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各国公众作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参与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外交的公开化、大众化成为了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也正是公共外交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要求。而依托于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公民外交,是公共外交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使得公民可以作为实施主体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融入国际公民社会的同时,通过组织或个人的品牌构建来塑造国家形象,进而提升一国的国际地位。而国家领导人,作为最为特殊的一类公民,他们既是普通公民之一,同时也因其岗位职责的特殊性而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的重要性也因此体现出来。
     本文研究的主题“国家领导人品牌”在国内外的学术领域是比较新的概念,与其相近的概念有国家领导人形象、国家领导人媒介形象等。本文尝试对“国家领导人品牌”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其构建放在公共外交和整体外交体系下进行研究,具有完善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补充政治传播学及个人品牌相关理论的理论意义,以及塑造国家形象并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整理并回顾了公共外交、品牌、国家品牌及个人品牌的相关理论,在借鉴企业品牌、国家品牌、个人品牌的构建理论及政治营销学模型的基础上,试图完整构建“国家领导人品牌”的分析框架,分析其构建的制约因子及影响作用。
     本文在案例研究部分选取了中美两国的实践案例进行对比研究。中国方面选取了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全球化时代后的近期代表人物温家宝总理进行其品牌构建的系统研究,美国方面则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位美国国家领导人的案例进行品牌构建的多面研究,经过中美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在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的对比对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提出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化时代各国对公共外交的愈加重视及“魅力外交”时代的到来,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的研究将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话语权的提升以及国家文化传播起到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With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exchanges between nations have become ever more frequent. As majorparticipant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public have been playing an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le the trendof the globalization era being openness and popularization in diplomaticmatters, it calls for the public diplomacy to step onto the stage ofhistory. Citizen diplomacy, evolv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now a new field of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It allows citizens to perform diplomatic activities with the public ofother countries as subjective, through which whey blend in with the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elevate the national image by personal ororganizational brand building. National leaders are the most special kindof citizen, and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leaders’ brand building isbeyond argument for their commonness as a citizen and uniqueness in theirposition that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the nation and govern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national leader’s brand”, a rather newconcept in academic field domestic and abroad. Similar concepts includenational leader image, national leader media image and so on. The authorwill tr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leader’s brand” in the paperand the study will be carried on within the system of public diplomacyand integral diplomacy.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of this paper lies inperfection of diplomatic theory system and the supplement to the relativetheory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onal brand. In practice, thispaper may build the national image and protect national interest. The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collects and organizes relative theories ofpublic diplomacy, brand, national brand and personal brand and tries toperfect the analytic framework of “national leader brand” and analyzes the constraint and influence in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part of case study, the paper picks practical cases of Chinaand America for comparative study. Wen Jiabao, former premiere of China,a representative of national figures since globalization and the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chosen to be the subject of nationalleader brand building for a systematic study, while the brand buildingcases of several national leaders of America since1970’s are studiedfrom various aspects. Through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ationalleader brand building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the paper will project policy and suggestions in China’s national leaderbrand building.
     With the more emphasis on public diplomacy in globalization era andthe arrival of “charm diplomacy”, study of national leader brandbuilding will become an even more positive impetus in the national imageconstruction, national voice expansion and national culturalcommunication.
引文
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2王珏著:《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3金应忠:“国家对外行为:公众情绪的作用”,载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第79页
    4邵培仁著:《政治传播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美】菲利普·科特勒、欧文·瑞恩等著:《塑造知名度——论个人品牌营销》,赵银德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6【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王珏著:《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8李琮主编:《世界经济大词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可参见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6页;胡元梓、薛晓源主
    15《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
    16Santa Barbara,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ctionary, California:Clio Press Ltd,1988, P33
    17《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5-2166页
    18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y Organization, ed.,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Free Press,1964,P156
    19李成言著:《现代行政领导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20“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区别”,http://www. Ixuela.com
    21同上
    22唐小松、王义桅:“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载自《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23U.S. State Department,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Annual Report, Media andculture, Wilson Editions, Washington,2002, P.24
    24Canada-DFAIT, Projecting Canadian Values and Norms, Canada in the World-Canadian Foreign PolicyReview-1995, available at http://www.dfait-maeci.gc.ca/foreignpolicy
    25Joschka Fischer, Federal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Address at the opening of the Forumon the Future of Cultural Relations Policy, Berlin,4July,2000
    26Hamidreza Assefi, Spokesman of the Iranian Foreign Ministry, Foreign Ministry’s Success Isin Changing World Public Opinion, Iran(Morning Daily), May23,2001, No.1810, p8
    27Robert E. Elder, The Information Machine: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and AmericanForeign Polic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8
    28Wilson P. Jr. Dizard, Inventing Public Diplomacy: The Story of U.S. Information Agency, Boulder,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4
    29Gifford D. Malone, Political Advocac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Organizing the Nation’sPublic Diplomacy,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8
    30David Hitchcock, Jr., U.S. Public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International Studies,1988
    31Allen C. Hansen, US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Praeger,1989
    32Hans N. Tuch, Communicating in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90
    33详见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页:www.usccpublicdiplomacy.org
    34John Brown, The Purposes and Cross-Purposes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American Diplomacy,August15,2002, available at:http://www.unc.edu/depts/diplomat/archives_roll/2002_07-09/brown_pubdipl.html
    35Kenneth L. Adelman, Speaking of America: 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 Foreign Affairs, Vol.59,Spring1981, pp.913-936
    36Shaun Riordan, The New Diplomacy, UK: Polity; Oxford; Malden, MA: Blackwell,2003
    37John Hohenberg, New Era in the Pacific: An Adventure in Public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andSchuster,1972
    38Gregory Henderson, Public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Change: four case studies: Okinawa, Peru,Czechoslovakia, Guinea, New York: Praeger,1973
    39Richard Felix. Starr, Public diplomacy: USA versus USSR, Stanford, CA,1986
    40Kenneth W. Thompson, Rhetoric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 Stanton Report Revisited, 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
    41Jarol B. Manheih,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Influ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2Robert S. Fortner,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Symbolic Constructs ofSummits and International Radio News, New York: Praeger,1994
    43Robert Amerson, How Democracy Triumphed Over Dictatorship: Public Diplomacy in Venezuela,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1995
    44Volker R. Berghahn, America and the Intellectual Cold War in Europe,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1
    45Se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2002,pp75-127
    46转引自李德芳著:《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9页
    48檀有志著:《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78-90页
    49周启朋、杨闯等编译:《国外外交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50韩召颖著:《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1参见唐小松、王义桅:“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唐小松、王义桅:“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载自《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唐小松、王义桅:“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载自《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52齐前进:“公众外交: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载自《世界知识》,2003年第15期
    53参见王义桅:“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载自《学习月刊》,2003年第10期;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载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载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钟龙彪、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载自《外交评论》,2006年6月;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载自《消费导刊》,2007年第5期;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载自《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
    3期;苏淑民:“公共外交与提升国家软权力”,载自《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李德芳:“公共外交与中国软实力建设”,载自《理论学习》,2008年第2期;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载自《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2-3期
    54赵启正著:《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55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建构”,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
    56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57参见张毓强著:《论美国公共外交与对外宣传》,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廖宏斌著:《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王瑞彬著:《美国公众外交研究引论》,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李德芳著:《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58参见龙永枢、杨伟光主编:《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陶淑艳著:《现代领导形象设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秦德君著:《领导者公共形象管理:传媒政治时代的形塑、建构与传播》,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秦德君著:《领袖形象的政治艺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秦德君、何毅亭著:《领导者公共形象艺术》,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59参见费如林:“时政报道中塑造党政领导良好媒介形象的探讨”,载自《试听界》,1998年第4期;龙永枢:“领导者媒介形象”,载自《人民论坛》,1998年第9期;衣小品:“领导人形象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载自《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秦德君:“怎样树立领导者的公共形象”,载自《安徽决策咨询》,2004年第1期;秦德君:“领导形象的穿透力”,载自《决策》,2005年第2期;秦德君:“领导者公共形象建构中的‘公共期待’”,载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8期;高静:
    66【美】约翰·麦克斯韦尔著:《领导力21法则》,路卫军、宋碧澄、徐斌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67陈超然、卢光莉、樊长春:“领导理论演变的探析”,载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8【英】布赖恩·麦克奈尔著:《政治传播学引论》,殷祺译,2005年版
    69转引自崔霄鹤著:《2010年<人民日报>中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媒体形象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70【美】大卫·里斯曼著:《孤独的人群》,王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王大庆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2【美】戴维·麦克纳利,卡尔·D·斯皮克著:《个人品牌》,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73【美】汤姆·彼得斯著:《个人品牌50》,李英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4Andy Hines, The Personal branding futures, Foresight: the journal of Future Studies, StrategicThinking and Policy,2004:6, pp60-61
    75【美】菲利普·科特勒、欧文·瑞恩等著:《塑造知名度——论个人品牌营销》,赵银德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l页
    76John Bliss, Meg Widrieck, How to Build a personal Brand,Consulting to Management,2005:16,p3
    77衷雅璇:“浅谈个人品牌资产评估”,载自《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9期,第199-200页
    78李光斗:“web2.0时代如何建立个人品牌——网络红人成名秘岌”,载自《经营者》,2007年第8期,第19-20页
    79邓艺梅:“解析个人品牌标志的语言特征”,载自《美术大观》,2007年第12期,第80页
    80费远强、周爱梅:“如何打造个人品牌”,载自《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77-79页
    81许文锋:“解析个人品牌”,http://manage.org.cn/article/200611/40462.html
    82参见杨艾祥著:《把自己做成品牌》,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刘广迎著:《个人品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周玉波:“高质量生存法则:创建个人品牌”,载自《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6期
    83徐浩然著:《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2页
    84【美】杰克·普拉诺等著:《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
    16页
    85John Nisbet and Joyce Watt, Case Study, university of Aberdeen,1878, p.5
    86【英】巴斯顿著:《现代外交》,赵怀普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87黄金祺著:《什么是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88陈志敏等著:《当代外交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9赵可金著:《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90转引自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91Allen C. Hansen, USI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89:3
    92详见美国新闻署的主页: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
    93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 WashingtonD.C.,1987,p.85
    94Arthur S. Hoffma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w Diplomacy,Bloomington,1968
    95Kenneth W. Thompson, Rhetoric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 Stanton Report Revisited,1987,p.ix
    96Gifford D. Malone, Political Advocac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Organizing the Nation’sPublic Diplomacy,1988,pp2-3
    97Mark Leonard,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2, p.1
    98Quoted in Allen C. Hansen, USI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p.2
    99Quoted in Mark Leonard,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2, p.1.
    100Quoted in Kenneth W. Thompson(ed.), Rhetoric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 Stanton ReportRevisited,1987,p.97
    101Quoted in Richard F. Staar(ed.), Public Diplomacy: USA versus USSR,1986,p.96
    102Gifford D. Malone, Political Advocac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Organizing the Nation’sPublic Diplomacy,1988,pp.2-7
    103Hans N. Tuch,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1990,p3
    104Robert S. Fortner,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Symbolic Constructs ofSummits and International Radio News, Westport, CT: Praeger Publishers,1994, pp.1-35
    105Jarol B. Manheim,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4, pp.4-10
    106Kishan S Rana, Bilateral Diplomacy, New Delhi: Manas Publications,2002
    107杨峥主编:《美国大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108王宏伟:“‘9·11’后的美国公众外交”,载自《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第46页
    109郭海儒:“美苏关系疏远探源——20世纪30年代美驻苏人员公共外交活动的实质”,载自《学海》,2003年第6期,第153页
    110齐前进:“公众外交: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载自《世界知识》,2003年第15期,第58页
    111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112吴梦阳:“公共外交研究:内涵、体系与局限”,载自《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113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14檀有志著:《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115参见张克非编著:《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廖为建等著:《公共关系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116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载自《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4期,第22-23页
    117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68页
    118李德芳著:《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19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120Daniel Lerner,“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in Arthur S. Hoffman (ed.),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New Diplomacy,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68,pp.124-125
    121Bernard C. Cohen,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122【美】杰里尔·罗塞蒂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123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124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125欧亚、王朋进著:《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126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7【美】杰里尔·罗塞蒂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128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载自《国际公关》,2009年第2期,第16页
    129李智著:《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30【英】哈罗德·尼科松著:《外交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3-24页
    131【加】罗纳德·C·基思著:《周恩来外交生涯》,封长虹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
    122页
    132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载自《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133王海涓、左颖:“中国外交揭开神秘盖头,外交部将设立公众外交处”,载自《北京晚报》,2004年3月20日
    134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载自《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135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1.htm
    136转引自唐小松、王义桅:“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载自《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62页
    137苏长和:“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第15-16页
    138Joseph S. Nye,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1990
    139约瑟夫·奈著:《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40倪世雄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141Nicholas Greenwood Onuf,“A Constructivist Manifesto,” in Kurt Burch and Robert A Denemark,eds., Constitu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Lynne Rienner,1997, p.7
    142陈玉刚、陈志敏:“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制度之后”,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
    143【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144【英】哈罗德·拉斯韦尔著:《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45转引自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146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7【美】赖瑞·泰伊著:《公关之父伯内斯:影响民意的人》,高毅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48Edward Bernays, Crystallizing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Boni&Liveright,1923,pp.11-13
    149Kenneth L. Adelman,“Speaking of America: 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 Foreign Affairs,Spring, Vol.59, No.4,1981,p.936
    150【德】托马斯·海贝勒、诺拉·绍斯米卡特:“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卿志琼、吴志成编译,载自《南开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第64页
    151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载自《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第57页
    152http://news.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6208/02/content_4906982. htm
    153Brent M. Eastwood,A Note on the New Face of Citizen Diplomacy: Education City and American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East,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2007:29,pp.443–449
    154陈华:“推动‘公民外交’走上国际舞台”,载自《中国社会报》,2010年3月15日第1版
    155http://news.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6-08/02content_4906982. htm
    156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载自《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157转引自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载自《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158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载自《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159转引自刘涛:“全球生态公民身份的识别与建构——公共外交视域下的国家形象传播”,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第10版
    160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161转引自余明阳、杨芳平著:《品牌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62同上
    163【美】杜纳·科耐普著:《品牌智慧》,赵中秋、罗臣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64【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品牌制胜一从品牌展望到品牌评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65【美】大卫·阿诺德著:《品牌保姆手册——13个名牌产品推广重建范本》,林碧翠、李桂芬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页
    166刘广迎著:《个人品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67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68《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9【美】沃尔特·李普曼著:《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0Philip Kotler&Donald H. Haider&Irving Rein,“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3
    171Simon Anholt. Definitions of place branding: Working Towards a Resolution[J]. Place Brandingand Public Diplomacy, Vol.6, Issue1,2010,pp.1-10
    172Peter Van Ham, The rise of the Brand Nation, Foreign Affairs, Sept/Oct,2001
    173许静:“论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化策略传播”,载自《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74曾德国、陈红梅:“国家品牌塑造的难点及对策探讨”,载自《学术论坛》,2012年第4期
    175杨伟芬主编:《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176李寿涛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177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78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载自《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179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180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载自《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181W. lance Bennett,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New York: Longman,2005
    182王家福、徐萍著:《国际战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183转引自王珏著:《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184Lee Roy Beach&Terrence R,“Mitchell, Image theory: A behavioral theory of decisions inorganizations”,In B. M. Staw&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2, Greenwich, CT: JAI Press,1990, pp1-41
    185转引自李正国著:《国家形象构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86吴友富著:《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87【美】彼得·蒙托亚,蒂姆·梵德荷著:《你就是品牌》,邵洁等译,北京:接力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88转引自徐浩然著:《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89徐浩然著:《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2页
    190许文锋:“解析个人品牌”,中国品牌管理网,http://www.cnbm.net.cn/article/jq69345778.html
    191杨艾祥著:《把自己做成品牌》,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92周玉波:“高质量生存法则:创立个人品牌”,载自《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93刘广迎著:《个人品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94转引自秦启文,周永康著:《形象学导论》,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5衣小品:“领导人形象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载自《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96【美】埃尔默普利施科著:《首脑外交》,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97赵可金著:《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253页
    198陈雨露、李永辉主编:《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2011/2012),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99赵可金:“转型中的中国首脑公共外交”,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2763
    200【美】布鲁斯·埃·纽曼著:《营销总统:选战中的政治营销》,张哲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01Philip Kotler,A Generice Concept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1972,P49
    202【美】盖瑞·毛瑟著:《政治营销》,王淑女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6页
    203赵可金、孙鸿著:《政治营销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204Ron Garson,“Canada’s Foreign Ministry: Online and Interactive”, Kishan S Rana and JovanKurbalija’s eds. Foreign Ministries: Managing Diplomatic Networks and Optimizing Value, pp.
    212-224
    205吉辉著:《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06http://wenku.baidu.com/view/9242d51052d380eb62946d2f.html
    207Wally Olins,Trading Identities: Why Countries and Companies are taking on Each Others Roles,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er,1999
    208刘广迎著:《个人品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09转引自赵可金、孙鸿著:《政治营销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210【美】布鲁斯·埃·纽曼著:《营销总统:选战中的政治营销》,张哲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11赵可金、孙鸿著:《政治营销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214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5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概念分析”,载自《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16秦德君:“领导者的八个形象方位”,载自《廉政瞭望》,2008年第6期
    217吴友富著:《新编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21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19魏娟:“危机事件中的领导人媒介形象研究”,载自《新闻前哨》,2009年第9期
    220延婧、延百亮:“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传播改进思路”,载自《美与时代(下)》,2013年第1期
    221李紫薇:“赖斯媒介形象战略浅析”,载自《今传媒》,2006年第3期
    222欧亚、王朋进著:《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223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4【英】詹姆斯·卡伦著:《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25【美】比尔·盖茨著:《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226诸丽琴著:《我国国家领导人新媒体媒介形象传播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27欧亚、王朋进著:《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228许敏、翟丽、田野:“公众人物个人品牌塑造与形象公关研究”,载自《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29【德】康拉德·塞德尔、魏尔纳·鲍伊特迈尔著:《我就是品牌》,王剑南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3页
    230Harold D.Lass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The Communicationof Ideas,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48
    231【美】菲利普·科特勒、欧文·瑞恩著:《塑造知名度——科特勒论个人品牌营销》,赵银德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232John W. Burgess, The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Scienc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January1,1994:pp.113-128
    233转引自彭姝:“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体及其弊端分析”,载自《学习月刊》,2010年第22期
    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235转引自庄丽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与根源——中美文化比较浅析”,载自《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年12月
    236Brooks,2004:19-22,转引自庄丽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与根源——中美文化比较浅析”,载自《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年12月
    237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载自《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238付冰兵:“论个人品牌建设”,载自《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239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240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载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41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242赵可金:“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载自《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43李智:“试论文化外交”,载自《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83页
    244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5崔天凯:“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载自《国际公关》,2011年第4期
    246赵可金:“转型中的中国首脑公共外交”,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2763
    247赵新利:“从‘35号投手’看对外传播新渠道”,载自《青年记者》,2008年6月号
    248温家宝总理与泰戈尔国际学校师生交流侧记,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78768.htm
    253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4刘鸣筝著:《美国公共外交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57赵念渝:“‘巧实力’:美国外交新概念”,载自《文化报》,2008年11月24日第3版
    258素静:“外国首脑爱扮靓”,载自《当代世界》,2004年第6期
    259刘庆龙:“领导人媒体形象优化”,载自《新华月报(天下)》,2006年第10期
    261唐小松、龚群子:“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战略评析”,载自《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第1期
    263贺阳编著:《公关语言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64李熙宗主编:《公关语言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265郭磊:“奥巴马的成功之路与名人形象的策划与传播”,载自《理论探讨》,2009年8月(下半月)
    266转引自郭磊:“奥巴马的成功之路与名人形象的策划与传播”,载自《理论探讨》,2009年8月(下半月)
    267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体制比较的启示”,载自《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
    269《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63页
    270邹勇刚:“浅论中美经济比较与问题”,载自《青春岁月》,2012年第8期
    271任玲玲:“浅析中美文化差异”,载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74欧亚、王朋进著:《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275David Herbert,“Agencies Struggling to Make Connections Online,” National Journal, February2,2009.5
    276James Jay Carafano,“All a Twitter: How Social Networking Shaped Iran’s Election Protests,”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2300, July20,2009
    277董青岭、孙瑞蓬:“新媒体外交:一场新的外交革命?”,载自《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康拉德·塞德尔、魏尔纳·鲍伊特迈尔著:《我就是品牌》[M],王剑南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德】托马斯·海贝勒、诺拉·绍斯米卡特:“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N],卿志琼、吴志成编译,载自《南开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加】罗纳德·C·基思著:《周恩来外交生涯》[M],封长虹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美】埃尔默普利施科著:《首脑外交》[M],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M],王大庆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比尔·盖茨著:《未来之路》[M],辜正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布鲁斯·埃·纽曼著:《营销总统:选战中的政治营销》[M],张哲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大卫·阿诺德著:《品牌保姆手册——13个名牌产品推广重建范本》[M],林碧翠、李桂芬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
    【美】大卫·里斯曼著:《孤独的人群》[M],王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戴维·麦克纳利,卡尔·D·斯皮克著:《个人品牌》[M],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杜纳·科耐普著:《品牌智慧》[M],赵中秋、罗臣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美】菲利普·科特勒、欧文·瑞恩等著:《塑造知名度——论个人品牌营销》
    [M],赵银德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美】盖瑞·毛瑟著:《政治营销》[M],王淑女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美】杰克普拉诺等著:《政治学分析辞典》[M],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杰里尔·罗塞蒂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赖瑞·泰伊著:《公关之父伯内斯:影响民意的人》[M],高毅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美】汤姆·彼得斯著:《个人品牌50》[M],李英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舆论学》[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美】约翰·麦克斯韦尔著:《领导力21法则》[M],路卫军、宋碧澄、徐斌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英】巴斯顿著:《现代外交》[M],赵怀普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英】布赖恩·麦克奈尔著:《政治传播学引论》[M],殷祺译,2005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哈罗德·拉斯韦尔著:《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哈罗德·尼科松著:《外交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英】詹姆斯·卡伦著:《媒体与权力》[M],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品牌制胜一从品牌展望到品牌评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曾德国、陈红梅:“国家品牌塑造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载自《学术论坛》,2012年第4期
    陈超然、卢光莉、樊长春:“领导理论演变的探析”[J],载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陈华:“推动‘公民外交’走上国际舞台”[J],载自《中国社会报》,2010年3月15日第1版
    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J],载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概念分析”[J],载自《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陈雨露、李永辉主编:《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2011/2012)[R],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陈志敏等著:《当代外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崔霄鹤著:《2010年,<人民日报>中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媒体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董青岭、孙瑞蓬:“新媒体外交:一场新的外交革命?”[J],载自《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邓艺梅:“解析个人品牌标志的语言特征”[J],载自《美术大观》,2007年第12期
    费远强、周爱梅:“如何打造个人品牌”[N],载自《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付冰兵:“论个人品牌建设”[N],载自《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高静:“领导者公共形象中的传媒因素”[N],载自《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C],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管姚:“从炸酱面外交到玉米地外交”,http://futures.cnfol.com/120219/133,1373,11786253,00.shtml
    郭海儒:“美苏关系疏远探源——20世纪30年代美驻苏人员公共外交活动的实质”[J],载于《学海》,2003年第6期
    郭磊:“奥巴马的成功之路与名人形象的策划与传播”[J],载自《理论探讨》,2009年8月(下半月)
    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韩召颖著:《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贺阳编著:《公关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N],载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黄金祺著:《什么是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姜晨:“传媒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J],载自《传媒观察》,2008年第3期
    金应忠:“国家对外行为:公众情绪的作用”[J],载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李成言著:《现代行政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琮编:《世界经济大词典》[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德芳:“公共外交与中国软实力建设”[J],载自《理论学习》,2008年第2期
    李德芳著:《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李光斗:“web2.0时代如何建立个人品牌——网络红人成名秘岌”[J],载自《经营者》,2007年第8期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载自《消费导刊》,2007年第5期
    李寿涛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李熙宗主编:《公关语言教程》[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正国著:《国家形象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载自《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J],载自《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李智:“试论文化外交”[N],载自《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李智著:《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紫薇:“赖斯媒介形象战略浅析”[J],载自《今传媒》,2006年第3期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N],载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廖宏斌著:《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廖为建等著:《公共关系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广迎著:《个人品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刘鸣筝著:《美国公共外交研究》[M],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刘庆龙:“领导人媒体形象优化”[J],载自《新华月报(天下)》,2006年第10期
    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体制比较的启示”[J],载自《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
    刘涛:“全球生态公民身份的识别与建构——公共外交视域下的国家形象传播”[N],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第10版
    龙永枢、杨伟光主编:《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龙永枢:“领导者媒介形象”[J],载自《人民论坛》,1998年第9期美国全力推行全民网络外交,http://news.sina.com.cn/w/2009-07-02/084118138625,2009年7月2日
    倪世雄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
    牛小武:“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多面时代”[J],载自《记者观察》,2008年第9期
    欧亚、王朋进著:《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齐前进:“公众外交: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J],载自《世界知识》,2003年第15期
    秦德君、何毅亭著:《领导者公共形象艺术》[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秦德君:“领导形象的穿透力”[J],载自《决策》,2005年第2期
    秦德君:“领导者的八个形象方位”[J],载自《廉政瞭望》,2008年第6期
    秦德君:“领导者公共形象建构中的‘公共期待’”[J],载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8期
    秦德君:“怎样树立领导者的公共形象”[J],载自《安徽决策咨询》,2004年第1期
    秦德君著:《领导者公共形象管理:传媒政治时代的形塑、建构与传播》[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秦德君著:《领袖形象的政治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秦启文,周永康著:《形象学导论》[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邵培仁著:《政治传播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苏淑民:“公共外交与提升国家软权力”[J],载自《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
    苏长和:“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J],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素静:“外国首脑爱扮靓”[J],载自《当代世界》,2004年第6期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载自《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檀有志著:《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唐小松、龚群子:“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战略评析”[J],载自《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第1期
    唐小松、王义桅:“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J],载自《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唐小松、王义桅:“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J],载自《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
    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J],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唐小松、王义桅:“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J],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建构”[J],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
    陶淑艳著:《现代领导形象设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王海涓、左颖:“中国外交揭开神秘盖头,外交部将设立公众外交处”[N],载自《北京晚报》,2004年3月20日
    王宏伟:“‘9·11’后的美国公众外交”[J],载自《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
    王家福、徐萍著:《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珏著:《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D],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王瑞彬著:《美国公众外交研究引论》[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王薇、龚华生:“基于社会性个人视角的政府领导人形象塑造”[J],载自《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王义桅:“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J],载自《学习月刊》,2003年第10期
    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魏娟:“危机事件中的领导人媒介形象研究”[J],载自《新闻前哨》,2009年第9期
    温家宝总理与泰戈尔国际学校师生交流侧记,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78768.htm
    吴梦阳:“公共外交研究:内涵、体系与局限”[J],载自《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吴友富著:《新编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吴友富著:《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浩然著:《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载自《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2-3期
    许静:“论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化策略传播”[J],载自《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延婧、延百亮:“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传播改进思路”[J],载自《美与时代(下)》,2013年第1期
    杨艾祥著:《把自己做成品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
    杨伟芬主编:《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杨峥主编:《美国大辞典》[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衣小品:“领导人形象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N],载自《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余明阳、杨芳平著:《品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张克非编著:《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鸣:“当国家领导人成为普通观众”[N],载自《中国青年报》,2008年第8期
    张英智:“总统的形象设计班子”[J],载自《百姓》,2004年第1期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载自《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载自《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张毓强著:《论美国公共外交与对外宣传》[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张志娟:“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融合及多元发展”[J],载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7期
    赵可金、孙鸿著:《政治营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赵可金:“转型中的中国首脑公共外交”,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2763
    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赵可金著:《外交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赵念渝:“‘巧实力’:美国外交新概念”[J],载自《文化报》,2008年11月24日第3版
    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J],载自《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4期
    赵启正著:《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赵新利:“从‘35号投手’看对外传播新渠道”[J],载自《青年记者》,2008年6月号
    钟龙彪、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J],载自《外交评论》,2006年6月
    衷雅璇:“浅谈个人品牌资产评估”[J],载自《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9期
    周启朋、杨闯等编译:《国外外交学》[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周玉波:“高质量生存法则:创立个人品牌”[J],载自《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诸丽琴著:《我国国家领导人新媒体媒介形象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庄丽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与根源——中美文化比较浅析”[C],载自《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年12月
    Allen C. Hansen, US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Praeger,1989
    Andy Hines, The Personal branding futures, Foresight: the journal of FutureStudies,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olicy,2004:6
    Anthony Giddens,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New York: Routledge,2000
    Arthur S. Hoffma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w Diplomacy,Bloomington,1968
    Bernard C. Cohen,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63
    Brent M. Eastwood,A Note on the New Face of Citizen Diplomacy: EducationCity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East,American Foreign PolicyInterests,2007:29
    Canada-DFAIT, Projecting Canadian Values and Norms, Canada in theWorld-Canadian Foreign Policy Review-1995, available athttp://www.dfait-maeci.gc.ca/foreignpolicy
    Daniel Lerner,“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in Arthur S.Hoffman (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New Diplomacy,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8
    David Herbert,“Agencies Struggling to Make Connections Online”, NationalJournal, February2,2009.5
    David Hitchcock, Jr., U.S. Public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88
    Edward Bernays, Crystallizing Public Opinion, New York:Boni&Liveright,1923
    Gifford D. Malone, Political Advocac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Organizing the Nation’s Public Diplomacy,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America,1988
    Gregory Henderson, Public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Change: four casestudies: Okinawa, Peru, Czechoslovakia, Guinea, New York: Praeger,1973
    Hamidreza Assefi, Spokesman of the Iranian Foreign Ministry, ForeignMinistry’s Success Is in Changing World Public Opinion, Iran(MorningDaily), May23,2001
    Hans N. Tuch, Communicating in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0
    Harold D.Lass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Society”,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48
    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519.htm, Jan21,2010
    James Jay Carafano,“All a Twitter: How Social Networking Shaped Iran’s Election Protests,”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2300, July20,2009
    Jarol B. Manheih,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John Bliss, Meg Widrieck, How to Build a personal Brand,Consulting toManagement,2005:16
    John Brown, The Purposes and Cross-Purposes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American Diplomacy, August15,2002, available at:http://www.unc.edu/depts/diplomat/archives_roll/2002_07-09/brown_pubdipl.html
    John Hohenberg, New Era in the Pacific: An Adventure in Public Diplomacy,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72
    Joschka Fischer, Federal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Address at theopening of the Forum on the Future of Cultural Relations Policy, Berlin,4July,2000
    Joseph S. Nye,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York: Basic Books,1990
    Kenneth L. Adelman,“Speaking of America: 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Foreign Affairs, Spring, Vol.59, No.4,1981,p.936
    Kenneth W. Thompson, Rhetoric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 Stanton ReportRevisited,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
    Kishan.S.Rana, Bilateral Diplomacy, New Delhi: Manas Publications,2002Lee Roy Beach&Terrence R,“Mitchell, Image theory: A behavioral theoryof decisions in organizations”,In B. M. Staw&L. L. Cummings (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12, Greenwich, CT: JAI Press,1990
    Mark Leonard,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2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y Organization, ed., TalcottParsons, New York: Free Press,1964
    Nicholas Greenwood Onuf,“A Constructivist Manifesto,” in Kurt Burch and
    Robert A Denemark, eds., Constitu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Lynne Rienner,1997
    Philip Kotler&Donald H. Haider&Irving Rein,“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3
    Philip Kotler,A Generice Concept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Vol.4,1972
    Richard Felix. Starr, Public diplomacy: USA versus USSR, Stanford, CA,1986Robert Amerson, How Democracy Triumphed Over Dictatorship: PublicDiplomacy in Venezuela,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1995
    Robert E. Elder, The Information Machine: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Agen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8
    Robert S. Fortner,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Symbolic Constructs of Summits and International Radio News, Westport, CT:Praeger Publishers,1994
    Santa Barbara,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ctionary, California:ClioPress Ltd,1988
    Shaun Riordan, The New Diplomacy, UK: Polity; Oxford; Malden, MA:Blackwell,2003
    Simon Anholt. Definitions of place branding: Working Towards a Resolution,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Vol.6, Issue1,2010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Washington D.C.,1987
    U.S. State Department,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AnnualReport, Media and culture, Wilson Editions, Washington,2002
    Volker R. Berghahn, America and the Intellectual Cold War in Europ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W. lance Bennett,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New York: Longman,2005
    Wally Olins,Trading Identities: Why Countries and Companies are takingon Each Others Roles,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er,1999
    Wilson P. Jr. Dizard, Inventing Public Diplomacy: The Story of U.S.Information Agency,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4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