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社会管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亦是我国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批判者和总结者。《荀子》一书含有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本文即选择从社会管理的视角对其作全盘梳理及考察,以阐发出荀子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章即探讨荀子社会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指出其中所蕴涵的管理学意义。从根本上说,荀子的哲学思想为其社会管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社会管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即是他的哲学思想在社会管理问题上的表现和拓展。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使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真正意义上交给人类自身,社会管理存在的可能性由此也得到说明,他主张的明分理论便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两个方面。而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则关系到荀子对社会管理必要性和现实性的考虑。
     第二章主要梳理荀子关于国家制度及其管理方法的思想。王道和霸道是荀子社会管理思想在国家机制层面的两种基本方式和表现。王道是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以诚信服人的霸道也是维护天下稳定的重要方面。总而言之,荀子的王霸思想是指向秩序性的社会管理状态,它们和礼乐刑政的社会制度是相互贯通的。
     第三章则对荀子的正名学说进行详细分析,即将荀子正名思想融入到社会管理的范畴下作一考察,揭示出它在管理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本章特别指出,荀子的正名学说不仅在宏观的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实践性特征和很强的理论说服力,而且它在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方面也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依靠正名学说及其指导精神,荀子对当时不利于社会管理和控制的因素进行批判和肃清,对社会人心的调正和导向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理论阐释。
     本文最后一章专门论述荀子的理想社会及在理想社会之管理者的理想人格。荀子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主要源自于孔孟的相关思想,在此基础上他集中对圣王和君子作了说明。荀子认为理想社会管理之道就在圣王身上,而圣王则通过移风易俗的方式来使社会大众化性成善,最终达到美善相乐的状态。除此之外,君子作为理想社会管理的主体,应当首先把自我管理做好,从而在公共社会领域才能真正起到上行下效的管理效果。
     荀子的社会管理的意蕴十分丰富,并不是本文所能穷尽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其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架构至少变得清晰了。为此本文还对荀子社会管理思想作出评价,以深化其思想的意义和本研究的价值,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提供可能的理论资源。
Xunzi is the last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dynasty, and he is also a critic and summarizer of the academic thoughts in the pre-qin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selects and investigates Xunzi, which contains rich thoughts of social management, to elucidate Xunzi's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and points out the implied meaning of management. Fundamentally, Xunzi's philosophy thought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ts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and in one sense its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s are the performance and extension of his philosophy thought on social management. Xunzi's thoughts of the sepa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give soci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to human beings truthfully, from whic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management also receives instructions, and the "Mingfen" thoughts advocated by Xunzi show the two aspects of social labor divis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views about human nature problem are related to Xunzi's consideration for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ocial manag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mbs Xunzi's thought about nation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thod. King's and ruler's management art are the Xunzi's basic way and performance in national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level. King's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social manage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ruler's, that convince human by the good faith, is still the important aspec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ll in all, Xunzi's thoughts of King's and ruler's management art refer to the state of social management order, and are mutually connected to the social system of feudal ethical code, music education, Punishment and political.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theory of "Zhengming" in detail, categorizes this theory into social management field, and eventually reveals its unique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society.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Xunzi's theory of "Zhengming" not only ha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theoretical persuasion in the macro social management issues but also ha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control of society thought and culture. Relying on "Zhengming" theory and its guiding spirit, Xunzi criticized and eliminated the factors which are not beneficial to soci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this gave the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to society adjustable with guidance
     The last chapter specifically discusses Xunzi's ideal society and management state under the ideal society. Mainly deriving from the related thoughts of Confucius, Xunzi's idea of an ideal society concentrat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king and the gentleman. Xunzi places high hopes on the king on a ideal way of social management, while the king makes human become gentle through the way of transforming social traditions, and finally the good happy state is achieved.In addition, the gentleman, as the body of the ideal of social management should manage themselves in the first place, which can truly play the public social effect that the below follows the behavior of the abov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Xunzi's social management connotation is so rich that this paper can not analyze it enough.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ocial management become clear at least. This paper also makes evaluation on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to deepen the meaning of the idea and the value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vides possible theory resources for modern social management.
引文
① 宋超英、曹孟勤主编:《社会学原理》,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② 宋超英、曹孟勤主编:《社会学原理》,第19页。
    ③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5页。
    ① 吴根友编著:《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② 吴根友编著:《中国社会思想史》,第7页。
    ③ 《荀子·富国》。
    ① 袁信爱:《荀子社会思想研究》,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 袁信爱:《荀子社会思想研究》,第123页。
    ③ 关于现代新儒家关于荀子代表“客观化”之精神的相关意见参见林宏星:《(荀子)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4-175页。
    ④ 陆学艺:《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① 安京:《试论先秦国家边界的形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
    ① 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5页。
    ② 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65页。
    ③ 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39页。
    ④ 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2页。
    ⑤ 孙伟:《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9-191页。
    ⑥ 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111-114页。
    ⑦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152-170页。
    ① 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第33页。
    ① 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9页。
    ①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第169-170页。
    ② 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第195页。
    ① 《荀子·正名》。
    ② 郭志坤:《荀学论稿》,第111-114页。
    ③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第152-154页。
    ① 袁信爱:《荀子社会思想研究》,第102页。
    ② 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59页。
    ①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161-162页。
    ② 《尚书·蔡仲之命》。
    ③ 《尚书·泰誓》。
    ①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第197页。
    ② 伍振勋:《语言、社会与历史意识——荀子思想探义》,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3-14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十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五年》,第1457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五年》,第1457页。
    ④ 伍振勋:《语言、社会与历史意识——荀子思想探义》,第16页。
    ① 《论语·宪问》。
    ② 《论语·先进》。
    ③ 《论语·颜渊》。
    ④ 《论语·宪问》。
    ⑤ 《论语·泰伯》。
    ⑥ 《论语·阳货》。
    ⑦ 《论述·述而》。
    ⑧ 《论语·子罕》。
    ⑨ 《论语·八佾》。
    ⑩ 《论语·雍也》。
    ① 《论语·卫灵公》。
    ② 《孟子·万章上》。
    ③ 《孟子·梁惠王下》。
    ④ 《孟子·尽心上》。
    ⑤ 《孟子·尽心上》。
    ① 《孟子·尽心下》。
    ②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即是如此主张和解释孟子的文本。
    ③ 戴震就认为道德之盛,不过在于普遍的达情遂欲。
    ④ 姜尚贤:《荀子思想体系》,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年,第167页。
    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 《老子·第二十五章》。
    ③ 《庄子·秋水》。
    ④ 《庄子·大宗师》。
    ① 《庄子·秋水》。
    ② 《荀子·天论》。
    ③ 《荀子·天论》。
    ④ 《荀子·天论》。
    ⑤ 《荀子·天论》。
    ⑥ 《荀子·天论》。
    ① 《荀子·天论》。
    ② 《荀子·天论》。
    ③ 《荀子·天论》。
    ④ 《荀子·天论》。
    ① 《荀子·君道》。
    ② 《荀子·天论》。
    ③ 《荀子·天论》。
    ④ 《荀子·天论》。
    ① 《荀子·天论》。
    ② 《荀子·天论》。
    ③ 《荀子·法行》。
    ④ 《荀子·荣辱》。
    ① 《论语·阳货》。
    ② 《荀子·正名》。
    ③ 《荀子·正名》。
    ④ 《荀子·性恶》。
    ⑤ 欧阳祯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1-77页。
    ⑥ 《荀子·正名》。
    ⑦ 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12页。
    ⑧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⑨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03页。
    ① 《荀子·性恶》。
    ② 《荀子·荣辱》。
    ③ 《荀子·解蔽》。
    ④ 《荀子·天论》。
    ⑤ 《荀子·正名》。
    ⑥ 《荀子·荣辱》。
    ⑦ 《荀子·荣辱》。
    ⑧ 《荀子·正名》。
    ① 《荀子·性恶》。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礼论》。
    ④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⑤ 廖名春:《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① 韦政通:《先秦七大哲学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148页。
    ②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87-391页。
    ③ 姜国柱、朱葵菊:《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0-35页。
    ④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140页。
    ⑤ 《荀子·性恶》。
    ① 胡伟希:《荀子人性思想探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① 《荀子·性恶》。
    ② 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第230页。
    ③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220页。
    ④ 《孟子·告子上》。
    ⑤ 《孟子·公孙丑上》。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荀子·正名》。
    ①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10页。
    ② 《荀子·天论》。
    ③ 《荀子·解蔽》。
    ④ 《荀子·正名》。
    ⑤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13页。
    ① 《荀子·解蔽》。
    ② 《荀子·劝学》。
    ③ 《荀子·性恶》。
    ④ 《荀子·性恶》。
    ⑤ 《荀子·劝学》。
    ⑥ 《论语·阳货》。
    ① 《荀子·性恶》。
    ② 《荀子·荣辱》。
    ③ 《荀子·礼论》。
    ④ 《荀子强·国》。
    ⑤ 《荀子·礼论》。
    ⑥ 周炽成:《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6、186-187页。
    ② 《荀·子富国》。
    ③ 《荀子·王制》。
    ④ 《荀子·富国》。
    ⑤ 《荀子·王制》。
    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2页。
    ① 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第186页。
    ② 丁成际:《“群居和一”如何可能——荀子“人能群”思想简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
    ③ 《荀子·王霸》。
    ④ 《荀子·王制》。
    ⑤ 《荀子·富国》。
    ⑥ 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第131-133页。
    ① 《荀子·富国》。
    ② 丁成际:《“群居和一”如何可能——荀子“人能群”思想简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
    ③ 《荀子·王制》。
    ④ 《荀子·非相》。
    ⑤ 《荀子·礼论》。
    ① 《荀子·非相》。
    ② 《荀子·荣辱》。
    ③ 《荀子·礼论》。
    ④ 《荀子·王制》。
    ⑤ 《荀子·王制》。
    ⑥ 《荀子·君道》。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君道》。
    ① 吴根友:《传统学问(知识)分类体系的演变与当代“国学”一级学科建设问题初探》,《学海》2012年4期。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5-116页。
    ①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见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上册),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68页。
    ② 《论语·八佾》。
    ③ 《论语·宪问》。
    ④ 《论语·为政》。
    ⑤ 《论语·子路》。
    ① 郭齐勇:《荀子: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开拓者》,《河北学刊》2012年5期。
    ② 《荀子·大略》。
    ③ 《荀子·大略》。
    ④ 《荀子·大略》。
    ⑤ 《荀子·大略》。
    ① 《荀子·礼论》。
    ② 《荀子·礼论》。
    ③ 《礼记·曲礼》。
    ④ 《荀子·大略》。
    ⑤ 《荀子·礼论》。
    ⑥ N·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⑦ 《荀子·非相》。
    ①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②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17、120页。
    ③ 《荀子·君道》。
    ④ 《荀子·王制》。
    ⑤ 《荀子·不苟》。
    ⑥ 《荀子·富国》。
    ⑦ 《荀子·大略》。
    ① 《荀子·礼论》。
    ② 《荀子·修身》。
    ③ 《论语·为政》。
    ④ 《荀子·礼论》。
    ⑤ 《荀子·礼论》。
    ⑥ 《荀子·大略》。
    ⑦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五年也记载了女叔齐的“礼仪之辨”。
    ① 《荀子·礼论》。
    ② 《礼记·中庸》。
    ① 《荀子·君道》。
    ② 《荀子·大略》。
    ① 《荀子·修身》。
    ② 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4页。
    ③ 《荀子·尧问》。
    ④ 《荀子·大略》。
    ① 《国语·周语下》。
    ② 《国语·周语下》。
    ③ 《论语·宪问》。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泰伯》“成于乐”章。
    ⑤ 《荀子·乐论》。
    ① 《荀子·乐论》。
    ② 《荀子·乐论》。
    ③ 《荀子·乐论》。
    ① 《荀子·乐论》。
    ② 《荀子·乐论》。
    ① 《荀子·乐论》。
    ① 《荀子·乐论》。
    ② 《荀子·乐论》。
    ① 《荀子·乐论》。
    ② 《孝经》。
    ③ 《荀子·乐论》
    ① 杨惊:《荀子注·性恶》。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君道》。
    ④ 《荀子·君道》。
    ⑤ 《荀子·君道》。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劝学》。
    ③ 《荀子·君道》。
    ④ 《荀子·礼论》。
    ① 《荀子·成相》。
    ② 《荀子·议兵》。
    ③ 《荀子·致士》。
    ④ 《荀子·致士》。
    ⑤ 《荀子·正论》。
    ① 《荀子·正论》。
    ② 《荀子·正论》。
    ③ 《荀子·富国》。
    ① 《荀子·非十二子》。
    ① 《孟子·梁惠王上》。
    ① 《孟子·公孙丑上》。
    ② 《荀子·大略》。
    ③ 《荀子·强国》。
    ④ 《荀子·王霸》。
    ① 《孟子·梁惠王上》。
    ② 《荀子·王霸》。
    ③ 《荀子·王霸》。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强国》。
    ③ 《荀子·强国》。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王制》。
    ③ 《荀子·王制》。
    ④ 《荀子·王制》。
    ⑤ 《荀子·王制》。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王制》。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王霸》。
    ①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② 《论语·颜渊》。
    ③ 《荀子·王霸》。
    ④ 《荀子·王霸》。
    ⑤ 《荀子·强国》。
    ⑥ 《管子·任法》。
    ⑦ 《管子·藏禁》。
    ⑧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⑨ 《左传·成公十五年》。
    ① 《管子·小问》。
    ② 《管子·小匡》。
    ③ 《荀子·王制》。
    ④ 《荀子·王制》。
    ① 《荀子·王制》。
    ① 刘向:《战国策·叙录》。
    ① 《论语·子路》。
    ② 《论语·鲁论》。
    ③ 《论语·颜渊》。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孟子·梁惠王上》。
    ③ 《孟子·滕文公下》。
    ④ 《庄子·齐物论》。
    ⑤ 《道德经·第一章》。
    ① 《庄子·齐物论》有“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的说法。
    ② 《道德经·第十九章》。
    ③ 《庄子·天道》。
    ④ 《商君书·定分》。
    ⑤ 《韩非子·功名》、《韩非子·定法》。
    ① 陈孟麟:《荀况逻辑思想对(墨辩>的发展及其局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① 《荀子·正名》。
    ② 林宏星:《(荀子>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
    ③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31页。
    ① 《荀子·正名》。
    ② 《荀子·正名》。
    ③ 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第三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6页。
    ④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279页;张觉:《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21页;林宏星:《<荀子)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6页。
    ① 《荀子·正论》。
    ② 《荀子·正名》。
    ③ 《荀子·王霸》。
    ④ 《荀子·儒效》。
    ⑤ 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723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15页。
    ② 《荀子·非相》。
    ③ 《荀子·非相》。
    ④ 《荀子·正名》。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5页。
    ⑥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5页。
    ⑦ 李涤生:《荀子集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第512页。
    ① 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1页。
    ② 《荀子·正名》。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5页。
    ① 《荀子·解蔽》。
    ② 《荀子·解蔽》。
    ③ 《荀子·正名》。
    ① 《荀子·正名》。
    ② 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2页。
    ③ 《荀子·正名》。
    ① 《庄子·天下》。
    ② 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85页。
    ③ 《荀子·解蔽》。
    ④ 《荀子·天论》。
    ⑤ 《荀子·解蔽》。
    ① 《荀子·解蔽》。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荀子·解蔽》。
    ① 《荀子·非十二子》。
    ② 《荀子·非十二子》。
    ③ 《荀子·非十二子》。
    ① 《荀子·解蔽》。
    ① 孔繁:《荀子评传》,第188页。
    ② 《荀子·非相》。
    ③ 《荀子·非相》。
    ① 《荀子·非相》。
    ② 《荀子·非相》。
    ③ 《孟子·告子上》。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14页。
    ② 《荀子·非相》。
    ③ 《荀子·正论》。
    ① 《荀子·正论》。
    ② 《荀子·正论》。
    ① 汪中:《新编汪中集》,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413页。
    ① 《荀子·富国》。
    ② 《论语·八佾》。
    ①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102-103页。
    ② 《论语·季氏》。
    ③ 《论语·先进》。
    ① 《礼记·礼运》。
    ② 转引自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③ 李蹊:《仁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④ 《孟子·公孙丑上》。
    ① 《孟子·梁惠王上》。
    ② 《孟子·梁惠王上》。
    ③ 《孟子·梁惠王上》。
    ④ 《孟子·梁惠王下》。
    ① 《孟子·告子下》。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荀子·尧问》。
    ④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第133页。
    ⑤ 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01页。
    ① 《荀子·解蔽》。
    ② 《论语·述而》。
    ③ 《论语·壅也》。
    ④ 《论语·季氏》。
    ⑤ 《孟子·离娄上》。
    ① 《孟子·公孙丑上》。
    ② 《孟子·尽心下》。
    ③ 《荀子·劝学》。
    ④ 《荀子·大略》。
    ⑤ 《荀子·儒效》。
    ⑥ 《荀子·修身》。
    ⑦ 《荀子·礼论》。
    ⑧ 《荀子·正名》。
    ⑨ 《荀子·儒效》。
    ① 《荀子·大略》。
    ② 《荀子·君子》。
    ③ 《荀子·非十二子》。
    ① 《荀子·王霸》。
    ② 《荀子·君子》。
    ③ 张奇伟:《荀子圣王思想浅议》,《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④ 《孟子·告子下》。
    ⑤ 《孟子·告子下》。
    ⑥ 《孟子·告子上》。
    ⑦ 《孟子·公孙丑上》。
    ① 《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下》。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性恶》。
    ① 陈大齐:《荀子学说》,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56年版,第49页;冯耀明:《荀子人性论新诠》,《“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14期,第169-230页。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儒效》。
    ④ 《荀子·荣辱》。
    ⑤ 《荀子·性恶》。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荀子·劝学》。
    ③ 《荀子·儒效》。
    ① 《荀子·儒效》。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儒效》。
    ④ 《荀子·劝学》。
    ⑤ 《荀子·儒效》。
    ⑥ 《荀子·大略》。
    ⑦ 《荀子·正名》。
    ⑧ 《荀子·强国》。
    ⑨ 《荀子·正论》。
    ① 《荀子·大略》。
    ② 《荀子·王制》。
    ③ 《荀子·正论》。
    ④ 《荀子·富国》。
    ⑤ 聂风峻、刘俊杰:《荀子移风易俗思想浅议》,《齐鲁学刊》1993年第2期。
    ⑥ 《荀子·王霸》。
    ⑦ 《荀子·王霸》。
    ⑧ 《荀子·礼论》。
    ⑨ 《荀子·君道》。
    ① 《荀子·儒效》。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礼论》。
    ④ 孔繁:《荀子评传》,第203页。
    ⑤ 《荀子·性恶》。
    ⑥ 《孟子·梁惠王上》。
    ⑦ 《荀子·性恶》。
    ⑧ 《荀子·富国》。
    ① 《荀子·乐论》。
    ② 《荀子·乐论》。
    ③ 《荀子·乐论》。
    ④ 《论语·泰伯》。
    ⑤ 《论语·里仁》。
    ⑥ 孔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之所以作区分,就是要突出儒者的精神追求的层面。
    ⑦ 胡适:《胡适之说儒》,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① 《论语·颜渊》。
    ② 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③ 《荀子·性恶》。
    ④ 《荀子·修身》。
    ⑤ 《荀子·致士》。
    ① 《荀子·不苟》。
    ② 《荀子·非十二子》。
    ③ 《荀子·儒效》。
    ④ 《论语·里仁》。
    ⑤ 《论语·季氏》。
    ⑥ 陈卫平:《小人、君子、圣人:孔子君子论一瞥》,《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5月26日,第006版。
    ⑦ 《荀子·天论》。
    ① 《荀子·性恶》。
    ② 《荀子·劝学》。
    ③ 《荀子·儒效》。
    ④ 《荀子·师法》。
    ⑤ 《荀子·性恶》。
    ① 《荀子·劝学》。
    ② 《荀子·修身》。
    ③ 《荀子·致士》。
    ④ 《荀子·劝学》。
    ⑤ 《荀子·解蔽》。
    ⑥ 《论语·宪问》。
    ⑦ 《荀子·儒效》。
    ① 《荀子·劝学》。
    ② 《荀子·修身》。
    ③ 《荀子·正名》。
    ④ 《荀子·正名》。
    ⑤ 《庄子·山木》。
    ⑥ 《荀子·劝学》。
    ⑦ 《荀子·修身》。
    ⑧ 《论语·里仁》。
    ① 《孟子·尽心上》。
    ② 《荀子·子道》。
    ③ 《论语·卫灵公》。
    ④ 《论语·颜渊》。
    ⑤ 《荀子·正名》。
    ⑥ 《荀子·乐论》。
    ① 《荀子·荣辱》。
    ② 《荀子·荣辱》。
    ③ 《荀子·儒效》。
    ① 这里把士和君子统一作为比人君低一层的社会管理主体。
    ② 《荀子·君道》。
    ③ 《荀子·君道》。
    ④ 《荀子·君道》。
    ⑤ 《荀子·臣道》。
    ⑥ 《荀子·大略》。
    ⑦ 《荀子·君道》。
    ① 《荀子·臣道》。
    ② 《荀子·致士》。
    ③ 《荀子·臣道》。
    ④ 《荀子·大略》。
    ⑤ 《荀子·臣道》。
    ⑥ 《荀子·王制》。
    ⑦ 《荀子·君道》。
    ⑧ 《荀子·君道》。
    ⑨ 《荀子·王霸》。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天论》。
    ③ 《荀子·君道》。
    ④ 《荀子·非相》。
    ⑤ 《荀子·修身》。
    ⑥ 《荀子·劝学》。
    ⑦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思想》,第337-338页。
    ① 《荀子·君道》。
    ② 参见许抗生:《老子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田文军:《道家学说与现代企业管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唐)杨惊:《荀子》,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杨伯峻:《荀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5、杨柳桥:《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6、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8、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9、张觉:《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宋)黎翔凤:《管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8、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9、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1、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李民:《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4、胡平生:《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5、石磊:《商君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6、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7、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7、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9、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萧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10年。
    1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15、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7、姜国柱、朱葵菊:《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8、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19、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0、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2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年。
    22、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
    23、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4、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6、刘云柏:《管理伦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8、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
    29、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罗根泽:《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31、陈德述:《儒家管理思想论》,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
    32、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3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34、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35、陶师承:《荀子研究》,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
    36、陈登元:《荀子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37、陈大齐:《荀子学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56年。
    38、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智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39、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40、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41、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42、陈修武:《荀子:人性的批判》,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43、姜尚贤:《荀子思想体系》,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年。
    44、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45、方尔加:《荀子新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46、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7、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48、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
    49、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0、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思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51、郭志坤:《荀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52、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53、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4、徐克谦:《荀子:治世的智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5、林宏星:《<荀子>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56、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7、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58、张曙光:《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9、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
    60、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61、孙伟:《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62、王楷:《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3、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以“知通统类”为核心》,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64、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5、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66、袁信爱:《荀子社会思想研究:从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识论与方法学》,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
    67、魏元桂:《荀子哲学思想》,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
    68、伍振勳:《语言、社会与历史意识:荀子思想探义》,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
    69、陈静美:《荀子的教育哲学:以“成德理论”为进路》,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
    70、陈礼彰:《荀子人性论及其实践研究》,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
    71、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2、萧萐父:《吹沙集》,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73、唐明邦:《云鹤清影》,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74、李德永:《李德永诗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75、萧汉明:《传统哲学的魅力》,北京:中华书局,2008。
    76、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77、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8、田文军:《珞珈思存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9、李维武:《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0、徐水生:《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81、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82、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83、吴根友:《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4、吴根友:《在道义论与正义论之间:比较政治哲学诸问题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85、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86、欧阳祯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88、(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9、(美)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90、(德)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1、(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92、(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9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9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陈俊民:《荀学体系结构及其思想史论研究》,《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2、葛荣晋:《中国管理与人性假定》,《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3、葛荣晋:《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与范围》,《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4、郭齐勇:《荀子: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开拓者》,《河北学刊》,2012年第5期。
    5、胡伟希:《荀子人性思想探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6、许杭生:《老子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7、田文军:《道家学说与现代企业管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8、方尔加:《论荀子的用贤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9、陈孟麟:《荀况逻辑思想对<墨辩>的发展及其局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0、高春花:《论荀子的治国方略及其学理依据》,《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4期。
    11、郭志坤:《浅说荀子及荀学之浮沉》,《学术月刊》,1994年第3期。
    12、廖名春:《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13、邢树森、宋立卿:《荀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经济论坛》,1994年第7期。
    14、岳辉:《荀子“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质量》,1998年第11期。
    15、黎红雷:《荀子的组织哲学与现代管理》,《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 年第1期。
    16、黎红雷:《礼道·礼教·礼治:荀子哲学建构新探》,《现代哲学》,2004年第4期。
    17、黎红雷:《儒家的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8、聂风峻、刘俊杰:《荀子移风易俗思想浅议》,《齐鲁学刊》,1993年第2期。
    19、刘厚琴:《荀子的人文管理哲学诠释》,《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0、李慧芬:《“天人之分”、“天人相参"与“天人和谐”——荀子天人关系学说的朴素管理学意蕴》,《理论学刊》,2011年第9期。
    21、王易、管章梅:《荀子的道德修养论探析》,《复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22、刘敬鲁:《从管理的历史规定看管理哲学的问题领域》,《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23、袁闯:《论儒家组织人本主义的管理哲学》,《复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24、惠吉星:《四十年来荀子研究述评》,《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25、刘周堂:《论荀学的历史命运》,《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26、苗润田:《批判与建构——荀子社会批判思想研究》,《管子学刊》,2008年第2期。
    27、张松智:《首届“荀子学术研讨会”纪略》,《齐鲁学刊》,1990年第1期。
    28、储昭华:《论荀子的“明分”思想》,《江汉论坛》,2005年第6期。
    29、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辩”的价值意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0、周炽成:《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31、杜小军:《儒家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7期。
    32、闫秀敏:《孟子荀子管理思想的互补与超越》,《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3、董祥勇:《“解蔽”视域下的“明于天人之分”》,《理论界》,2008年第8期。
    34、刘涛:《“礼论”与“王制”:荀子对儒学制度化的理论贡献》,《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35、李惊雷:《略论荀子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6、廖永红:《论荀子的社会管理思想》,《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37、郑杭生、郭星华:《荀子社会治乱思想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38、陈来:《“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9、张玉新:《诠释及其限度:对先秦儒学进行管理哲学诠释的方法论反省》,《学海》,2008年第2期。
    40、张朝:《荀子所倡导的君子的人格特征探析》,《管子学科》,2001年第3期。
    41、邹海蓉:《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及其现实意义》,《消费导刊》,2008年第11期。
    42、赵剑民:《荀子的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界》,2002年第3期。
    43、张奇伟:《荀子圣王思想浅议》,《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4、刘军鹏:《荀子社会管理思想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13年第9期。
    1、《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作者:余海舰,指导老师:徐仪明。
    2、《<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作者:林俊俊,指导老师:周瀚光。
    3、《荀子管理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作者:李慧芬,指导教师:颜炳罡。
    4、《荀子管理思想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作者:姜英来,指导教师:张守军。
    5、《荀子礼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作者:乔安水,指导教师:陈卫平。
    6、《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和现代管理》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作者:阮艳,指导教师:张峰。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