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性别话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言”性别话语的细读和分析,反观“三言”创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探讨其历史源流,并思考这种观念与其文学表达(即话语,本文所说的话语,指的是“三言”特有的语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
     采用文献比勘这一经典的文献学方法实现文本细读,我们发现,“三言”中存在着两种性别话语的博弈。一是规范性性别话语(在本文的分析中简称为规范性话语)。这一话语深受主流性别规范的影响,是主流性别规范(以元典性别规范和理学性别观念为基本内容)在“三言”文本上的图解和演绎。二是与主流性别话语相冲突的非规范性性别话语(在本文的分析中简称为非规范性话语),它源于对发乎本心的情欲的肯定,以本真性为其根本特征,又具有多种丰富而鲜活的表现形态。两种话语以各种形式向我们展现的竞争与冲突,让“三言”性别话语系统在呈现出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面貌的同时,也绽放出因对抗、调和、妥协、战胜、和谐、解体等种种话语间的互动而独具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本文第一章述论了晚明主流性别规范和非主流性别意识的基本内涵,以期勾勒“三言”生存的性别语境。这不仅试图为以下的“三言”性别话语提供一个较为宏阔的视野,也希望能借此避免常为人们诟病的“新批评”方法中“只见微观不见宏观”之弊。本文第二章博综前人考据成果,厘清了“三言”中宋元、明话本小说的分布情况以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存留情况,这是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的前提和工作平台。本文第三章讨论了“三言”对宋元同题话本小说的改写情况。本文第四、五章则分别以单篇和多篇文献比勘为基础讨论了同母题在“三言”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不同表现。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认为,以共时性角度观之,在“三言”的性别话语系统中,规范性话语占了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从历时性角度观之,宋元话本小说中的许多非规范性话语都在“三言”的明代演绎中表现出弱化趋势。
Through the close reading and analyse of gender discourse in"Sanyan", the article wants to observe the gender thoughts of its authors, discuss their historic headstream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wteen gender thoughts and its literary express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on, we found there are two basic discourse forms in "Sanyan",one is normative discourse,which is influenced by mainstream gender criterion,the other is non- normative discourse,which was conflicted with normative one. As the article has showed,the former ,however,was mainly composed of classic gender criterion and Neo-Confucianism gender thoughts.On the contrary,non-normative discourse was based on emotion which was rooted in one's heart. With the counterwork and cooperateon of this two discourse, abundance and arrangements are presented,which make "Sanyan" take on full vitality.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mainstream gender criterion and non-mainstream gender thoughts in late Ming dynasty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outline the gender background of "Sanyan"; scholars' researches fruits are synthesized in chapter two,so that the scripts for story-telling (in Song and Yuan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novel written by storytellers of Ming dynasty are differentiated. With the discussion of chapter three, how the storytellers of Ming dynasty recomposited the same theme ones in Song and Yuan folk literature are showed;In the last two chapters, We addressed ourselves to the different textual representation bwteen Song and Yuan and Ming's scripts in "Sanyan" under the same topics .As a results, we figure out that normative discourse dominated the gender discourse in "Sanyan",and non- normative discourses expressed in Song and Yuan scripts for story-telling take on weaken trendency in "Sanyan".
引文
① [明]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① [法]西蒙那·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8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出《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页(上)。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上)。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下)。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中)。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9页(上),疏云:“弧者,示有事于武也;,事人之佩巾也。”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6页(中)。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9页(下)。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71页(上)。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71页(中)。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8页(下)。
    ⑦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2页(下)。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8页(下),疏云:“以其衰老无所嫌疑。”
    ⑨ 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8页(下)。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0页(上)、1383页(中)。
    ②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之《阳尊阴卑》第四十三,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6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41页(上)。
    ④ “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3页(中)。
    ⑤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3页(中)。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6页(中)。
    ⑦ 《大学》,出《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页。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4页(下)。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6页(下)。
    ② 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1页—1462页,具体引文从略。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2页(下)。
    ④ “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盛,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9页(中):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1页(中)。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8页(下),疏云:“五十始衰不能孕也,妾闭房不复出御矣。此御谓侍夜劝息也。”
    ② 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9页(上),引文从略。
    ③ [明]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十八,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60—661页。
    ④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朱熹注曰:“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参见《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6页。
    ⑤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经说》卷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27页。
    ① 参见[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经说》卷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27—1029页。
    ②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经说》卷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53页。
    ③ [宋]朱熹:《诗集传》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④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经说》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1页。
    ⑤ [宋]程颐、程颥:《二程集》之《河南程氏经说》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3页。
    ① [宋]程颐、程颥:《二程集》之《周易程氏传》卷三,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64页。
    ② [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③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四《澶娘墓志铭》,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1页。
    ④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孝女程氏墓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40页。
    ⑤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二《上谷郡君家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53、655页。
    ⑥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二《家世旧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58页。
    ①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②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二《语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③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④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3页。
    ⑤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7页。
    ⑥ [明]李贽:《焚书 续焚书》之《焚书》卷三《童心说》,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3页。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是“最初一念之本心”。
    ① [明]李贽:《焚书 续焚书》之《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页。
    ② [明]李贽:《焚书 续焚书》之《续焚书》卷四《书胡笳十八拍后》,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0页。
    ③ [明]李贽:《藏书》卷三十七《司马相如》,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24—626页。
    ④ [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董解元西厢题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2页。
    ⑤ [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牡丹亭记题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页。
    ⑥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之《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0页。
    ⑦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 [明]李东阳敕撰:《明会典》卷二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版,第367页。
    ② 《明史》卷三百零一《烈女传》,出《二十五史·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612—8620页。
    ③ [明]李东阳敕撰:《明会典》卷七十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版,第1254页。
    ④ [明]李东阳敕撰:《明会典》卷七十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版,第1255页。
    ⑤ 参见徐适端(编):《明实录类纂·妇女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425页。
    ⑥ [明]李东阳敕撰:《明会典》卷二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版,第367页。
    ⑦ 据《明史·艺文志一》,明代宫廷编写的女范类著作主要有:《女诫》一卷,洪武中,命儒臣编;高皇后《内训》一卷;文皇后《劝善书》二十卷;章圣太后《女训》一卷,献宗为序,世宗为后序;慈圣太后《女监》 一卷等。按:其中《内训》应为文皇后著,《四库全书总目》之《内训提要》有详细的考据,从《提要》。
    ① 参见王尔德著:《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第五章《日常礼仪规矩》,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 [明]吕坤:《闺范图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9册,第479—653页。《闺范图说》前一卷为《嘉言》,皆采六经及《女诫》、《女训》诸文为之训释。后三卷为《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叙其本事,而绘图上方,并附以赞文,颇浅近,取易通俗也。
    ③ [明]李贽:《焚书 续焚书》之《续焚书》卷一《与周友山》,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页。
    ④ 参见吴存存:《明清性爱风气》第一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⑤ 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二十四卷。从历代百家杂著中辑录、润饰有关“情”的故事,以类相从,分为情贞、情缘等类,各卷又有补遗若干。《情史》集中表达了冯梦龙编撰该书的用意和围绕“情”的一系列观点。
    ⑥ 《古今谭概》共三十六卷三十六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明冯梦龙撰。是编分类汇辑古事,以供谈资。然体近俳谐,无关大雅。”《古今谭概》编成后流传不广,故于万历年间重刻时更名《古今笑》,始得广为流传。清康熙年间,朱石钟、朱姜玉、朱言声将该书删削为三十四类刊行,题为《古今笑》,由李渔作序。
    ① 《挂枝儿》又名《童痴一弄》,共十卷,《山歌》又名《童痴二弄》,共十卷,二者均有明写刻本存世。冯梦龙大胆从歌儿妓女、田夫野竖中搜集、整理、评注民间俗曲,刻成此二书。
    ② 所谓外叙述者是指第一层次故事的讲述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章回小说中的楔子和尾声。参见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③ [明]冯梦龙:《山歌》卷四,出《冯梦龙全集》(影印本)第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④ [明]冯梦龙:《情史》卷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1页。
    ⑤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76页(上)。
    ⑥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8页(上)。
    ⑦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5页(上)。
    ① [明]冯梦龙:《挂枝儿》卷一,出《冯梦龙全集》(影印本)第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页。
    ②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③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三十八《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20页。
    ④ [明]冯梦龙:“三言”之《醒世恒言》卷十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⑤ [明]冯梦龙:“三言”之《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5页。
    ⑥ [明]冯梦龙:《情史》卷三,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67页。
    ⑦ [明]冯梦龙:《情史》卷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页。
    ⑧ [明]冯梦龙:《情史》卷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3页。
    ⑨ [明]冯梦龙:《情史》卷十七,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⑩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三十八《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① [明]冯梦龙:《挂枝儿》卷一,出《冯梦龙全集》(影印本)第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② [明]冯梦龙:《情史》卷十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③ [明]冯梦龙:《情史》卷三十三,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544页。
    ④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二十三《乐小舍拚生觅偶》,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⑤ [明]冯梦龙:《情史》序,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页。
    ⑥ [明]冯梦龙:“三言”之《醒世恒言》卷十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⑦ [明]冯梦龙:《情史》卷十四,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⑧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三《痴绝部》,出《冯梦龙全集》(影印本)第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① [明]冯梦龙:《挂枝儿》卷一,出《冯梦龙全集》(影印本)第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②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三《痴绝部》,出《冯梦龙全集》(影印本)第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③ [明]冯梦龙:《情史》卷三,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67页。
    ④ [明]冯梦龙:《情史》卷七,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⑤ [明]冯梦龙:《情史》卷十三,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⑥ [明]冯梦龙:《情史》卷十四,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06页。
    ⑦ [明]冯梦龙:“三言”之《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① [明]冯梦龙:“三言”之《喻世明言》卷二十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② [明]冯梦龙:《情史》卷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46页。
    ③ 如老子就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参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④ [明]冯梦龙:《情史》卷四,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90页。
    ⑤ 他在《古今谭概》中设《闺诫》部,认为“女德之凶,无大于淫妒”。参见《冯梦龙全集》第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53页。
    ⑥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三十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① [明]冯梦龙:“三言”之《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② [明]冯梦龙:《情史》卷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7页。
    ③ [明]冯梦龙:《情史》卷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3页。
    ④ [明]冯梦龙:《情史》卷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3页。
    ⑤ [明]冯梦龙:《情史》卷一《补遗》,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4页。
    ⑥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三十五《况太守断死孩儿》,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98页。
    ① 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一章,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 据胡士莹考证,宋代说话的场所有瓦子勾栏、茶肆酒楼、露天空地与街道、寺庙、私人府第、富廷、乡村等7种。
    ③ 如《东京梦华录》卷五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卷二则载在说话演出的主要场所,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④ 据《喻世明言》序载:“泥马倦勤,以太上享天下之养,仁寿清暇,喜阅话本,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明]冯梦龙:“三言”之《喻世明言》,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页);据《七修类稿》卷二十二:“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⑤ 如王国维认为是小说、说经、说参请、说史书;鲁迅认为是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孙楷第认为是小说、说经、讲史书、合生商谜;谭正璧认为是小说、谈经、讲史书、商谜;赵景深认为是小说、说经、讲史、说诨话;胡士莹认为是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程毅中则认为小说、讲史之外,其余二家不必拘泥。
    ① “又有王六大夫,元系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衍《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参见[宋]吴自牧:《梦粱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3页。
    ③ [宋]吴自牧:《梦粱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④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1页。
    ⑤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①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序》,出《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② 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页。
    ③ 分别参见《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明清二代的平话集》,(出《中国文学论集》[下],郑振铎著,开明书店印行)、《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古本稀见小说汇考》(谭正璧、谭寻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话本小说史》(欧阳代发著,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宋元小说研究》(程毅中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为避行文琐碎,不再一一标注页码。
    ④ 有▲标志的为郑振铎认为把握较大的明代话本小说。
    ⑤ 正文出《双槐岁钞》,可作为其为明代话本小说的证据之一。
    ① 《明清二代的平话集》,出《中国文学论集》(下),郑振铎著,开明书店印行,第554—555页。
    ② 阿因所辑《翡翠轩》和《梅杏争春》残缺太甚,不录。
    ① 该篇虽纯用文言,郑氏认为,是说话人以之为底本,因无暇改作,加入话了事。郑振铎将这种现象称为“别体的话本”(郑振铎:《明清二代的平话集》,出《中国文学论集》(下),开明书店印行,第594—595页)。本文从之,仍将之定为宋代话本小说。
    ② 该篇虽然保留了唱本的形式,但郑氏认为是说话人取唱本作为自己的话本底本。本文从之,仍将之定为宋代话本小说。
    ③ 参考胡士莹、程毅中(参见《宋元小说》,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意见,将之断为宋元话本小说。
    ① [明]谢肇:《五杂俎》卷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0—211页。
    ①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页。
    ② 参见[美]萨利·J.肖尔茨著,龚晓京译:《世界思想家译丛·波伏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7页。
    ① 参见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174页。
    ① 这种男女性别期待的互渗与弗洛伊德的性别理论有关。但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仅从生理结构的差异作出解释多有不满。鉴于此,被台湾一些学者称为“雌雄同体”的这一概念,在一些学者看来译成“男女双性”“更能表现其精神上及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意义”。(参见[美]孙康宜:《走向男女双性的理想——女性诗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出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 交互作用是波伏瓦存在主义女性理论不同于萨特的一个重要概念。波伏瓦认为爱一个人,应该爱她的不同。个体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差异才能获得对自身的认识,个体认识和主张自身的自由与努力使他人获得自由是同一个过程。参见[美]萨利·J.肖尔茨著,龚晓京译:《世界思想家译丛·波伏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55页。
    ③ [美]萨利·J.肖尔茨著,龚晓京译:《世界思想家译丛·波伏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页。
    ④ 萨特认为,自在的存在是指重复不变的物质存在,自为的存在指的是变动不居、有意识的存在。他认为,通过作出选择和决定,重新肯定已有的目标和计划,或者确定新的目标和计划,我们才为自己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本质身份。(参见[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258页)
    ① [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牡丹亭记题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页。
    ①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① 参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 其余4人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之薛婆,《单符郎全州佳偶》之郑司理,《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之卖鹌鹁儿的,《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之卖花婆。
    ①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九,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10页。
    ① 参见[美]萨利·J.肖尔茨著,龚晓京译:《世界思想家译丛·波伏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3—64页。
    ② 参见[美]萨利·J.肖尔茨著,龚晓京译:《世界思想家译丛·波伏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4页。
    ① [明]冯梦龙著:《情史》之《龙子犹序》,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页。
    ①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之卷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 参见[美]艾梅兰《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其所生成的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②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
    ① [明]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卷十二,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9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第299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第302页。
    ①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87页。
    ②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四节的相关分析。
    ③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五,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五,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①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28页。
    ③ [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①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6页。
    ③ 如在任 杀妻后,官府勘官认为,“本犯奸夫淫妇,理合杀死”。文末叙述者借后人作诗赞扬任“除却奸淫拚自死,刚肠一片赛阎罗”。
    ① [明]冯梦龙“三言”之《喻世明言》卷二十四,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② [明]冯梦龙“三言”之《喻世明言》卷二十四,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① 参见马斯洛著,许金声、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7—29页。马斯洛认为,这种强大的情感体验是有着自我丧失或自我超越的体验,而且还有某些基本力量的增强与复苏,是人自我实现的心理特征之一。
    ② [明]冯梦龙:“三言”之《醒世恒言》卷十四,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① [明]冯梦龙:《情史》卷八,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② [明]冯梦龙:《情史》卷十,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③ [明]冯梦龙:《情史》卷二十,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476页。
    1.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朱丽亚·T.伍德著,徐俊、尚文鹏译:《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邱仁宗主编:《女性主义与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蔡一平、王政主编:《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妇女史译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谭兢常、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7.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晓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1.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2.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13.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守节、再嫁、缠足及其他——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日]山川丽著,高大伦、范勇译:《中国女性史》,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15.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6.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7.[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22.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李贞德、梁其资主编:《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27.李晓江主编:《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版
    29.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0.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乐烁:《迟到的潮流——新时期妇女创作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3.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34.[美]艾梅兰著,罗琳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的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6.康正果:《身体与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7.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8.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9.张宏生主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0.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1.琼·斯格特:《社会性别,一个有助于历史分析的概念》,见《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妇女史译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3.Kathleen Lennon:《认识论与公共政策》,见《女性主义与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杜芳琴:《父系制延续与父权制建立:夏商周妇女与社会性别》,见《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论: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6.佟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女权主义认识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Marjorie C.Miller:《女性主义:认同和哲学重建》,见《女性主义与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杜芳琴:《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理性与性别关系》,《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9.李伯重:《问题与希望:有感于中国妇女史的研究现状》,见《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赵崔莉:《明代妇女二元性及其地位》,《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11.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12.韩小忙:《试论西夏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3.宋德金:《辽金妇女的生活地位》,《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4.丁伟忠:《明代妇女教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15.郭松义:《在清史研究中对社会性别的思考》,见《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高世瑜:《关于妇女史的几点思考》,见《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陈书录:《“德才色”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女性群体文学的兴盛——明代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18.杨丽莹:《从明人女子诗集的编纂看明代妇女文学现象》,《华夏文化》20001年第1期
    19.潘冬梅:《文本作者性别:浅议〈列朝诗集闰集〉香奁部分的编选与时代》,《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0.王莉芳,赵义山:《晚明闺阁曲家群体形成原因初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21.[美]孙康宜:《走向“男女双性”的理想——女性诗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见《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2.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清代妇女弹词小说中的自我呈现》,见《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23.李艳梅:《从性别视角论〈红楼梦〉女性文化的“痴情”生命境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24.孙绍先:《“性英雄”的冒险——〈肉蒲团〉论》,见《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5.孙枚、熊贤关:《解读〈琵琶记〉、〈白兔记〉中妻的呈现》,《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
    26.马瑞芳:《〈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文史哲》2000年第4期
    27.盘剑:《女性与现代海派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
    28.常彬:《延安时期丁玲女性立场的坚持与放弃》,《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29.喻见:《女性书写和男性写作的两种意义场——〈我在霞村的时候〉与〈荷花淀〉的比较阅读》,《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30.陈淑梅:《新时期女性小说话语权威的建立》,《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31.彭兆荣:《古希腊文学中女性性格的分离与原型辐射》,见《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2.胡莲玉:《无爱的世界:〈型世言〉的女性世界》,《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33.肖扬碚:《文化的衰落与裂变——〈金瓶梅〉婚姻家庭文化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34.张金兰:《试论〈金瓶梅〉中几类女性的服饰》,《枣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世界思想家译丛·波伏瓦》系列,[美]萨利·J.消尔茨著,龚晓京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才女彻夜未眠——请代妇女弹词小说中的自我呈现》,胡晓真著,见《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藏书》,[明]李贽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著,岳麓书社2002年版。
    《春秋繁露义证》,[清]苏舆撰,中华书局1992年版。
    《从性别视角论〈红楼梦〉女性文化的“痴情”生命境界》,李艳梅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二程集》,[宋]程颐、程颢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二十五史·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焚书 续焚书》,[明]李贽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
    《冯梦龙全集》(影印本),[明]冯梦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康正果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古本稀见小说汇考》,谭正璧、谭寻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古代小说史料简论》,程毅中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广志绎》,[明]王士性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王昕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话本小说史》,欧阳代发著,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话本小说史》,萧欣桥、刘福元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解读〈琵琶记〉、〈白兔记〉中妻的呈现》,孙枚、熊贤关著,《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
    《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其所生成的意义》,[美]艾梅兰著,罗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赵世瑜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历史、史学与性别》,李晓江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梦粱录》,[宋]吴自牧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明代社会生活史》,陈宝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明会典》,[明]李东阳敕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版。
    《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王尔德著,岳麓书社2002年版。
    《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张宏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性爱风气》,吴存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实录类纂·妇女史料卷》,徐适端(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李晓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女性主义》,李银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女性主义与公共政策》,邱仁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七修类稿》,[明]郎瑛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情史》,[明]冯梦龙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
    《日知录》,[明]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三言”,[明]冯梦龙著,岳麓书社2002年版。
    《三言两拍资料》,谭正璧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身体与情欲》,康正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诗集传》,[宋]朱熹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
    《宋元话本》,程毅中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元小说研究》,程毅中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汤显祖诗文集》,[明]汤显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阳明全集》,[明]王阳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五杂俎》,[明]谢肇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小说旁证》,孙楷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新批评》,[美]约翰·克罗·兰色姆著,王腊宝、张哲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美]朱丽亚·T.伍德著,徐俊、尚文鹏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性别诗学》,叶舒宪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性经验史》(增订版),[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叙事虚构作品》,[法]里蒙—凯南著,姚绵清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话本大系》之《京本通俗小说等五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话本大系》之《《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话本大系》之《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婚姻史》,陈顾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杜芳琴、王政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
    《中国文学论集》,郑振铎著,开明书店印行。
    《周敦颐集》,[宋]周敦颐著,岳麓书社2002年12月版。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著,许金声、刘锋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走向“男女双性”的理想——女性诗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美]孙康宜著,见《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