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应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产业理论,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维度的诠释与分析,力求完整而深刻地描绘出香港电影产业的流变过程,并揭示出香港电影的产业经验对内地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对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进行历史分期。依照香港电影产业自身的发展特色及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分为初创时期、成熟时期、第一次繁盛时期、转型时期、第二次繁盛时期和多元化时期六个时期。以后各章分别依照四种产业理论,对不同时期的香港电影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以四种不同的维度诠释出其流变过程。
     第一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产业链中三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结构的流变。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的初创和成熟时期,其产业组织遵循着传统的SCP范式:在结构的规范下,其行为也是最为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最终的绩效则完全受结构和行为的决定。历经50年代中后期的剧变后,香港电影产业组织突破了SCP范式,对绩效的追求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其行为特别是结构开始以绩效为出发点,包括制片业、发行业等在内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章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经济化和战略化的平衡问题,论述香港电影在效率和创新的互动中其产业模式的流变过程。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模式的流变,即是效率与创新之间不断平衡、达到最佳配置的过程。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平衡中,香港电影产业模式经历了独立制片体制→大厂体制→卫星制→院线制营销模→多元化模式的流变过程。
     第三章以战略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的竞争资源优势流变。其中第一节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主,分析香港电影中的产业资源流变轨迹。香港电影产业资源流变的过程,既为竞争资源和战略资源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一流变过程中,香港电影产业逐渐打造出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可持续性的战略优势。第二节以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中的转折时期,如何以战略性的项目实施来获得可持续性战略优势、促使电影经济的发展。
     结语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节从结构、模式、资源、项目4个层面对香港电影产业流变规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香港电影产业流变总体上表现出产业过程由被动为主动、产业行为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基本准则、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加大、产业项目逐渐走向高端的过程。第二节亦从产业结构、产业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等诸方面简要分析了香港电影的产业经验对内地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To strive to trace out the rheology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ntegrally and profoundly, the dissertation uses the related industrial theories of West Economics to annotate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n different aspects. It opens out the industrial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film, and gives some revel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s film industry.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exordium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nto differen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tself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dissertation divides the whol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nto six stages. They are Preliminary Stage, Mature stage, the First Prosperous Stage, Transitional Stage, the Second Prosperous Stage and Pluralistic Stage. Based on four industrial theorie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of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 and disser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n different periods, annotating its rheology in four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first chapter dissertates the rheology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change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in industry chai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he initial and mature period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SCP mode: restricted by its structure, its conducts were the simplest market actions, and its final performances totally determined by its structures and conducts. After the upheaval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50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broke through the SCP mode. Performance became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The conduct, especially the structure, began to take performance as a springboard, and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took place in variou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and publishing indus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dissertates the rheology of industrial mode of Hong kong's film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economization and strategy balance issue i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rheology of its mode is a process to continuously balance th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to their optimal collocation. During this course, Hong kong's film industrial mode experienced a rheological process from independent production system, large firm system, satellite system, theatre chains marketing mode to pluralistic mode.
     The third chapter dissertates the rheology of advantages of competitive resources of Hong kong's film with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rheological track of industrial resources of Hong kong's film with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The rheologyical process of the resources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s a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process of competitive and strategic resources. In this process,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gradually got its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obtained its sustainable strategic advantages.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how the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strategically carried out the project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o obtain sustainable strategic advantages which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economy.
     The final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summarizes the rheological rule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in four aspects of structures, modes, resources and projects,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rheology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generally exhibits a process of industrial process from passive to active, from industrial conducts to market oriented 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s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ontinually increased and its industrial projects gradually reach a high level. The second section simp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and its revelation to the mainland's film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mod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so on.
引文
[1]刘登翰.香港文学史[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6.
    [1]吕大乐、姚伟雄.暗箭难防:过渡状态与香港文化转型[G]∥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134.
    [2]卓伯棠.60年代“青春电影”的电影语言特色[M]∥罗卡,吴吴,卓伯棠.香港电影类型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125-126.
    [1]张脉强.战后香港经济发展的轨迹、因素与展望[G]∥俞明.《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3-344.
    [2]李明堃.变迁中的香港政治和社会[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3]史文鸿、吴俊雄.香港普及文化研究[G].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1]祁志勇.90年代香港电影工业状况[J].当代电影,2002(2):83.
    [1]Jean-Francois Lyotard.The Postmodition Conditon:A Report on Knowledge[M].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Reprinted b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2]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57.
    [3]陈树贞.乱中有序--徐克与香港电影制度[G]∥何思颖、何慧玲.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47.
    [1]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M].张浩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
    [1]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
    [2]Young,David,P.T.Modeling Media Markets:How Important is Market Structure?[J].Journal Media Economics,Vol.13,Issuel,2000,no.27-44.
    [3]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82-186.
    [1]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M].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109.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95.
    [1]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关于香港电影年产量的概念与数字并不统一,本文以当年公映的港产片数量作为其年产量,文中的表1.1-1.6、表1.10-1.11中的港产片年产量数据均以香港电影资料馆官方网站http//:www.filmarchive.gov.hk公布的数字为准。
    [2]吴昊.香港戏院钩沉录[G]∥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11-13.
    [1]郭静宁.卢敦:我那时代的影戏[G]∥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一: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130。
    [1]黄爱玲.童月娟:新华岁月[G]∥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一: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35页.
    [1]见香港电影资料馆官方网站http//:www.filmanchive.gov.hk.
    [2]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5.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58.
    [2]本表中香港的戏院数量参考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48.
    [1]傅葆石.港星双城记:国泰电影试论[G]∥黄爱玲.国泰故事.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69
    [1]张建德.国泰与武侠电影[G]∥黄爱玲.国泰故事.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110.
    [1]钟宝贤.兄弟企业的工业转变--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G]∥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7.
    [2]傅葆石.走向全球--邵氏电影史初探[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16.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10.
    [2]见香港电影资料馆官方网站htcp//:www.filmarchive.gov.hk.
    [1]傅葆石.港星双城记:国泰电影试论[G]∥黄爱玲.国泰故事.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67.
    [2]吴昊.香港戏院钩沉录.[G]∥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6.
    [3]本表部分数据来自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20表3.3;161表4.3.
    [1]廖一原等.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影响[G]∥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60.
    [2]此数据由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二: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341-349的片目统计得出。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22.
    [1]见香港电影资料馆官方网站http//:www.filmarchive.gov.hk.
    [1]吴昊.邵氏光影系列--文艺·歌舞·轻喜剧[G].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251.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47.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31.
    [2]本表中平均票价、港产片总票房及其年增长率分别来自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79,7.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97-298.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66-267.
    [2]本表中出品影片数量来自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291-334;总票房数据参考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679-700.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54.
    [1]本表中电影机构和从业人员数据均自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9;院线数量亦来自上书第346页.
    [1]陈清伟.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92.
    [2]见2006年10月23日《华商晨报》。
    [1]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611-612.
    [2]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98-401.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79-380.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401.
    [1]卢非易.台湾电影(1949-1994):政治、经济、美学[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364-365.
    [2]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64.
    [3]表中2004年后影片出品数量与2001年后的港产片总票房尽作参考,2002年后电影机构和从业人数的数据来自钟宝贤.香港电影业的兴衰变换(1997-2007)[J].当代电影,2007(3):69.
    [1]张燕.2004香港电影分析[J].电影艺术,2005(2):79.
    [2]钟宝贤.香港电影业的兴衰变幻(1997-2007)[J].当代电影,2007(3):72.
    [3]卓伯棠.邵氏兄弟与全球华语电视王国[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85.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83-384.
    [1]Williamson,O.E.Strategizing,Economizing,and Economic Oyga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 Special Issue,Vol.12,1991,pp.75-94.
    [2]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
    [1]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54.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40.
    [2]薛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M].香港: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92.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41.
    [2]罗卡.危机与转型:香港电影的跨界发展[G]∥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626.
    [1]钟宝贤.兄弟企业的工业转变--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G]∥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5.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49.
    [1]傅葆石.走向全球--邵氏电影史初探[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18.
    [1]参见香港电影资料馆口述历史计划,邹文怀访问,1997年2月27日。
    [2]大卫·波德威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李焯桃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62.
    [3]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二: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13.
    [1]薛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M].香港: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101.
    [1]叶月瑜.台湾:国泰与邵氏影业的跨国战场[G]∥黄爱玲.国泰故事.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147.
    [1]罗卡.危机与转型:香港电影的跨界发展[G]∥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629.
    [1]傅葆石.走向全球--邵氏电影史初探[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23.
    [1]“亚洲影展”起初名为“东南亚电影节”,由东南亚制片人协会于1954年创办,发起人为日本“大映”董事和制片的永田雅一。1957年后改称为“亚洲电影节”或“亚洲影展”,后又改组为“亚洲太平洋电影节”或“亚太影展”,此名沿用至今。
    [2]傅葆石.走向全球--邵氏电影史初探[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25.
    [1]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74.
    [1]参考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22.
    [2]见香港电影资料馆《邹文怀访问稿》,1997年2月27日。
    [1]参考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23.
    [1]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2.
    [2]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107.
    [1]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82-83.
    [2]理查德·科尔多瓦.明星制的起源[J].肖模译.世界电影,1995(2):70.
    [3]如李翰祥60年代与“邵氏兄弟”签约,每年拍摄五部影片,每部片酬为8千港元,一年总片酬为4万港元,分12个月支取,就相当于每月从公司领取3333港元的固定工资。
    [1]此表中的数据来自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611-612.
    [2]张彻.回忆录·二长篇[G]∥黄爱玲.张彻--回忆录·影评集.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53.
    [1]罗卡等.蔡澜谈邵氏、嘉禾跨国制作及交流[G]∥香港市政局.第二十四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跨世纪的香港电影.2000:141.
    [1]罗卡.危机与转型:香港电影的跨界发展[G]∥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631.
    [2]本表中平后三项的数据分别来自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12,92.
    [1]见香港九龙建业有限公司1985年公布的《九龙建业有限公司年报1984年》。
    [2]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128.
    [3]唐佳琳.建构中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研究[G]∥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03.
    [1]黄百鸣.舞台生涯幻亦真[M].香港:香港繁荣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198.
    [2]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89-290.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54-357.
    [1]许敦乐.垦光拓影[M].香港:简亦乐出版社,2005:112.
    [2]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60.
    [3]卢非易.台湾电影(1949-1994):政治、经济、美学[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298.
    [1]王海洲.邹文怀:从“邵氏”至“嘉禾”[G]∥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401-402.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48-351.
    [2]本表中的有关数据分别来自陈清伟.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12.92.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85.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414.
    [1]张燕.2004香港电影分析[J].电影艺术,2005(2):80-81.
    [1]此表中合拍片数据来自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60.及张晋锋。从“共融”到“共荣”--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十年市场分析[J].当代电影,2007(3):74.
    [1]赵实.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电影晚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25日.
    [2]UME为英文the 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的简称,中文意识为“终极电影体验”。
    [1]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46.
    [2]Chaharbaghi,Kazem and Richard Lynch.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Towards a Dynamic Resource-based Strategy[J].Management Decision,Vol.37,Issuel,1999,pp.45-50.
    [1]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48.
    [1]黄仁.邵氏公司的特色和影响[G]∥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08.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95.
    [1]傅葆石.港星双城记:国泰电影试论[M]∥黄爱玲.国泰故事.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64.
    [1]刘现成.邵氏电影在台湾[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31.
    [1]本段中数字来自陈美玲.邵氏兄弟在新加坡--20年代至70年代[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63.;钟宝贤.兄弟企业的工业转变--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G]∥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5.
    [2]本表数据来自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8-29.表中马来亚既为现在的马来西亚。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34.
    [2]彭炽.电影界出现了坚强搭配[J].银河画报,1971(156):50.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33.
    [2]罗卡.危机与转机:香港电影的跨界发展[G]∥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630.
    [1]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3:307.
    [2]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87.
    [3]本表数据来自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28-29.
    [1]吴楚帆.吴楚帆自传[M].转引自薛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M].香港: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63.
    [2]黄爱玲.从中联到光艺[G]∥黄爱玲.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6:91.
    [1]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123.
    [1]沈鉴治.旧影话[G]∥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二: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267.
    [2]容世诚.塑造形象/建构身份--从《南国电影》到《香港影画》[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250.
    [1]傅葆石.港星双城记:国泰电影试论[G]∥黄爱玲.国泰故事.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70.
    [2]陈炜智.丝竹中国·古典印象--邵氏黄梅调电影初探[G]∥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54.
    [1]托马斯·萨兹.好莱坞类型电影--公式电影制片与片场制度[M],李亚梅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23.
    [2]David Bordwell,Janet Staiger and Kristin Thompson,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pp96-112.
    [1]大卫·波德维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李焯桃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4.
    [1]De Wit,B.and R.Meyer.Strategy Synthesis-resolving Strategy Paradox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M].London:Internatia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9,pp.120-145.
    [1]黎民伟.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褓姆[J].当代电影,2004(3):31.
    [2]之前内地和香港电影学术界已经有了一致的定论:香港出品的第一部影片为《庄子试妻》。但近期内地和香港的的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偷烧鸭》应是第一部港产片。在并没作出有说服力的考证之前,本文依旧采用两地学术界之前作出的权威性定论。另关于《庄子试妻》的确切出品年代目前学术界亦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以曾在香港和内地两次出版的黎民伟日记为依据,认为该片出品时间为1914年,因为黎氏在1914年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甲寅与淑姬(即严珊珊--作者注)等担任制《庄子试妻》影片,伟任庄妻,姬扇坟。”,而甲寅年为1914年。但另一种观点以黎民伟多次对该片制作年份的表述为依据,认为《庄子试妻》摄制于1913年,因为黎氏亲自写到或讲到该片的制作年份共有八次,其中六次说是1913年,一次说是“民初年”,一次说是“甲寅”。以上资料见黎锡.黎民伟对《庄子试妻》制作年份的表述[G]∥俞小一、黎锡.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黎民伟纪念图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264-265。在最终结论尚未考察清楚之前,本书沿用后者观点,即《庄子试妻》出品于1913年,因为这种观点有更多的黎民伟本人言论的支持。
    [1]黎民伟.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褓姆[J].当代电影,2004(3):31.
    [2]罗卡.黎民伟与早期香港电影制作活动的再考察[J].当代电影,2004(3):28.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26.
    [1]卢敦.疯子生涯半世纪[M].香港:香江出版社,1992:82-85.
    [1]陈炜智.丝竹中国·古典印象--邵氏黄梅调电影初探[G]∥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43.
    [1]刘现成.邵氏电影在台湾[G]∥廖金凤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像.台北: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32-148.
    [1]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三:楚原[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6:33.
    [1]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60.
    [2]列孚、向竹.跳出香港看香港的香港人--吴思远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3):81.其中小坪顶为台湾拍摄古装片的热门外景地。
    [1]本部分中1999年之前的单片票房数据均来自陈清伟.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533-594.
    [1]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J].当代电影,2002(2):64.
    [1]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电影网htcp://www.chinafilm.com.
    [1]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电影网http://www.chinafilm.com.
    [1]童刚.实践科学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2007年电影工作报告.2008.01.30.
    [2]此表数据来自不同的途径,会和其他统计有一定的出入,它仅用于说明内地电影产业的发展走势。
    [3]饶朔光.论新时期后十年电影思潮的演进[J].当代电影,1999(6):68.
    [1]饶朔光.社会/文化转型与电影的分化及其整合--9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论纲[J].当代电影,2001(1):21.
    [2]本段中部分数据来自张晋锋.从“共融”到“共荣”--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十年市场分析[J].当代电影,2007(3):76.
    [1]张知民.香港掌故[G].香港:香港丰年出版社,1958.
    [2]关文清:中国银坛外史[M].香港: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
    [3]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李翰祥.影海生涯(上下册)[M].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6]李明堃.变迁中的香港政治和社会[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7]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8]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
    [9]黄百鸣.舞台生涯幻亦真[M].香港:繁荣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
    [10]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卢敦.疯子生涯半世纪[M].香港:香江出版社,1992.
    [12]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G].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
    [13]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1-5)[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2001.
    [14]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大全(第1-6卷)[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1997-2007.
    [15]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6]罗卡,吴昊,卓伯棠.香港电影类型论[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蜀永.简明香港史[G].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
    [18]中国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图志[G].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19]俞明.《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卢非易.台湾电影(1949-1994):政治、经济、美学[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
    [21]刘登翰.香港文学史[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2]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M].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0.
    [23]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回顾[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4]薛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M].香港:获益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0.
    [25]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一:南来香港[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
    [26]香港电影资料馆.不朽的巨龙--李小龙电影回顾展[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
    [27]李伟民.粤港澳社会关系[G].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8]廖志强.一个时代的辉煌--“中联”影评及资料集[G].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
    [29]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二: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
    [30]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1]黄爱玲.国泰故事[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
    [32]黄爱玲.张彻--回忆录·影评集[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
    [33]何思颖,何慧玲.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
    [34]大卫·波德威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李焯桃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5]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3.
    [36]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
    [37]廖金凤,卓伯棠,傅葆石,容世诚.文化中国的想象--邵氏影视帝国[G].台北: 台湾麦田出版,2003.
    [38]朗天.后九七与香港电影[M].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3.
    [39]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
    [40]黄爱玲.李晨风评论·导演笔记[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4.
    [41]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2]许敦乐.垦光拓影[M].香港:简亦乐出版社,2005.
    [43]俞小一,黎锡.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黎民伟纪念图文集[G].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44]黄爱玲.粤港电影因缘[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5.
    [45]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6]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
    [47]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M].张浩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
    [48]黄爱玲.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6.
    [49]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三:楚原[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6.
    [50]罗卡.香港电影点与线[M].香港: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06.
    [51]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2]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3]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G].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4]黄爱玲,盛安琪.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四:王天林[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
    [55]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香港《华字日报》、《文汇报》、《华商晨报》、《大公报》等部分年代的报纸;《香港电影资料馆通讯》、《电影双周刊》、《国际电影》、《南国电影》、《嘉禾电影》、《长城画报》等部分年代的刊物。
    [2]内地《中国电影报》、《新京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90年代以来的报纸;《中国电影年鉴》、《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90年代以来的刊物。
    [1]Williamson,O.E.Strategizing,Economizing,and Economic Oyganiz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 Special Issue,Vol.12,1991.
    [2]Jean-Francois Lyotard.The Postmodition Conditon:A Report on Knowledge[M],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Reprinted b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3]De Wit,B.and R.Meyer.Strategy Synthesis-resolving Strategy Paradox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M].London:Internatia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9.
    [4]Chaharbaghi,Kazem and Richard Lynch.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Towards a Dynamic Resource-based Strategy[J].Management Decision,Vol.37,Issuel,1999.
    [5]Young,David,P.T.Modeling Media Markets:How Important is Market Structure?[J].Journal Media Economics,Vol.13,Issuel,2000.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