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大多数,而且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趋势,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的特征,探讨了这类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然性,分析了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建议。
     因此,本文将通过四个部分来围绕主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缘起与意义、思路与方法、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的特征,探讨了这类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然性;。第三部分以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的典型代表——喀什师范学院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个案,分析了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和建设双师素质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建议。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hat the social need most i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mong diversified social demand,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gradually shifting to i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central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y and the strategic emphasi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su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Therefore, the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our topic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su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part focu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 within a case study of Kashi Normal University and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among them;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ts causes in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 The fourth part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 in the aspects of concept transition, specialty setting,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m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nes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引文
1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7.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1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十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
    2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2马克思恩恪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18.
    3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4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熊婧,刘华梅,高萍.关于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2(9).
    6周敏.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8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9刘键等.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10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1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12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1 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18.
    3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4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5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6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胡卫中,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4).
    8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9王刚.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三重视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10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2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3康宏.应用型本科: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4蔡娟.略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导刊,2012(6上半月).
    5庄华沽,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6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7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8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9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10陈锋,吴明晖,颜晖.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11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1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13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14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15庄华沽,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16宋克慧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
    17胡波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18陈志刚等.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1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2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
    3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4刘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6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7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8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9赵家旺.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才[J].广西民族研究,1988(1).
    10贾子杆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5(3).
    11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J].民族研究,2002(6).
    12王根顺,沙良波.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1何晓波.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中“人才悖论”现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唐纪南.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培养——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易永忠.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4宋遂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5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
    6余迈桂.调整、改革民族教育结构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J].广西民族研究,1990(1).
    7徐桂兰.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8土登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9土登等.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10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11阮学勇.民族文化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华文化论坛,2012(2).
    12詹先友.藏区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7.
    1马曼丽,张树青.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
    2雷振阳,朴永日.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12.
    1严庆,觉青.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发展的特征一一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9(3).
    2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效转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覃红霞.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1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1 [美] 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1曾祥霖.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4)
    1 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1 朱科蓉.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专业改革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1赵运林.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1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讲究,2011(2)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3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4雷召海.关于新时期民族院校发展战略的若十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礼会科学版),2010(3).
    1杨涛等.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1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教育发展研究,1997(4).
    2朱科蓉.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专业改革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1金柄珉.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2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甘南藏区地方性知识的社会学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3郑国强.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应用型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刘国钦.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李兴业.七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能[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赵世怀,欧以克.中国民族学院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郭福昌,吴德刚.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教育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张俊宗.民族聚集区高校的办学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的提出及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覃红霞.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詹先友.藏区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杨胜才.论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蔡娟.略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导刊,2012(6).
    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J].民族研究,2002(6).
    王根顺,沙良波.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唐纪南.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培养——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土登等.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冯东.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
    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
    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
    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詹先友.藏区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王莅.新建民族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4).
    王莅,张俊宗.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
    王莅,张俊宗.新建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10(6).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吴日娜.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二重性——蒙古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性与多元性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何晓波.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中“人才悖论”现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郑娅.民族院校专业改革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