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争议区域的资源开发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冲突到和平,从各自为政到合作开发的历史发展过程。法律规范框架下的共同开发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即研究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的法律问题。
     本文的研究首先从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的若干基本问题开始,涉及影响共同开发的因素、共同开发的基本概念、共同开发的特点、共同开发的主体和基本类型,以及共同开发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原则。具体来说,争议区域石油资源的共同开发受国家的能源需求和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影响,受争议区域的主权之争和该区域石油资源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国家间的国际关系和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临时性、功能性、政治性等特点。参与共同开发的主体包括国家、联合开发机构和石油公司,其中国家是最基本的主体,石油公司是共同开发活动的实际践行者,联合开发机构因共同开发模式的不同职能有所不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临时安排的规定是共同开发的法律依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共同开发的特殊原则。
     本文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对争议区域共同开发涉及的一些公法问题和私法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并未穷尽。本文认为共同开发不影响争议区域的状态以及相关国家对争议区域的主张和立场,也不影响国际法上第三方的权利或第三国的主权权利要求,但对第三方先存权的影响和处理应当依共同开发协定的有关规定。通过对不同管理模式下共同开发机构的职能和规范问题的研究,本文建议采用联合经营管理模式下的咨询协调型联合开发机构。本文强调对共同开发投资在征收与国有化、资金转移自由化和税收优惠方面的保护,强调投资保险机制在共同开发中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
     争议区域涉及的私法问题围绕共同开发合同展开,涵盖了共同开发合同的基本概念、效力、内容、风险及防范、法律适用等内容。本文扩大了共同开发合同的范畴,并对其特殊性加以分析,以区别于传统国际石油合同。重点论述共同开发合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条款,并对稳定条款、平衡条款、重新协商条款、履约担保条款和索赔条款、权利义务转让条款以及环境保护条款等特殊条款进行分析。对共同开发的合同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建议。对共同开发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有论及。
     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的争端解决机制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第四章从分析与石油资源共同开发相关的若干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的争端解决机制入手,分析各条约对各争端解决方法的取舍。争议区域共同开发争端具有多样性、个案性等特点,对共同开发的进行、划界问题的解决、国际关系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该章最后区分不同争端类型分别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强调双边协商和仲裁的重要作用,提出构建一整套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前述四章对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相关问题的论述和研究,都是为我国将来参与南海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做理论准备。在分析南海问题、南海资源战略地位以及我国参与南海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的前景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与他国共同开发南海争议区域石油资源时,应首先做好国家的能源战略准备和政策支持工作,妥善处理好与邻国的合作关系、区域环境稳定、先存权、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要坚持相关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的共同开发模式,制定详尽的共同开发合同,并努力建立一套适宜的争端解决机制。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experiences a transition from disorder to order, from their own way to joint development. Modern joint developments in controversial area are in legal system. This thesis studies on legal issues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 gas in controversial area.
     The study starts from several basic issues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 gas in controversial area, involving factors affecting joint development,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subjects and types of join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legal basis and principles. Joint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 gas in controversial area is affected by the state's energy need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oil resources. Dispute of sovereignty of the controversial area and the oil reserves in the area also affect 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s can not be ignored. So, joint development is temporary, functional, political and so on. Participants in joint development include nations, joint development agency and oil companies, in which nations are the most basic ones, oil companies are the actual operator and the joint development agency is different in every case because of its different develop mod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on the temporary arrangement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is the legal basis for joint development. And "Shelving disputes and seeking joint development" is the special principle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studies on a series of issues about joint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including issues on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but not exhaustive. The joint development that does not affect the status of controversial area and countries' views about it, also does not affect the rights of third parties. But whether pre-existing rights are affected depends on joint development agreement. After studying on joint development agency according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 the author prefers the agency only offers proposal and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on protection of nationalization, capital transfer and tax of investment in joint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surance.
     Private law issues are mostly about the contract of joint development, including concept, effectiveness, content, risk and application of law. The author expands the scope of the contract of joint development and distinguishes it from traditional contract of joint development. Its economic, managerial and legal terms are the main point, as well as terms of stability and balance, terms of renegotiation, terms of performance guarantee, terms of claims, terms of contract transfer and other artic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uthor also studies on the risk of contract, political risk and legal risk, offering several preventive ways.
     Settlements of dispute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are the main topic of this thesis. ChapterⅣstudies on a number of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s in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treaties about joint development of oil resource. Disputes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are divers and different in every case, which affect joint development, settlement of bound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nergy security greatly. The author studies different solutions according different dispute types, and builds a system of dispute settlement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ChapterⅤis the end of the thesis. Preceding chapters' studies on joint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are prepared for our future participation in joint development in controversial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Basing on analysi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s, strategic position of resources and prospect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South China Sea,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make a good prepare of national energy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when we joint develop offshore oil & ga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controversial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And we should deal well with the cooperation rel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regional stability, pre-existing righ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issues.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joint development, select appropriate mode of joint development, make a detailed joint development contract, and introduce an appropriate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引文
①参见蔡鹏鸿:《争议海域共同开发的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九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章。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②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 Valencia M J, Miyoshi M. Southeast Asian Seas:Joint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s in Overlapping Claims Area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1986,16,223.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② David M Ong. Joint Development of Common Offshore Oil and Gas Deposits. Mere State Practice or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JIL, Vol.93,1999.
    ③ Zhiguo Gao. The Legal Concept and Aspects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in Ocean Yearbook 1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④ Rainer Lagoni, Oil and Gas Deposits across National Frontiers. AJIL.Vol.73.1979, p.215
    ⑤ David M Ong. Joint Development of Common Offshore Oil and Gas Deposits. Mere State Practice or Customarv International law. AJIL. Vol.93.1999. p.77.
    ⑥ Hazel Fox. Joint Development of Common Offshore Oil and Gas,1989, p.45.
    ⑦ Bernard Tavern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Graham & Trotman,1994, p.114
    ① Zhiguo Gao. The Legal Concept and Aspects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in Ocean Yearbook 1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p.112.
    ②蔡鹏鸿:《争议海域共同开发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③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2002年第4辑。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①参见蔡鹏鸿:《争议海域共同开发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例如,中海油负责对外海洋石油资源开采活动的授权,是在《中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中规定的。
    ②此处所称“外国石油公司”仅指参与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的合作国之外的第三国的石油公司,不包括授权共同开发另一当事国的石油公司。
    ①详见《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关于划分波斯湾大陆架边界的协定》前言。
    ②详见《日本和韩国关于共同开发邻近两国南部大陆架协定》第24、25条。
    ③后出于技术和经济原因,越南国际石油公司将勘探开发活动经协调委员会全部交给了马来西亚国际石油公司,前者享有50%的收益。
    ④详见《马来西亚和越南关于涉及两国大陆架的划定区域勘探和开发石油的谅解备忘录》第3条。
    ①详见《关于为开发泰国湾两国大陆架划定区域海床资源而建立联合管理局的谅解备忘录》第3、4条。
    ②也有学者称特许协议开发为租让制或租让合同制。详见张庆麟、马迅《能源投资的法律形式及其国际规范与合作》,载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蔡鹏鸿:《争议海域共同开发的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等。
    ③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④ Raymond F. Mikesell, Petroleum Company Operations and Agreement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1984, p.28.
    ①王志文:《海域油气探采之法律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第41页。
    ②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③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捕获原则有一个前提,就是认为石油是不在任何固定渠道流淌的水或渗透的水。
    ②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① Mark J. Valencia, South-East Asian Seas:Oil Under Trobled Wa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p.107.
    ②大多数学者均持该观点。参见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等。
    ① Mark J. Valencia,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Petroleum Development:Timer Gap Treaty, in ICSID Review Foreign Investment Law Journal. Vol.5, Spring 1990, p.21.
    ②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①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①参见英国国际法和比较法学院编纂的共同开发示范协议第4条。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万霞、宋冬:《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制度——从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思想说开》,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6期,第34页。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①蔡守秋、何卫东:《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蔡守秋、何卫东:《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 H. E. Daly, "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es, Vol.4, 1990, p.2.
    ①因B、c区分别为两缔约国管辖,适用该国法律,因此,B、c区内的环境资源保护依其管辖国相关法律进行。
    ①鞠美庭主编:《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①例如,中海油负责对外海洋石油资源开采活动的授权,是在《中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中规定的。
    ①刘克雨:《国外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及启示》,载杨朝红主编:《情系石油经济——(国际石油经济>创刊十周年专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吕国民、伍锡锋:《中国国有能源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载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③此处所称“外国石油公司”主要指参与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的合作国之外的第三国的石油公司,不包括授权共同开发另一当事国的石油公司。
    ① David Adedago Ilalage, The Extension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in International Law,1978, p.222.
    ②余劲松:《跨国公司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③严格来说,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国际诉讼/仲裁的权利也是间接的,要求外国石油公司的本国是特定国际条约的成员国,且该国法律已经将国际条约并入或转化为本国法等。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①[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②刘笋:《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 UNCTC,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s Relating to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83, ST/CTC/26/Corr, 1, p.48.
    ② Kenneth J. Vandevelde,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Program of the United States,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21,1988, p.234.
    ③ Mohamed I. Khalil, Treatment of Foreign Ivestment in Bil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ICSID Review-Foreign Investment Law Journal, Vol.7,1992, p.374.
    ④参见NAFTA第1110条第2、3款。
    ① Gloria L. Sandrino, The NAFTA Investment Chapter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a: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Vol.27,1994, p.258.
    ②参见余劲松:《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 M. Sornarajah, The International Law on Foreign Investment, Combridge,1994, p.252.
    ② Gloria L. Sandrino, The NAFTA Investment Chapter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a: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Vol.27,1994, p.264.
    ③刘笋:《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①参见陈安:《美国对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鹭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②参见余劲松:《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①参见余劲松:《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②希哈塔:《作为反对外交干预和非政治化的缓冲器的MIGA》,在于《ICSID评论——外国投资法杂志》,1986年第1期。
    ① Kamal Hossain, Law and Policy in Petroleum Development, Nichols Publishing,1979, p.21
    ②周林森、郑德鹏:《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合同模式及其变化趋势》,载《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9期。
    ①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条约法律司编译:《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制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杨文成:《国际石油合作开发合同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制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第二章第3节、本章第l节已对此问题做出论述,此处不再累述。
    ①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制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②下文“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争端解决机制”一章将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在此不作详细展开。
    ① Norbert Horn, Adaptation and Renegotiation Contrac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1985, p.128
    ②转印自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制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③参见余劲松:《国际投资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④ C. M. Schmitthoff, Hardship and Intervener Clauses, J. Bus. L.,1980, p.82.
    ①参见余劲松:《国际投资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②郑远民:《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长期合同问题》,载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①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制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①[美]Peter R. Rose著,窦立荣译:《油气勘探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②最低义务工作量和最低义务投资额是对投资者的基本要求,最低义务工作量和投资额越多,风险资本总量也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为减少投资风险,在合同中应尽量减少最低义务工作量和最低义务投资额。
    ①张延星:《加强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合同管理的几点思考》,载《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第7期。
    ①李仁真:《国际金融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②陈安:《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①张庆麟、卢青:《能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及其防范》,载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②徐振强:《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的政治风险与管理》,载《国际能源》2007年第5期。
    ①本文将论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欧洲能源宪章》、《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议定书》。
    ②吴慧:《国际海洋法法庭研究》,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
    ③即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的利用等。
    ①并非所有的海洋法争端都适用该强制程序,如海洋划界、专属经济区主权行驶等争端不能适用该强制程序。
    ②未作出声明的视为接受按照附件七组成的仲裁法庭解决争端;如果争端各方选择同一程序解决争端,则该程序是唯一的,各方另有协议除外;如果争端各方选择的解决争端的程序不同,则争端仅可提交按照附件七组成的仲裁法庭解决;特别仲裁法仅管辖渔业、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海洋科学研究、航行等四类争端。
    ③根据《公约》第1条,“区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
    ④ Joesph Akl, The Sea-bed Disputes Cha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The Ind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7,1997, p.36
    ①《能源宪章条约》第26条第1款。
    ②《能源宪章条约》第26条第2款。
    ③既可适用于双方均为ICSID成员的情况,也可适用于一方为ICSID成员的情况。前者依ICSID协定进行仲裁,后者依ICSID附属规则进行仲裁。
    ④《能源宪章条约》第26条第2、3、4款。
    ⑤《能源宪章条约》第26条第5、6、8款。
    ①但如果在磋商过程中进入该程序,则斡旋、调解和调停期限也相应的延至磋商程序的60天期限。
    ②通过的时间必须保证在报告散发之日起20天以后,此规定旨在给予各成员充足的时间审议专家组报告。
    ③专家组报告在DSB的审议通过采用所谓的“准自动通过”原则,即除非所有专家组成员都反对该报告通过,否则该报告应当被通过。该通过制度又有表述为,只要有一票反对专家组报告不通过,则该报告予以通过。因此,也有把这种通过制度成为“一票通过制度”。
    ④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4页。
    ①详见《谅解》第19条、第24条。
    ②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③即(1)关于解决当事人双方其中一方为非缔约国或费缔约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的调解或仲裁程序;(2)关于解决非直接由投资产生的法律争议的调解或仲裁程序,但器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缔约国或缔约国国民;(3)调查事实的程序。参见中心《关于管理调解、仲裁和调查事实的附加程序》,ICSID/11;http:www.worldbank.org/icsid
    ④用尽当地救济仅可作为仲裁程序开始的前提条件,但仲裁程序本身是排斥寻求东道国当地救济的。
    ⑤这种排除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除非该另一缔约国未履行就该项争端作出的裁决。
    ①六套争端解决机制指第11章的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有关财产权利争端的争端解决机制;第14、20章有关金融部门的争端解决机制;第19章有关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争端解决机制;第20章规定的政府与政府间部长级磋商解决争端机制;北美环境合作协定规定的有关国内环境法的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北美劳工协定规定的有关劳工法的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
    ②事实上,整个NAFTA条文中仅第1118条对磋商和谈判解决争端作出了规定。
    ③ "equal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reciprocity", " due process before an impartial tribunal", Article 1115, NAFTA.
    ④ NAFRA art.1122、1116、1117,转引自梁丹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争端仲裁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⑤前者的适用要求争端缔约方和投资者所属缔约方均为ICSID公约的成员国,否则就只能适用后者。
    ⑥ NAFRA art.1136 (1)。
    ⑦ NAFRA art.1136 (5)。
    ⑧缔约方并不是中国和东盟,而是中国、东盟各成员国共11个国家缔结该协议。这也决定了争端解决的复杂性和实施的困难性。
    ①沈四宝:《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33页。
    ①沈四宝:《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34页。
    ②“协议”指议定书附录1中列举的各项协议以及东盟未来达成的经济合作方面的协议。
    ③具体处理方式由SEOM决定。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参见蔡鹏鸿:《马来西亚和泰国共同开发案》,载《亚太论坛》,1996年第5期。
    ③蔡鹏鸿:《共同开发有争议海域之思考》,载《战略与管理》,1991年第5期。
    ①详见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附录三。
    ②示范协议第23条第2款。
    ①示范协议第23条第3款。
    ①详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第38条。
    ②详见《日本和韩国关于共同开发邻近两国南部大陆架协定》、《帝汶缺口条约》及《关于帝汶海油气资源开发的谅解备忘录》、《关于两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内石油的共同开发示范协议》等。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①约翰 H.杰克逊著,张玉卿译:《GATT/WTO法理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胡晓红:《俄白油气争端解决:权利导向还是规则导向》,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②沈四宝:《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34页。
    ①叶兴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①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治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9页。
    ①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治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叶兴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①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石油与能源法治的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 George Lauriat, Chaos or Cooperation? Fo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anuary 6,1983, p.16.
    ①当然,以最外缘的各岛为点来划定领海,有很多具体的限制,像在基线范围内,水域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在1:1到9:1之间;基线的长度不能超过100海里等。
    ②贾宇:《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6期。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①转引自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①《中国南沙群岛科学考察成果》,菲律宾《联合日报》2002年6月15日,第2版。转引自李金明:《南海波涛——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梁新南:《南海地质矿产资源概况及开发构想》,1996年“南海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
    ③ The Contested Maritime an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 Malaysia, p.297.转引自李金明:《南海波涛——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 Mark J. Valencia, Spratly Solution Still at Sea, The Pacific Review., vol.6, no.2,1993, p164.
    ①张桂红:《中国海洋能源安全与多变国际合作的法律途径》,载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②杨泽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③参见吴志忠:《日本能源安全法律政策对中国的启示》,载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①杨泽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①万霞、宋冬:《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制度——从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思想说开》,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6期,第34页。
    ① H. E. Daly, "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es, Vol.4, 1990, p.2.
    ①详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第38条。
    ①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①此处所称“外国石油公司”主要指参与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的合作国之外的第三国的石油公司,不包括授权共同开发另一当事国的石油公司。
    ② W. Frledmann, Joi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enture, G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1.
    ①参见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 James A. Dobkin & J. A.Burt, Joint Ventures with Internattional Partners,1989.
    ③简单来说,如果甲乙两国对其争议区域石油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甲国授权两个石油公司参与共同开发,乙国仅授权一个石油公司参与共同开发。实践中,一般是甲国授权的两个石油公司共同出资50%的投资金额,共同享有50%的收益,乙国授权的石油公司则独自出资50%的投资金额,享有50%的收益。
    1.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金彭年主编:《国际私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李双元等:《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修光利:《能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J·R·凡奇著:《能源:21世纪的展望》,王乃粒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蔡建国:《东亚区域合作:能源、环境与安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Amos Salvador著:《能源:历史回顾与21世纪展望》,赵政策,胡素云,李小池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2.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13.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4.张秋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挑战与政策分析:世界看中国》,地质版社2007年版。
    15.杜新丽主编:《国际民事诉讼和商事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徐东根:《国际金融法律与实务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 (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戴维·A·迪斯,约瑟夫·S·奈伊合编:《能源和安全》,李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0.张勇:《能源资源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1.于飞:《公序良俗原则研究: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刘笋:《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若干重要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3.陈安主编:《国际投资法的新发展与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的新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蔡鹏鸿:《争议海域共同开发的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6.国际能源署(IEA):《中国在世界上寻求能源安全》,魏铁军等译,地质出版社2000年版。
    27.宋锡祥:《国际私法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徐青:《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国际合作经济评价及决策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9.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主编:《中俄学者关于海洋经济和开发问题合作研究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30.赵理海主编:《当代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31.李金明:《南海烟波—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32.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金永明:《东海问题解决路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4.蔡守秋、何卫东:《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5.高之国、贾宇、张海文主编:《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先波:《合同有效成立比较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郑远民、黄小喜、唐锷:《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8.邓杰:《商事仲裁法理论与实务》,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王翰主编:《当代法学热点问题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乌]阿什拉夫·霍加耶夫:《能源安全与乌中经济合作》,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
    2.余民才:《中日东海油气争端的共同开发解决方案》,,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3.乔兴旺:《中哈油气资源合作国际法保障初步研究》,载《资源科学》2008年第4期。
    4.胡晓红:《俄白油气争端解决:权力导向还是规则导向》,载《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孙永祥:《能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载《国际贸易》2009年第5期。
    6.曾加、王萍丽:《国际能源投资争议的解决机制研究——以<能源宪章条约>为例》,载《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杨泽伟:《国际能源机构法律制度初探——简论国际能源机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8.陈兴华、陈晓景:《中日“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张斌:《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10.[新西兰]克劳斯·鲍斯曼:《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蕴含》,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11.[美]丹尼尔·德茨纳著,叶可新、王艳红译:《石油:祸兮福兮?》,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
    12.叶玉:《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与石油安全》,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13.漆多俊、沈明宇:《国际石油合作模式演变及合作领域扩张》,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6期。
    14.蔡高强、徐徐:《论海洋边界争端与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兼谈中日东海油气争端的解决》,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5.孙安林:《中日合作开发埕北油田及其启示》,载《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 第6期。
    16.邢玉春:《能源开发对里海地区安全的影响》,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
    117.杜萱:《中国关于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的主要法律规定》,载《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8.付庆云:《委内瑞拉油气资源和相关法律》,载《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12期。
    19.李玉顺,樊利钧,郑德鹏:《土库曼斯坦油气投资环境与合作对策研究》,载《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8期。
    20.丁佩华:《中亚能源开发及与中国的合作》,载《经济世界》2003年第4期。
    21.吴智,刘程:《“走出去”战略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法律防范》,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2.史听:《对外承包工程与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化经营》,载《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4期。
    23.邓鸣放:《与欧美两家大石油公司合作的经验和体会》,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8期。
    24.周大伟:《论合作开发合同》,载《法律科学》1989年2期。
    25.何付:《我国陆上石油对外合作模式介绍》,载《国际石油经济》,1992年第2期。
    26.梁执立:《入世的法律准备——对修订<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思考》,载《中国石油石化》2001年第12期。
    27.杨光海:《东盟处理内部争端的原则、渠道和方式》,载《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3期。
    28.邓伟:《对外合作油气合同谈判应注意的问题》,载《天然气技术》2009年第5期。
    29.蔡鹏鸿:《中日东海争议现状与共同开发前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
    30.王灵碧:《国际石油合同中的风险与对策》,载《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第5期。
    31.张辉:《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容和特点》,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2.贾宇:《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33.麻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之探讨》,载《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
    34.王秀英:《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法律分析——兼谈中日东海共同开发构想》,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35.孔艳杰、隋舵:《海峡两岸合作开发东海、南海油气资源探析》,在《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1. Kenneth J. Vandevelde,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Vol.36,1998
    2. Report to the Development Committee on the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Treatme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report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Forth-Six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July 23,1992, ICSID Review-Foreign Investment Law Journal, Vol.7, Fall 1992
    3. Thomas W. Waeld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under the 1994 Energy Charter Treaty: Legal Negotiat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within Western and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29, October 1995
    4. Oliver Morrissey & Yogesh Rai, The GATT 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Impl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and Study
    5. Pami Aalto. The EU-Russian energy dialogue:Europe's future energy security.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8.
    6. T. Elspeth. Energy conservation in east asia:towards greater energy security. World scientific series on energy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7.
    7. Peter Duncanson Cameron. Competition in energy markets:law and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8. United Nations. Emerging global energy security risks. ECE energy series; no.36
    9. the UNCTAD secretariat. Adjusting to recent changes in the energy sector [microform]: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LexisNexis Academic & Library Solutions,2007.
    10. Michael Wesley. Energy security in Asia. Routledge security in Asia-Pacific series, 4.
    11. Sean Kay.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quest for power and the search for peace. Rowman & Littlefield,2006.
    12. Douglas F. Barnes Krutilla, and William F. Hyde. The urban household energy transition: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Energy Sector Management Assistance Program, c2005.
    13. David G. and Thomas C. Hell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wer sector reform:the experiences of five major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4. Han Qia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conductivity and system analysis. Thesis (Ph.D.)-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3.
    15. Donald N. Zillman. Beyond the carbon economy:energy law in tran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6. Benjamin Smith. Hard times in the lands of plenty:oil politics in Iran and Indonesi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
    17. Hossein Askari. Middle East oil exporters:what happen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 c2006.
    18. Barry Barton.Regulating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2006.
    19. Thomas S. Ahlbrandt. Global resource estimates from total petroleum system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c2005.
    20. Paul Ganster and David E. Lorey. Borders and border politic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The world beat series; no.5.
    21. Benn Eif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n oil-export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Africa Regional Office, Office of the Chief Economist,2002.
    22. Nikola Spatafora and Andrew Warner.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terms-of-trade shocks:the case of oil-export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alysis and Prospects Division, [1995]
    23. Steven A. Tedesco. Surface geochemistry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Chapman & Hall, c1995
    24. Ian Lerche. Oil exploration:basin analysis and economics. Academic Press, c1992.
    25. Lan Wu. The choice of petroleum contract types. Thesis (Ph.D.)-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90.
    26. Maurice Girgis. Industrial progress in small oil-exporting countries:the prospect for Kuwai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Essex, England:Longman,1984.
    27. Norman J. Hyne. Geology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New York:McGraw-Hill, c1984.
    28. Jahangir Amuzegar. Oil export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83]
    29. George W. Ray, Law Governing Contracts Between States and Foreign Nationals, in Selected Reading on Protection by Law of Private Foreign Investment, The Southwestern Legal Foundation(1964),
    30. Norbet Horn, Adaptation and Renegotiation Contrac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1985)
    31. Martin Bartels:Contractual Adapt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1985),
    32. Raymond F. Mikesell, Petroleum Company Operations and Agreement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1984)
    33. Kamal Hossain, Law and Policy in Petroleum Development, 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1979)
    34. Wason Willrich etc., Energy and World Politics, The Free Press,1975.
    35. Gregory F. Treverton, Energy and Security, Gower Publisher Company Limited, 1980.
    36. Ian Wybrew-Bond and Jonathan Stern ed, Natural Gas in Asia:the Challenges of Growth in China, India, Japan and Kore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7. Philip Andrews-Speed etc.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Ne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8. Hazel Fox. Joint Development of Common Offshore Oil and Gas Deposits.'Mere State Practice or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JIL, vol.93.1999.
    39. Zhiguo Gao. The Legal Concept an Aspects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In:Ocean Yearbook 13.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40. Rainer Lagoni. Oil and Gas Deposits across National Frontiers, AJIL, vol.73. 1979.
    41. Nguyen Hong Thao. Joint Development in the Gulf of Thailand. 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1999.
    42. Valencia M J, Miyoshi M. Southeast Asian Seas:Joint Development of Hyfrocarbons in Overlapping Claims Area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1986.
    43. Ian Gault. The Frigg Gas Field:Exploit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Crossboundary Petroleum Field. Marine Policy,1979.
    44. Masahiro Miyoshi. The Basic Concept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strarine and Coastal Law,1999
    45. Ma Ying-jeiu. Legal Problems of Seabed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Baltimore,1984.
    46. Mark J Valencia. Pacific Ocean Boundary Problems:Status and Solution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1991.
    47. Danniel Johnsto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Fiscal System and Production Contracts, Pennwell Publishing Company,1994.
    48. Edition Eugene O. Kuntz, Forms Manual to Accompany Cases and Materials on Oil and Gas Law 2th,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49. B. Ramadan, Abdulrazag Y. Zekri, "Development of a Petroleum Contractual Strategy Model", p20, October,2003.
    50. G. K Kellas, Susan Hodgshon, "Risk Sharing i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ntracts", p.9, June,1994.
    51. Thomas Walde, "New Developments in Petroleum Investment Contracts", p.28, April,1992.
    52. Daniele Barberis, Negotiating Mining Agreement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53. Gordon MacKerron,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Experience:Markets, Reg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London,2000.
    54. Barry Barton etc. ed., Energy Security:Managing Risk in a Dynamic Legal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55. Thomas Wakd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Law Disciplines, Rules and Treaties in Reducing the Political and Regulatory Risk for Private Infr 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vailable at http://www.dund ee.ac.uk/cepmlp/journal/html/vol5/article5-5.html,1999.
    56. Kishor Uprety, "Transboundary Energy Security", Journal of Energy & Natural Resources Law. Vol.20, No.4,2002.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