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改制后北宋户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朝建立之后,制度建设上承袭唐末、五代之制,使得原本作为掌握中央财政的户部机构,废为闲司,大权被三司完全剥夺。原本作为户部官员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也成为用于定俸禄的寄禄官,而非实际的职事官,完全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官制,户部职能部分回归,成为当时中央财政体系的主体的情况。户部机构由户部左曹、户部右曹、度支部、金部、仓部等五个分司机构组成,设有官员13名。
     元丰改制之后对户部机构主要职能的研究,认为户部在当时主要负责中央财政的收支,量入为出,编制预算,组织中央政府的各项开销,编修本司条例及《会计录》,户部官员还要负责监督地方财政官员,考核及辟举属官。
     对户部官员的选任方面,要求德才兼备。不但要熟悉钱谷之事与量入为出之法,还要为人学养深厚,才思敏明,操守纯正。另外,户部机构中高级官员的任命,与当时的政治风潮关系比较密切,皇帝与宰执往往任命与自己政见相同的官员充任户部长官,以便于各项政策无财政方面的掣肘,与之相对的,户部分司机构的低级官员,波动相对较小。对于这些官员的除授,主要由皇帝亲自任命和中书堂除两种形式。有关户部官员的管理,对官员的奖惩多是根据考课情况而定的。对于户部官员奖励,一般给予转官或减磨勘,惩罚则是通过其行为和影响,分别予以罚铜、展磨勘、将官、黜职等处置,这与户部官员自身的素质和国家大政方针都有关系。
Establish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ancestor of the lateTang and five dynasties on system construction.Asmaster of a Central Board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vision of waste for free, power is completely deprivedof by three divisions.Originally as a Board of officials the Minister, Assistant Minister, Langzhong,Yuanwai Lang, also has become used to flow to the fixed salary title, rather than the actual level of official,full name only.
     Song Shenzong's new official business functions, regression, became the central body of the financialsystem.At that time, the Ministry of institutions consists of the Board of left Cao, and the Board of right,degree branch, gold, warehouse Department made up of five parts, with officials from13.
     After the Yuan Feng reform,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central financialrevenue and expenditure, to live within our means, to budget and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cost, wererecord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Division and the accounting.Ministry official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supervision of local finance officials, assessment and provision of the cited case of an officer.
     Elected to the Board of officials, requires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Not only to familiarizeyourself with money and grains and live within our means of Justice, but also profound for human science,ability and smart, pure conduct.In addition, the appointment of senior official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oreclosely with the wave of political relations Emperor and Prime minister are often appointed with their ownviews of the same officials act as the user Minister, so that no financial constraints at the policy.In contrast,the low-level officials of the financial part of the agencies by the Secretary, the fluctuations are relativelysmall.For those officials subject to delegation, major personally appointed by the Emperor and the Churchexcept in two forms.Relevant officials of the Board of managemen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re based onthe official exam courses will depend on the situation.Board officials award, general grant to reduce orinspect,punish, through his actions and effects, respectively, to exhibition of fine copper, inspect,general,dismiss level disposal.They all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officials of the financial the quality and statepolicies.
引文
①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②(宋)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45《财用门·宋朝财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8册—569页。
    ③参考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④据包伟民先生统计,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期间,中国大陆学术界发表有关宋代财政史方面研究的论文近400篇,专著约10部。见包伟民:《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浙江学刊》2003年第
    3期。另,据笔者对《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2000-2010)统计,21世纪头十年间发表有关宋代财政史方面研究的论文有40多篇,专著3部。
    ⑤大陆、港台乃至海外学者对三司制度、运作等议题均有关注,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日本学者周藤吉之:《北宋三司的性质》,《法政史学》18,1965年;《北宋三司的兴废》,《驹泽史学》13,1966年;《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1969年;台湾学者葛绍欧:《北宋之三司使》,台北:《食货月刊》第8卷3、4期,1978年;张其凡:《三司·台谏·中枢事权》,《暨南学报》1987年第3期;杨倩描:《唐宋时期的三司体制述论》,《河北师范学报》1990年第4期;付礼白:《北宋三司使的性质与相权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范学辉:《三司使与宋初政治》,载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黄亚娟:《北宋三司使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6年;《北宋三司使职能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等等。
    ①包伟民:《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②(日)曾我部静雄:《宋代财政史》,东京:生活社1941年初版。
    ③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
    ④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⑤白钢主编、朱瑞熙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张希清对此问题的研究,基本沿袭朱瑞熙先生的观点,不足之处亦同上书。见张希清等:《宋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①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②方宝璋:《宋代财经监督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③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全五册),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④项怀诚主编、叶青编著:《中国财政通史·五代两宋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⑤见程民生:《宋代内库的金融职能》,《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李伟国:《论宋代内库的地位和作用》,《论北宋的提举诸司库务司》,据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⑥杨倩描:《北宋的财务行政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⑦汪圣铎:《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①纪凡:《论北宋户部体制的结构与功能》,《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
    ②张全明:《论北宋后期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反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陈志强:《北宋财政的管理体制》,《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④方宝璋:《略论宋代财经监督机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⑤肖建新:《宋代审计三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⑥方宝璋:《论宋代集中财权的思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①黄亚娟:《宋代三司使与户部尚书之比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①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都与财政无关。五代、北宋前期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掌管国家财政,元丰改制时撤;金朝章宗泰和以后的户部置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宣宗贞祐时废;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管军事、刑狱、钱粮。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民政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据《辞海·中国古代史·历代官制》之“三司”和《辞源·一部·二画》之“三司”整理而成。
    ②(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92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09,天圣八年十月丙申,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546页。
    ④(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2册—186页。
    ⑤据《新唐书》卷203《吴武陵传》记载,“吏至万员”应是三司官吏人数总和,并非盐铁一司的人数。
    ⑥(宋)王溥:《唐会要》卷89《泉货》,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30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6,光启二年四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334页。
    ②(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49《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96页。《新五代史》卷26《张延朗传》、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3《三司》、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5亦有类似记载。
    ③相关研究,参考:日本学者周藤吉之:《北宋三司的性质》,《法政史学》18,1965年;《北宋三司的兴废》,《驹泽史学》13,1966年;《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1969年;台湾学者葛绍欧:《北宋之三司使》,台北:《食货月刊》第
    8卷3、4期,1978年;张其凡:《三司·台谏·中枢事权》,《暨南学报》1987年第3期;杨倩描:《唐宋时期的三司体制述论》,《河北师范学报》1990年第4期;付礼白:《北宋三司使的性质与相权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范学辉:《三司使与宋初政治》,载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等。
    ④(元)脱脱:《宋史》卷162《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0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10,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5777页。
    ⑥事见《长编》卷188,嘉祐三年乙丑,第4534页。
    ⑦《宋会要辑稿》职官5之1,第2462页。
    ⑧在此之前,枢密使、参知政事两府大臣极少涉足与财政有关的事宜。嘉祐七年,仁宗令王安石、王陶置局经度国计,因不逮三司,遭到大臣李参的反对,“官各有职,臣若不任事,当从废黜,不然,乞罢此局”。仁宗从其议。见《宋史》卷330《李参传》。
    ⑨《长编》卷228,熙宁四年十一月壬午朔,第5540页。
    ①《长编》卷245,熙宁六年五月癸卯朔,第5972页。
    ②《长编》卷245,熙宁六年五月癸卯朔,第5972页。
    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2册-187页。
    ④(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四《官制·祖宗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7册-64页。
    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2《职官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8页。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10引《神宗正史职官志》,第5777页。
    ①《文献通考》卷52《职官六》,第478页。
    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页。
    ③《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7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第5773页。五案:户口、税赋、农田、检法、知杂案。
    ⑤《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8页。五案:常平、免役、坊场、检法、知杂案。
    ⑥《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0页。六案:度支、发运、支供、赏赐、掌法、知杂案。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第5773页。七案:左藏、右藏、钱帛、榷易、请给、掌法、知杂案。
    ⑧《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0页。六案:仓场、上供、粜籴、给纳、知杂、开拆案。
    ⑨参阅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⑩《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7页。
    11《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8页。
    12(宋)苏辙:《栾城集》卷41《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30-732页。
    ①《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8页。
    ②(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9《户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55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40,第5792页。又《宋史》卷163《职官三》载:“曰户口,掌凡诸路州县户口升降,民间立户分财,科差人丁,典卖屋业,陈告户绝,索取妻男之讼。”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40,第5792页。
    ⑤《合璧后集》卷28《户部侍郎》,第5页。
    ⑥《职官分纪》卷9《户部尚书》,第255页。又《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8《官制门·户部尚书》和《宋史》卷163《职官三》记载,户部左曹负责“以版籍考户口之登耗,以税赋持军国之岁计,以土贡辨郡县之物宜,以征榷抑兼并而佐调度,以孝义婚姻继嗣之道和人心,以田务券责之理直民讼”等;户部右曹负责“以常平之法平丰凶、时敛散,以免役之法通贫富、均财力,以伍保之法联比闾、察盗贼,以义仓振济之法救饥谨、恤艰阨,以农田水利之政治荒废、务稼穑,以坊场河渡之课酬勤劳、省科率”等。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40,第5792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51之46,第5697页。又《宋史》卷163《职官三》载:度支司“参掌计度军国之用,量贡赋税租之入以为出。凡军须边备,会其盈虚而通其有无。若中外禄赐及大礼赏给,皆前期以办。岁终,则会诸路财用出入之数奏于上,而以其副申尚书省。凡小事则拟划,大事咨其长贰;应申请更改举行勘审者,则先检详供具。”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51之42-43,第5695页。
    ④贾敬颜:《<许亢宗行程录>疏证稿》,载《五代宋金元人北行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25页。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1、3,第5772—5773页。又《宋史》卷163《职官三·户部》载:金部司“参掌天下给纳之泉币,计其岁之所输,归于受藏之府,以待邦国之用。勾考平准、市舶、榷易、商税、香茶、盐矾之数,以周知其登耗,视岁额增亏而为之赏罚。凡纲运濡滞及负折者,计程帐催理。凡造度、量、权、衡,则颁其法式。合同取索及奉给、时赐,审覆而供给之。”
    ⑥(宋)刘攽:《彭城集》卷19《金部郎中范锷可京东转运副使京东转运副使侯利建可金部郎中制》,《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60页。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5,第5774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3,第5773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5,第5774页。
    ③《职官分纪》卷9《仓部郎中》。又:《宋史》卷163《职官三》载:仓部司“参掌国之仓庾储积及其给受之事。凡诸路收籴折纳,以时举行;漕运上供封桩,以时催理;应供输中都而有登耗,则比较以闻。岁以应用刍粟前期报度支,均定支移、折变之数。其在河北、陕西、河东路者,书其所支岁月,季一会之。若内外仓场帐籍供申愆期,则以法究治。”
    ④(宋)曾巩:《曾巩集》卷20《韩正彦仓部郎中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25页。
    ⑤《文献通考》卷52《职官六》,第478页。
    ⑥《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0页。
    ⑦《长编》卷389,元祐元年十月戊子,第9454页。
    ①《宋史》卷161《职官一》,第3768页。
    ②《文献通考》卷47《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38页。
    ③《文献通考》卷47《职官一》,第438页。
    ④《长编》卷298,元丰二年五月己丑,第7249-7250页。
    ⑤《长编》卷14,开宝六年五月庚申,第300页。
    ⑥《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辛亥,第1582页。
    ①《长编》卷92,天禧二年五月壬戌朔,第2115页。
    ②此一过程,参见汪圣铎:《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③《文献通考》卷52《职官六》,第478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9,第5776页。
    ⑤此方面研究较为丰富,可参考日本学者周藤吉之:《北宋三司的性质》,《法政史学》18,1965;台湾学者葛绍欧:《北宋之三司使》,台北:《食货月刊》8卷3、4期,1978年;杨倩描:《唐宋时期的三司体制述论》,《河北师范学报》1990年第4期;黄亚娟:《北宋三司使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黄亚娟:《北宋三司使职能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等等。
    ⑥《宋史》卷161《职官一》,第3768页。
    ⑦《宋史》卷162《职官二》,第3807-3808页。
    ⑧《宋史》卷162《职官二》,第3807页。
    ⑨(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7《三司户部沿革》,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80页。
    ①相关研究参考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2-27页。
    ②(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卷162《改官制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16页。
    ③《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7页。
    ④见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98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4,第5784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5,第5784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6,第5785页。
    ④“开封府界”是宋代的特别路区,贾玉英老师作有深入研究。见贾玉英:《特别路区——宋代开封府界制度考》,《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⑤有关研究成果丰富,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8,第5786页。
    ⑦《长编》卷359,元丰八年九月乙未,第8592页。
    ①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95页。
    ②《长编》卷331,元丰五年十二月戊辰,第7989页。
    ③(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4,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50页。
    ④对于户部机构本身的考核,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元丰改制之后,六察法实施,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六部的不法行为。见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贾玉英:《略论宋代御史六察制度——兼与刁忠民同志商榷》,《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⑤《宋会要辑稿》职官59之12,第3722页。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7,第5785页。
    ①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页;有关转运使的研究,研究者讨论颇多,请参阅许怀林:《北宋转运使制度略论》,载《宋史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郑世刚:《北宋的转运使》,载《宋史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丽:《北宋转运使的设置问题探讨》,《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汪圣铎:《北宋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宋史》卷167《职官七》,第3964页。
    ③见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8-303页,第413-429页;邓小南:《考课与监察的结合:宋代地方政绩考察机制的形成》、《多途考察与宋代的信息处理机制:以对地方政绩的核查为重点》、《“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载《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长编》卷332,元丰六年正月壬寅,第8006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10,第5843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6之27,第6220页。
    ③(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15《论封桩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53,第1100册-209页。
    ④《长编》卷335,元丰六年六月乙巳朔,第8073页。
    ⑤《宋会要辑稿》选举28之13,第4683页。
    ⑥《宋会要辑稿》职官66之23,第3879页。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7,第5785页。
    ①《宋史》卷158《选举四》,第3710页。
    ②《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8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3,第5783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3,第5783页。
    ⑤《长编》卷374,元祐元年夏四月,第9079页。
    ⑥见朱灵通、方宝璋:《论宋代旁通与会计录设置思想》,《财会通讯》2011年第5期;高磊:《宋代<会计录>研究》,河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⑦《长编》卷97,天禧五年十二月,第2260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27,第5785页。
    ②(宋)苏辙:《栾城后集》卷15《元祐会计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49-1052页。
    ③《长编》卷426,元祐四年五月辛未,第10297页。
    ①此结果是参照附表1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①此结果是参照附表2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②《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33页。
    ③此结果是参照附表3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①此结果是参照附表4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②此结果是参照附表4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①此结果是参照附表5并综合下表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②此结果是参照附表6并综合下表比较、计算得出的结论。
    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页。
    ②(宋)曾巩:《元丰类稿》卷24《户部尚书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页。
    ③(宋)刘攽:《彭城集》卷20《新差湖北转运副张安上可仓部郎中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77页。
    ④(宋)吕陶:《净德集》卷8《除户部侍郎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2页。
    ⑤《净德集》卷8《吏部侍郎除户部尚书制》,第80-81页。
    ⑥《元丰类稿》卷24《户部尚书制》,第2页。
    ①《净德集》卷8《除户部侍郎制》,第82页。
    ②《元丰类稿》卷24《户部侍郎制》,第2页。
    ③(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3《光禄卿除户部侍郎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46页。
    ④《曾巩集》卷20《陈向度支员外郎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24页。
    ⑤《净德集》卷8《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韩宗道可户部侍郎制》,第81页。
    ①《净德集》卷8《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知成德军李清臣可户部尚书制》,第81页。
    ②(宋)邹浩:《道乡集》卷16《孔平仲除金部郎中制》,《全宋文》(第13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③《摛文堂集》卷3《通直郎显谟阁待制席旦可户部侍郎管勾右曹制》,第246页。
    ④《摛文堂集》卷3《朝请郎试光禄卿韩持可户部侍郎管勾右曹制》,第246页。
    ⑤《摛文堂集》卷3《通直郎显谟阁待制席旦可户部侍郎管勾右曹制》,第246页。
    ⑥《净德集》卷8《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韩宗道可户部侍郎制》,第81页。
    ⑦《曾巩集》卷20《晁端彦金部员外郎制》,第325页。
    ⑧《曾巩集》卷20《韩正彦仓部郎中制》,第325页。
    ①见附表1-6。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6,元丰八年五月,第8523-8525页。
    ②参阅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0,熙宁三年四月,第5104页。
    ④王安石为擢升李定入御史台为官,曾不惜造成御史台空的局面。见熊本崇:《权监察御史李定》,载《宋元史学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①有关宋代文官除授制度,邓小南先生与苗书梅师均有深入研究。参阅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0-59页;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6-225页。
    ②元丰改制之后户部官员组成,详见第一章第二节。此处并不包括在户部机构中大量存在的吏职人员。
    ①《宋史》卷162《职官二》,第3798页。
    ②(宋)赵升:《朝野类要》卷2《侍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页;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64-665页。
    ③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第二章《官员除授制度》,第146页。
    ④《长编》卷315,元丰四年八月乙卯朔,第7615页。
    ⑤《长编》卷370,元祐元年闰二月,第8964-8965页。
    ⑥《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戊申,第7730页。
    ⑦参阅邓小南:《略谈宋代的“堂除”》,《史学月刊》1990年第4期;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第二章《官员除授制度》,第149-151页。
    ⑧《宋会要辑稿》职官3之3,第2398页。
    ①《长编》卷417,元祐三年十一月丙午,第10122页。
    ①关于宋代考课制度的研究,见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3-87页;苗书梅师:《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58-381页。
    ②《宋史》卷160《选举六》,第3761页。
    ③(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4,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第50页。
    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82页。
    ⑤《宋会要辑稿》职官59之12,第3722页。
    ⑥《宋会要辑稿》职官4之22,第2447页。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59之12,第3722页。
    ②有关誓约及誓碑,学界曾有广泛的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见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文史》2010年第3期。
    ③《长编》卷333,元丰六年二月丁卯,第8023页。
    ④《长编》卷335,元丰六年六月戊申,第8075页。
    ⑤《长编》卷342,元丰七年春正月癸丑,第8224页。
    ⑥参阅漆侠:《王安石变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长编》卷341,元丰六年十一月乙丑,第8202页;《宋会要辑稿》职官66之27,第6220页。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11之20,第2632页;《长编》卷308,元丰三年九月乙亥,第7482页。
    ③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附表9,第683页,第688页。
    ④参考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第168-199页;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第381-413页。
    ⑤《长编》卷350,元丰七年十二月庚辰,第8394页。
    ⑥《宋会要辑稿》职官68之29-30,第3922页。
    ⑦《宋会要辑稿》职官66之26,第3880页。
    ⑧《宋会要辑稿》职官68之28,第3881页。
    ⑨宋朝一方面对宗室赏赉甚厚,另一方面又严禁其与士大夫结交,违者严惩。详见(美)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3,第3930页。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13,第3935页。
    ③《宋会要辑稿》职官66之34,第3884页。
    ④《宋会要辑稿》职官67之36,第3905页。
    ⑤《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5,第3931页。
    ⑥《宋会要辑稿》职官68之37,第3926页。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68之13,第3914页。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6,第3932页。
    ③国家的大政方针,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④《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21,第3939页。
    ⑤《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24,第3941页。
    ⑥送吏部在史料中颇多见之。如:政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承议郎谢孚送吏部,与合入差遣。见《宋会要辑稿》职官68之26,第6266页。
    ⑦详见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⑧龚延明:《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⑨见《宋史》卷171《职官十一》,第4101页。
    ⑩《宋会要辑稿》职官56之7,第3628页。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57之47,第3674页。
    ②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96页。
    ③《宋史》卷171《职官十一》,第4112页。
    ④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710-711页。
    ⑤《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四月甲戌,第7825页。
    ⑥《宋史》卷171《职官十一》,第4108页。
    ⑦《宋会要辑稿》职官57之35,第3669页。
    ①《文献通考》卷65《职官十九》,第590页。
    ②《长编》卷407,元祐二年十一月甲戌,第9903页。
    ③《宋史》卷171《职官十一》,4116页。
    ④《文献通考》卷65《职官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90页。
    ⑤《宋史》卷172《职官十二》,第4137页。
    ⑥黄慧贤、陈锋等先生主编的《中国俸禄史》对此有较为深入的考察,见黄慧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7页。
    ①参见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曾瑜:《北宋晚期政治简论》,《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张邦炜:《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天府新论》2000年第1期;等等。
    ②与邓小南先生提出作出“过程”和“关系”的“活”的制度史相对应,见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①以下各表是根据《长编》、《宋史》、《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而成。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4](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宋)曾巩:《元丰类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8](宋)李攸:《宋朝事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9](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0](宋)曾巩:《隆平集》,宋史资料粹编第一辑,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7年。
    [11](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2](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标点本,1988年。
    [15](宋)王应麟:《玉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
    [16](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8](宋)苏轼:《苏文忠公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宋)苏辙:《栾城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1](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2](宋)欧阳修:《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3](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4](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5](宋)吕陶:《净德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6](宋)楼钥:《攻媿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7](宋)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8](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9](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0](宋)刘攽:《彭城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31](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
    [3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35年。
    [33](宋)邹浩:《道乡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34](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白钢主编,朱瑞熙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4]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6]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7]张希清等:《宋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8]方宝璋:《宋代财经监督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9]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10]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
    [13](日)曾我部静雄:《宋代财政史》,东京:生活社,1941年。
    [14]项怀诚主编、叶青编著:《中国财政通史·五代两宋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15]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日)周藤吉之:《北宋三司的性质》,《法政史学》18,1965年。
    [2](日)周藤吉之:《北宋三司的兴废》,《宋代史研究》1969年东洋文库。
    [3]葛绍欧:《北宋之三司使》,《食货月刊》1978年8卷3、4期。
    [4]程民生:《宋代内库的金融职能》,《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
    [5]张其凡:《三司·台谏·中枢事权》,《暨南学报》1987年第3期。
    [6]杨倩描:《唐宋时期的三司体制述论》,《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7]付礼白:《北宋三司使的性质与相权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8]包伟民:《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9]李军:《五代三司使考述》,《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10]范学辉:《三司使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1]杨倩描:《北宋的财务行政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2]汪圣铎:《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3]纪凡:《论北宋户部体制的结构与功能》,《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
    [14]张全明:《论北宋后期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反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5]龚延明:《宋代中央机构剖析》,《浙江学刊》1993年第3期。
    [16]陈志强:《北宋财政的管理体制》,《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7]方宝璋:《略论宋代财经监督机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8]肖建新:《宋代审计三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19]方宝璋:《论宋代集中财权的思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0]黄亚娟:《宋代三司使与户部尚书之比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1]黄亚娟:《北宋三司使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6年。
    [22]高磊:《宋代<会计录>研究》,河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11年。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