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末,吐蕃王朝瓦解,旧的政治体制打破,经济领域也发生了重要变革,直到元朝在藏区归顺后即设官建制、清查户口、额定赋役、缴纳贡赋,确立领主庄园制和政教合一的封建经济体制,是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史的系统研究极为薄弱。本文对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史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宋元时期藏区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然后按照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制度、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贸易及其与临近地区的贸易往来六大部分,每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论述,揭示了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制度、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贸易与邻近地区的经贸往来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最后总结了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发展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宋元时期的藏区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习惯上分为三个大的不同地区,即卫藏、安多、康区。以其与中原地区的远近分为沿边藏区、西藏腹里两个部分。因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藏区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河谷适宜农牧业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藏北干冷地区及喜马拉雅山等高海拔山区经济落后。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发达地区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比吐蕃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不像人们认为的藏区分裂时期经济衰退,到元代统一西藏后,藏区经济发展才开始恢复。
     宋元时期藏区与中原及藏区其他周边地区的交往一直没有间断,元代以后随藏区经济的发展、佛教势力的壮大其与邻近地区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在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区本土经济,尤其表现在藏区手工业、商业、寺院经济的发展方面,这为明清时期藏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The Tibet dynasty disintegrated during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old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al form in Tibetan country had been taken place a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government of Yuan dynasty established a new feudal economic system of suzerain manor and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politics after Tibet came over and pledged allegiance to Yuan dynast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eriod that Tibetan specific type of economic system had developed. This thesis is studied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ibet area during Sony and Yuan dynasty. It introduced the basic situation about Tibetan socie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sis. The mainly body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1. Economic system. 2. Stockbreeding. 3. Agriculture. 4. Handicraft Industry. 5. Architecture. 6.Commerce. The thesis shows the particulars of each side of Tibetan economic system according to time priority. At last , it draws a conclusion on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ibetan area's economy during Song and Yuan Periods
    The Tibet has an immense territory, it divided into three mainly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Wei Tibetan Area, Ando Tibetan Area, Kang Tibetan Area. and it also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to Song and Yuan empire : the border Tibetan area, the centre Tibetan area.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not in equilibrium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Some regions in the river valley which is suitable to agriculture and Stockbreeding developed fast, some regions on the dry, cold and high altitude mountainous area in north Tibet got behind. Compare the period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with the period in Tibet dynasty the agriculture, stockbreeding, handicraft industry, commerce and so on made a great development. Not so as some scholar think that economy decline in the period of Tibet separation, and it resumed after the Yuan dynasty united the Tibet.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Tibet area and the centre area and the area around the Tibet last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it became much more osculation with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Buddhism spread. Tibet economy has their special trait in handicraft industry 、 Fane economy and commerce. These establish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conomical foundation.
引文
1 今临潭多为汉族人,卓尼多为藏族人。
    2 韩儒林:《元朝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穹庐集》,页425—434。
    3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页1。东嘎·洛桑赤列教授为《汉藏史集》藏文版「M」所写的写作年代简介。
    4 桑杰坚赞著、刘立千译:《米拉日巴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5 大司徒·绛求坚赞著、赞拉·阿旺、余万治译、陈庆英校:《朗氏家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304.
    6 廓诺·讯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718。
    7 廓诺·讯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718。
    8 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228。
    9 蔡巴 贡嘎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等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352。
    10 阿旺贡噶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译《萨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页368。
    1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页27—28。
    12 直贡·丹增白玛坚参著、克珠群佩译:《直贡法嗣》,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14 黄万伦:《西藏经济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6“藏北高原地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藏语称“羌塘”意即“北方的高地”。”
    15 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页9。
    16 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页2。
    17 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1987年07月第1版,页1—3。
    18 前揭《青海少数民族》,页1—3。
    19 《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6—8。
    20 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页1—2。
    21 前揭:《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页3。
    22 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23 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4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5 (意)伯戴克著、张云译:《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 王辅仁 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十三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7 张云著:《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赵萍等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28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23。
    29 《宋史》卷492《吐蕃传》。
    30 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录》卷13《土蕃》。
    3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译注(16),《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页26。
    32 前揭:《贤者喜宴》译注(17),《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页87—91。
    33 《拉达克王统记》(藏文印本),页38,转引自《藏族简史》,页109。
    34 《藏族简史》,页109。
    35 索朗旺堆主编、李永宪等编写:《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85。
    36 《宋史》卷492《吐蕃传》及祝启源:《角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7 前揭《红史》页152,注释782
    38 前揭《红史》页153,注释787。
    39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1。
    40 《宋史》卷492《吐蕃传》载,至道二年,“凉州复来请帅,诏以丁惟清知州事,赐以牌印。”页14154。
    41 《宋史》卷264《宋琪传》,页9129。
    42 前揭:《雅隆尊者教法史》,页55。
    43 前揭:《青史》,页45。
    44 前揭《简明西藏地方史》页68载:藏族习惯以东为下,西为上,可能是青藏高原河流由西而东,西边为河流的上游,东边为下游之故。宗喀位于卫藏以东,故称下路。阿里位于卫藏以西,故称上路。
    45 《西藏王统记》页151及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页31—32。
    46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32。
    47 《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115。
    48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39。
    49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51。
    50 前揭:《红史》页57。
    51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95。
    52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95—156。
    53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2。
    54 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271。
    55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77—78。
    56 前揭《汉藏史集》,页178—179。
    57 前揭《汉藏史集》,页163及前揭《萨迦世系史》,页82。
    58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88—90。
    59 桂本:sgos dpon,即拥有庄园的贵族官员。见前揭《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页13。
    60 《元史》卷2《太宗纪》页21。
    61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77。
    62 前揭《汉藏史集》页180—181。
    63 前揭《汉藏史集》,页176。
    64 顾祖成:《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15。
    65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61—162。
    6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3—23。有1290年,《耶歇仁钦帝师法旨》;1295年,《扎巴斡色帝师法旨》:1304年、1305年《仁钦坚赞帝师法旨》;1306年《桑杰贝帝师法旨》:1316年、1319年、1321年、1325年《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1336年《衮噶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孟庆芬、陆莲蒂译)。
    67 前揭《汉藏史集》,页185—188。
    68 前揭《汉藏史集》,页167—169。
    69 《元史》卷101《兵志》载:“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内则掌之天府,外则国人之为长官者生之。”
    70 前揭《红史》页97—104。载“(噶玛巴四世活佛)三湖地区(三江流域)依次受到三湖地区的军站站户们的供奉承事。”
    71 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页31—32。
    72 (元)朱德润:《存复斋集》卷4《行宣政院副使送行诗序》。
    73 前揭《汉藏史集》,页165—166。
    74 《元史》卷87《百官志》。
    75 《元史》卷22《英宗纪》
    76 《元史》卷60《地理志》。
    77 《元史》卷87《百官志》。
    78 《元史》卷87《百官志》。
    79 前揭《汉藏史集》,页170。
    等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页87—88。
    《萨迦世系史》,页77—118。
    (?)《红史》,页262注释558。
    83 有专著多杰才旦:《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论文集吴从众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等。
    84 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页61。
    85 《藏族简史》、《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西藏通史》等。
    8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8、139: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4:《汉藏史集》页304:《青史》页688等。
    87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页3及前揭《红史》页184注释141。
    88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3。
    89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4。
    90 前揭《汉藏史集》页304。
    91 前揭《青史》页688。
    92 前揭《青史》页481。
    93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8。
    94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41。
    95 前揭《藏族史要》,页55。
    9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39。
    97 前揭《藏族史要》,页52。
    98 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页181。
    99 前揭《藏族史要》,页53。
    100 前揭《汉藏史集》,页197。
    101 前揭《汉藏史集》,页198。
    10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3。
    103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104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57—90。
    105 黄万纶:《西藏经济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75。
    106 前揭《贤者喜筵》译注16,《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页28。
    107 前揭《贤者喜筵》译注16,《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页26。
    108 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116。
    109 刘忠:《试析西藏奴隶制庄园的残存形态》,《民族学研究》第5辑,页82—83。
    110 刘忠:《试论西藏领主占有制的形成与演变——兼论地权的下迁和上移》,吴从众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页4。
    111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页4。
    112 前揭《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页53。
    113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5—96。
    114 刘忠:《试论西藏领主占有制的形成与演变——兼论地权的下迁和上移》,吴从众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页18。
    115 前揭《青史》,页54。
    116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5。
    117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89—90。
    118 赵萍:《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页62—63。
    119 前揭《汉藏史集》,页246。
    12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7。
    121 前揭《雅隆尊者教法史》,页66—67。
    122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18。
    123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18。
    124 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14。
    12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7。
    12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9。
    127 前揭《汉藏史集》,页213。
    128 前揭《汉藏史集》,页213注释1。
    129 轨范师,对徒众于法财上给予利益的善知识。梵音译作阿闽梨。
    130 《仁钦坚赞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7。
    131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6
    132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6。
    133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6。
    134 前揭《汉藏史集》,页225。
    135 《帝师辇真监藏谕乌思藏宣慰使司等处官员法旨》,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页64。
    136 《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赐波东艾地方法旨》,前揭《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页65—66。
    137 《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22。
    138 《耶歇仁钦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3。
    139 黄万纶著:《西藏经济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76。
    140 前揭《西藏经济概论》,页161载:“喇让是上层喇嘛和活佛的官邸。”
    141 马克垚著:《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2001年版,页197。载:“如果全面考虑,则农奴的情况大致可描述如下:他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立小生产者,有独立经济,财产权已得到事实上直到法律上的承认。他有自己的家庭,因之婚姻也是合法的。但他对耕作的土地没有所有权,为了能使用这一小块土地,要向封建主负担沉重的劳役,一般为每周三天。农奴是一个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但他己不是主人之物,而是主人之人。从理论上说,他的肢体归主人支配(但生命受到保护),所以主人可以将他出售、转让。由于人身不自由,他要负担一些与此有关的义务,最重要的是结婚税、继承税、人头税等等。在法律上,他和主人没有平等地位.无权控告主人。国家法庭亦不受理农奴案件,他们的案件由其主人审判。他不得参军,没有武装的权利,只可以作为随从为作战的主人服役,他也不得担任教职,在担任圣职前须先举行仪式,将他释放。”
    142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149。
    143 前揭《红史》,页264注释562。
    144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页272。
    145 前揭:《西藏政教合一制》页40,注释52。
    146 《宋史》卷189《兵志》。
    147 《辑稿》154册《食货》63—50。
    148 《辑稿》173册《兵》4—1。
    149 《辑稿》173册《兵》4—2
    150 《辑稿》153册《食货》62—22。
    151 张云:《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21—128。
    152 《元史》卷202《释老传》,页2870。
    153 《元史》卷202《释老传》,页2870。
    154 前揭《汉藏史集》,页170。
    155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3—104。
    156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89。
    157 (意)朴齐著,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0年版,页17。
    158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0—91。
    159 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15-21.
    160 《元史》卷87《百官志》,页1471作“搽里八”。
    161 《元史》卷87《百官志》,页1471作“伯木古鲁”。
    16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5。
    16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0。
    164 甲央 王明星主编:《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页20—21,及蔡美彪:《泾州水泉寺碑译释》,见《元史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5 元成宗完者笃牛年(1301年)二月二十五日颁给蔡巴万户府属地以桑格如布僧格为首的陀罗尼僧众的圣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六月三日颁给噶玛巴派已恩萨巴为首的僧众的圣旨;以及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48年)二月二十一日颁给夏鲁寺的圣旨。参阅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Ⅱ文献汇集,东京外国语大学亚洲非洲语言研究所1991年版,页28-32、页76-81、页106-112。
    166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42—43。
    167 扎西旺都编:《西藏历史档案公文水晶明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第202—203页、第206—208第。转引自张云《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21—128。
    168 加措:相当区的行政单位,每加措约一百户。引自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6。
    169 牒巴:藏语之译音,亦作第巴,指西藏地方或地区首领。此处指地区首领。引自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6。
    170 《仁钦坚赞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5。
    171 《桑杰贝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抖译文集》,页17—18。
    172 还有其他一些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5—22。
    173 《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9。
    174 《元史》卷58《地理志》,页886。
    175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6。
    176 《元史》卷22《武宗纪》,页348。
    177 有青海土人朵儿只失结任“甘肃行省右丞”。可见“朵儿只”为青海藏族一著姓。转引自张云《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21—128。
    178 前揭《汉藏史集》,页170。
    17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15。
    18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18。
    18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3“塘讯,递送文书。”
    18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50-151。
    18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07-208。
    18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6。
    185 前揭《青史》,页446。
    186 高树林:《元代赋役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28。
    187 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55-56。
    188 前揭《汉藏史集》,页165-166;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3。
    189 前揭《汉藏史集》,页170载:“薛禅皇帝之时,在对吐蕃广大地面清查人口户籍时,是从朵思麻开始清查的。”
    190 (意)伯戴克著、张云译:《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48。
    191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2。
    192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7。
    193 前揭《汉藏史集》,页185。
    194 陈庆英:《元代乌思藏萨迦政权及其与蒙古皇室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页97。
    195 前揭《汉藏史集》,页170—171。
    196 前揭《汉藏史集》,页182。
    197 前揭《汉藏史集》,页181。
    198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72。
    199 前揭《汉藏史集》,页210注释1。
    20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2。
    20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4。
    202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79。
    203 《元史》卷7《世祖纪》,页82。
    204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79。
    205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79。
    206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79。
    207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82。
    208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82。
    209 《元史》卷94《食货志》,页1610。
    210 《元史》卷60《地理志》,页957。
    211 《元史》卷58《地理志》,页886。
    212 《元史》卷87《百官志》,页1469。
    21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10。
    214 《元史》卷93《食货志·税粮》,页1579。
    215 《元史》卷93《食货志·税粮》,页1579。
    216 《元史》卷5《世祖纪》,页59。
    217 《元史》卷93《食货志》,页1579。
    218 《元史》卷5《世纪》,页59。
    219 张云:《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21—128。
    220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二三册),页20—43。
    221 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5—22。
    222 《元史》卷23《武宗纪》,页353。
    223 《元史》卷24《仁宗纪》,页382。
    22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302-303。
    225 《元史》卷94《食货志·商税》,页1606。
    226 《元史》卷60《地理志》,页957。
    227 前揭:《元代西藏史研究》,页60。
    228 《元史》卷2《太宗纪》,页19。
    22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10。
    230 《元史》卷17《世祖纪》,页255。
    231 《元史》卷21《成宗纪》,页316。
    232 《元史》卷22《武宗纪》,页340。
    233 《元史》卷22《武宗纪》,页350。
    234 《元史》卷25《仁宗纪》,页391。
    235 《元史》卷29《泰定帝纪》,页448。
    236 《元史》卷30《泰定帝纪》,页475。
    237 《元史》卷35《文宗纪》,页541。
    238 《元史》卷9《世祖纪》,页119。
    239 《元史》卷12《世祖纪》,页164。
    240 前揭《汉藏史集》,页181。
    24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3。
    242 前揭:《元代西藏史研究》,页48。
    24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0。
    244 《元史》卷27《英宗纪》,页418。
    245 《无史》卷33《文宗纪》,页516。
    246 《元史》卷33《文宗纪》,页617。
    247 《元史》卷38《顺帝纪》,页569。
    248 前揭:《元代西藏史研究》,页48。
    24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7。
    25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5。
    251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20—43。
    252 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5—22。
    253 前揭:《西藏中世纪史》,页22。
    254 《元史》卷94《食货志》,页1610。
    255 《元史》卷60《地理志》,页957。
    256 《元史》卷24《仁宗纪》,页382。
    257 《元史》卷2《太宗纪》,页18。
    258 《元史》卷19《成宗纪》,页277。
    259 《元史》卷21《成宗纪》,页316。
    260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261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26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00。
    263 《元史》卷17《世祖纪》,页248。
    264 (意)伯藏克著、张云译《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页60。
    265 前揭《西藏政教合一制》,页40注释52。
    266 前揭《汉藏史集》,页234。
    267 前揭《汉藏史集》,页246
    26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1。
    26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1。
    27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5。
    27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61。
    272 前揭《汉藏史集》,页165—166。
    273 《元史》卷96《食货志》,页1642。
    274 《元史》卷96《食货志》,页1647。
    275 前揭《汉藏史集》,页182。
    27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7。
    27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07。
    27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24。
    27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9。
    28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61。
    28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3。
    28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9。
    28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69页注释赤琼似为万户长的副官。
    28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0。
    28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5。
    28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75。
    287 前揭《青史》,页433。
    288 前揭《青史》,页126。
    289 前揭《红史》,页69。
    290 前揭《青史》,页443。
    291 《汉书》卷28下《地理志》,页1645。
    292 《后汉书》卷87《西羌传》,页2869。
    293 《北史》卷96《吐谷浑传》,页3179。
    294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72。
    295 王尧、陈践译:《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页146、150、154。
    296 王仁湘:《关于曲贡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页69。
    297 汤惠生:《试论青海岩画中的几种动物图案形象》,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页109。
    298 王仁湘:《关于曲贡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页69。
    299 (藏族)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页84。
    30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30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1。
    30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6。
    303 前揭《西藏王统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贝37。
    30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页157。
    305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
    30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30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03。
    30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30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03。
    31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38。
    311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97—98。
    312 《长编》卷87大中祥符九年五月甲子。
    313 《元史》卷38《顺帝本纪》,页826。
    314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315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31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317 《宋史》卷314《范仲淹传》,页10270。
    318 《长编》卷88,大中样符九年九月丁未。
    319 《长编》卷404,元祐二年八月戊戌。
    320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139《边防门》。
    321 (宋)吕頤浩:《忠穆集》 卷2《论举兵之时》。
    322 《通典》卷190《吐蕃》。
    323 《元史》卷34《文宗本纪》,页759。
    324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325 Bacot, J. Introductional' histoire du Tibet, P. ll. Paris, 1962。
    326 格勒:《论藏族苯教的神》,《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360页。
    327 高东陆等;《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328 许新国:《吐蕃丧葬殉牲习俗研究》,《青海文物》,1991年,总第6期。
    329 洛珠加措等:《莲花生大师本生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511。
    330 索朗旺堆、候石柱:《西藏朗县列山墓地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85年9期。
    331 《那曲祭祀坑的动物遗存》,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页193—194.
    332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第五。
    333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第五。
    334 《通典》卷190《吐蕃》
    335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336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70。
    337 前揭:《藏族简史》,页3。
    338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339 索朗旺堆主编:《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页2。
    340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71。
    341 《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页6100。
    342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71。
    343 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2。
    344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53。
    345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2。
    346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8。
    347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89。
    348 李远:《青唐录》,(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49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3。
    350 (元)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卷4《河湟书事》,元人文集珍本丛刊6册,页570下。
    351 《元文类》卷41《经世大典序录·政典·马政》,第66页b面。
    352 《新增岷州志·岷州乡土志》“地理条·水下”,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陇右稀见方志三种》本。
    353 《元史》卷100《马政》,页2554。
    354 汤开建:《公元11—13世纪安多藏族部落社会经济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355 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版,页69。
    356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57 (宋)韩琦:《韩魏公集》卷20《家传》。
    358 《长编》卷489,绍圣四年七月癸丑条。
    359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17《乞令团结秦凤、泾原番部》。
    360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361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362 前揭《元代西藏史研究》页48载“十二克,约36。斤”
    363 前揭《汉藏史集》,页165。
    364 前揭《汉藏史集》,页253。
    365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366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47—82。
    367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84。
    368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忠》,页82。
    369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71。
    370 高东陆等:《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371 许新国:《吐蕃丧葬殉牲习俗研究》,《青海文物》,总第6期,1991年。
    372 前揭《藏族简史》1985年版,页4。
    373 (明)陈元龙:《格致镜原》卷86《兽》。
    374 (清)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4,清宣统二年甘肃官报书局排印本。
    375 《长编》卷368,元祜元年闰二月庚寅条。
    376 前揭《红史》,页86。
    37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46载:意为“黑马”,马名。
    37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46。
    379 李远:《青唐录》,(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80 (明)顾起元《说略》卷30《虫注下》。
    381 (宋)沈作喆《寓简》卷3《桓温入洛》。
    382 羚羊[antelope],毛灰黄色,柔软细密.角可入药。小羊[lamb]“羚,羊子”。——《玉篇》;盘羊,[argali]一种大型的野羊(Ovis ammon),具一对巨角,广泛分布亚洲中部和东北部的高山地区,可能并非家绵羊之直接祖先,有些权威认为某些亚种为脂尾绵羊的祖型;岩羊,[bharal;blue sheep]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问的一种羊。雌羊有直而短的角,雄羊角粗大,不很长。无须,毛多为青褐色。常见于高山大岭上;绵羊,[sheep]属于许多绵羊属反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原为北半球山地的产物,与山羊有亲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体形较胖,雄羊无须,两角生出后较为岔开,老牡羊的角常卷成侧扁的螺旋。
    383 前揭《汉藏史集》,页253。
    384 前揭《贤者喜宴》摘译(2),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页9—10。
    385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第三节。
    386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第1编第1章,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387 (宋)吕颐浩:《忠穆集》卷8《燕魏杂记》,四库全书本。
    388 (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2《仪注》。
    389 《北史》卷96《吐谷浑传》,页3186。
    390 (宋)苏轼:《东坡后集》卷9《三马图赞》,四部丛刊本。
    391 (宋)黄庭坚:《山谷集》卷2《论们时画天马》,四库全书本。
    392 前揭《青史》,页196。
    393 前揭《青史》,页325。
    394 《元史》卷123《赵阿哥潘传》,页3029。
    395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396 汤惠生:《试论青海岩画中的几种动物图案形象》,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页109。
    397 贺新民:《青海骆驼来源和发展探讨》,《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页296。
    398 前揭《青史》,页126。
    39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12。
    40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19。
    401 前揭《青史》,页401。
    40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403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404 汤开建:《北宋与西北各族的马贸易》附表,《中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139—163页。
    405 《宋史》卷492《吐蕃传》。
    406 天祝县志编纂委员会:《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第1章第3节《丰富的资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07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巻17《乞令团结秦凤泾原番部》。
    408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九月壬戌。
    409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庚辰。
    410 《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四月丁酉。
    411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补遗》,四部丛刊本。
    412 《长编》卷148,庆历四年四月丙申条。
    413 《元史》卷34《文宗本纪》,页759。
    414 《元史》卷121《速不台传》,页2977。
    415 《元史》卷123《赵阿哥潘传》,页3029。
    416 (明)胡广等著:《明太祖实录》卷123,洪武十二年三月丙申条,页1988。
    417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6。
    41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9。
    41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3。
    420 前揭《青史》,页407。
    42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8。
    422 《元史》卷23《武宗纪》,页523。
    423 《元史》卷26《仁宗纪》,页586。
    424 《元史》卷34《文宗纪》,页750。
    425 《元史》卷27《英宗纪》,页598。
    426 (元)吴当:《学言稿》卷5《送归彦温河西宪使》,四库全书本。
    427 《医马经》、《驯马经》残卷译释(伯1062、1065背面),王尧等编:《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页148。
    428 一种毒草名。
    429 指马行时平稳的细碎步。
    430 指马行时平稳的跑步。
    431 一种毒草名。
    432 《医马经》、《驯马经》残卷译释(伯1062、1065背面),王尧等编:《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页148。
    433 均为不宜作饲料之草名。
    43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03。
    435 前揭《青史》,页442。
    436 《元史》卷123《赵阿哥潘传》,页3029。
    437 《御定全唐诗録》巻31,杜甫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四库全书本。
    438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18,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8。
    439 《柱下遗教》藏文版,第98页,转引自洛加才让:《论吐蕃悉补野部与畜牧业文化的发展》,《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页69。
    440 《长编》卷368,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条载:“宋哲宗元祐元年,吐蕃温溪心部曾以犏牛入贡宋廷。”
    441 王尧、陈践译:《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页154。
    44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5。
    443 前揭《青史》,页714。
    444 (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页81。
    445 前揭《西藏经济简史》,页2—4。
    446 《科麦县忐略》鸟兽,陈家琎主编:《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2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64。
    447 《察隅县志略》、《波密县志略》、《硕督县志略》鸟兽,陈家琎主编:《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2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34、60、183.
    448 前揭 李远:《青唐录》。
    449 《元一统志》(下册)卷4《陕西路》,页454、466。
    450 撰人不详《西藏记》下卷《物产》,从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34.
    451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46。
    452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453 《衮噶罗迫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9。
    454 童恩正:《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455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页34。
    456 前揭:《藏族简史》,页3。
    457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458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35。
    459 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页10。
    460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141《上神宗论进筑河州》。
    461 (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13《郭将军逵墓志铭》。
    462 《拾补》卷3上,熙宁元年六月癸亥。
    463 《长编》卷232,熙宁五年四月辛未.
    464 《长编》卷238,熙宁五年九月戊申。
    465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庚辰。
    466 (宋)李复:《潏水集》卷16《乐府》。
    467 《长编》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甲寅。
    468 多杰才旦:《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12.
    469 《藏族简史》编写:《藏族简史》,页3。
    470 王仁湘:《关于曲贡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页69。
    471 前揭《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4期页33—34。
    472 王仁湘:《关于曲贡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页69。
    473 索朗旺堆、康乐主编:《琼结县文物志》,邦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内部资料,1986年8月。
    474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
    475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85—86。
    476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5—96。
    477 恰白·次旦平措,《论工布地区第穆萨摩崖文字》,《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
    478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479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480 前揭《汉藏史集》,页317。
    481 (唐)王建:《王司马集》卷2《凉州行》,四库全书。
    482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
    483 《宋史》卷328《王韶传》,页10579。
    484 《辑稿》186册《兵》29.
    485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486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487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488 《宋史》卷357《何灌传》,页11226。
    489 《长编本末》卷140《收复鄯廓州》,崇宁三年五月乙酉记事。“心白”,《宋史》卷492《吐蕃传》云:“自言不敢有贰则曰‘心白向汉’云”。又(宋) 孔仲平《淡苑》卷一亦谓:“羌人……以心顺为心白人,以心逆为心黑人。”
    490 李永良:《河陇文化——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1998年12月第1版,页158—159.
    491 《宋史》卷176《食货志》,页4267。
    492 《长编》卷444,元祐五年六月辛酉。
    493 《长编》卷467,元祐六年十月甲申。
    494 《长编》卷316,元丰四年九月庚戌。
    495 《长编》卷144,庆历三年十月甲子。
    496 《元史》卷123《赵阿哥潘传》,页3029。
    497 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页6。
    498 (藏族)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页83。
    499 前揭《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页84。
    500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501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32。
    502 前揭《汉藏史集》,页87。
    503 前揭《汉藏史集》,页205—206。
    50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7。
    505 前揭《青史》
    50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3。
    507 《金史》卷91《结什角传》,页2017。
    508 《宋史》卷175《食货志》,页4247。
    509 (民国)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甘肃图书馆民国二十年油印本。
    510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及前揭《西藏王统记》,页32。
    511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九月壬戌。
    512 李璠等:《甘肃民乐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总第17期)。
    513 (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下简称《长编纪事本末》)卷139《收复湟州》,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14 《宋史》卷64《五行志》,页1408。
    515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32。
    51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517 前揭《青史》,页118。
    518 前揭《长编纪事本末》卷139《收复湟州》。
    519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及前揭《西藏王统记》,页32。
    520 前揭《青史》,页117
    521 吴梓林:《古粟考》,《史前研究》创刊号1983年。
    522 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考古》,1984年第7期。
    523 《宋史》卷64《五行志》,页1406。
    524 《长编》卷239,熙宁五年十月甲辰记事。
    525 (宋)刘攽:《彭城集》卷8《熙州行》。
    526 恰白·次旦平措:《论工布地区第穆萨摩崖文字》,《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
    527 前揭《青史》,页117。
    528 (明)觉囊·达热那特著、余万治译、阿旺校:《后藏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70。
    529 黄布凡、陈庆英:《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论其历史背景》,《藏学研究文选》,1989年版,页300。
    53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4。
    531 苁蓉:寄生植物“草苁蓉”和“肉苁蓉”的统称。草苁蓉亦称“列当”:肉苁蓉茎和叶黄褐色,茎可入药。
    532 《元一统志》卷4《会州》,页475。
    533 《元一统志》卷4《兰州》,页470。
    534 《元一统志》卷4《西和州》,页466。
    535 《宋史》卷175《食货志》,页4247。
    536 《长编》卷515,元符二年九月己未。
    537 《长编》卷515,元符二年九月己未。
    538 《长编》卷400,元祐五年五月癸丑条。
    539 (宋)刘攽:《彭城集》卷8《熙州行》。
    540 《宋史》卷176《食货志》,页4267。
    541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九月壬戌。
    542 《元史》卷123《赵阿哥潘传》,页3029。
    54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3注释1载,“克’重量单位,每克约重28市斤。”
    544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2。
    54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7。
    54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72
    54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3
    54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01。
    549 前揭《青史》,页90。
    55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55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1。
    55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7。
    553 前揭《后藏志》,页66
    554 前揭《汉藏史集》,页205—206。
    555 《长编》卷239,熙宁五年十月甲辰。
    556 (宋)刘攽:《彭城集》卷8《熙州行》。
    557 《辑稿》198册《蕃夷》5—53。
    558 《长编》卷104,天圣四年正月辛丑。
    559 前揭《汉藏史集》,页136。
    560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561 《宋史》卷357,《何灌传》,页11226。
    562 《宋史》卷357《何灌传》,页11226。
    563 《辑稿》155册《食货》63—82。
    564 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页81。
    565 前揭李远:《青唐录》。
    566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20—21。
    567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42—43。
    568 (藏族)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页83。
    569 (藏族)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页84。
    57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40。
    571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40。
    57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6。
    57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3。
    57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3。
    575 许新国:《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发现宋代窖藏》,《文物资料丛刊》第8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页131—133。
    576 转引自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12。
    577 前揭《青史》,页111。
    578 《长编》卷144,庆历三年十月甲子条。
    579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4期,页34。
    580 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页110。
    581 《宋史》卷185《食货志》,页4528。
    582 《宋史》卷66《五行志》,页1437。
    583 《宋史》卷185《食货》下七,页4525。
    584 《宋史》卷185《食货》下七,页4526。
    585 前揭《青史》,页117。
    586 (法)布尔努瓦著、耿升译:《西藏的金矿》,《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4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331—332。
    587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
    588 前揭《青史》,页478。
    589 前揭《青史》,页479。
    590 前揭《直贡法嗣》,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页32。
    59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8。
    59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83。
    593 (意)马可波罗(Polo,M.)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页280。
    594 前揭《马可波罗行纪》页278及注释1。
    595 《元史》卷7《世祖本纪》,页141。
    596 (法)布尔努瓦著、耿升译:《西藏的金矿),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4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332。
    597 前弘期中去印度等地学习的译师有五十一人。
    598 前弘期中由外国来西藏的班智达总计二十二人。
    599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5。
    600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23《赐西蕃邈川首领河南军节度使阿坐骨进奉回诏》及《长编》卷299,元丰二年七月庚辰条。
    601 黄布凡、陈庆英:《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论其历史背景》,《藏学研究文选》,1989年版,页300。
    602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603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60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605 前揭《红史》,页93。
    606 前揭《红史》,页40及前揭《西藏王统记》中有类似记载。又松巴堪钦·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页272也有类似记载。
    607 一说为七十升。
    608 前揭《红史》,页39。前揭《汉藏史集》,页133载:“用十七锭黄金建造了文殊菩萨萨像。又以二十四锭黄金建造了佛塔。”
    609 前揭《红史》,页113。
    610 前揭:《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页272。
    611 前揭《汉藏史集》,页226。
    61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9。
    61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614 前揭《汉藏史集》,205—206。
    615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9。
    616 前揭《红史》,页39。
    617 前揭《红史》,页90。
    618 《辑稿》199册《蕃夷》6。
    619 (明)杨士奇等:《歴代名臣奏议》卷144《用人》:“近贩金珠过大安军而为税官所觉。”
    62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9。
    621 前揭《青史》页255。
    622 前揭《汉藏史集),页129。
    623 前揭《汉藏史集》,页131。
    624 前揭《青史》,页197载:求法礼巾“初启请说法礼节应上哈达或绸巾。”
    625 前揭《青史》,页498。
    626 前揭《青史》,页503。
    627 前揭《青史》,页667。
    62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86。
    62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38
    63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7。
    631 《宋史》卷185《食货志》下七,页4523。
    632 《长编》卷49咸平四年十月癸卯。
    633 《宋史》卷324《刘沪传》,页10494。
    634 《长编》卷250,熙宁七年二月庚午。
    635 前揭《红史》,页39。
    636 前揭《汉藏史集》,页133。
    637 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页45。
    638 《贤者喜宴》,转引自前揭:《早期汉藏艺术》,页21注释28。
    639 前揭《汉藏史集》,页324。
    64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55。
    641 (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原州》。
    64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64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8。
    64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8。
    64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74。
    646 索朗旺堆主编:《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121。
    647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2。
    648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50。
    649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6。
    650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6。
    651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5。
    652 《天盛律令》卷17《物离库门》。
    653 《长编》250,熙宁七年二月庚午。
    654 《辑稿》199册《蕃夷》6—24。
    655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页4377。
    656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页4379。
    657 (宋)张方平:《乐全集》卷26《论钱禁铜法事》。
    658 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卷10《钱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页325。
    659 (英)噶尔梅著、杜永彬译:《9—15世纪的汉藏艺术文献资料》,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351—352
    660 扎呷:《西藏传统手工业五金工匠的历史行会组织及其社会地位》,廖祖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论文选集(1986—1996)上下》,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05月第1版,页801。
    661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57。
    66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03。
    66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8。
    664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57。
    665 前揭《曾公遗录》卷8元符二年十月壬子。
    666 (英)噶尔梅著、杜永彬译:《9—15世纪的汉藏艺术文献资料》,《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352。
    667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2。
    668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50。
    669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56。
    670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6。
    671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6。
    672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5。
    673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54。
    67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80。
    675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80。
    676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9。
    67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9。
    678 (英)噶尔美著、杜永彬译:《《西夏藏》中的藏式木刻插图》,《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8,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页393。
    679 《长编》卷268,熙宁八年九月庚午。
    680 《长编》卷268,熙宁八年九月庚午。
    681 《元一统志》卷4《兰州》,页469。
    68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68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56。
    684 前揭《红史》,页248
    685 前揭《汉藏史集》,页96。
    686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70。
    687 《梦溪笔谈》卷19《器用》。
    688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九月壬戌。
    689 《元史》卷177《吴元珪传》,页4121。
    69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53。
    691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91。
    692 前揭《汉藏史集》,页139。
    693 前揭《汉藏史集》,页139。
    694 前揭《汉藏史集》,页139。
    695 前揭《汉藏史集》,页141。
    696 前揭李远:《青唐录》。
    697 (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原州》,四库全书本。
    698 前揭《鸡肋编》卷上《泾州》。
    699 前揭《鸡肋编》卷上《泾州》。
    700 前揭《鸡肋编》卷上《原州》。
    701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70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8。
    703 前揭《青史》,页614。
    70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49。
    705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9。
    706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9。
    707 《元一统志》卷4《西和州》,页466。
    708 《宋史》卷181《食货志》,页4413。
    709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4《玉石部中》。
    710 前揭《政和证类本草》卷5《玉石部下》。
    711 《长编纪事本末》卷140《收复鄯廓州》。
    712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713 前揭《政和证类本草》卷4《玉石部中》。
    714 前揭《汉藏史集》,页87。
    715 《长编》卷175,皇祐五年闰七月已丑。
    716 《宋史》卷183《食货志》,页4475。
    717 《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乙未。
    718 《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乙未载:“旧日收十千,今日与十五千扑买如何?”
    719 《长编》卷248,熙宁六年十一月戊午条。
    720 (宋)方勺:《泊宅编》卷中《西安州盐池》。
    721 前揭《泊宅编》卷中《西安州盐池》。
    722 (宋)曾布:《曾公遗录》卷8元符二年八月乙亥。
    723 (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上《西安州定戎寨盐池》。
    724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725 撰人不详:《西藏记》下卷《饮食》,页34。
    726 《长编》卷246,熙宁六年七月甲辰条。
    727 孙考:《青海乡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页47。
    728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729 《宋史》卷185《食货志》,页4523。
    730 《宋史》卷185《食货志》,页4525。
    731 《宋史》卷185《食货志》,页4546。
    732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4《玉石部中》。
    733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20《龙州蕃部寇边》。
    734 《辑稿》84册《职官》43。
    735 《辑稿》84册《职官》43。
    736 《辑稿》139册《食货》37。
    737 《长编》卷299,元丰二年七月庚辰。
    738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739 (元)佚名:《元代画塑记》御容,页1—7。
    740 (元)佚名:《元代画塑记》御容,页4、6。
    741 (元)佚名:《元代画塑记》佛像,页30。
    742 前揭《青史》,页132。
    743 前揭《元一统志》卷4《兰州》,页469。
    744 《元史》卷12《世祖本纪》,页257。
    745 前揭《元一统志》卷4《会州》,页475。
    746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3《玉石部上》。
    747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3《玉石部上》。
    748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5《玉石部下》。
    749 《长编》卷299,元丰二年七月庚辰。
    750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751 原书注释371,寒水石:包括石膏、方解石、霞石等药用矿物。味甘、性温而滋润,续骨折,壮阳荣肌,疗涎液杂症。
    752 常啼草,一种花上常沽露珠似泪水,可以入药的草。
    753 前揭《后藏志》,页88。
    754 《格萨尔王传》第2回。
    755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1992年版,页71。
    75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7。
    757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758 前揭《汉藏史集》,页323。
    759 《册府元龟》卷962《外臣部·才智》。
    760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761 《格萨尔王传》第2回
    762 《辑稿》195册《方域》21—15,及同书21—19。
    763 (宋)毛滂:《东堂集》卷1《恢复河湟赋》。
    764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28《获鬼庄二十二韵》,四部丛刊本。
    765 《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壬申条。
    766 (宋)曾布:《曾公遗录》卷9元符三年二月乙酉。
    767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2。
    768 《长编》卷514,元符二年八月丁酉。
    769 前揭《青史》,页132。
    77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2。
    771 (意)马可波罗(Polo,M.)著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114章“吐蕃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页275。
    77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83。
    773 前揭《青史》,页120。
    774 《元史》卷11《世祖本纪》,页234。
    77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一庹,为两手伸开的距离。
    77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77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2。
    77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2
    77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0。
    78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载:“点缀有由革基宝石组成的五种装饰的瘦小法衣。”
    78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78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3,氆氇的一种。
    783 (宋)《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
    78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785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786 前揭《后藏志》,页9—10。
    787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788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199。
    789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79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1。
    791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792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17。
    793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794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79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8。
    796 前揭《青史》,页299。
    79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0。
    798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
    799 《长编》卷299,元丰二年七月庚辰条。
    800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39《陇右道》。
    801 庄绰《鸡肋编》卷上《泾州》。
    802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27《氆氇》。
    803 (明)方以智《通雅》卷37《衣服》。
    804 《宋史》卷492《吐蕃传》、《宋史》卷87《地理志》。
    805 前揭《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
    806 前揭《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
    807 前揭《青史》,页191。
    80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80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2。
    81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7
    811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5。
    81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8。
    813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90。
    814 杜建录:《试论西夏的手工业》,《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页36~42。
    815 前揭《青史》,页359。
    816 前揭《青史》,页197。
    81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3,氆氇的一种。
    818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页9。
    819 前揭《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9。
    820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82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82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823 夏悠”,疑为一种织物名,待考。见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23。
    82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23。
    825 前揭《马可波罗行纪》,页275。
    82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2。
    827 揭《朗氏家族史》,页182。
    82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注释2一种丝绸名。
    82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注释3载“邓萨替寺是一所密宗寺院,在寺内修法的僧人、叫“囊巴”。
    83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5。
    831 前揭《马可波罗行纪》,页275。
    83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83。
    833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35《四裔考》12。
    834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835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47。
    836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837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页6071及《汉藏史集》页67
    838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141。关于热巴巾的被弑,诸书说法不同,有的说在强巴宫被韦·达那巾和属庐·达类二人扼死(新红史),有的说是酒醉后被扼死(贤者喜宴,手统世系明鉴),有的说是被击断颈骨而死(西藏王臣记)。前揭《汉藏史集》页124
    839 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页72—73。
    840 前揭《红史》《汉藏史集》、《青史》、《朗氏家族史》等。
    841 《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页5291。
    842 《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五月癸卯条。
    843 《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丙申。
    844 前揭《红史》,页20。
    845 《元史》卷139《朵尔直班传》,页3356。
    846 前揭《汉藏史集》,页236。
    847 前揭《青史》,页498。
    848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9。
    849 (宋)杨仲良:《长编纪事本末》卷140《收复鄯廓州》。
    850 前揭《红史》页189
    851 《金史》卷91《杨仲武传》,页2020。
    852 (宋)毛滂:《东堂集》卷1《恢复河湟赋》。
    85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854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页284。
    855 《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辛卯条。
    856 《长编》卷八十四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月壬戌
    857 《长编》卷242熙宁六年二月乙卯条。
    858 《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丙戌。
    859 《长编》卷265熙宁八年六月丁未条。
    860 前揭《青史》,页615
    86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862 前揭《鸡肋编》卷中。
    863 恰白·次旦平措,《论工布地区第穆萨摩崖文字》,《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
    864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118。
    865 前揭《青史》,页533。
    86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9。
    867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曲贡村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
    868 《西藏林芝雍珠则村的石刻碑》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1994年12月版,页69。
    869 《西藏林芝雍珠则村的石刻碑》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1994年12月版,页69。
    870 在青海境内发现有齐家文化遗址的有民和、乐都、西宁、平安、同仁、湟中、刚察、大通、互助、贵南、循化、尖扎、贵德、共和等十几个县、市。其中,以乐都与民和两县分布得最为密集。见赵生琛 谢端琚 赵信《青海古代文化》1986年版,页51。
    871 前揭《青海古代文化》,页52。
    872 李智信:《浅淡青海宋代时期瓷器的文化归属》,《青海文物》1990年5期;又青海省文物处、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青海文物》,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页14、页159。
    873 崔永红《两宋时期青海地区经济状况探研》,《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03期,页84—88。
    874 李振翼《甘南简史》第4章第1节《唃厮啰政枞与熙河之役》。
    875 《元一统志》卷4《兰州》页470。
    876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
    877 《教证自在者热译师传——遍布悦耳之声》,木刻本.第151页,由僧格意西刊布(拉萨),1905年版,第5页。转引自(法)安娜.沙耶著 岳岩译《西藏瓷器制造考》,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244.
    878 (法)安娜.沙耶著 岳岩译《西藏瓷器制造考》,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244。
    879 前揭《红史》,页85。
    880 前揭《红史》,页84。
    881 前揭《青史》,页533。
    882 前揭《青史》,页458。
    883 扎巴俄色,《元史》卷16《世祖纪》页354作“吃剌思八斡节儿”,属于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的弟子中的康赛传承,于公元1291—1303年任冗世祖忽必烈及元成宗铁木耳的帝师。
    884 甲哇桑布为第十八任和第二十一任萨迦本钦。他年青时随帝师贡噶坚赞(八思巴侄孙,《佛祖历代通载》作公哥儿监藏班藏卜)入朝,在朝中曾任宣政院院使,后返回萨迦担任本钦,在他重任本钦时与帕竹万户的绛曲坚赞发生冲突,后来又因与继任本钦的旺秋尊追矛盾,遂与绛曲坚赞联合对付旺秋尊追。在甲哇桑布任本钦时萨迦派权势急剧低落,西藏地方政权转入帕竹派手中。甲哇桑布的事迹详见本书下册
    885 旺秋尊追,萨迦派第二十二任本钦,他继甲哇桑布任本钦后即与甲哇桑布冲突,又与帕竹派绛曲坚赞多次交战,最后兵败,被帕竹派俘虏,结局不明。
    886 前揭《汉藏史集》页150—151
    887 此处当指公元1287年萨迦派与止贡派发生战争一事,据藏文史籍记载止贡派得到旭烈兀派来的西蒙古军队的支持,攻打萨迦寺,萨迦派得到元世袒忽必烈的支持,忽必烈派皇孙铁木儿不花率军入藏与萨迦派联合击溃西蒙古军,烧毁止贡寺,将止贡派的许多属地划归萨迦。有的学者认为,当时旭烈兀已去世,而且旭烈兀一支与忽必烈关系很好,不可能派兵入藏反对忽必烈支持的萨迦派,藏文史书中所说旭烈兀的西蒙古军当是中亚的某一反对忽必烈的蒙古王公。
    888 前揭《汉藏史集》,页151。
    889 前揭《汉藏史集》,页150—151。
    890 前揭《汉藏史集》,页152。
    891 囊梭:谓为内管家,亦指内库。见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89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89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89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74。
    895 前揭《朗氏家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182。
    896 参阅仁钦·山珠桑:《西藏瓷器》,载《西藏学报》第7卷,第1—2期,1982年,“它具体解释说这些 产品出产于11—12世纪,扎囊的某些碗在底部有一种酷似一对字母“bha”。据允丹嘉措认为(1989年在巴黎作的口头报告),大学者居玛康·苏阿旺列丹曾指出,在扎囊曾存在过一个瓷器作坊,出自那里的碗于底部带有一件金器(或金器痕迹)。”转引自[法]安娜.沙耶著 岳岩译《西藏瓷器制造考》,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246注释55。
    89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2。
    898 索朗旺堆《扎囊县文物史》,拉萨1986年版,页16—18。
    899 [法]安娜·沙耶著 岳岩译《西藏瓷器制造考》,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246。
    900 前揭《扎囊县文物史》,页17。
    901 [法]安娜·沙耶著 岳岩译《西藏瓷器制造考》,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247。
    902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84。
    903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一瞥》,《雪域文化》1993年秋季号刊。
    90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4。
    905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91。
    906 (明)杨士奇等《歴代名臣奏议》卷144《用人》。
    90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908 索朗旺堆主编《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页86。
    909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6。
    910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7。
    911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7。
    912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7。
    913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7—88。
    914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7—88。
    915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9。
    916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忠》,页89。
    917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9
    918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
    919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920 《宋史》卷324《刘沪传》,负10494。
    921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922 《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21。
    923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7。
    92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20—21。
    925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42—43。
    92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6。
    927 (宋)杜绾《云林石谱》卷中,四库全书本。
    928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9—90。
    929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89。
    930 揭《吉隆县文物志》,页139。
    931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1993年版,页82—83。
    932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51。
    933 前揭《红史》,页125
    934 《元史》卷202《释老传》。
    935 《布敦大师传》,转引自(新西兰)托尼·呼伯尔著、张岩译《十一世纪来自卫藏的印度佛教“擦擦”》,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页197。
    936 (新西兰)托尼·呼伯尔著、张岩译《十一世纪来自卫藏的印度佛教“擦擦”》,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页197。
    937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61。
    938 索南才让《“擦擦”与佛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页112—114。
    939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59载:“通达工巧明之事迹是,其精通绘画、像形之法相、量度以及此等吉祥之品,察地等八观察。”
    940 前揭《红史》页148、151、152《青史》页246
    941 前揭《青史》页135载“人五明:为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声明(声律学)、因明(正理学)、内明(佛学)。”
    942 前揭《汉藏史集》页284
    943 前揭《红史》页201
    944 前揭《汉藏史集》页279
    945 前揭《汉藏史集》页296
    946 前揭《青史》442。
    947 们发延《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中国宗教》2004年08期,页36—38。
    948 李翎《宋代缂丝佛像唐卡》,《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01期,页37。
    949 执巴坚赞是萨迦第五祖师。
    950 贡塘喇嘛向(1123—1194年)本名达玛扎,26岁出家后改名尊追扎,1175年在拉萨东郊建蔡巴寺,形成蔡巴噶举派,人称向蔡巴。1187年建贡塘寺,人称“贡塘喇嘛向”,他与帕木竹巴多吉波、宗喀巴合称藏地的“三宝”。
    951 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页80。
    952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页59。
    953 前揭《西藏发展史》页120。
    954 前揭《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页95。
    955 索朗旺堆主编《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166
    956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及《宋史》卷87《地理志》。
    957 前揭《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及《宋史》卷87《地理志》。
    958 (宋)杜绾《云林石谱》卷中,四库全书本。
    959 前揭《汉藏史集》,页137。
    960 索朗旺堆主编 霍巍等编:《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页55—56。
    961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丈物志》,页55—56。
    962 大约到了公元12世纪后,居住在雅隆地区的原吐蕃王室后裔从上部阿里返回了以埃尊赞布为首的一支嫡系,建立起一个史称“雅隆觉卧王朝”的小王朝,故曲松一带史称“埃域”。埃尊赞布之子拉·赤列朗杰于今色物乡一带建造了一座名为“加里寺”的寺院,并继而在此修建宫殿行使地方统治权。从此,这一吐蕃王室的后裔便以“加里”为名冠以“拉”(神)字在前形成“拉加里”家族。随着历史的发展,拉加里家族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统治集团,号“拉加里法王”(亦称“山南法王”)。原曲松县旧名“拉加里”即由此而来啦。公元13世纪中叶,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的“十三万户”中也包括有拉加里,至萨逸王朝、帕竹王朝时期,曲松一带由于拉加里家族的统治,仍在行政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有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特权。直至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系还统辖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四个宗,方圆达三、四里的广大地区。
    963 索朗旺堆主编 霍巍等编《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1993年,页198—206。
    964 此条目材料主要采用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编《古格故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阿里地区古格王国遗址调查记》,《文物》1981年第11期,以及《古格故城》附录一“札达县现存的几处古格王国时期的遗址,寺院。”等资料。
    965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85。
    966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89。
    967 贡塘王即“芒域贡塘”王,吐蕃王朝分裂后,贝考赞的后代其一直流入今吉隆县境内,建立贡塘王系,陆续建成贡塘王城。
    968 索朗旺堆、霍巍、李永宪《吉隆贡搪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页204-215。
    969 索朗旺堆主编:《吉隆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页33。
    970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3。
    971 前揭 李远《青唐录》。
    972 前揭《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157。
    973 索朗旺堆、霍巍、李永宪《吉隆贡搪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页215。
    974 前揭李远《青唐录》。
    975 《西宁志》[又名《丁酉重刊西镇志》]地理志。
    976 前揭《青唐录》。
    977 《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页6100。
    978 《乐全集》卷22《秦州奏唃厮噣事》及《宋史》卷492《吐蕃传》。
    97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5。
    980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55—56。
    981 前揭《吉隆贡搪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页218。
    982 前揭《吉隆贡搪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页205。
    983 前揭李远《青唐录》。
    984 前揭《中国藏传佛教寺院》,页124。
    985 《青史》页65—68、74、85、105、190、200—202、209、328、370、376、434、436、439、442、446—452、465、472、479、482、486、493、510、583、590、673、689等;《红史》页55—60、65、74、77、80、88、102、llO、114、117—127等。
    986 珠巴噶举派继又建登卓、绷扎、绛林、德钦登、巴尔卓多吉林等寺。
    987 萨班去凉州途中,经过乜纳寺.乃赠送珍珠一串,遂建此寺。
    988 噶玛拔希游历阿坝州等,以致该派寺院遍及于若尔盖、阿坝、壤塘、黑水、理县等地。
    989 止贡噶举派在玉树县还建嘎拉、让娘等寺。
    990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34—35。
    991 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广仁禅院碑》。
    992 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广仁禅院碑》。
    993 《金史》卷113《白撤传》载“积石达踏南寺”,卷16《宣宗纪》载“答那寺”。
    994 前揭《陇右金石录》卷3《广仁禅院碑》。
    995 前揭李远《青唐录》。
    996 图表来源于《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183—186。
    997 索朗旺堆主编 李永宪等编写《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页122。
    998 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04,注释13。
    999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2篇,载:“仿照桑耶寺修建了托林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页30。
    1000 《西藏山南佛寺调查记》札囊札塘寺条,前揭《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67—70。
    1001 前揭《琼结县文物志》建叶寺条。
    1002 前揭《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192
    1003 前揭《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191。
    1004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页174。
    1005 朗旺堆主编《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166。
    1006 前揭《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页174。
    1007 前揭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广仁禅院碑》。
    1008 前揭《汉藏史集》,页180
    1009 沈卫荣《略论元与元以前的沙鲁派》,《中国藏学》1988年3期。
    1010 索朗旺堆主编:《吉隆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80—81。
    1011 前揭《红史》页81。
    1012 土呷:《昌都地区建筑发展小史》,《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页94—96。
    101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丹巴县中路乡罕额遗址发掘报告》,《四川省考古报告集》第59页。
    1014 《后汉书》卷86《西南夷》,页2858。
    1015 《隋书》卷83《附国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页1858。同见于《北史》卷96《附国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3193。
    1016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页6069。
    1017 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页32。
    1018 《明史》卷311《松潘卫》,页8029。
    1019 《明史》卷211《何卿传》,页5591。
    1020 《明史》卷311《松潘卫》,页8030。
    1021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59。
    1022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54。
    1023 曲吉扎巴与加玉一带的曲吉甲巴曾是分裂割据时期隆子地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
    1024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55。
    1025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56—57。
    1026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56—57。
    1027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137。
    1028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137—138。
    1029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139。
    1030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185—186。
    1031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85。
    1032 揭《吉隆县文物志》,页33。
    103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5。
    1034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39。
    1035 尕藏加:《藏式佛塔考述》,《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页122—129。
    1036 前揭《汉藏史集》,页85。
    1037 尕藏加《藏式佛塔考述》,《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页122—129。
    1038 何周德、索朗旺堆:《桑耶寺简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59。
    1039 前揭《桑耶寺简志》,页21。
    1040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39
    1041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40
    1042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40。
    1043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150
    1044 措次旦:《布达拉宫内的五世达赖灵塔》,《文物》1985年第9期。
    1045 前揭《汉藏史集》,页304。
    1046 前揭《直贡法嗣》,页72。
    1047 前揭《直贡法嗣》,页96。
    1048 前揭《直贡法嗣》,页96。
    1049 《元史》卷12《世祖本纪》,页249。
    1050 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323。
    1051 《元史》卷21《成宗本纪》,页462。
    1052 前揭《朗氏世系史》,页110。
    1053 前揭《红史》,页94
    1054 揭《青史》,页174
    1055 前揭《汉藏史集》,页326
    1056 (英)查理士·比尔:《西藏人民的生活》,第二十七章《最后的风尚》,引自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324。
    1057 前揭《汉藏史集》208页。
    1058 《元史》卷203《阿尼哥传》,页4545。
    1059 前揭《直贡法嗣》,页96。
    1060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页130“扎巴迥乃1208年任丹萨替寺座主”。
    1061 前揭《红史》页107“果莽塔即十六门塔”
    1062 前揭《汉藏史集》页314
    1063 前揭《汉藏史集》页226。
    106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2。
    1065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9。
    1066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页45。
    1067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121
    1068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126
    1069 前揭《吉隆县文物志》,页118。
    1070 前揭《吉隆县文物志》,页121。
    1071 前揭《吉隆县文物志》,页122。
    1072 前揭《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页138。
    1073 前揭《吉隆县文物志》,页123。
    1074 前揭《早期汉藏艺术》,页44。
    1075 石国鹏:《话说妙应寺白塔》,《佛教文化》1999年1期,页17—19。
    1076 祁英涛:《怎样签定古建筑》,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页64。
    1077 前揭《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页73。
    1078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28。
    1079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29。
    1080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58—59
    1081 陈庆英:《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未刊稿。
    1082 前揭《青史》,页321—322。
    1083 前揭《红史》,页263注释562。
    1084 前揭《汉藏史集》,页238。
    1085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8—29。
    1086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198—206。
    1087 土呷:《昌都地区建筑发展小史》,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页95。
    1088 前揭《直贡法嗣》页113。
    1089 朱普选《西藏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西藏民俗》 1999年1期,页47。
    1090 前揭《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3。
    109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3。
    109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3。
    1093 《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辛丑。
    1094 《长编》卷73,大中样符三年四月丙寅。
    1095 《长编》卷72,大中样符二年九月癸亥.
    1096 《长编》卷73,大中样符三年四月丙寅。
    1097 《长编》卷238,熙宁五年九月丁未。
    1098 《辑稿》194册《方域》19—1。
    1099 《长编》卷82,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己巳。
    1100 《长编》卷250,熙宁七年二月甲申。
    1101 (宋)孔平仲《谈苑》卷1《羌人以自计构相君臣》
    1102 曾巩《隆平集》卷20
    1103 前揭李远:《青唐录》。
    110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5。
    1105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4。
    1106 前揭《西藏王统记》,页84。
    1107 前揭《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201。
    1108 前揭《红史》,89—91页及陈庆英《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未刊稿。
    1109 前揭《红史》,页114。
    1110 前揭《汉藏史集》,页226。
    1111 前揭《红史》,页113。
    1112 前揭《汉藏史集》,页133。
    1113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2。
    1114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76。
    1115 《史记》卷30《平准书》,页1442。
    1116 (清)吴广成、龚世俊等校:《西夏书事》卷15,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页175。
    1117 《宋史》卷490《外国六·大食传》云:“天禧三年,遣使蒲麻勿陀婆离、副使蒲加心等来贡。先是,其入贡路由沙州,涉夏国,抵秦州。乾兴初,赵德明请道其国中,不许。至天圣元年来贡,恐为西人钞略,乃诏直今取海路由广州至京师。”
    1118 法显为了绕过当时地方势力争夺的中心姑臧(今甘肃武威),乃从长安经今兰州、西宁、大通、门源,越祁连山到张液,再循河西走廊进入今新疆地区。参(日)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上海国立编译馆,1937,页30。
    1119 昙无竭经今兰州、乐都、两宁、海晏进入柴达木盆地,到达今新疆吐鲁番。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卷3《释昙无竭传》。
    1120 宋云从洛阳西行,经今乐都、西宁、湟源,越日月山,穿行柴达木盆地,到达今新疆鄯善县,见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页252。
    1121 王延德使高昌之路线。
    1122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1。
    1123 《宋史》卷87《地理志》,页2168。
    1124 《辑稿》195册《方域》21—23
    1125 《宋史》卷490《于阗传》,页14109。
    1126 《长编》卷335,元丰六年五月丙子。
    1127 《辑稿》197册‘蕃夷》4—之19。
    1128 (民国)武树善《陕西金石志》卷28《重修公署记》。
    1129 前揭《青海历史纪要》页18。
    1130 《长编》卷129,康定元年十一月乙亥。
    1131 《辑稿》185册《兵》27之40
    1132 《宋史》卷353《蒲卤传》,页11153。
    1133 前揭李远《青唐录》
    1134 《元史》卷157《郝经传》,页3700。
    1135 邓锐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9.
    1136 (元)郝經《陵川集》巻32《东师议》,四库全书本:《元史》卷157《郝经传》,页3700。
    1137 《元史》卷167《张庭珍》,页3920。
    1138 前揭《马可波罗行纪》,页272—278。
    1139 朱普选:《藏汉茶马贸易与交通古道历史变迁的环境透视》,《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3期,页41。
    1140 前揭《汉藏史集》、前揭《红史》等.
    1141 《长编》卷244熙宁六年四月乙亥.
    1142 前揭《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61。
    1143 《元史》卷153《刘敏传》,页3610。
    1144 前揭《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62。
    1145 前揭《汉藏史集》,页168。
    1146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1147 前揭《汉藏史集》页168—169。
    1148 关于西藏设置的具体状况研究见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页31—34。
    1149 李云全《蒙元时期驿站的设立与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载《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页59。
    1150 前揭《红史》页97—104。
    1151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1152 《永乐大典》卷19420《站赤》5
    1153 前揭《汉藏史集》页185
    1154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
    1155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90。
    1156 前揭《直贡法嗣》,页72。
    1157 前揭《青史》,页471。
    1158 前揭《直贡法嗣》,页32。
    1159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页868。
    1160 张方平《乐全集》卷22《奏唃厮啰第二状》
    1161 《长编》卷43咸平元年十一月戊辰条。
    1162 《宋史》卷198《兵志》,页4950。
    1163 《辑稿》84册《职官》43-78。
    1164 《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
    1165 《辑稿》84册《职官》43之58。
    1166 《辑稿》84册《职官》43之74。
    1167 《长编》卷286,熙宁十年十二月甲午。
    1168 《辑稿》84册《职官》43之75。
    1169 《长编》卷286。熙宁十年十二月甲午。
    1170 《长编》卷238,熙宁五年九月丙午朔。
    1171 《长编》卷246,熙宁六年七月甲辰。
    1172 《长编》卷254,熙宁七年六月甲午。
    1173 (宋)张载《张子全书》卷13《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
    1174 《长编》卷198嘉祐八年正月戊辰。
    1175 《辑稿》190册《方域》8之22。
    1176 《长编》卷135,庆历二年二月庚辰。
    1177 《辑稿》139册《食货》37、38、55及《淆水集》卷1《乞置榷场》。
    1178 《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丁丑。
    1179 《辑稿》147册《食货》55。
    1180 (宋)石介《徂徕集》卷9《记永康军老人说》。
    1181 (宋)吕陶《净德集》卷3《奏罢榷名山等五处茶状》。
    1182 《宋名臣奏议》卷125《马政》引陈次升《上徽宗论西蕃市马》及卷45《天道门》引王襄《上钦宗论彗星》。
    1183 《长编》卷250熙宁七年二月庚辰。
    1184 《长编》卷302元丰三年正月乙亥条。
    1185 《长编》卷272熙宁九年正月乙亥条。
    1186 《辑稿》184册《兵》24
    1187 《文献通考》卷160《马政》:“废原、渭、德顺诸场,罢麟、府、岢岚、火山市马。”
    1188 《宋史》卷167《职官志》、《通考》卷160《马政》均言“置熙河买马场六”,而《长编》卷272熙宁九年正月庚午条云:“置熙、河、岷州、通远军、永宁寨买马场。”还有一场,不见载。杜文玉《宋代马政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2期26页中还有一场为“宁河寨”。
    1189 《宋史》卷184《食货志》、《辑稿》84册《职官》43。
    1190 《辑稿》84册《职官》43之51。
    1191 《辑稿》84册《职官》43之51。
    1192 《辑稿》186册《兵》28之3。
    1193 《辑稿》42册《礼》62之34。
    1194 《宋史》卷184《食货志》,页4511。
    1195 《宋史》卷184《食货志》,页4511。
    1196 《金史》卷50《食货志》。
    1197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1198 《续文献通考》卷2《征榷》
    1199 《元史》卷94《食货志》,页2394。
    1200 《元史》卷94《食货志》,页2393。
    1201 《元史》卷94《食货志》,页2394。
    1202 《元史》卷9《世祖纪》,页190。
    1203 《元史》卷167《庭瑞传》,页3922。
    1204 《元史》卷167《庭瑞传》,页3922。
    1205 《长编》卷83大小祥符七年十一月乙未条。
    1206 《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四月条
    1207 《金史》卷88《结什角传》页2016。
    1208 《金史这》103《乌古论长寿传》页2299
    1209 西凉府康古兰家,宗家、咱隆、当宗、章密等十族。
    1210 赐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香、白紫石英等药,凡七十六种。
    1216 《长编》卷299元丰二年七月庚辰条。
    1217 《潏水集》卷1《乞置榷场》,四库全书本,页17。
    1218 《宋史》卷34《孝宗纪》页664
    1219 《辑稿》136册《食货》31。
    1220 《长编》卷297,元丰二年四月丙寅。
    1221 《辑稿》84册《职官》43之48。
    1222 《辑稿》135册《食货》28。
    1223 《辑稿》185册《兵》27之3。
    1224 《宋史》卷5《太宗本纪》,页87。
    1225 《辑稿》185册《兵》27之3。
    1226 《宋史》卷5《太宗本纪》,页88。
    1227 《辑稿》139册《食货》37之28。
    1228 (宋)李复《潏水集》卷1《乞置榷场》。
    1229 《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九月甲寅朔.
    123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1231 《长编》卷278熙宁几年十月庚寅。
    1232 《辑稿》136册《食货》31之24。
    1233 陈开俊、戴树英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页141及前揭《马可波罗行纪》页280。
    1234 前揭《马可·波罗游记》,页141—143。
    1235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49《西南番》。
    1236 前揭《红史》,页273注释650及前揭《汉藏史集》,页271有类似记载。
    1237 前揭《汉藏史集》页271有类似记载。
    1238 前揭《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3。
    1239 前揭《永乐大典》卷19420《站赤》,页7226。
    1240 前揭《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2。
    1241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1242 《元史》卷202《释老传》,页2872。
    1243 《永乐大典》卷19420《站赤》页7224。
    1244 《元史》卷155《汪德臣传》页3651。
    1245 《元史》卷34《文宗纪》,页750。
    1246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2“黄河源”,中华书局,1959年,页265-267。
    1247 《辑稿》139册《食货》37之14。
    1248 《长编》卷213熙宁三年七月己亥。
    1249 《辑稿》86册《职官》44之44。
    1250 《辑稿》42册《礼》62之34、69。
    1251 《长编》卷297元丰二年四月丙寅。
    1252 《长编》卷347元丰七年六月己亥。
    1253 吴吉远《川藏贸易重镇——清代打箭炉城的产生和发展》,《西藏研究》1995年2期,页34。
    1254 《辑稿》147册《食货》55之39。
    1255 《辑稿》184册《兵》24
    1256 汤开建、杨惠玲《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与中原地区的马贸易》,《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1257 《诸臣奏议》卷45王襄《上钦宗论彗星》。
    1258 《长编》卷53咸平五年十一月甲午。
    1259 《宋史》卷496《西南诸夷列传》,页14230.
    1260 《长编》卷299元丰二年七月庚辰。
    1261 黄布凡、陈庆英:《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论其历史背景》,《藏学研究文选》,1989年版,页300.
    1262 黄布凡、陈庆英:《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论其历史背景》,《藏学研究文选》,1989年版,页300。
    1263 《元一统志》(下册)卷4“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页466、470、475。
    1264 《长编》卷153庆历四年十二月戊申。
    1265 《辑稿》84册《职官》43之74。
    1266 (宋)王明清《挥麈录》卷1《高宗用人纳言皆有明见》页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又《诸臣奏议》载王襄《上钦宗论彗星》:“茶司之本又尽于市珠玉,国马至今盖无几矣。”
    1267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绿》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乙酉。
    1268 (宋)熊克撰《中兴小纪》卷23绍兴七年冬庚辰。
    1269 参阅两《五代史》、《长编》、《辑稿》《册府元龟》及《苏魏公文集》卷23中等吐蕃进贡材料。
    1270 黄布凡、陈庆英:《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论其历史背景》,《藏学研究文选》,1989年版,页300。
    1271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1272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1273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1。
    1274 《宋史》卷167《职官忠》,页3969。
    1275 《续文献通考》卷2《征榷》
    1276 《元史》卷9《世祖纪》,页190。
    1277 《长编》卷297元丰二年四月丙寅
    1278 《辑稿》199册《蕃夷》6之13。
    1279 《长编》卷346元丰七年六月辛未。
    1280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40。
    1281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4《阴山道》。
    1282 杨慎《全蜀艺文志》卷56(元)费著撰《蜀锦潜》,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版,页1680。
    1283 《金史》卷107《张行信传》,页2369。
    1284 《宋史》卷198《兵志》,页4935。
    1285 《长编》卷335,元丰六年五月戊寅。
    1286 《长编》卷19,太平兴国三年二月甲申。
    1287 《长编》卷174皇祐五年五月乙卯。
    1288 《长编》卷254,熙宁七年六月丁亥。
    1289 《长编》卷217,熙宁三年十一月壬辰。
    1290 《长编》卷259,熙宁八年正月己未。
    1291 《长编》卷234,熙宁五年六月乙卯。
    1292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6。
    1293 《元史》卷202《释老传》,页4519。
    1294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78。
    1295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6。
    1296 《辑稿》199册《蕃夷》6—3。
    1297 《长编》卷512,元符二年七月丁未。
    1298 前揭《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页7233。
    1299 《辑稿》199册《蕃夷》6—30。
    1300 《辑稿》199册《蕃夷》6—27
    1301 《辑稿》199册《蕃夷》6—18。
    1302 《辽史》卷6《穆宗纪》、卷16《圣宗纪》、卷20《兴宗纪》、卷22《道宗纪》、卷27《天祚帝纪》、卷70《属国表》等。
    1303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1《请小国贡进礼物》。
    1304 《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甲申。
    1305 《辑稿》140册《食货》38。
    1306 《宋史》卷186《食货志·互市舶法》,页4564。
    1307 《辑稿》132册《食货》23、136册《食货》30、139册《食货》37、140册《食货》38。
    1308 《辑稿》140册《食货》38之31
    1309 《长编》卷227,熙宁四年十月庚午。
    1310 《辑稿》140册《食货》38之33。
    1311 前揭《汉藏史集》页123。
    1312 洪皓《松漠纪闻》卷1《回鹘》。
    1313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1314 《辑稿》84册《职官》43。
    1315 李复《潏水集》卷1《乞置榷场》。
    1316 《长编》卷295,元丰元年十二月乙丑
    1317 《长编》卷309,元丰三年十月丁卯。
    1318 《长编》卷346,元丰七年六月己巳朔。
    1319 《辑稿》197册《蕃夷》4之6。
    1320 《辑稿》197册《蕃夷》4之6。
    1321 张舜民《画墁录》卷1《青唐宝货》。
    1322 《宋史》卷186《食货志》。
    1323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1。
    1324 (宋)张舜民《画墁录》卷1《青唐宝货》。
    1325 前揭李远《青唐录》,说郛本。
    1326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1。
    1327 前揭《阿里地区文物志》,页134—135。
    1328 前揭《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页208—211。
    1329 张力《历史上的印藏交通》,《南亚研究季刊》1991年1期。
    1330 申旭《茶马古道与滇川藏印贸易》,《东南亚》1994年3期。页46—51。
    1331 冯汉镛《川藏是西南最早国际通道考》,《中国藏学》1989年1期。
    1332 前揭《雅隆尊者教法史》页40载“迦湿弥罗人结桑之子阿伦达在拉萨达巴共色集市上经商”
    1333 前揭《红史》,页127。
    1334 前揭《红史》,页127。
    1335 前揭《青史》,页568指西藏佛教息结派创始人荡巴(?——1117年)。
    1336 前揭《青史》,页568。
    133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89。
    1338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3。
    1339 前揭《青史》页650。
    1340 前弘期中去印度等地学习的译师有五十一人。
    1341 前弘期中由外国来西藏的班智达总计二十二人。
    1342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15。
    1343 前揭《早期汉藏艺术》页52,注释138载“《印度—西藏》,第二卷,第10——12,62,67页”
    1344 前揭《青史》,页568指西藏佛教息结派创始人荡巴(?——1117年)。
    1345 前揭《青史》,页568。
    1345 前揭《红史》,页220注释306
    1346 前揭《亚东、康马、岗巴、定结县文物志》,页9。
    1347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90。
    1348 前揭《吉隆县文物志》,页9。
    1349 前揭《吉隆县文物志》,页12。
    1350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63。
    1352 索南才让:《“擦擦”与佛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页112—114。
    1353 前揭《汉藏史集》,页137。
    1354 前揭《红史》,页184。
    1355 《长编》卷262 熙宁八年四月甲申。
    1356 《辑稿》199册《蕃夷》6。
    1357 《长编》卷262熙宁八年四月甲申。
    1358 前揭《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20《龙州蕃部寇边》。
    1359 《宋史》卷186《食货志》,页4547。
    1360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1。
    1361 《前揭李远《青唐录》。
    1362 (宋)张舜民《画墁录》卷1《青唐宝货》。
    1363 芒域古为阿里三围之一,今属日喀则行署吉隆县。贡塘在县西南,为该县的一个区。
    1364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3.
    1365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4。
    1366 前揭《汉藏史集》,页249。
    1367 前揭《汉藏史集》,页249。
    1368 前揭《红史》,页262注释558。
    1369 前揭《藏族史要》页69
    1370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二编,载:“仿照桑耶寺修建了托林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页36。
    1371 前揭《觉囊派教法史》 1993年版,页30
    1372 桑察索南坚赞:藏历第三饶迥木龙年(公元1184年)——第四饶迥土猪年(公元1239年)见《红史》页212注释269。
    1373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5—96。
    1374 萨迦班钦贡噶坚赞,藏历第三饶迥水虎年、公元1182年——第四饶迥铁猪年、公元1251年。
    1375 前揭《红史》页160注释88
    1376 今在西藏吉隆县境内。
    1377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71。
    1378 前揭《后藏志》页10。
    1379 前揭《雅隆尊者教法史》页40。
    1380 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20。
    1381 参阅《宋史·地理志》、《长编》、《辑稿》等书。
    1382 任树民《北宋西北国防城寨的建筑规模及其战略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页91—94。
    1383 《长编》卷111,明道元年七月甲戍。
    1384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385 丹玛地方是指今天青海的玉树自治州,以及四川甘孜自治州的北部地区、昌都专区的东北角。即今玉树州的称多县、玉树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德格县,昌都专区的江达县的金沙江流域。是唐蕃古道经过的地区。
    1386 在前藏的某个地方,估计在拉萨北部的某地。
    1387 前揭《汉藏史集》,页271
    1388 前揭《红史》,页273注释650。
    1389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15。
    1390 前揭《后藏志》,页81。
    1391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392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393 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页31。
    1394 前揭《汉藏史集》,页185。
    1395 前揭《后藏志》,页10。
    1396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397 前揭《后藏志》,页9。
    1398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399 前揭《后藏志》,页10。
    1400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15。
    1401 前揭《青史》页601。
    1402 前揭《青史》页604
    1403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48注释13。
    1404 前揭《青史》,页324。
    1405 前揭《青史》,页298。
    1406 前揭《青史》,页299。
    1407 前揭《青史》,页364。
    1408 前揭《直贡法嗣》,页36注释6“拉堆绛——萨迦县古地名。”
    1409 前揭《直贡法嗣》,页31。
    1410 昂仁县北部一地名。
    1411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4。
    1412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15。
    1413 前揭《汉藏史集》,页271
    1414 前揭《稚隆尊者教法史》,页65。
    1415 前揭《汉藏史集》,页197。
    1416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5。
    141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1。
    1418 前揭《青史》,页126。
    1419 前揭《青史》,页126。
    142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52。
    142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46。
    1422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65。
    142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43。
    142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9。
    142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46。
    142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3—25。
    1427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3。
    1428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5。
    1429 前揭《青史》,页167。
    143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46。
    1431 前揭《青史》,页484
    1432 前揭《青史》,页376
    1433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4。
    1434 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17—22。
    1435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146。
    1436 前揭《青史》,页484。
    1437 四川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438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1439 肖怀远《西藏地方货币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
    1440 前揭《西藏地方货币史》,页1。
    1441 《宋史》卷490《回鹘传》,页14116.
    1442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见,第7231页下.
    1443 《宋史》卷492《吐蕃传》,页14163。
    1444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
    1445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4。
    1446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在哪一种商品上,用何物充当货币,马克思说,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即‘或者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这些物品事实上是本地产品的交换价值的自然形成的表现形式;或者固定在本地可以让渡的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
    1447 S.5820、S.5826拼合。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2辑(以下简称《释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9月版,页33。
    1448 R3774,前揭《释录》2辑,页283—286。
    1449 北图372:8462,前揭《释录》3辑,页110—111。
    1450 北图生字25号即309:8327背,前揭《释录》2辑,页12。
    1451 S.1398,前揭《释录》2辑,页14。
    1452 汤开建:《对五代宋初河西若干民族问题的探讨》,《敦煌学辑刊》1983年第4期创刊号,页67—78。
    1453 汤开建:《公元861—1015年凉州地方政权的历史考察上、下》,《西藏研究》1988年第3、4期。
    1454 李峰:《唃厮啰的交换贸易及货币形态》,《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页84—89。
    1455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57。
    1456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8。
    145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97。
    1458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页21。
    1459 前揭《黑城出土文书》,页188。
    1460 前揭《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12注释2
    1461 前揭《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10。
    1462 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5年,页55。
    1463 转引自肖怀远:《西藏地方货币史》。
    1464 前揭《释录》3辑,页71—72。
    1465 前揭《释录》3辑,页64—70。
    1466 前揭《释录》2辑,页4。
    1467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制度》,页15。
    1468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9。
    1469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35。
    147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41。
    1471 前揭《青史》,页342
    1472 前揭《直贡法嗣》,页31—32。
    1473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22
    1474 前揭《萨迦世系史》,负122注释72。
    1475 前揭《青史》,页299。
    1476 前揭《马可波罗行纪》,页280。
    147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13—114。
    147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42。
    147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29。
    148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41。
    148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13。
    1482 尹伟先《从敦煌文书看唐代河西地区的货币流通》载《社科纵横》1992年,第6期,页52。
    148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06。
    1484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41。
    148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13。
    1486 泊山,一种草本植物果实,常用作天平的砝码。
    1487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制度》,页14。
    148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03
    1489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78。
    149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9载:“从未见过你们有一厘金子,一合青稞,一斤酥油。”
    1491 前揭《红史》,页246注释451。
    1492 《辑稿》136册《食货》30。
    1493 《宋史》卷186《食货志》,页4548。
    1494 《辑稿》84册《职官》43。
    1495 《续文献通考》卷22《榷荼》。
    1496 《辑稿》183册《兵》22。
    1497 《辑稿》183册《兵》22。
    1498 《辑稿》139册《食货》。
    1499 《长编》卷261熙宁八年三月丁酉。
    1500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乙卯。
    1501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九月庚辰。
    1502 赵存录:《青海民和发现“永昌通宝”》,《文物》1979年3期,页94。
    1503 陈荣:《大通县发现金代铜印和宋代铜锭》,《青海文物》1989年2期,页25。
    1504 牛达生:《从出土西夏窖藏货币看西夏货币经济》,《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2期,页82。
    1505 《金史》卷48《食货志》载,金正隆三年铸钱文曰“正隆通宝”,而青海乐都出土的铜钱文日“正隆元宝”,钱径2.46厘米,重3.7克。
    1506 李峰:《西夏、金统治河湟地区时期货币情况简述》,《青海金融》1991年货币研究增刊,页38。
    1507 李埏《北宋楮币史述论》之二,《思想战线》1983年,第2、3期。
    1508 《长编》卷160,庆历七年二月己酉。
    1509 《宋史》卷181《食货志》,页4403。
    1510 《九朝编年纲目各要》卷26《陕西通行交子》崇宁元年九月。
    1511 《长编》卷254,熙宁七年九月癸丑。
    1512 《长编》卷256,熙宁七年九月辛酉。
    1513 《长编》卷254,熙宁七年六月甲午。
    1514 《长编》卷254,熙宁七年十月。
    1515 曾广亿:《广东陵水、顺德、揭西出土的宋代瓷器、渔猎工具和元代钞板》,《考古》 1980年。
    1516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页,注释1。
    1517 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青海省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杜,1979年。
    1518 前揭《西藏地方货币史》,页9、10。
    1519 《宋史》卷186《食货志》,页4548。
    1520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46。
    1521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23。
    1522 前揭《汉藏史集》,页205—206。
    1523 前揭《汉藏史集》,页223。
    1524 前揭《青史》,页162—163。
    1525 揭《青史》197。
    1526 前揭《雅隆宗者教法史》页45—46。
    1527 前揭《汉藏史集》,页205—206。
    1528 前揭《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1),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178。
    1529 《元史》卷87《百官志》,页2198。
    1530 《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正月乙丑。
    1531 《长编》卷213,熙宁三年七月己亥。
    1532 《金史》卷48《食货志》3,页1076。
    1533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保存有大量滴代银锭,有方锭,也有马蹄银。
    1534 前揭《西藏地方货币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页11。
    1535 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卷10《钱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页325—326。
    1536 《清高宗实录》,卷1387。
    153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7。
    1538 汤开建:《北宋与西北各族的马贸易》附表,《中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139—163页。
    1539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17《乞令团结秦风、泾原番部》。
    1540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96。
    1541 《长编》卷368,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条载:“宋哲宗元祜元年,吐蕃温溪心部曾以犏牛入贡宋廷。”
    1542 《宋史)卷175《食货志》,页4247,熙河兰湟运使洪中孚言:“本道青稞亩收五石,粒当大麦之三。”
    1543 《长编》卷515,元符二年九月己未。
    1544 (宋)刘攽:《彭城集》卷8《熙州行》。
    1545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67。
    1546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3。
    1547 《宋史》卷185《食货志》,页4528。
    1548 前揭《直贡法嗣》,页32。
    1549 《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乙未。
    1550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83。
    1551 前揭《青史》,页120。
    1552 《元史》卷202《释老传》,页2872。
    1553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554 前揭《后藏志》,页81
    1555 前揭《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9。
    1556 黄万伦:《西藏经济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39。
    155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53。
    1558 前揭《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页12.
    1559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560 黄布凡、陈庆英:《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论其历史背景》,《藏学研究文选》,1989年版,页300。
    1561 前揭《汉藏史集》,页228—230。
    1562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
    1563 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兼论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吐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中国藏学》1995年4期,页48—63。
    1564 《元文类》卷41《经世大典序录·政典·马政》。
    1565 《宋史》卷190《兵志》页4712。
    1566 《宋史》卷330《李参传》页10619。
    1567 (宋)张方平:《乐全集》卷40《蔡公墓志铭》。
    1568 《宋史》卷190《兵志》,页4714。
    1569 前揭《红史》,页261—262。
    1570 前揭《红史》,页110—128。
    1571 前揭《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页126—127。
    1572 前揭《直贡法嗣》,页110。
    1573 前揭《直贡法嗣》,页72。
    1574 前揭《直贡法嗣》,页78—79。
    1575 前揭《青史》,页427
    1576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55。
    1577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3。
    1578 前揭《青史》,页407。
    1579 前揭《西藏中世纪史》,页29—30。
    1580 《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帝师法旨》,前揭《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页21。
    1581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2—13。
    1582 前揭《青史》,页391。
    1583 前揭《青史》,页449。
    1584 前揭《青史》,页450。
    1585 前揭《西藏中世纪史》,页5。
    1586 三种差役:即赋税、军差、乌拉差。
    1587 前揭《红史》,页129—130。
    1588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42—43。
    1589 前揭《西藏中世纪史》,页18。
    1590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72。
    1591 《元史》卷27《英宗纪》,页611。
    1592 《元史》卷27《英宗纪》,页615。
    1593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40。
    1594 《元史》卷175《张珪传》,页4080。
    1595 《元史》卷202《释老传》,页4523。
    1596 《元史》卷26《仁宗纪》,页582。
    1597 《元史》卷33《文宗纪》,页728。
    1598 《汉藏史集》,页205—206。
    1599 《元史》卷29《泰定帝纪》,页658。
    1600 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18。1267年八思巴为自己设置了十三种私人办事官员,管理自己的宗教、经济、接待、衣食住行等事务。
    1601 前揭《青史》,页463。
    1602 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页6。
    1603 《长编纪事本末》卷140《收复鄯廓州》。
    1604 前揭《长编》卷515,元符二年九月丁未。
    1605 前揭《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丁亥。
    1606 前揭《金史》卷98《完颜纲传》。
    1607 前揭《金史》卷91《结什角传》。
    1608 前揭《汉藏史集》,页165—166及页185—187。
    1609 孙怀阳、程贤敏:《中国藏族人口与社会》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页37。
    1610 《宋史》卷186《食货志》,页4548。
    1611 《长编》卷175,皇祐五年闰七月己丑。
    1612 《长编》卷515,元符二年几月己未。
    1613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73沣释1载,“‘克’重量单位,每克约重28市斤。”
    1614 前揭《后藏志》,页66
    1615 《长编》卷489,绍圣四年七月癸丑条。
    1616 前揭《汉藏史集》,页139。
    1617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283。
    1618 前揭《朗氏家族史》,页188。
    1619 前揭《汉藏史集》,页165-166;前揭《萨迦世系史》,页103。
    1620 前揭《米拉日巴传》,页27。
    1621 前揭《贤者喜宴》译注(十八),《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页35。
    1622 见第七章灵塔使用金银的部分。
    1623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页12—13。
    1624 《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四月巳未条。
    1625 《宋史》卷350《赵隆传》,页11091。
    1626 前揭《论西藏政教合—制度》页15。
    1627 见第七章表7—1、7—2、7—3、7—4。
    1628 《元史》卷21《成宗本纪》,页462。
    1629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2。
    1630 前揭《青史》,页403。
    1631 前揭《青史》页227。
    1632 前揭《青史》页228。
    1633 前揭《青史》页312。
    1634 前揭《青史》页332。
    1635 前揭《青史》页377。
    1636 前揭《青史》页379。
    1637 前揭《青史》载,意为内侍溜金屋顶。
    1638 前揭《青史》页387。
    1639 前揭《青史》,页476。
    1640 前揭《早期汉藏艺术》页52,注释138载“《印度一西藏》,第二卷,第10——12,62,67页”。
    1641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页35。
    1642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页44。
    1643 前揭《红史》,页120。
    1644 达垅·阿旺曲杰:《达垅教史》(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25页,转引自土呷:《昌都地区建筑发展小史》,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页95。
    1645 刘赞廷编:《丁青县图志》,民族文化宫图书复制,1962年版,转引自土呷:《昌都地区建筑发展小史》,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页95。
    1646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页44。
    1647 《长编》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甲寅。
    1648 前揭《青史》,页442。
    1649 前揭《直贡法嗣》,页77。
    1650 前揭《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三册),页65。
    1651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60。
    1652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61。
    1653 前揭《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页328、338—363。
    1654 前揭《早期汉藏艺术》,页46。
    1655 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西藏人民社出版,1998年,页83.
    1656 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页205。
    1657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95。
    1658 前揭《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页206.
    1659 陈悦新《西夏——元的藏传佛教绘画》,《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90。
    1660 王尧:《西夏黑水桥碑考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1期。(碑存张掖市文化馆)
    1661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十月庚申条及(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6《神宗开熙河》。
    1662 《辑稿》182册《兵》22。
    1663 《宋史》卷492《吐蕃传》、周辉《清波杂志》卷9《外国率表》、《辑稿》197册《蕃夷》4。
    1664 (宋)苏舜卿:《苏学士集》卷16《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1665 (清)范能浚辑:《范文正公集补编》卷1《乞先修请寨未宜进讨》。
    1666 《辑稿》185册《兵》27。
    1667 《辑稿》185册《兵》27.
    1668 《宋史》卷5《太宗纪》:“至道元年,禁两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婚娶.”这种官样文章在宋代文献中屡见不鲜。
    1669 《宋史》卷186《食货志》:“古渭边砦,便于接应,商旅并集,居者愈多,因建为(通远)军。”
    1670 《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长编纪事本末》卷140《收复鄯廓州》。
    1671 (宋)曾布:《曾公遗录》卷9。
    1672 前揭《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九月丙子。
    1673 前揭《长编》卷188嘉祜三年九月乙亥。
    1674 前揭《辑稿》199册《蕃夷》6之3S元符三年三月十八条载“夏国公主金山、回鹘公主青迎结牟”。
    1675 前揭《长编拾补》卷15,元符三年四月壬寅。
    1676 前揭《长编》卷365,元祜元年二月壬戌。
    1677 前揭《辑稿》176册《兵》9之3。
    1678 前揭《长编》卷406,元祜二年十月乙酉。
    1679 (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拓跋元昊少好兵》。
    1680 马金:《略论历史上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西藏史研究文论选》1984年12月版,页36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薛居正等奉敕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欧刚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本,1956年版。
    (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章汝愚:《山堂考索续集》,慎独书斋刊行本。
    (宋)王若钦《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
    (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版。
    (明)冯琦原编、陈邦瞻增辑:《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陈邦瞻撰:《元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明)胡广:《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清)吴广成:《西夏书事》龚世俊等校证本,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赵汝愚:《诸臣奏议》,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称:《东都事略》,扫叶山房本。
    (宋)曾巩:《隆平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佚名:《大金吊伐录》,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适园丛书本。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红杏山房本。
    (宋)陈均:《九朝编年纲目备要》,台湾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本。
    (宋)李埴:《皇宋十朝纲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宋)李攸:《宋朝事实》,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佚名:《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本,1962年版。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台湾影印文渊阁本。
    (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金陵书局本。
    (元)孛兰肹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中华书局,1966年版。
    (唐)陆羽:《茶经》,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苏天爵:《元文类》,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佚名:《元代画塑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沈括:《梦溪笔谈》,四部丛刊续编本。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35李远《青唐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方以智:《通雅》,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顾起元《说略》,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沈作喆《寓简》,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曾布:《曾公遗录》,(清)缪荃孙辑《藕香零拾》,中华书局,1999年版。
    (唐)王建:《王司马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庭坚:《山谷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方勺:《泊宅编》,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孔平仲《谈苑》,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陶:《净德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吕颐浩:《忠穆集》,《宋集珍本丛刊》第3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宋)李复:《滴水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攽:《彭城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淲:《涧泉日记》,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琦:《韩魏公集》,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毛滂:《东堂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修:《欧刚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本。
    (宋)宋祁:《景文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东坡全集》,四部丛刊本。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石介:《徂徕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田况:《儒林公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
    (宋)熊克:《中兴小纪》,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山右丛书初编本。
    (宋)员兴宗:《九华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宋)朱彧:《萍州可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张方平:《乐全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载:《张子全书》,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舜民:《画墁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马讥常:《石田先生文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元)苏大爵:《元文类》,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元)郝经:《陵川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朱德润:《存复斋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当:《学言稿》,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直贡·丹增白玛坚参著、克珠群佩译:《直贡法嗣》,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松巴堪钦·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阿旺洛追扎巴著,许得存译《觉囊派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大司徒·绛求坚赞著、赞拉·阿旺、佘万治译、陈庆英校:《朗氏家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蔡巴贡嘎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等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钦则旺布著、刘立千译:《卫藏道场胜迹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桑杰坚赞著、刘立千译:《米拉日巴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廓诺·讯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五世达赖喇嘛,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
    东嘎·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1987年各期。
    (明)觉囊·达热那特著、佘万治译、阿旺校:《后藏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阿里札达县帕尔嘎尔布石窟遗址》,《文物》2003年第9期;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阿里札达县帕宗遗址坛城窟的初步调查》,《文物》2003年第9期。
    孟庆芬:《元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法旨考释》,《中国西藏》2000年第3期,页46—47;
    李富:《西藏境内汉藏文化交融的文物古迹》,《华夏文化》2000、1
    甲央 王明星主编:《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第3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版。
    赖天兵:《杭州飞来峰第91号龛藏传佛教造像考》,《中国藏学》1999年第3期,页144—154。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西藏阿里东嗄、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97年第9期。
    霍巍:《西藏佛教考古的新发现——阿里高原石窟遗迹发现记》,《西藏民俗》1996年第2期,页
    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
    冯智:《滇西北吐蕃铁索桥遗址及古藏文石碑考略》,《中国藏学》1994、4期,页136—145。
    《西藏山南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载《文物》1993年第2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考古》(第1辑·1994年)1994年。
    索朗旺堆主编 李永宪等编写:《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索朗旺堆主编:《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索朗旺堆主编:《吉隆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索朗旺堆主编 霍巍等编:《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索朗旺堆主编:《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T·A·列昂诺夫著、尹伟先译:《黑城的藏文文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古格故城》,文物出版社,1991年。
    陈建彬:《西藏摩崖造像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4期。
    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古格王国建筑遗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索朗旺堆、何周德主编:《扎囊县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6年8月。
    索朗旺堆、康乐主编:《琼结县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内部资料1986年8月。
    索朗旺堆、张仲立主编:《拉萨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5年8月(内部资料)。
    索朗旺堆、张仲立主编:《乃东县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5年12月。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查拉路甫石窟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
    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黄文焕:《桑嘎古都寺的古藏文手抄本佛经试析》,《西藏研究》1982年2期。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新疆自治区文管会:《阿里地区古格王国调查记》,《文物》1981年第11期
    王尧:《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陈乃文辑:《西藏门隅地区的若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铅印本。
    德吉卓玛《茹雍萨嘉姆尊与扎拉鲁普石窟》,《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2期,页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查拉路甫石窟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
    晁华山:《印度、中亚的佛寺与佛像》,文物出版社,1993年。
    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南亚的古代交通》,《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9月。
    《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
    (清)张延福:《泾州志》乾隆十八年抄本影印,华北340
    (清)陶奕曾:《合水县志》乾隆二十六年抄本影印,华北345
    (清)许协修、谢集成等纂:《镇番县志》道光5年刊本影印,华北343
    (清)王煊纂修:《静宁州志》乾隆11年修民国重印本影印,华北333
    (清)常星景等纂修:《隆德县志》康熙二年抄本影印,华北334
    (清)黄泳等纂修:《成县新志》乾隆六年刊本,华北332
    (清)邱大英等纂:《西和县志》乾隆39年抄本影印,华北331
    (清)呼延华国纂修:《狄道州志》乾隆28年抄本影印,华北324
    (明)孟鹏平修、郭从道纂:《徽郡志》清抄本影印,华北329
    (清)周铁修、时芒纂:《伏羌县志》乾隆35年刊本影印,华北552
    (清)钟庚起纂:《甘州府志》乾隆44年刊本影印,华北561
    (清)张伯魁纂修:《徽县志》嘉庆14年刊本影印,华北562
    (清)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乾隆29年刊本影印,华北563
    (清)陈士桢修、涂鸿仪编辑:《兰州府志》道光13年刊本影印,华北564
    郑震谷等修、幸郭隆纂:《华亭县志》民国22年石印本影印,华北554
    (民国)桑丹桂等修、陈国栋等纂:《隆德县志》民国24年石印本影印,华北555
    (民国)张维:《陇右金石录》,邵国秀编《中国西北稀见方志》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
    民国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1924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版。
    (清)钟庚起纂:《甘州府志》,乾隆44年刊本影印,华北561
    (明)荆州俊:《临洮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9册,中国书店,1992年版。
    张彦笃等:《洮州厅志》,光绪抄本影印。
    西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和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岷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陈家琎主编:《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1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家琎主编:《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2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家琎主编:《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3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编:《青海地方旧志五种》,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佚名:《陇右稀见方志三种》,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包括《新增岷州志》、《安西采访底本》
    《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
    《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藏族)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撰:《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
    (清)龚景翰纂修:《循化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撰人未详:《西藏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陈澄之编著:《西藏见闻录》,台北,正中,民国67年。
    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谢斌著:《西藏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民族出版社,2005年。
    张云著:《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谢铁群编著:《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周毓华编著:《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
    苏发祥著:《藏族历史》,巴蜀书社,2003。
    丹珠昂奔等主编:《藏族大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
    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祝启源:《祝启源藏学研究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旺谦丹曲:《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录》,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赵萍等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梅进才主编的:《中国当代藏族寺院经济研究》,(1999年10月内部印行)
    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张云:《青藏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西藏人民社出版,1998年。
    张云著《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杜建录:《西夏经济史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
    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
    曾国庆、郭卫平编著:《历代藏族名人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中央民大藏学研究所编:《藏学研究》第八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廖祖桂主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论文选集(1986-1996)上下》,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吕思勉著:《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
    罗贤佑:《元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丹增主编:《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毛君周:《藏传佛教美术》,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
    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
    黄玉生、顾祖成、祝启源等:《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恒杰著《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鹰:《西藏脱模泥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庆英:《藏族历史宗教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散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樊保良著:《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郑汕主编:《西藏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陈庆英:《八思巴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吴从众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台)札奇斯钦著:《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湾正中书局印行,1991年版。
    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佟锦华:《藏族传统文化概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恰白、次旦平措等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张天路:《西藏人口的变迁》,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邓锐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扎雅:《西藏宗教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党诚恩主编:《甘肃民族贸易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赵生琛等:《青海古代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徐华鑫编著:《西藏自治区地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黄万伦:《西藏经济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藏族简史》编写:《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肖怀远:《西藏地方货币史》,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王辅仁 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十三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钟毓著:《西康茶业》,重庆建国书店,1942年12月。
    索南才让:《“擦擦”与佛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页112—114。
    张雪梅、秦伟:《《米拉日巴传》中的经济社会与宗教社会》,载《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4年01期,页55—60。
    们发延:《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中国宗教》2004年08期,页36—38。
    霍巍:《古格王朝早期木雕艺术的源流——《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早期佛教木刻艺术》评述》,《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页50—56。
    石硕:《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年04期,页12—20。
    土呷:《昌都地区建筑发展小史》,《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页94—96。
    廖东凡:《西藏何时有了氆氇》,《西藏民俗》2003年第4期,页28—29。
    李清凌:《元明清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页111—118。
    张云:《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21—128。
    李翎:《宋代缂丝佛像唐卡》,《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01期,页37。
    宋秀芳:《浅析西藏寺院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动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页50—55。
    谢继胜:《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页35—48。
    石国鹏:《话说妙应寺白塔》,《佛教文化》1999年1期,页17—19。
    申新泰:《略谈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形成》,《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页68—73
    任树民:《元代脱思麻宣慰司吐蕃社会状况略考》,《西藏研究》1998年04期,页45—49。
    张云:《元代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组织结构》载《民族研究》1998年04期,页93—98
    吴从众:《自古不可分割的汉藏关系》载《青海民院学报》1998、1期,页20—26。
    张亚莎:《藏族中世纪建筑》,《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页80—86。
    毛继祖、张天锁:《西藏古代农牧业生产技术概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3期合刊,页15—20。
    次多:《阿里托林寺红殿壁文考》载《西藏艺术研究》1998、2期,页33—42。
    王献军:《再论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兼与沈卫荣商榷》,《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页173—184。
    张云:《萨迦本钦与乌思藏宣慰使关系问题再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页35—45。
    陈崇凯、顾祖成:《元明中央对西藏经济的扶植政策及作用》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
    任树民:《北宋时期丝绸东路的贸易网点》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页91—94。
    李玉香:《关于西藏早期陶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藏学》1997年第2期,页93—100。
    洛桑群觉、陈波:《西藏的灵塔与金顶——兼谈后弘期西藏的黄金及黄金制品》载《西藏研究》1997、2期,页67—70
    陈庆英:《关于元代西藏的户籍清查》,《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文集》1996年,第175—183页。
    任树民:《北宋缘边吐蕃部族保卫盐井及反盐税斗争》,《西藏研究》1995年第1期,页58—62。
    薛学仁:《元代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载《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页70—73。
    贾大泉:《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页100—106。
    李峰:《唃厮啰政权的交换贸易及货币形态》,《中国藏学》1994、3期,页84—89。
    崔永红:《青海的原始农业》,《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页70—76。
    李玉香:《略述西藏早期冶金业》,《西藏研究》1994、4期,页40—43。
    石硕:《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6期,页167—176。
    张云:《元代吐蕃与周边诸地的关系》载《甘肃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汤开建:《北宋与西北各族的马贸易》载《中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1992年,页139—163。
    吴焯:《青海道述考》载《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02期,页123—141。
    李振翼:《甘南藏区故道探源》载《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汤开建:《公元11—13世纪安多藏族部落社会经济的考察》载《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杜文玉:《宋代马政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2期页23—33。
    顾吉辰:《北宋时期中西交通考释——兼谈吐蕃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载《西藏研究》1989年2期。
    汤开建:《宋代甘青藏族人发展及其原因》,《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
    沈卫荣:《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行政体制研究》(一)、(二)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1、2期。
    沈卫荣:《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西平王与西藏的关系)》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沈卫荣:《略论元与元以前的沙鲁派》,《中国藏学》1988年3期。
    李之勤:《元代陕西行省的驿道和驿站》,《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3期,页26—38。
    黄万纶:《唐宋时期西藏同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第3期。
    陈庆英:《元代乌斯藏萨迦政权及其与蒙古皇室的关系》载《青梅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页97。
    冯永林:《宋代的茶马贸易》载《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页41—47。
    李竹青:《试论西藏的边境贸易》,《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页65—71。
    林瑞翰:《宋代边郡之马市及马之纲运》,《宋史研究集》中华丛书编委会第11辑。
    程光裕:《宋代川茶之产销》,《宋史研究集》中华丛书编委会第1辑。
    洛桑群觉、陈庆英:《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
    马金:《略论历史上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西藏史研究文论选》1984年12月第1版,页364。
    贾大泉:《宋代四川与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西藏研究》1982年1期。
    祁英涛:《怎样签定古建筑》,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页64。
    (奥)克里斯汀·罗扎尼茨、王雯译:《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早期佛教木刻艺术》《西藏研究》2003年03期,页115—120。
    (意)伯戴克著、张云译:《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戴密微、耿升译:《吐蕃僧诤记》,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
    (法)A·麦克唐纳著 耿昇译:《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1991年04月第1版
    (意)G·杜齐、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意)马可波罗(Polo,M.)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意)杜齐(Guiseppe Tucci)著,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吐蔫崩溃后到蒙古入侵时的中部西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及民族学室编印,1980年版。
    (美)魏里著、沈卫荣译:《忽必烈可汗的第一任西藏总督》,《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3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82—105。
    (美)卡尔迈著、严申村译:《天喇嘛益西沃的《文告》》,《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3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106—118。
    (法)布尔努瓦著、耿升译:《西藏的金矿》,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4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331—332。
    (英)噶尔梅著 杜永彬译:《9—15世纪的汉藏艺术文献资料》,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351—352
    (英)噶尔美著 杜永彬译:《《西夏藏》中的藏式木刻插图》,《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8,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页393。
    (新西兰)托尼·呼伯尔著、张岩译:《十一世纪来自卫藏的印度佛教“擦擦”》,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页197。
    (法)安娜.沙耶著、岳岩:《西藏瓷器制造考》,《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244。
    (瑞典)多桑普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