordrecht. 1987:123-139.
    [3]Arthur T. Denzau and Michael C. Munger. Legislators and Interest Groups: How Unorganized Interests get Represented.[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0, No. 1 (Mar., 1986), pp. 89-106.
    [4]John E. Jackson and John W. Kingdon. Ideology, Interest Group Scores, and Legislative Vot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6, No. 3 (Aug., 1992), pp. 805-823.
    [5]Jeremy Richardson. Government,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 Change. [J] POLITICAL STUDIES: 2000 VOL 48, 1006–1025.
    [6]Randall S. Kroszner and Thomas Stratmann. Interest-Group Competi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ngres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inancial Services'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8, No. 5 (Dec., 1998), pp. 1163-1187.
    [7]William C. Mitchell and Michael C. Munger. Economic Models of Interest Groups: An Introductory Survey. [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5, No. 2 (May, 1991), pp. 512-546.
    [8]Richard A. Smith.Interest Group Influence in the U. S. Congress. [J]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20, No. 1 (Feb., 1995), pp. 89-139.
    [9]Thomas L. Gais, Mark A. Peterson, Jack L. Walker.Interest Groups, Iron Triangles and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in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4, No. 2 (Apr., 1984), pp. 161-185.
    [10] Marie Hojnacki.Interest Groups' Decisions to Join Alliances or Work Alone. [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1, No. 1 (Jan., 1997),pp. 61-87.
    [11] William A. Maloney, Grant Jordan, Andrew M. McLaughlin.Interest Groups and Public Policy: The Insider/Outsider Model Revisited.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4, No. 1 (Jan. - Mar., 1994), pp. 17-38.
    [12]Terry M. Moe.Toward a Broader View of Interest Groups. [J]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43, No. 2 (May, 1981), pp. 531-543.
    [13]Scott Ainsworth .Regulating Lobbyists and Interest Group Influence. [J]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55, No. 1 (Feb., 1993), pp. 41-56.
    [14] Jack L. Walker.The Origins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est Groups in America. [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7, No. 2 (Jun., 1983), pp. 390-406.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