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一定共通性的问题,其涉及人数之广、引发问题之多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它正逐渐演变成一个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学界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也存在对失地农民“主体性”关注不够、实证研究明显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这一进路,通过对个案材料的挖掘,围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缘起、利益表达的行动、利益表达的社会空间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此来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表达不能的深层根源,并就构建失地农民利益有序表达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增促社会和谐、同享社会繁荣尽绵薄之力。
     从体系安排来看,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是全文的一般性引介。包括论文选题的来源和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分析框架的确立,研究方法和调研实地的相关背景材料等内容。
     第二章对个案地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文章认为,在“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指导下,地方政府模糊公共利益,任意滥用征地权限;政绩效率至上,漠视社会公正;饥不择食,盲目招商等失范行为频频发生,这既是开发区资本无序扩张的诱因,更是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受损的内在根源。面对土地被征用后引发的各种生存困境,失地农民社会挫折感和相对剥夺与日俱增,这为他们采取各种利益诉求行动潜藏着可能。
     第三章围绕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行动展开论述。文章认为,由于失地农民在资源与能力、对事物和行为的主体判断与认知上客观存有的差异,虽然他们大多对失地后遭遇的窘况颇怀不满,但却采取了不同的利益表达行动。具体来说,由于知识能力不足、信息资源缺失和制度缺陷等原因,失地农民陷入丧失话语权的无奈境地,沉默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普遍选择;而部分人则采取了公开道德控诉、不懈上访、纠诉缠讼、暴力抗议、以死抗争等较为激进的利益诉求行动;与此同时,集体上访、群体诉讼和“群起闹事”等集体维权行动也时有发生。
     第四章对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社会空间进行了考察。该章首先从理论上就既有利益表达制度对于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实际效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人民代表利益表达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政党利益表达制度和行政领导接待制度等在内的多元化人民利益表达制度体系,但是对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而言,既有利益表达制度大多只是“堂中摆设”而已,他们很难通过这些制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其次,文章考察了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所作出的具体回应。通过实证案例,文章指出,处于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政绩偏好,已形成了“控制——稳定”的行动逻辑。在这种畸形的“稳定逻辑”之下,地方政府通过对“强力控制”和“妥协”两种手段的娴熟运用,以“非问题化”策略来应对失地农民作出的各种利益表达。最后,文章对乡村治理格局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之下,失地农民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的道路依旧充满了坎坷和风险。
     第五章基于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空间狭小、利益表达通道不畅等现状,就建构失地农民利益有序表达机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该通过明晰农民的土地权能、健全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和规范土地征收程序,以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知情权,这是失地农民表达利益和主张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改进信访制度、提升大众媒体作用等手段来进一步疏通和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要积极拓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组织空间,通过组织化程度的提升,为失地农民利益有序和有效表达构建起必备的平台和载体。
There is a common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at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have suffered from the damage of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which so many rural people have been involved that numerous unexpected social problems have been aroused. Now it has become a big issue having much bearing on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our society. How to secur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nne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concern. Though they have put forward many suggestions and good policy advice, there remain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concern for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insufficient evidence-based researches into it. Based on the existing study, this paper chooses the interest expression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as its research approach. It, through a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interest expression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he interest expressive activities, social space for interest expression, and so on, probes into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ase study and reveals the deep-rooted cause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incapacity to express their interes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establish a orderly mechanism of interest expression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so as to enhance social harmony and secure an equal share of social prosperity.
     This paper compris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whole paper.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sour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ubject, document review, and definition of core concept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methodology, background of the survey spo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damage of the interest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he second chapter claims that local governments, guided by the value of "urbanization of city", are unaware of public interest, abuse land expropriation power, give first priority to political efficiency, neglect social justice, and compete for foreign investment disorderly, which is not only the inner incentives for capital to expand, but also the institutional cause from which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he land expropriation plunges farmers into hardship and deteriorates their feelings of social frustration and social deprivation, and also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make all kinds of interest expressive activities.
     Chapter 3 probes into interest expressive activities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It is clear and obvious that because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differentiate from each other in the possession of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their subjective judgment and objective cognition of things and behavior, though they complain about their hardship resulting from land expropriation, their interest expression activities are different. Generally speaking, to keep silence is their first choice when they lose their discursive power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knowledge capability, lac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defects; meanwhile, others will resort to radical interest expression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public moral accusation, continuous legislative visits,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violent resist, even struggle at cost of their lives; sometimes, collective activities will take, such as group appealing to highe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group prosecution, and group disturbance or grassroots activities.
     The 4~(th) Chapter expatiates on social space for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o express interest. It first analyzes realistic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interest expression system from theoretical aspect. Although we have established a multiple system of interest expression, including people representatives interest expression system, political consultative system, letters and visits system, parties interest expression system, administrative leader's interview system,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can hardly express their and safeguard their interest by means of this set of system. Through the case survey, the chapter suggests that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the pressure-model-system have "control-to-secure-stability" activity logic. Local governments will respond to various interest expressions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hough integrated use of "powerful control" and "compromise". Meanwhile, In the model of "township governing and villagers' autonomy", the future for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o express interest will be full of hardships and risks.
     Chapter 5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an orderly mechanism of expressing the interests for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It emphasizes tha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rights to know, wha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o express interests is that land property rights should be well defined and clarified;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land expropriation procedure should be regulat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only when "letter and visit" system are innovated and public media function are enhanced, can the channels for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o express interests be cleared and improved; and that we should enlarge the organization space for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o express interest and promote their organization degree so as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o express interests in a more effective way.
引文
① 朱铁臻:《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经济吋报》2006-12-14。
    ② 高勇:《4000万失地农民的不满》,《人民日报》(理论版)2004-2-3。
    ③ 刘丽英:《GDP诱惑与失地农民》,《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12期。
    ④ 张冉燃:《利益博弈》,《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19期。
    ①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 对许多农民来说,拥有一份责任田就意味着获得了稳定的生存、发展和养老保障。
    ② 国土资源部地籍司联合调查组:《集体土地产权与征地补偿分配机制关系专题调研报告》2002年版。
    ③ 国土资源部2002年征地制度改革重点调研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总报告》2002年版。
    ④ 黄小虎:《重在纠正城市偏向—谈如何避免出现土地利用失控局面》,《中国土地》2003年第8期。
    ⑤ 马晓茗、曾向阳:《我国征地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田宝玉:《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于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经济》2004年第3期;梁亚荣:《土地征用行政救济研究》,《中国土地》2002年第12期;徐元明等:《江苏省土地利用与农民保障研究报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版;吴利生:《论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⑥ 陈锡文:《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⑦ 罗伊·普罗斯特曼:《特供信息》,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2003年第6期。
    ⑧ 郭立芳:《土地征用范围界定探讨》,载于《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⑨ 周诚:《现阶段我国农地征用中的是是非非》,《中国经济时报》2003-3-25;王小映:《现行农地征用制度何去 何从》,《中国经济时报》2003-7-24;李树琮:《小城镇‘摊大饼’式扩张不足取》,《中国经济导报》2002-8-1。
    ① 黄小虎:《关于农村非农土地进入市场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2期:顾吾浩:《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张孝直:《中国农村地权的困惑》,《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陈洁、罗丹:《剩余索取权:农民增收问题的起点》,《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4期;刘燕萍:《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中国土地》2002年2期。
    ② 国土资源部耕地司、利用司、规划院联合调研组:《征地安置专题调研报告》2002年版。
    ③ 胡岩松:《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安置途径选择》,《国土资源》2002年第9期。
    ④ 李炯、邱源惠:《征地“农转非”人员安置问题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⑤ 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⑥ 周诚:咳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
    ⑦ 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西功能及其变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⑧ 罗伊·普罗斯特曼:《特供信息》,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2003年第6期。
    ① 陈晨等:《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对被征地农民经济补偿、社会保障与就业情况的考察》,《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② 葛如江、潘海平、王新亚:《谁制造了2000万失地农民—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调查》,《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1期。
    ③ 刘丽英:《GDP诱惑与失地农民》,《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12期。
    ④ 杨翠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与评价》,《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⑤ 朱明芬:《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研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⑥ 李炳坤:《论加快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愈燕山:《从制约因素看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⑦ 胡必亮:《关于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几个问题》,《唯实》,2000年第1期。
    ①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 陆学艺认为,对广大农民来说,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佟达:《为什么乡村开始仇恨城市?》,《新周刊》2005-1-11。)
    ③ 杨盛海:《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4-9-20.
    ④ 李敦富:《关于海口市郊区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许欣欣:《从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吴力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城乡建设》2001年第8期;李敦富:《关于海口市郊区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⑤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姜作培,《六统一:农民市民化的对策选择》,《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⑥ 姜作培:《农民市民化必须突破五大障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张琪:《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促进转居农民就业的对策研究》,《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⑦ 例如学者们提出的“区分征用与征收”的建议就被国家权力机关采纳,并写入了20004年宪法修正案。
    ① 虽然在一些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的新闻报道和农民维权行动的学术研究中,对失地农民的自主行为也作过一些阐述,但是总体来说,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② 虽然在对“失地农民”这一术语的具体处理上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进路,有的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如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有的研究者从词源构成方面对此进行了粗略的界定(如杨涛:《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农业经济》2006年第10期;陈俊:《失地农民问题与制度变迁》,《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2期),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先在地认为:“失地农民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地农民”似乎己然成了一个不言自明、无须细究的惯常性词汇。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8条第2款。
    ③ 民法中完整的所有权是一种独占的、排他的专有的权能,而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并不具有这些特征。(更详细的分析请参见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53页;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④ 《辞海》(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5页。
    ⑤ 作为身份的农民,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曾有精辟的论述(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1页)。如果人们说某人是农民,一般会用“保守、落后、封闭、固执”等含有蔑视甚至是侮辱性的词汇加以界定,如果非要找一句话来归纳的话,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土气”。
    ⑥ 郑杭生、吴力子:《“农民”理论与政策体系急需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⑦ 惯常“失地农民”的悖论还在于,地方政府在考察城市化率时,通常会把那些所谓的“失地农民”统计在新增城市人口中去,而且往往还会有意识地加以夸大。但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等权利配置时,他们又会特别强调这些“失地农民”的农民身份,从而可以“合理合法”地漠视这类人群的各项应得权利。
    ① 当然,从我国大多数失地农民的现实生存处境来看,从“农”到“非农”给他们带来的是“苦痛多于快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赋予了那些对“农民非农化”极力鞭伐者“先在的道德正义”。但是,笔者以为,不能因此就否定“农民非农化”的积极意义,从中国社会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的归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最终会从“非农化”中体味到“美好和快乐”的。
    ② 迪尔凯姆著,耿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0页。
    ③ 例如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县乡政府、开发商、村集体与农民都将目光集聚在了有限的土地上,他们各打各的算盘、各出各的主意,由此而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为了使自己的算盘实现、主意落实,他们不断调动各种资源以确保事情按照自己预设的路径发展。当然,由于资源占有不同,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与最终收益也是不一样的,而本文的焦点将放在失地农民所做出的利益诉求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 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⑥ 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① 《韦氏大词典》对"interest”的定义总是冠以“something”、“the state of”“a feeling”之类的虚位用语,这说明“利益”是一个边界模糊、内涵不明的概念,因利益主体的不同,其具体内容也迥然各异。从此角度看来,“失地农民利益”真的是一个筐,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失地农民利益”语义上存在的不确定性无疑也增加了笔者研究的难度,由于能力及精力所限,后文对“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考察中,如果没有特别注明,皆指其的正当利益,亦即从法理或社会正义理念看来属于他们应得之权益。
    ②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③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④ 刘学峰:《关于公共政策的本质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⑤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① 在当下中国政治生态中,拘泥于“政治参与”之狭隘视角来释解“利益表达”,无形之中给这一概念的平添了几分政治色彩,从而也消解了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诠释力,也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社会和政府建构有序利益表达机制的进程。
    ② 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既有利益表达制度“有名无实”,在后文有关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社会空间的论述中,我们将会对其加以展开分析。
    ① 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② 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③ 布赖思·特纳著,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④ 布赖恩·特纳著.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278页。
    ⑤ 布赖恩·特纳著,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P·阿贝尔在此还加上一个范式上的特许(paradigmatic privilege),但我认为这样的添加是多余的,因为理性行动理论本身就是在结合了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和理性选择模型、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的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开放性是其理论型构的特征,而非一个假定。)
    ⑥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① 布赖恩·特纳著,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然而正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通过“尽可能的简明”,理性行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微观行动探视宏观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但是,“尽可能简明”也许会变成“简单化约”的诡辩,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警惕。
    ②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③ 何明修:《社会运动概论》,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123页。
    ④ McCarthy,John D-and Mayer N·Zald(1987).Social Movements in a Organizational Society.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⑤ 何明修:《社会运动概论》,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123页。
    ⑥ 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吉拉·吉缪勒著,刘能译:《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84页。
    ⑦ 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Zuckerman: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页。
    ②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0页。
    ③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④ 失地农民边界的模糊性既表现在其概念界定的不确定性上,又表现在其总量的不可知上。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获知我国失地农民规模的确切数字。
    ⑤ 针对农民失地后利益如何表达我们曾作了一个小型问卷调查,只是由于调研点党政领导的阻扰和部分农民的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此次问卷调查并不成功,但是从回收来的问卷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在接下来资料收集部分我会作进一步交待。
    ⑥ 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中曾指出,观察转型中国社会有两个不同的视点(或立场),每一个“视点”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与“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① 徐昕:《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② 张静:《规则的不确定:一个法律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 或许恰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只有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之中,只有对人们的实践行为、实践过程给予应有的关注,学术研究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分析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④ 棚濑孝雄认为,过程分析是一种“从参加社会过程的个人行动层次力图把握其现实动态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结合个人行动与行动动机和周遭环境,可以“弄清制度在实际上的运行过程”(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⑤ 依循学术研究惯例,本文中所提及的人名与地名都作了必要的技术处理。
    ⑥ 四川省PA县志编纂委员会:《PA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⑦ 刘伯忠:《政府王作报告:2005年11月23日在PA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在“统计数据出政绩”的政治生态中(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根深蒂固的缺陷就是缺乏在“数目字上管理的能力”(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9页);曹锦清以实地调查的事例说明了地方政府在有关贫困县统计数据上存在的“随意裁断”问题(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版750页),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存在的数据不实、数据造假等现象似乎成了国人的“共识”。由于精力与个人能量的不足,我无法对这份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加以仔细核实,从报告中的数字来看,PA应该是一个“县强民富”的富裕县了,这一判断笔者从{PA县志》中得到了确认,在《PA县志》经济篇中,我了解到2003年PA“一举甩脱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成为NC市所辖9个县(区)中的三个富裕县(区)之一。但是在2005年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肺结核疫情报告和病人管理的通知》和《肺结核病人转诊和追踪实施办法(试行)》中,PA又出现在“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的名单之列。对地方政府来说,PA究竟富裕县还是贫困县?这个问题虽然超出了本文的论域,但是对本文要讨论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这一主题却还是有相当的关联的。
    ① PA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PA工业开发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第2页。
    ② 这5家企业中,有一家火砖厂,一家饲料厂,一家复合肥厂,一家果汁厂,还有一家生产白酒的私人小作坊。这5个所谓的企业这几年来的年平均销售总额仅为240万元。(见《PA工业开发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第2—5页。)
    ③ 在调查时,当笔者向PA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唐副主任提出查阅开发区相关批文的请求时,他以“批文在档案馆”为由十分委婉地给予拒绝,而在笔者到县档案馆查阅文件时,县档案馆陈馆长先是以文件涉及政府机密予以拒绝,在该县黄副县长的一个电话后,李副馆长在一大堆报刊、文件、报表中忙乱了大半天还是没有找到我想见的批文,档案馆最后给我的结果是“由于档案馆场地有限、各机关事业局的文件仍然由他们自己在管理”。因此,直到笔者此次调查结束时仍然没有见到唐主任所说的省政府批文。不过笔者后来通过省政府的一位朋友那里获,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的确曾下发了一份通知,在该通知中PA工业开放区位列保留的47个省级开发区之中。不过在通知中也明确规定了“对保留的省级开发区,各有关市(州)政府应按照开发区所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区的具体开发建设范围,编制开发区建设规划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开发区必须按照科学规划,依法实施开发建设,建设用地和规划管理纳入当地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开发区管理机构不得非法实施征地、供地和农用地转用(见川办函[2004]48号文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5条的规定,PA工业开发区3000多亩的用地规模必须呈报国务院批准,据我推测,该开发区可能没有取得合法的用地文书,而这正是他们无法提供用地批文的真实原因吧。
    ① 2005年6月,在四川“工业强省”和NC市“集中精力抓产业.突出重点抓王业”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下,PA县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设“工业经济强县”,力争GDP10年翻两番,20年翻三番的奋斗目标。实现上述奋斗目标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就是要加快工业开发区的建设、拓展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园区承载能力,就是要举全县之力着力打造一个“进入无禁区.发展不设防,服务无止境,政商零距离”的投资洼地。
    ② 在笔者开展本课题的调查时,PA因在发放中央粮食直补款中给农民打白条一事被南方某媒体曝光,县上领导为此甚是恼火,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要求今后凡是遇到“说普通话的人”采访时,必须事先向县级主要领导请示,违者纪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就地免职。而我一口纯正的乡音自然少了这些麻烦,这倒是我在调查之前真正没有预料到的。
    ③ 在客观条件许可时,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与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密切相关,又容易进入、容易观察的背景。(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
    ④ 在这张“关系网络”中,PA政法委王书记是我的本家,主管工业的黄副县长(他同时兼任PA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是我大学师兄,在司法机关和其它政府部门也有不少亲戚朋友,我原计划通过这些“正式”的渠道了解开放区失地农民的一些情况。但是在王书记为我举行的“接风宴”上,黄副县长提出“不要整土地问题、不要接触农民”的要求让我既感到十分意外,又让我直觉到自己真正触及到一个“真问题”。事实上,在调查中我更多的还是采用“非正式”的方式入场的,以我在开发区的姑姑为原点,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与很多老乡进行了访谈。
    ⑤ 艾尔·巴比著,李银河译:《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① 风笑天:《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②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③ 行政组织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为背景,在长期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对行政组织及人员起决定或影响作用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行为标准、生活方式与情感取向。(参见董晓宇:《行政组织学》,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①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6页。
    ②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6页。
    ③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2页。
    ④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① 伊藤滋著.夏金池、郑光林译:《城市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164页。
    ② 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250页。
    ③ 由于周口镇藤子沟村(现名为PA县相如街道办事处藤子沟村居民委员会)9社和7社的村民是成建制整体搬迁的,开发区对其采取的是就地后靠、划地自主修建房屋的安置政策,因此村民居住相对集中,所以关于土地被征用前农民的社会生活情况,资料主要来源于笔者对这两个社居民的入户调查。
    ④ 马戍:《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⑤ 农户之间的互换劳动的情况当然是经常存在的,尤其是在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四川,当“38、61、70(妇女、 儿童、老人)”为农村“常驻民”时,为不违农时,村民间彼此互助往往成了确保农事活动按期完成的必要条件,但这与“长期雇用某人承担特定劳动,并支付相应的报酬的雇工”行为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
    ① 万向东:《都市边缘的村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② 英国人称住房为“个人的最后城堡”,18世纪中叶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曾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跨入这间已经损坏了门槛的破房子。”(见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2页。)我国农村居民的住房由于宅基地所有权属问题的模糊等因素制约,农民还不能完全取得自建房屋的产权。
    ③ 当然,由于时间隔膜与社会事件的压力,村民们的“历史还原”定然有诸多的可疑之处,但是“整体后靠”安置政策使社区生活基本保持着原貌,这就为言说者设置了“别人能够判断自己言说真伪”的语境,而“事后述说”也给言说者提供了对现象进行甄别、从而寻找出真实信息所需的必要时间。因此,我们认为,言说者“事后编纂”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小的。
    ④ 因为在农产的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包括了劳力、化肥、农药和费税等生产成本在内的毛收入,而打工所得则表现为现实的货币收入,是无需考虑身体成本的纯收入,假如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对农民来说,种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得不操持的把戏”罢了。
    ① 按照蓬府发(1992)24号文件规定,房屋拆迁补偿费标准为:不论房子装修情况如何,只按住房的建筑面积计算,平房每平方米120元,楼房每平方米180元。
    ② 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③ 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利分析》,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① http://pa.ncnet.cn(PA科技信息网), 2003-4-26。
    ② Parsons;T:"Durkheim".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4.N.Y.:Macmillian and Fress Press. 1968.
    ③ “在标准的社会学理论史中,失范充其量只是个边缘概念或小角色……,失范能够走上理论舞台,只不过是因为它的“反面角色”具有某种独特的“反衬功能”。(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社会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
    ④ 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构建》,《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⑤ 王振海:《公共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⑥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⑦ 亚伯拉罕·林肯著,朱曾汶译:《林肯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0页。
    ① 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页。
    ② 国家自主性理论重在强调国家在促进公共利益增长中所体现出的对个体利益的超越和国家作为社会生活主体自我特殊利益的认受。(任勇:《国家自主性:政治发展中的一个变量》,(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③ 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视野》1999年第1期。
    ④ 陈锐雄:《民法总则新论》,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913页。
    ⑤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4页。
    ⑥ 姜明安:《界定“公共利益”、完善法律规范》,《法制日报》2004-07-01。
    ⑦ 莫于川:《判断“公共利益”的六条标准》,《法制日报》2004-05-27。
    ⑧ 袁曙宏:《“公共利益”如何界定?》,《人民日报》2004-08-11。
    ⑨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27页。
    ① “为树立党员千部一心为公、群众满意形象”和“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着力将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结合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PA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三个代表’拆迁竞赛”。来自县直机关的优秀党员干部80多人被分成4个小组,按照竞赛组委会规定,以拆迁速度快、被拆迁农民对抗性事件发生低、群众反映问题少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除给子一定物质激励、“‘先进性教育’活动模范”奖励及在PA电视台公开表扬外,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者还将被推荐为上一级领导干部候备人选。(PA科技信息网,2005-6-26。)
    ①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77页。
    ② 景天魁等著:《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9页。
    ③ 田江海:《中国开发区概论》,载于《中国开发区综览》编委会:《中国开发区综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④ 在PA县提供的招商引资宣传材料中,他们用“到PA来投资发展,凡是在外地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在我县都可以更加优惠的享受;凡是外地可以提供的投资条件,我们都可以更加优越的提供。只要您来PA投资,我们就为您铺路!只要您来PA经营,我们就坚决保护您!只要您来PA发展,我们就为您提供一流服务!只要您来PA投资,我们什么都可以谈!”等渐次推进的排比句式和饱含深情的措辞,展露了地方政府“求财若渴”的焦灼心情。
    ⑤ 在笔者开展本文的调查时,真正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共有9家,其中齐祥和七环为生猪饲养和肉食品加工企业,金坛电化、恒诚冶金、金鹰冶炼和航星钢铁为来料加工电化石企业,同兴橡胶、航山塑料、保捷化工系生产日用化工用品的企业,上述企业大多为高污染行业。
    ① 郭元晞:《资本扩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② 2005年PA成功引进了重庆一家房地产公司到县城搞房地产开发,该集团斥资在PA县城的黄金地段修建了200多套据称是"PA最具生态魅力和人文关怀”的高级住宅。2005年7月该房屋上市价定为1800元/m~2,但一年半以后,在笔者开展本文的调查时房价已经跌至800元/m~2,而且就是这样的价格也没有多少人购买,为此房开发商叫苦不迭,由此可知PA房地产市场是多么的不景气。
    ③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惟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独专,在中部和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也随处可见。(见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己办理审批手续的2年以上未使用的,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使用权。如原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① 那位投资者的话在我与开发区管委会唐主任的访谈中得到确认,唐主任告诉我说:为解决开发区“缺乏人气”和招商企业“占地不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正在酝酿“城区企业大搬迁方案”,即“招商引资和城区新建企业原则上都进入开发区”,搬迁费用由企业对现有土地自主开发给予解决,如果企业现有土地开发有难度或开发所得与搬迁费用之间差距较大的,由县财政按搬迁总费用的15%给予补贴,但财政补贴总额不能超过10万元。
    ② 这9家企业大多属于污染严重的行业,为避免生产排弃物对县缄的影响,县委、县政府“特意”将它们安排在了离城区有一段距离的开发区内。
    ③ 《PA县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情况的调查》,http://www.sc.cei.gov.cn/eptsalon/paperboard/showre.asp?
    ④ 在既有的权力关系中,权力的弱势方无论居于多么不利的地位,都可以借助某种操纵资源的方式对权力强势方实施一定程度的控制,反过来,权力的强势方无论多么强大,只要仍然停留在权力关系之中,就会在某个方面受制于权力的弱势方。因此,权力弱势方的农民除了“认命外”,还是能找到一些可用但未必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而这也正是笔者接下来欲予讨论的问题。(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① 当然,这一时期的征地工作并非完全“一帆风顺”,其间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和麻烦,如下文要讲到的“黄玉富事件”,但总体上来说,当时的征地工作进展还是不错的。
    ② “据调查,从1978年以来,农民承包的土地已经平均调整3.01次,至少有超过60%的村庄和60%的农产经历过土地调整。”(迟福林:《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人民日报》1999-1-5。)
    ③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土地归属哪一级集体所有,表面看来我国农村土地由集体所有,具体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占据所有者身份,但是事实上却又都不是,土地的产权相当模糊。
    ④ 从法理上讲,作为村民自治机构成员的村干部不能成为国家的代言人,但是在压力型体制下,有关村委会干部角色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经验业已表明其更多的时候是充任乡镇在村庄的脚或腿,而且在村民的日常话语中大多将这些村委会干部称着“当官的”。因此,由这些“官”们启动的土地承包期调整可能存在合理与合法性问题,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们对“调整来自于国家意志”的体认。
    ⑤ 其实农民对承包土地产权的这种认识甚至具有相当的社会认知基础。韩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一项对1080产农民的调查中,有57%农民认为中央政府拥有农村土地(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三题》,《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于建嵘开展的岳村调查有33%的农民认为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1页。)
    ① 在笔者调查时发现,在PA出租房市场上,1500元/年就能在地段不错的街面租到70m~2左右经过简易装修的住房,由此可见县政府确立的租房补贴其实并不低。
    ② 王海明:《广东土改权威报告:农民能否分享级差地租?》,《经济管理文摘》2003年第5期;王凤君、何忠平:《第三次圈地背后的农民失地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2-6日;刘宝亮:《征地切莫断了农民生路》,《中国经济导报》2004-2-27;黄卧云、张修智:《中央的关切与失地农民的焦虑》,《瞭望东方周刊》2004-4-5;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① 见P府发[2003]26号文件。
    ② 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③ 征地补偿需要补偿农民因征地而引起的生存成本增加的损失,其内容包括:失去土地资源及其升值收益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就业风险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居住成本、搬迁成本和信息成本等,而现行我国征地补偿制度设计中对失地农民补偿明显偏低,补偿金远不足以弥补失地农民所蒙受的损失(陈新锋:《从生存成本看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中国土地》2005年第5期)。因此,要确保失地农民顺利实现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过渡,经济补偿的保障功能是极其有限的。
    ① 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② 第一批安置房刚建成不久,NC市委书记就来到PA检查开发区建设情况,县委、县政府借机将安置小区作为“样板工程”向市委书记展示,谁知这一方案却遭到市委书记的严厉批评,“在这里搞居民区简直是乱弹琴,在火车汽笛声中农民怎么睡得好觉?房子挡在这里火车站广场哪有法扩展了?站台经济又如何开展?”(据一些未上楼失地农民讲述)
    ① 当我就“安置比例由20%变为60%”一事向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咨询吋,他们告诉我说这些企业都是污染行业,开发区在用地和环保等方面给予了这些企业“莫大的关照”,企业当然应该有所回报呀!更何况将农民安置在这些企业以后,如果以后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安置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捆绑在一起了,农民们也不会随意出来闹事了。
    ② 其实这也是转型中国所有农民工共同面临的问题,身为农民,似乎注定就应该是“弱势无权”。
    ① 无论是否具备劳动能力,失地农民最担心的不是就业,而是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的养老问题。(陈信勇、蓝邓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3期。)
    ② 《关于PA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况调查》,http://www.sc.cei.gov.cn/eptsalon/paperboard/showre.asp?
    ③ 刘春风:《强化土地保障功能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9期;梁永郭:《论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制度》,《经济论坛》2005年第10期;孔喜梅、杨启智:《质疑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土地》2004年Z1期;刘书鹤:《农民“有土地就有保障”吗?》,《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2期;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等等。
    ④ 土地被完全征用后,他们在心理上不再将自己视为“农民”了,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的“城里人”跟其他城里人是不一样的,究竟这种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也说不清,其实他们也无法厘清这种关系,只是用“单位人”来统称那些与自己有很多不同的“城里人”。
    ① 詹姆斯·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James·C·Scott: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②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
    ③ 按照二分法的研究传统,农民对政府公开或隐蔽的对抗方式一般被定义为与“合法”相对的“非法”政治参与。很多学者在开展这类课题的研究中都将其纳入“非制度政治参与”这一概念之中。(如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程同顺:《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① 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② 周晓虹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导论。
    ③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对湖南衡阳县的实证研究》,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9页。
    ④ 鲁道夫·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7页。
    ⑤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等等。
    ① 何定强,男,现年64岁,初小文化。
    ② 胡小毛,男,现年42岁,小学三年级文化。
    ③ 虽然对平民百姓而言,社会学中“场域”、“资本”等知识他们或许漠然不知,但侵淫于人际间“普遍性让位于特殊性”(见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8页。)的社会文化中,他们早已习得了倚重“关系”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本领。因为没有任何“关系”可用,对眼前的困境,胡小毛也就只有认命了。
    ④ 王凤英,女,现年31岁,初中文化,系笔者的小学同学。
    ① 按照有关规定,只有取得经营许可证才能在火车站售卖食品,但她是失地农民,所以火车站和工商局的人没有来找她什么麻烦,但是现在干这活的人实在太多,竞争太大,每天也找不了几个钱。在访谈中,王多次表示:现在活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辛苦一天也落不了几个钱。现在她唯一考虑的就是小儿子小学毕业后就领着他们到浙江打工去,等干不动了就回老家养老呗。
    ② 海恩斯、福斯和纳金、格尔等认为,“相对剥夺是导致内乱的一个潜在的普遍因素。”转引自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页。
    ③ 何明修:《社会运动概论》,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50页。
    ④ 处于高位的国家权力“屈尊”恳求“无权无职”的失地农民们理解与支持,这虽然有推诿、搪塞、以时间换空间等诸种可能,但通过巧妙借用民间社会的“诉苦术”,身为强者的地方政府利用“弱武器”却为其赚取了补偿办法得以推行所需的“民心”。在调查中,一些失地农民曾表示:县上也没有钱,开发区很穷,在PA搞工业哪有那么容易……
    ① 应星曾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我国山阳乡大河电站移民上访的故事为背景,对移民运用的“缠、绕”等抗争策略作了归纳(应星:《大河移民的上访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② 詹姆斯·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在一项关于工程移民应对冲突的策略中,翁定军将这种现象称作“沉默的抗争”,参见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社会》2005年第2期。
    ④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⑤ 李君文:《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沉默”的文化涵义对比》,《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利分析》,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281页。
    ② 福柯说:“沉默是体验同他人的关系的特定的手段”(福柯著,严锋译:《权力的眼睛一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165页);王小波进一步指出:“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他们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其话语权丧失的弱势的体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③ 付顺东,张襄誉:《农民话语权:应对加入世贸的沖击》,《社会》2002年第7期。
    ④ 现今各国宪法均以文本的形式对其公民的话语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给予了明确设定,如我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出版自由”、西班牙人民成文法第12条规定“每个西班牙人均得自由表达其思想”,等等。
    ⑤ 张鸣:《关注农民中的失语现象》,《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8期。
    ① 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必须严格遵循“两公开,一登记”。也就是说,国家征用的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准以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以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是,在PA开发区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并没有执行“两公开,一登记”的征地程序,征地政策也成了PA县政府的“口袋政策”,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拿出来;什么时候问题发生了,就出台什么样的政策.由于县政府的“黑箱操作”,造成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② 房宁:《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③ 房宁:《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①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② 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135页。
    ③ 詹姆斯·斯科特,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243页。
    ④ 张鸣:《关注农民中的失语现象》,《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8期。
    ① 沙丁曾这样说过:“在四川没有茶馆就没有生活”(沙丁:《祖父的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206页)。而茶馆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四川,茶馆不仅仅是喝茶解闷的地方,茶馆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① L·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② 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③ 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④ 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信访学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⑤ 《信访条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⑥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页。
    ⑦ 朱铭基同志2000年2月13日在中办国办信访局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NC市委信访办公室、NC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编:《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5页。)
    ⑧ 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信访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⑨ 胡锦涛同志在中办秘书局《近期社会动态专报》2003年第120期上的批示。(中共NC市委信访办公室、NC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编:《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6页。)
    ① 国务院1996年《信访条例》规定了办理信访总的原则是“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2005年新《信访条例》又强调了“属地管理、分级管理”。
    ② 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
    ③ 据于建嵘博士的调查,上访实际解决的问题只有干分之二。见《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南方周末》2004-11-4。
    ④ 《信访条例》(2005)第十六条。
    ⑤ 老刘的这种说法后来在笔者与县信访办彭主任、县法院袁院长的访谈中得到确认。在PA公检法系统,都有一份由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xx年PA上访老户名单”,据县信访办和公检法系统的同志说,这份名单对一年一度的“综治维稳工作考评”、“和谐单位目标考核”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是还是很有用的。
    ⑥ 在每一个上访者的认知中,“闪着神奇光辉的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是中国官员的总体形象,因此,为求得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尽一切可能”让“中央神奇阳光”照射到“腐朽黑暗的地方”,从而使“地方”的一切劣迹全体曝光。(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① 戴者春:《当前我国农民“轻讼”意识的成因探析》,《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1期;刘云升、韩树军:《为当代中国农民的诉讼观辩解》,《河北法学》2005年第12期;赵孟筱、陈建华:《论中国农村息讼问题》,《甘肃农业》2005年第9期。
    ②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1页。
    ④ 温珍奎:《文化的民间传承机制与传统诉讼理念的形成》,http://www.legal-history.net/go.asp.
    ⑤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8页。
    ⑥ 刘作翔:《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法制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4期。
    ⑦ 由“社会连带”(social solidarity)而产生的集体良知,行为人会在无形中受到某种非正式的社会制裁: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意义上被流放。(Emile.Durkheim: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trans.By W.D.Halls,FreePress,1984.)
    ⑧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 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转引自应星:《大河移民的上访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4页。
    ⑩ 应星:《大河移民的上访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4-365页。
    ① 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② 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③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272页。
    ④ 老李的指责是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但基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诸多腐败问题,老李做出这样的想象也并非全然毫无根据。
    ① 任之:《当代中国民告官》,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王海安:《上万农民为何上法庭?》,《政府法制》1998年第11期;张万金:《八年的诉求:一位农民的失望与希望》,《江淮法制》2005年第4期。
    ② 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③ 王亚南:《中国官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122页。
    ④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272页。
    ⑤ 周作翰、张英洪:嚷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⑥ 关于这一点,2001年山西省晋中市发生的胡文海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承包煤矿、浇地等与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发生矛盾,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大峪口村46岁的村民胡文海伙同其他两名凶手,于2001年10月26日晚10时多对9产“仇人”逐户疯狂射杀,打死14人,重伤3人。事后,依法定程序,在最后陈述中胡文海这样说道:“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为此,我不断地去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从小时候起的性格就是仗义执言、敢做敢为。村里的那些无权无势的善良的村民与我和睦相处,有时,我就成了他们利益的代言人。然而,近年来,历任村干部贪污行贿、欺压百姓,村里的小煤矿(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等企业上交的400余万元被他们瓜分了。4年来,我多次和村民向有关部门检举反映都石沉大海,公安、纪检、检察、省、市、区的官老爷们给尽了我们冷漠与白眼……。可是,我们到那里去说理呢?谁又为我们做主呢?我去公安机关报案,那些只挣着工资的人民的公务员开着30多万元买的小车耀武扬威根本顾不上办案,甚至和村干部相互勾结欺压老百姓…….我只有以暴制暴了,我只能自己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了,……实际上我每年的收入都有4~5万元,我完全可以不管这些事,但是,我不能,我的良心告诉我不能这样做,我不能对此置之度外,官逼民反,我不能让这些蛀虫们再欺压人了。……我知道我将死去,如果我的 死能够引起官老爷们的注意,能够查办了那些贪官污吏,我将死而无憾。否则我将变成厉鬼也不放过他们。”(http://news.sina.com.cn[DB/OL].2002-02-27.)
    ① 当我非常不识趣地就老黄的故事向唐主任确认时,他并没有理会我的话题,只是一再强调说,“黄仕成是个孤老头,管委会基于人道主义给他每个月一点生活费。”当然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身为“强者”的开发区管委“高风亮节”,不与“胡搅蛮缠的弱者”计较,才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② 后经王祯解释,景某是来讨要征地补偿款。
    ① 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② 当然,在注重“德行”的中国,我们更强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然而,这是在生命与德行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的生死抉择,惟义所在,这并不能因此成为否定“生”的佐证。
    ③ 在陆学艺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农业劳动者阶层名列第九,仅仅位于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之上。(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遭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层面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农民却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抗议,今中原因,除了国家治理格局的“有效”外,农民对“苦难”的高耐受性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存在。
    ⑤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大约有28.7万人自杀,其中8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和自杀未遂者都是农民,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在农民自杀方式选择上,服毒是农民的首选,全国每年有65万农民服食农药(15万自杀成功+50万自杀未遂)。(见《中国青年报》2003-11-21。)
    ⑥ 其中尤以迪尔凯姆和默顿的观点最为典型,迪尔凯姆提出了“利己、利他、失范和宿命式自杀类型;默顿建构了有关越轨行为的社会失范理论。(见Durkheim E,Suicide,New York:Free Press.1951.,Merton R.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Free Press,1957.)
    ⑦ 2003年9月15日上午8时40分左右,安徽省青阳县农民朱正亮因为不满当地土地拆迁补偿办法,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自焚(梁小明:《不要让自杀成为弱者的武器》,《中关村》2003年12月号。)
    ⑧ 辽宁省辽阳市郊双树村村民孙守军,因不满地方政府征地安置办法,多次抗议无果后绝望地喝下农药自尽(见《南方人物周刊》2006-3-11)。
    ⑨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⑩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 黄光国、胡先缙等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③ 对官方汇道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几乎是学界的一个普遍共识。(见朱方:《村民选举与乡村社会的变化》,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④ 李连江、欧博文(Kevin J.O'Bfien)所揭示的农民“依法抗争”是“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一种形式。而“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实质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不仅包括根本国家法律、中央政策来抵制地方“土政策”和地方干部违法乱纪行为,同时还显示了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参见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 于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中国与太平洋》,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版第141-169页。)
    ① 何清涟、张祥平:《“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② 赵树凯:《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民日报编辑部联合课题组(赵树凯执笔):《矛盾、引导和历史的契机——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农民日报》1998-12-8。
    ④ 应星、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载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⑤ 前几年,政府先将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开发商与农户“面对面”商谈拆迁补偿安置等事项,近年来,中央要求土地用权必须挂牌拍卖,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国家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农户的赔偿标准,又有效地杜绝了过去征地拆迁赔偿暗箱操作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征地拆迁就成了政府与农户之间“直接会面”,一旦产生纠纷,农民矛头直接指向政府,造成到政府部门上访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⑥ 2005年,PA县信访办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42起,其中征地拆迁集体上访85起,占总数的35%,2005年以来,PA县公安局共受理征地拆迁纠纷案件35件,接待来访群众65人次。(数据来源于笔者的访淡记录,未经受访人核实。)
    ① 应星、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载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8页。
    ② 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版第141-169页。
    ③ 郑欣:《乡村政治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④ 至笔者调查时,PA已经进入了“六·五”普法阶段了。
    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民们看来,只要是盖着红色大印的政府文件,他们一概以法视之,很少有政策与法律之分,法律就是政策,政策就是法律,他们都具有同等功效。
    ② 在调查中,失地农民经常给我说起“国法无情”这句话,在他们的心目中,法律应是公正的,任何问题一旦交由法律来解决,就该得到公正审判;法律应是严酷无私的,在法律面前不能讲任何关系或情面;法律应是最后的手段,一旦对簿公堂,双方一切情分从此了断。
    ③ 从《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我们也能看到,只有在对调解不满意,到县城、省城未能讨得“说法”的情形下,秋菊才不得已操持起“法律”这把武器来。
    ① 最典型的是越级上访。
    ②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9期,2001年春/夏季号。
    ③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9页。
    ④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9期,2001年春/夏季号。
    ① PA科技信息网,2004-8-23。
    ① http://www.pafy.cn (四川省PA法院网)2005-9-15。
    ② 律师辩护词系笔者从黄仁发之妻何五妹处获得。
    ① 戴星翼、何惠琴:《社区发育与社会生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100页。
    ② 在PA县公安局,我见到了四川省公安厅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征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通知中列举了该省近年来征地中发生的几起群体性事件: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5000余村民多次聚集上访、阻挠道路施工和工程建设;凉山州西昌市200余村民聚集在108国道上,阻断交通。达州万源市500余村民人静坐阻断210国道交通。就全国范围来看,近来来发生的类似事例相当多,如“不满征地补偿,违法煽动1000多名村民游行”(《信息时报》2002-7-24)、“不满征地拆迁安置,百名村民堵交通”(《南京日报》2004-5-23)、“河北定州6-11袭击村民事件始末”(《三联生活周刊》2005-06-23)、“顺德数千村民围300官商”(《文汇报》2006-11-12)等等。
    ③ 正如李连江、欧博文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依法抗争的组织者们没有像他们最初宣示的那样,保证每个行动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版第141-169页。)
    ④ 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⑤ 上述两个案例的最后结局都证明了这一点。
    ① 江立华、符平:《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②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① 吕林、周欣:《浅论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法制与社会》(理论版)2006年第2期:王晓敏:《从“贿选”事件频发看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探讨》2002年第5期;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
    ② 邹树彬、唐娟、黄卫平:(2003年人大代表竞选的群体效应:北京与深圳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③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储复耘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0页。
    ④ 同春芬:《转型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⑤ 于立深:《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意见沟通和整合》,《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⑥ 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⑦ 邓大才:《谁能为农民代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① 江泽民:《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1991-3-23。
    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2.8。
    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都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① 政协PA县委员会提案及文史委员会编:《PA县文史资料》(第6-8辑),内部资料。
    ② 于立深:《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意见沟通和整合》,《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③ 见《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
    ④ 曾鹏、戴利朝、罗观翠:《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⑤ 通过对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历时性考察,应星将其分为“大众动员型信访”、“拨乱反正型信访”和当前的“安定团结型信访”3个阶段。(参见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⑥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综合版)2005年第2期。
    ① 曾鹏、戴利朝、罗观翠:《在集体抗议的背后》,《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② 《国家信访局局长:80%上访有道理》,《半月谈》2003-11-20。
    ③ 胡奎、姜抒:《2003年中国遭遇信访洪峰,新领导人面I临非常考验》,《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第4期。
    ④ 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⑤ 赵凌:《社科院报告直面信访严峻形势》,《南方周末》2007-4-5。
    ⑥ 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信访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⑦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订)总纲。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②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③ 在实地调查中,农民一听见我们提出这样问题就哈哈大笑,令我们十分尴尬。后来一个朋友告诉我说,这句话“也实在太书生气了”。
    ④ 王继宣:《从参政党角度看我国政党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对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⑤ 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① 一位曾得到县国土局局长召见的失地农民这样对我们说。
    ② 曾鹏、戴利朝、罗观翠:《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③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④ 西摩·马丁·李普赛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① 杜尔凯姆著,王力译:《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10页。
    ② 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③ 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③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实在太多,从契约论中的委托-代理困境、科层理论中的结构科层-功能科层悖论,到新近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等等,均从不同的视角表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存在的客观性。
    ④ 关于压力型体制的专门论述,请参阅荣敬本、何增科等著:《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 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中共NC市委、NC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试行)》(N委发【2002】14号文件),载于《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54-59页。
    ② 《NC市信访工作问责制暂行办法》,载于《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70-73页。
    ① 《PA县信访工作规定》(P委字(2002)38号文件),载于《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186-194页。
    ② 在与地方官员交谈中我们发现,在整个征地事件中,“以地招商”的PA地方政府,其行为或许有许多“不检点”之处,但他们企盼PA发展的心还是诚挚的,无论这种企盼是出于政绩的考虑,还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
    ① 布赖恩·特纳著,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281页。
    ② 郑欣:《乡村政治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③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NC市委市政府对所辖区县目标考核中,“社会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在“社会发展”考评指标中,有重复上访扣0.5分,有到中央、省集访分别扣3分、2分……,属于“一票否决”的事项有:有负面新闻被中央级媒体曝光、有重大社会事件被省级以上政府通报批评、因工作不力造成群众死亡1人以上,等等。
    ④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下级政府清楚地知道,只要辖区或部门发生的“问题”没有进入上级的视野,就能在“维持社会稳定能力”的考核中过关,这对于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政府而言,利用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组织资源,将“问题”“非问题化”处理一点也不难。(应星在描述农民上访的“问题化”技术时指出,对农民来说,只有“问题”足够重大,农民的要求上级才可能给予重视并得以满足。参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⑤ 在调查中很多干部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觉得“闹事”的老百姓素质低,只顾自己的蝇头小利,不理解政府为 了PA发展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① 《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在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于《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220页。
    ② 在地方政府看来,“闹事者”的目的就是想把问题“捅大”。因此,为“维持社会稳定”就必须采取“恩威并举、软硬并重”的策略,以“非问题化”的策略回应“闹事者”的“问题化”。
    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国办发[2004]46号);《关于在征地拆迁中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4】5号);《征地拆迁工作规定》(P委字【2004】13号文件)
    ④ “基层领导失职引发严重群体事件须辞职”,http://news.sina.com.cn/c/2007-01-05/094311959532.shtml“关于PA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情况的调查”,http://www.sc.cei.gov.cn/eptsalon/paperboard/showre.asp?
    ⑤ 在任何一项评优创先的活动中,考核指标大多分解为“硬件和软件”两大块,而“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档案材料有无缺失”始终是软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被考核者来说,要完成这些软指标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⑥ 其实对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来说,弱势无权、社会资本缺失,他们哪有“挑战”地方政府权威的资本,而百姓对“中央圣明”的坚信,更说明他们没有“颠覆”政权的意图,根本缺乏危害“社会稳定”的动力。
    ① “民主与法制——站在低谷匹夫的呐喊”(失地农民的申诉状)
    ② 对“法西期暴行”、“白色恐怖”等过分夸张词汇的运用,表明他们已经对所述事件进行了“加工和处理”。
    ① 李国合打了三年多没有任何结果的官司后,等出的结论是“官官相护”;黄玉富为把戳瞎自己眼睛的人送进监狱前后到检察院、法院、人大等部门跑了100多趟;张尧元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打官司却得来“不予起诉”结果。当然,我们不能由此就武断的断定“法院的行为存在偏差”,但是,在失地农民的心中,司法诉讼之路还的确很艰难。
    ② 据我们调查获,在PA,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每年都会向公检法系统联合下发一份“欺年PA上访老户名单”。
    ③ 《刘伯忠同志在全县平安建设暨维护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pa.ncnet.cn2004-8-26。
    ④ 养猪场为齐祥公司下属部门,该公司主要以猪肉食加工为主。
    ⑤ 赵树凯:《虚弱的乡镇权力》,《经济时报》2004-11-29。
    ① 欧博文和李连江在对地方行政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基层官员在执行上级指令时,倾向于“硬指标”,而忽视、冷漠“软指标”的现象,这就是所谓“选择式政策执行”。(Kevin O'Brien.Liani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1999(02).
    ② 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③ 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近年实践表明,有的地方花一点小钱就可以让上访者息访息诉,而一些地方舍不得花小钱,最后导致到成都、北京去接人,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造成不良影响的政治成本就更高了。”(《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在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于《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4年5月,第226页。)
    ⑤ 例如“三个代表”的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不能不对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失地、失业、无保障”的不和谐状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 在此之前,按照P府发[2003]26号文件规定,老年失地农民的生活补助费最多只有5年,当征地补偿款全部结清后,政府将停止发放这笔费用。应该说,县政府此时做出的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为失地农民老年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也对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行动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② 强者的“弱武器”不仅在于这种武器为强者所用,更在于它得到了正式制度的许可、支持乃至提倡。(参见应星:《大河移民的上访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93页。)
    ③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NC市委市政府对所辖区县目标考核中,“社会发展”一项重要的指标。在“社会发展”考评指标中,有重复上访扣0.5分,有到中央、省集访分别扣3分、2分……,属于“一票否决”的事项有:有负面新闻被中央级媒体曝光、有重大社会事件被省级以上政府通报批评、因工作不力造成群众死亡1人以上,等等。(见《NC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比标准》,载于《NC市文件资料汇编(三)》(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21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② 借用科尔曼法人行动者理论,作者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并认为,村委会在农村社会变化中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社会结构。但是,由于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这一无需经过村民选举的乡村权威中心存在,村委会作为现代法人行动者仅仅具有理想形态和法律等层面上的意义,他们拥有过度的权力,在村民丧失了对法人资源的潜在控制时,法人资源不但不能为村民带来利益反而会成为侵犯村民利益的主体。(参见朱又红、南裕子:《村民委员会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从“法人行动者”视角所做的分析》,周晓虹执行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 童庐、吴从环:《组织重构: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④ 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于清华大学社会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 论特辑》第1辑,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古学斌:《地方国家与中国农村发展—一个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载于罗沛霖、杨善华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102页。
    ①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②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③ “中组部副部长:农村群体性事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重视”(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欧阳淞2006年3月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4155405.htm
    ④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2页
    ⑤ 群体上访反映的问题有80%是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乱集资、乱罚款、统筹提留层层加码,加重负担;二是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吃喝贪占,账目不清,经济混乱;三是个别基层干部作风粗暴、简单,执行政策水平低。(参见方江山著:《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⑥ 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⑦ 陈益元:《后公社时期的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农史》2006年2期。
    ⑧ 例如乡村基层政权遭黑恶势力“绑架”。(于建嵘:《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531)
    ⑨ 肖唐镖:《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变化》,《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2期;于建嵘:《农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⑩ 《人民日报》1998-11-4。
    ① 朱方:《村民选举与乡村社会的变化》,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② 胡荣:《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及其与乡政府的关系》,《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年12期
    ③ 朱方:《村民选举与乡村社会的变化》,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程同顺对此现象也进行了深入分析(见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46页)。
    ④ 徐勇:《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274页。
    ⑤ 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 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与基层政权退化》,《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⑦ 程为敏:《弱者的强武器:村民选举对农村精英政治特质的影响》,载于罗沛霖、杨善华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25页。
    ⑧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2页。
    ⑨ 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年第8-9期合刊。
    ⑩“他们一天到晚都趴在队里,整个镇上就只留了一个守大门的”,当地村民普遍用这话来表达对镇上干部的不满。
    ① 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② 黄德林、唐承敏:《公民的“知情权”及其实现》,《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5期。
    ③ 《列宁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8页。
    ①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卷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② 吴宜恭:《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和特点》,《厦门日报》2003-11-17。
    ③ 周其仁:《农地征用垄断不经济》,《中国改革》2001年第12期。
    ① 关涛:《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以“三农”问题为背景的分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 涂高坤:《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思考》,载于沈彭主编:《21世纪地政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① 张照栋、刘舵:《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探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 涂高坤:《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思考》,载于沈彭主编:《21世纪地政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③ 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④ 当然,由于农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剥离出来的,因而是不充分的,当使用权主体未按合同使用土地或越权处分土地使用权时,所有权主体可以行使终结其处分权,终止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
    ⑤ 韩俊:《将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界定为按份共有制》,《中国经济时报》2003-11-29。
    ① 张庆华:《中国土地法操作实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② 宋振远等:《‘公共利益’岂能成为随意敛钱的障眼法?》,《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10期。
    ① 王太高:《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① 陈超群:《失地农民知情权的法律保护》,《沧桑》2005年第6期。
    ② 赵旭东:《国土资源听证立法简况》,《中国土地》2004年第4期;黄天元:《浅析我国征地制度中“公共利益”界定与征地范围划分》,《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③ 童中贤:《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机制理性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4期;钱忠好:《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① 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陈剩勇、林龙:《权利失衡与利益协调》,《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
    ② 徐琴:《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③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
    ④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⑤ 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赵玲:《我国农村社会现实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⑥ 有一项调查显示,通过上访解决的问题只有2%,有90.5%的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转引自李廷豪等:《越级、重复上访原因及对策浅析》,《决策探索》2005年第6期。)
    ① 《我国将疏通和增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http://news.cctv.com/china/20061005/100417.shtml
    ② 徐琴:《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③ 《国家信访局负责人谈〈信访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1197687.htm
    ④ 于建嵘:《信访制度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二十一世纪》2005年第6期。
    ⑤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压力性体制下,为拼政绩,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控制——稳定”逻辑,在这种逻辑之下,失地农民以上访来求诉利益的行动本身就是对地方政府“稳定”需要的“公然挑战”。
    ① 赵凌:《新条例能否带来新一轮信访洪峰》,《南方周末》2005-1-20。
    ① 2004年8月,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下,中央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随后,这种“联席会议制度”在各地逐步推开。http://npc.people.com.cn/GB/14997/3654039.html
    ② 严明清、李广平:《关于建立和完善有效化解社会冲突的地方信访工作制度》,《江汉论坛》2005年第12期。
    ③ 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① 王雪莲:《从维护稳定看信访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 于向阳:《平安山东与法治信访建设》,《政法论丛》2004年第6期。
    ③ 田文利:《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社会科学前沿》2005年第2期。
    ① 关于信访委员会制度,笔者认为其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专员制度是相同的,其具体方案可参见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373页
    ②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③ 报纸期刊数据来源于《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电视电台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④ 在PA开发区实地调查中我们就发现,失地农民对《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晚十分》(四川电视台的一个法制节目)等“敢讲真话、能为老百姓说话”的节目极为关注,他们也乐于通过这些节目去“找寻”应对当下困境的出路。“找记者、找电视台反映问题”常常也成为他们诉求利益的一种途径,虽然他们也对这种利益表达的效果心存质疑。(类似情形请参见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 聂静虹:《论大众传媒在利益表达中的功用》,《求实》2003年第11期。
    ② 例如在孙志刚事件中,《南方周末》等媒体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③ 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④ 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⑤ 张福平:《公共空间: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⑥ 公共空间又称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系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威之间的非官方领域,其所指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参见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① 胜龙:《报刊:“嫌贫爱富”为哪般》,《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第2期;罗建华:《“公众性”拷问“传媒歧视”》,http://media.people.com.cn/GB/5200916.html
    ② 杨敦显:《媒介传播和民工的利益表达》,《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
    ③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人民信访和新闻传播渠道”。(见罗以澄、詹绪武:《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7-78页。
    ① 彭伟步:《中国媒体远离弱势群体》,《中国报道周刊》,http://www.weachina.com/html/01464.htm
    ② 杨明品、贺筱玲:《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功能论》,《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③ 转引自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④ 四川自贡农民刘正有因失地为了向地方政府讨要“说法”而走上了历时八年的漫漫上访路,其间虽然也得到包括法学专家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但至今他仍是求告无门。该事件曾受到国内部分媒体的关注,但是四川和自贡的媒体却普遍保持沉默,刘由此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这句话最初见于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①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经济观察报》2003-1-27。
    ② 杨正喜、唐鸣:《论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③ 邓大才:《谁能为农民代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① 马银录:《向农民道歉》,《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
    ① 景跃进:《当代中国利益传输机制的转换》,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 例如《农业法》第二章专门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规定,其中第77条还规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向各级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合法要求的权利,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给予答复。
    ③ 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④ 赵昌文:《农业宏观调控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175页。
    ⑤ 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27页。
    ⑥ 景跃进:《当代中国利益传输机制的转换》,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 胡筱秀:《行政发展与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②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136页。
    ③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37页。
    ① 洪大用:《当代中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几个问题》,《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6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③ 项继权:《农民协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爱尔兰农民协会(IFA)的调查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④ 高红:《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⑤ 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
    ⑥ 于建嵘:《中国农村的政治危机:表现、根源和对策》,http://www.ccrs.org.cn,2003-4-27
    ① 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② 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页。
    ③ 殷勤:《农民组织化与农村政治稳定》,《美中公共管理》2005年第4期。
    ① 党国英:《农民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稳定》,中国社科院网站,http://sym2005.cass.cn/file/2005101747355.html
    ② 党国英:《我们为什么要为农民说话?》,《南方周末》2000-12-7。
    ③ 许志永:《在法治的夹缝中游走》,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114/0924602737.shtml
    ④ 引自于建嵘:《农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⑤ 潘盛洲:《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展现中央深化农村改革4重点》,《瞭望周刊》2003-11-20。
    ①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② 李锦顺:《重建农会:我国农村持续发展的新能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6期。
    ③ 郭涛涛:《瑞安新农协调查》,《新世纪周刊》2007-3-25。
    ① 魏道南、张晓山编:《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12页。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列宁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中国开发区综览》编委会:《中国开发区综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13.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4 L·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5.PA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PA工业开发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版。
    16.艾尔·巴比著,李银河译:《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吉拉·吉缪勒著,刘能译:《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19.布赖恩·特纳著,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1.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陈锐雄:《民法总则新论》,三民书局1982年版。
    24.陈锡文:《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5.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27.程同顺等著:《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程同顺:《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戴星翼、何惠琴:《社区发育与社会生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迪尔凯姆著,耿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3.董晓宇:《行政组织学》,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34.杜尔凯姆著,王力译:《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5.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41.福柯著,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2.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储复耘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郭元晞:《资本扩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国土资源部耕地司、利用司、规划院联合调研组:《征地安置专题调研报告》2002年版。
    47.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8.何明修:《社会运动概论》,三民书局(台湾)2005年版。
    4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1.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黄光国、胡先缙等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5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 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7.景天魁等著:《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59.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61.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62.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3.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4.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6.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7.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
    69.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1.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2.罗沛霖、杨善华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6.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7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8.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第1辑,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9.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社会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0.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81.任之:《当代中国民告官》,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2.荣敬本,何增科等著:《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3.沙丁:《祖父的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84.沈彭主编:《21世纪地政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85.四川省PA县志编纂委员会:《PA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6.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87.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8.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9.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0.同春芬:《转型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1.王太高:《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94.王亚南:《中国官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5.王振海:《公共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6.魏道南、张晓山编:《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97.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98.西摩·马丁·李普赛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0.徐昕:《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02.徐勇:《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3.徐元明等:《江苏省土地利用与农民保障研究报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版。
    104.亚伯拉罕·林肯著,朱曾汶译:《林肯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6.伊藤滋著,夏金池、郑光林译:《城市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107.应星:《大河移民的上访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8.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9.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0.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111.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2.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13.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14.詹姆斯·斯科特,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6.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利分析》,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17.张庆华:《中国土地法操作实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8.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9.赵昌文:《农业宏观调控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0.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1.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卷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3.郑欣:《乡村政治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4.政协PA县委员会提案及文史委员会编:《PA县文史资料》(第6-8辑),内部资料。
    125.中共Nc市委信访办公室、Nc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编:《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手册》,
    126.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信访学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127.周晓虹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9.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0.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1. Emile· Durkheim. Suicide. New York: Free Press. 1951.
    132. Emile· Durkheim: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 By W. D. Halls, Free Press. 1984.
    133. 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4.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Social Movements in a Organizational Society.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1987.
    135. Merton R.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957.
    136. Scott, James C.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人文杂志》2003第1期。
    2.陈超群:《失地农民知情权的法律保护》,《沧桑》2005年第6期。
    3.陈晨等:《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对被征地农民经济补偿、社会保障与就业情况的考察》,《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4.陈剩勇、林龙:《权利失衡与利益协调》,《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
    5.陈先发等:《农民张其均痛说“告状难”》,《乡镇论坛》2005年第6期。
    6.陈益元:《后公社时期的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农史》2006年 2期。
    7.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8.戴者春:《当前我国农民“轻讼”意识的成因探析》,《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1期。
    9.邓大才:《谁能为农民代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10.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西功能及其变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冯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初探》,《财政研究》2004年第6期。
    12.付顺东、张襄誉:《农民话语权:应对加入世贸的冲击》,《社会》2002年第7期。
    13.高红:《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14.葛如江、潘海平、王新亚:《谁制造了2000万失地农民—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调查》,《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1期。
    15.葛永明:《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关心“失地农民”》,《调研世界》2003年第3期。
    15.顾吾浩:《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
    16.关涛:《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普—以“三农”问题为背景的分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7.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
    18.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9期,2001年春/夏季号。
    19.何清涟、张祥平:《“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20.洪大用:《当代中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几个问题》,《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6期。
    21.胡荣:《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及其与乡政府的关系》,《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年12期。
    22.胡筱秀:《行政发展与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3.黄德林、唐承敏:《公民的“知情权”及其实现》,《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5期。
    24.黄天元:《浅析我国征地制度中“公共利益”界定与征地范围划分》,《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25.黄小虎:《重在纠正城市偏向—谈如何避免出现土地利用失控局面》,《中国土地》2003年第8期。
    26.江立华、符平:《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7.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28.李锦顺:《重建农会:我国农村持续发展的新能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6期。
    29.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年第8-9期合刊。
    30.李炯、邱源惠:《征地“农转非”人员安置问题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31.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2.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33.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构建》,《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34.李廷豪等:《越级、重复上访原因及对策浅析》,《决策探索》2005年第6期。)
    35.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6.刘学峰:《关于公共政策的本质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7.刘云升、韩树军:《为当代中国农民的诉讼观辩解》,《河北法学》2005年第12期。
    38.吕林、周欣:《浅论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法制与社会》(理论版)2006年第2期。
    39.罗以澄、詹绪武:《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40.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失地》,《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41.马戍:《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42.马银录:《向农民道歉》,《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
    43.聂静虹:《论大众传媒在利益表达中的功用》,《求实》2003年第11期。
    44.钱忠好:《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45.任勇:《国家自主性:政治发展中的一个变量》,《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6.荣敬本:《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机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4期。
    47.宋振远等:《‘公共利益’岂能成为随意敛财的障眼法》,《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10期。
    48.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9.郑海明、丁雷:《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50.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分析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1.郑杭生:《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及其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52.郑杭生:《转型加速期的社会公平问题》,《前线》2001年第4期。
    53.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54.田宝玉:《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于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经济》2004年第3期。
    55.田文利:《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社会科学前沿》2005年第2期。
    56.童庐、吴从环:《组织重构: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57.童中贤:《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机制理性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4期。
    58.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59.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60.王继宣:《从参政党角度看我国政党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对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61.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62.王晓敏:《从“贿选”事件频发看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探讨》2002年第5期。
    63.王雪莲:《从维护稳定看信访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4.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社会》2005年第2期。
    65.吴利生:《论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66.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67.项继权:《农民协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爱尔兰农民协会(IFA)的调查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68.肖唐镖:《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变化》,《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2期。
    69.徐琴:《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0.徐元明等:《江苏省土地利用与农民保障研究报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
    71.许欣欣:《从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 期。
    72.严明清、李广平:《关于建立和完善有效化解社会冲突的地方信访工作制度》,《江汉论坛》2005年第12期。
    73.杨翠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与评价》,《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74.杨敦显:《媒介传播和民工的利益表达》,《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
    75.杨明品、贺筱玲:《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功能论》,《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76.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7.杨振等:《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分析》,《开发研究》2005年第1期。
    78.杨正喜,唐鸣:《论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79.殷勤:《农民组织化与农村政治稳定》,《美中公共管理》2005年第4期。
    80.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1.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82.于建蝾:《农村黑恶势力与基层政权退化》,《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83.于建嵘:《农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84.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
    85.于建嵘:《信访制度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二十一世纪》2005年第6期。
    86.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综合版)2005年第2期。
    87.于立深:《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意见沟通和整合》,《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88.于向阳:《平安山东与法治信访建设》,《政法论丛》2004年第6期。
    89.愈燕山:《从制约因素看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90.曾鹏、戴利朝、罗观翠:《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91.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92.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城乡建设》2001年第8期。
    93.张福平:《公共空间: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94.张静:《规则的不确定:一个法律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5.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96.张鸣:《关注农民中的失语现象》,《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8期。
    97.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98.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
    99.张孝直:《中国农村地权的困惑》,《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00.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信访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101.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
    102.张照栋、刘舵:《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探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03.赵玲:《我国农村社会现实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104.赵树凯:《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105.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总第八十九期。
    106.郑杭生、吴力子:《“农民”理论与政策体系急需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7.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8.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9.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中国土地》2004年1-2期。
    110.周其仁:《农地征用垄断不经济》,《中国改革》2001年第12期。
    111.周作翰、张英洪:《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2.朱明芬、李一平:《失地农民利益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调研世界》2002年第12期。
    113.朱明芬:《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研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114.朱胜龙:《报刊:“嫌贫爱富”为哪般》,《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第2期。
    115.邹树彬、唐娟、黄卫平:《2003年人大代表竞选的群体效应:北京与深圳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116. Kevin O'Brien. Lianjiang Li.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9(2).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