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代陶瓷窑炉实验考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窑炉是陶瓷生产工艺流程中最为关键、重要的部分,“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形象地道出了窑炉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古代的陶瓷发展过程中,中国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而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中原地区的陶瓷在宋代及宋代以前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窑炉考古和研究文献的梳理,从近40年来窑址的考古资料入手,对中原地区制陶遗址中有关窑炉的资料进行一次全面的、初步的整理和总结,并在综合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使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已发表的窑炉资料进行型式的划分,并结合“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模拟考古”、“实验考古”等方法,对中原地区的窑炉进行整理研究,并讨论中原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过程,描述互相之间技术交流的状况以及对后世产生的不同影响,重要的是对不同种类的窑炉进行复原重构试烧。目的在于使我们对各中原地区陶瓷窑炉发展的总体状况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去探讨这个地区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内外原因。结合现有资料,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五个问题:1、分析窑炉结构和人们习俗、生产、生活的联系;2、窑炉结构和装烧工艺的研究对考古发掘中古陶瓷器的历史分期断代开辟了的新途径;3、使用图形排列和数据排列等方法对古窑炉进行了窑炉形式、构造、火焰流向示意等多方面系统的研究;4、利用实验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方法,把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窑炉进行复原重构,用实物来研究古代窑炉及其相关问题:5、提出了用一次性薄壳窑烧制秦兵马俑的可行性猜想以及其它问题。文章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界定研究的地域、时间、窑炉的各部分名称概念,以及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并把搜集整理的大量陶瓷文献进行概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习吸收专家老师和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从而充实自己的研究课题。
     第二章就以我国中原古代陶瓷窑炉为切入点,参考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采用“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和“模拟实验考古”的方法,对陶瓷窑炉的产生发展、结构、建造材料及使用方法、烧成工艺等进行考证研究,从而为揭示中原陶瓷的历史面目提供证据。同时也对涉及的相关其他学科问题进行探讨。是本文的重点章节。
     第三章是主要介绍中原古陶瓷窑炉的概况,从发掘资料和文献中把中原古陶瓷的渊源、发展理出一个纵向的脉络,归纳总结出中原陶瓷技术发展的轨迹,为研究窑炉发展改进的规律找到依据。
     第四章是模拟实验,根据前面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实地试验,就是模拟古代窑炉,模拟当时的烧造方法进行烧制试验,得到第一手试验资料,验证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第五章中笔者认为,中原窑炉的形成与多方面都有关系,它受到洞穴、生活炉灶、生活习俗以及气候等各方面的影响。本章从多方面多角度提供依据和研究思路,以揭示中原古代窑炉的形成发展的真正面目。
     第六章是终章,就是根据研究讨论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今后的展望。提出中原陶瓷窑炉与城的关系以及其它需继续展开研究的课题,以开发新的研究视角。
Kiln is the key and most important equipment during the ceramics producing process, the saying "borning in the materials, growing in the shape and living or dying in the firing" point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of kiln vividly. During the ancient ceramics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 occupies the premier position and during the Chinese ceramics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Middle Area ceramics also occupie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d before So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sorting the kiln archeological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bout the kiln ruins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using the "field archaeology, archaeometry, experiment archaeology" and other methods to simulate and recovery the ancient ceramics kiln in the Middle Area, aimed to give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ain situation on the ceramics kiln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rea.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data, the paper mainly elaborated the following five issues:first,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iln structure and peoples' customs, producing and lives; second, opening up a new way for the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and generation about the ancient ceramics dur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ith the help of kiln structure and firing process research; third, system researching the ancient kiln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kiln form, structure and flame flow indication and so on by the graphic and data arrangement; forth, recove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time representative kiln in history and researching the ancient kiln and related issues physically using the experiment archaeology and archaeometry methods; fifth, proposing the feasibility guess about firing the Qin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with the disposable shell kin.
     This dissertation was made up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Ⅰ was definition the research area, time, department name and concept of kiln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purpose meaning, methods and main content. And a large of ceramics literature were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o determine this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expert teachers and predecessors were learned to absorb to enrich this research topic.
     Chapter Ⅱ starting at the ancient ceramics kiln in Middle Area in China and referring to man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data, using the "field archaeology, archaeometry, experiment archaeology" method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using methods and firing process of the ceramics kiln, then provided the evidence so as to reveal the ceramics history face in Middle Area.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involved disciplines related and this chapter was the key chapter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Ⅲ main introduced the interview about the ancient ceramics kiln in Middle Area. The vertical vein about the ancient ceramics in Middle Area was sorted out from the excavation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s and based on this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ack in the Middle Area was also found,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of the rules about the kil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s.
     Chapter Ⅳ was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previous findings to make the experiment such as simulating the ancient kiln and firing methods in that time for fire test, got the first-hand experiment data and verified the accuracy of the conclusions.
     In Chapter Ⅴ,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formulation of ancient kiln in the Middle Area related to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caves, stove in lives, living customs, climates and so on. This paper provided the basis and research thought from various angle and many aspects to reveal the true nature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eramics kiln in the Middle Area.
     ChapterVI was the final chapter, the own view and future vision was brought which based on the previous discussed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ramics kiln and the city in the Middle Area was put to develop a new perspective.
引文
[1]刘可栋.我国北方的馒头窑简考[J].河北陶瓷,1976,(1-2):
    [2]刘可栋.我国古代馒头窑的分布——略论古代的窑炉选型[J].瓷器,1979,(4):13-14
    [3]徐元邦、刘随盛、梁星彭.我国新石器时代-西周陶窑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2,(1):15-16
    [1]宋百川、刘凤君.山东地区北朝晚期和隋唐时期瓷窑遗址的分布与分期[J].考古,1986,(12):
    [2]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成技术[J].文物,1987,(3):
    [3]李毓芳.汉代陶窑初论[G].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6~89
    [1]刘凤君.山东地区宋金元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分析[G].见: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54
    [1]刘凤君.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发展序列初探[J].考古,1997,(4):88-89
    [2]刘志国.磁州窑的馒头窑与烧成技术[J].陶瓷研究.第七卷第4期,1992,(1):216
    [3]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郑乃章.中国传统陶瓷窑炉结构与烧成方法[J].陶瓷工程,总33卷(5),1999,(10):48
    [2]秦大树.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G].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4-288
    [3]秦彧.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分析[J].考古,2002,(7):82-85
    [1]王望生.秦兵马俑陶窑形制初探[J].文博,2003,(6)
    [2]张明东.黄河流域先秦陶窑研究[G].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罗敏.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D].[硕十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高兴超.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1
    [1]陈永婷.唐宋时期馒头窑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1
    [2]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G].见:冯先铭、李毅华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2000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2000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2000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135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136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
    [3]毛晓沪.古陶瓷鉴定学·总论卷[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
    [1]龙庆忠.中国古代窑、灶、炕、炉考[G].见:龙庆忠文集编委会主编.龙庆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顾幼静.中国早期半倒焰窑的发展过程[J].东方博物,第二十四辑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133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5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57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2]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4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4]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5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
    [5]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5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2]王万辉、薛新明、孔富安、胡建:《山西侯马东呈王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1年第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1979-1981年长安沣东、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3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260-26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5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2]宝鸡市文物工作队:《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古冶商代遗址》,《考古》1984年第9期。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4,(7)
    [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北宫的勘探及其南面砖瓦窑的发掘》,《考古》1996年第10期。
    [4]景通、悬宇:《三门峡发现春秋时期陶窑遗址》,《考古》1989年第3期。
    [1]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2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队:《河南洛阳白马寺唐代窑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
    [3]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48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报》2003年第4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的古窑址》,《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临潼县文物工作队:《秦芷阳作坊遗址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
    [4]《洛阳纱厂路北宋砖瓦窑场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
    [5]唐金裕、王寿芝:《陕西城固五郎庙宋代砖瓦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6]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宜阳县甘棠寨村汉代窑址清理简报》,《华夏 考古》2006年第1期。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7期。
    [2]新乡市文管会:《新乡北站区前郭柳村汉代窑址发掘》,《考古》1989年第5期。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东汉“对开式”砖瓦窑的清理》,《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4]秦俑考古队:《秦代陶窑遗址调查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5]资料待刊。
    [1]赵青云:《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文物》1975年第6期。
    [1]顾幼静.中国早期半倒焰窑的发展过程[J].东方博物,2007,(3)
    [2]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3]吉笃学.渭水流域史前陶窑分期初探[J].中原文物,2008,(6):23-24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4)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4,(7)
    [1]李毓芳.汉代陶窑初论[G].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查小组.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J].考古,1974,(1)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4,(7)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M].北文物出版社,1988.354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64
    [1]王望生.秦兵马俑陶窑形制初探[Jl.文博.2003,(6)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M].北文物出版社,1988
    [1]刘庆柱等.选编自 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1).3259、图版2
    [2]刘庆柱等.选编自 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1).图版3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选编自河南密县密新商场汉墓和陶窑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2)
    [3]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赵青云.河南陶瓷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李家治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f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成技术[J].文物,1987(3)
    [1]阎夫立、阎飞、王双华.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
    [1]张明东.黄河流域先秦陶窑研究[G].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p127
    [1]李家治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郑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新郑裴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2)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裴里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3)
    [1]山东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2]徐元邦、刘随盛、梁星彭.我国新石器时代-西周陶窑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2,(1)
    [1]徐元邦、刘随盛、梁星彭.我国新石器时代-西周陶窑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2, (1)
    [2]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7,
    (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J].考古,2005,
    (7)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4)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J] 考古 1984(4)
    [2]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4)
    [1]马全、毛宝亮.郑州发现的几个时期的古代窑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7,(10)
    [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7年郑州西郊发掘纪要[J].考古通讯.1958,(9)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J].考古,1962(10)
    [1]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商代制陶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J].考古,1984,(4)
    [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J].文物,1959,(9)
    [1]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G].见:古代文明: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7,(8)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1961年—1962年陕西长安丰东试掘简报[J].考古,1963,(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陕西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J].考古,1986,(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94,(11)
    [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4)
    [10]河南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1,(3)
    [1]河南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G].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4,(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4)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侯马东呈王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91(2)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阳考古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察小组.秦都咸阳古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J].考古,1974,(1)
    [3]朱君孝等.试论秦始皇兵马俑的工艺技术渊源[J].考古与文物,2005,(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未央宫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
    究所.汉长安城未史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等.长安汉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
    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查小组.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J],考古,1974,(1).17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阳考古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36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36
    [3]张志中、王会民.邢窑隋代透影白瓷[J].文物春秋,1997增刊(总38)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第14集,文物出版社,2004
    [1][唐]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M].上海:中华书局,1975
    [2]穆青.定瓷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1,(3)
    [1]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M].北京:北平文奎堂,1934
    [2]李辉柄等.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J].考古,1987,(12)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2000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1,(11)
    [4]胡永庆.汝窑中的御用汝瓷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1994,(4)
    [1]阎夫立、阎飞、王双华.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
    [1]权奎山.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J].中原文物,1999,(3)
    [2]李辉柄.钧窑系的形成与分布[G].见: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3]周丽丽.耀州窑在五代、北宋、金三朝的历史地位[J].文博,1999,(4)
    [4]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造技术[J].考古与文物,1987,(1)
    [5]王芬等.耀州窑窑具及装烧方法[J].文博,1996,(3)
    [1]阎夫立、阎飞、王双华编著.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2000:3763
    [1]王强、白羽.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研究[J].装饰,2010,(11):16
    [1]陆斌.黄昏的景色——中国民间制陶技术状况的调查[J].美术与设计,2006,(4)
    [2]宋兆麟.原始炉灶的演变[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2)
    [1]王强、白羽.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研究[J].装饰,2010,(11)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宋兆麟.原始炉灶的演变[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2)
    [4]陈绍棣.秦汉社会生活器具文化概说[J].东南文化,1992,(5)
    [1]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熊寥主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李家治等著.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刘康时等编著.陶瓷工艺原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0]阎夫立、阎飞、王双华编著.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
    [1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2000
    [14]毛晓沪.古陶瓷鉴定学·总论卷[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
    [15]龙庆忠.中国古代窑、灶、炕、炉考[G].见:龙庆忠文集编委会主编.龙庆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22]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6]山东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2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8]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M].北京:北平文奎堂.1934
    [29]穆青.定瓷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0][唐]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M].上海:中华书局,1975
    [3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等.长安汉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32]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未央宫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阳考古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7]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8]张志忠等.邢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4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4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黄堡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宋代耀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3]耀州窑博物馆等.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4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6]秦大树.宋元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9]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0]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县泉护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黄河小浪底水库山西库区考古报告之一: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5]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下魏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7]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下魏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8]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5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0]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韩国河、赵海洲.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县泉护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63]李毓芳.汉代陶窑初论[G].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 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刘凤君.山东地区宋金元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分析[G].见:中国古陶瓷学会 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65]秦大树.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G].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6]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G].见:冯先铭、李毅华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7]龙庆忠.中国古代窑、灶、炕、炉考[G].见:主编.龙庆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8]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G].见:古代文明: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69]河南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G].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
    [70]李辉柄.钧窑系的形成与分布[G].见: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71]刘可栋.试论我国古代的馒头窑[G].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2]刘振群.中国历代窑炉和烧成工艺考证[G].中国古陶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3]秦大树.磁州窑窑炉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G].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4]陈显双,尚崇伟.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G].邛窑古陶瓷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75]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坡地窑址的调查与试掘[G].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7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钧台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77]李钰.唐宋时期南北方窑业技术交流刍议[G].吉林大学2009年高校考古论坛
    [78]冯敏等.汝瓷及其仿制品微观结构的初步研究[G].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八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79]李广宁,张勇.关于汝官窑问题的几点思考[G].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80]宝鸡市文物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81]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双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2]刘振群.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G].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83]宋建忠、薛新民.宁家坡陶窑引发的思考[G].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84]李文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制陶工艺研究[G].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点军台遗址1980年发掘报告[G].郑州市文物考古与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6]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7]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 物出版社,1974
    [88]宝鸡市文物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89]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阴村史前遗存第二次发掘[G].三晋考古(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90]张松林、赵清.青台仰韶文化遗址1981年上半年发掘简报[G].郑州考古与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1]张明东.黄河流域先秦陶窑研究[J].古代文明(3).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2]秦大树.磁州窑窑炉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考古学研究(四)[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94]钟华南.北辛文化制陶工艺初探[G].考古学文化论集,1993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南五县古人类文化遗址初步调查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6,(9)
    [2]马全、毛宝亮.郑州发现的几个时期的古代窑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7,(10)
    [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西郊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通讯,1958,(2)
    [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7年郑州西郊发掘纪要[J].考古,1958,(9)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汝窑址的调查与严和店的发掘[J].文物参考资料,1958,(10)
    [6]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J].考古,1959,(2)
    [7]刘敦愿.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技术与艺术[J].山东大学学报,1959,(3)
    [8]李仰松.从佤族制陶探讨古代陶器制作上的几个问题[J].考古,1959,(5)
    [9]河北省文化局义物工作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J].文物,1959,(9)
    [10]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60,(2)
    [11]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分队.山西平陆新石器时代遗址复查试掘简报[J].考古,1960,(8)
    [1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西坡坬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0,(9)
    [1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4)
    [14]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J].考古,1962,(6)
    [1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J].考古,1962,(10)
    [1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试掘[J].考古,1962,(11)
    [1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1961年—1962年陕西长安丰东试掘简报[J].考古,1963,(8)
    [18]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4,(1)
    [1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从南阳宛城遗址出土汉代犁铧模和铸范看犁铧的铸造工艺过程[J],文物,1965,(7)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65,(8)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3,(1)
    [2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察小组.秦都咸阳古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J].考古,1974,(1)
    [23]唐云明.从仰韶文化晚期中的轮制陶器谈起[J].文物,1974,(2)
    [24]王恺.洛阳隋唐宫城内的烧瓦窑[J].考古,1974,(4)
    [25]赵青云.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J].文物,1975,(6)
    [26]刘可栋.我国北方的馒头窑简考[J].河北陶瓷,1976,(1-2)
    [27]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郑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新郑裴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2)
    [28]李家治.我国古代陶器和瓷器工艺发展过程的研究[J].考古,1978,(3)
    [29]山东省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市磁川区磁村古窑址试掘简报[J].文物,1978,(6)
    [30]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裴里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3)
    [31]刘可栋.我国古代馒头窑的分布——略论古代的窑炉选型[J].瓷器,1979,(4)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0,(1)
    [33]唐金裕、王寿芝.陕西城固五郎庙宋代砖瓦窑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0,(2)
    [34]安阳地区文管会.安阳八里庄龙山遗址发掘简报[J].河南文博通讯,1980,(2)
    [35]禚振西、卢建国.耀州窑遗址调查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1980,(3)
    [36]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旬邑安仁古瓷窑遗址[J].考古与文物,1980,(3)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1,(3)
    [38]试论中原地区陶器的起源和早期制陶技术,邓昌宏,中原文物,1981,(3)
    [39]徐元邦、刘随胜、梁星彭.我国新石器时代-西周陶窑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2,(1)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4)
    [4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城内的古窑址[J].考古与文物,1983,(3)
    [42]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省宁县阳坬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3,(10)
    [4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J].文物.1983,(11)
    [44]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王家咀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史前研究,1984,(3)
    [45]隋裕仁、张振守、赵振华.洛阳纱厂路北宋砖瓦窑场遗址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4,(3)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J].考古,1984,(4)
    [47]李知宴.从隆化窑的调查看河北陶瓷的发展[J].河北陶瓷,1985,(4)
    [48]秦俑考古队.秦代陶窑遗址清理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5)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陕西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J].考古,1986,(3)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考古,1986,(9)
    [51]宋百川、刘凤君.山东地区北朝晚期和隋唐时期瓷窑遗址的分布与分期[J].考古,1986,(12)
    [52]钟华南.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的模拟试验[J].考古学文化论集(2),1987
    [53]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造技术[J].考古与文物,1987,(1)
    [54]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成技术[J].文物,1987,(3)
    [55]王世和、张宏彦.1982年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文博,1987,(6)
    [5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郑州市站马屯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7,(7)
    [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7,(8)
    [58]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博山大街窑址[J].文物,1987,(9)
    [59]李辉柄等.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J].考古,1987,(12)
    [60]孙菁,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J].文博,1988,(1)
    [61]洛阳市第一文物工作队.洛阳瀍东岸西周窑址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8,(2)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鲍家堂仰韶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8,(2)
    [63]晋中考古队.山西太古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J].文物,1989,(3)
    [6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枣庄市博物馆.山东枣庄中陈郝瓷窑址[J].考古学报,1989,(3)
    [6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晋国陶窑遗址勘探与发掘[J].考古与文物,1989,(3)
    [66]吕卓民.从考古资料看秦汉时期咸阳的制陶业[J].文博,1989,(4)
    [67]田淑华、石砚枢.从考古资料看承德地区的辽代矿冶业[J].文物春秋,1994,(4)
    [68]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宁阳县文化馆.山东宁阳西太平村古代瓷窑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9,(4)
    [69]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4)
    [70]王大钧、唐琎、张菁等.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J].文博,1989,(6)
    [7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临汝北刘庄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0,(2)
    [72]赵文艺、高强、赵建刚.半坡博物馆史前考古实验概述[J].文博,1990,(4)
    [73]岳连建.西周瓦的发明、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意义[J].考古与文物,1991,(1)
    [7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侯马东呈王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91,(2)
    [75]河南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1,(3)
    [76]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商代制陶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1,(4)
    [7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1,(10)
    [78]刘志国.磁州窑的馒头窑与烧成技术[J].陶瓷研究,第七卷第4期,1992,(1)
    [79]刘志国.磁州窑名称考[J].河北陶瓷,1992,(2)
    [80]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密县密新商场汉墓和陶窑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2)
    [81]张子英.磁县古代陶瓷工业烧造的三个区域[J].文物春秋,1992,(3)
    [82]陈绍棣.秦汉社会生活器具文化概说[J].东南文化,1992,(5)
    [8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6)
    [84]李绥成,景凡.从新出土瓷器谈旬邑安仁窑的几个问题[J].文博,1993,(1)
    [8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3,(4)
    [86]廖根深.中原商代印纹陶、原始瓷烧造地区的探讨[J].考古,1993,(10)
    [87]李毓芳.汉代陶窑初论[G].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88]刘庆柱等.选编自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1)
    [89]贺惠陆.河南新乡市东干道发现西汉陶窑[J].考古与文献,1994,(4)
    [90]胡永庆.汝窑中的御用汝瓷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1994,(4)
    [9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临汝严和店汝窑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5,(3)
    [9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临城县文物保管所.临城山下金代瓷窑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5,(3)
    [93]杨定爱、韩楚文.纪南城新桥遗址[J].考古学报,1995,(4)
    [9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轴承厂汉代砖瓦窑场遗址[J].中国文物,1995,(4)
    [95]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密县西关瓷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5,(6)
    [96]叶万松黄吉搏.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烧造坩锅古窑址[J].文物,1995,(8)
    [9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洪洞县博物馆.洪洞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A].三晋考古(二)[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98]王民.从三彩看唐代黄堡窑场与其他窑口的文化交流[J].文博,1996,(3)
    [99]祝秀玲.浅谈耀州窑唐宋时期的窑炉[J].文博,1996,(3)
    [100]王芬等.耀州窑窑具及装烧方法[J].文博,1996,(3)
    [101]张志中、王会民.邢窑隋代透影白瓷[J].文物春秋,1997增刊(总38)
    [102]宋兆麟.原始炉灶的演变[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2)
    [103]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戚家庄隋唐窑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7,(3)
    [104]刘凤君.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发展序列初探[J].考古,1997,(4)
    [105]仵录林,傅春玲.从出土窑炉看那耀州窑元代陶瓷生产[J].文博,1998,(2)
    [10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宁家坡陶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10)
    [107]刘毅,袁胜文.北方早期青瓷初论[J].中原文物,1999,(2)
    [10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9,(2)
    [109]权奎山.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J].中原文物,1999,(3)
    [110]周丽丽.耀州窑在五代、北宋、金三朝的历史地位[J].文博,1999,(4)
    [111]郑乃章.中国传统陶瓷窑炉结构与烧成方法[J].陶瓷工程,总33卷(5),1999,(10)
    [u2]顾幼静.中国早期半倒焰窑的发展过程[J].东方博物,第二十四辑
    [u3]秦大树.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J].考古学研究(四),2000
    [114]赵朝洪.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J].陶瓷学报,2000,(4)
    [115]张子英.磁州窑历代烧造述略[J].邯郸师专学报,2000,(4)
    [1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市文物研究所、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邯郸市峰峰矿区电厂义区遗址发掘报告[J].文物春秋,2001,(1)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垣曲小赵遗址1996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1,(2)
    [1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2000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1,(11)
    [1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巩义市滩小关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2,(4)
    [120]杨爱玲.白瓷的起源与发展——从河南博物院藏白瓷谈起[J].中国文物,2002,(4)
    [12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安县槐林遗址仰韶文化陶窑的清理[J].考古,2002,(5)
    [122]秦或.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分析[J].考古,2002,(7)
    [1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发现战国时期大型制陶作坊遗址[J].中原文物,2003,(1)
    [124]刘涛.“磁州窑类型”几种瓷器的年代与产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2)
    [12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4)
    [126]王望生.秦兵马俑陶窑形制初探[J].文博,2003,(6)
    [127]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禹州市神厘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3,(11)
    [12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 第14集,文物出版社,2004
    [12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4,(7)
    [130]土光尧.“监瓷窑务”官考辩[J].考古与文物,2005,(1)
    [131]朱君孝等.试论秦始皇兵马俑的工艺技术渊源[J].考古与文物,2005,(2)
    [1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133]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5)
    [134]徐劲松,李桃元,胡莎可.从模拟试验看商周时期大口陶缸的性质及用途[J].考古,2005,(7)
    [1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J].考古,2005,(7)
    [136]杨玉峰,张居中.从繁昌窑青白瓷制作看“二元配方”工艺的产生[J].考古与文物,2006,(2)
    [137]陆斌.黄昏的景色——中国民问制陶技术状况的调查[J].美术与设计,2006,(4)
    [138]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6,(9)
    [13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7,(4)
    [14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人民路北宋砖瓦窑址[J].文物2007,(4)
    [141]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新石器时代窑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7,(10)
    [1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浦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143]吉笃学.渭水流域史前陶窑分期初探[J].中原文物,2008,(6)
    [14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商代晚期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08,(7)
    [14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9,(2)
    [146]王强、白羽.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研究[J].装饰,2010,(11)
    [147]罗敏.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148]高兴超.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1
    [149]陈永婷.唐宋时期馒头窑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1
    [150]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151]王洪伟.如何表述传统技艺——基于钧窑科技史述实践[J].许昌学院学报,2012,(1)
    [152]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henan.gov.cn/hngk/zrdl/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