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利益问题是科学上人们长久以来争论不衰的一个话题。本文以法学的视角,将利益定位于侵权行为客体,来对利益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从法理学角度来诠释利益,首先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利益观,其次,探讨了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参考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利益就是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需要,并且能给主体带来某种好处。最后,比较了利益与相似概念如权力、权利、人权和法益的联系与区别,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利益的定位:在一定意义上,本文的利益就是法益。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利益作为侵权行为客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前者,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使我们不可能所有应当受保护的利益都通过权利的形式加以规定,这显然不当。制定出来的法律有时滞性的缺陷,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迅猛变革。在后者,自从法益理论介绍到我国大陆地区以来,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尝试性地对部分法益比如一般人格利益进行了规定。国外也有丰富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判例。这一切都证明利益应当而且可以作为侵权法保护的对象。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作为侵权行为客体的利益范围,一般认为一般人格利益、死者利益和胎儿利益、纯粹经济损失等典型的利益应予保护。当然,也应该有所限制。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限制,一是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判断,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应予赔偿,而一般过失和轻微过失则不可。二是从立法政策上考量,违反善良风俗、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等不予保护。三是应当用合理预见性规则来限制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范围。如今,民法典的制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侵权行为编的立法的已经提上日程。在此,以侵权行为课题为背景来讨论利益问题就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question is on the scientific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has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ever a topic.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aw, it will be located in the interests of violations object to the interests of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to interpret interests, first of all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n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and, secondly, the interest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the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oint of view, I believe that is the main object of interest Between a relationship that reflects the main object of a need, and can bring some kind of the main benefits. Finally, compared with similar concept such as power, rights, human rights and legal interests of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which will help us to bettertarget the interests: in a certain sense, this is the interests of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object of interest violation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In the former, the limited rational legislators so that we can not all be protected by the interests of all the rights in the form of provisions, which is obviously inappropriate. Have drawn up the legal delay of the defects, often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changes in social life. In the latter, since the law introduced to the benefits of China's mainland, and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d also to try some of the benefits such as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general provisions. Abroad also has extensive legislative practice and judicial precedents. All this should and can prove that the interests of tort law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target.
     The article 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object as an infringement of the interests, I believe that the general interests of personality, interests and fetal interests of the deceased, pure economic loss, such as the typical interests to be protected. Of course, should also be limited. I believe that three areas should be restricted, the first ac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ubjective judgments, intentional or gross negligence should be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general mistakes and minor mistakes will not be allowed. The second is from the legislative policy considerations, and breach of good practices, breach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others, such as no protection. Third, it is reasonable predictability of the rules should be used to limit damages for infringement of responsibility. Today, the enactment of the Civil Code and are in full swing, for violations of the legislation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Here, in the context of tort issues to discuss interest issu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1]严存生:《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2]张学仁译:《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3]付子堂:《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载《法学家》2001年2月.
    [4]法]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9页.
    [1]付子堂:《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法学家》2001年2月。
    [2]何勤华著:《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25页。
    [3]利罗、洪洋:《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利益观比较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2]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2页。
    [4](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3-84页。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6页。
    [4]同[1].
    [1]郝铁川:《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77页。
    [2]季秀平:《论法与利益》,载《淮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3]征汉年:《利益:权利的价值维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转引公丕祥著:《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页。
    [5]Joel Feinberg: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Rights,Journal of Value Inquiry,4(1970),pp.243-244.
    [1][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2]苏永钦:《再论一般侵权行为的类型》,载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3]熊谓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中国民商法律网2007年11月10日到访。http://www.jcrbe.com/zyw/n7/ca419664.htm.
    [1]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三民书局(台北)1993年版,第69页。
    [2][日]大冢仁:《刑法概说》(总论),有斐阁1992年版,第83页。
    [1]白飞鹏、李红:《私法原则、规则的二元结构与法益的侵权法保护》,《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2][法]英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3]赵芳琳:《权力诸种概念述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版第7期。
    [1]徐爱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李可、罗洪祥:《法学方法论》,贵州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3](法)罗狄.刘易斯.笛卡尔:《理性主义》,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7页。
    [4]吴全胜、马敏:《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科技信息》2007年第23期。
    [1]朱采真;《现代法学通论》,世界书局1953版,第81页。
    [2]袁雪石:《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及民法其他问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综述》,《法律适用》,2006年第10期。
    [1]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1]张新宝、张小义:《作为法律技术工具的纯粹经济损失》,《法学杂志》2007第4期。
    [2][意]毛罗·布萨尼、[美]弗农·瓦伦丁·帕尔默:《欧洲法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张小义、钟洪明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3]张新宝、张小义:《作为法律技术工具的纯粹经济损失》,《法学杂志》2007第4期。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6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1][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载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2]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3]熊谓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比较法研究》2005第2期。
    [1]葛云松:《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比较法研究》2002第4期。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1]尹田:《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云南法学》2002年第1期。
    [2]竺琴:《胎儿利益法律保护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8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1]刘孝敏:《法益的体系性位置与功能》,《法学研究》2007第1期。
    [1]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中国民商法律网2008年3月20日到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596。
    [2]龙著华:《论侵权法保护的利益》,《法商研究》2007第4期。
    [3]晋松:《略论纯粹经济上损失的侵权法保护》,《审判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10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2页。
    [2](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3-84页。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5.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版。
    7.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下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鲍宗豪:《权利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11.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出版社2002年版。
    14.张循礼:《利益论九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15.李昊:《纯粹经济上损失赔偿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3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张成兴:《利益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权利的救济法、利益的保护法》,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188
    2.舒劲松:《浅议人格权及其保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
    3.曾庆云:《论侵害利益的侵权行为》,《当代法学》2005年第7期。
    4.解志勇、于鹏:《法律利益的界分及冲突处理》,《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5.周旺生:《论法律利益》,《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6.孙国华课题组:《论法与利益之关系》,《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7.郑纯玉:《论民法法益的存在及其价值》,《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8.曾屏:《论民法法益及其保护》,内蒙古大学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期刊网。
    9.金长义:《在合法利益之外》,《研究生法学》2006年第3期。
    10.王慧:《利益冲突的法律考量》,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期刊网。
    11.宫海集;《论法律维护利益的本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易继明:《民法之学-关于权利的学问》,《法学》2004年第4期。
    13.白鹏飞、李红:《私法原则、规则的二元保护与法益的侵权法保护》,《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14.曹险峰:《在权利与法益之间-对侵权行为客体的解读》,《当代法学》2005年第7期。
    15.张新宝:《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6.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7.王卫东、程乾平:《德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分析》,《德国研究》2006年第3期。
    18.李昊:《论英美侵权法中过失引起的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规则》,《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9.朱广新:《论纯粹经济上损失的规范模式-我国侵权行为法对纯粹经济上损失规范样式》,《当代法学》2006年第9期。
    20.王娜:《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的责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
    21.马俊驹、白飞鹏:《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的侵权责任论纲》,《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22.徐航烁:《普通法关系性经济损失中的排除规则》,《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3.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4.王涌:《私权的分析与建构--民法的分析法学基础》,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
    25.尹田:《论法人人格权》,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6.张建波:《论名誉权及其保护》,《政法论丛》2003年第5期。
    27.尹志强:《侵权行为概念分析》,《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4期。
    28.王泉:《精神损害赔偿法定性的突破和扩张》,《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29.孙西让、郝建志:《浅议一般人格权》,《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0.沈赏、赵爱娟:《精神损害赔偿与人身权保护》,《当代法学》2003年第1期。
    31.周晨、张惠虹:《中德民法中一般人格权制度之比较》 《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
    32.刘韬:《关于我国人格权立法的论争与发展》,《理论学习》2002年第6期。
    33.马存利、李晨:《论一般人格权的本质与功用--兼论对宪法私法化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4.马骏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35.张善斌、冯兴俊:《姓名权财产利益的法律保护》,《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
    36.尹田:《论一般人格权》,《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37.赵云鹤、孙良国:《论人身权客体》《法律适用》2001年第6期。
    38.刘正浩:《论人身权与人格权、名誉权的异同--由屈臣氏精神损害赔偿案引出的法律思考》,《法学》1999年第11期。
    39.杨立新、尹艳:《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河北法学》1995年第2期。
    40.姚辉:《创建中国的人格权法理论--简评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人格权法新论〉》,《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
    41.李然深:《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山东审判》2004年第4期。
    42.刘国涛;《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民法保护的法理基础--读〈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后的再思考》,《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43.王小玉、齐晓霞:《论死者生前权益的法律保护》,《法学论坛》2002年第4期。
    44.葛云松:《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45.曹诗权、李政辉:《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的责任》,《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46.董炳和:《死者姓名的民法保护》,《法学》1999年第12期。
    47.王韵:《论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及权利的保护》,《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4期。
    48.王贵松:《价值体系中的堕胎规制--生命权与自我决定权、国家利益的宪法考量》,《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
    49.于庆生:《胎儿地位的法哲学思考--以权利之概念分析为基础》,《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3期。
    50.朱呈义:《关于侵害胎儿人身利益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
    51.姜鹏:《论民法典中的胎儿利益保护问题》,《法学杂志》2004年第4期。
    52.汪渊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53.尹田:《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1 期。
    54.李阳春、李智良:《论胎儿利益的总括保护主义--兼论民事权利能力之始期》,《当代法学》2003年第10期。
    55.崔艳、李毅斌:《胎儿民事权益探析》,《政法论丛》2003年第5期。
    56.黄建伟:《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