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八大继续在十七大基础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之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表现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过程的统一,是内在规定性的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割离大众化,离开了大众化,中国化也就失去了自身意义和价值。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提出的思想理论工作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能否顺利实施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理论大众化任务,从根本上说,其直接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三个相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质、特征等基本理论的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比较及其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整体把握,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背景为逻辑主线,系统地总结和提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以便为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根本指导地位提供参考借鉴。
     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概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具体内涵及内在关系,并对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大众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第二章讨论的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特色”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论述开始,结合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贡献,来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形成的渊源加以分析,并归纳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个实践特色。第三章分析的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研究及其现实境遇”问题,主要梳理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历史过程,即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发展成熟时期、拓展深化时期和曲折发展,同时剖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第四章讨论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问题。第五章集中分析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问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文献比较多,相对也比较成熟,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系统性总结、凝练的研究则显得非常薄弱。本文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
     简言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根本路径以及检验大众化成功与否的最终尺度,都取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满足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有效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The18th con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cented again the outreach activities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mote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hich is a great engineering and strategicsignificance. To Push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and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were two major problems which must be solved forpersist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in China. In esse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China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a high degree of identity, is a unity of history andlogic, and an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agreement. The Marxism in China could not be isolatedwith the popularization. Without popularization, Sinicization itself might be having nosignificance. To outreach activitie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mot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ere the newtasks of theoretical works in China in this new period.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isimportant and difficult task, from the macro leve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solidation ofthe party's ruling statu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tanding,viewpoint and methods of Marxism, this dissertation persisted three combinations of historyand logic,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ze of the connotation,essence of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feature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Marxismpopular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overall grasp of the times of the comparison andcontemporary of Marx's popular process problems,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construction of60years of refor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being themain line of logic, systematically sum up and refine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Marx's popular, in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consolidating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status of theMarxism in china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introduction; it contains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the Marxism, the essence ofpopularization and inn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d analyses important role and historicposition of populariz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the ke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Marxism populariz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Marx, Engels, Lenin andother classical writers, this dissertation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rParty's four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o expand thesources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hich was based on experience form analysis, and summarized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realistic problems".In this chapter, it mainly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populariz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1949, such as the embryonic period, theinitial formation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mature period and expand and deepen thetortuous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and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and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Marxism populariz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f thecomparison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Research on Marx's literature arerelatively mature, but the Marx's experiences of mass system summary, concise research ismuch weaker than the former. The basic experie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Marxism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in this system, is a useful complement to existing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whole text,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final scale to promote thefundamental path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 inspection popularities success or notdepends on whether the Marxism in China can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asses and could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development to what extent.
引文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③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9.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3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9
    ①柳丽: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分析[J].理论界,2010(7):22-24.
    ②胡凯,徐良春: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10(2):45-48
    ③卜滔滔: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其经验[J].南方论丛,2012(5):1-7.
    ④陈方刘: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经验教训[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届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2009年,第217-220页。
    ①施秀莉,张士海: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0(10):10-14.
    ②曹富雄: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经验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3):40-45.
    ③董海鹏: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及经验[J].党政论坛,2010(10):8-1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①转引自金民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前线,2012(6):3.
    ①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②高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N].学习时报,2009-12-28.
    ①张东洁.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8-79.
    ②庄福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9.
    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②韩振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15
    ③袁志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价值分析[J].攀登,2008(6):28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张月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J].理论前沿,2008(10).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3-26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①张志芳.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J].前进,2012(8).
    ①雍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6).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2.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①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1):1-4.
    ②于伟峰,李文桥.胡锦涛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J].理论探索,2011(1):25-28.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1-9.
    ①赵光,颜晓峰,王玉阁.媒体析中共发展: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1(6).
    ①陈方刚:《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经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
    (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第217—22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49—550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①刘云山.大众明白才是真[N].人民日报,2012-7-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145.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③[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
    ④转引自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6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②王家瑞.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J].求是,2009(20):31-34.
    ①参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湖南省委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13.
    ①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1470.
    ③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33.
    ④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31.
    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
    ⑥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湖南省委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14-31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湖南省委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2.
    ①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304.
    ①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305.
    ②艾思奇.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J].艾思奇文集(第一卷):66.
    ③庄福龄.毛泽东哲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8-229.
    ④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
    ⑤缅怀毛泽东(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1.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26.
    ②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6.
    ③苏维埃中国[M].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本1957:285.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5.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①朱德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学习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解放周刊,1940(1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5.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②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7.
    ③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8.
    ④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148-152.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680.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0.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M]:260-261.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22-423.
    ⑤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49.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3.
    ③艾思奇全书(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8.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310.
    ④参见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①黄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民论坛,2011(9):54-5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178.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7.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125.
    ③江泽民.与国防大学学员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6-6.
    ①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和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565.
    ②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4.
    ④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⑤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9.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9.
    ②谢加书.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J].教学与研究,2010(5).
    ①姚传旺.实践标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锐利武器[J].理论建设,2011(1).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③任理轩:《理论创新:伟大的历史性创造——写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日007版。
    ①陈运普,田苗.江泽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9(19):18-20.
    ②江泽民(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③1943年11月24日延安《解放日报》.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566.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564.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565.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20-2221.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①转引自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67.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①党的十八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201.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①舆情研究实验室.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特点:微博改变舆论传播格局[N].北京日报,2011-8-23.
    ①[美]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17.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5-396.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①[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1.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8.
    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8-31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⑤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①人民日报,2008-12-19.
    ②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③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173.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31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③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802.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12.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33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7]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5]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6]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7]顾海良主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8]石云霞.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60年(1949-2009)[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0]柳国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1]冯刚主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2]张蔚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5]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6]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7]胡占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8]杨春贵,郭德宏,杨信礼.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9]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0]李增安,孙文亮等.历史与经验——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1]侯树栋,辛国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5]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6]庄福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7]王玉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8]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49]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0]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1]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3]郑师渠.中国共产党文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54]韩荣璋,肖德才,邵和平.毛泽东思想研究50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55]郑永廷.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6]黄琳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语境下的思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57]綦常清.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新探[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58]陈哲.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59]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0]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1]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2]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63]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4]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5]石云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6]王继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67]魏福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8]肖新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69]王志民.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70]刘先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文献导读四十篇[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71]李康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2]陈占安.毛泽东思想专题讲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3]陈占安.毛泽东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4]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75]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6]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7]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8]黄琳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语境下的思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9]周连顺.探索、出路与启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0]方松华,陈祥勤.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1.
    [8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3]沙健孙.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J].党的文献,2004(1).
    [4]陈占安.毛泽东论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2).
    [5]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J].兰州学刊,2008(8).
    [6]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7]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0年的回顾与总结[J].社会主义研究,2008(6).
    [8]刘爱莲,彭恩胜.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J].江海学刊,2008(6).
    [9]王公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10]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1]王桂泉,张铁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8(5).
    [12]何庆怀,黎青平,李淑兰.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1999(5).
    [13]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14]程美东.论党的宣传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5).
    [15]李海星,李立军.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
    [16]陈岸涛.当代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7]尚庆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河北学刊,2008(3).
    [18]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19]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20]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8).
    [21]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22]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23]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4]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25]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8(2).
    [26]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27]陈建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8]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29]曹富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30]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21]刘明钢.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1]曾令辉,丁莉,吕丹.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2]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3]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8(5).
    [34]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5]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36]皮家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37]王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38]杨鲜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39]张瑜,杨增岽.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40]程建平.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41]唐晓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初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2]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0年的回顾与总结[J].社会主义研究,2008(6).
    [43]杨军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学理论,2010(5).
    [44]彭厚文.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J].许昌学院学报,2009(6).
    [45]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9(2).
    [46]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47]王公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48]尚庆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河北学刊,2008(3).
    [49]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J].兰州学刊,2008(8).
    [50]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51]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0年的回顾与总结[J].社会主义研究,2008(6).
    [52]刘爱莲,彭恩胜.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J].江海学刊,2008(6).
    [53]刘建军.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54]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5]王桂泉,张铁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8(5).
    [56]何庆怀,黎青平,李淑兰.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1999(5).
    [57]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58]程美东.论党的宣传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
    [59]李海星,李立军.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
    [60]陈岸涛.当代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61]苏振芳.利用网络文化特点做好引领工作[N].人民日报.2010-07-28.
    [62]陈曙光.直面学风问题——兼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红旗文稿,2009(11).
    [63]曾蓉玫.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思想[J].社科纵横,2010(5).
    [64]胡凯,徐良春.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10(2)
    [65]施秀莉,张士海.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0(3)
    [66]郭永珍.建国以来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67]田克勤.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68]张正光.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69]刘婷婷.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比较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2(8)
    [70]张莉,孙熙国.劳动群众本位: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根本向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71]程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矛盾理论与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1(5)
    [72]王振宇.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1)
    [73]高立伟,罗芳.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演进及基本经验[J].理论导刊,2010(12)
    [74]李富江.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75]卜昭滔.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其经验[J].南方论丛,2012(10)
    [76]蒋明敏.论延安时期与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用经验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9)
    [77]佘君,李燕.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及历史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2)
    [78]卜昭滔.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经验[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7)
    [79]黎见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J].理论月刊,2011(12)
    [80]黎见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论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81]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2.
    [82]何庆怀,黎青平,李淑兰.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1999(5).
    [83]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8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85]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86]牟德刚.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07(6)
    [87]孟献丽,冯颜利: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社会科学战线,2011(9)
    [88]苗瑞丹.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前沿,2011(12)
    [89]焦金波,陈答才.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及其当代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2011(6)
    [90]杨海波.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1]双传学,徐腾.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唯实,2010(04)
    [92]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05)
    [93]平章起,宁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94]谭献民,唐政.试论建国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特点[J].湖湘论坛.2010(02)
    [95]严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价值:以人的需要为视角[J].科学社会主义.2010(05)
    [96]常正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5)
    [97]樊瑞科.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诉求和现实意义[J].理论研究.2010(05)
    [98]仲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05)
    [99]孙玲,曾竞松.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创新[J].人民论坛.2010(29)
    [100]吴远,吴日明.灌输理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9)
    [101]孙建昌,徐艳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和“怎样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102]李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03]艾四林,刘国强.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六个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
    [104]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硕果:十七大的十大新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
    [105]董海鹏.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及经验[J].党政论坛2010(10)
    [106]曹富雄.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经验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3)
    [107]张博颖,张达,王勇.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4)
    [108]陈中奎,罗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J].党史文苑,2011(10)
    [109]佘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巢湖学院学报,2010(5)
    [110]贾绘泽.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