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视阈的制度文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文明以及相关理论作为中国学术界特有的话语体系,最早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使用和出现的。之后,随着文明论域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制度文明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从社会基本文明形态中剥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有关研究成果可谓异彩纷呈,汗牛充栋。从理论与实践、静态与动态、广义与狭义的结合上而论,制度文明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在制度方面的积极成果与进步状态。
     众所周知,制度文明的生成和演进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其根本发展方向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制度文明依赖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自觉选择和精心设计对于制度文明极为重要,可以肯定地讲制度文明应当说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从根本上而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制度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则是促使制度文明演进的直接现实动力。当然制度文明生成和演进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制约制度文明的表现形态和演进轨迹。由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对制度的优劣有一定的评价尺度,因而制度文明具有可考量的标准。站在历史的高度,将制度文明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制度文明逐渐具有了民主、自由、正义和平等的现代特质,并以此明显区别于传统制度文明。
     从结构上看,制度有要素结构和体系结构之分,由此所决定,制度文明的结构也可从以上两个方面加以审视。一定的结构会承载相应的功能,而相应的功能通过结构体现出来。制度文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并非是毫无价值的摆设,而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彰显应有的价值。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别的制度文明形态。为此,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坚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制度至上的意识,积极借鉴和利用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As the unique discourse system in Chinese academia, system civilization andrelated theories were used first early together with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fter that, with thecivilization domain continued to be expanded and deepened, system civilization has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een stripped out of the basic social form ofcivilization and formed an independent field of research. In term of theory andpractice, static and dynamic, the broad and narrow sense of the combination, systemcivilization is a positive result and progressive state on system during the course of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itself.
     As we all kno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ystem civilization is a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has its own regularity, and no man can transfer itsfoundamengtal dire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conscious process, whichdepends on human’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a sens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choose consciously and design well. Therefore the system civilization should be saidto b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teleology.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 movement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evolution of system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revolution and political reform is thedirectly real power of the system civilization. Of course, the specific process and form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ystem civilization is influnced by many factors,which restricts the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the track of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within a certain range and extent. People living in a social reality have a certainevaluation scale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so the systemcivilization can be evaluated standardly. Standing in the height of history, observingand thinking the system civilization we can find that system civilization has hadmodern characterics of democracy, freedom, justice and equality gradually in theprocess of evolu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and this is obviously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ystem civilization.
     From a structural point of view the system has element structure and systemstructure,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civilization has also twoaspects from the above. The structure can carry the corresponding function, while thecorresponding function is manifested through the specific structure. The systemcivilization in human social life is not worthless furnishings, but plays a veryimportant function, demonstrating its due value. As we all knows that the socialism is a higher level system civilization than the capitalism.Therefore we should firmlyestablish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resolutely implement the basic strategy of“rule of law”,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supreme consciousness, actively draw lessonsfrom and use the Humanbeing’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system civilization,which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system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参见任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注
    释①。
    ①参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第1622页。
    ①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354.
    ②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页。
    ③[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29页。
    ④Ian Shapiro, Stephen Skowronek, and Daniel Galvin, eds., Rethink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 Ant of theState,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p.9.
    ⑤Jean Blondel.“About Institutions, Mainly, But not Exclusively, Political”, in R.A. W. Rhodes, Sarah A. Binder,and Bert A Rockman,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717.
    ⑥[德]柯武刚、[加]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
    ⑦参见[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⑧[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8、139页。
    ②Walton H. Hamilton.“Institution”,Eduin R. A. Seligman and Alvin Johnson(eds),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Science, London: Macmillan,1932,p.84-89.
    ③[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④转引自[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①参见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②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③[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7页。
    ④[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6页。
    ①参见[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8页。
    ②转引自[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③Eugene N.anderson and Pauline R.Anders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inental Europe inthe Nineteenth Centur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7,p. vii-viii.
    ④参见张宇燕:《异端的见解》。见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言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6-228页。
    ⑤孙本文:《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⑥参见孙国新、王国琼:《论社会文明与制度文明》,《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5期,第59页。
    ①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4页。
    ②参见[美]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陈剑波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3、329页。
    ③[德]柯武刚、[加]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页。
    ④Wolfram Elsner.“Adam Smith’Model of the Origins and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 JEI, March,1989.
    ⑤[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8,43页。
    ⑥[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陈剑波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5页。
    ⑦参见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⑧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120页。
    ⑨参见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⑩[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1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②[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译者序》,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③Friedrich Nietzsche,“The Will to Pow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and R. J.Hollingdale, ed. By WlaterKaufmann, Vintage Books,1967, n.732, p.387.
    ④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页。
    ⑤Daniel Bell, The End of Ideology: On the Exhaus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 Fifti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8,p.51.
    ⑥[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⑦[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第474页。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第474页。
    ⑩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探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8-69页。
    ①萧斌:《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②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页。
    ③崔希福:《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78页。
    ④参见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⑤Jan-Erik Lane and Svante Svante Erss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al:Performance and Outcomes,L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p.7.
    ⑥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探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8页。
    ⑦参见[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53页。
    ⑧Andrew Schitter,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11.
    ⑨Paul D. Bush,“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JEI, Sept.1987.
    ①W.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sations,London: Sage,1995,p.33.
    ②转引自[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中文版序言》,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4页。
    ③[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④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21-522页。
    ⑤参见[美]乔森纳·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2页。
    ⑥[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何卫方、高鸿钧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⑦[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⑧吴文藻:《论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社会科学报(云南大学)》1941年第1卷,第1页。
    ⑨《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页。
    ⑩王格:《政治制度化: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5期,第10-11页。
    11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参见丁英宏:《制度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走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09页。
    ②参见张伦书:《论制度文明》,《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1页。
    ③参见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9页。
    ④参见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8页。
    ⑤转引自[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⑥[美]亚历克斯·英格尔斯:《社会学是什么》,陈观胜、李培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⑦[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①[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中文版序言》,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美]A·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徐节文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③萧斌:《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④参见方宁、赵罡:《论邓小平的制度文明思想》,《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2页。
    ⑤陈纯仁:《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⑥韦广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⑦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⑧Robert R. Alford and Roger Friedland, Power of Theory:Capitalism, the State, and Democra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5,p.16.
    ⑨[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转引自[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②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页。
    ③[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④[日]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毛良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⑤转引自[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⑥[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⑦[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⑧参见[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①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62页。
    ②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第66页。
    ③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④白秀雄等:《现代社会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7页。
    ⑤参见李健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版,第3、142页。
    ⑥袁亚愚、詹一之主编:《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⑦[意]罗纳德·L.杰普森:《制度、制度的影响与制度主义》,郝文杰、余士军编译。见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⑧Jan-Erik Lane, Co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p.166.
    ⑨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页。
    ⑩[美]斯考特·梅恩瓦宁:《在第三波民主化中重新检视政党理论》。见容敬本、高新军主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①崔希福:《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71页。
    ②[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72页。
    ③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④[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⑤[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11页。
    ⑥[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49页。
    ①参见[美]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何俊智编译。见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②[美]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何俊智编译。见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③李元书、何影:《论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和功能》,《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第5页。
    ④参见萧斌:《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2-88页。
    ⑤[美]道格拉斯·C·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绪论》。见[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⑥参见[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王洛忠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3页。
    ②参见[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参见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④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⑤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⑥参见萧斌:《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制度,狭义的上制度指的是“制约社会行动的游戏规则”,它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广义上的制度则是建立在一整套规范体系基础上,使社会关系(含生产关系)得以定型化的模式,是制约社会行动的结构框架。广义上的制度包括狭义上的制度,参见韦广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有的学者从内涵和外延角度来考察制度的基本界定,具体参见任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1页。
    ③[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①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参见刘文明:《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33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②参见陈光明:《陈独秀早期政治文明思想探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杨俊:《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北方论丛》2011年第6期;韦莹:《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法兰西文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刘筱红:《论胡适的再造文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吴二持:《胡适文明观论析》,《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杨忠文:《评胡适的文明观及文化的自然淘汰选择论》,《学术交流》1989年第6期等。
    ③转引自[俄]鲍里斯·卡普斯京:《“文明”的某些政治含义》,陈源译,《第欧根尼》2010年第1期,第124页。
    ④刘文明:《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34页。
    ①虞崇胜:《文明的科学涵义探微》,《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冯棠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③[俄]鲍里斯·卡普斯京:《“文明”的某些政治含义》,陈源译,《第欧根尼》2010年第1期,第119页。
    ①参见[美]佩里·安德森:《文明及其内涵》,叶彤译,《读书》1997年第11期,第37页。
    ②参见[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2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0页。
    ④[法]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页。
    ⑤[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⑥钟克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⑦陈驰等:《宪政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4页。
    ⑨万斌:《论社会主义文明》,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①陈炎:《“文明”与“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第69页。
    ②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5页。
    ③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④参见涂大杭:《精神文明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杨海蛟:《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⑤[德]斯宾格勒:《西方文明的没落》,陈晓林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页。
    ⑥[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6、100页。
    ①[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6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6页。
    ③转引自[英]王斯福:《文明的概念与中国的文明》,孙国东译,《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九)》(2009年3月30日),第7页。
    ④阮伟:《文明的表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⑤刘建军:《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7页。
    ⑥[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⑦[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3页。
    ⑧参见[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文明的建立》,台北幼狮文化公司译,台湾幼狮文化公司1972年版,第3页。
    ①参见[英]王斯福:《文明的概念与中国的文明》,孙国东译,《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九)》(2009年3月30日),第6页。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4页。
    ③转引自[美]彼得·卡赞斯坦:《世界政治中的文明: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和中国化》,康杰译,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办《观察与交流》2011年第82期,第4页。
    ④辛向阳、王鸿春主编:《文明的期盼——影响人类的十大文明理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③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⑤李玉山:《人类社会演化发展运动论—人类社会四维空间生命系统》,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
    ⑦杨海蛟:《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①[德]埃德蒙·拉达尔:《危机与文明》,阿劳译,《第欧根尼》1987年第1期,第87页。
    ②杨海蛟:《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8页。
    ②高征难:《制度文明及主要地位和作用》,《求索》2004年第7期,第80页。
    ③参见杨东辉:《应把制度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26页。
    ④参见高征难:《制度文明及主要地位和作用》,《求索》2004年第7期,第79页。
    ⑤李元书、何影:《论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和功能》,《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第7页。
    ①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初探》,《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第35页。
    ①高征难:《制度文明及主要地位和作用》,《求索》2004年第7期,第80页。
    ①[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③陈纯仁:《制度文明论略》,《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33页。
    ④程学军、曹荫全:《关于制度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8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
    ⑥崔希福:《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⑦孙国新、王国琼:《论社会文明与制度文明》,《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5期,第59页。
    ⑧[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0页。
    ①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②江山:《制度文明·自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④参见萧斌:《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5页。
    ⑤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⑥[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页。
    ⑦刘建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制度文明》,《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第50页。
    ⑧林继文:《政治制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出版室2000年版,第1页。
    ①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②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③[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⑤陈纯仁:《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3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1页。
    ①康新贵:《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当代思潮》2003年第1期,第27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序言》(上册),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ⅱ页。
    ②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①[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②刘李胜:《论制度文明的批判性与融合性》,《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3期,第43页。
    ③刘李胜:《论制度文明的批判性与融合性》,《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3期,第43-44页。
    ④[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9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5页。
    ②[美]潘恩:《常识》,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页。
    ③[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6页。
    ①[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1页。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74页。
    ③[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2页。
    ④[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2页。
    ⑤[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12页。
    ⑥萧功秦:《百年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邓小平新政》。见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①李玉山:《人类社会演化发展运动论—人类社会四维空间生命系统》,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②参见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和谐社会是怎样建成的?》(上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美]潘恩:《常识》,马清槐等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5页。
    ④[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3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2-83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③[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5-2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⑤王科:《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核心》,《天府新论》2004年第2期,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④[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页。
    ①[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页。
    ②[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页。
    ③[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4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5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2页。
    ②贺祥林:《论制度文明》,《河北学刊》,1986年第3期,第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④[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6页。
    ①[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8页。
    ②[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4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2页。
    ④参见[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⑤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②陈启能、姜芃等:《文明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③张伦书:《论制度文明》,《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1页。
    ④[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⑤有些学者认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是表征政治发展的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三个概念概念,尤其是关于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的异同,学界存在争议,本文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的。具体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金太军:《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学理分析和实践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3页。
    ①金太军:《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学理分析和实践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3页。
    ②拓夫、张东东等:《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译者前言》。见[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刘李胜:《论制度文明的批判性和融合性》,《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3期,第44页。
    ③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参见李元书、何影:《论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和功能》,《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第9页。
    ②参见李元书、何影:《论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和功能》,《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第9页。
    ③[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79页。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页。
    ⑤[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
    ⑥[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①[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②李玉山:《人类社会演化发展运动论——人类社会四维空间生命系统·发展社会主义宣言》,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82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4页。
    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35页。
    ②[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3页。
    ⑤[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4页。
    ⑥[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7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3页。
    ③[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3页。
    ④[法]邦曼雅·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5-246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0页。
    ②[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2页。
    ③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④[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页。
    ②毋耀辉:《论制度文明》,《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第5页。
    ③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页。
    ④[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1页。
    ①[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1页。
    ②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
    ③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④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⑤[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页。
    ⑥[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页。
    ①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9页。
    ③[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76页。
    ②[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1页。
    ③[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7页。
    ④[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5页。
    ①[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文艺复兴》(上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6页。
    ②[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文艺复兴》(上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3页。
    ③[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7页。
    ④[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卷),[英]D.C.萨默维尔编,郭小凌、王皖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830页。
    ⑤[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6页。
    ①何影:《影响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页。
    ②何影:《影响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第36页。
    ①管东贵:《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以血缘解纽为脉络》,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2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③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
    ④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6页。
    ①参见[前苏联]巴士金:《沙利·路易·孟德斯鸠》,王承植译。见[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77页。
    ②[前苏联]巴士金:《沙利·路易·孟德斯鸠》,王承植译。见[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86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0页。
    ④[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20页。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77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②[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页。
    ③[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④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3页。
    ②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③[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79页。
    ①[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刘庆林、张光博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③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119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④转引自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①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9页。
    ②萧功秦:《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发展中的优势问题》。见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④[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4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②毋耀辉:《论制度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第5页。
    ③徐显明、齐延平:《制度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第18页。
    ④[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页。
    ⑤[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页。
    ②[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8页。
    ⑤参见刘诚、杨绍琼:《人民利益至高无上——论新时期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1页。
    ⑥[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3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80页。
    ③邹文杰:《略论制度与制度文明建设》,《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10期,第52页。
    ①[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页。
    ②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1页。
    ①《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②杨海蛟:《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④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4页。
    ①[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5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④详见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3-70页。
    ⑤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2页。
    ⑥胡伟:《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推荐序言》。见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⑦[美]霍华德·威亚尔达主编:《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①贺祥林:《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再议》,《江汉论坛》1987年第10期,第22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3页。
    ④[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①[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76页。
    ②[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8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9页。
    ⑤[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⑥[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2页。
    ⑦[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4页。
    ⑧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2页。
    ①[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3页。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0页。
    ③[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15页。
    ④[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⑤[法]邦曼雅·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08页。
    ⑦[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刘建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制度文明》,《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第53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参见[美]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倪勇等:《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8页。
    ⑤[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页。
    ⑥[意]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任军锋、宋国友、包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⑦参见如下文献资料:万绍和:《从古代正义到现代正义》,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林进平:《从正义的参照管窥古代正义和近代正义的分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3页。
    ②[意]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任军锋、宋国友、包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③[意]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任军锋、宋国友、包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④需要指出的是,此论点适用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至于现代社会战争与革命时期的情况则另当别论。
    ⑤倪勇等:《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⑥倪勇等:《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0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8页。
    ④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37页。
    ①转引自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④[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6页。
    ⑤参见[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7页。
    ①[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385页。
    ②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③麻宝斌等:《十大基本政治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④范明生:《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礼和正义》,《上海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期,第32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①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②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0页。
    ①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③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④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③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100页。
    ①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49页。
    ②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③刘李胜:《论制度文明的三个层次》,《河北学刊》1992年第3期,第62页。
    ④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⑤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173页。
    ②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的相关分析框架及内容,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59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②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③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②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③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①参见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159页。
    ①[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0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序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页。
    ②萧功秦:《百年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见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③转引自萧功秦:《百年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见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④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①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3页。
    ②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1页。
    ②[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9页。
    ①[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8页。
    ④[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13页。
    ⑤[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4页。
    ①参见张立进:《历史中的政治政治中的历史——从希罗多德的〈历史〉看西方民主的滥觞》,《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15-116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4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7页。
    ②[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8页。
    ③[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440页。
    ④参见张立进:《历史中的政治政治中的历史——从希罗多德的〈历史〉看西方民主的滥觞》,《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16-117页。
    ①陈纯仁:《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③[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7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
    ①转引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57页。
    ②王天玺:《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求是》2002年第12期,第31页。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5-177页。
    ④拉栖代梦人看到雅典的实力日益坐大,而且根本无意服从他们的管制,他们就想到,如果雅典人民得到了自由,他们将很可能和他们一样强大,但如果这些人处于僭主的压迫之下,那么他们就是很软弱的,并且是服服帖帖的。因此斯巴达人把其他盟邦的使者找来要恢复雅典的僭主政治,不过最终遭致反对而没有取得成功。见前引书,第290-291页。
    ⑤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58页。
    ⑥[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9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2页。
    ③[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9页。
    ④[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6页。
    ⑤[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⑥[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页。
    ①[美]潘恩:《人权论》,吴运楠、武友任译。见潘恩著:《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①[俄]鲍里斯·卡普斯京:《“文明”的某些政治含义》,陈源译,《第欧根尼》2010年第1期,第120页。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2日《人民日报》第2版。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3页。
    ④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①林喆:《文明、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也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及内涵》,《理论前沿》2002年第22期,第1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3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论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上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台湾幼狮文化公司1972年版。
    [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吴运楠、武友任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亚历克斯·英格尔斯:《社会学是什么》,陈观胜、李培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日]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毛良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刘庆林、张光博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乔森纳·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德]斯宾格勒:《西方文明的没落》,陈晓林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自由与正义》,廖申白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A.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徐节文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德]柯武刚、[加]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王天成、林猛、罗会钧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文艺复兴》(上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宗教改革》(下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冯棠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邦曼雅·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董建中、王大庆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意大利]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任军锋、宋国友、包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钟开斌、王洛忠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法]弗朗索瓦·基佐:《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张清津、袁淑娟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下卷),[英]萨默维尔编,郭小凌、王皖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孙本文:《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
    白秀雄等:《现代社会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
    万斌:《论社会主义文明》,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钟克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袁亚愚、詹一之主编:《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萧斌:《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华金、王淼:《社会发展论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言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辛向阳、王鸿春主编:《文明的期盼——影响人类的十大文明理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袁峰:《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问题的制度对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继文:《政治制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出版室2000年版。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健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版。
    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阮伟:《文明的表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容敬本、高新军主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施治生、郭方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玉山:《人类社会演化发展运动论——人类社会四维空间生命系统》,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
    涂大杭:《精神文明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驰等:《宪政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纯仁:《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倪勇等:《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和谐社会是怎样建成的?》(上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韦广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杨海蛟:《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崔希福:《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任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管东贵:《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以血缘解纽为脉络》,中华书局2010年版。
    刘远航:《汤因比历史哲学》,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陈启能、姜芃等:《文明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麻宝斌等:《十大基本政治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德]埃德蒙·拉达尔:《危机与文明》,阿劳译,《第欧根尼》1987年第1期。
    [美]佩里·安德森:《文明及其内涵》,叶彤译,《读书》1997年第11期。
    [美]理查德·斯格特:《比较制度分析的若干要素》,阎凤桥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1期
    [英]王斯福:《文明的概念与中国的文明》,孙国东译,《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九)》2009年3月30日。
    [俄]鲍里斯·卡普斯京:《“文明”的某些政治含义》,陈源译,《第欧根尼》2010年第1期。
    [美]彼得·卡赞斯坦:《世界政治中的文明: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和中国化》,康杰译,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办《观察与交流》2011年第82期。
    吴文藻:《论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社会科学报(云南大学)》1941年第1卷。
    贺祥林:《论制度文明》,《河北学刊》1986年第3期。
    毋耀辉:《论制度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刘李胜:《制度文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初探》,《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贺祥林:《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再议》,《江汉论坛》1987年第10期。
    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
    王格:《政治制度化: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5期。
    杨忠文:《评胡适的文明观及文化的自然淘汰选择论》,《学术交流》1989年第6期。
    刘李胜:《论制度文明的批判性和融合性》,《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3期。
    刘李胜:《论制度文明的三个层次》,《河北学刊》1992年第3期。
    商红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贺祥林:《制度文明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
    吴二持:《胡适文明观论析》,《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刘筱红:《论胡适的再造文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洋龙、移山:《政治制度功能论》,《发展论坛》1995年第12期。
    徐明华:《论制度的结构及其意蕴》,《求索》1996年第3期。
    董建新:《论制度功能》,《现代哲学》1996年第4期。
    陈朝宗:《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理论学习月刊》1996年第6期。
    程学军、曹荫全:《关于制度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孙国新、王国琼:《论社会文明与制度文明》,《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5期。
    刘田喜:《邓小平制度文明建设思想探讨》,《江汉论坛》1997年第7期。
    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杨东辉:《应把制度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张渝政:《论制度文明建设》,《天府新论》1998年第5期。
    顾作义:《论建设制度文明》,《现代哲学》1999年第2期。
    范明生:《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礼和正义》,《上海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期。
    陈卯轩:《制度文明:从权力本位到法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韦莹:《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法兰西文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喻承久:《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独立序列》,《江汉论坛》1999年4期。
    [韩]金柱演:《制度文明:先进的社会文明》,《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0期。
    刘煜、田中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制度文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金太军:《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学理分析和实践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刘京希:《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期。
    李福岩:《论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
    申家仁:《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进步原则》,《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贾英健:《从社会哲学的视野看制度的本质》,《理论学刊》2001年第4期。
    宋光伟:《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初探》,《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朱海燕:《制度文明与我国社会文明建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邹文杰:《略论制度与制度文明建设》,《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10期。
    刘建军:《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陈炎:《“文明”与“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徐显明、齐延平:《制度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陈纯仁:《制度文明论略》,《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
    王天玺:《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求是》2002年第12期。
    林喆:《文明、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也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及内涵》,《理论前沿》2002年第22期。
    虞崇胜:《文明的科学涵义探微》,《学术界》2003年第1期。
    康新贵:《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当代思潮》2003年第1期。
    张伦书:《论制度文明》,《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贾建梅、冯石岗:《解析“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杨兴林:《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根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方宁、赵罡:《论邓小平的制度文明思想》,《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李元书、李宏宇:《论政治制度的要素结构》,《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6期。
    何良安:《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本质》,《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2期。
    王科:《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核心》,《天府新论》2004年第2期。
    房玉霞:《民主与制度文明的内在逻辑——论二者的一致性》,《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郑玉兰:《“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辨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陈纯仁:《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与制度文明建设关系之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高征难:《制度文明及主要地位和作用》,《求索》2004年第7期。
    何影:《政治制度文明的要素结构》,《理论导刊》2005年第2期。
    杨海蛟、王琦:《论文明与文化》,《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师泽生、王琦:《论政治文明的属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杨龙、戴扬:《论制度的结构、功能与绩效》,《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
    何影:《影响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
    李元书、何影:《论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和功能》,《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
    贾英键:《从社会哲学的视野看制度的本质、现代转型及功能》,《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唐皇凤:《理性化与民主化——西欧现代制度文明成长的内在机理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刘诚、杨绍琼:《人民利益至高无上——论新时期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田广清、李倩、刘建伟:《制度的十大功能:学理层面的诠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刘建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制度文明》,《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陈春华:《西方行政制度的萌芽——古代雅典、罗马的执政官制度》,《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林进平:《从正义的参照管窥古代正义和近代正义的分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丁英宏:《制度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走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齐超:《制度本质探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田广清:《制度的功能:学理层面的解读》,《领导科学》2009年第2期。
    高玉平:《从西方制度现代化进程谈社会正义内涵》,《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张立进:《历史中的政治政治中的历史——从希罗多德的〈历史〉看西方民主的滥觞》,《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刘文明:《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叶麒麟:《生产力、阶级与国家:马克思制度变迁的机理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马雪松:《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发生路径、内在逻辑及意义评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张立进:《制度文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的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杨俊:《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北方论丛》2011年第6期。
    陈光明:《陈独秀早期政治文明思想探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万绍和:《从古代正义到现代正义》,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探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刘李胜、王西华:《重视研究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1986年9月8日《光明日报》第3版。《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198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第1版。
    胡伟:《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2003年2月17日《学习时报》第5版。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2日《人民日报》第2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王伟光:《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2011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版。
    Walton H. Hamilton.“Institution”,Eduin R. A. Seligman and Alvin Johnson(eds),Encyclopaedia ofthe Social Science,London: Macmillan,1932.
    Eugene N.anderson and Pauline R.Anders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Continental Europ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7.
    Friedrich Nietzsche,“The Will to Pow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and R. J.Hollingdale, ed.By Wlater Kaufmann, Vintage Books,1967.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Andrew Schitter,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Robert R. Alford and Roger Friedland, Power of Theory:Capitalism, the State, andDemocra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1985.
    Paul D. Bush,“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JEI, Sept.1987.
    Daniel Bell, The End of Ideology: On the Exhaus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Fift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Wolfram Elsner,“Adam Smith’Model of the Origins and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 JEI, March,1989.
    W.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sations,London: Sage,1995.
    Jan-Erik Lane, Co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996.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Svante Erss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al:Performance andOutcomes,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Ian Shapiro, Stephen Skowronek, and Daniel Galvin, eds., Rethinking Political Istitutions: The Antof the state,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Jean Blondel,“About Institutions, Mainly, But not Exclusively, Political”, in R.A. W. Rhodes,Sarah A. Binder, and Bert A Rockman,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Institution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