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相对于唐诗、宋词而言,人们对元代散曲的研究较少;与元代散曲比,人们对明代散曲的关注也少。不过,从散曲家的参与范围、万首(套)以上的存曲数量、相对多元的题材与风格、曲作承载的时代及地域文化信息等方面看,重视和研究明代散曲对文学史和文化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综观明代散曲,明代中后期散曲取得的成就最大,时代性、地域性色彩鲜明,而研究成果较为稀见,故此本文选取“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为题予以研究。
     本文采取“以史为经、以地为纬”的结构模式,以数理统计、文献史料为支撑,以散曲文本为根基,以地域群体与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运用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历时考察明代中后期不同时段散曲坛和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的承变特点,共时分析同一时段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和个案曲家的生命形态和散曲创作特点,进而概括出南、北方散曲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总结出南、北方散曲的文学精神与一些规律性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明代中后期散曲的研究现状,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本章概述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直接性、间接性、复杂性,文学创作对地域文化的记载、传播与干预功能;界定“明代中后期”和“南、北方”时地的指称范围,指出南、北方散曲家失衡的籍地分布特点,阐释散曲家集中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与长江流域(成都平原、长江三角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解读曲家动态分布(移居、游历、宦游)与散曲创作的关系,比较分析吴中、蜀中、关中、山左四地散曲家数量的流变特点等。
     第二章南方局部复兴——成化、弘治间散曲。本章简述了明初散曲的过渡性特点与明前期散曲的低迷状况,指出了明代初、前期南、北方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点;概括出成化、弘治间散曲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点,分析了影响南方局面复兴的内、外原因;重点探讨了地域文化与南方代表性曲家——南京陈铎、高邮王盤、吴中祝允明、唐寅等散曲创作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成化、弘治间北方散曲冷落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要之,成化、弘治间的散曲家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延续了明代初期、前期散曲家集中南方的特点;此期南方散曲家个体特点突出,没形成社团组织;都会(市)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对散曲的题材、风格影响明显;少量散曲家率先引领散曲在南方局部复兴的文学史意义值得肯定。
     第三章南、北竞胜——正德、嘉靖间散曲。本章阐述了正德、嘉靖间散曲的繁盛特点和南、北方散曲的竞胜局面;重点论述了南、北两地的吴中散曲、“杨门”散曲、关中散曲、山左散曲四个地域性曲家群。吴中散曲,通过分析吴中散曲家的地域分布、身份地位、曲家交流、创作特点等,概括出吴中曲家多而曲作少、题材突破小、影响有限等特点,并从成、弘间创作风气的延续、家人与朋友影响、尚俗之风与俗文学的兴起以及曲家境遇、文体特点、缺少大家带动、重视不够等方面解读了吴中曲家队伍壮大与成就不著的原因;杨门散曲,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式曲家群,重点论析了杨门三曲家(杨廷和、杨慎、黄娥)散曲中不同的悲苦心态和雅中存异的曲风,描述了杨门散曲中对自然物貌的述录,并对杨门曲家的影响与地位做出了评介;关中散曲,主要分析关中曲家群的地域性、突现性、关联性、辐射性表征,阐释政治境遇、心理诉求、文体特点、复古情结等对关中散曲复兴的影响,对具有突破性特点的祝寿曲、咏史怀古曲的表现及其成因,关中文化与“雄豪”曲风形成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还探讨了关中散曲对关中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承载等;山左散曲,分析山左散曲家的地域性、关联性特点与“章丘词会”成员的组成及活动特点,论述传统文化、自娱需求、演唱特点、时代氛围等对山左散曲兴盛的影响,解读地域文化与山左散曲中的用世色彩及“豪雅”曲风形成的关系,阐释冯惟敏散曲中的地理景观、历史人物、历史史实、方言俗语等地域性特点。由以上分析得出,正、嘉间散曲家仕途折戟与北方散曲的兴盛关系密切,核心曲家的带动对南、北方散曲的兴盛影响较大(北方尤其明显);南、北方曲家身份以官宦居多,北方曲家群内部关系的密切程度强于南方,但整体组织松散、影响范围不大;受地域文化影响,北方散曲的题材、风格明显与南方曲坛存有差异;经济繁荣程度、地区文化氛围、曲家个体态度等也是影响南、北方散曲兴盛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南方继盛、北地转衰——隆庆、万历间散曲。本章分析了隆庆、万历间散曲对正德、嘉靖间散曲的承变性特点以及此期散曲的地域性特征;选取了此时仍处于繁盛状态的吴中散曲、山左散曲作为群体关注对象;结合南方散曲整体兴盛的实际,我们把曲家集中、成就突出的浙北散曲、南京散曲也纳入了群体考察的范围;并选取河朔曲家薛论道作为对北地散曲考察的代表性个案。吴中散曲,论述吴中曲家群在曲家、题材、体式、曲论等方面对正、嘉间的突破性表现,解析梁辰鱼、孙楼、杜子华等代表性曲家散曲创作的突出特点,探讨了绮艳、雅丽曲风笼罩下豪爽之风的表现及成因,并描述出代表性曲家梁辰鱼、茅溱散曲中的地域色彩等;浙北散曲,深刻剖析经济富足、文化积淀、民众审美、吴中带动等因素对散曲家积聚浙北的影响,探究曲家身份地位走低的缘由,分别对罢官、致仕曲家胡文焕、高濂、屠隆、陈与郊、冯敏効散曲创作的突出特点,隐逸曲家周履靖、王屋不同的曲风,以及王骥德言情曲的文化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南京散曲,分析正、嘉间南京散曲“表面冷落、实际兴盛”的特点,概括出隆、万间南京散曲家数量多、身份低、居地集中、受外来人士影响明显等特点,重点论述了南京散曲家的生活情趣——结社、宴集、狎妓、好游等与散曲创作之间的关系;山左散曲,与嘉靖间的山左散曲比,该期山左散曲家的地域分布与身份地位呈现出新的特点,分析了嘉靖以后山左散曲继盛的主要原因,总结出山左散曲在题材、曲风方面的承变性特点,对山左散曲中的景观、节俗、方言等地域色彩进行了解析;薛论道散曲,主要解析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燕赵文化、军旅生涯、儒家思想等与其“愤豪”、“壮豪”、“庄豪”等豪放曲风生成的关系。概之,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场域是造成隆、万间散曲南盛北衰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思潮、昆腔改革成功等对隆、万间南方散曲的繁盛影响巨大;文人群体的壮大与有限入仕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此期曲家身份走低的主要原因;散曲家之间的交流,南方多于北方;创作氛围、曲家经历、创作目的影响散曲题材选取与曲风形成;绮艳之风充斥整个散曲坛(南方为盛),豪放、清雅、嘲谑之风局部存在;南京的特殊位置与环境影响到当地散曲的兴盛状况等。
     第五章南方余盛、北方萧条——天启、崇祯间散曲。此期散曲呈现出整体趋衰和南、北方曲家数量差距较大的特点,这里分别选取具有“余盛”特点的吴中散曲和成就相对较大的山左曲家丁惟恕、孙峡峰作为南、北方考察对象。吴中散曲,重点分析世运、观念、目的、家风等与吴中具体曲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如相同命运、不同散曲——陈子龙、夏完淳散曲,冯梦龙散曲中的“情教论”,歌姬的知音宛瑜子,家风与吴江沈氏、叶氏散曲等;并对明代散曲殿军施绍莘的生命轨迹与其曲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节论述。山左散曲,主要从世风与地域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丁惟恕、孙峡峰两位布衣曲家叹世曲、言情曲、拟时曲曲、劝戒曲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指出二者散曲中的方言特色等。总体而言,天启、崇祯间南、北方散曲整体趋衰,群体性特征弱化,个体性特点突出;明末混乱的时局对散曲创作影响不大;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观念、喜好与家风等对散曲创作影响明显。
     第三部分结语。通过对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性、阶段性失衡。明代中后期散曲家和存曲数量整体呈现出南、北失衡的特点,而且不同时段南、北方曲家、曲作的数量也明显失衡。2.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代散曲前期低谷、成弘间局部复兴、正嘉间南北竞胜、隆万间南盛北衰、天祯间整体趋衰,显示出明代散曲的兴衰起伏与时代脉搏密切相关;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对世情、时事的直书,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色彩。3.散曲家的多元特点。南、北方散曲家之间松散而又紧密的关系与诗文领域流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北方多仕途失意曲家,南方多致仕、未仕曲家;嘉靖以后曲家的身份地位整体走低;南方女性曲家远多于北方。4.地域文化对散曲创作影响较大。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是造成南、北两地散曲的题材、曲风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南京、苏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南方散曲家聚集的渊薮。5.不同的文学精神。北方散曲的实用性、功利性、教化性色彩强于南方,南方散曲的尚情、尚趣、趋隐思想胜过北方。6.趋雅向俗之风。在南、北方散曲整体趋雅过程中各自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向俗之风,而“浅”、“俗、”“趣”是散曲得以传播的基石。7.文坛中的非主流地位。散曲在多数明代文人心目中的非主流地位与诗文的正统地位不同,这影响到了它的内容与风格。
Compared to Tang poetry and Song ci,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sanqu in the YuanDynasty. Less attention was paid to sanqu in Ming dynasty compared with the sanqu in theYuan Dynasty, It is true that,compared with poetry, fiction and drama, overallachievement of sanqu in the Ming Dynasty did less. It is afraid this is also the main reasonfor research unfrequeted. However,in the Ming Dynasty,it had a wide scope of the sanqucomposers.The amount of sanqu was above10,000.It was also relative diversity of themesand styles.Sanqu carried many era and regional cultures.Therefore,it will has a significantmeaning and value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udy on sanqu in the Ming Dynasty.Looking atthe entire bulk of sanqu in the Ming Dynasty, sanqu achieved maximum,and had a distinctage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And so far theresearch results of sanqu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are very rare.For these reason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elect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anqu in the South and North in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as a topic of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uses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comparison,and so on.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we will obser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 and chang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the respective of group and individual.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we try to outline the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anqu in the south and northin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Ⅰ: introduction.In this part, these questions are analyzed,including researchstatus of the sanqu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research problems,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basic ideas.
     PartⅡ: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It is made up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I: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anqu composers in middle and lateMing Dynasty. This issue is analyzed mainly in two aspects. First,overview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Second, mainly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northand south sanqu composer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anqu creation.
     Chapter II: local rehabilitation of sanqu in the south during Chenghua and Hongzhi.This chapter first outlines the transitional nature and the depressed state of sanqu in theearly Ming Dynasty.Subsequently,this part summarized that sanqu during Chenghua andHongzhi ha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literature”,and analyzed the internaland external causes of revival of sanqu in the south,such as politics,economics,philosophical and mentality.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sanqu wasfocused on from the commercial culture, entertainment cultur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nd human environment. In short, sanqu composer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iangnan areain the period of Chenghua and Hongzhi.This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earlier features.Individual features were prominent of the composers in the south.They did not form thecommunity organizations. Regional culture had a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on sanqu.It isworthy of recognition that a small amount of sanqu composers is the first to lead sanqurevival in the south.
     Chapter III: sanqu race wins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in the period of Zhengde andJiajing.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prosperous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of sanqu in the north and south during this period. Here focuses on four regional groups ofthe sanqu composers of Wuzhong,Yangmen,Guanzhong and Shanzuo.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situations of composers and the flourish of sanqu in the north.Composers andtheir works are very differen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ChapterⅣ: sanqu was prosperity in the south and gradually fading in the north duringLongqing and Wanli.First, this part analyzes the degeneration from Zhengde and Jiajing toLongqing and Wanli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sanqu in the north and south.Second, theyare concerned as the group objects,including Wuzhong,Shanzuo,Zhebei and Nanjing.XueLundao with his works is address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in the north.It can be seenfrom the above analysis in this section that different cultural fields of the north and southare the important cause of southern flourish and northern fading.The styles of sanqu arerelatively single.A number of factors affect the creation of sanqu,such as writers’ identities, experiences, geographic location,and so on.
     ChapterⅤ: sanqu was prosperity in the south and depression in the north duringTianqi and Chongzhen.Sanqu as a whole is gradually fading in this period. Wuzhongsanqu and Shanzuo sanqu are concerned in this section.Broadly speaking, groupcharacteristics are weakening and individual features are outstanding in this period.Composers’own factors,such a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creative attitudes, preferencesetc,influenced the creation of sanqu significantly.
     Part III: conclusion.
     Sanqu had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imes during this period.There is a loose and clos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nqu composer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In the north many of thesanqu composers’ official career was frustrated,and many sanqu composers of southerndidn’t enter politics.After the Jiajing period sanqu composers status overall declined.Thenumber of the female sanqu composers in the south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north.Reg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mad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eme andstyl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Because Nanjing and Suzhou had the special status andconditions, many southern sanqu composers gathered there.Sanqu tended to eleganceduiring this period,but it shew the custom features. Sanqu lived in non-mainstream statusin the minds of most of the scholars in the Ming Dynasty.
引文
①元人对“散曲”有“乐府”、“北乐府”、“大元乐府”、“今之乐府”、“今乐府”等称呼。参见赵义山:《元散曲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77—80页。
    ②任讷:《散曲之研究·名称》,见《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七号,第96页。注:任讷先生的《散曲之研究》后改名为《散曲概论》出版,其中的相关内容与上文所引基本相同,个别文字、标点有所增删。见《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12—13页。
    ③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4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页。
    ②[明]曹学佺:《汪昌朝精订陈大声全集·序》,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687-688页。
    ③[明]康海:《碧山乐府紫阁山人近体》,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995页。
    ④[明]吴孟祺:《叙·碧山新稿》,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997页。
    ⑤[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⑥[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4—37页。
    ⑦[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⑧[明]刘良臣:《西郊野唱·引》,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332页。
    ⑨[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⑩[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6页。
    ②[清]焦循:《剧说》,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5页。
    ③[明]李开先:《词谑》,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页。
    ④[明]李开先:《词谑》,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0页。
    ⑤[明]王世贞《曲藻·附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9页。
    ⑥[明]汤有光:《精订陈大声乐府全集·序》,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687页。
    ⑦[清]刘芳躅:《词脔·序》,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326页。
    ①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36页。
    ②[香港]何贵初:《元明清散曲论著索引》,(香港)玉京书会1995年版。
    ③任讷:《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
    ①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
    ②卢前:《中国散曲史》,(上海)世界书局1944年版。
    ③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④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⑥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⑧[香港]韦金满:《冯惟敏散曲研究》,(香港)天工书局(2008)版。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②任讷:《散曲丛刊》(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共15种,其中明人专集5种)。
    ③卢前:《饮虹簃所刻曲》,(台北)世界书局(1961)影印本(其中明人专集45种)。
    ④门岿:《明散曲三百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⑤赵玮、张强:《<林石逸兴>校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⑥[新加坡]陈靝沅编校:《康海散曲集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⑦由于此处及上段所举书籍的数量较多,这里不一一注明版本。
    ①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004年版;金宁芬:《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
    ②[香港]何贵初:《元明清散曲论著索引》,(香港)玉京书会1995年版;王小盾、杨栋:《词曲研究》之《20世纪散曲研究成果一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591页;门岿主编:《中国古典诗歌的晚晖——散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赵义山主编:《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
    ③下文列举出的论文篇目较多,因多数可从“知网”搜检,恕不一一注明出处。
    ①张若兰:《明代中后期词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赵义山:《明清散曲史》第五、六章,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赵义山:《湖南历代散曲创作初论》,《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第70页。
    ③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378页。
    ④王少华、张达:《山东元明散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齐鲁历史文化丛书》第六辑)。
    ①朱丽霞:《明清之际松江宋氏家族的散曲创作及文学史意义》,《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第63—68页。
    ②刘英波:《明代山东散曲家及其创作内容简论》,《岱宗学刊》2006年第2期,第29—31页。
    ③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59—63页。
    ④王永侠:《弘治至嘉靖年间南京曲家研究》,2007年度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杭云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王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70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④[宋]庄绰撰:《鸡肋编》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黄公度撰:《知稼翁集》卷下《送郑少齐赴官严州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日]青木正儿著,郑梁生、张仁青译:《中国文学思想史》,(台湾)开明书店(1977)版,第1—2页。
    ③[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七六《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①[梁]钟嵘撰:《诗品》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林邦钧选注:《历代游记选》(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272页。
    ②徐北文:《<醒世姻缘传>简略》第5页,见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前所附,齐鲁书社1980年版。
    ③林邦钧选注:《历代游记选》(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527页。
    ①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②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序论》,周振鹤等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序论》第8页。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文学·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②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61页。
    ③持四期说者,如赵景云、何贤锋:《中国明代文学史·明代文学概述》:“明初,从开国(洪武)到天顺时
    期(1368—1464年),约100年;明成化至隆庆时期(1465—1572年),100多年;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47年;明末,泰昌、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20余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又有成复旺等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明代》(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也持明初、明中叶、明后期、明末四期说等。持五期说者,如郭豫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下)“明代部分”,便持明代初期、明代前期、明代中叶、明代后期、明清易代之际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又如宋佩韦的《明代文学史》结合时代因素,把明代诗文分为五期等。
    ④张若兰:《明代中后期词坛研究·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⑤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⑥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2页。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3页。
    ②安徽、江苏两省地跨南、北方两大区域,考虑到这两省可知的散曲家均居于安徽、江苏南部一带,这里把它们归入南方来统计。
    ③这里统计的是明代中后期各省散曲家的总数,具体各省内部各地散曲家的分布情况,参见文后“附录二”。
    ④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⑤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4页。
    ①关中,现在一般人们习惯上以汧陇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作为关中地区(参见史念海:《古代的关中》,见《山河集》(第一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6—27页)。
    ②[汉]郑玄著,[唐]孔颖达疏,龚杭云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王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③[明]祝以豳:《命说》,见祝以豳:《诒美堂集》卷二十四,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①散曲家金銮来南京的时间,据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记为嘉靖二十年(1541)侨寓南京。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50页。
    ⑤[明]胡宗宪:《十岳山人诗集·序》,见[明]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四卷,明万历程开泰等刻本。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038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汪超宏《明清曲家考·<全明散曲>补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赵义山:《明永乐至成化间散曲文学衰微探因》,《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第84—86页。
    ②[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三十二“明初文人多不仕”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41-742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6页。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4页。
    ③成化、弘治间散曲家的总数为22人,有3人籍贯不明,故这里统计为19人。
    ①[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条,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6页。
    ①章培恒:《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第120页。
    ②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引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296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儒林传序》卷二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22页。
    ①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②如明成化七年(1471)北京鲁氏刻本:《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一卷、《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一卷、《新编寡妇烈女诗曲》一卷。
    ①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②[英]克莱夫·贝尔著,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前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①[英]克莱夫·贝尔著,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前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10—911页。当然,这里统计的京城大小与人口数量包括当时应天府下辖的八县(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金陵文化概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提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统计南京总人口为47.32万人,应是符合实际的。
    ①[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页。
    ③[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
    ④[明]曹学佺:《汪昌朝精订陈大声全集·序》,见《全明散曲》,第687-688页。
    ⑤[明]汪廷讷:《刻陈大声全集·自序》,见《全明散曲》,第688-689页。
    ⑥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57页。
    ⑦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李铁晓:《陈铎散曲作品研究》,2007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黎芳:《陈铎散曲研究》,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咸淳:《明中叶市井百象——论陈大声散曲集<滑稽余韵>》,见赵义山主编:《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287—297页。
    ⑧[南朝齐]谢眺:《入朝曲》,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4页。
    ①[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5页。
    ②[明]张瀚撰:《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③[明]王俊华纂修:《洪武京城图志》(共一卷),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4册(史部·地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7页。
    ④[明]王诰、刘雨纂修:《正德江宁县志》卷三,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4册(史部·地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715册。
    ①范金民:《明代南京经济探析》,见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南京经济史论文选》,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①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58页。
    ②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5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②[明]汪廷讷:《刻陈大声全集·自序》,见谢伯阳:《全明散曲》,第688页。
    ③[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二“两都”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页。
    ④[南朝]江淹:《西洲曲》,见[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3页。
    ⑤[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2页)卷六“十四楼”条记载有:南市、北市、鸣鹤、醉仙、轻烟、澹粉、翠柳、梅妍、讴歌、鼓腹、来宾、重译、集贤、乐民、清江、石城。
    ①[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妓巧慧”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页。
    ②[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百十五《吴次翁伟传》,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①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0页。
    ②[清]韩菼:《冒潜孝先生墓志铭》,见[清]冒襄辑:《同人集》前所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617—619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619—621页。
    ②姜彬:《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③徐耀新:《南京文化志》(上册),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第633—636页。
    ①[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七“元宵灯”,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明]王诰、刘雨纂修:《正德江宁县志》卷二“风俗”,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4册(史部·地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718页。
    ③张宏、周安庆:《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风俗画卷的文化解读》,《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1期,第46—49页。
    ④[清]路鸿林:《帝里明代人文略·自序》,清道光三十年(1850)甘甘津逮楼木活字排印本。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62—463页。
    ③富文堂:谢伯阳先生注(《全明散曲》第719页):“富文堂为秋碧室名”。有误,实应为黄琳家的室名。参见[清]陈作霖纂:《金陵通传》卷十四,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0、162页。
    ③任讷:《散曲概论·派别》卷二,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41页。
    ④任讷:《散曲概论·派别》卷二,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36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4—695页。
    ②参看汪春泓:《关于<文心雕龙>“江山之助”的本义》,《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133-139页;丛瑞华:《刘勰“江山之助”说的理论价值》,《社会科学战线》第2007年第5期,第103-105页;姚大怀:《“江山之助”新论——兼与汪、丛二先生商榷》,《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25—128页。
    ③[清]孔尚任:《古铁斋诗序》,见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5页。
    ④[清]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卷一“艿庄诗序”,转引自吴承学:《江上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第52页。
    ⑤[清]张德盛:《高邮志·原序》(雍正二年),见[清]夏之蓉,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清道光二十五
    年(1845)刻本。
    ⑥[清]夏之蓉,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卷二“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①[清]夏之蓉,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卷一“山川”,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雍也》,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③[明]张守中:《刊王西楼先生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1057页。
    ①[清]夏之蓉,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卷一“古迹”,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②[清]夏之蓉,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卷六“风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①[唐]孟郊:《赠崔纯亮》,见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②[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第365页。
    ③[明]张綖:《王西楼先生诗集序》,见[清]左辉春纂:《续增高邮州志》第五册“艺文”,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④丰家骅:《王盤的生卒年、家世和交游》,《文献》1990年第2期,第57—60页。
    ⑥[晋]傅玄:《太子少傅箴》,见[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九《傅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张荷:《吴越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①[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②[明]宋濂:《姑苏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晋]左思:《吴都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0页。
    ④[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⑤[明]吴宽:《跋·桃源雅集记》,见[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一,四部丛刊本。
    ⑥[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页。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7页。
    ⑧[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9、1880页。
    ⑨[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见[明]归有光:《震川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吴宽:《莫处士传》,见[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四部丛刊本。
    ①[明]吴宽:《先世事略》,见[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四部丛刊本。
    ②[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76页。
    ③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④[明]王锜撰:《寓圃杂记》之“吴中近年之盛”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另[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苏州府志》卷三“风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⑤[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8页。
    ⑥[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8页。
    ①[明]文征明:《饮子畏小楼》,见文征明:《文征明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②[明]蔡升撰,王鏊重撰:《震泽编》卷三“风俗”之“以商贾为业”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明]王鏊:《姑苏志》卷十四“造作”(其中还列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莫旦:《吴江志》卷二“市镇”条,弘治元年(1488)刊本。
    ⑤[明]赵宽:《素轩记》(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莫旦:《弘治吴江志》卷十五,弘治元年(1488)刊本。
    ⑥[明]王鏊:《姑苏志》卷十三“风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唐寅:《唐伯虎全集·补遗·诗》,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页。
    ②[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文士润笔”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页。
    ①[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四“明中叶才士傲诞之习”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3页。
    ②[明]唐寅:《唐伯虎全集》之《唐伯虎轶事》卷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5页。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七六《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②[明]唐顺之:《东川子诗序》,见[明]唐顺之:《荆川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十,[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第86页。
    ④[清]郜云鹄:《重修苏州府志序》,见《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⑤[明]归有光:《吴山图记》,见[明]归有光:《震川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清]冯桂芬总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疆域”(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⑦[明]高启著,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⑧[明]王宠:《自石湖至横塘山水回合可赏》二首之一,见[明]王宠:《雅宜山人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文征明:《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序》,见《文征明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7页。
    ②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第74—75页。
    ③[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一,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1页。
    ①[明]高启著,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07页。
    ②[明]文征明:《记震泽钟灵寿崦西徐公》,见《文征明集》补辑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3—1264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页。
    ④[明]归有光:《题张幼于裒文太史卷》,见[明]归有光:《震川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祝允明:《跋为葛汝敬书武功游灵岩山词后》,见[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补辑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3页。
    ①[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五,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5页。
    ②[明]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6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74页。
    ③[明]王世贞:《威宁伯王公越传》,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④[明]王世贞撰写的《威宁伯王公越传》中有言:“越之再起,欲还伯爵竟不得”之句。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250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594—595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725—726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723页。
    ⑤[明]刘良臣:《西郊野唱·引》,见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332页。
    ⑥赵义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南曲之盛行与曲文学创作之复兴》,《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2—98页。
    ①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5页。
    ①《嘉庆重修一统志》(第52册)卷一百四十九,[清]冯芝纂修:《平定直隶州·风俗》,四部丛刊本。
    ②[清]武穆淳修,熊象阶纂:《浚县志》卷五“方域志·风俗”,清嘉庆六年(1801)刊本。
    ③[清]吴怡纂:《东阿县志》卷之二“风俗”,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④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298页。
    ⑤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余昌文、折电川主编:《中国当代散曲·简明曲讯》创刊号(2011年)第203—207页,《中国当代散曲》(2012年)第1期的第184页(内部资料)。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③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明]归有光:《通政使司右参议张公寰墓表》中云:“翁(刘麟)独与公善,公晚入社,而顾尚书(顾璘)诸名贤皆在,公春秋如期至苕上社。”([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六十七,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七云:“征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榖祥、彭年、周天球、钱榖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63页)又见[明]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附录四“交游酬赠”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1—1670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9页。
    ④[明]李开先:《山西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龙溪乔公合葬墓志铭》,见[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之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陆深:《俨山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注:除应制原因之外,陆深创作出此类曲作,应与其“文以通达政务为尚,以纪事辅经为贤,非颛颛轮辕之饰”([明]徐阶:《俨山集序》,见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明代卷·第二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的创作观有着直接关系。
    ③陆深曲作前有记:“戊戌秋,明堂礼成,庆成宴乐章七首;戊戌冬至,南郊礼成,庆成宴乐四十九章”(《俨山集》卷二十三);[明]许赞所撰《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赠吏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深墓表》中言:“丁酉(1537)二月,内阁疏公学行巨赡,升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己亥(1539),改詹事府詹事兼学士……辛丑(1541)四月九庙灾,公忧甚。上疏力求罢归,得旨致仕。”(《国朝献征录》卷十八)。
    ④[明]陆深:《俨山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版,第230页。
    ②[明]王世贞:《文先生征明传》,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①[明]文征明:《王履吉宠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百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②[明]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鏊传》,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四,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③[明]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0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341页。
    ②[明]申时行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卷二百十五,明万历十五年(1587)内府刻本。
    ③[明]殷士儋:《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少卿李开先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七十,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④《明实录》卷二百四十八:“嘉靖二十四年……辛酉夜(四月五日),九庙灾。……九卿堂上官及各衙门四品以上,令各自陈。……甲戌(十八日),吏部等衙门尚书等官许赞等自陈乞休,奉旨罢免者十二人:吏部尚书许赞,……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陆深、大理寺卿牛天麟、太常寺少卿李开先、沈锐,通政司参议张环(寰)……。余各令修省供职。”(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⑤[明]李开先《六十子诗》,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明]李开先《六十子诗·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李开先:《南北插科词·序》,见《李中麓闲居集》文之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殷士儋:《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少卿李开先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七十,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③[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文之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王鏊:《姑苏志》卷十五“田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苏州府志》卷十二“田赋一”,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⑥参见《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六百七十六卷“苏州府部”,第115册第24页,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影印本。
    ⑦[明]张瀚撰:《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页。
    ⑧[清]高士鸃、杨振藻修,[清]钱陆灿等纂:《康熙常熟县志》卷九“风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⑨[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卷三《庄氏二子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⑩[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民国戊辰(1928)奉贤褚氏重刊。
    ①罗宗强:《弘治、嘉靖年间吴中士风的一个侧面》,《中国文化研究》2002冬之卷,第22页。
    ②廖志豪等:《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56页。
    ④[明]陈继儒:《藏说小萃序》,见《晚香堂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⑤[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299页。
    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7页。
    ⑦[明]张大复著,[清]王中鹏补订:《昆山人物传》卷五,明刻清雍正二年王中鹏重修本。
    ①康海作有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王九思作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中山狼》,李开先作有传奇《宝剑记》、杂剧《园林午梦》,冯惟敏作有杂剧《梁状元不伏老》、《僧尼共犯》。
    ②郑若庸作有传奇《玉玦记》、《大节记》,散曲集《词余》;见[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2版,第45页。
    ③[明]沈宠绥:《弦索辩讹·凡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页。
    ④[明]蒋孝:《旧编南九宫谱·南小令宫调谱序》,(台湾)学生书局(1984)版(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三辑》)。
    ⑤[明]王世贞:《嘲梁伯龙》,见[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关于元代诗歌的数量,杨镰先生在《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7页)中推定今存作品的元诗人超过4000人,存元诗的数量应在124000首(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浮动,主要因为对跨代诗人归属的判定有异)。
    ④杨惇的生卒年,据[明]简绍芳等编辑:《杨文宪公升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536页。
    ①[明]曾玙:《乐府余音·小序》,见《全明散曲》,第770页。
    ②[明]杨志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③[美]鲁·阿恩海姆:《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见鲁·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45页。
    ④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39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82页。
    ②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③[明]杨慎:《南中谪居五咏》之《东望楼》,见《升庵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词品大体可观》,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73页。
    ①[明]杨慎:《罗甸吟》、《病中秋怀》八首之二、《离思行》,见《升庵集》卷十二、卷二十八、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杨慎:《浣溪沙·永宁病起将归》、《鹧鸪天·北岩寺酒阑书感》、《渔家傲》,出自《升庵长短句续集》卷三、《升庵长短句》卷二,见王文才:《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108、36页。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4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475页)与王文才《杨慎词曲集》(第170页)中,均把这首曲子归于杨慎名下,但在注释中提及不少著述认为这首曲子属黄娥所作,这里仍从两先生的作法。
    ①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②罗宗强:《从杨慎的文学观看文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交错现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第98页。
    ③[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④[明]杨慎:《素足女》,见《升庵集》卷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杨慎:《沁园春·己丑新正》,《升庵长短句》卷二,见王文才:《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9页。
    ⑦所谓“‘代言体’,指作者摹拟一个特定身份的人(或人格化的‘物”),并以‘这个人’的心理、声口去讲‘我’(即“这个人”)的所见、所行、所感。”(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①[明]刘绘:《与升庵杨太史书》,见《升庵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文才:《杨慎词曲集·杨夫人事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③[明]黄娥:《庭榴》,见王文才:《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1页。
    ④[明]陈文烛撰写的《杨升庵太史慎年谱》(《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一,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和[清]李调元所编《升庵先生年谱》持正德十四年之说;[明]简绍芳等编辑:《杨文宪公升庵先生年谱》中却载:正德十三(戊寅),升庵续娶遂宁尚书黄简肃珂之女,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648、557页;这里,从“正德十四年”所说。
    ①据[明]简绍芳等编辑:《杨文宪公升庵先生年谱》、[清]李调元编:《升庵先生年谱》,知杨慎曾于嘉靖十三年纳新喻人周氏为妾,嘉靖二十一年纳北京人曹氏为妾。参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523、653、654页。
    ①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②门岿等:《雅俗文学与其互化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35页。
    ②[清]张奉书修,张怀洵纂:《新都县志》卷一,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刻本影印。
    ③[清]张奉书修,张怀洵纂:《新都县志》卷一“形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刻本影印。
    ④王文才:《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6—447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31页。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杨修撰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354页。
    ②雷磊,陈光明:《论杨慎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向》,《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第65页。
    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088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31—5039页。
    ③《舆程记》云:“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北草凉楼驿为入栈道之始,六十里至凤县,有梁山驿。又六十里至三岔驿,又七十里至松林驿,又南六十里至褒城县之安山驿,又六十里为马道驿,又五十二里至鸡头关,关南八里即褒城县,有开山驿,自县而东五十里为汉中府,自县而南五十里为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又为出栈道之始矣。又四十里而至沔县,有顺政驿。自县而西又金牛道之始也。自凤县至褒城,皆大山。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参见[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地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府》中的“褒斜道”条,中华书局2005年版,2668页。
    ①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94、98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167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244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729—1730页
    ⑤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111、124—125页。
    ⑥王文才:《杨慎词曲集·玲珑倡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9页。
    ①[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5—206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787、1781页。
    ①任讷:《散曲概论》卷二“派别”,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0页。
    ②参见史念海《古代的关中》中的相关内容,见《山河集》(第一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6—27页。
    ③《明代陕西地图》,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59—60页;《明史·地理志》,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4—999页。
    ①[明]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康公海行状》,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一,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②金宁芬:《康海研究·家乘》,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270—271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未录散曲家张炼的生卒年,这里据金宁芬的《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中所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其中,该书的第138—167页有张炼年谱可供参考。
    ④关于张炼与康海的亲戚关系,见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272页。
    ⑤参见《张鍊年谱》,见金宁芬:《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167页。
    ⑥[明]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九思传》,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⑦康海长子康栗(1508—1529),字子宽,与王九思的女儿玉英(字温)指腹为姻,可惜他们过早去世。见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126、274—275页。
    ①关于康海、王九思的这些曲作,参见康海《康对山先生集》、王九思《渼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参阅《王九思年谱》,见金宁芬:《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6—133页。
    ③[明]冯从吾:《关学编》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6—48页。
    ④韩结根:《康海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4页。注:我们查马理的《溪田文集》,未见《对山先生墓志铭》,这里转引《康海年谱》中的内容。
    ⑤[明]王九思:《碧山新稿·自序》,见《全明散曲》,第997页。
    ⑥[明]马理:《南京吏礼部右侍郎泾野吕先生墓志铭》,见[明]马理:《溪田文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318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71页。
    ③韩邦奇与关中曲家吕柟有一定的交往,参见《韩邦奇年谱》,见金宁芬:《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181、192页。
    ④[明]韩邦奇:《苑洛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王九思:《明故列大夫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五泉韩子墓志铭》,见[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明]韩邦奇:《韩邦靖传》,见[明]韩邦奇:《苑洛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明]康海:《对山集》卷三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按:《全明散曲》(第1257页)中的散曲家“王骊”为“王麒”之误,参见文后“附录五:明代散曲家考辨与补正”。
    ①[明]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传之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860—1861页。
    ③[清]冒广生:《柏斋先生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1119页。
    ②[明]康海:《故文林郎知吴桥县王君墓志铭》,见[明]康海:《对山集》卷三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金宁芬:《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另本书的第138—167页有《张炼年谱》可供参考。
    ①[明]康海:《答蔡承之》,见《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明]康海:《与彭济物》,见《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明]康海:《与王子衡》,见《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明]王九思:《感愤诗二首》,见《渼陂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明]王九思:《忆昔》,见《渼陂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七“词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0页。
    ④[明]康海:《沜东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1229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9页。
    ①[明]康海:《沜东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1229页。
    ②[明]王九思:《碧山续稿·序》,见《全明散曲》,第996—997页。
    ③[明]康海:《碧山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995页。
    ①[英]陈靝沅校笺,[中]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7页。
    ②[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寿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8页。
    ①刘尊明、甘松:《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十上“附《两都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35—1336页。
    ③段光世等纂:《鄠县县志》卷四“风俗”第十九,(台北)成文出版社社有限公司中华(1969)版,第319—320页。
    ①[明]康海:《风俗论》,见《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刘尊明、甘松:《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
    ③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8页。
    ①[英]陈靝沅校笺,[中]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5页。
    ②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274—276页。
    ③立庵,即王亿(1467—1550),陕西凤翔人,官至河南参议;泾涯,刘邦桢(1495—1556),陕西高陵人。溪田,即马理,前面已有介绍。
    ④[明]冯从吾:《关学编·自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⑤[明]冯从吾:《关学编》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页。
    ⑥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①[明冯从吾:《关学编》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6页。
    ②[明]冯从吾:《关学编》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页。
    ③[明]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传之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李开先:《对山康修撰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传之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版。补遗:卢润祥:《<全元散曲>拾遗》,《晋阳学刊》1981年第3期,第79—81页,补曲16首;桂栖鹏:《元人词曲辑遗》,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第7—9页,补曲2首;王钢:《<全元散曲>续补——附《元人杂剧钩沉》补遗>,《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第104-107页,补小令13首,套数3套;陈加:《校辑<全元散曲>补遗——明抄本《阳春白雪》残存六卷本新见散曲辑录》,《文献》1980年第2期,第86—106页,所辑十三位曲家的曲作多为《全元散曲》补遗中所收,仅有4套未见录于《全元散曲》及其补遗中。
    ①[明]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传之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9页。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述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6页。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③[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北京)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48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杭云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王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①[明]李开先:《海岱诗集序》,见《李中麓闲居集》文之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十上“附《两都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35—1336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2页。
    ④[金]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见《遗山集》卷三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1页。
    ⑥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八佾》,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页。
    ①[明]吕柟著,赵瑞民点校:《泾野子内篇·附录》“序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05页。
    ②[明]王世懋:《康对山集·序》,见[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四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薛应旗:《泾野先生传》,见[明]薛应旗:《方山先生文録》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英]陈靝沅校笺,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8页。
    ③关于“磻溪钓”之事,参看:[汉]伏生撰,[汉]郑玄疏,[清]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丛书集成初编本);[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77—1478页;[梁]沈约撰:《宋书》卷二十七《符瑞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5页。
    ④[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等译注:《水经注全译》卷十七《渭水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页。
    ⑤关于陈抟的情况,[元]脱脱等所撰《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陈抟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20—13421页。
    ①渼陂,即王九思;空同,即李梦阳;溪田,即马理;柏斋,即何瑭;泾野,即吕柟;其余未查到所指何人。
    ②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3页。
    ③[英]陈靝沅校笺,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第150页。
    ①康海次子康梣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时年康海六十岁;见韩结根:《康海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②[英]陈靝沅校笺,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第159页。
    ③关于“汤饼”一词的演变情况,申士壵、傅美琳编著的《中国风俗大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361页)的“汤饼·面条”条中有所介绍,可供参考。
    ④[英]陈靝沅校笺,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第132页。
    ②谢寿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95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一“地理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37—957页。
    ③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七),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50—51页。
    ②[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之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之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李开先:《豫作乡宾西野袁翁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李开先:《赠诚庵张茂才》,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冯惟敏:《谢张诚庵双调之赠》,见《全明散曲》,第1902页。
    ③[明]李开先:《赠少庵弥来夫》,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李开先著,卜健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页。
    ⑤参见[清]钟运泰,高崇岩纂:《康熙章丘县志》卷六,康熙三十年刻本;[清]曹楙坚纂:《道光章丘县志》卷十,道光十三年刻本。关于高应玘的生卒年,一直未见有录。我们在翻阅章丘相关史料时,发现了他父亲(高龙)和其兄(高应璋)的墓志铭。其中,载又高龙“生弘治庚戌(1490)十月三十日,卒于嘉靖癸巳(1533)十一月初五日,得年四十四岁”;高应璋“生于正德庚辰岁(1520)闰八月廿日,……岁庚申(1560)六月二十日,乃以病卒于官,得寿四十有一”。又在高应璋的墓志铭中有言:“嘉靖癸巳,其父遽以疾殁,君才十有四岁。当时,有两弟出入襁褓……”有此可知,其父高龙去世时,高应玘尚为婴幼儿;考虑到这里的“襁褓”不一定确知婴幼儿,或是概言高应璋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再结合高应玘有一弟高应珂,故我们暂定其父去世时,高应玘约在三至五周岁间,那么他的生年则约在嘉靖戊子(1528)至辛卯(1531)间,卒年待考。参阅《高龙墓志铭》、《高应璋墓志铭》,见李永祥:《李开先年谱》,黄河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30页。
    ⑥[明]李开先:《词谑》,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1页。
    ①[清]王赠芳、王镇修,成瓘、冷烜纂:《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十九“人物五”,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页。
    ③[明]李开先:《四川按察司副使前吏部文选郎中函山刘先生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按:《全明散曲》、《中国曲学大辞典》、《明散曲纪事》等把刘天民记为“刘天明”,有误。参见刘英波:《明代四位散曲家补正》,《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第7—8页。
    ④[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七之“道学”,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哈佛燕京学社印,第62页。
    ⑤关于杨应奎的生卒年,《全明散曲》记“约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卒于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不确。据[清]张承燮修,法伟堂等纂:《光绪益都县图志》(清光绪三十三<1907>刻本)卷三十五载:“嘉靖二十一年卒,年五十六”。可知其在世的时间为1487—1542。
    ⑥[明]杨铭:《陶情令识》,见《全明散曲》,第1295页。
    ①刘后溪,即阳信曲家刘世伟,生平不详,没有作品存世,故没作统计;张诚庵,前面有述。
    ③[明]李开先:《瞽者刘九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全明散曲》(第434页)对曲家刘龙田的介绍:“刘龙田,山东人。系书贾,尝刻《西厢记》。”有误。请参见文后“附录五(第5条):山东散曲家刘龙田补正”。
    ⑤[明]李开先:《云峰王处士墓志铭》(作于嘉靖四十五年),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明]李开先:《罢官抵家简乔龙溪佥宪》,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⑦[明]李开先:《山西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龙溪乔公合葬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李开先:《贺夏黉山以州正擢府贰》二首之二“注释”,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李开先:《东村乐府·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明]李开先:《封文林郎监察御史双溪杨公暨配太孺人时氏墓表》,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李开先:《屯留知县姜君合葬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明]李开先著,卜健笺校:《李开先全集·陈翁六十寿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⑥[明]李开先:《云峰王处士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⑦[明]李开先:《处士王云峰赞》,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李开先:《谢少岱》,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李开先:《归休家居病起蒙诸友邀入词社》,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明]李开先:《山西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龙溪乔公合葬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李开先:《东村乐府·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明]李开先:《屯留知县姜君合葬墓志铭》,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清]钟运泰,高崇岩纂:《康熙章丘县志》卷五,康熙三十年刻本。[清]曹楙坚纂:《道光章丘县志》(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卷八云:“刘棠,成化二十二年(1487)见进士;弘治二年(1489)钱福榜,官陕西太仆寺少卿。”
    ①[明]李开先:《寄巩令谢慎庵》,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清]钟运泰,高崇岩纂:《康熙章丘县志》卷五,康熙三十年(1674)刻本。
    ③[清]钟运泰,高崇岩纂:《康熙章丘县志》卷五,康熙三十年(1674)刻本。
    ④[明]李开先:《醉乡小稿·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明]冯惟敏:《谢少溪归田·序》,见《全明散曲》,第2017页。
    ②罗时进:《地域群体: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38页。
    ③罗时进:《地域群体: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39页。
    ①[明]李开先:《中麓山人小令·引》,见《全明散曲》,第1852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9页。
    ②[明]李开先:《中麓山人小令·引》,见《全明散曲》,第1852页。
    ③[唐]杜甫:《宴忠州使君侄宅》、《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见张式铭整理:《李白杜甫诗全集》卷十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506页。
    ④[明]冯惟敏:《送李阁老南归·序》,见《全明散曲》,第2063页。
    ⑤[明]冯惟敏:《题长春园·序》,见《全明散曲》,第2070页。
    ①[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又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李少卿开先”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377页。
    ④李开先在《词谑·时调》云:“有学诗文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何大复继至汴省,亦酷爱之。曰:‘时调中状元也!如十五《国风》,……以其真也。’”可知他们具有尚情观。(《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6页。)
    ⑤[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明]冯惟敏:《李中麓归田·序》,见《全明散曲》,第2014—2015页。
    ①谢伯阳:《冯惟敏全集·附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88页。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神宗实录》卷十七,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③谢伯阳:《冯惟敏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明]冯惟敏:《财神诉冤·跋》,见《全明散曲》,第2103页。
    ③叶晔:《论李应策散曲及其散曲史意义》,《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第80—82页。
    ①曹立会:《冯惟敏年谱》,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②[明]高应玘:《卧病江皋·序》,见《全明散曲》,第1851页。
    ①[明]李梦阳:《诗集·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5页。
    ①[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按:据李开先《中麓山人小令引》所作时间为嘉靖甲辰(1544)年,知此时康海已经去世,故王世贞所言李开先所作的[傍妆台]为德涵所赏,有误,应为王九思(渼陂)所赏。
    ②李永祥:《李开先年谱》,黄河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③[明]张琦:《顾曲麈谈》,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9页。
    ①任讷:《散曲概论》卷二,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0页。
    ②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7页。
    ③曹立会:《冯惟敏年谱》,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①[明]李开先:《亡妻张宜人散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王九思:《中麓小令·跋语》之一,见《全明散曲》,第1861页。
    ③[明]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传》,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殷士儋:《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少卿李开先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七十,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①[明]李开先:《乔龙溪词·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②[明]王骥德:《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6页。
    ③[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①[明]陆釴等:《嘉靖山东通志·叙》,明嘉靖刻本。
    ②何启民:《中古门第之本质》,见《中古门第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第3页。
    ①[明]冯惟敏:[北中吕·朝天子]《夜闻琦捷口占》,见《全明散曲》,第1935页。
    ②[清]王士祯:《佳山堂集·序》,见冯溥:《佳山堂集》,清康熙刻本。
    ③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燕京学报》第28期,第135页。
    ①曹立会:《冯惟敏年谱》,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0页。
    ②[明]冯惟敏:《冶源大十景》十首之十,见《全明散曲》,第1931页。
    ③[明]冯琦:《游冶原(源)记》,见[明]冯琦:《宗伯集》卷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④[清]姚艳福修,邓嘉缉等纂:《光绪临朐县志》,光绪十年(1884)刊本。
    ⑤潘心德主编:《老龙湾》,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
    ①[明]冯惟敏:《庚午春试笔》[驻马听],见《全明散曲》,第2050页。
    ②[明]冯惟敏:《仰高亭中自寿·序》,见《全明散曲》,第2038页。
    ④[明]冯惟敏:《又仰高亭自寿·跋》,见《全明散曲》,第2044—2045页。
    ①[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朱霖等增纂:《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山川”前“小序”,乾隆十五年<1750>增刻本。
    ③[明]冯惟敏:套曲《题市隐园十八景·序》,见《全明散曲》,第2033页。
    ①[明]冯惟敏:《李中麓归田·序》,见《全明散曲》,第2014—2015页。
    ②曹立会《冯惟敏年谱》(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据明兆乙的《李开先年谱》,认为套曲《李中麓归田》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曾远闻的《李开先年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73页)却认为此套曲作于李开先罢官的当年秋天;冯荣昌《冯惟敏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年版,第46页)则认为冯惟敏可能于嘉靖二十年(1541)秋访问了李开先,并作套曲《李中麓归田》。我们没有查到证明冯惟敏首次拜访李开先时间的确切记载,仅言其罢官不久。
    ④许谷(1504—1586),字仲贻,号石城,上元(今南京)人。官至南京尚宝司卿。后因人言被罢官,家居三十年。其风流儒雅,日以赋咏自娱,未见曲作存世。
    ⑤沈仕(1488—1565),字懋学,号青门,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任侠好游,绝意仕进,足迹遍南北。诗篇雅驯,以翰墨丹青称于世。散曲婉丽艳腻,以“香奁”之风著称。
    ①[明]冯惟敏:《吕纯阳三界一览·序》,见《全明散曲》,第2096页。
    ②[明]冯惟敏:《财神诉冤·跋》,见《全明散曲》,第2104页。
    ③关于冯惟敏与段顾言之间的纠葛及段顾言本人的相关情况,参见刘英波:《明代曲家冯惟敏与段顾言之间的一桩公案》,《临沂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第58—61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卷三“论曲禁”,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1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8页。
    ①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①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306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350页。
    ⑤[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方岳贡等修:《崇祯松江府志》卷四十二“人物”,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页。
    ⑦[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83页。
    ⑧[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86页。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636页。
    ②[清]徐沁:《明画录》卷五,明文书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初版(明代传记丛刊影印本)。
    ③[清]徐沁:《明画录》卷五,明文书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初版(明代传记丛刊影印本)。
    ④[清]陈纕、丁元正修,沈彤、倪师孟纂:《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八,乾隆十二年(1747)修石印重印本。
    ⑤[明]方岳贡等修:《崇祯松江府志》卷四十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页。
    ⑥[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82页。
    ⑦[清]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卷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5页。按:“佳耦”,亦作“佳偶”,这里其指曲家徐媛。
    ⑧[明]张浚、张应武等纂:《万历嘉定县志》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页。
    ①任讷:《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19页。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③任讷:《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19—20页。
    ④[清]杨恩寿:《续词余丛话》,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95页。
    ⑤任讷:《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45页。
    ⑥任讷:《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45页。
    ⑦[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八“作今乐府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3页。
    ①[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②周秦:《苏州昆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③[明]凌蒙初:《谭曲杂札》,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3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83页。
    ⑤[明]徐复祚:《曲论·附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⑥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255页。
    ⑦俞为民:《论“吴江派”的崛起及其贡献》,《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20页。关于“吴江派”的成员在学界有争议,但多数对这里列出的八人颇能认同,这里不予考辨。
    ①王国维著,姜东斌、刘顺利选注:《千古文心—王国维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①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②严嵩:《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康顾公鼎臣神道碑》,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③[明]归有光:《江西右布政使顾公梦圭志》,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八十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④[明]周世昌纂:《重修昆山县志》卷六“人物”,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⑤[清]高士鸃、杨振藻修,钱陆灿等纂:《常熟县志》卷二十,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⑥[明]京学志:《南京刑部尚书顾公璘传》,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四十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⑦[明]许赞:《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赠吏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深墓表》,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⑧[明]瞿汝稷:《兴司理百川孙公楼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八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⑨[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96页。
    ⑩[明]张浚、张应武等纂:《万历嘉定县志》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1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苏州卷·沈璟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307页。
    ①[清]陈纕、丁元正修,沈彤、倪师孟纂:《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二,乾隆十二年(1747)修石印本。
    ②[明]张大复著,[清]王中鹏补订:《昆山人物传》卷八,明刻清雍正二年(1724)王中鹏重修本。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637页。
    ④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⑤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197—2198页。
    ①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苏州卷·梁辰鱼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7页。
    ②[明]张大复著,[清]王中鹏补订:《昆山人物传》卷八,明刻清雍正二年(1724)王中鹏重修本。
    ③[明]文征明:《梁伯龙诗序》,见[明]梁辰鱼撰,吴书荫编集校点:《梁辰鱼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148页)介绍孙楼的生卒年为(1516—1584),有误。据考,其生卒年应为1515—1583,详情参见文后“附录五:散曲家孙楼的生卒年补正”。另据,孙楼的生平史料,知其嘉靖丙午(1546)中举后,曾七上南宫不第;隆庆戊辰(1568),谒选吴兴司理;辛未(1571)年,因不堪同列以进士身份对自己的蔑视,拂衣而归。据此,我们认为他的曲作应是归田后所作。
    ①[明]瞿汝稷:《兴司理百川孙公楼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八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②[清]高士鸃、杨振藻修,[清]钱陆灿等纂:《康熙常熟县志》卷二十“文苑”,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①[明]瞿汝稷:《兴司理百川孙公楼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八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②[明]吕天成著,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2版,第30页。
    ③[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丹徒县志》卷三十三,光绪五年(1879)刊本。
    ④[美]约翰·克罗·兰色姆著,王腊宝、张哲译:《新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⑤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明喻,指两种不同实体的比较,通常用“好像”“仿佛”“如同”等词将相似之点明确标示出来;隐喻的构成是将原义指称甲事物或甲行动的语词或表达方式,直接用于截然不同的乙事物或乙行动,而又不特别指明两者所用以进行的对比。参见乐黛云等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版,第340、698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841页。
    ②[清]吴衡昭:《莲子居词话》卷一“南宋诸老擅长咏物词”条,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7页。
    ③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④[明]王穉登:《三径闲题·序》,见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032页。
    ①[清]钱大昕:《考盘余事·序》,《丛书集成新编》第50册,新文丰出版社(1986)年版,第325页。
    ②[明]袁宏道著,钱伯城校笺:《袁宏道集校笺·瓶史并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7页。
    ③转引自[明]董其昌:《兔柴记》,见董其昌:《容台文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80—1195页。
    ⑤王莉芳、赵义山:《晚明女曲家徐媛初论》,《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第91—96页。
    ①[明]祝允明:《猥谈·歌曲》,见[明]陶珽:《说郛续》卷四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③俞为民:《曲体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6页。
    ④俞为民:《曲体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3页。
    ⑤[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①梁辰鱼套曲《寄王桂父·序》,见《全明散曲》,第220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五十四“词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冯惟敏:《下第嘲友人乘独轮车》,见《全明散曲》,第1963—1964页。
    ③据《王文肃公年谱》记:万历六年(1578),王锡爵因忤当时的权相张居正之意,归家居;万历七年(1579)“尝手书《昙阳三叹》小词以警世”;我们认为他的这些叹世曲很有可能作于此时。参见:[明]王衡:《王文肃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页。
    ④[明]张大复著,[清]王中鹏补订:《昆山人物传》卷八,明刻清雍正二年(1724)王中鹏重修本。
    ⑤[明]俞允文:《送梁伯龙游楚并寄周水部一首并序》,见[明]俞允文:《仲蔚先生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88页。
    ①[明]文征明:《梁伯龙诗序》,见[明]梁辰鱼撰,吴书荫编集校点:《梁辰鱼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丹徒县志》卷三十三,光绪五年(1879)刊本。
    ③俞为民:《曲体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页。
    ④俞为民:《曲体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5—127页。
    ①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梁辰鱼年谱》(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70页。
    ①[明]梁辰鱼:《补陆天池<无双传>二十折后序》,见《全明散曲》,第2198—2199页。
    ②[明]梁辰鱼:《题幽闺女郎》,见《全明散曲》,第2239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1—1110页。
    ③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社1975年版,第76—77页。
    ①滕复等:《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9页。
    ②[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四卷《送陆歙州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三十七《范祖禹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96页。
    ④滕复等:《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189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46页。
    ③[清]彭润章修,叶廉锷纂:《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七“文苑”,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④[明]高濂:[西江月]《赠隐》,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70页。
    ⑤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①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②[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卷上,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49页。
    ③徐朔方:《晚明曲年谱·高濂行实系年》(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221页。
    ④徐朔方:《晚明曲年谱·史槃行实系年》(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⑤徐朔方:《晚明曲年谱·王骥德、吕天成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⑥需要说明的是,正嘉间浙江籍9位曲家的籍地主要分布在杭州、余姚、长兴、上虞、绍兴五地,属于我们依据地理位置界定的浙北一带。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6页。
    ②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202页。
    ③[明]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见[明]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卷三十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徐朔方:《晚明曲年谱·史槃行实系年》(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5页。
    ②[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明季北略》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7页。
    ③[明]周顺昌撰,[清]周靖编:《忠介烬余集》卷二《与朱得升孝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十,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
    ⑤[清]江峰青等修,顾福仁等纂:《嘉善县志》卷二十五“隐逸”,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四十四《魏大中传》,第6333—6336页。
    ⑦[明]李日华:《梅墟先生别录》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⑧[明]陈继儒:《梅颠稿选》卷十九《螺冠子自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⑨[清]罗愫,杭世骏等纂修:《乌程县志》卷六,清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⑩[明]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全集·序文》,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陵刻经处本影印本。
    ①[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版,第187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8页;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屠隆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③[明]王锡爵:《少詹葵阳黄公洪宪神道碑》,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八,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④[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三百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620—621页。
    ⑤徐朔方:《晚明曲年谱·周履靖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23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59页。
    ⑦徐朔方:《晚明曲年谱·高濂行实系年》(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200页。
    ⑧[清]郭树馨等纂:《光绪兴宁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元年(1875)刊本。
    ⑨[明]屠隆:《鸿苞》卷二十一《醉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198页。
    ①徐朔方:《晚明曲年谱·高濂行实系年》(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②[明]张应文:《鸿苞居士传》,见[明]屠隆:《鸿苞》前所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徐朔方:《晚明曲年谱·屠隆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310、316页。
    ④谢伯阳:《冯惟敏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17页。
    ①徐子方:《明代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7页。
    ②叶晔:《冯敏効<小有亭集>及其生平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69页。
    ③叶晔:《冯敏効<小有亭集>及其生平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70页。
    ①叶晔:《冯敏効<小有亭集>及其生平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67页。
    ②[明]过庭训编:《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德]马克思著,刘培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①[明]李日华:《梅墟先生别录》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姚弘谊:《鹤月瑶笙·叙》,见《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144页。
    ①[明]周履靖:《螺冠子自叙》,见[明]周履靖撰,陈继儒选:《梅颠稿选》卷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54页。
    ③[明]周履靖:《螺冠子自叙》,见[明]周履靖撰,陈继儒选:《梅颠稿选》卷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徐朔方:《晚明曲年谱·周履靖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页。
    ⑥[明]包瑞溪:《梅颠道人小传》,见[明]周履靖编:《梅坞贻琼》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杜琼:《东原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④徐朔方:《晚明曲年谱·王骥德吕天成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①任讷:《曲谐》卷三《王骥德传略》,见《散曲丛刊》第十五种,(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7页。
    ②徐朔方:《晚明曲年谱·王骥德吕天成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③[明]徐渭:《徐渭集》之《送王新建赴召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1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384页。
    ⑤[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
    ⑥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396页。
    ①任中敏:《散曲丛刊》第十五种《曲谐》卷三,(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6页。
    ②[明]朱有燉:《赏乐工家伶女刘聘春贞烈自尽》中云:“贞烈似王凝妻性格,清标如卓氏女情怀。他比那蒋兰英死的又明白,与您众猱儿出色,这孩儿一生不欠烟花债。一心不惹风尘态,一身不到雨云台。落一个妇名儿也喝彩。”(《全明散曲》第326页)
    ①[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页。
    ②徐朔方:《晚明曲年谱·王骥德吕天成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张太学献翼”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52—453页。
    ①[荷兰]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240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764、765—766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62页。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62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朱九江曰藩”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49页。注:以上两段引文中提到的明代文人,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均有他们的小传,可供参阅。
    ①金銮来南京的时间,据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记为嘉靖二十年(1541)侨寓南京。
    ②金銮的存曲数量文中有述,正、嘉间南京籍其它曲家的存曲情况:陈沂存北曲1套,邢一凤存南曲2套,马一龙南曲1套,朱曰藩存南曲3套,顾璘存南曲1套。
    ①任讷:《散曲概论》卷二,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第41页。
    ②[明]周晖:《金陵琐事》(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影印)卷二《曲品》有录:“叚炳,字虎臣,秀才,和元人马东篱《百岁光阴》一套。金在衡见之,极口赞赏,曰:‘押如此险韵,乃得如此妥帖乎?足以压倒东篱’”;“吉山王逢元,最是词曲当家”;“黄方胤有《陌花轩小词》”。又如金陵妓女:赵今燕,“赵彩姬,字今燕。南曲中与马湘兰君齐名”;赵燕如“名丽华,小字宝英……能缀小词,即被入弦索中。”(分别见《列朝诗集小传》第766、763页)等。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62—463页。
    ②[明]潘之恒:《亘史钞·亘史外纪》卷之三“莲台仙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如《丙寅初夏,为庐陵尹教甫赠金陵蒋兰玉小字绮霞》、《癸酉季秋代绿萝居士怀马湘兰作》、《壬戌季春代朱长孺赠金陵吕小乔》、《辛酉季秋代沈太玄赠金陵杨季真》等。
    ⑥[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四“北曲”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书录:《坚持与发展金陵特色文化》,《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47页。
    ②关于昆腔传入南京的时间,参见苏子裕:《明代南京地区戏曲声腔述考》,《中华戏曲》2007年第2期,第142—143页。
    ③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现象评判之辨析》,《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第71页。
    ④[明]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⑤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页。
    ⑥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陈芹”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②[清]陈作霖纂:《金陵通传》(卷十八)中介绍王元贞时云:“尝与姚汝循、陈宏世、柳应芳、程汉及顾体庵、张白门、王元昆等结诗社。”
    ③[清]陈作霖纂:《金陵通传》卷十八,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①[明]冯梦龙:《情史》卷七“情痴类·老妓”引王百谷语,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06页。
    ②[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八“人部四”,(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5—226页。
    ③[清]余怀:《板桥杂记》下卷“轶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④[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三“地部一”,(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页。
    ⑤[明]潘之恒:《亘史钞·亘史外纪》卷之三“莲台仙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765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763—764页。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769—770页。
    ⑤《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齐王孙承彩”条和《金陵通传》卷十五“齐王孙承彩”小传中都有在此结社、
    ①[明]江盈科:《雪涛谐史》,见王利器辑录:《历代笑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2页。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之《告子章句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255页。
    ①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6年第2期,第50页。
    ②[明]陈继儒辑,清风注译:《小窗幽记》卷四“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秦淮河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1页。
    ⑤[清]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莫愁湖》,见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⑥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5—176页。
    ①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②[明]陈宏绪:《寒夜录》卷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页。
    ①[明]顾起元:《蛰庵日录》癸亥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清]陈作霖纂:《金陵通传》卷十九,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③关于汪廷讷的行实,见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545页。
    ④[清]归庄:《跋·姜给谏扁额后》,见《归庄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4页。
    ①[清]吕燕昭修,姚鼎纂:《重刊江宁县志》卷九,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②[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谐隐》,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30页。
    ③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明]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二“画品”,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
    ②[明]江盈科:《雪涛谐史》,见王利器辑录:《历代笑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2页。
    ③[明]顾起元:《蛰庵日录》癸亥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①关于各地的归属,见[清]张廷玉:《明史》卷四十一“地理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37—957页。
    ①左东岭:《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见左东岭:《明代心学与诗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②[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明清笔记丛刊),第365页。
    ③左东岭:《童心说与李贽的人生价值观》,见《明代心学与诗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3页。
    ④左东岭:《论李贽的文学思想》,见《明代心学与诗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⑤[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李圣华:《论明万历时期山左诗人公鼐的诗歌——兼论晚明万历山左诗风》,《泰安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20页。
    ②[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3页。
    ③[明]二庵山人:《刻明农轩乐府·小叙》,见《全明散曲》,第2347页。
    ④[明]许邦才:《重刻明农轩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2348页。
    ①[明]冯惟敏:《舍弟乞休》,见《全明散曲》第2061页。据此套曲小序中云“余弟少洲子,辛未自江省左辖入觐。”知此曲作于隆庆五年(1571)。刘效祖于嘉靖癸亥(1563)罢官,所以他寄给冯惟敏的曲作是家居时所作。
    ①[清]刘芳躅:《词脔·序》,见《全明散曲》,第2326页。
    ②[明]二庵山人:《刻明农轩乐府·小叙》,见《全明散曲》,第2346页。
    ③[明]周容:《芋老人传》,见[明]周容:《春酒堂遗书》卷二“文存”,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
    ①[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2页。
    ②[明]毕自严:《敕封文林郎司理诰赠光禄大夫宫保大司徒先君舜石翁传》,见[明]毕木:《黄发翁全集》附录,清嘉庆十三年(1808)毕丰增等刻本(四库未收辑刊本)。另,附有明人张以诚撰写的《赠刑部主事舜石毕公传》,对于了解毕木的身世大有帮助。
    ③[元]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见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1页。
    ①丁全来:《丁前溪其人其事》,见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附录,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①丁全来:《丁前溪其人其事》,见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附录,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309页。
    ①[明]刘侗、于奕正着,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二十》云:“絙戏,汉世以大丝绳系两柱头闲,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倾。张衡所谓‘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梁三朝伎谓之高絙,或曰戏绳,今谓之踏索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8页。)
    ③陈戍国点校:《诗经·小雅·四月》,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373页。
    ④[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471页。
    ②[清]王训:《康熙续安丘县志》卷一,清康熙刻本。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472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468页。
    ①[明]杨继盛:《杨忠愍集》卷三《自著年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无名氏:《录鬼薄续编》,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1—282页。
    ①[明]熊元,马文炜纂修:《万历安丘县志》卷三“山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清]刘芳躅:《词脔·序》,见《全明散曲》,第2326页。
    ②[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2—3493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中华书局1959年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第647页。稍早于沈德符的顾起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卷九“俚曲”条中也云:“里衖童孺妇媪之所喜闻者,旧惟有[傍妆台]、[驻云飞]、[耍孩儿]、[皂罗袍]、[醉太平]、[西江月]诸小令,其后益以[河西六娘子]、
    ②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云:“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见[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关于公冶长书院,《万历安丘县志》卷五“建置”云:“公冶长祠,在县南七十里,相传以为公冶读书之处,九月九日邑民具香楮往祀之。成化中,知县陈文伟重建,自为之碑记。”([明]熊元、马文炜纂修:《万历安丘县志》,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关于刘效祖所居之地(宛平)的年俗,参见[明]沈榜:《宛署杂记》第十七卷“民风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0—191页。
    ②王熹:《中国明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注:这里的方言举例均出自此书,每个例子后已注明所在页码,不再一一注释。
    ①[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3页。
    ②[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3页。
    ③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出版说明》,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
    ④[明]薛论道:《林石逸兴·序》,见《全明散曲》,第2902页。
    ⑤[明]俞钟:《跋·林石逸兴》,见《全明散曲》,第2903页。
    ⑥[明]胡汝钦:《林石逸兴·序》,见《全明散曲》,第2900页。
    ⑦[明]薛论道:《林石逸兴序》,见《全明散曲》,第2902页。
    ①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北部等地区。
    ②谢伯阳的《全明散曲》(第2695页)介绍薛论道的籍贯时把“定兴”注为“今河北易县”,据《明史·地理志一》(第889、890页)载:“定兴,元属易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属府(保定府)。”“易州,洪武初,以州治易县省入。”似不应该把“定兴”注为“今河北易县”,注为“今河北定兴县”为妥。
    ③[法]孟德期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28、273页。
    ④王恩涌:《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人文地理》1991年第3期,第6页。
    ①[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卷第一《文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②[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之一“风习”,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第11页。
    ①[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一“地理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②[民国]臧理臣等修,宗庆煦等纂:《密云县志》卷三之一“沿革”,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另参考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诸侯称雄形势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33—34页。
    ③[民国]臧理臣等修,宗庆煦等纂:《密云县志》卷一之三“舆地”,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3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5页。
    ④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5页。
    ⑤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19页。
    ⑥[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四卷《送董邵南序》,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4页。
    ⑦[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九《策断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8页。
    ⑧[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南雷诗文集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⑨[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81—2782页。
    ①[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时序》,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37页。
    ②[清]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见马祖熙笺注:《迦陵词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③赵天瑞编著:《刘琨集·扶风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注: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
    ④[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一“地理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注: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人。
    ⑤门岿:《用备省察足以垂鉴——论明代杰出散曲家薛论道的叹世曲》,《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第2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5—5659页;[明]张居正:《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博墓志铭》,见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卷十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唐国远刻本。
    ①朱万曙:《薛论道与明代散曲的新走向》,《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第78页。
    ①[唐]高适:《塞下曲》,见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页。
    ②[唐]王维:《老将行》,见[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之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第93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1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五十八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9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人世间》,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页。
    ①[明]薛论道:《林石逸兴·序》,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902页。
    ②[宋]俞文豹:《清夜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丛书集成初编本<据历代小史本影印>)。
    ③关于荀子出生年代和来齐国游学的时间,在史料中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从刘蔚华、苗润田之说。参见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之《荀况生平新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272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48页。
    ①杜荣泉等:《燕赵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203页。
    ②[清]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光绪畿辅通志》卷七十一“舆地·风俗”,续修四库全书本;[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十三“风土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①[明]薛论道:《林石逸兴·序》,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902页。
    ①[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明]张琦:《顾曲麈谈》,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9页。
    ②[美]魏斐德着,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中认为晚明对生员和秀才数量与明初比上升了15倍;顾炎武估计“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二《生员论上》,中华书局1983年2版,第21页。)
    ①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0页。
    ①宋尚木,即宋征璧(约1602—1672),字尚木,华亭人。天启五年(1625)与陈子龙结交,关系十分密切。他曾受到陈子龙的推崇,为几社首批成员,也是云间派早期的骨干,常与陈子龙在一起相唱和。参阅李越深:《松江府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学成就概述》,《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2006年第1期,第117—124页。
    ②[清]吴伟业:《梅村诗话》,见[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68页。
    ③[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④例如陈子龙词作中的一些词句,《南乡子·春闺》:“无限暗伤心,粉冷香销憎锦衾。湿透海棠浑欲睡,阴阴,枝上啼红恐不禁。”《桃源忆故人·南楼雨暮》:“相思此路无从数,毕竟天涯几许?莫听娇莺私语,怨尽梨花雨。”见施蛰存、马祖熙标校:《陈子龙诗集》卷十八“诗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07、602页。
    ①白坚:《简略夏完淳的生平及其作品》,《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第305页。
    ②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①[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2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4178页。
    ③[明]陈子龙:《三子诗馀序》,见[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明]冯梦龙:《风流梦·小引》,见《墨憨斋定本传奇》(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影印。
    ⑤[明]顾曲散人:《太霞曲语》,转引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5页。
    ①[明]冯梦龙:《山歌序》,见《明清民歌时调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第269—270页。
    ②关于冯梦龙与侯慧卿之间的故事,参阅傅承洲:《冯梦龙与侯慧卿》,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39页。
    ③冯梦龙套曲《怨离词·跋》,见《全明散曲》,第3593页。
    ④冯梦龙套曲《端二忆别·小序》,见《全明散曲》,第3599页。
    ⑤傅承洲:《冯梦龙与侯慧卿》,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页。
    ①冯梦龙套曲《针阊纪遇·小序》,见《全明散曲》,第3602页。
    ②冯梦龙套曲《针阊纪遇》附砚斋主人评语,见《全明散曲》,第3605页。
    ③叶明生:《试析冯梦龙与<双雄记>》,《戏曲艺术》1987年第3期,第15页。
    ④冯梦龙套曲《为董遐周赠薛彦升·小序》,见《全明散曲》,第3593页。
    ⑤[明]冯梦龙评辑:《情史·龙子犹序》,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页。“尚情”观只是冯梦龙思想中的一面,他还有崇尚忠孝节义“尚理”的另一面,这在其作品中不时地表现出来;他曾试图消解这一矛盾,但都没有较好地解决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体。
    ⑥傅承洲:《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想》,《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第87—90、100页。
    ①冯梦龙套曲《情僊曲·小序》,见《全明散曲》,第3586—3587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③[明]冯梦龙:《情史·龙子犹序》,岳麓书社1986年版。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148—2152页。
    ①[明]周之标:《吴歈萃雅·题辞一》,见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84)影印初版。
    ②[明]周之标:《吴歈萃雅·题辞二》,见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84)影印初版。
    ①[清]陈纕、丁元正修,沈彤、倪师孟纂:《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二“文学”,清乾隆十二年(1747)修石印重印本。
    ①李洵:《论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势力的兴衰》,见李洵:《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②薛凤昌:《邃汉斋文存·吴江叶氏诗录序》,转引自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①[明]叶绍颙:《重订午梦堂集序》,见[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附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92页。
    ②关于施绍莘的生卒年,多数著述均言不详,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北京商务印馆1998年影印版,第439页)记为1581—1640,谢伯阳《全明散曲》(第3724页)继承了这一说法,但不知何据;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0页)依据施绍莘自撰《乙丑百花生日记》云:“予时亦三十八”,推知其生年为1588年,然其卒年不确;来云点校的《秋水庵花影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云:“光绪《青浦县志》说他‘早夭,无子,时论惜之’。《花影集》结集于天启六、七年(1626—1627)间,估计在此后不久施氏即去世,享年四十岁左右。”可备一说,待考。
    ③[清]陈其元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九“文苑传”,光绪五年(1879)刊本影印。
    ④[明]陈继儒:《秋水庵花影集·叙》,见《全明散曲》第3888页。
    ⑤[明]沈德生:《秋水庵花影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892页。
    ⑥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中,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⑦任讷:《散曲从刊》第十一种《花影集·提要》,(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页。
    ⑧顾晓宇:《花影月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冯艳:《施绍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以及一些文学史中的论析等。
    ①施绍莘套曲《渔父》附陆五如《跋》、《送闇生北游》附弥清师《跋》,见《全明散曲》,第3791、3872页。
    ②施绍莘套曲《泖上新居·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48页。
    ③施绍莘套曲《送闇生北游》后附弥清师《跋》,见《全明散曲》,第3872页。
    ④施绍莘套曲《赠石城董夜来·自记》、《舟居旅怀·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85、3779页。
    ⑤施绍莘套曲《渔父》附陆五如作《跋》,见《全明散曲》,第3791页。
    ⑥施绍莘套曲《送闇生北游·自跋》、《桃花·自跋》、《山园自述·自跋》、《元宵》后附《子野来柬》,见《全明散曲》,第3871、3780、3751、3769页。
    ①施绍莘套曲《惜花》附高阆仙评语,见《全明散曲》,第3766页。
    ②施绍莘套曲《送闇生北游·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871页。
    ③施绍莘套曲《泖上新居·自跋》、《春游述怀·自跋》、《佞花·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48、3752、3746页。
    ④施绍莘套曲《泖上新居·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48页。
    ⑤[清]冯鼎高等修,王显曾等纂:《华亭县志》卷二十四“隐逸”,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本。
    ⑥[清]陈其元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青浦县志》卷二十一,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
    ①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4页。
    ②[明]施绍莘:《乙丑百花生日记》,见《全明散曲》,第3761页。
    ③[明]施绍莘:《西畲山居记》,见《全明散曲》,第3851—3852页。
    ④施绍莘套曲《渔父》附陆五如作《跋》、《送闇生北游》附弥清师作《跋》、《别石城罗采南和彦容作·序》,见《全明散曲》,第3791、3872、3873页。
    ⑤施绍莘套曲《山居自述·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50页。
    ⑥[清]宋如林等修,孙星衍等纂:《嘉庆松江府志》卷五十四《古今人传》,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⑦[清]陈其元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九《文苑传》,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
    ①施绍莘套曲《春游述怀·自序》、《春游述怀·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43、3746页。
    ①施绍莘套曲《妾初度偶言》,见《全明散曲》,第3810页。
    ②施绍莘套曲《泖上新居》附彦容《跋》,见《全明散曲》,第3749页。
    ③施绍莘套曲《金陵怀古·序》,见《全明散曲》,第3772页。
    ④施绍莘套曲《梦花词·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76页。
    ⑤施绍莘套曲《赠别和彦容作》附褚公永评,见《全明散曲》,第3859页。
    ⑥[明]沈德生:《秋水庵花影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892页。
    ①施绍莘套曲《幽期》附妙喻师评语,见《全明散曲》,第3881页。
    ②施绍莘套曲《送闇生北游·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871页。
    ③[明]沈周:《市隐》,见[明]沈周:《石田先生诗钞》卷五,明崇祯十七年(1644)瞿式耜刻本。
    ④[明]张泰:《赠市隐》,《沧州诗集》卷二,明弘治三年(1490)成桂刻嘉靖十三年(1534)毛渊增修本。
    ⑤施绍莘套曲《春游述怀·自序》、《春游述怀·自跋》,见《全明散曲》,第3743、3746页。
    ①[明]陈继儒:《秋水庵花集集·叙》,见《全明散曲》,第3888页。
    ①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93页。
    ②[明]于慎思编纂:《万历兖州府志》卷四“风土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五册“山东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任弘烈编辑:《泰安州志》卷一“风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本。
    ⑤[明]冯惟讷等纂修:《嘉靖青州府志》卷六“风俗”转引《诸城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⑥[明]熊元、马文炜纂修:《万历安丘县志》卷之九“风俗”,明万历刻本。
    ①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0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3495—3496页。
    ②丁惟恕“间按歌而追慕先达”,“继美无穷”,“其柔和雅静,再见于柯荆石(丁惟恕的朋友,具体不详)”。见《全明散曲》,第3494页。
    ①[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3页。
    ①余英时:《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见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3页。
    ①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第2版,第23页。
    ①[明]冯梦龙评辑:《情史·龙子犹序》,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页。
    ①曾大兴:《文学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0—71页。
    ①叶晔:《论李应策散曲及其散曲史意义》,《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第80—82页。
    ①[明]陈宏绪:《寒夜录》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页。
    ②[明]李梦阳:《诗集·自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5页。
    ③[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见《李中麓闲居集》之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刘良臣:《西郊野唱·引》,见《全明散曲》,第1332页。
    ⑤[明]姚弘谊:《鹤月瑶笙·叙》,见《全明散曲》,第3144页。
    ②王莉芳:《明代女曲家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84—86页。
    ①[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②[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④[明]姚弘谊:《鹤月瑶笙·叙》,见《全明散曲》,第3144页。
    ①[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7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第279页。
    ②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研究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1期,第2页。
    ③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7页。
    ④汤有光:《精订陈大声乐府全集·序》,见《全明散曲》第687页。
    ⑤[清]刘芳躅:《词脔·序》,见《全明散曲》,第2326页。
    ⑥[明]丘云嵻:《小令集·序》,见《全明散曲》,第3493页。
    ①汤有光:《精订陈大声乐府全集·序》,见《全明散曲》第687页。
    ②[明]曹学佺:《汪昌朝精订陈大声全集·序》,见《全明散曲》,第688页。
    ③[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2页。
    ④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240页。
    ⑤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⑥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68页。
    ③徐吁:《谈艺术与娱乐》,见《徐吁文集》第九卷“散文”,(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06页。
    ①[明]徐复祚:《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4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146页。
    ③[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见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卷四,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445页。
    ④任讷先生论及梁辰鱼之曲派的末流时曾云:“臣妾宋词,宋词不屑;伯仲元曲,元曲奇耻。”(《散曲概论》卷二,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4页。
    ⑤[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髯仙秋碧联句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0页;[明]汪廷讷:《刻陈大声全集·自序》,见《全明散曲》,第688页。
    ⑥[明]新周居士:《芳茹园乐府·小序》(赵南星曲作后所附),见《全明散曲》第3232页。
    ⑦[明]康海:《沜东乐府·序》,见《全明散曲》,第1229页。
    ⑧[明]刘良臣:《西郊野唱·引》,见《全明散曲》,第1332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共5册),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②汪超宏:《明清曲家考·<全明散曲>补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532页。
    ③[英]陈靝沅校笺,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第117—134页;《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5—175页。
    ④叶晔:《冯敏効<小有亭集>及其生平考略——兼补<全明散曲>48小令4套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66—71页。注:李应策的散曲为叶晔博士整理点校的《李应策<苏愚山洞乐府>》(未刊出);叶博士无偿把这些资料赠予我使用,这里深表感谢!
    ①蒋月侠,张绍卫:《明代散曲家薛论道生平考辨》,《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73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902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903页。
    ④[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10—5617页。
    ⑥[明]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七、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857页。
    ⑧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779页。
    ①[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23—4926页。
    ③[明]景赐:《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许公进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四,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5—5659页。
    ⑤[明]张居正:《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博墓志铭》,见[明]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卷十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唐国远刻本。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27—4930页。
    ⑦[明]汪道昆:《许恭襄公传》,见[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三十七,明万历刻本。
    ①[民国]臧理臣等修,宗庆煦等纂:《密云县志》卷三之二,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②[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864页。
    ④[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①[明]张居正:《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博墓志铭》,见[明]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卷十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唐国远刻本。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900页。
    ①[清]陈栻等:《上元县志》卷十,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②[清]徐金位:《新野县志》卷四,清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
    ③[清]谢胤璜,刘寿祺等:《增修崇仁县志》卷四,清雍正十二年(1733)刻本。
    ④[清]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八,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⑤[清]朱绪曾:《金陵诗征》卷二十三,清光绪壬辰年(1892)刊本。
    ⑥[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二,明天启刻本。
    ⑦[明]李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序言》,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
    ⑧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298页。
    ⑨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514、2533—2534、2573—2574、3244—3245、4050、4050、4052页。
    ②刘英波:《<全明散曲>曲家考补》,《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3期,第113页。
    ③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④[清]谢胤璜,刘寿祺等:《增修崇仁县志》卷一,清雍正十二年(1733)刻本。
    ⑤[清]陈栻等:《上元县志》卷十六,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⑥[清]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八,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①[明]焦竑:《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总督仓场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恭简天台耿先生行状》,见[明]焦竑著,李剑雄点校:《澹园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25-534页。
    ②[清]陈栻等:《上元县志》卷十六,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③[清]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八,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④[清]陈栻等:《上元县志》卷十六,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⑤[清]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四,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①彭年德:《明万历<上元县志>、<江宁县志>文笔欣赏》,《江苏地方志》2000年第4期,第21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459页。
    ③[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
    ④[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
    ⑤[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
    ⑥谢伯阳:《全明散曲》,第3181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257页。
    ②[清]施崇礼等:《吴桥县志》卷六,光绪元年(1875)刊本。
    ③[民国]强振志等:《宝鸡县志》卷八,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④汪超宏:《明清曲家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9页。
    ⑤[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二,见《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53页。
    ⑥[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周方炯:《重修凤翔府志》卷八,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②[明]康海:《对山集》卷三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434页。
    ②参考[明]何出光等:《兰台法鉴录》(明万历刻本、崇祯续刻本)中的段顾言小传;[嘉靖]《山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段顾言小传等。
    ③曹立会:《冯惟敏年谱》,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④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2版,第142页。
    ⑤方彦寿:《建阳刘氏刻书考》(下),《文献》1988年第3期,第219页。
    ⑥方彦寿:《建阳刘氏刻书考》(上),《文献》1988年第2期,第223—224页。
    ①陈国代,徐俐华:《建阳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刊刻书考略》,《飞天》2009年第24期,第84—87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3237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3301页。
    ④[清]陈栻等:《上元县志》卷十六,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⑤[清]朱绪曾:《金陵诗征》卷二十三,清光绪壬辰(1892)刊本。
    ⑥[清]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九,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⑦[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籖》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9页。
    ⑧[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八“黄蛰南父子”条、卷十“文士”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7—258、313页。
    ⑨[清]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九,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①[明]顾起元:《蛰庵日录》癸亥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谢伯阳介绍丁彩生卒年为:“约生于万历元年(1573),卒于崇祯十年(1637)以后。”《全明散曲》,第3450页。
    ③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④杨东甫:《散曲家丁彩、王庆澜生卒年及作品断句辨误》,《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11期,第34页。
    ⑤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附录”,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⑥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附录”,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⑦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493页。
    ①丁全来:《丁前溪其人其事》,见封锡奎:《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3495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4074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第4132页。
    ⑤[清]钱陆灿等纂:《常熟县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⑥李玉安、陈传艺编:《中国藏书家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⑦侯健主编:《新编诗词曲赋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5页。
    ⑧邵忠、李瑾编着:《吴中名贤传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页。
    ⑨马兴荣等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⑩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148页。
    11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12申畅、陈方平等:《中国目录学家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262页;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②[明]乔世宁:《孙仲子宜墓表》,见[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一百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③[明]王世贞:《洞庭渔人传》,见[明]孙宜:《洞庭集》前所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部105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9页。
    ④[清]孙炳煜等修,张钊纂:《华容县志》卷十,清光绪八年(1882)修,民国十九年(1930)铅字重印本。
    ①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105—1106页。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106页。
    ③[明]顾鼎臣:《顾文康公续稿》卷六,明崇祯十六年(1643)刻本。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439页。
    ⑤[民国]马世贞等纂:《安丘新志》卷二十一,民国三年(1914)刊本。
    ①[清]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第475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第476页。
    ③谢伯阳:《全明散曲》,第1036页。
    ④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624页。
    ⑤[明]李开先:《词谑》,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页。
    ⑥[清]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第475—476页。
    ①[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谢伯阳:《全明散曲》,第405页。
    ③[清]褚人获:《坚瓠集·庚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1册,第213页。
    ④[清]褚人获:《坚瓠集·癸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1册,第452页。
    ⑤[清]褚人获:《坚瓠集·戊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1册,第85页。
    ①[清]褚人获:《坚瓠集·戊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1册,第85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集·乙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第555页。
    ③[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第692页。
    ④汪超宏:《明清曲家考·<全明散曲>补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9—494页。
    ⑤[明]毕木:《黄发翁全集》卷二,清嘉庆十三年(1808)毕丰增等刻本。
    ①[民国]石毓嵩、路成诲纂修:《商河县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影印。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伏生撰,郑玄疏,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杭云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晋]刘琨著,赵天瑞编著:《刘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等译注:《水经注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南朝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朝梁]钟嵘撰:《诗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杜甫撰,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
    [唐]高适著,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李白、杜甫撰,张式铭整理:《李白杜甫诗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孟郊撰,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唐]魏征等撰:《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黄公度撰:《知稼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俞文豹撰:《清夜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庄绰撰:《鸡肋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金]元好问撰:《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毕木撰:《黄发翁全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明]蔡升撰,王鏊重撰:《震泽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陈宏绪著:《寒夜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明]陈继儒撰:《晚香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陈继儒辑,清风注译:《小窗幽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明]陈子龙著,施蛰存、马祖熙标校:《陈子龙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明]陈子龙撰:《安雅堂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董其昌撰:《容台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杜琼撰:《东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范濂著:《云间据目抄》,民国戊辰(1928)奉贤褚氏重刊本。
    [明]方岳贡等修:《崇祯松江府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明]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冯梦龙评辑:《情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明]冯梦龙编述:《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
    [明]冯梦龙审订:《墨憨斋定本传奇》,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明]冯琦撰:《宗伯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冯惟讷等纂修:《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明]高启著,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明]顾起元撰:《蛰庵日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归有光撰,[清]归庄编:《震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过庭训撰:《本朝分省人物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韩邦奇撰:《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明]蒋孝编:《旧编南九宫谱》,台北:学生书局(1984)版。
    [明]蒋一葵辑:《尧山堂外纪》,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明]康海撰:《康对山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康海纂修:《武功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刊本。
    [明]郎瑛撰:《七修类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李开先撰:《李中麓闲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李开先撰,卜健笺校:《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明]李开先著:《词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李日华、郑琰撰:《梅墟先生别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李诩撰,魏连科点校:《戒庵老人漫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莲池大师撰:《莲池大师全集》,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陵刻经处本影印本。
    [明]梁辰鱼撰,吴书荫编集校点:《梁辰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明]凌蒙初著:《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明]陆深撰:《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陆釴等纂修:《嘉靖山东通志》,明嘉靖刻本。
    [明]吕柟著,赵瑞民点校:《泾野子内篇》,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明]马理撰:《溪田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莫旦纂修:《弘治吴江志》,弘治元年(1488)刊本。
    [明]潘之恒撰:《亘史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沈榜编著:《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明]沈宠绥著:《弦索辨讹》,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沈宠绥著:《度曲须知》,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申时行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明万历十五年(1587)内府刻本。
    [明]沈周撰:《石田先生诗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施绍莘撰,来云点校:《秋水庵花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明]陶珽编:《说郛续》,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唐顺之撰:《荆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唐寅著:《唐伯虎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明]屠隆撰:《鸿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王鏊撰:《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宠撰:《雅宜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王诰、刘雨纂修:《正德江宁县志》,明代正德刻本。
    [明]王骥德著:《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明]王九思撰:《渼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王俊华纂修:《洪武京城图志》(共一卷),清抄本。
    [明]王锜撰,张德信点校:《寓圃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王世贞著:《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寅撰:《十岳山人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王兆云撰:《皇明词林人物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文震孟撰:《姑苏名贤小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吴宽撰:《匏翁家藏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明]夏完淳撰:《夏完淳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谢肇淛著:《五杂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熊元,马文炜纂修:《万历安丘县志》,明万历刻本。
    [明]徐复祚著:《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徐渭撰:《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明]薛应旗撰:《方山先生文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杨继盛撰:《杨忠愍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杨慎撰,[明]张士佩编:《升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慎撰:《丹铅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余继登撰,顾思点校:《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于慎思编纂:《万历兖州府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
    [明]俞允文撰:《仲蔚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校笺:《袁宏道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袁宏道撰:《袁中郎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张大复著,[清]王中鹏补订:《昆山人物传》,明刻清雍正二年(1724)王中鹏重修本。
    [明]张岱撰,马兴荣点校:《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张瀚撰,盛冬鈴点校:《松窗梦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张居正撰:《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张浚,张应武等纂修:《万历嘉定县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张琦著:《衡曲麈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张泰撰:《沧州诗集》,明弘治三年(1490)成桂刻嘉靖十三年(1534)毛渊增修本。
    [明]张萱辑:《西园闻见录》,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哈佛燕京学社印。
    [明]周晖撰:《金陵琐事》,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
    [明]周履靖撰,陈继儒选:《梅颠稿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周履靖编:《梅坞贻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周世昌纂:《重修昆山县志》,明万历四年(1576)刊本。
    [明]周顺昌撰,[清]周靖编:《忠介烬余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周容撰:《春酒堂遗书》,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
    [明]周之标:《吴歈萃雅》,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台北:学生书局(1984)影印初版。
    [明]朱国祯著:《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祝以豳撰:《诒美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祝允明撰:《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曹楙坚纂:《道光章丘县志》,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清]陈其元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青浦县志》,光绪五年(1879)刊本影印。
    [清]陈田撰:《明诗纪事》(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陈维崧撰,马祖熙笺注:《迦陵词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清]陈作霖纂:《金陵通传》,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清]陈纕、丁元正修,沈彤、倪师孟纂:《乾隆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修石印重印本。
    [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冯溥撰:《佳山堂集》,清康熙刻本。
    [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朱霖等增纂:《镇江府志》,乾隆十五年(1750)增刻本。
    [清]高士鸃、杨振藻修,[清]钱陆灿等纂:《常熟县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地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清]归庄著:《归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清]郭树馨等纂:《光绪兴宁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刊本。
    [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丹徒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
    [清]黄宗羲撰,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黄宗羲编:《明文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江峰青等修,顾福仁等纂:《嘉善县志》,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清]孔尚任撰,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清]路鸿林撰:《帝里明代人文略》,清道光三十年(1850)甘甘津逮楼木活字排印本。
    [清]罗愫、杭世骏等纂修:《乌程县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清]吕燕昭修,姚鼎纂:《重刊江宁县志》,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清]冒襄辑:《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钱大昕撰:《考盘余事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6)年版。
    [清]邢澍等修,钱大昕等纂:《长兴县志》,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清]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
    [清]彭润章修,叶廉锷纂:《光绪平湖县志》,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清]沈德潜撰:《归愚文钞余集》,清乾隆间刻本。
    [清]宋如林等修,孙星衍等纂:《嘉庆松江府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清]孙承泽纂:《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
    [清]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光绪畿辅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王训纂修:《康熙续安丘县志》,清康熙刻本。
    [清]王赠芳、王镇修,成瓘、冷烜纂:《道光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清]徐沁撰:《明画录》,台北:明文书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初版。
    [清]杨恩寿著:《续词余丛话》,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清]杨宜仑修,夏之蓉、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清]姚艳福修,邓嘉缉等纂:《光绪临朐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清]尹会一等纂:《扬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余怀:《板桥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张承燮修,法伟堂等纂:《光绪益都县图志》,清光绪三十三(1907)刻本。
    [清]张奉书修,张怀洵纂:《新都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刻本。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张主敬等修,杨晨纂:《定兴县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二十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钟运泰等纂:《康熙章丘县志》,清康熙三十年刻本。
    [清]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清]左辉春纂:《续增高邮州志》,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臧理臣等修,宗庆煦等纂:《密云县志》,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石毓嵩、路成诲纂修:《商河县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1-4),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曹立会主编:《冯惟敏年谱》,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
    陈宝良著:《明代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江著:《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诗经》,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
    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杜荣泉等撰:《燕赵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段光世等纂:《鄠县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4)版。
    樊树志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丰家骅著:《杨慎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冯荣昌著:《冯惟敏论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封锡奎校注:《丁前溪、丁惟恕小令合集校注》,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
    冯沅君,陆侃如著:《中国诗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傅承洲著:《冯梦龙与侯慧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葛荃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龚鹏程著:《晚明思潮》<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郭英德著:《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英德著:《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郭英德著:《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韩结根著:《康海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韩配阵:《杨慎交游考》,中国文学网络版: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2790。
    何启民著:《中古门第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78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胡忌、刘致中编著:《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黄卓越著:《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江庆柏著:《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宁芬著:《康海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版。
    金宁芬著:《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李春青著:《文学价值学引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恩魁编:《文化大视野——陕西民间鼓吹乐精选》,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李浩著:《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浩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少群等著:《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洵著:《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永祥著:《李开先年谱》,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年版。
    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
    廖可斌著:《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廖志豪等编著:《苏州史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林邦钧选注:《历代游记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
    刘红主编:《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刘蔚华、苗润田著:《稷下学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刘尊明、甘松著:《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南京经济史论文选》,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牛建强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潘心德主编:《老龙湾》,济南: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
    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任讷著:《散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散曲丛刊本)。
    商传著:《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尚永亮著:《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申士壵、傅美琳编著:《中国风俗大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
    沈松勤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史念海著:《山河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宋立中著:《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再版。
    谭坤著:《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晓峰著:《文化地理学释义》,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滕复等编著:《浙江文化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田守真编著:《明散曲纪事》,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汪超宏著:《明清曲家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国维著,姜东斌、刘顺利选注:《千古文心—王国维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王利器辑录:《历代笑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熹著:《中国明代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吴梅撰:《中国戏曲概论》,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巫仁恕著:《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谢伯阳编:《全明散曲》(1-5),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
    谢伯阳编著:《冯惟敏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谢寿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徐朔方著:《晚明曲家年谱》(1-3),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徐子方著:《明代杂剧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栋著:《中国散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杨栋著:《中国散曲学史》(续篇),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杨镰著:《元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杨延福、杨同甫编:《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引得编纂处编:《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余英时著:《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俞为民著:《曲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袁家骅等著:《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第2版。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
    乐黛云等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版。
    张法著:《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荷著:《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张慧剑编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京华著:《燕赵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张学智著:《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曾大兴著:《文学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赵敏俐著:《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赵敏俐等著:《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轶峰著:《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赵义山著:《明清散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义山主编:《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神宗实录》,台北: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周明初著:《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周秦著:《苏州昆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玉波著:《明代民歌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周振鹤等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朱光潜著:《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左东岭著:《明代心学与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左东岭著:《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鲁·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约翰·克罗·兰色姆著,王腊宝、张哲译:《新批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凡勃伦著,李华夏译,《有闲阶级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美]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北京:三联书店1973年版。
    [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英]克莱夫·贝尔著,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孟德期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版。
    [德]马克思著,刘培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荷兰]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荷兰]J.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版。
    [日]青木正儿著,郑梁生、张仁青译:《中国文学思想史》,台湾:开明书店(1977)版。
    白坚:《简略夏完淳的生平及其作品》,《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
    蔡国相:《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柴志明:《试论科举文化熏陶下的明代文人》,《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第3期。
    陈未鹏:《宋词中的山水写作》,《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版)2008年第1期。
    陈未鹏:《地域文化与宋词中的选择性表述——以苏州为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陈未鹏:《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两宋怀古词——以金陵怀古词为中心》,《南都学坛》(人社版)2010年第1期。
    陈忠平:《明代南京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4期。
    丛瑞华:《刘勰“江山之助”说的理论价值》,《社会科学战线》第2007年第5期。
    邓新跃:《杨慎卒年新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董运来:《杨慎卒年卒地新考》,《图书馆杂志》2006年第6期。
    丰家骅:《杨慎卒年卒地新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丰家骅:《王盤的生卒年、家世和交游》,《文献》1990年第2期。
    冯艳:《施绍莘的籍贯和卒年考》,《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第1期。
    傅承洲:《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想》,《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顾聆森:《嘉靖年间的吴中声腔人才群落》,《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
    郝明工:《区域文学刍议》,《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现象评判之辨析》,《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
    侯荣川:《明曲家陈所闻生年考补》,《文艺评论》2012年第6期。
    李越深《松江府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学成就概述》,《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2006年第1期。
    金宁芬:《曲家张炼生平四考》,《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1年第1期。景雰:《齐风鲁俗论》,《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雷磊,陈光明:《论杨慎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向》,《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李伯齐:《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李朝正:《杨慎在川滇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4期。
    李浩:《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李继凯:《文学与地域文化》,《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李慕寒、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人文地理》1996年第1期。
    李圣华:《论明万历时期山左诗人公鼐的诗歌——兼论晚明万历山左诗风》,《泰安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李双华:《论明中叶吴中士人的生活态度》,《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李双华:《明中叶吴中士人心态及其文化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李舜华:《从诗学到曲学:陈铎与明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滥觞》,《文学遗产》2013年第1期。
    李献芳:《简论李开先思想的变化与文艺观的创新》,《齐鲁学刊》1997年第5期。
    李真瑜:《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作家与明清文坛之联系》,《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
    李真瑜:《略论明清沈氏世家之女作家》,《中国女子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黎国韬:《梁辰鱼散曲论》,《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刘博仓:《评薛论道的散曲创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刘畅:《唐寅散曲略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刘水云:《<全明散曲>曲家考辨》,《文献》2005年第1期。
    刘益国:《论杨升庵的散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刘英波:《刘效祖及其散曲浅论》,《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罗时进:《地域群体: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罗宗强:《弘治、嘉靖年间吴中士风的一个侧面》,《中国文化研究》2002冬之卷。
    罗宗强:《从杨慎的文学观看文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交错现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吕允在:《明代文人读书志趣的树立》,(台湾)《艺术学报》第84期。
    马晓、周学鹰:《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研究》,《福建论坛》(人社版)2007年第9期。
    门岿:《用备省察足以垂鉴——论明代杰出散曲家薛论道的叹世曲》,《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人弋:《冯梦龙与晚明世风——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师海军:《康海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明代中期的文学地位》,《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1期。
    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研究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1期。
    宋展云、柳宏:《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宋政华:《古代关中地区经济地位的演变及原因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苏育生:《王九思、康海及其杂剧》,《殷都学刊》1986年第2期。
    苏子裕:《明代南京地区戏曲声腔述考》,《中华戏曲》2007年第2期。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
    陶应昌:《杨慎与明代中期的云南文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汪春泓:《关于<文心雕龙>“江山之助”的本义》,《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王恩涌:《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人文地理》1991年第3期。
    王鸿泰:《迷路的诗——明代士人的习诗情缘与人生选择》,(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
    王克奇:《齐鲁文化和儒道二家》,《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王莉芳、赵义山:《晚明女曲家徐媛初论》,《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王宁:《王骥德<曲律>之散曲理论探略》,《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王强模:《论文体演变的因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齐鲁学刊》2000年第3期。
    翁晓芹:《论沈自晋散曲》,《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讨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
    吴功正:《从吴中四士看吴地美学及其史的特征》,《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之卷。
    吴新雷:《吴中昆曲发展史考论》,《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徐建华:《从冯梦龙<山歌>看明后期吴中社会风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
    徐文明:《冯惟敏及其散曲艺术简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
    严迪昌:《“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顔谱:《齐鲁文化基本精神内涵》,《东岳论丛》2002年第6期。
    杨守森:《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创作个性》,《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叶明生:《试析冯梦龙与<双雄记>》,《戏曲艺术》1987年第3期。
    叶晔:《论李应策散曲及其散曲史意义》,《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
    叶晔:《冯敏効<小有亭集>及其生平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俞为民:《论“吴江派”的崛起及其贡献》,《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张秉国:《冯惟敏创作述评》,《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张秉国:《论散曲家冯惟敏隐逸倾向》,《求索》2004年第8期。
    张德建:《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张进德、张韶闻:《明代皇族散曲家简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章培恒:《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赵玮:《河北曲家薛论道研究综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赵义山:《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赵义山:《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燕京学报》第28期。
    郑树平:《论冯惟敏对散曲题材的拓展与开掘》,《昌潍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钟林斌:《散曲家冯惟敏的家世与生平》,《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周潇:《明代诸城丁氏文学成就述要》,《东方论坛》2012年第3期。
    周晓风:《区域文学——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朱万曙:《薛论道与明代散曲的新走向》,《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朱亚非:《明清山东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9年第6期。
    [英]陈靝沅校笺,[中]孙崇涛审订:《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4、5期。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苏州大学200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崔志伟:《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体研究》,上海大学2011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戴健:《明下叶吴越城市娱乐文化与市民文学》,扬州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兰拉成:《清代散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刘铭:《李开先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刘廷干:《江苏明代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师海军:《明中期关陇作家群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尧荣芝:《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张秉国:《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郑海涛:《明代词坛与词风嬗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冯艳:《施绍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关春燕:《明代吴江女性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黄艳:《黄娥及其散曲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姜妮:《王九思及其散曲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李铁晓:《陈铎散曲作品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阮志芳:《吴江派散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莉芳:《明代女曲家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王黎芳:《陈铎散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王卓:《文体选择与李开先的文学思想》,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张桂芳:《陈与郊及其曲作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张笑雷:《杨慎词曲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郑雅宁:《王九思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