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了网络与网络文化、德育与学校德育、儿童与中学生等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影响,进一步指出在网络文化的挑战下,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据此对学校德育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网络、网络文化、德育、学校德育、儿童及中学生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然后简要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认为当前对网络文化与学校德育的研究中关键是问题的解决,即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时代特点的德育模式;最后,对网络对儿童的道德影响以及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的影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道德创新;有利于丰富道德内容,促进更美好的生活;有利于参与社会生活,发挥主体性;有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网络上散播的不道德内容可能损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社会化过程困难。当然,我们应看到中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并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里还有一个需要与选择问题。
     第三部分,论述了网络文化对中学德育的挑战。主要从三个方面写的:第一,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学校德育观念封闭性的挑战:第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学校德育内容陈旧化的挑战;第三,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对学校德育方式单一性的挑战。
     最后一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革学校德育的几点措施。其一,学校应该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授学生网络道德原则,规范网上行为;学习鉴别信息真伪,增强自护意识;加强道德自律。其次,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树立责任感。最后,学校有必要对家庭教育进行适当指导。
This thesis explores moral influence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internet culture based on analyzing concepts of internet and internet culture,moral education and school moral education,children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n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hallenged by internet culture.In the end,the thesis foward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the reformat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thesis mainly includes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some key concepts, such as internet,internet culture,moral education,school moral education,children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defined at first.Then,the thesis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n research significance,a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key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culture and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solution,in another words, to set up a moral education mode which can adapt to the character of this era.In the end, the thesis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n the research actuality of influence on children moral and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y internet.
     In the second part, it mainl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by internet culture. There are two influences: positive one and passive one. On one hand, it is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cognize with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nd promoting moral innovation; it is good for enriching moral content and living a better life; it is good for students paticipating in social life, and exerting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good for easing the pressure and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diathesis.On the other hand, immoral content spreaded on the internet may damag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e, result in moral sensibility indifferent, and be difficult in moral socialization. Of course, we should know that influences from internet culture are not taken entirely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has an issue on needing and choosing.
     In the third part, it explores challenges to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rom internet culture. It has three major parts: first, the openness of internet culture challenges the clos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onception; second, abundance of infomation on the internet challenges obsolet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third, advanced internet technology challenges monotony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easure.
     In the last part,the thesis puts fo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reformation 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ormer demonstration.Firstly, the course about media accomplishment should be given.The content of this kind of course includes internet moral principles which standardizes students' behaviors on the internet,learning to distinguish information between truth and faus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elf-protection, and enhancing moral self-discipline.Secondly,the task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to foster students' moral choosing ability and establish responsibility.Finally,family education needs directions from school.
引文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1]1997年7月18日,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确定Internet译为因特网。
    [2]刘开寿:《互联网与思想政治的创新初议》,《探索》,2000年第2期。
    [3]辞海编著委员会:《辞海(文化、体育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第1页。
    [1]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王道俊:《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页。
    [3]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1]严耕、陆俊、孙伟平著:《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22日。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
    [4]摘自郝克明主编的《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王柏玲:《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文汇报》,2001年3月21日。
    [2]刘守旗:《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义兵:《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檀传宝编著:《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2]刘守旗:《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1]赵宏义:《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当代德育应予重视的一种整合》,《中国德育》,2006年1月。
    [2]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中美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道德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Internet Filter Review的统计,来源于《让色情网站远离青少年》,《光明日报》,2004年7月28日。
    [1]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
    [2]化得元,高治合:《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1]李敏:《“蒙太奇”与青少年成长——评<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中国德育》2006年第一卷第12期。
    [1]卜卫:《关于我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1期。
    [1]卜卫:《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3卷3期。
    [2]卜卫:《媒体与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育》,2002年第9期。
    [1]《中美信息伦理教育比较》,http://www.cxdyz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
    [1]顾荣:《家长是青少年健康上网关键》,《西安日报》,2005年4月22日。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6页。
    [1]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慕·贤》(第七卷)。
    [1]《西安青少年调查显示家长是青少年健康上网关键》,来源于西安新闻网,2007-04-22 11:27:00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道德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张义兵:《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严耕,陆俊,孙伟平著:《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9]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0][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卜卫:《进入“地球村”——中国儿童与大众传播》,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12]刘守旗:《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檀传宝编著:《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仕民著:《德育文化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威廉·维尔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1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章志光编著:《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王忠良主编:《普通中学德育探索与实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9]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0]贺优琳著:《中学德育的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王立仁著:《德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张敏著:《多元智能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及管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檀传宝著:《学校德育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冯忠汉著:《德育实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6]谬梦君著:《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罗家英著:《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李敏:《“蒙太奇”与青少年成长——评<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中国德育》,2006年第一卷第12期。
    [2]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
    [3]鲁洁:《当代教育的新使命:培养网络社会主体》,选自《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卜卫:《新媒介对教育的挑战》,《江苏教育》,2002年第1期。
    [5]卜卫:《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3卷第3期。
    [6]卜卫:《媒体与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育》,2002年第9期。
    [7]卜卫:《接近互联网是儿童的权利》,《网络传播》,2004年第3期。
    [8]卜卫:《关于青少年与电子游戏机需要的研究报告》,《青年研究》,1996年6期。
    [9]卜卫:《关于我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1期。
    [10]卜卫:《媒介暴力与儿童》,《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11期。
    [11]卜卫:《孩子沉迷网络父母可以做这些工作》,《中华家教》,2003年第10期。
    [12]赵宏义:《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当代德育应予重视的一种整合》,《中国德育》,2006年1月。
    [13]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中美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14]刘开寿:《互联网与思想政治的创新初议》,《探索》,2000年第2期。
    [15]化得元,高治合:《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16]杨爱珍:《浅探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德育新探索》,2007年8月。
    [17]宋志英:《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预防策略》,《教育探索》,2006年6月。
    [18]张淑清,李建军:《中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一致性的调查及分析》,《教育探索》,2005年期6期。
    [19]李贵武:《因特网与学校德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0]高德胜:《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10月。
    [21]窦凌:《学校德育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10月。
    [22]盛正发:《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9月。
    [23]邱文祥,李志坤:《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24]徐晓:《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10期。
    [25]姚侃,兰寿军:《网络文化影响与城市中学德育的调控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26]丁荣良:《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1期。
    [27]唐玲:《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28]王菊芳,梁俊:《网络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月。
    [29]荀渊:《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1期。
    [30]李亚东:《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前瞻性探索》,《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
    [31]张忠华:《网络社会的挑战与学校德育的应答》,《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
    [32]卢飞若:《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6月。
    [33]马韦伟,江玲:《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探究》,《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2期。
    [34]苏立玢:《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35]王小青等:《网络德育与现行学校德育》,《教育探索》,2004年第5期。
    [36]朱江,郭利文:《网络德育的行动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2月。
    [37]刘芹,王蕾:《网络德育:让德育成为学生快乐而积极融入的主体性育德过程》,《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下半月)》,2007年5月。
    [38]刘守旗:《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9]张谦:《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德育现状诊断与创新策略》,《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0]高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思考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41]田国秀:《适应网络时代特征调整学校德育战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刊。
    [42]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2期。
    [43]黎晟:《浅议网络条件下的学校德育》,《教育探索》,2002年第12期。
    [44]潘忠宇:《论学校德育教育现代》,《教育探索》,2005年第10期。
    [45]陈树君:《互联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对策》,《人民教育》,2002年12月。
    [46]李越,毛建青:《“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工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8期。
    [47]薛君华:《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48]才源源:《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22日。
    [2]王柏玲:《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文汇报》,2001年3月21日。
    [3]Internet Filter Review的统计,来源于《让色情网站远离青少年》,《光明日报》,2004年7月28日。
    [4]《西安青少年调查显示 家长是青少年健康上网关键》,来源于西安新闻网,2007-04-22 11:27:00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