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法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技术标准化在促进技术进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限制竞争的效应。近年来,随着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日益紧密;相应地,越来越多知识产权人搭乘技术标准的便车,滥用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大肆实施垄断行为。当前,技术标准化中的垄断行为,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由于拥有国际技术标准较少,因此,在技术标准垄断行为面前,我国主要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尽管知识产权法、民法等法律规范以及技术标准化组织的内部规章对于技术标准垄断行为可以起到一定的规制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上述规制手段效果有限。由于具有法律本位和规制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反垄断法成为了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基本法律。我国2007年颁布的《反垄断法》第55条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作了专门规定,该条规定也可以适用于规制绝大多数技术标准垄断行为。但是,由于该条规定原则性太强,可操作性较差,而且不是专门针对技术标准垄断行为而设定,因此,对于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而言,《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我国反垄断法的配套制度建设进展较慢,专门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法律规范尚未出台,加之反垄断立法技术的不成熟和执法经验的欠缺,因此,面对跨国公司对我国实施的日益严重的技术标准垄断行为,我国的制度性回应显得微弱。我们应当在参考、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的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法规制,保护我国的产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基于此,本文以“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法规制”为题,以“反垄断法为什么规制技术标准化→反垄断法如何规制技术标准化→我国怎样对技术标准化进行反垄断法规制”为逻辑主线,主要采取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解析。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有助于厘清官方和学界对技术标准化的认识,提高对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警惕;同时,期待针对技术标准垄断行为提出的规制建议,可以对我国立法等机关完善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法律措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使执法机关能够更加有效地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
     除导论外,本文共分5章:
     第一章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的理据。本章在阐释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化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技术标准化对竞争既存在促进技术进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提高厂家效益等正效应,又具有冲击市场竞争均衡、形成市场垄断状态、导致市场进入障碍、阻碍技术革新、引发联合行为、侵犯消费者选择权、形成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负效应。随着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紧密结合,当前,技术标准化中限制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滥用。尽管民法的基本原则、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制度以及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都可对技术标准垄断行为起到一定的规制作用,但是,由于法律本位和私法调整方法的局限,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规制措施不能对技术标准垄断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由于具有模糊性以及缺乏强制力,也不能有效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而反垄断法可以克服民法和知识产权法个人本位和私法方法的局限,其规制措施不仅灵活,而且具有强制力。因此,反垄断法日益成为各国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基本法律。
     第二章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的一般思路。技术标准化,其实质是一种行使权利的行为或过程。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行为,首先必须判断该行为是合法行使权利的行为,还是权利滥用行为。如果是合法行使权利的行为,就属于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如果是权利滥用行为,则应进一步分析该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决定是否给予反垄断法豁免。基于此,本章分两部分对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的一般思路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探析如何认定技术标准化中的权利滥用,认为应该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来认定某种技术标准化行为是否构成权利滥用。第二部分对技术标准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进行揭示。由于适用合理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适用本身违法原则所导致的灵活性不足、打击面过广的缺陷,其判断结果更加公正,加之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在分析技术标准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时,应该主要适用合理原则。本章还指出适用合理原则应该考量的主要因素,以便对技术标准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作出科学的判断。
     第三章反垄断法对技术标准制定中垄断行为的规制。由于技术标准制定中垄断行为主要表现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垄断协议,因此本章分别对这两类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标准制定中拒绝许可知识产权、隐瞒专利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了探讨;接着,对反垄断法如何规制技术标准制定中价格卡特尔、集体抵制、非必要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等垄断协议行为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反垄断法对技术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规制。技术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主要表现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垄断协议,因此,本章分两部分予以论述。第一部分对技术标准实施中的垄断高价、拒绝许可、搭售、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错误认证、限制性条款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技术标准实施中专利联盟和联合抵制等垄断协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研究。
     第五章我国技术标准化反垄断法规制的思考。本章在检视我国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比较、借鉴了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行为的经验,结合我国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现状,提出以下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化反垄断法规制的对策: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应当从严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在立法模式上,既要在反垄断基本法中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规定,又要借鉴他国经验,制定专门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规章,在该规章中,专章对技术标准垄断行为予以规制,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制定专门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规章;在具体制度方面,建议建立专利联盟合法性审查制度、细化知识产权事前披露制度、健全专利滥用抗辩制度、确立技术标准化竞争效应的事前咨询制度、强化反垄断合作机制和域外效力:在执法方面,建议明确我国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执法机关,主要以合理原则来识别技术标准化行为的违法性,确立惩罚与救济相结合的技术标准垄断行为处理机制,控制技术标准化反垄断的执法时间,积极寻求技术标准垄断行为国际法律救济途径等。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promot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tects consumer's health and safety, but also has some restriction effect on competi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lose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more and more holder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ke a free ride on technical standard, abus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put monopoly into practice vigorously. The current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mainly finds expression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use. Being confronted with monopolistic behavior, China, to a large extent, plays a role of victims at present because it has less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ough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ivil law and other laws as well as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inter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can also play a certain degree of regulation effect on the technical standard, due to many reasons, these regulatory measures can not regulate the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effectively. On account of the advantages of law-based regulatory approach, antimonopoly law becomes the basic law regulating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Although our country in 2007 enacted the Antimonopoly Law, in which the Article 55 makes special provisions against the ab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hall also be applied to regulate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while this article has over strong principle, poor operability, and not specifically made for monopolistic behavior for technical standard, s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ntimonopoly Law still have some drawbacks for the regul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As the process of China's antimonopoly legislation is relatively slow,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regulating the ab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for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have not yet been promulgated. The immaturity of antimonopoly legislation and lack of enforcement experience are not conducive to regulat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mplementation of growing serious monopolistic behavior for technical standard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and drawing on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experience of regulating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by antimonopoly law. We must improve China's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 on the regulation of monopolistic behavior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our country's industry and consumer.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takes "The Regulation on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by Antimonopoly Law" as a theme and its logic thread takes as "why and how antimonopoly law regulates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to find out how China's antimonopoly law regulates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mainly adopting systematic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i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regulation on antimonopoly law for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clarify the official and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and enhance the vigilance of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Regulatory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against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China's relevant agencies to improve legal measures of regulating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in order to regulate it more effectively.
     With the exception of prefac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I:The basis of antimonopoly law regulat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This chapter,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 and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and other basic knowledge, make an analysis that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competition such as promoting technique progresses, protecting consumer's basic health and safety and raising manufacturers' benefits, while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o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ompetition such as the impact on the balance of market competition, forming a market monopoly, leading to market entry barriers, imped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raising Cartel and violating consumer's rights to choose which will bring about an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others. With the tight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rrent monopolistic behavior for technical standard mainly manifests the ab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thoug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some institut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s well as som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ies of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all can play a certain degree of regulation on monopolistic behavior for technical standard, 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adjustment methods of law-based and private law, the regulation measures of civil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an not conduct effective regulation on monopolistic behavior of technical standards.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due to its ambiguity and lack of coercive power, also can not effectively regulate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But antimonopoly law as economic law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individual-based and private laws' methods of civil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or their regulatory measures are not only flexible, but also has no power of enforcement. Therefore, the antimonopoly law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law for regulating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in various countries.
     ChapterⅡ:the general idea of antimonopoly law regulat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The essence of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is a kind of behavior to exercise rights, including the behavior exercised by the hold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To regulate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ntimonopoly law must first determine whether its behavior is legitimate exercise or the abuse of rights. If it is the legitimate exercise of rights, it is not subject to antimonopoly law, except from the appliance of antimonopoly regulation. If it is the abuse of rights, it should be analyzed whether the behavior is in vio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Considering this situa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in two sess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ses how to identify the abuse of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rights. And this paper tenders that it should make a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riteria to identify whether a behavior constitutes abuse of rights. The second section reveals whether a behavior which restricts competi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breaches antimonopoly law. As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ness can overcome the defect of relatively rigid application and overly broad attacking of the Rule of Per Se, and its judge proves more just, at the same time, the emergence of monopolistic behavior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therefore, the Rule of Reason should be mainly applied to analyze whether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violates antimonopoly law. In addition, this sec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the Rule of Reas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s whether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is in vio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ChapterⅢ:The specific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 in the technical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As the monopolistic behavior in technical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mainly manifests as abuse of market dominance and monopoly agreements, so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o analyze the limit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he two main manifestations above. Section I analyses the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he behaviors such as rej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e, concealing patent and other abuse of market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technical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SectionⅡanalyses the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price cartel, collective boycotts, non-essential patents incorporated to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other monopolistic behaviors in the technical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ChapterⅣ:The specific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he restrict competition behavio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As the monopolistic behavior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also mainly acts as such behaviors of abuse of market dominance and monopoly agreements, therefore, this chap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for discussion. In SectionⅠ, it is the analysis of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he abuse of market dominance such as the monopoly of high prices, refusal of permission, tie-in sale, price discrimination, predatory pricing, errors certification and restrictive clau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 SectionⅡ, i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monopoly agreement, for instance, patent pool and joint resist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chnical standard.
     ChapterⅤ:Improvement of China's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In this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China's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relevant laws and legislations,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China's Taiwan reg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China's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on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according to China's present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monopoly. The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explained in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As to the legislative guiding ideology, we shall adhere to the policy that regulates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monopoly strictly. As to the legislative model, we shall improve the provisions regulating the ab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basic antimonopoly law, at the same time, drawing on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enact specific regulat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which the regulation of monopolistic behavior is listed in a special chapter, and provide a specific regul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when conditions are ripe in the future. The specific system is recommended to establish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legitimacy of alliance patent, refine proactive disclosure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mprove the defense system of patent misuse, establish prior consultation system, increase provisions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antimonopoly and improve the extraterritorial provisions. On the law enforcement front, it shall be made clear that China's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regulating technical standard monopoly shall analyze the illegality of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mainly with rational principle, combine punishment and relief in their law enforcement, control the law enforcement time and seek international legal remedies actively, etc.
引文
1时建中、陈鸣:“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新经济下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互动”,《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第46页。
    2刘耀威:《竞争优势新要素——国际贸易标准化规范与实施》,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3为了平衡知识产权人的私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比如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有效期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有效期是10年。一旦保护期限届满,这种专有权就自动终止,该种知识财产就回归社会,成为公有财产。(参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知识产权的地域限制是指知识产权依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产生,因此只能在知识产权法律效力范围内才受到法律保护,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并不必然发生法律效力。如果知识产权人希望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享有专用权,应依照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专门提出知识产权授予申请。
    4吕明瑜:“技术标准垄断的法律控制”,《法学家》,2009年第1期,第48页。
    5如专利池、专利和专有技术及前者与版权或商标等联合打包或进行一揽子交易。
    6参见马忠法:“标准与知识产权之关系——兼谈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40页。
    7参见马铁良:“技术标准中引用专利的原则”,《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2期,第30-32页。
    8 "RAND"是"Reasonable and Non-Discretionary"的简称,是技术标准化组织对知识产权人进行知识产权许可的一项要求,即合理无歧视条件许可。
    9时建中、陈鸣:“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新经济下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互动”,《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第45页。
    10韩勇:“试论知识产权的滥用与反垄断法的规制”,《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第20页。
    11马秀山:“进WTO门别忘了专利与技术标准的争夺战”,《中国企业报》,2001年11月14日,第01版。
    12参见梁红举:“从‘技术跟随’到‘标准领袖’——中国开始拥有互联网‘话事权”’,《广州日报》,2006年,6月13日,第C13版。
    132006年2月9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新的《儿童安全法案》(CR法案),要求所有投放欧盟市场的打火机对儿童必须安全。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出口到欧盟的打火机需达到儿童安全标准。如打火机符合欧盟制定的技术标准,或已达到同等要求的非欧盟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该打火机就推定为对儿童安全;为达到对儿童安全的标准,需在打火机上加装一种安全锁。而这种加在打火机上的安全装置,己在欧盟申请了专利。我国打火机生产企业要达到上述安全标准,加装安全锁,需使用外国专利技术,向外国专利权人支付专利费,低成本生产的比较优势丧失殆尽。
    142006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自2007年3月1日起,出口到美国的13英寸以上的数字电视,需符合美国高级电视制式委员会(ATSC)技术标准,而该技术标准中捆绑了大量美国专利。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1至9月份,中国生产彩电6344万台,出口比例是50%。2005年,生产了9000多万台彩电,出口数量是4000多万台。美国、欧洲是中国彩电出口的最主要市场。而美国数字电视专利许可收费很高,我国遵守美国关于数字电视的技术标准,意味着我国彩电生产企业需请求外国专利持有人实施专利许可,支付高额专利费。
    15刘超:“标准化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http://www.sipo.gov. cn/sipo/xwdt/mtjj/2007/200701/t20070119_127905htm,访问时间:2008年11月17日。
    16参见时建中、陈鸣:“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新经济下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互动”,《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5期,第50页。
    17 Rudi Bekkers, Geert Duysters and Bart Verspag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ic technology agreements and market structure:the case of GSM Research Policy,2002,31 (7),pp.1141-1161.
    18 Knut Blind and Nikolaus Thumm, "Interrelation between Patenting and Standardization Strategies: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Research Policy,2004,33(10), pp.1583-1598.
    19 Shapiro, C., "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 Setting", in:Iaffe, A., Lemer, 1.and Stem, S. (ed.):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Vol.1, MIT Press,2001, pp.119-150.
    20 Willingmyre G T., "IPRs as a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1998, http://www.gwtassociates.com /an-swers/index. htm,2008-07-10.; Willingmyre G T., "Considerations in Assessing an SDO's IPR Policies in Advance of Participation 2002", http://www.gtwassociates.com/answers/index.htm,2008-07-01.
    21 Mueller, Janice, "Patent Misuse through the Capture of Industry Standards", Berkley Technical Law Journal 17(2),2002, p.623.
    22 Gary Lea and Peter Hall,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 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4,16(1),pp.67-89; Hart R., Buttrick P.,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tandards", Patents World,1995, 72,pp.26-28.
    23 Janice M. Mueller,"Patenting Industry Standards",34 J Marshall L. Rev,2001, p.897.
    24 Mark R. Patterson,"Inventions,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Vol.17,2002.
    25 M. Sean Royall, Adam J. Di Vincenzo, "Antitrust", Chicago:Summer 2008, Vol.22, Iss.3, pp.83-92.
    26 Anne Layne-Farrar, "IP and Antitrust", Chicago:Summer 2007, Vol.21, Iss.3, pp.42-47.
    27 Sullivan, "Standard Setting, Innovation Specialists, and Competition, Antitrust", Law Journal, Chicago:2007, Vol.74, Iss. 3, pp.603-670.
    28 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Antitrust:Integrating Innovation Concerns into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andard Setting",Emory Law Journal, Atlanta:Spring 1998, Vol.47, Iss.2, pp.583-657.
    29 Goldenberg, Michael, "The Business Lawyer", Chicago:May 1987, Vol.42, Iss.3, p.629.
    30 Thomas O. Barnett,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George Mason Law Review,2007,14, p.859; Daniel J. Gifford, "Law and Technology: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Minnesota Journal of Law Science & Technology,2007,(32)8,pp.571-574.
    31 Mark A. Lemley, "A New Balance between IP and Antitrust",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Law and Trade in the Americas, 2007,13(2),p.255.
    32 Richard A. Posner, "Transaction Costs and Antitrust Concerns in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John Marshall Law Schoo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2005,56(Spring),pp.325-332.
    33 Phillip Areeda and Louis Kaplow, Antitrust Analysis-Problems, Text, and Cases,Aspen,5th ed.1997,p73.
    34参见安佰生:“标准化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国际贸易》,2005年第12期;安佰生:“法律、不安、教育一一关于‘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思考”,《中国标准化》,2007年第2期。
    35参见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参见杨帆:“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7月。
    37参见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该文尽管没有专门针对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具体研究,但是该文作为国内研究标准化的反垄断问题的最早的文献,对于本文的选题以及思路的形成有重要的启示。
    38参见李祖名:“标准与知识产权”,《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39参见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严欢欢:“标准化的反垄断问题初探”,《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栗庆华:“标准化与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商界》,2008年第6期。
    40参见杨华权:“滥用技术标准的对策——从思科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案说起”,《企业标准化》,2003年第3期;王先林:“从思科与华为之争看制定我国反垄断法的紧迫性”,http://paper.studa.com/2006/5-25,10575479.html;胡水晶、余翔:“技术标准组织中联合抵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以GBT诉诺基亚案为例”,《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袁小荣:“技术标准反垄断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微软垄断案说起”,《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1参见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2参见张冬:“专利权滥用争议的法律协调——以专利法与反垄断法的关联为视角”,《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
    43参见赵启杉:“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牛晓培:“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反垄断问题”,《标准科学》,2009年第1期;宋姣:“论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4参见罗静:“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行为及法律规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第5期。
    45参见张平:“专利联营之反垄断规制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46参见陈礼和、刘品:“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大政策工具:标准与知识产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7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58刘好:“技术标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经济论坛》,2005年第11期,第1页。
    59游乔君、王滨:“技术标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8页。
    60 Johan Verbruggen and Anna L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IIC, Vol.33 INT'L REV Number 2,2002, p.136.
    61参见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62 Economides N,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4:2),1996, pp.673-699.
    63参见杨华权:“滥用技术标准的对策——从思科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案说起”,《企业标准化》,2003年第3期,第4页。
    64吕明瑜:“技术标准垄断的法律控制”,《法学家》,2009年第]期,第49页。
    65 Larry Seltzer, "The Standards Industry:Corporate Consortia Are Supplanting Traditional Rule-Making Bodies", Internet World, Apr.15,2001, pp.50-51.
    66例如:ISO、IEC、ITU以及一些区域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政府标准化组织(government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或政府授权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内标准,均被称为“法定标准”。其中,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其前身是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和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UNSCC)。ISO是一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属于联合国,但是联合国的甲级咨询机构。IEC是制定和发布国际电工电子标准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甲级咨询机构。ITU是联合国系统中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简称国际电联。
    67 Stoeren Delfs, "Innovation-Standardisierrung-Recht(Das Beispiel Internet)",1.Aufl,Baden-Baden 2002,2,S, p.183.
    68张平、马晓:《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69 Carpenter, Cas and K. Nakamoto, "Consumer Preference Formation and Pioneering Advantag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9,Vol.26,p.285.
    70 Schmalensee, R., "Commodity Bundling by a Single-Product Monopoli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2,XXV, pp.67-71.
    71 Besen, Stan, "AM versus FM:The Battle of the Band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2, pp.1375-1396.
    72参见王生辉、张京红:“网络化产业中的技术标准竞争策略”,《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第48页。
    73网络效应,是指网络的利用者越多,则构成网络的每一个成员由此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参加[日]陇川敏阳,“标准(?)巡(?)竞争法(?)知的财产权”,《国际商事法务》,2000年第1期,第13页。
    74单个企业形成的“事实标准”的典型例子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由于其得到全世界公认,被称为“Win-Tel事实标准”。
    75一个标准的胜出,可能并非因为它更有效率,而只是因为偶然地使用者较多,由于“马太效应”,大多数消费者和配套厂商向它靠拢。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文键盘,已有证据表明,现有英文键盘并不是最优的。但因为它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即使没有人为的障碍,人们亦很难改变了。参见盛洪:“寻求'保护知识产权,和‘反苎断’,的均衡”,《中国改革》,2003年第5期,第50页。
    76参见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02页。
    77此类“事实标准”的形成原因是:在多数技术领域中,单个企业很难独自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在竞争中,各个实力相当的企业无法彻底将对方打败,于是它们就干脆联合起来,实施专利的交叉许可,最后形成专利联盟,对外发布联合许可声明,构成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控制,从而形成了“普通事实标准”,如DVD技术中的6C和3C联盟形成的技术标准。
    78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84舒辉:《标准化理论与实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85参见王伟军:“标准化战略及其引发的反垄断法律问题”,《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页。
    86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第2号指南。
    87GB 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88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89[英]桑得斯:《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年版,第49页。
    90参见游乔君、王滨:“技术标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页。
    91 David, P. A., S. Greenstein, "The Economics of Compatibility Standards:An Introduction to Recent Research".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es,1990(1), pp.3-41.
    94 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 (1983), p.59.
    95参见李文瑾:“技术标准许可的权利滥用及相关对策的探讨”,《法治论坛》,2008年第11辑,第268页。
    96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27页。
    104技术标准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该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已经推行技术标准化的市场,增加竞争者的数量。
    105参见熊明华等:“标准化促进嵊州市领带产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年第9期,第26页。
    119参见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第172页。
    120 Sean.P.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s and Antitrust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oncerns into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andard Setting", 47Emry L.J.553 (1998) (Ⅳ.B).
    121 Suzanne Scotchmer,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the Giants:Cumulative Research and the Patent Law",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 Winter,5(1).
    122参见安佰生:“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一个政策的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第12页。
    123例如,以CD和DVD等电器用品为代表的产品规格标准就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设定的。
    124 U.S. Supreme Court:Allied Tube & Conduit Corp. v. Indian Head.,486 U.S.492 (1988)486 U.S p.492
    125 David Hemenway, "Industry Wide Voluntary Product Standards".Thesis (Ph. D.),Harvard University,1974.p.31.
    126 Mark R. Patterson, Inventions,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17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2002),p.1043.
    127参见韩灵丽:“标准战略的法律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第115页。
    128非标准产品指没有按照技术标准生产的产品。
    129[英]桑得斯:《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年版,弟7页。
    130参见曹艳梅、周纯洁:“技术标准壁垒发展的新趋势——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大众标准化》,2007年第11期,第50页。
    131参见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132参见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54页。
    133“标准化与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的焦点实录”,http://www.fengziaoqingip,com,访问日期:2009年8月21日。
    134参见陈柳钦:“论贸易技术壁垒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北方经济》,2002年第11期,第10页。
    135参见王秀梅:“WTO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0页。
    136 Johan Verbruggen and Anna L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IC, Vol.33 Number 2,2002, p.127.
    137 Mark A. Lemley, "Standardizing Government Standard Setting Policy for Electronic Commerce",14 Berkeley Tech. L.J., 1999, P.745.
    138例如据美国有关专家统计,在美国微处理器领域大概有9万多项有效专利,掌握在1万多个专利权人手中,在半导体器件以及系统方面大约有42万件专利,掌握在4万多个专利权人手中。参见To Promote Innovation, "The Proper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Patent Law and Policy", http://www.ftc.gov/opa/2003/10/cpreport.ht mo.
    139参见李伯侨、梁森、祝茹:“技术贸易中的垄断高价及其法律规制——以标准化专利的许可为视角”,《特区经济》,2009年第3期,第246页。
    140 Union Oil Co. of Cal. v. Chevron USA, Inc.,34 F. Supp.2d 1222,1224 (C. D. Cal.1998). caselaw.lp.findlaw.com/scripts/ getcase. pl?navby=search&case=/data2/circs/10th/961202v3.html-56k.
    141参见张平:“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郑胜利主编:《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144参见吕明瑜:“技术标准垄断的法律控制”,《法学家》,2009年第1期,第62页。
    14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146同上注,第298页。
    147 RAND规则是Reasonable and Non-Discretionary规制的简称,即合理无歧视许可规制。RF规则是Royalty-Free规则的简称,即免费许可规则。
    148参见邱本:《经济法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149参见赵晓光:“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年第2期,第7页。
    150标龄指标准的有效期间。例如ISO的标准每5年复审一次,平均标龄4.92年。我国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标准实施5年后要进行复审,即国家标准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
    151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法学》,2004年第4期,第109页。
    152参见赵启杉:“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295页。
    153参见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154参见张伟君:《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155参见张冬:“专利权滥用争议的法律协调——以专利法与反垄断法的关联为视角”,《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第134页。
    156参见周春慧:“标准中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模式”,《知识产权》,2009年第3期,第41页。
    157参见林秀芹:《TRIPS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158参见张伟君:《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页。
    159参见张平:“知识产权政策的合同法分析”,《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3期,第53页。
    160参见马克·A·莱姆利:“标准制定机构知识产权规则的反垄断分析”,金朝武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25076,访问日期:2009年9月20日。
    161参见付子堂:“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法学家》,2001年第2期。
    162参见王保树:“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法学与实践》,1993年第4期,第31页。
    1633参见[日]丹宗昭信等:《现代经济法入门》,谢次昌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164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冲突和协调”,《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7日,第4版。
    165参见赵晓光:“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年第2期,第7页。
    166参见冯晓青:“知识产权、竞争与反垄断之关系探析”,《法学》,2004年第3期,第113-117页。
    167参见王先林:“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法学家》,2001年第3期,第97页。
    168参见王蝎:“论反垄断法一般理论及其基本制度”,《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第2页。
    169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170[日]金泽良雄著:《当代经济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171关于对反垄断法的法域归属问题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在德国,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公法。在我国,由于反垄断法被纳入经济法这个部门法。而我国经济法学界普遍认为经济法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属于第三法域。(参见李昌麒:《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因此,本文也认为反垄断法属于第三法域。
    17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析——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173参见龙一平、沈绍睿:“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53页。
    174参见张可人、王育民:“浅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跨境规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第104页。
    175参见赵启杉:“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295页。
    176同上注。
    177参见张冬:“专利权滥用争议的法律协调——以专利法与反垄断法的关联为视角”,《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第134页。
    178[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76页。
    179王利明:《民法新论》(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页。
    180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页。
    181郑玉波:《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393页。
    182李宜琛:《民法总则》,台北:国立编译馆,1997年版,第399页。
    183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4页。
    184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185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4-97页。
    186参见乔生:“中国限制外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思考”,《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第112页。
    187胡美琴:“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法的规则”,《楚天主人》,2004年第7期。
    188韩丽茹、张晓涓:“知识产权权利滥用与反垄断法的制定”,《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5年。
    189参见薛维然:“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冲突的协调”,《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59页。
    190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反垄断法》第55条的理解与适用”,《法学家》,2008年第1期,第27页。
    191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92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第6页。
    193 Alfred E. Kahn, "Fundamental Deficiencies of American Patent Law",30 AM. Econ Rev,1940,pp.475-486.
    194参见宁立志、胡贞珍:“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专利权行为”,《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195在1969年的一次谈话中,R. Donnem提出,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如果出现以下9种情况,都应当按照本身违法原则,依照反托拉斯法进行处理:要求被转让人从转让人那里购买与专利无关的材料;要求被转让人向转让人转让许可协议生效后获得的所有专利;限制专利产品销售中的买受人;限制被转让人自由购买或者接受专利产品之外的产品或者服务:未经被转让人同意,转让人不得向任何人授予专利许可;要求被转让人订立一揽子许可协议;要求被转让人对所有产品的销售特别是与专利权无关的产品销售支付费用;限制方法专利被转让人销售由该种方法获得的产品;要求被许可人按照固定价格或者最低价格销售相关产品。参见王晓晔:“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学》,2004年第3期,第100页。
    196 Anneliese M. Seifert, "Will the United States Take the Plunge into Global Patent Law Harmonization?",6 Marp. Intel Prop.L.Rev,2002,p.173.
    197参见沈四宝、刘彤:《美国反垄断法原理与典型案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198 ABA Section of Antitrust Law, Antitrust Law Developments(Sixth),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2007, pp.1080-1082.
    199参见李扬:“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关系的几个特殊问题(上)”,《学习论坛》,2008年第1期,第74-75页。
    200参见毛丰付:《标准竞争与竞争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8页。
    20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
    202参见曹新明、胡开忠、杨建斌等:“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05)”,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91页。
    203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204参见沈四宝、刘彤:《美国反垄断法原理与典型案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209 Chicago Board of Trade v United States.246 U.5.1918.231.
    210参见王玉辉:“限制竞争协议法律规制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44页。
    211参见杨紫垣:《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212参见刘晶芳:“浅析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判断标准”,《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3页。
    213参见李钟斌:《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
    214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 et al. v. The United States,221 U. S.1(1911).
    215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 v. United States,221 U. S. A(1911), Irwin M. Stelzer, Selected Antitrust Cases: Landmark Decision, Seventh Edition,1986. p.5.
    216 Chicago Board of Trade v. United States,246 U. S.231 (1918).
    217参见王玉辉:“限制竞争协议法律规制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45页。
    218参见郑鹏程:《反垄断法专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219 Lawrence A. Sullivan, Handbook of the Law of Antitrust, West Group, (1977),p.277.
    220 E. Thomas Sullivan, "On Nonprice Competition:An Economic and Marketing Analysis",45 U. PITT. L. REV, 1984,pp.771-792.
    224 NCAA v. Board of Regents,486 U. S.,1986, pp.85,109; Storer Cable Communications, Inc. v. City of Montgomery,826 F(1993), pp.1338-1351; SCFC, Inc. v. Visa USA, Inc.,819 F. Supp., (1993), pp.956-969.
    225 Legality of a Proposed Standard Certification Program,78 F.T.C,1971, pp.1628,1630.
    226参见陈晓军:“行业标准与认证中的反垄断法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第74页。
    227 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1983, p.60.
    228“卖点”是指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商品。
    229 Oltz v. St. Peter's Community Hosp.,861 F.2d,1988, pp.1440,1448.
    230 Legality of a Proposed Standard Certification Program,78 F.T.C,1971, pp.1628-1630.
    231 Copperweld Corp. v. Independence Tube Corp.,467 U. S.,1984, pp.752-767; U. S. Healthcare, Inc. v. Healthsource, Inc., 986 F.2d (1st Cir.1993)589-597.
    232 Eleanor M. Fox, "The Politics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Antitrust as a Window",61 NYUL Rev.,1986, pp.554-574.
    233 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rade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19 Dayton. L. Rev,1994, pp.1029,1071-72.
    234 Richard Givens, "seems to agree with Professor Sullivan", Richard A. Givens, Antitrust:an Economic Approach,1993, 14-16.
    235 Ibid.
    236 Ibid.
    237参见王锡锌、傅静:“对正当法律程序需要、学说与革命的一种分析”,《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238 Earl W. Kintner, Federal Antitrust Law, Cincinnati:Anderson Publishing Co.,1980, pp.176-77; Austin T. Stickells, Federal Control of Business Antitrust Laws, NY:Lawyers Co-operative Pub. Co.,1972, pp.130-31; Donald F. Turner, "Consumer Protection by Private Joint Action", in New York State Bar Association Antitrust Law Symposium,1967, pp. 38-39.
    239 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1983, CCITT, Geneva,p.272.
    240 Weight-Rite Golf Corp. v. United States Golf Ass'n,766 F. pp.1991 and p.1104; Brant v. United States Polo Ass'n,631 F. Supp., S. D. Fla.,1986, pp.71-78.
    241 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Final Staff Report,1983, pp.273-274.
    242 Allied Tube & Conduit Co. v. Indian Head, lnc.,486 US.492(1998).
    243 David A. Balto, "Standard Set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Network Economy", The Computer & Internet Lawyer, Vol.18.No.6, June 2001, p.12.
    244 Consolidated Metal Products, Inc. v.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846 F.2d 284 (5th Cir 1988)
    245 Continental TV., Inc. v. GTE Sylvania, Inc.,694 F.2d,1982, pp.1132,1138.
    246 Phillip Areeda and Louis Kaplow, Antitrust Analysis-Problems, Text, and Cases, Aspen,5th ed.1997, pp.429-430..
    247 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Antitrust",47 Emory. L. J.,1998(Ⅵ), p.583.
    248 Board of Trade v. United States,246 U. S.,1918, pp.231-238.
    249 Ibid.
    250 Indian Head, Inc. v. Allied Tube & Conduit Corp.,817 F.2d,1987, pp.938-947; affd,486 U. S.,1988, p.492.
    251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 UC Berkeley 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Research Paper Series,(2002). P.84.
    252 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rade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19 Dayton. L.Rev,1994, p.1067.
    253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
    254[印]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宋建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181页。
    255由于我国国务院2009年5月24日颁布的《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对如何界定相关市场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该规定操作性较强,因此本文不再对如何界定相关市场进行赘述。
    256 Joshua A.Newberg, "Antitrust for the Economy of Ideas:The Logic of Technology Markets", Harvard Journal of Law&Technology,2000,14(3),p.108.
    257张平、马晓:“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第110页。
    258根据一些国际上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所谓的必要专利是指“经技术标准体系认定是该技术标准体系所必不可少的 一项技术,且该技术是一项专利技术而被专利权人所独占”。参见李海燕:“浅析技术标准中的必要专利”,《广播电视信息》,2005年第3期,第48页。
    259 Johan Verbruercn, Anna 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IIC Vol.33:2, p.136.
    260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页。
    261 Equipment Development Inc. v. Besten, Inc.,174 F.3d 1337(Fed. Cir.1999).
    262参见Jay Dratler Jr.:《知识产权许可》,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65页。
    263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News Release date April17",2007, Report, p.27.
    264 Mccurdy Gregory V. 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Does 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 Shed Any New Light?", E.I.P.R.,2003, Issue 10,p.472.
    265 Tri-Tech Machine Sales, Ltd. v. Artos Eng'g Co.,928 F.Supp.836,839 (E.D.Wis.1996).
    266姚保松:“论基础设施条款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1期,第25页。
    267 Robert Pitofsky, "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 under U.S. Antitrust Law", Antitrust Law Journal,Vol.70.
    268何之迈:《欧洲共同体竞争法论》,台北:作者自版,1999年版,第211-216页。
    269 Lennart Ritter, W. David Braun& Francis Rawlinson,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A Practitioner's Gui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The Hague,2000, p.381.
    270参见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271 Sheila F. Anthony,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 AIPLA Quarterly Journal,Vol.28 Number 1.Winter 2000.
    272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2), p.1889.
    273 Peter Spiegel, "Chipmaker Charged by Antitrust Agency", The Financial Times, June 20,2002 at A-12.
    274 Mark A. Lemley&Carl Shapiro, "Patent Holdup and Royalty Stacking", Texas L. Rev,2007.
    275参见倪健:“技术标准导致知识产权滥用的原因分析”,《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5期,第79页。
    276参见刘雪涛:“反垄断征程山高路远——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RAMBUS反垄断案例的启示”,《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1期,第73页。
    277 Dell Computer Corp.,121F.T.C.616,1996 FTC LEXIS 291,1996 Wi.350997(May 20,1996).
    278 Johan Verbruggen and Anna L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IIC, Vol.33, Number 2,2002. Conduct before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AlPLA Quarterly Journal,Vol.30 Number 1.Winter 2002,p95.
    219 Michael G. Cowie and Joseph P. Lavelle, "Patents Covering Industry Standards:The Risks to Enforceability-due to
    2802002年6月18日,FTC对Rambus公司提出诉讼,指控其在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有隐瞒其专利,垄断相关市场之嫌。2004年2月23日,FTC作出初步裁决,后经上诉,2007年2月2日作出终裁,认定Rambus公司的行为构成垄断行为。2007年7月16日,Rambus公司向哥伦比亚地区上诉巡回法院提出上诉,巡回法院2008年4月22日作出Rambus公司并未构成欺诈的判决。
    281参见刘雪涛:“反垄断征程山高路远——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RAMBUS反垄断案例的启示”,《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1期,第71页。
    282刘雪涛:“反垄断征程山高路远——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RAMBUS反垄断案例的启示”,《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1期,第73页。
    283参见赵启杉:“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反垄断审查要点剖析——IEEE新专利政策及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审查意见介评”,《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284 A. C. Aukerman Co. v. R. L. Chaides Constr. Co.,960 F.2d 1020,1028 (Fed. Cir.1992).
    285参见张文彬:“论普通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则”,《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8页。
    286 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West Group St.Paul,Mini.,1999.p.570.
    287衡平禁止反言,也称行为禁止反言(Estoppel by Conduct),是一种抗辩原则,根据该原则,当被禁止反言的一方,通过错误的语言或行为,诱使另一方以某种方式行为并因此受到损害时,则应阻止一方不公平地利用另一方。法定禁止反言,即以法定形式确定的禁止反言。例如,因以证书或官方记录中的叙述或其他陈述引起的禁止反言,以及阻止任何否定或宣称的事实。法定禁止反言包括盖印证书禁止反言(Estoppel by Deed)和记录禁止反言(Estoppel by Record)两类。在证书禁止反言原则下,对财产进行盖印证书的一方,禁止以减损(Derogation)该证书的方式,宣称任何权利或物权,或者禁止否认以行为宣称的任何重大事实的真相。记录禁止反言原则,则是阻止一方否认由适当管辖权法院做出的判决(Collateral Estoppel)或者在司法记录中明确说明的事情(Judicial Estoppel)
    288 Ibid.p.571.
    289 Michael G. Cowie and Joseph P. Lavelle, "Patents Covering Industry Standards:The Risks to Enforceability -due to Conduct before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AIPLA Quarterly Journal, Vol.30 Number 1. Winter 2002.
    290孙南申、徐曾沧:“美国对技术标准中专利信息不披露行为的反垄断措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62页。
    291 Herbert Hovenkamp, Mark D.Janis, Mark A.Lemley, IP and Antitrust, (Volume Ⅱ), New York:Aspen Law & Business, 2002,pp.34-35.
    292张平、马骁:《由全球经济看中国产业在专利保护意识上的欠缺》,http://www.cdbu.org,访问日期:2009-10-11。
    293参见马忠法:“标准与知识产权之关系——兼谈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40-41页。
    。294该案原告诉称天然气公用事业局拒绝使用其煤气喷嘴没有合法的理由。虽然原告的产品未曾经过美国煤气协会的认证,但是其产品比美国煤气协会的标准产品更安全,而且美国煤气协会在认证时受了原告竞争对手的影响,故采用的标准有失客观。
    。295参见赵启杉、郜超:“专利法、版权法和反垄断法之下的标准制定问题相关对策的发展模型”,《网络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第48页。
    296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第172页。
    297王晓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详解》,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298参见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页。
    299 "Milk and Ice Cream Can institute v. FTC",152 Ff, Tthcir,1946, p.418.
    300参见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页。
    301参见周昀:《反垄断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50页。
    302参见王传辉:《反垄断法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303 Clark C. Havighurst, "Professional Peer Review and the Antitrust Laws",36 CASE W. RES. L.REV,1986,pp.1144-1145.
    304参见牛晓培:“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反垄断问题”,《标准科学》,2009年第1期,第48页。
    305 Allied Tube & Conduit Corp. v. Indian Head, Inc, No.87-137,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486 U.S 492(1998).
    306参见胡水晶、余翔:“技术标准组织中的联合抵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以GBT诉诺基亚案为例”,《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第49页。
    307王晓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详解》,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308 Northwest Wholesale Stationers v. Pacific Stationery and Printing Co.,472 U.S.284(1985).
    309参见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05页。
    310参见胡水晶、余翔:“技术标准组织中联合抵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以GBT诉诺基亚案为例”,《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第51页。
    311例如欧盟的DvB标准中将“必要专利集合体”称为“必要专利池”(Essential Patent Pool),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中称为“必要专利平台”(Essential Patent Platform),等等。
    312参见刘林青、谭力文、赵浩兴:“专利丛林、专利组合和专利联盟”,《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8期,第84、85页。
    313参见桑德斯著:《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年版,第7页。
    314 Maurits Dolmans, "Standards for Standards",26 Fordham Int'l L.J.163,2002, p.187.
    315“限制性条款”是指具有限制竞争性的条款的简称。
    317参见“欧洲委员会继续对高通进行调查受到普遍欢迎”,http://it.hexun.com/2007-10-03/100828403.html,访问日期:2008-11-24。
    318参见张春蔚:“中国DVD企业揭竿而起反击国外DVD专利收费”,http://www.newgx.com.cn/staticpages/20050202/newgx42009fb 1-316480.html,访问日期:2009-12-23。
    328参见王先林:“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分析”,《知识产权》,2005年第6期,第23页。
    329 See Press Release, "Commission Imposes Interim Measures on IMS Health in Germany", Http://www.Europa.Eu.Int/Rapid/Start/Cgi/.,2001-7-3.
    330管启飞:“知识产权拒绝许可的反垄断法分析”,《新西部》,2007年第6期,第85-86页。
    331参见王曙光:“知识产权人拒绝交易的反垄断法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82页。
    339刘天君:“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与反垄断法的调控”,《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27页。
    340胡充寒:“国际专利许可合同的限制性条款探析”,《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第11页。
    341九不准原则”是指9类限制性许可贸易行为本质违法,这9类行为分别是:(1)搭售;(2)强制性回授;(3)对转售专利产品的限制:(4)独家交易;(5)被许可人对再行颁布许可证的否决权;(6)强制性的一揽子许可;(7)对非专利产品索取专利权使用费,包括总的销售提成费;(8)对专利方法的被许可方销售产品的限制:(9)限价。
    346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49页。
    347同上注,第245页。
    348参见刘运华:“论《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0页。
    349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80页。
    350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351 Laitram Corp. v. King-Crab, Inc.,245 F.Supp.1019(D. Alaska 1965).
    352 Bela Seating Co. v. Poloron Prods., Inc.,438 F.2d 733(7th Cir.1971).
    353 694 F.2d 505(7th Cir.1982).
    354参见P·贝伦斯:“对于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滥用监督”,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217页。
    355参见史际春、吴炯:“关于贱价竞争和认为限价的法律思考”,《经济法学评论》(第1卷),2002年版,第6页。
    360 See generally 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he Flow of Consumer Information",42 Syracuse L. Rev 1991,pp.1054-1062.
    361 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s and antitrust,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oncerns into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andard setting",47Emory L,T583 [1998] (V.D).
    364 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rade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Standard and Certificcation",19. U. Dayton L. Rev.471.2 Id,VI.A.,p.472.
    365 David Hemenvay, Industry Wide Voluntary Product Standards, Toth Press(1975),p.77.
    366 F.M. Scherer,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Rand McNally & Co (1980),pp.151-68.
    367 Sutliff, Inc. v. Donovan Cos.,727 F.2d 648,655 (7th Cir.1984).
    368 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he Flow of Consumer Information",42 Syracuse L. Rev.,1991, pp.1071-72.
    369 John E. Lopatka, "Antitrust and Professional Rule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San Diego Law Review, April/May,(1991),pp.4-5.
    370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第175页。
    373参见王晓晔:“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学》,2004年第3期,第100页。
    374同上注。
    375参见欧阳萍萍:“知识产权许可协议限制竞争行为及其规制研究”,《学术动态》,2008年第2期,第33页。
    376参见叶卫平:“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调整”,《知识产权研究》,2006年第4期,第68页。
    377参见刘晶芳:“浅析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判断标准”,《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4页。
    378参见徐华:“试论反垄断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4页。
    379参见桑德斯著:《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年版,第7页。
    380 OECD, 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1989), pp.7-8.
    381参见庾国庆:《国际技术转让法学》,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530页。
    382李海涛:“论互补性专利联营的卡特尔管制”,《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第83页。
    383 CP Tech's Page on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IP Rights:Patent Pool, http://www.cptech.org/cm/patentpool.html.
    384参见陈立虎:《现代国际贸易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385参见张波:“论以反垄断法规制标准化进程中的专利联营”,《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第3辑,第27页。
    386参见牛晓培:“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反垄断问题”,《标准科学》,2009年第1期,第48页。
    387如由8家公司组成的影像专家集团(MPEG-Moving Pictures Expert Group)所设立的标准就是上百种专利组成的联盟。参见江清云、单晓光:“欧美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反垄断诉讼及其经济分析”,《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第74页。
    388参见孙孟新、李成新:《迎接21世纪挑战:国际技术转让指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1页。
    389 David Mc Gow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aw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aw School, Enforcement Issues Regarding Pooling and Cross-licensing, http://www.gtwassociates.com/alerts/FTCDOJHEARINGS.htm.
    390参见尚明主编:《主要国家(地区)反垄断法律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278页。
    391 Standard Sanitary Manufacturing Co. v. United States 226 U.S.20 (1912)
    392 Hartford-Empire Co. v. United States 323 U.S.386 (1945)
    393 Mark Lemley, Carl Shapiro, "Patent Holdup and Roalty Stacking", Texas Law Review,2007, (85),p.1991.
    394李玉剑、宣国良:“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4年第5期,第53页。
    395参见徐红菊:《专利许可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396 Section 4,4.3 "Safety Zon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petition Analyzed in Terms of Innovation Markets",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s Among Competitors, at http://www.ftc.gov/os/1999/10/jointventureguidelines.htm#4.2
    397 Antitrust enforc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2007),66 and 77, http://www.usdo.jgov/atr/public/hearings/ip/222655.pdf.
    398参见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399洪结银:“专利池的经济效率和反垄断规制”,《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31页。
    400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401参见韩赤风:“对DVD事件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69页。
    402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4页。
    403圣岛国际智慧财产权实务报导:“CD-R专利包裹制授权违反公平法一案飞利浦胜诉”,http://www.Saint sland. com.tw/report/data/IPR_200705.htm,访问日期:2008-12-15。
    404必要专利(essential patents)是指在实现专利联盟所涉及领域的产品的生产时不能避免的会侵犯到的专利。
    405可替代专利(substitute patents),又称为竞争性专利,是指在某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或者具有潜在竞争可能性的专利,也就是说一项专利技术的实施不需要另一专利技术的许可,每项专利技术的运用都可以独立产生同样的效果,相互之间是可以替代的。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80页。
    406参见宁立志、胡贞珍:“从美国法例看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4期,第470页。
    407参见李海涛:“论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审查的制度构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43页。
    408参见曹康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409马骁:“涉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关系的几个典型案例剖析”,《网络法律评论》,2003年第3期,第38页。
    410 Murray S. Monroe, "Trade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An Over-view of Horizontal Restraints", University of Dayton Law Review, Summer,1984, P.479.
    411李剑:“论联合抵制交易的违法性判断标准”,《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第107页。
    412王黎明、沈君:《反垄断:从国别走向世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413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414参见游钰:“论联合抵制的法律规制”,《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第72页。
    415参见赵启杉:“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416参见李颖怡、罗君丽:“产业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引致的权利滥用问题”,《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第85页。
    417参见宋晶晶:“论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规制——以反垄断法为视角”,《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34页。
    418参见徐士英:《竞争法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19参见王岩云、杜娟、赵树文:“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哲学思考”,《学术交流》,2009年第5期,第28页。
    420[日]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廖正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53-254页。
    421参见强世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移植的陷阱”,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lD=27699,访问日期:2009-08-18。
    422参见李建伟:《创新与平衡——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423参见徐棣枫、厉宁:“专利领域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试论滥用专利权”,《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149页。
    424参见葛现琴:“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6-69页。
    425王重高、张玲:《中国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426参见黄武双:“技术标准反垄断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启示——从微软垄断案说起”,《知识产权管理》,2007年第3期,第24页。
    427参见沈木珠、解薇薇:“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立法思考”,《法律科学》,2005年第3期,第92页。
    428参见王萍:“技术标准与反垄断”,《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4期,第57页。
    429参见王宏军:“强化竞争:我国技术创新法制重构的价值取向”,《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4期,第24页。
    430参见乔生:《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衡平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431参见吕明瑜:“论中国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制度的指导思想”,《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25页。
    432参见武长海:“以《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时代经贸》,2005年第7期,第56页。
    433参见李建伟:《创新与平衡——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434参见刘晶芳:“浅析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判断标准”,《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3页。
    435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s among Competitions (Draft), October 1,1999, http://www.ftc.gov/os/1999/9910/jointventureguidelines,pdf.
    436 Antitrust Enforc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Issu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the Federal Trade Omission, http://www.usdoj.gov/atr/public/hearings/ip/222655.pdf.
    437参见阮方民:《欧盟竞争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283页。
    438同上注。
    439参见刘晶芳:“浅析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判断标准”,《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3-104页。
    440参见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72页。
    441《772/2004号条例》规定:许可协议双方是竞争关系的,则共同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0%;当双方不存在竞争时,协议被视为垂直协议,垂直环境中每一方的市场份额不能超过30%;只要低于这一特定限额,那么销售中的积极或消极限制就可直接得到集体豁免。参见李建伟:《创新与平衡——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
    442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2页。
    443王为农:《日本反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294页。
    444同上注。
    445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171页。
    446参见王岩云、杜娟、赵树文:“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哲学思考”,《学术交流》,2009年第5期,第38页。
    447参见薛维然:“论知识产权正当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豁免”,《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69页。
    448参见姜彦君:“中外行政性垄断与反垄断立法比较研究”,《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449尽管还有其他法律对于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也在发挥作用,但是由于本文题目是“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法规制”,因此,在分析立法模式的完善时,本文只分析规制技术标准垄断行为的反垄断法立法模式。
    450参见石晶玉:“探究知识产权滥用的根源”,《时代潮》,2006年第3期,第72页。
    451参见朱远建:“从美国反垄断实践看反垄断法的灵活性”,《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第199页。
    452参见甘慕仪:“我国规制专利权滥用的立法现状与建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84页。
    453舒国滢、王夏昊、梁迎修:《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454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351页。
    455参见曹新明:“专利许可协议中的有色条款功能研究”,《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第96页。
    456参见康佑发:“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之立法探讨——以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相互关系为视角”,《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1期,第71页。
    457参见胡海宁:“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基本关系”,《管理科学》,2008年第4期,第108页。
    458参见丘慧慧:“科技部报告力促反垄断法列数知识产权滥用现象”,http://tech.sina.Com,访问日期:20009年7月16日。
    459参见王为农、黄芳:“企业联合组织滥用技术标准的反垄断规制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96页。
    460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反垄断法》第55条的理解与适用”,《法学家》,2008年第1期,第28页。
    461 Government of Japan,Fair Trade Commission Guidelines for Patent and Know-how Licensing Agreements under the Antimonopoly Act V,www2.jftc.go.jp/e-page/guideli/patent99.htm.
    462参见冯震宇:“产业标准与专利授权之研究”,台湾“经济部”主办:培训科技背景跨领域高级人才计划九-九二年海外培训成果发表会,http://tim.nccu.edu.tw/eminar/92/IPR3.pdf,访问日期:2008-10-12。
    。463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页。
    464 Andrew T. Guzman, "Is International Antitrust Possible?", New York University Review,73(2003).
    465参见黄勇、李志强:“反垄断法实施中的法律冲突与国际合作”,王晓晔主编:《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法的新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466参见谢彩霞:“竞争法的域外适用与双边合作”,程卫东主编:《中国竞争法立法探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46页。
    467参见张可人、王育民:“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跨境规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第106页。
    468参见齐春雷:“试析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启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3页。
    469参见饶爱民:“美国专利联营反托拉斯审查的实践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第76 页。
    470 Steven D. Anderman, EC Competition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The Regulation of Innovation Oxford(1996),p.39-40.
    471[美]理查德·A·波斯纳:《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472本章的执法指的是广义的执法,即对法律的执行和实施,包括狭义的执法(行政执法)和司法。
    473参见姚保松:“论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76页。
    474同上注。
    475参见张传:“论知识产权滥用在反垄断法领域的规制——兼评我国的相关立法问题”,《政治与法律》,2004年5期。
    476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第179页。
    477 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Antitrust",47 Emory. L.J.,1998(VI), p.583.
    478 See Hovenkamp, Hertbert, Federal Atitrust Policy:The Law Of Competition And ITS Practice, West Group (2d ed.1999),p.232.
    479参见郑鹏程:《反垄断法专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480 Luncheon Address of Dr. Milton Friedman at the Cato Institute Annu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 Society, November21,1998.转引自陈伟:《美国政府为何总跟微软过不去——评美国诉微软案》,http://xz.blogchina.com/104/2003-03-22/3648.htm,访问日期:2009-08-09。
    481参见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09页。
    482《TRIPS协议》和《TBT协议》都存在偏向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其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很差,且没有强制性。
    483参见曹艳梅、周纯洁:“技术标准壁垒发展的新趋势——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大众标准化》,2007年第11期,第50页。
    [1]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5]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版。
    [7]时建中:《反垄断法——法典释评与学理探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李建伟:《创新与平衡——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王晓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详解》,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0]卡尔·夏皮罗、哈尔·范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安佰生:《WTO与国家标准化战略》,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12]阮方民:《欧盟竞争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包振刚:《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
    [14][英]桑得斯:《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年版。
    [15]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16]曲三强:《知识产权法原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7][日]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廖正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8]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化生存——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的生存困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威廉.M.兰德斯、查理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唐超华主编:《知识产权法》,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刘茂林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1版。
    [22]孔祥俊:《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
    [23]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与经济学》,张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机构和变革》,历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1页。
    [2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7]刘峥颗:《标准及标准化》,北京:中国技量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长河、周永胜、刘风景:《日本禁止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 Jay Dratler Jr:《知识产权许可》(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李杨:《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3][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5]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6]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沈四宝、刘彤:《美国反垄断法原理与典型案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乔生:《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衡平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44]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5]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6]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彭万林:《民法学》(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9]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0]陈锐堆:《民法总则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
    [51]邱本:《经济法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2]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3]Nicholas Mercuro,Steven G.Medema:《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朱慧、吴晓露、潘晓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4]吴宏伟:《竞争法有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日]根岸哲、舟田正之:《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论》,王为农、陈杰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56][美]约翰·理查兹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法律问题》,侯国云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王全兴:《竞争法通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58]郑鹏程:《反垄断法专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9]杨紫炬:《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李钟斌:《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肯尼思.W.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杨龙、罗婧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62]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63]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64][印]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宋建华、姜丹明、张永华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65]胡充寒:《国际技术转让法专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版。
    [66]肩庾国庆:《国际技术转让法学》,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67]陈立虎:《现代国际贸易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
    [68]孙孟新、李成新:《迎接21世纪挑战:国际技术转让指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尚明:《主要国家(地区)反垄断法律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0]李昌麒:《产品质量法学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1]王为农:《日本反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72]徐红菊:《专利许可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3]王重高、张玲:《中国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74]刘剑文:《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北京:大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76]许光耀:《欧共体竞争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7]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8]孔祥俊:《中国现行反垄断法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79][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庄春发:《反托拉斯经济学论集》,台北: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81]文学国:《滥用与规制——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之规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2]何之迈:《公平交易法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美]马歇尔·C·霍华德:《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孙南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8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胡辉华:《合理性问题》,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6]王磊:《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与反垄断法规制》,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版。
    [87]王为农:《日本反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88]吕明瑜:《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9][德]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祝世康、穆家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90]廖义男:《公平交易法理论与实务》(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版。
    [91]吴伟达:《反垄断法视野中的价格竞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吴高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93]曹康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理念、制度、机制、措施》,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94]王晓哗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5]辛承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6]吕明瑜:《竞争法制度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美]E·吉尔霍恩:《反垄断法律与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8]张志欣、杨彬:《现代管理标准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99]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0]游钰:《卡特尔规制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1][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2]季晓南:《中国反垄断法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103]徐士英:《竞争法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4]张培锋:《竞争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05][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06]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7]刘宁元:《中外反垄断法实施体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美]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冯金华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美]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M·弗农、小约瑟夫·E·哈林顿:《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陈雨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10]吴玉岭:《契约自由的滥用与规制》,南京:江苏凤凰出处集团,2007年版。
    [11]王晓晔:《经济全球化下竞争法的新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2][美]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3][美]戴维·J·格伯尔:《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冯克利、魏志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于立、姜春海等:《规制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应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吴小丁:《反垄断与经济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6]彭海斌:《公平竞争制度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7]茅铭晨:《政府管制法学原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8]张红凤:《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9][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册),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2年版。
    [120]辜海笑:《美国反托拉斯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1]胡甲庆:《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3]胡家勇:《政府干预理论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4]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5]吴振国:《中国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26]许光耀:《欧共体竞争法经典判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7]包锡妹:《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8][美]查尔斯·R·麦克马尼斯:《不公平贸易行为概论》,陈宗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9][美]马西莫·莫塔:《竞争政策——理论与实践》,沈国华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0]王黎明、沈君:《反垄断:从国别走向世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1]游劝荣:《反垄断法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32]袁持平:《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3]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5]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6]沈敏荣:《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37]黄勇、董灵:《反垄断法经典判例选读》,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138]史晋川、董雪灵:《法律·规制·竞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9]刘继峰:《竞争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0][美]戴维·J·格伯尔:《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冯克利、魏志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1][美]迈克尔·D·温斯顿:《反垄断经济学前沿》,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2]戴奎生、邵建东、陈立虎:《竞争法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14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144]程卫东主编:《中国竞争法立法探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6]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7][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48][美]理查德·A·波斯纳:《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2]时建中、陈鸣:‘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新经济下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互动”,《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10期。
    [3]马忠法:“标准与知识产权之关系——兼谈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
    [4]吕明瑜:“技术标准垄断的法律控制”,《法学家》,2009年第1期。
    [5]马铁良:“技术标准中引用专利的原则”,《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2期。
    [6]安佰生:“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一个政策的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7]韩勇:“试论知识产权的滥用与反垄断法的规制”,《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
    [8]梁红举:“从‘技术跟随’到‘标准领袖’——中国开始拥有互联网‘话事权’”,《广州日报》2006年6月13日C13版。
    [9]刘超:“标准化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http:// www.sipo.gov.cn/sipo/xwdt/mtjj/2007/200701/t20070119_127905htm.
    [10]胡水晶、余翔:“技术标准组织中联合抵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以GBT诉诺基亚案为例”,《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11]安佰生:“标准化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国际贸易》,2005年第12期。
    [12]安佰生:“法律、不安、教育——关于‘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思考”,《中国标准化》,2007年第2期。
    [13]杨帆:“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研究”,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14]李祖名:“标准与知识产权”,《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15]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16]严欢欢:“标准化的反垄断问题初探”,《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17]栗庆华:“标准化与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商界》,2008年第6期。
    [18]杨华权:“滥用技术标准的对策——从思科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案说起”,《企业标准化》,2003年第3期。
    [19]王先林:“从思科与华为之争看制定我国反垄断法的紧迫性”,http://paper.studa.com/2006/5-25/10575479.html.
    [20]袁小荣:“技术标准反垄断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微软垄断案说起”,《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1]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22]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3]赵启杉:“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4]牛晓培:“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反垄断问题”,《标准科学》,2009年第1期。
    [25]宋姣:“论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6]罗静:“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行为及法律规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第5期。
    [27]张平:“专利联营之反垄断规制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28]陈礼和、刘品:“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大政策工具:标准与知识产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杨辉:“技术标准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工程建设标准化》,2007年第1期。
    [30]王忠敏:“论标准的价值”,《中国标准化》,2003第9期。
    [31]韩学志:“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特区经济》,2008年第8期。
    [32]刘好:“技术标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经济论坛》,2005年第11期。
    [33]游乔君、王滨:“技术标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4]曾光祥:“基于知识管理的标准体系探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第7期。
    [35]王秀梅:“WTO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6]杨华权:“滥用技术标准的对策——从思科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案说起”,《企业标准化》,2003年第3期。
    [37]安佰生:“标准化的专利权问题:进展与挑战”,《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38]王生辉、张京红:“网络化产业中的技术标准竞争策略”,《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39]尹新天:"TRIPs协议与制止知识产权的滥用”,《科技与法律季刊》,2000年第2期。
    [40]王为农、黄芳:“企业联合组织滥用技术标准的反垄断规制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1]王伟军:“标准化战略及其引发的反垄断法律问题”,《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2]姚领靖、彭辉:“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趋势”,《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43]杨晖、马宁:“从思科诉华为谈起-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新审视”,http://www.cnipr. com/
    [44]王平:“从历史发展看标准和标准化组织的性质和地位”,《中国标准化》,2005年第6期。
    [45]李文瑾:“技术标准许可的权利滥用及相关对策的探讨”,《法治论坛》,2008年第11辑。
    [46]郑小平、胡碧玉、黄璐:“论市场竞争的新阶段——标准竞争的形成、市场结构及其特点”,《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第1期。
    [47]陈楠:“论规模经济效益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增刊。
    [48]莫志宏:“垄断竞争视角下的技术标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9]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50]熊明华:“标准化促进嵊州市领带产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年第9期。
    [51]邵忠银:“正式标准中的垄断问题探析”,《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52]石其宝、吴晓媛:“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4期。
    [53]参见[日]泷川敏明:“标准(?)巡(?)竞争法(?)知的财产权”,《国际商事法务》,2000年第1期,第13页。
    [53]王新华:“论知识产权的反垄断立法”,《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
    [54]李春田:“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标准化》,2001年第12期。
    [55]陈礼和、刘品:“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大政策工具:标准与知识产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6]周晓宏、王介石:“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研究”, 《求索》,2009年第3期。
    [57]张文彬:“论普通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则”,《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8]陈柳钦:“论贸易技术壁垒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北方经济》,2002年第11期。
    [59]王秀梅:“WTO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0]黄武双:“技术标准反垄断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启示——从微软垄断案说起”《知识产权管理》,2007年第3期。
    [61]袁小荣:“技术标准反垄断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微软垄断案说起”,《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2]朱雪忠、朱晓薇:“专利与技术标准的冲突及对策”,《科研管理》,2003年第1期。
    [63]韩学志:“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特区经济》,2008年第8期。
    [64]谭曲:“专利联营中垄断行为的考量”,冯小青主编:《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董颖:“数字空间的反共用问题”,《电子知识产权》,2001年第12期。
    [66]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67]李伯侨、梁森、祝茹:“技术贸易中的垄断高价及其法律规制——以标准化专利的许可为视角”,《特区经济》,2009年第3期。
    [68]吕明瑜:“论中国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制度的指导思想”,《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9]张勇刚、张素亮:“‘专利性技术标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形态”,《建设科技》2005年第11期。
    [70]李健:“标准化、知识产权与反垄断”,http://web.cenet.org.cn/upfile/71776.doc.
    [71]张平:“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郑胜利主编:《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2]许淑敏、康成杰:“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价值考量”,《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
    [73]康佑发:“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之立法探讨——以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相互关系为视角”,《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1期。
    [74]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公权化趋势”,《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75]吴蓉:“知识产权反垄断及其立法研究”,《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2年第2期。
    [76]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77]江帆:“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限制”,《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78]李晶、辛松梅:“试论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79]丁茂中:“中国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2006-01-01]。
    [80]宋晶晶:“论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规制——以反垄断法为视角”,《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1]王先林:“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法学家》,2001年第3期。
    [82]薛维然:“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冲突的协调”,《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83]赵晓光:“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年第2期。
    [84]缪剑文等:“知识产权与竞争法”,《法学》,1999年第6期。
    [85]陈宇峰、曲亮:“知识产权保护的负面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回应性政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
    [86]王渊、马治国:“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8年第6期。
    [87]张可人、王育民:“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跨境规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
    [88]袁真富:“知识产权:从权利到工具”,《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3期。
    [89]乔生:“中国限制外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思考”,《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90]乔生、陶绪翔:“我国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91]胡美琴:“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法的规则”,《楚天主人》,2004年第7期。
    [92]韩丽茹、张晓涓:“知识产权权利滥用与反垄断法的制定”,《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5年。
    [93]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94]宁立志、胡贞珍:“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专利权行为”,《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95]王晓晔:“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学》,2004年第3期。
    [96]李扬:“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关系的几个特殊问题(上)”,《学习论坛》,2008年第1期。
    [97]曹新明、胡开忠、杨建斌、梅术文:“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05)”,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王先林、寿步、王莉萍:“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滥用”,《商务周刊》,2005年第10期。
    [99]葛现琴:“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0]王炳银、王剑峰:“专利制度的发展沿革: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1]王素芬、张猛:“反垄断法视野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2]张传:“论知识产权滥用在反垄断法领域的规制——兼评我国的相关立法问题”,《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
    [103]韩勇:“试论知识产权的滥用与反垄断法的规制”,《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
    [104]许春明、单晓光:“‘专利权滥用抗辩’原则”,《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105]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法学》,2004年第4期。
    [106]李海涛:“论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审查的制度构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7]梁志文:“标准化组织知识产权政策实证研究”,《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6期。
    [108]赵晓光:“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年第2期。
    [109]丁蔚:“斯坦福会议:会诊标准垄断——‘事前披露’原则解决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WIO经济导刊》,2005年第11期。
    [110]许淑敏、康成杰:“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价值考量”,《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第71页。
    [111]付子堂:“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法学家》,2001年第2期。
    [112]王保树:“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法学与实践》,1993年第4期。
    [113]冯晓青:“知识产权、竞争与反垄断之关系探析”,《法学》,2004年第3期。
    [114]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冲突和协调”,《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7日第4版。
    [115]王蝎:“论反垄断法一般理论及其基本制度”,《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116]游钰:“反垄断法价值”,《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2期。
    [117]李冬梅:《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8]张可人、王育民:“浅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跨境规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
    [119]赵启衫:“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0]王晓哗:“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反垄断问题——从思科诉华为案谈起”,《21世纪经济导报》,2003年3月18日第3版。
    [121]郑亦雷:“论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协调和规制”,《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7期。
    [122]龙一平、沈绍睿:“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3]王源扩:“试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竞争行为及其法律控制”,《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124]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中的知识产权”,《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夏季号。
    [125]刘进中、张建:“小议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第7期。
    [136]刘运华:“论《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37]吴玉、陈潭:“消费者福利——美国反垄断政策的终极目标”,《消费经济》,2004年第6期。
    [138]张瑞萍:“反垄断法如何对待知识产权”,《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39]王先林:“中国反垄断法草案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滥用知识产权”,《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
    [140]王晓晔:“知识产权强制许可中的反垄断法”,《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141]刘淑华、彭本辉:“标准专利权滥用的反垄断法限制”,《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142]龙一平、沈绍睿:“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43]徐士英:“市场秩序规制与竞争法基本理论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
    [144]姿正前:“反垄断法基本原则的法理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9卷。
    [145]逯星:“论我国反垄断法应采取的原则”,《政法论丛》,2003年第5期。
    [146]董斌:“试论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47]李钟斌:“论合理原则与我国反垄断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10期。
    [148]王玉辉:“限制竞争协议法律规制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149]陈晓军:“行业标准与认证中的反垄断法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50]王锡锌、傅静:“对正当法律程序需要、学说与革命的一种分析”,《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151]饶粤红:“探析合理原则在现代反垄断法中的适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152]张平、马骁:《由全球经济看中国产业在专利保护意识上的欠缺》,http://www.cdbu.org。
    [153]罗静:“论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福利保护——以知识经济为背景”,《消费经济》,2008年第1期。
    [154]牛晓培:“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反垄断问题”,《标准科学》,2009年第1期。
    [155]管启飞:“知识产权拒绝许可的反垄断法分析”,《新西部》,2007年第6期。
    [156]倪健:“技术标准导致知识产权滥用的原因分析”,《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5期。
    [157]赵启杉:“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反垄断审查要点剖析——IEEE新专利政策及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审查意见介评”,《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158]江清云、单晓光:“欧美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反垄断诉讼及其经济分析”,《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
    [159]马忠法:“标准与知识产权之关系——兼谈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
    [160]赵启杉、郜超:“专利法、版权法和反垄断法之下的标准制定问题相关对策的发展模型”,《网络法律评论》,2003。
    [161]刘林青、谭力文、赵浩兴:“专利丛林、专利组合和专利联盟”,《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8期。
    [162]黄铁军:“AVS:走在专利私有权和标准公益性中间”,http://www.sina.com.cn.
    [163]王曙光:“知识产权人拒绝交易的反垄断法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07年第1期。
    [164]谢红慧:“欧共体竞争法中的‘必要设施原则”’,《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65]姚保松:“论基础设施条款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1期。
    [166]王先林:“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分析”,《知识产权》,2005年第6期。
    [167]金维:“反垄断案‘三条原则’出炉欧盟微软解读各异”,http://news.ccidnet.com/art/946/20040430/106649_1.html.
    [168]王以超:“思科之诉:中国企业漫长的专利纠纷时代开始了”,《财经》,2003年第4期,第34页。
    [169]杨华权:“滥用技术标准的对策——从思科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案说起”,http://www.sina.com.cn.
    [170]朱蕴慈:“反思反垄断:我国应建立温和型的反垄断制度”,《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71]刘天君:“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与反垄断法的调控”,《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72]沈木珠:“从微软案看美国反垄断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趋势”,《国际商务》,2002年第2期。
    [173]胡充寒:“国际专利许可合同的限制性条款探析”,《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
    [174]刘运华:“论《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75]王晓哗:“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学》,2004年第3期。
    [176]叶卫平:“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调整”,《知识产权研究》,2006年第4期
    [177]徐华:“试论反垄断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78]P·贝伦斯:“对于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滥用监督”,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9]史际春、吴炯:“关于贱价竞争和认为限价的法律思考”,《经济法学评论》(第1卷),2002年版。
    [180]吴蓉:“知识产权反垄断及其立法研究”,《标准与知识产权》,2003年第1期。
    [181]马骁:“涉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关系的几个典型案例剖析”,《网络法律评论》,2003年第3期。
    [182]陈晓军:“行业标准与认证中的反垄断法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83]李海涛:“论互补性专利联营的卡特尔管制”,《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
    [184]孙孟新、李成新:《迎接21世纪挑战:国际技术转让指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5]李玉剑、宣国良:“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4年第5期。
    [186]宁立志、胡贞珍:“从美国法例看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4期。
    [187]韩赤风:“对DVD事件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188]游钰:“论联合抵制的法律规制”,《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189]李剑:“论联合抵制交易的违法性判断标准”, 《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
    [190]宋华琳:“当代中国技术标准法律制度的确立与演进”,《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191]安月英:“WTO框架内我国技术标准的保护和发展”,《图书馆》,2002年第3期。
    [192]王婷:“试论以技术标准为手段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消费导刊》2007年第11期。
    [193]姚保松:“论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94]李颖怡、罗君丽:“产业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引致的权利滥用问题”, 《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195]唐娇:“我国《反垄断法》对技术标准中专利权滥用的规制”,《科技成果纵横》,2008年第1期。
    [196]弗里曼乔:“私人团体、公共职能与新行政法”,毕洪海译,《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7]杨剑:“技术标准竞争的权力结构限制与中国技术标准战略”,《FORTUNE WORLD》,2009年第8期。
    [198]石其宝、吴晓媛:“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4期。
    [199]柏昊、杨善林、冯南平等:“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200]姜彦君:“中外行政性垄断与反垄断立法比较研究”,《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201]武长海:“以《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时代经贸》,2005年第7期。
    [202]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203]王先林:“若干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04]徐棣枫、厉宁:“专利领域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试论滥用专利权”,《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05]王萍:“技术标准与反垄断”,《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4期。
    [206]王晓晔:“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的第六次修订”,《竞争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07]齐春雷:“试析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启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8]石晶玉:“探究知识产权滥用的根源”,《时代潮》,2006年第3期。
    [209]朱远建:“从美国反垄断实践看反垄断法的灵活性”,《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210]栗庆华:“标准化与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商界》,2008年第6期。
    [211]曹新明:“专利许可协议中的有色条款功能研究”,《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212]冯震宇:“产业标准与专利授权之研究”,台湾“经济部”主办:培训科技背景跨领域高级人才计划九一——九二年海外培训成果发表会,http://tim.nccu.edu.tw/eminar/92/IPR3.pdfo
    [213]白婕:“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4]成家全:“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15]程小军:“反垄断法视野下的技术标准化”,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6]姜国锋:“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17]李迎春:“基于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18]毕增智:“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滥用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19]徐光陆:“技术标准中专利权的滥用及其法律规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0]朱彩霞:“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控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1]祝丽娜:“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反垄断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22]朱德林:“专利与技术标准结合产生的垄断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3]武长海、吴洪锋:“知识产权垄断:《反垄断法》如何规制》,《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8期。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91年联合发布的第二号指南(ISO/IECGuide2)《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
    [2]我国2002年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3]《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4]GB 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5]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颁布,1987年1月1日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7年8月30目颁布,2008年8月1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颁布,2008年12月27日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通过,1999年10月1日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颁布,1993年12月1日施行)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5月12日颁布,2004年4月10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8年12月29日颁布,1989年4月1日施行)。
    [1]Rudi Bekkers, Geert Duysters and Bart Verspag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ic technology agreements and market structure:the case of GSM Research Policy,2002,31 (7).
    [2]Phillip Areeda and Louis Kaplow, Antitrust Analysis-Problems, Text, and Cases,Aspen,5th ed. 1997.
    [3]Shapiro, Carl, Varian H. R., Information Rules, New York: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4]Carl. F. Cargi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Theory,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 Bedford, MA:Digital Press,1989.
    [5]Patrick Feng, Studying Standardiz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EEE. SIIT 2003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3.
    [6]Paul A. Samuelaon &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 (13th ed.1989).
    [7]Gaillard J., 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 i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H.W. Wilson Co, New York, NY,1934.
    [8]ABA Section of Antitrust Law, Antitrust Law Developments(Sixth),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2007.
    [9]Irwin M. Stelzer, Selected Antitrust Cases:Landmark Decision, Seventh Edition,1986.
    [10]Lawrence A. Sullivan, Handbook of the Law of Antitrust, West Group, (1977).
    [11]Carstencen, Rule of Reason in Antitrust, The New Paragraph Economic Dictionary, Macmillan Publish Co, Inc,1998.
    [12]Earl W. Kintner, Federal Antitrust Law, Cincinnati:Anderson Publishing Co.,1980.
    [13]Austin T. Stickells, Federal Control of Business Antitrust Laws, NY:Lawyers Co-operative Pub. Co.,1972.
    [14]Phillip Areeda and Louis Kaplow, Antitrust Analysis-Problems, Text, and Cases,Aspen,5th ed. 1997.
    [15]Lennart Ritter, W. David Braun& Francis Rawlinson,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A Practitioner's Gui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The Hague,2000.
    [16]Herbert Hovenkamp, Mark D. Janis, Mark A..Lemley, IP and Antitrust, (Volume Ⅱ), New York: Aspen Law & Business,2002.
    [17]Herber Thovenkamp, antitrust policy, ST Panl MINN,1999.
    [18]David Hemenvay, Industry wide Voluntary Product Standards, Toth Press (1975).
    [19]F.M. Scherer,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Rand McNally & Co (1980).
    [20]Steven D. Anderman, EC Competition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The Regulation of Innovation, Oxford(1996).
    [21]See Hovenkamp, Hertbert, Federal Antitrust Policy:The Law Of Competition And ITS Practice, West Group (2d ed.1999)
    [1]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rade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19 Dayton Law Rev 471 (1994) (IVA)
    [2]Shapiro, C., "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 Setting", in:Iaffe, A., Lemer,1.and Stem, S. (ed.):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Vol.1, MIT Press,2001.
    [3]Mueller, Janice, "Patent Misuse through the Capture of Industry Standards", Berkley Technical Law Journal 17(2),2002.
    [4]Gary Lea and Peter Hall,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 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4,16(1).
    [5]Hart R., Buttrick P.,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tandards", Patents World,1995,72.
    [6]Janice M. Mueller, "Patenting Industry Standards",34 J Marshall L. Rev,2001.
    [7]Mark R. Patterson,"Inventions,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Vol.17,2002.
    [8]M. Sean Royall, Adam J. Di Vincenzo, "Antitrust", Chicago:Summer 2008, Vol.22, Iss.3.
    [9]Anne Layne-Farrar, "IP and Antitrust", Chicago:Summer 2007, Vol.21, Iss.3.
    [10]Sullivan, "Standard-Setting, Innovation Specialists, and Competition, Antitrust", Law Journal, Chicago:2007, Vol.74, Iss.3.
    [11]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Antitrust:Integrating Innovation Concerns Into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andard Setting", Emory Law Journal, Atlanta:Spring 1998, Vol.47, Iss.2.
    [12]Goldenberg, Michael, "The Business Lawyer", Chicago:May 1987, Vol.42, Iss.3.
    [13]Thomas O. Barnett,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George Mason Law Review,2007,14.
    [14]Daniel J. Gifford, "Law and Technology: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Minnesota Journal of Law Science&Technology,2007, (32)8.
    [15]Mark A. Lemley, "A New Balance between IP and Antitrust",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Law and Trade in the Americas,2007,13(2).
    [16]Richard A. Posner, "Transaction Costs and Antitrust Concerns in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John Marshall Law Schoo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2005,56(Spring).
    [17]Johan Verbruggen and Anna L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IC, Vol.33 INT'L REV, Number 2,2002.
    [18]Economides N.,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4:2),1996.
    [19]Larry Seltzer, "The Standards Industry:Corporate Consortia Are Supplanting Traditional Rule-Making Bodies", Internet World, Apr.15,2001.
    [20]Stoeren Delfs, "Innovation-Standardisierrung-Recht (Das Beispiel Internet) ", 1.Aufl, Baden-Baden 2002,2, S.
    [21]Carpenter, Cas and K. Nakamoto, "Consumer Preference Formation and Pioneering Advantage", Journal of Marketing,1989, Vol.26.
    [22]Schmalensee, R., "Commodity Bundling by a Single-Product Monopoli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2, XXV.
    [23]Besen, Stan, "AM versus FM:The Battle of the Band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2.
    [24]David, P. A., S. Greenstein, "The Economics of Compatibility Standards:An Introduction to Recent Research",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es,1990(1).
    [25]Louis Kaplow, "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 and the Courts",50 Law & Contemn Probs(1987).
    [26]Peter M. Gerhart, "The Supreme Court and Antitrust Analysis:The (Near) Triumph of the Chicago School",1982 Sup. Ct. Rev.
    [27]Knut Blind and Nikolaus Thumm, "Interrelation between patenting and standardization strategi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Research Policy,2004,33(10).
    [28]Nordhaus, William, "The optimal life of a patent:A repl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2, June 1972.
    [29]Suzanne Scotchmer,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the Giants:Cumulative Research and the Patent Law",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 winter,5 (1).
    [30]David Hemenway, "Industry Wide Voluntary Product Standards", Thesis (Ph. D.)--Harvard University,1974.
    [31]Mark R. Patterson, Inventions,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17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2(2002).
    [32]Johan Verbruggen and Anna L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IC, Vol.33 Number 2, 2002.
    [33]Mark A. Lemley, "Standardizing Government Standard-Setting Policy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14 Berkeley Tech. L.J.,1999.
    [34]Alfred E. Kahn, "Fundamental Deficiencies of American Patent Law",30 AM. Econ Rev,1940.
    [35]Anneliese M. Seifert, "Will the United States Take the Plunge into Global Patent Law Harmonization?",6 Marp. Intel Prop.L.Rev,2002.
    [36]E. Thomas Sullivan, "On Nonprice Competition:An Economic and Marketing Analysis",45 U. PITT. L. REV,1984.
    [37]Eleanor M. Fox, "The Politics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Antitrust as a Window",61 NYUL Rev.,1986.
    [38]Richard A. Givens, "seems to agree with Professor Sullivan", Richard A. Givens, Antitrust:an Economic Approach,1993.
    [39]Donald F. Turner, "Consumer Protection by Private Joint Action", in New York State Bar Association Antitrust Law Symposium,1967.
    [40]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1983, CCITT, Geneva.
    [41]David A. Balto, "Standard Set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Network Economy", The Computer & Internet Lawyer, Vol.18.No.6, June 2001.
    [42]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Antitrust",47 Emory. L. J.,1998(VI).
    [43]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 UC Berkeley 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Research Paper Series,(2002).
    [44]Joshua A.Newberg, "Antitrust for the Economy of Ideas:The Logic of Technology Markets", Harvard Journal of Law &Technology,2000,14(3).
    [45]Johan Verbrueren, Anna 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ⅡC Vol.33:2.
    [46]Mccurdy Gregory V. 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Does 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 Shed Any New Light?",E.I.P.R.,2003, Issue 10.
    [47]Robert Pitofsky, "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 under U.S. Antitrust Law", Antitrust Law Journal,Vol.70.
    [48]Sheila F. Anthony,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 AIPLA Quarterly Journal,Vol.28 Number 1.Winter 2000.
    [49]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2).
    [50]Peter Spiegel, "Chipmaker Charged by Antitrust Agency", The Financial Times, June 20,2002.
    [51]Mark A. Lemley, Carl Shapiro, "Patent Holdup and Royalty Stacking", Texas L. Rev,2007.
    [52]Johan Verbruggen and Anna Lorincz,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ⅡC,Vol.33, Number 2,2002.
    [53]Michael G. Cowie and Joseph P. Lavelle, "Patents Covering Industry Standards:The Risks to Enforceability-due to Conduct before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AIPLA Quarterly Journal,Vol.30 Number 1.Winter 2002.
    [54]Clark C. Havighurst, "Professional Peer Review and the Antitrust Laws",36 CASE W. RES. L. REV,1986.
    [55]Maurits Dolmans, "Standards for Standards",26 Fordham Int'l L.J.163,2002.
    [56]Onstantinos Karachalios, "How Can Major Patent Offices and SDOs Co -operate towards a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PR Policies?", http://ec.europa.eu/enterprise/ict/policy/standards/ws08ipr_en.htm.,2008-12-21.
    [57]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he Flow of Consumer Information",42 Syracuse L Rev.1991.
    [58]Sean. P. Gates, "Standards Innovations and Antitrust,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oncerns into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andard Setting",47Emory L,T583[1998] (V.D)
    [59]Harry S. Gerla, "Federal Antitrust Law and the Flow of Consumer Information",42 Syracuse L. Rev.,1991.
    [60]John E. Lopatka, "Antitrust and Professional Rule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San Diego Law Review, April/May,(1991).
    [61]Mark Lemley, Carl Shapiro, "Patent Holdup and Roalty Stacking", Texas Law Review,2007, (85).
    [62]Murray S. Monroe, "Trade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An Over-view of Horizontal Restraints", University of Dayton Law Review, Summer,1984.
    [63]Andrew T. Guzman, "Is International Antitrust Possible?", New York University Review, 73(2003).
    [1]Willingmyre G. T., "IPRs as a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1998, http://www. gwtassociates. com/an-swers/index. htm,2008-07-10.
    [2]Willingmyre G. T., "Considerations in Assessing an SDO's IPR Policies in Advance of Participation 2002", from http://www. gtwassociates. com/answers/index.htm,2008-07-01.
    [3]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 (1983).
    [4]U.S. Supreme Court:Allied Tube & Conduit Corp. v. Indian Head.,486 U.S.492 (1988) 486 U.S.
    [5]To Promote Innovation, "The Proper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Patent Law and Policy", http: //www.ftc.gov/opa/2003/10/cpreport.ht mo.
    [6]Union Oil Co. of Cal. v. Chevron USA, Inc.,34 F. Supp.2d 1222,1224 (C. D. Cal.1998).
    [7]Chicago Board of Trade v United States.246 U.5.1918.231.
    [8]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 et al. v. The United States,221 U. S.1(1911).
    [9]Chicago Board of Trade v. United States,246 U. S.231 (1918).
    [10]NCAA v. Board of Regents,486 U. S.,1986, pp.85,109.
    [11]Storer Cable Communications, Inc. v. City of Montgomery,826 F(1993).
    [12]SCFC, Inc. v. Visa USA, Inc.,819 F. Supp., (1993).
    [13]Legality of a Proposed Standard Certification Program,78 F.T.C,1971.
    [14]Bureau of Consumer Protection,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Final Staff Report",1983.
    [15]Oltz v. St. Peter's Community Hosp.,861 F.2d,1988.
    [16]Legality of a Proposed Standard Certification Program,78 F.T.C,1971.
    [17]Copperweld Corp. v. Independence Tube Corp.,467 U. S.,1984.
    [18]U, S. Healthcare, Inc. v. Healthsource, Inc.,986 F.2d (1st Cir.1993).
    [19]Weight-Rite Golf Corp. v. United States Golf Ass'n,766 F.
    [20]Brant v. United States Polo Ass'n,631 F. Supp., S. D. Fla.,1986.
    [21]Allied Tube & Conduit Co. v. Indian Head, Inc.,486 US.492(1998).
    [22]Consolidated Metal Products, Inc. v.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846 F.2d 284 (5th Cir 1988)
    [23]Continental T.V., Inc. v. GTE Sylvania, Inc.,694 F.2d,1982.
    [24]Board of Trade v. United States,246 U. S.,1918.
    [25]Indian Head, Inc. v. Allied Tube & Conduit Corp.,817 F.2d,1987.
    [26]Equipment Development Inc. v. Besten, Inc.,174 F.3d 1337(Fed. Cir.1999).
    [27]"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News Release", date April 17 2007, Report.
    [28]Tri-Tech Machine Sales, Ltd. v. Artos Eng'g Co.,928 F.Supp.836,839 (E.D.Wis.1996).
    [29]Dell Computer Corp.,121F.T.C.616,1996 FTC LEXIS 291,1996 Wi.350997(May 20,1996).
    [30]A. C. Aukerman Co. v. R. L. Chaides Constr. Co.,960 F.2d 1020,1028 (Fed. Cir.1992).
    [31]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Group St.Paul,Mini.
    [32]Milk and Ice Cream Can institute v. FTC,152 Ff, Tthcir,1946.
    [33]Allied Tube & Conduit Corp. v. Indian Head, Inc, No.87-137,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486 U.S 492(1998).
    [34]Northwest Wholesale Stationers v. Pacific Stationery and Printing Co.,472 U.S.284(1985).
    [35]Press Release, " Commission Imposes Interim Measures on IMS Health in Germany", Http://www.Europa.Eu.Int/Rapid/Start/Cgi/.,2001-7-3.
    [36]"Restrictions on Sources of Raw Materials, Components, etc.", Guidelines for Patent and Know-how Licensing Agreements under the Antimonopoly Act (1999). Part4, 4(4),http://wwwjftc.gojp/e-page/legislation/index.html.
    [37]Laitram Corp. v. King-Crab,Inc.,245 F.Supp.1019(D.Alaska 1965).
    [38]Bela Seating Co. v. Poloron Prods.,Inc.,438 F.2d 733(7th Cir.1971).
    [39]694 F.2d 505(7th Cir.1982).
    [40]Sutliff, Inc. v. Donovan Cos.,727 F.2d 648,655 (7th Cir.1984).
    [41]OECD, 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1989).
    [42]CP Tech's Page on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IP Rights:Patent Pool http://www.cptech.org/cm/patentpool.html.
    [43]David Me Gow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aw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aw School, Enforcement Issues Regarding Pooling and Cross-licensing,http://www.gtwassociates.com/ alerts/FTCDOJHEARINGS.htm.
    [44]Standard Sanitary Manufacturing Co. v. United States 226 U.S.20 (1912)
    [45]Hartford-Empire Co. v. United States 323 U.S.386 (1945)
    [46]Section 4,4.3 "Safety Zon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petition Analyzed in Terms of Innovation Markets",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s AmongCompetitors, at http://www.ftc. gov/os/1999/10/jointventureguidelines.htm#4.2
    [47]Antitrust enforc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2007),66 and 77, www.usdo.j gov/atr/public/hearings/ip/222655.pdf.
    [48]Antitrust Enforc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Issu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the Federal Trade Omission, http://www.usdoj.gov/ atr/public/hearings/ip/222655.pdf.
    [49]Government of 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Guidelines for Patent and Know-how Licensing Agreements under the Antimonopoly Act V.www2.jftc.go.jp/e-page/guideli/patent99.htm.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