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香港的外来移民构成了香港城市人口的绝对主体部分。香港在近代时期的城市发展与香港的外来移民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尝试对1841年至1941年期间,香港的主要外来移民运动进行纵向梳理,复原移民路线,分析不同时期的移民类型和移民动因;同时对近代香港外来移民的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做横向分析。
     基于人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原动力这一点,本文分析了近代香港外来移民对香港城市港口的发展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形成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及城市工商业巾心的分布与外来移民分布的关系;同时,文章对近代香港外来移民对香港的城市文化的塑造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外来移民对近代香港语言文化的影响、近代香港宗教建筑的分布与外来移民聚居点分布的关系、近代香港外来移民在香港城市教育文化的发展和香港独具特色的地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等。
The Hong Kong's immigrants in modern times constituent the main part of the Hong Kong city's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ng Kong Cit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se immigrant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 Hong Kong's immigrants in modern times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 as well. The diachronic study covers the migratory movements between the year 1841 and 1941, recovering their migration routes, analyzing the types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immigrants. The synchronic study includes the demography 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is thesis also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ng Kong City's development and its immigrants. On one hand, the immigrants motiv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ports and its transport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city'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ent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ong Kong's immigrants in modern times shaped the culture of the city, especially its diversified language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its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unique place name culture.
引文
1葛剑雄主编,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1葛剑雄主编,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53页。
    1(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34页。
    2(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35-2636页。
    3http://zh.wikipesia.org/zh-cn/卢亭。
    4 http://zh.wikipedia.org/zh-cn/卢亭。另外胡阿祥:《5000年来香港人口的变迁》(载于紫金岁月1997年第1期)中也提到这一点,“东晋末年有卢循起义军余部之退守、定居大屿山,至今大屿山仍有地名唤作‘卢亭’
    3(清)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仙释>,《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994-995页。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第六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62页。
    1隆兴元年(1163年),由于“官富场”的产盐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废置并并入另一个官方盐场“叠福场”(位于今沙头角东北、大鹏湾西南)。后来因“官富场”产盐量回升,于是再度恢复设置。元朝时期,“官富场”被改为“官富巡司”,于明朝时则被改为“官富巡检司”,设有巡检及司吏各一,并驻弓兵50名,以打击贩卖私盐。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位于台湾的郑成功政权,因此实行迁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内地迁界50里,盐场亦因而被废置。虽然迁界令于康熙八年(1669年)取消,但由于迁来的居民不熟煮盐,盐场无法恢复昔日的规模,其后最终也被废置。
    2《锦田邓氏族谱》,手抄影印本,香港大学图书馆藏,出版年代缺。
    3(清)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流寓>,《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993页。
    4(清)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卷四<山水略>,《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699页.
    1《香港新界金钱村侯氏族谱》,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香港大学图书馆藏。
    2(清)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流寓>,《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993页。
    3《廖氏族谱》,香港中文大学创办香港历史与社会网站http://elearn9.itsc.cuhk.edu.hk/history/node/4285。
    4胡阿祥:《5000年来香港人口的变迁》,载于《紫金岁月》1997年第1期。
    1(清)靳文谟:《康熙新安县志》,卷六<田赋志·户口>,《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335页。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第29页。
    2资料来源:胡阿祥《5000年来香港人口的变迁》,《紫金岁月》1997年第1期。
    1(清)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卷八<经政略经政一>,《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802-803页。
    1数据来源于1841年5月15日的《香港政府宪报》(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但又有一说为5650人。有学者认为1841年香港的人口统计中赤柱的2,000人应该是200人之误;因此总人数当为5,650人,参见:王宏志,2000:131-33。
    2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841-1930, Hong Kong:Noronha & Company, government printers,1932。
    31849年3月5日,澳门总督亚马留利用中、英两国因外国人进入广州城问题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机,在澳门发布告示,封闭中国设在澳门的海关。并下令中国海关自即日起不得向葡萄牙和其他外国商船征收关税.8月22日,亚马留又公开扬言要立即禁止香山县丞在澳门行使职权。不过,当天傍晚,祖坟被亚马留捣毁的尤田村青年沈志亮等7人将亚马留刺死在关闸附近,连首级和独臂都被砍下。
    1根据1845年6月香港华民政务司首次发表人口调查报告的内容,1845年香港1043位外籍人士当中595人为欧美籍,362人为印度籍。
    2 Fortune. Robert:A Memoir of Mrs. Herietta Shuck:the First American Female Missionary to China, London: Murray,1952, page178-183.
    1 Obituary Notice of Mrs Shuck, Chinese Repository,14th January,1845.
    2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北京:朝华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3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北京:朝华出版社2007年,第15-34页。
    4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01年,第171页。
    1(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2《知新报(一)》,第二十八册,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一,澳门:澳门基金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第311页。
    1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941), page50-55.(此书为香港ZBW电台的广播稿集,出版社和年份不详。)
    2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第121-122页。
    3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第121-122页。
    4J.M.白乐贾:《香港与澳门》,香港:格拉费科出版社1960年,第65页。
    5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第121页。
    1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15.
    2刘义章,黄文江:《香港社会与文化史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2002年,第1页。
    3刘义章,黄文江:《香港社会与文化史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2002年,第17页。
    1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5th May,1841.
    1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841-1930, Hong Kong:Noronha & Company, government printers,1932.表中括号内的数字5650是7450人的有一说法,具体本文第21页的注释1。
    1英国殖民地部档案,C.0.13/I,1844年第16号法例,马沅编:《香港法例汇编》,香港:华侨日报1936年.第262-269页。
    2张振江:《早期香港华人流出地试析》,《南方人口》2008年第1期。
    3萧国健:《香港历史与社会》,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第69页。
    1萧国健:《香港历史与社会》,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第60页。
    2罗香林:《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载《食货半月刊》1卷9期。
    3萧国健:《香港历史与社会》,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第70页;五华石业http://baike.baidu.com/view/254630.htm
    4萧国健:《香港历史与社会》,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第59页。
    1《义律晓示》,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东京: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110页。
    2(日)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东京: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288页。
    1《英咭唎说》,1841年,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东京: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269页。
    2 Norton-Kyshe:The History of the Laws and Courts of Hong Kong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1898, Hong Kong:Vetch and Lee.1971.Vol Ⅰ, page 29.
    3 Chinese Repository,12th May,1843.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23th March,1843.
    4 Eitel. E. J.:Europe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 Taibei: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1968, page 239.
    1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香港人口普查报告。
    2(清)周之贞等修,周朝槐等纂,《顺德县续志》,民国十七年,戴府志。
    1(清)彭君穀修,(清)钟应元,(清)李星辉纂,《新会县续志》,卷十<事畧>,同治九年刻本,第1页。
    2(清)郑荣等修,(清)桂坫等篆,卷二<舆地畧>,宣统二年刻本,第60页。
    3(日)益头俊次郎,《欧行记》,大塚武松编《欧行记(一)》,《遣外史节日记籑集第三》,日本史籍协会1930年,第129页。
    1《清实录(45)穆宗毅皇帝实录(一)》,卷四十,同治元年闰八月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88页。
    2《清实录(47)穆宗毅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一十四,同治三年九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42页。
    3《清实录(47)穆宗毅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二十五,同治三年十二月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44页。
    4(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5(清)蔡垚燨修,(清)谭鑣纂,《新会县乡土志》,卷三<兵事>,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1《清实录(44)文宗显皇帝实录(五)》,卷三百一十二,咸丰十年三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75页。
    2《申报》,1873年1月6日,第3-4版。
    3《申报》,1873年1月23日,第2版。
    4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0页。
    1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 London:Collins,1949. page 96.
    1http://zh.wikipedia.org/zh-cn/义和团。
    2(日)佐原笃介:《拳事杂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71页。
    3(日)佐原笃介:《拳事杂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89页。
    1柴萼:《庚辛纪事》,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一册),第305页。
    1张晓辉:《香港华商史》,香港明报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2学海书楼http://baike.baidu.com/view/5068419.htm;
    广州文史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68/200809/t20080910_7148.htm
    1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 London:Collins.1949, page94.
    2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 London:Collins,1949, page94.
    3《星岛日报》,民国27年8月30日。
    4The Hongkong Daily Press,24th July,1938.
    5蔡荣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学(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6《星岛日报》,民国27年11月21日。
    1《申报》,1939年3月20日。
    2邓开颂,陆晓敏编:《粤港澳近代关系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3页。
    1(日)矢野龙溪在1884年在《邮便报知新闻》上以《矢野文雄通报》为题发表了有关香港部分的记述,后被筑摩书房的《明治文学全集(15)·矢野龙溪集》录入。据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85-186页。
    1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71年5月6日,第196页。
    2美国1843年开始在香港设立领事馆,先后选址雪厂街、汇丰银行大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迁往现址中环花园道,是一幢独立的大楼。日本于1873年在香港设立驻港领事馆。
    3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2, page37.
    4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15.
    1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49-50.
    1《锦田邓氏族谱》,手抄影印本,香港大学图书馆藏,出版年代缺。
    2《香港新界金钱村侯氏族谱》,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香港大学图书馆藏。
    3(清)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流寓>,《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993页。
    4《廖氏族谱》,香港中文大学创办香港历史与社会网站http://elearn9.itsc.cuhk.edu.hk/history/node/4285。
    5刘镇发:《香港客家人的源流》,刘义章编《香港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1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 June 20,1897.
    1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1937-1939, Population and Births and Deaths.
    2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 June 20,1887。
    1 Ching, M.B.:Ethnic or Territorial, Liu&Faure, eds.:Unity and diversity,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6, page 57.
    2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31, No.5, page129。
    1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 Stephan Thernstorm: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p648.
    3廖杨:《港澳台族群与社会文化研究》,北京:巾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6页。
    4廖杨:《港澳台族群与社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谢愤生,卢维亚:《香港渔民概况》,香港:中国渔民协进会1939年,第9页。又据近人刘锡藩所著的《领表记蛮》中对疍民的描述可供参考,兹录如下:疍人服食一切,与齐民相类,唯以舟为家,往来鸥波烟水间,渡客运货,捕鱼经商以营谋,生活则异于汉人……此族之由来,说者不一其词,或谓‘秦遣屠雎将五军临越,肆行残暴,越人不服,乃逃至江海业薄间,业渔以活,久而为蛮……或又谓疍人为‘色目人种,元亡后,汉人逐之江海中,不准登岸’……)(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即外国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也是元朝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一切非蒙古、汉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传统的说法认为,在元代的社会阶层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郑和祖先)率领千骑迎降;太祖以「赛典赤」称呼。元朝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禄,钜贾大贾。
    2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香港人口普查报告。
    31897年的人口普查报告中显示这里的5532人包括英国人2213人,德国人292人,美国人174人,法国人112人,西班牙人104人。
    1(法)J. Chailley-Bert著,(英)Arthur Baring Brabant译:The colonization of indo-China, London:Archibald Constable & Co.1894, page 89。
    2《镜海丛报》,1894年10月17日。
    3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4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1(日)教学参议部编籑:《清国巡游志》,载《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十四卷,人文科学书房,1997年,第131页。
    2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年, No.17,第103(40)页。
    3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97年8月14日。
    4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1.
    1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2.
    2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4.
    3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4.
    4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4.
    1J.P.白乐贾:《香港的葡萄牙先驱者—在九龙的园艺试验》(J.P.Braga,Portuguese Pioneers of Hong Kong-Horticultural Experiments at Kowloon.),《澳门评论》1930年出版,第10-15页,刘蜀永《从港澳关系看葡语世界的影响》,澳门—葡语世界2003学术研讨会,澳门,2003年9月。
    1J.M.白乐贾:《香港与澳门》,香港:格拉费科出版社1960年,第66-67页。
    1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2, page 25-26.
    2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2, page 23-24.
    3 Moges, Alfred, Marquis de.:Recollections of Baron Gros's embassy to China and Japan in 1857-58. London:Richard Griffin,1860,page80.
    1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 30.
    2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 31-32.
    3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 33.
    1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11页。
    2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8页。
    3数据来源:《大日本统治年鉴》,陈湛颐《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男女比例是笔者根据原有男女人数计算得到。
    1 (日)石川达三:《最近南美事情》(6),中公文库1981年,第132页。
    1陈湛颐:《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21页。
    2(日)金子光晴:《髑髅杯》,载《金子光晴全集》第七卷,中央公社论1975年,第141页。
    3(日)金子光晴:《髑髅杯》,载《金子光晴全集》第七卷,中央公社论1975年,第141页。
    4(日)井口丑二:《世界一周实记》,经济杂志社1904年,第18页。
    5陈湛颐等:《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第14页。
    6陈湛颐编译:《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201页。
    7陈湛颐等:《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第76页。
    1(日)奥田乙治郎:《明治初年在香港的日本人》中附录部分。由作者召集的老香港座谈会(第二次)的记录,一些与会者对当时日本俱乐部的回忆。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21页。
    2(日)乃木希典:《乃木大将渡欧日志》,载于《乃木希典全集》,国书刊行会1995年,第230页。
    3(日)藤田一郎:《香港往事谈》,载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广告部编《香港: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特辑号》,1981年,第76页。
    4日本工商会议所于1937年6月30日在皇后大道中9号成立,有41家商店加入;日本人商兴社于1915年2月在香港成立。
    5店铺开于1872年10月位于中环大街54号,以售卖漆器、妇女用品为主。1877年10月因经营困难结业。
    6表中各公司在香港开设分店的时间和地点来源于于陈湛颐的《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和《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两书中收录的近代过港的日本人的相关回忆。
    1杂货店中比较有名的有日下部商店、西山商店等。
    2家私店有1884年开业的皇后大道的洛兴号家私店
    3照相馆中比较有名的是梅屋庄吉1894年在中环大马力8号开设的摄影馆。参见(日)奥田乙治郎:《明治初年在香港的日本人》中附录部分。由作者召集的老香港座谈会(第二次)的记录,一些与会者对当时日本俱乐部的回忆。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16页。
    4据载,在二十世纪初,香港九龙船坞附近有家日本玻璃厂。出处同上。
    5日人在香港开了很多的餐馆和旅馆。其中最有名的餐馆有野村餐馆和清风楼,旅馆有东洋馆、松原旅馆等。参见(日)奥田乙治郎:《明治初年在香港的日本人》中附录部分。由作者召集的老香港座谈会(第二次)的记录,一些与会者对当时日本俱乐部的回忆。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26-527页。
    s据载,当时在香港从事纹身业的只有日本人,纹身师富有野间、梅本等。出处同上
    7(日)奥田乙治郎:《明治初年在香港的日本人》中附录部分。由作者召集的老香港座谈会(第二次)的记录,一些与会者对当时日本俱乐部的回忆。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22页。
    8(日)藤田一郎:《香港往事谈》,载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广告部编《香港: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特辑号》,1981年,第78页。
    9(日)奥田乙治郎:《明治初年在香港的日本人》中附录部分。由作者召集的老香港座谈会(第二次)的记录,一些与会者对当时日本俱乐部的回忆。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23-524页。
    10(日)藤田一郎:《香港往事谈》,载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广告部编《香港: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特辑号》,1981年,第77页。
    1 (日)藤田一郎:《香港往事谈》,载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广告部编《香港: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特辑号》,1981年,第75页。
    2陈湛颐:(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第78页。
    4(日)藤田一郎:《香港往事谈》,载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广告部编《香港: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特辑号》,1981年,第78页。
    4(日)村冈伊平治:《村冈伊平治自传》,讲坛社文库1987年,第264-266页。村冈伊平治是明治末期在南洋从事贩卖妇女的人贩子。他1906-1907年间第二次抵达香港调解当时香港日本黑帮的纠纷,因此他的自传对这一部分事件有详细的记录。同时期抵港的日本小说家有岛武郎也在他的《观思录》(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2页)巾提到香港彼时发生了日本人凶杀案,因此警察对日本人的盘查比较严格。
    1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atte,1841年5月15日。
    2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41.
    3表中数据来源于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年。
    1谢愤生,卢维亚:《香港渔民概况》,香港:中国渔民协进会1939年,第23页。
    2谢愤生,卢维亚:《香港渔民概况》,香港:中国渔民协进会1939年,第25页。
    3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出版2009年,第34页。
    4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l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London:G. Allen.1902, page 85.
    5(日)名村五八郎:《美行日记》(1860年9月10日日记),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 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82页。
    1(日)市川渡:《尾蝇欧行漫录》(1862年2月8日日记),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08页。
    2(日)岩松太郎:《航海日记》,载(日)大塚武松编《遣外史节日记籑集》,日本史籍协会1930年,第363页。
    3 Munn. C.C.:Anglo-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ento,1998, page218.
    1张振江:《试论早期香港华籍族群的语言竞争与选择》,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Smith, C.T.:Chinese Christians, HongKong: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5, page 125-126.
    3Lethbridge, H.:Hong Kong. Hong Kong: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8, page 81-84.
    1《廖氏族谱》,香港中文大学创办香港历史与社会网站http://elearn9.itsc.cuhk.edu.hk/history/node/4285。
    2林国平:《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3张振江:《早期香港华人流出地试析》.载于《南方人口》2008年第1期。
    4香港开埠后,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当时部份中国南部的货物会经香港运到北部,反之亦然,从事这种业务的商行便被称为南北行。由于南北行聚集在上环文咸东街与文咸西街,南北行也成为该处的地名。
    5(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6(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1(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2(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3林国平等主编:《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5林国平等主编:《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291-292页。
    5张振江:《试论早期香港华籍族群的语言竞争与选择》,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陈少斌:《几代潮商一种情怀》(2007年6月29日):http://finance.qq.com/a/20070629/000340.htm
    7 Smith, C.T.:Chinese Christians. 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page113.
    1 Mak. L.F.:The dynamics of Chinese dialectgroups in early Malaya. Singapore:Singapore Society of Asian Studies,1995:97-8.
    1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5.
    2 The German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and Hong Kong:supplement to the Canton Daily Sun,Canton:National Publishers,1934, page 24.
    1 The German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and Hong Kong:supplement to the Canton Daily Sun,Canton:National Publishers,1934, page 75.
    2The German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and Hong Kong:supplement to the Canton Daily Sun,Canton:National Publishers,1934.page 65.
    3陈湛颐编译:《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0页。
    4(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403页。
    1(日)玉蟲左大夫:《航美日录》,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62页。
    2(日)益头俊次郎:《美行航海日记(三)》,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88页。
    3Tarrant, William:The Hong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1846, Hong Kong:Office of the China Mail,1846.
    4萧国健:《大埔风物志》,大埔区议会2007年,第31页。
    1萧国健:《大埔风物志》,香港:大埔区议会2007年,第31页。
    2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00, page171.
    1 (日)松井茂:《东洋警察见闻录》,警察协会出版社1901年,第16-18页。
    2(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3(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4(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1Tarrant. William:The Hong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1846, Hong Kong:Office of the China Mail,1846.
    1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London:G. Allen,1902. page97.
    2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London:G. Allen,1902. page 97.
    3 Scherzer, Karl, Ritter von:Narrative of the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globe by the Austrian frigate Novara, London:Saunders, Otlcy, and Co.,1862, page363.
    4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London:G. Allen,1902. page95-97. Scherzer, Karl. Ritter von:Narrative of the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globe by the Austrian frigate Novara. London:Saunders, Otley, and Co.,1862, page362.
    5《东航纪闻》(卷三)弥市漂流记,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22页。
    6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7鲁言:《香港掌故》第二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1鲁言:《香港掌故》第二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2石川达三的《最近南美事情》(6),中公文库1981年,第132页。
    3(口)奥田乙治郎编:《明治初年在港的日本人》,台湾总督府热带产业调查会1937年,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218页。
    4(日)井口丑二,《世界一周实记》,经济杂志社,1904年,第37页。
    5(日)坪谷善四郎:《南清游记》,载《海外行脚》,东京:博文馆1911年,第226-227页。
    6(日)坪谷善四郎:《南清游记》,载《海外行脚》,东京:博文馆1911年,第227页。
    1(日)德富苏峯:《香港三天》,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232-233页。
    2《香港政府宪报》(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71年第17卷第18号,第199页:1877年第23卷第9号,第85页:1881年第27卷第24号,第441页;1891年第37卷第38号,第766页。
    1(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9页。
    2陈荆淮:《《香港潮商经济发展略述》,载《潮商俊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3郑宏泰等:《香港米业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1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15.
    2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17.
    3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23.
    4(日)稻垣达郎编:《明治文学全集(15)矢野龙溪集》,东京:筑摩书房1970年,第284页。
    5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38-40.
    1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2.
    1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73年2月15日,第55页。
    1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 No.103, page12-13.
    2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2, page 27.
    1 K.N.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ge 27.
    2 Mr.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 53.
    1陈湛颐编译:《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第557页。
    2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54年3月11口。
    3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71年5月6日,第196页。
    4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81年6月11日,第437页。
    5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01, No.39,第8页。
    6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91年8月22日,第749页。
    7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21, No.15,第172-173页。
    1数据来源于1851年的香港人口统计。
    21903年,“香港政府在宪报颁布法令界定维多利亚城范围,并竖立界石标明范围。界石约高一米,上面刻有'City ofVictoria 1903'的字样,它们分别位于坚尼地城西宁街坚尼地城临时游乐场内、克顿道近宝珊道、薄扶林道近摩星岭道的行人隧道入口、宝云道近司徒拔道、旧山顶道近地利根德里山边,及黄泥涌道圣保禄学校对面停车场行人路”(http://www.amo.gov.hk/yfoh/b5/victoria_city.php)。
    1张振江:《香港开埠初期的华籍族群与族群关系》.载周大鸣、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新视野》.香港: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
    2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 No.103, page18-19。
    1谢愤生:《香港渔民概况》,香港:中国渔民协进会1939年,第6页。
    2谢愤生:《香港渔民报告》,香港:中国渔民协进会1939年,第1页:。
    1「美」施坚雅:《中文版前言》,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页。
    1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 No.103, page51-53.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129-131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129-131页。
    2《镜海从报》,1894年11月7日。
    3鲁言:《香港娼门沧桑》,《香港掌故》第二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1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54年3月11日。
    2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71年5月6日,第196页。
    3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81年6月11日,第437页。
    4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01, No.39,第8页。
    5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21, No.15,第172-173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124页。
    1Hong Kong Administration Report,1938, page6.
    1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841年5月15日。香港官方第一次人口普查记录。,准确数字是7450人。
    2数据来源:陈康棣《香港人口地理》,载于《经济地理》1986年第1期,文中具体数据是1639357人,作者注明是非官方人口统计数据。
    3[美]施坚雅:《十九世纪巾国的地区城市化》,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巾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256页。
    4「美」施坚雅:《中文版前言》,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3页。
    1《东航纪闻》卷三(漂流始末·弥市漂流记),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21-22页。
    2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3, page 5.
    1 Morse, H.B.,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43, London,1929, Vol.Ⅳ, page 2.
    2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3, page 13.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14.
    4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17.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19.
    2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19.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pagel8.
    2陈宁生等编:《香港和怡和洋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5页。怡和洋行的这座仓库一直用到1923年;位于东南角的总店用到1864年,后来迁至香港市中心的地方,原来的建筑改为普通食堂了,1923年,东南角的旧址出售。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5.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5.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80页。
    2《清实录(38)宣宗成皇帝实录(六)》,三百五十二卷,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3页。
    3《清实录(38)宣宗成皇帝实录(六)》,三百五十三卷,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71页。
    1(日)玉蟲左太夫:《航美日录》1860年9月11日,《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54页。
    2(日)柳川兼三郎:《航海日记》1860年9月10日《口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75页。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4.
    4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2003年,第24页。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44.
    2(清)陈鏸勋著:《香港杂记》(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3《吕宋国漂流记》,转引自《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4页。
    4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5.
    5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5.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3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3蔡荣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学(中国)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第111页。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1.
    2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1.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1.
    4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1.
    5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1.
    1 Final Report of the Praya East Reclamation,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31.
    2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7rth September.1934. No.686.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8th July,1927, No.413.
    4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41.
    5《申报》,1875年4月19日,第1版。
    1数据来源于1841年和1847年香港政府人口普查报告。
    2陈宁生等编:《香港和怡和洋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5页。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7.
    4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7.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8.
    2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9.
    3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1841-1930,3rd edition, Noronha & Co., Government Printers,1932.
    1 Pennell, W. V., History of Hong Kong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1861-1961,Hong Kong,1961.page 2.
    2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31.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31.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31.
    2(日)一色生:《台湾、中国、东北、朝鲜视察》(21),载于《东京时事新闻》1912年10月9日,转引自陈湛颐:《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5年。
    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24.
    1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38.
    1(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巾原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3(清)陈鏸勋:《香港杂记(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4(清)陈鏸勋:《香港杂记(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3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1(日)一色生:《台湾、中国、东北、朝鲜视察》(23),载于《东京时事新闻》1912年10月11日。
    2(日)一色生:《台湾、中国、东北、朝鲜视察》(23),载于《东京时事新闻》1912年10月11日。
    3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67-68页。
    2 http://www.hudong.com/wiki/天星小轮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03.
    4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 census report,1903.
    5维多利亚港http://baike.baidu.com/view/39143.htm
    6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3, page 45.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
    2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29.
    3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30.
    4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129.
    1 Cheng Po-hun & Toong Po-ming, A Century of Kowloon Roads and Streets,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3, page 16.
    2 Cheng Po-hun & Toong Po-ming, A Century of Kowloon Roads and Streets,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3, page 29.
    3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92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92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80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80-81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81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92页。
    1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第92页。
    1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Tribune,1856-60. London:G. Allen,1902,page 88.
    2(日)柳川兼三郎:《航海日记》1860年9月12日,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85页。
    3(日)森田冈太郎:《美行日记6》1860年9月12日,陈湛颐《口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85页。
    4(日)野泽郁太:《遣欧使节航海目录》1862年1月7日,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16页。
    5(日)松井茂:《东洋警察见闻录》,警察协会出版社1901年,第24页。
    6(日)松井茂:《东洋警察见闻录》,警察协会出版社1901年,第24页。
    7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39页。
    1(日)野泽郁太:《遣欧使节航海日录》1862年1月7日,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16页。
    2(日)松井茂:《东洋警察见闻录》,警察协会出版社1901年,第24页。
    3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140-141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1(日)井口丑二:《世界一周实记》,经济杂志社1904年,第20页。
    2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31.
    1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Trade Returns,1918/1919.
    2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32-133.
    1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34.
    2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34.
    5《申报》,1874年4月13日,第二版。
    4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page 134.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340页。
    2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340页。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342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3杨国雄的《香港早期百货公司是怎样的?》,载于鲁言等著《香港掌故》(第七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年,第113-125页。
    4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2009年,第60页。
    5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
    6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211-116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16-120页。
    1鲁言:《西餐东传及香港早期的西餐馆》,《香港掌故(五)》,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年,第182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27-128页。
    3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巾原出版社1982年,第128-129页。
    4(清)陈鏸勋:《香港杂记(外二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5(日)野泽郁太:《遣欧使节航海目录》,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15页。
    6陈湛颐:《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第111页;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77页。
    1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Tribune.1856-60.London:G. Allen,1902, page166.
    2《镜海丛报》,1894年11月14日。
    3《镜海从报》,1894年11月21日.
    1(清)陈穗勋:《香港杂记(外二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2(清)陈穗勋:《香港杂记(外二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3 Cheng Po-hun & Toong Po-ming, A Century of Kowloon Roads and Streets.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3, page 20.
    1 Cheng Po-hun & Toong Po-ming. A Century of Kowloon Roads and Streets.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3, page 28.
    2Cheng Po-hun & Toong Po-ming, A Century of Kowloon Roads and Streets.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3, page 36.
    3该市场1979年关闭,后来成为邮局,警署用地和商业工厂直销处,直至1999年消失.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218页。
    2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218页。
    3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第219页。
    4萧国健:《大埔风物志》,大埔区议会2007年,第16页。
    5刘智鹏:《屯门风物志》,屯门区议会2003年,第92页。
    1政协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工商经济史料》,广东文史资料第36辑。广州:政协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第24-41页。
    2(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3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出版2003年,第22-23页。
    4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出版2003年,第26页。
    5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129-131页。
    1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出版2003年,第20-37页。
    2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85页。
    3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4《镜海丛报》,1894年11月7日:香港对海红勘火柴局为商人吴某所创,九月三十日失慎,全间烧毁,计损坏机器等物值银三千元,焚去火柴值三千元,房屋值银七百两,未买保险。
    5政协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工商经济史料》,广东文史资料第36辑,广州:政协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第50-51页。
    1(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2蔡荣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学(巾国)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第107页。
    1《镜海丛报》,1895年1月16日。
    2《镜海从报》,1895年4月17日。
    3郑宏泰等:《香港米业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第67页。
    1李培德:《香港史研究书目题解》,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第29页。
    1混合语,又称皮钦语(pigin),是指两种或几种语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混杂语言。洋泾浜语在一定条件下,被社会采用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有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混合语就会在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口巾扎根,并且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地丰富发展起来,最后变得和其他语言一样完备。
    2(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405页。
    1《晋书(卷一百)》提到过东晋卢循起义的余部曾定居大屿山;《舆地纪胜》提到南汉王朝在今香港境内设盐场,由此招来工人。详细内容可参照本文第一章第一节的香港前代的移民活动记载。
    2《锦田邓氏族谱》,影印手抄本,香港大学图书馆藏,出版者缺。
    3刘义章主编:《香港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1张一兵:《深圳古代简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87-189页。
    2陈永海:《作为巾国国族事业的客家言说---从香港看近代客家文化认同性质的变迁》,载于刘义章编《香港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27页。
    3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 No.17.(香港政府1911年的人口统计报告)
    4研究香港客家话学者和成果主要有周柏胜、刘镇发:《香港客家话向粤语转移的因素和趋势》,载于《方言》1998年第3期:刘镇发:《香港的客家话》,刘义章编《香港客家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126页;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载于《方言》1990年第2期等。
    1刘镇发:《香港原居民客家话---一个消失巾的声音》,香港: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04年,第84页。
    2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1911,No.17. (香港政府1911年的人口统计报告)
    1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enary Commemorative Talks 1841-1941:the collection of the broadcast "talks" from the Hong Kong studio of ZBW, page55.
    1 Zhang, Zhenjiang:Language and society in early Hong Kong (1841~1884) [D]. Ph. D. thesi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Hong Kong University,2003, chapter 5.
    1张振江:《粤港澳语言关系》,许锡辉、李萍编《粤港澳文化互动关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Tribune,1856-60 London:G. Allen,1902, page 89-90.
    3(日)市川渡:《尾蝇欧行漫录》,转印自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11页。
    1周振鹤研究洋泾浜英语文本的作品有《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载于《读书》1996年第3期;《<红毛番话>索解》,载于《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等。
    1China Repository 15th Feburary.1846.
    2(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374页。
    3(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375页。
    4森田冈太郎:《美行日记》(六),载于《万延元年遣美使节史料集成》第一卷,风间书房出版1961年,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497-501页,第512页。
    1黄光域编:《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8-779页。
    2陈湛颐等:《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第78页。又有一说是1907年9月1日创刊。
    3陈湛颐等:《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第99页。
    4霍启昌:《香港与近代中国》,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第53-56页。
    5Mok Man Cheung:English Made Easy,Hong Kong,1904。详细内容见本节结尾附录一。
    1卢少卿:《侨旅锦囊》,香港:广发印务局1917年,第161页。
    1 (日)矢野文溪:《矢野文雄通报》,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187页。
    1(清·嘉庆)舒懋官:《新安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仙释>,《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第994-995页。
    1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2香港西贡佛堂门天后古庙是俗称“大庙”,是香港有碑刻可考的最早一间庙宇。据庙后一面刻凿于一二七四年的摩崖石刻记载,佛堂门天后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年),是福建林氏家族移居香港的第三代林道义扩建。因此它一直以来被林氏家族视为祖庙,过去一直由他们掌管,直至一九三九年才由华人庙宇委员会接管。
    3钟国发:《香港道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4钟国发:《香港道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5数据来源于钟国发的《香港道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1陈焕章,字重远,甲辰科(1904)联捷成进士,乙巳岁(1905)由学务大臣奏派为游美学员,随同考察政治大臣赴美,肆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辛亥年(1911)以英文论著《孔门理财》一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于壬子年(1912)着手建立全国孔教会于上海,以后又迁往北京,复筹划建立孔教大会堂,并联合同仁与全国许多省市设立孔教支会百数十处。于癸亥年(1923)创办孔教大学,后又于庚午年(1930)赴香港创办孔教学院以及孔教中学,并任院长及校长。
    2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3李亚丁:《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词典---叔未士》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s/stories/by-person/s/shu-weishi.php
    4郭士立http://baike.baidu.com/view/247756.htm
    5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1据1880年香港政府的人口统计报告。
    2旷日修http://baike.baidu.com/view/355930.htm
    3俞强:香港掌故(4)道济会堂,2005年12月7日,http://yuqiangcuhk.blog.163.com/blog/static/26612662005117111145847/
    4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2003年,第53页。
    5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6萧国健:《大埔区风物志》,大埔区议会2007年,第16页。
    7王琛发:《西方信仰与东方习俗的交谈---对十九世纪槟榔屿与客家人天主教历史的文化考察》,载于《中华心·客家情----第一届客家研讨会论文集》,
    1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2刘蜀永等:《香港历史图说》,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年,第156页。
    3http://zh.wikipedia.org/wiki/圣母无原罪总堂
    1香港《公教报》庆祝八十周年,信众期望强化社会培育角色,2008年10月6日,天主教长青家园网站http://www.tianzhujia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167
    2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3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4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1马建钊:《香港华人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与社团活动》,载于《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
    2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3据1900年香港政府人口普查报告。
    1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2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3谭公师爷是医药之神,1905年传来香港,并在筲箕湾建立庙宇。
    1梁炳华:《北区风物志》,香港:北区区议会1994年,第134页。
    2《申报》,1872年9月5日,第三版。
    1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2009年;刘智鹏:《屯门风物志》,香港:屯门区议会2007年;萧国健:《大埔风物志》,香港:大埔区区议会1999年,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2003年等。
    1萧国健:《大埔风物志》,香港:大埔区议会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2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1这里的宗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也就是宗教世俗化,关于客家文化和基督教的融合问题,比如信徒用客语中的华人信仰的词汇来表达宗教用语等
    2贝格尔:《神圣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人民出社1991年版,第128页。
    1 E.J. Eitel: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he China Review XIX(5),1891, page310.
    1 Anthony Sweeting: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Fact and opinion,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 page 33.
    3郑天锡:East and West:Episodes in a Sixty Years'Journey, London:Hutchinson,1951, page 42.
    4郑天锡East and West:Episodes in a Sixty Years'Journey, London:Hutchinson,1951, page 42.
    5马可尼记录倡议在印度推行英化教育,目地在于培养出一批有印度血统和肤色,但是志趣、道德及思想 都完全英化的知识分子。印度总督于1835年接受此倡议作为印度教育发展的指引。
    1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1841-1930,3rd edition, Noronha & Co., Government Printers.1932.
    1 E.J. Eitel: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he China Review XIX(5),1891, page309.
    31841年香港华人人口统计表上标注的是香港,改名的原因是在这周围登岸的英军听当地人说此村名为香港,以为是整个岛屿的名称,便称呼整个岛屿为香港。后来因这个村名和整个岛的名字混淆,便将原来的香港这个小村庄改名为香港仔或小香港。
    1 Anthony Sweeting: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Fact and opin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page25.
    1 Anthony Sweeting: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Fact and opin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0,page160-161。
    1于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18页。
    2王齐乐:《香港中文教育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2年,第47-68页;吴伦霓霞:《清代新界地区的学会与科举》,载于《明报月刊》,1982年7月(No.199),第53-36页。
    3Ng Lun, Ngai-ha, Village Education in Transition:The Case of Sheung Shui,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22, page 253.
    1数据来源于香港官方1841年的第一次人口统计结果。
    2 E. J. Eitel: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he China Review XIX(5),1891, page309.
    3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29页。
    1区志坚:《香港学海书楼与广东学术南下》,载于陈明銶编《岭南近代史论---广东与粤港关系1900-1938》,商务印书馆2010年。
    2冼玉清http://baike.baidu.com/view/931696.htm。
    3 E.J. Eitel: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he China Review XIX(5),1891, page309.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篇),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423-424页。
    21854年改称为官立土语学校或官立乡村学校。
    3王齐乐:《香港中文教育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3年,第129页。
    1(清)赖连三:《香港记略(外二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8页。
    2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篇),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428页。
    1吴义雄:《马礼逊学校与容闳留美前所受的教育》,载于《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苏精:《从英华书院到中华印务总局》,林启彦等《王韬与近代中国》,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圣保罗书院http://baike.baidu.com/view/207216.htm#sub207216
    2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篇),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432页。
    3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篇),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第432页。
    4(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374-380页。
    1(日)森田冈太郎:《美行日记》第六,1860年9月12日,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第87页。
    2 Anthony Sweeting: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Fact and opinion.,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 page 192.
    1刘蜀永:《香港的历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08页。
    2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48-449页。
    3陈才俊:《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及其历史意义》,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45页。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47-449页。
    2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48-449页。
    3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55-457页。
    1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457页。
    2该项调查为香港中华时报及香港华侨教育会主办,搜集所得资料,由赵世铭主编出版《港澳学校概览》,香港:香港中华时报社,1939年。
    1刘智鹏:《屯门风物志》,香港:屯门区议会2003年,第96页。
    2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2009年,第19页。
    3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2009年,第27页。
    1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卷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53页。
    1.(明)郭棐编:《粤大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2.(清)蔡垚爔修,(清)谭鏕纂,《新会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3.(清)陈鏸勋著:《香港杂记》(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4.(清)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5.(清)彭君穀修,(清)钟应元,(清)李星辉纂,《新会县续志》,同治九年刻本。
    6.(清)郑荣等修,(清)桂坫等篆,《续修南海县志》,宣统二年刻本。
    7.(清)周之贞等修,周朝槐等纂,《顺德县续志》,民国十七年。
    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第六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0.《锦田邓氏族谱》,手抄影印本,香港大学图书馆藏,出版年代缺
    11.《镜海丛报》,澳门:澳门基金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2.《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3.《申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
    14.《深圳旧志三种》,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
    15.《香港新界金钱村侯氏族谱》,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香港大学图书馆藏。
    16.《香港与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年。
    17.《星岛日报》,1938年。
    18.《知新报》,澳门:澳门基金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19.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0.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
    21.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22.霍启昌编著:《香港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
    23.卢少卿:《侨旅锦囊》,香港:广发印务局,1917年。
    24.陆鸿基等编:《香港碑铭录编》(1-3),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年。
    25.马沅编:《香港法例汇编》,香港:华侨日报,1936年。
    26.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7.聂宝璋等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7》》(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29.萧国健编:《香港华文碑刻集---新界编》,香港:显朝书室,1993年。
    30.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外贸史资料1840-1895》(1-3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1.政协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工商经济史料》,广东文史资料第36辑,广州:政协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
    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法)August Borget著,钱林森等译:《奥古斯特·博尔热的广州散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2.(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4.(英)亨利著,余静娴译:《港督话神州》,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5.陈宁生等译:《香港和怡和洋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
    6.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
    7.莫世祥,虞和平,陈奕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一又又七一一九四六》,澳门基金会,1998。
    8.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译:《鸦片战争史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9.广州海关志编委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社会经济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1. Fortune, Robert:A Memoir of Mrs. Herietta Shuck:the First American Female Missionary to China, London:Murray,1952.
    2.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1841-1930,3 rd edition, Noronha & Co., Government Printers,1932.
    3.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4.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5. J. P. Braga. O.B.E.:Portuguese Pioneering:A hundred yea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nary Commemorative Talks,1941.
    6. Mok Man Cheung:English Made Easy, Hong Kong,1904。
    7. Norman, Francis Martin:"Martello Tower" in China, and the Pacific in H. M. S., London:G. Allen,1902.
    8. Scherzer, Karl, Ritter von:Narrative of the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globe by the Austrian frigate Novara, London:Saunders, Otley, and Co.,1862.
    9. Tarrant, William:The Hong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1846, Hong Kong: Office of the China Mail,1846.
    10. The Hongkong Daily Press,24th July,1938.
    11. Zhangxiping ed.:Chinese Repository (1932.5-1851.12), Guili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2008.
    1.(日)大塜武松编:《遣外史节日记籑集》,日本史籍协会,1930年
    2.(日)教学参议部编籑:《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十四卷,人文科学书房,1997年。
    3.(日)井口丑二:《世界一周实记》,经济杂志社,1904年。
    4.(日)乃木希典:《乃木大将渡欧日志》,载于《乃木希典全集》,国书刊行会1995年。
    5.(日)坪谷善四郎:《南清游记》,载《海外行脚》,东京:博文馆,1911年。
    6.(日)石川达三:《最近南美事情》(6),中公文库1981年。
    7.(日)松井茂:《东洋警察见闻录》,警察协会出版社,1901年。
    8.(日)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东京: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
    9.日美修好通商百年百年纪念行事运营会编:《万延元年遣美使节史料集成》,第一卷,风间书房,1961年。
    1.J.M.白乐贾:《香港与澳门》,香港:格拉费科出版社,1960年。
    2.蔡格:《省港大罢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3.蔡荣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学(中国)出版社,2001年。
    4.陈荆淮:《香港潮商经济发展略述》,载《潮商俊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5.陈明銶编:《岭南近代史论---广东与粤港关系1900-1938》,商务印书馆2010年。
    6.陈伟明:《明清澳门与内地移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7.陈听,郭志坤主编:《香港全纪录》(卷一,远古—1959年),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8.陈湛颐:《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9.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
    10.陈湛颐等:《香港日本关系年表》,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年
    11.陈国成主编:《粉岭》,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12.程超泽:《社会人口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13.邓开颂,陆晓敏编:《粤港澳近代关系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丁又著:《香港初期史话1841—1907》,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15.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6.冯志明:《元朗文物古迹概览》,香港:元朗区议会,1996年.
    17.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全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郭少棠:《东区风物志》,香港:东区区议会,2003年。
    19.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20.何文翻:《香港家族史》,香港:明报出版社,1992年。
    21.黄光域编:《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黄宇和:《两次鸦片战争与香港的割让---史料和史实》,台北:国史馆,1998年。
    23.霍启昌:《香港与近代中国》,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
    24.简又文:《宋皇台纪念集》,香港:赵族宗亲总会,1960年.
    25.姜道章:《现代地理学的概念与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26.李培德:《香港史研究书目题解》,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
    27.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8.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梁炳华: 《北区风物志》,香港:北区区议会,1994年。
    30.梁炳华:《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出版社,2009年。
    31.梁炳华主编:《香港历史专题:往昔的追寻》,香港:迪彩印刷(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
    32.廖迪生,张兆和着:《大澳》,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33.廖杨:《港澳台族群与社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34.林炳辉:《本地华人传统婚礼》,香港:市政局,1987年。
    35.林炳辉:《本地华人传统婚礼》,香港:市政局,1987年。
    36.林国平:《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
    37.林启彦:《王韬与近代中国》,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38.刘国英:《香港百年》,香港:友联出版社,1941年.
    39.刘曼容:《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1841-1985)》,香港:香港文教企业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40.刘润和:《新界简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41.刘蜀永:《割占九龙》,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
    42.刘蜀永:《香港的历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43.刘蜀永等:《香港历史图说》,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年。
    44.刘义章,黄文江:《香港社会与文化史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2002年。
    45.刘义章编:《香港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刘兆佳等编:《市场、阶级与政治变迁中的华人社会》,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0年。
    47.刘兆佳等主编:《华人社会的变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8年。
    48.刘兆佳等主编:《华人社会社会指标研究的发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2年。
    49.刘镇发:《香港原居民客家话---一个消失中的声音》,香港: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04年。
    50.刘镇发著:《香港客粤方言比较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1.刘智鹏:《屯门风物志》,屯门区议会,2003年。
    52.鲁凡之:《香港---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年。
    53.鲁言:《香港赌博史》,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8年。
    54.鲁言:《香港掌故》第二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年。
    55.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56.罗香林:《一八四二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香港:中国学社,1963年.
    57.马金科编:《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上、下),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
    58.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59.麦梅生:《反对蓄婢史略》,香港:福兴中西印务,1933年。
    60.麦世源:《华侨商业概况》,香港:南华通讯出版社,1948年。
    61.麦显扬:《香港华侨工商业》,香港:南华通讯出版,1950年。
    62.秦维廉编:《南丫岛深湾---考古遗址调查报告》,香港:考古学会,1978年.
    63.饶余庆:《香港银行与货币》,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年。
    64.萨本仁:《二十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65.施正锋编:《各国语言政策:多元文化舆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66.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67.司徒尚纪著:《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8.司徒嫣然:《罗衣百变---香港服饰演变》,香港:市政局,1992年.
    69.宋哲美主编:《香港东南亚研究所三十周年纪念特刊:1960—1990》,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90年。
    70.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71.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8年
    72.王齐乐:《香港中文教育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2年。
    73.王宏志:《历史的沉重》,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74.吴昊:《香港服装史》,香港:香港服装史筹备委员,1992年。
    75.香港博物馆编制:《香港历史资料文集》,香港:香港市政局,1990年。
    76.香港社会民主党编:《九龙骚动事件调查报告》,香港:香港社会民主党,1966年.
    77.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香港历史文化考察》出版小组编:《香港历史文化考察》,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
    78.萧国健:《大埔风物志》,香港:大埔区议会,2007年。
    79.萧国健:《香港历史与社会》,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
    80.萧国健:《香港前代社会》,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
    81.谢愤生,卢维亚:《香港渔民概况》,福州:中国渔民协进会,1939年。
    82.谢劍:《香港的惠州社团---从人类血看客家文化的持续》,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
    83.徐艺圃主编:《香港历史问题档案图录》,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
    84.许锡辉:《香港跨世纪的沧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85.许锡辉、李萍编:《粤港澳文化互动关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86.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
    87.薛凤旋等编:《屯门---古代海港到将来城市之演变》,香港地理学会,1982年。
    88.杨思贤:《香港沧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
    89.姚奇木,陈兆一著:《香港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
    90.姚启动:《香港金融1940年》,香港:泰晤士书屋,1962年
    91.叶灵凤:《香港掌故》,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92.尹国栋:《入庙拜神---游走香港庙宇》,香港:知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93.余德麟:《保险业的发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
    94.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95.余绳武、刘蜀永主编:《二十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年。
    96.余绳武:《割占香港岛》,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
    97.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北京:朝华出版社,2007年。
    98.张寿祺:《疍家人》,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99.张晓辉:《香港华商史》,香港:明报出版社,1998年。
    100.张晓辉:《香港与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101.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949—1980》,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2.张一兵:《深圳古代简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103.张瑜:《中西合璧---香港居民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
    104.张瑜等编:《中西合璧---香港居民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
    105.张玉春主编:《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年。
    106.张在元等:《香港中环城市形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
    107.张正平:《香港学生运动》,香港:香港大学生活社,1970年。
    108.章洪:《香港海员大罢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9.赵世铭主编:《港澳学校概览》,香港:香港中华时报社,1939年。
    110.郑宝鸿编:《新界街道百年》,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111.郑德华编:《历史追索与方法探求:香港历史文化考察之二》,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112.郑宏泰等:《香港米业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113.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14.钟国发:《香港道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115.周大鸣、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新视野》,香港: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
    11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7.朱宗玉等:《从香港割让到女王访华中英关系1840—1986》,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8.庄重文:《香港工业之成长》,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
    1.(美)贝格尔:《神圣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91年。
    2.(美)斯蒂芬·洛克伍德著,章克生等译:《美国琼记洋行在华经商情况的剖析(1858-1862)》,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日)石桥五朗著,沐朗译:《人口地理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4.(英)托马斯著,陆瑾译:《帝国的影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5.陈寿彭译:《香港澳门古舆图说》,广州:广雅书局。香港海军海图官局保存。
    6.刘建辉著,甘慧杰译:《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迈因纳斯著,伍秀珊等译:《香港的政府与政治》,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
    8.饶余庆著,寿进文等译:《香港银行与货币》,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年。
    9.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0.施其乐著,宋鸿耀译:《历史的觉醒---香港社会史论》,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
    1. Anderson Eugene N. ed.:Essays on South China's boat people, Taibei:East Culture Company,1972.
    2. Anthony Sweeting: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Fact and opinion,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
    3. Bard, Soloman Matthews:Traders of Hong Kong (1841-1899, Hong Kong: Urban Council,1993.
    4. Bedikton:Commercial & industrial Hong Kong:a record of 94 years progress of the coloney in commerce, trade, industry,& shipping (1841-1935), Hong Kong:Bedicon Co.,1935.
    5. Cheng Po-hun & Toong Po-ming, A Century of Kowloon Roads and Streets,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3.
    6. Ching, M.B.:Ethnic or Territorial, Liu&Faure, eds.:Unity and diversity,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6.
    7. Chung, Po-yin Stephanie: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Hong Kong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 China (1900-1925),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6.
    8. Constable Nicole:Guest people: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6.
    9. Constable Nicole:Maid to order in Hong Kong:stories of Filipina workers, Ithaca: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97.
    10. Eitel, E.J.: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he China Review XIX(5),1891.
    11. Eitel, E. J.:Europe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 Taibei: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1968.
    12. Frank Welsh: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
    13. Gwenneth Stokes:Hong Kong in history. Hong Kong:Government Printer,1965.
    14. Haslewood Hugh Lyttleton:Child slavery in Hong Kong:the Mui Tsai system, London:Shelton Press,1930.
    15. Hilton, W. J.:Historical &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Hong Kong (1841-1930), Hong Kong:Government Printers,1932.
    16. Ho, Chun-yuen Henry:The Fiscal System of Hong Kong, Lonon:Croom Helm, 1979.
    17. J. Chailley-Bert:The colonization of indo-China, London:Archibald Constable & Co.,1894.
    18.Jaschok Maria:A social history of Mooi Jai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 (1843-1938), London University,1991.
    19. Jung-Fang Tsai, Hong Kong in Chinese History:Commun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British Colony,1842-1913,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20. K. N. Vaid: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72.
    21. Lethbridge, H.:Hong Kong,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2. Mak, L.F.:The dynamics of Chinese dialect groups in early Malaya, Singapore: Singapore Society of Asian Studies,1995.
    23. Morse, H.B.,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43, London,1929, Vol.Ⅳ.
    24. Moges. Alfred, Marquis de.:Recollections of Baron Gross embassy to China and Japan in 1857-58, London:Richard Griffin,1860.
    25. Norton-Kyshe:The History of the Laws and Courts of Hong Kong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1898, Hong Kong:Vetch and Lee,1971.
    26. Pennell, W. V., History of Hong Kong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1861-1961, Hong Kong.1961.
    27. Riedel James: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ong Kong, Tubingen:Mohr,1974.
    28. S. G. Davis:Hong Kong in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s, London:Collins,1949.
    29. Smith, C.T.:Chinese Christians. 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0. Stephan Thernstorm: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1. The German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and Hong Kong:supplement to the Canton Daily Sun, Canton:National Publishers,1934.
    32.郑天锡:East and West:Episodes in a Sixty Years'Journey, London:Hutchinson, 1951。
    33. T. N. Chiu:The Port of Hong Kong---A Survey of its Development,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3.
    34. Tsang Yui-sang Steve: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government and politics,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1995.
    35. Tuner Matthew:Made in Hong:a history of export design in Hong Kong[1900-1960], Hong Kong:Urban Coucil,1988.
    36. Winifred A. Wood:A brief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South Morning China Post,1940.
    37. Youngson, Alexander John:Hong Kong: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y,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日)村冈伊平治:《村冈伊平治自传》,讲坛社文库1987年。
    2.(日)稻垣达郎编:《明治文学全集(15)·矢野龙溪集》,东京:筑摩书房,1970年。
    3.(日)横山昭市:《香港工业化的研究》,东京:大名堂,1969年。
    4.#12
    5.(日)下条义克:《香港华侨概说》,东京:东亚研究所,1939年。
    6.(日)小林进:《香港的工业化》,东京:东京经济研所,1970年。
    7.日本外务省调查局编:《最近香港的贸易与工业》,东京:外务省,1948年。
    8.(日)金子光晴:《髑髅杯》,载《金子光晴全集》第七卷,中央公社论1975年.
    9.(日)藤田一郎:《香港往事谈》,载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广告部编《香港:香港日本人俱乐部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特辑号》,1981年。
    1.曹必宏:《日据时期的香港殖民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06(1)。
    2.陈才俊:《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及其历史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陈代光:《论地理环境对香港发展的影响》,暨南学报,1993(1)。
    4.陈开科:《浅析香港宗教的现状及其发展》,云梦学刊,1997(2)。
    5.陈康棣:《香港人口地理》,经济地理1986(1)。
    6.崔运武:《刘坤一与广东同孚洋行招华工案—兼论洋务派对华工出洋的态度》,广东社会科学,1994(6)。
    7.杜金榜:《论香港的双语现象和双语的发展》,广州师院学报(社版),1997(3)。
    8.房正宏:《香港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及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7(3)。
    9.葛美玲等:《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人口研究,2008(1)。
    10.何自然等:《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语言文字应用,1999(4)。
    11.胡阿祥:《5000年来香港人口的变迁》,紫金岁月,1997(1)。
    12.黄启后:《儒教在香港宗教中的制衡作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13.建新:《香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北京高等教育,1997(3)。
    14.李国正:《香港语言的特点与规范》,厦门大学学报,1998(4)。
    15.李家驹:《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89(6)。
    16.李家驹:《同治年间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3(2)。
    17.李金明:《五口通商后从厦门出洋的华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
    18.李若建:《香港外迁人口研究》,南方人口,1997(4)。
    19.李若建:《香港人口迁移及其社会问题》,南方人口,1997(4)。
    20.李若建:《中国大陆迁入香港的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1997(2)。
    21.李燕,司徒尚纪:《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特色及其关系比较》,人文地理,2001(2)。
    22.李燕,司徒尚纪:《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及其影响分》,热带地理,2001(3)。
    23.粱元生:《城市史研究的三条进路——以上海、香港、新加坡为例》,史林,2007(2)。
    24.林受千:《晚情北海口岸华工出洋问题初探》,东南亚研究,1993(5)。
    25.刘德钦等:《中国人口分布与空间相关分析》,测绘科学,2004(7)。
    26.刘金源:《论香港政府早期华人管制政策的形成》,历史档案,1999(1)。
    27.刘华:《评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1)。
    28.刘曼容:《试论港英政府政治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广东社会科学,2001(1)。
    29.刘蜀永:《香港百年政治经济发展概述》,城市质量监督,1997(7)。
    30.刘蜀永:《从港澳关系看葡语世界的影响》,“澳门——葡语世界2003学术研讨会”,2003(9)。
    31.吕勇:《城市史研究述评:意义与方法》,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增刊
    32.吕铁贞:《晚清外商在华招工法律制度探析》,中州学刊,2003(6)。
    33.罗香林:《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载《食货半月刊》1卷
    34.(1934—1935)第9期。
    35.马建钊:《香港华人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与社团活动》,回族研究,2010(2)。
    36.莫世祥:《香港早期城市发展与华人社会的调适》,近代史研究,1996(2)。
    37.莫世祥:《香港早期社会发展与华人社会的调试》,档案与史学,1996(3)。
    38.毛立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
    39.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安徽史学,2006(4)。
    40.潘少红:《从“苦力贸易”到“偷渡活动”》,东南亚研究,2001(5)。
    41.丘仔捷:《清末的广州商人与香港》,中山大学学报,2002(2)。
    42.司徒尚纪:《香港历史地理变迁》,热带地理,1997(6)。
    43.王建平等:《香港地区家庭住户结构变迁的探讨》,中国人口科学,2003(4)。
    44.吴义雄:《马礼逊学校与容闳留美前所受的教育》,广东社会科学,1999(3)。
    45.夏敏:《香港历史的地名透视》,南京大学学报,2001(4)。
    46.许光烈:《香港语言政策及思考》,广州大学学报,2005(7)。
    47.许桂灵,司徒尚纪:《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地理研究,2006(5)。
    48.许锡挥:《香港在近代中国政治中的特殊角色》,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49.徐曰彪:《近代香港人口试析(1841-1941)》,近代史研究,1993(3)。
    50.阎晓培等:《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地理研究,1997(6)。
    51.叶汇等:《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热带地理,2000(3)。
    52.余定邦:《清朝外交官眼中的攻中英关于香港设领的交涉》,学术研究,1998(3)。
    53.余九林:《港英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政策(1853—1859)》,社科纵横,2006(7)。
    54.袁易明:《制度性整合: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未来形态》,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55.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方言,1990(2)。
    56.张乐育:《香港地理位置及其作用之分析》,港澳研究,1998年1—2合刊。
    57.张脉强:《战后香港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因素探析》,世界历史,1996(3)。
    58.张明亮:《香港的印度人及其对两地经贸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9.张晓辉:《从香港华商的兴起看海内外华人经济的交融》,近代史研究,1991(6)。
    60.张晓辉:《略论抗战后期的粤港贸易关系》,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61.张晓辉:《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的沪港经贸关系》,档案与史学,2000(4)。
    62.张晓辉:《沪港近代城市关系史研究之我见》,档案与史学,2001(1)。
    63.张晓辉:《论广州沦陷后香港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1938(11)—1941(12)》,抗日战争研究,2003(1)。
    64.张晓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津港贸易及其历史地位》,广东社会科学,2005(6)。
    65.张振江:《中国洋泾浜英语研究述评与探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
    66.张振江:《早期香港华人流出地试析》,南方人口,2008(1)。
    67.张振江:《试论早期香港华籍族群的语言竞争与选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8.赵炳章:《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程、主因及未来》,当代经济科学,1997(4)。
    69.赵红宇:《香港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97(2)。
    70.赵世平:《香港政治体制特征》,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3)。
    71.赵世平:《香港政治体制特征(续)》,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4)。
    72.周柏胜刘镇发:《香港客家话向粤语转移的因素和趋势》,方言,1998年(3)。
    73.周平:《香港政治生态的演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74.周毅之:《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广东社会科学,1997(2)。
    75.周振鹤:《鬼话·华英通语及其他》,读书,1996(3)。
    76.周振鹤:《<红毛番话>索解》,广东社会科学,1998(4)。
    77.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1)。
    78.周正伟:《浅论香港十九世纪的教育》,广东史志,2001(4)。
    79.朱英:《论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演变》,理论月刊,2005(4)。
    80.邓成锋:《香港学制的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
    81.丁心豹著:《香港早期之华人社会(1841—1870)》,博士论文,香港大学,1988。
    82.梁炳华:《中英就九龙城寨治权职教社(1898—1948)》,博士论文,香港中文大学,1993。
    83.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
    1. Carton, Gary Wayne:China and Hong Kong (1945-1967),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1971.
    2. Chung, Po-yin Stephanie: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Hong Kong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 China (1900-1925), Ph.D. thesis,1996.(香港大学存本1996年)
    3. Constable Nicole:Guest people: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Ph.D. thesis, 1996.
    4. Guldin, Gregory Elliott:"Overseas" at home:the Fujianese of Hong Kong,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1977.
    5. Jaschok Maria:A social history of Mooi Jai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 (1843-1938), Ph.D. thesis, London University,1991.
    6. Kani Hiroaki:A general survey of the boat people in Hong Kong, Ph.D. thesi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f New Asia College in CUHK,1967.
    7. Kwan, Yat-kau Daniel:Deng Zhongxia and the Shenggang General Strike (1925-1926), Ph.D. thesis, London University,1985.
    8. Motz, Earl John:Great Britain, Hong Kong, and Canton:the Canton-Hong Kong strike and boycott of 1925-1926, Ph.D. thesi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72.
    9. Munn, C.C.:Anglo-China.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Torento,1998.
    10. Waldron, Stephen Edward:Fire on the rim:a study in contradictions in left-wing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Hong Kong (1967), Ph.D. thesis, Syracuse University, 1976.
    11.冼玉仪:The Tung Wah Hospital (1869-1896):A study of med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 Ph.D. thesis, Hong Kong University,1986.
    12. Zhang, Zhenjiang:Language and society in early Hong Kong (1841~1884),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Hong Kong University,2003.
    1.香港历史与社会网站:http://elearn.cunk.edu.hk/history
    2.广州文史网站:http://www.gzzws.gov.cn/gzws
    3.香港地方网站:http://www.hk-place.com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