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监察权:法学解构与制度规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监察作为一项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执法活动,在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劳工权益“底线控制”的国家责任。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着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有限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流动寻求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工作条件和劳动者利益的“竞相逐底”。劳资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这亟待要求对劳动监察制度重新审视,即如何更为有效地保护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整体弱势的劳动者。
     劳动监察是劳动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行政法视角的劳动监察研究,除了借鉴劳动法学的已有成果外,更要注重具有行政法学自身特点的研究内容。该视角研究的核心是劳动监察控制问题,劳动监察控制的核心则是劳动监察权。
     对劳动监察权进行法学解构及制度规范,其研究的目标在于:通过解构劳动监察权,为国家履行保护劳动者权益义务提供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更好地指导劳动监察制度的法治化建设;深入探究影响劳动监察权功能发挥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使劳动监察真正成为人权保护和社会正义的重要保障,从而寻求实现劳资和谐的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这需要从下述环节展开探讨:
     首先,确定劳动监察权的权力性质及其边界。劳动关系固有的从属性特征决定了劳动监察权的公法属性。劳动监察权是公权力介入调整特定劳动关系领域的行政执法权,依法介入和尊重契约是劳动行政执法机关行使劳动监察权的基本原则。公权介入到劳动关系领域的法律依据是以劳动基准为核心的强制性劳动法律规范,而非强制性的劳动法律规范则规范私权自治的空间。劳动监察权与劳动仲裁权、司法诉讼权存在各自的权力边界。确认劳动监察权存在的必要性及正当性,为完善劳动监察制度提供了权力界定的理论基础。
     其次,厘清劳动监察权的功能定位及其发挥。这需要从劳动监察权的内在法律机理及演进逻辑着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发掘劳动监察权的功能,以及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因素。探究劳动监察权的功能定位取决于两个层面的分析:其一是透视劳动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二是揭示社会变迁与劳动监察的相互关系。劳动监察权功能的基本出发点及归宿应定位于维护劳工合法权益。是否实现劳资利益调控是劳动监察权功能发挥的内在价值判断。现实中,劳动监察权还统合了工会的维权功能以及劳资纠纷解决功能。厘清劳动监察权的功能定位和发挥,能够明确劳动监察权的价值目标与职能定位。
     再者,剖析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及其规范。从劳动监察运行的价值取向、权力主体、权能的分解与配置,以及权力的制约与控制等方面对此论证,认为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及规范涉及到权力的控制、程序正义的实现、民主与公共协商的引入、利益相关者及被监管者的参与及其监督制衡问题。法治理论和治理理论为化解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对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及其规范的探讨,应围绕权力主体、权力运行路径、以及权力程序的构架等问题。
     最后,探究劳动监察的制度设计及其完善路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探讨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理路及现存问题,并借鉴国际劳动监察制度的相关规定,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从劳动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层面和劳资和谐两个角度完善劳动监察制度。本文认为,全球化及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劳动监察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化,劳动监察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对我国而言,顺应国际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必须完善劳动监察法制体系、转变执法理念、强化执法干预等。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逆向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路径,所以在进行制度设计及完善时必须将其置于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平衡劳资利益、缓和劳资冲突、实现劳资和谐,这些因素都应成为完善劳动监察制度的应有之意。
Labor inspection, as an enforcement act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re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gal mechanism to adjust the labor relations, and also bears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bottom line control" of labor rights. Currently, the labor relationship in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dual impa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racing to the bottom" in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abor interests via limite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flow of capital to pursue maximum profit. The increasingly striking conflict of laborer and employer is not conduct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urgent to re-examine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namely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ose workers who are in weakened position in the labor relations.
     Labor inspection is an administrative act by the operation department of labor law. Research on labor insp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law sha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law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fruits of the labor law. The core of this perspective is labor inspection and control, while the core of labor inspection and control is the power of labor inspection.
     In terms of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the goal involves the following parts:by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 of labor inspection, it aim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ystem design for the state to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it will give a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functions of labor inspec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labor inspection be a real guard for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and thu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laborer and employer and also social harmony.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 required to be probed into.
     Firstly, the nature and range of the power of labor inspection power shall be defined. The inherent attribute of labor relationship determines its nature as a public law. Labor inspection power refers to th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right of public power to adjust certain labor relationship. Its legal intervention and respect to contract ar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conducted by related departments. The intervention into labor relationship bases on compulsory law regulations with the core of labor standard, as well as the private right autonomy in non-compulsory labor law. Labor inspectio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have their respective power borders. The defini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legitimacy of labor inspection power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wer definition to improve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Secondly, the paper clarifies the function positioning and effect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This requires a lens from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logic, 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depends on two aspects:one is to look a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the second is to unve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hange and the labor inspection.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inal enforcement of labor inspection's function shall be positioned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Whether to realize the regulation of labor interests belongs to the judgment of intrinsic value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In reality, the labor inspection right integrates protection of right and dispute-resolving by labor unions. To clarify the function positioning and effect could help define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gal 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It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in labor inspection, power subjects, allocation of power, and control of power, etc. Thus, it argues that the 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refer to the control of power, the realization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troduction of democracy and public consolation, involvement and inspection of stakeholders and executives. The theory of law and governance provides a rewarding insight to resolve such sorts of problems. Discussion on the legal operation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power shall focus on the subject, the path and the frame of power.
     Finall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of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It explores further the tendency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within the global context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upon China; discusses the frame and problems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in China; learns from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and puts up forward how to improve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from two perspectives-poly-basic resolving scheme for disputes and harmony between laborer and payment. The paper holds that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pted new changes in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and it has become a tool to govern the society. As to China,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the system shall be promoted, the concept in enforcement shall be transformed and the intervention in enforcement shall be further intensifi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in China is opposite to the way abroad. Therefore, 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should reckon with the realistic context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ll the factors, including balancing the benefits of laborer and employer, mitigate their conflicts, and realize the harmony, are the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bor inspection system.
引文
① 赵小仕:《劳动关系的外部性与政府的规制调节》, 《财政研究》2009年第1期,第14页。
    ① 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① 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5页。
    ② G-J-Van Hoot, The Legal Natur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e Rights:A Rebuttal of Some Traditional Views, In Philip Alston, and Katarina Tomasvski, eds. The Right to Food 97, at 106-107 (1993).
    ③ [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1页。
    ④ 李建良:《宪法理论与实践》(一),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68页。
    ⑤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67页。
    ① 广义上讲,劳动监察范围包括一般劳动监察和劳动安全卫生监察。鉴于劳动安全卫生监察的范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一般劳动监察范围的界限较为清晰,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劳动监察范围如无特别说明,均指一般劳动监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② 范剑虹:《限制期限合同与解雇的判例与法理依据》,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 ticleId=513502012年12月访问。
    ③ 沈同仙:《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① 沈同仙:《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②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5页。
    ③ 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335页。
    ④ Cfr. Massimo Roccella, Manuale di Diritto del Lavoro. Giapichelli Editore, Torino,2008, p4.转引自徐国栋:《论民事屈从关系——以菲尔麦命题为中心》,《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第167页。
    ⑤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第6页。
    ① [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民商法论丛(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
    ② 同上,第188页。
    ③ 姜明安:《转型社会的社会监管转型》, 《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2期,第12页。
    ④ 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
    ⑤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卷),杨伟东、李凌波、石红心、晏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0页。
    ① [美]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宋华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① "ILO History",http//www.ilo.org
    ② 刘玉生:《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兼论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第92页。
    ③ 徐显明:《生存权论》, 《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第39页。
    ① 陈新民著:《公法学札记》,《“服务行政”及“生存照顾”概念的原始面貌——谈福斯多夫的“当代服务主体的行政”》,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②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① "Shared interests:Unions and labour inspection", http://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labour education /lang--en/index.htm
    ② 董保华:《劳工神圣的保护——劳动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③ 《劳动监察的概念和职能:工人指南》http://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books/lang--en/index.htm2012年12月3日访问。
    ① 董保华:《我国劳动安全监察制度的法学理论探讨》, 《劳动保护》1992年第5期,第27页。
    ② 岳经纶、庄文嘉: 《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劳动监察体制》, 《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5期,第91页。
    ③ 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0页。
    ④ 《劳动行政管理公约》(1978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第1条。
    ⑤ 严建:《对西方行政学说中行政管理内涵界定的回顾与再思考》,《行政论坛》2003年第6期,第92页。
    ⑥ 曲福田、盛邦跃主编:《行政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⑦ Labour Inspection within a modernized Labour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P12
    ⑦ 《劳动行政和监察:挑战和前景》,国际劳工局理事会第309届会议第三项议程。
    ①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庞姗姗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② 翁岳生主编:《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① 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治理逻辑》, 《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第7页。
    ② 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页。
    ① 岳经纶、庄文嘉:《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劳动监察体制》, 《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5期,第91页。
    ② 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治理逻辑》, 《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第7页。
    ① 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② 王全兴、管斌:《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论纲》, 《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第16页。
    ③ [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① [日]冈村司:《民法与社会主义》,刘仁航、张铭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② 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③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① 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① 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② [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③ [美]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解格先、马振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④ 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推进论纲》, 《法商研究》2012年第5期,第125页。
    ① 《专家谈:劳动基准问题》, 《中国劳动》2011年第5期,第9页。
    ② 黎建飞:《强化劳动监察的意识与职能》, 《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12期,第42页。
    ① 赵红梅:《从“富士康事件”看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缺陷》, 《法学》2010年第8期,第9页。
    ② 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治理逻辑》,《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第7页。
    ① 秦国荣:《劳资均衡与劳权保障:劳动监察制度的内在功能及其实现》,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141页。
    ①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 [英]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163页。
    ③ 王全兴:《浅论劳动基准法的定位(草纲)——学习黄程贯先生<劳动基准法之公法性质与私法转化>的体会》,《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社会法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下册)》,第743页。
    ④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8-199页。
    ① 林嘉、范围:《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3页。
    ② 郭捷:《论劳动者职业安全权及其法律保护》, 《法学家》2007年第2期,第9页。
    ③ 冯彦君:《论职业安全权的法益拓展与保障之强化》, 《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第108页。
    ① C.Hood and C.Scott, Bureacucratic Regulation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Unite Kingdom: Mirror-Image Development? J.of Law and Soc.1996 (23).
    ①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① [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356页。
    ② [美]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马静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③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① J. E. Penner. The Analysis of Rights. Ratio Juris,1997, (10),23.
    ②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7页。
    ③ 王文珍、黄昆:《劳动基准立法面临的任务和对策》, 《中国劳动》2012年第5期,第6页。
    ④ 薛长礼、柴伟伟:《劳动争议处理受案范围的规范分析》, 《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第140页。
    ① 郑祝君:《劳动争议的二元结构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构》, 《法学》2012年第1期,第98页。
    ① 吕艳滨:《我国民事纠纷的行政介入机制研究》,《公法研究》(第7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① 范谕:《行政调解刍议》,《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75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39页。
    ① 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② 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北京:中国人民对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③ 同上,第49页
    ④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卷),杨伟东、李凌波、石红心、晏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3页。
    ① 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15页。
    ②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
    ③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8页。
    ④ Robert Gray:The Factory Question and Industrial England (1830-18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P39。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② 同上,第277页。
    ③ 同上,第553页。
    ④ 同上,第338页。
    ①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② [英]阿蒂亚:《合同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第8-10页。
    ①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杨思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② 同上,第228页。
    ③ 同上,第245页。
    ④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9页。
    ⑤ [英]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刘军宁、王焱、贺卫方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00页。
    ① [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黑启明主译,于桂兰校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0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1页。
    ④ 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① 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2页。
    ②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杨思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255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① 徐显明:《生存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第89页。
    ② [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页。
    ③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④ 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 《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第41页。
    ⑤ 王家福、刘海年:《中国人权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531页。
    ① 郭捷:《论劳动者职业安全权及其法律保护》,《法学家》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①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② 同上,第433页。
    ① 黎建飞:《强化劳动监察的意识与职能》, 《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12期,第43页。
    ①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页。
    ② [英]韦德:《行政法》,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① [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② 陈新民:《法治国公法学原理与实践》(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0页。
    ③ [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韩放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① 岳经纶、庄文嘉:《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劳动监察体制》, 《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5期,第91页。
    ② 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①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9页。
    ③ [美]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陈静如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④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83页。
    ① 董保华:《社会法—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页。
    ① 游正林:《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 《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0页。
    ② 199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纷纷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工会主席成为年薪制的享有者,这间接表明工会与企业管理层联系过于紧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利益容易使劳动者对其劳动者权益维护者的身份产生质疑。
    ③ Baek, Seung Wook.2000,"The Changing Trade Unions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30(1), p125.
    ①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4--325页。
    ② [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6页。
    ② 游正林:《60年中国工会的三次改革》, 《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2页。
    ① Sean Cooney.The New Taiwan and Its Old Labour Law:Authoritarian Legislation in a Democratised Society.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 Vol 18,1996:1-6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1-432页。
    ③ 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 《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第21页。
    ① 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 《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第25页。
    ②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① 应松年:《构建行政纠纷解决制度体系》,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29页。
    ① 孙学致:《私法内的管制—(劳动合同法>规范结构的初步整理》, 《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第106页。
    ② 段礼乐:《劳动关系的选择性干预: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逻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9页。
    ① 郑广怀:《劳工权益及安抚性国家》,《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第36页。
    ② 赵红梅:《从“富士康事件”看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缺陷》, 《法学》2010年第8期,第4页。
    ①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26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二)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三)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②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条: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第4条: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① 李进东:《劳动监察何时才能走出困境》, 《中国工人》2012年第5期,第63页。
    ① 伍德志:《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 《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第14页。
    ②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5、27页。
    ① [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1页。
    ① 黎建飞:《强化劳动监察的意识与职能》,《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12期,第42页。
    ② 张敏:《我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带来经济损失年超2000亿》, 《工人日报》2006年5月9日。
    ① 徐钢:《我国劳动权性质的变迁与定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24页。
    ① 徐钢:《论宪法上国家义务的序列与范围—以劳动权为例的规范分析》,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50页。
    ② 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9页。
    ③ 朱维究、梁凤云:《西方宪政背景下行政法概念的比较研究》, 《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第68页。
    ① 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 马英娟:《监管与经济激励:中国行政法学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第87页。
    ③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著:《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2页。
    ④ [美]埃尔金:《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
    ⑤ 张中祥:《从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价值、过程、结果》,《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36页。
    ①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25-28页。
    ② 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③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85-86页。
    ④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74页。
    ① 秦前红、程关松:《论宪法权力》, 《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9页。
    ②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44页。
    ③ [美]斯蒂芬·埃尔金:《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56页。
    ④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下卷),杨伟东、李凌波、石红心、晏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40页。
    ①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2期,第23页。
    ① 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法学》2007年第1期,第54页。
    ② 关保英:《社会变迁中的行政授权的法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第116页。
    ③ [英]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杨熙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5页。
    ④ 刘有锦编译:《国际劳工法概要》,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年,第7-8页。
    ①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② 姜明安:《转型社会的社会监管机制转型》, 《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2期,第12页。
    ① Lester Salamon, The rise of the third sector, Foreign Affairs,1994, p.7-8.
    ② 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第94页。
    ③ 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①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页。
    ② 余少祥:《论公共利益的行政保护》,《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③ 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④ [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吕艳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
    ⑤ 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⑥ 朱维究等:《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法(论纲)》,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会议论文》第29页。
    ① 截止2012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2.5万人。《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 长期以来,分管全国劳动监察的只是原劳动行政部门法制司下的劳动监察处,存在级别不高、人手不足的问题。直至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立后,才升格为劳动监察局,表明国家将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以及强化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决心。世界各国也明显出现一个主要趋势,即对监察工作重新改组,将之从地方各省、从各产业部、从工会组织的领导下剥离出来,变为一个某一中央领导下的行政机构。参见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③ 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第12页。
    ① “行政三分制”是指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② 例如,1945年《印度尼西亚宪法》第27条宣布:“每个公民拥有在恰当人道条件下就业的权利。”德国《基本法》第2条要求国家保障工作场所的生活和物质福利权利。这些宪法权利的实施恰是由劳动监察立法的框架加以辅佐实现的。
    ③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① [美]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和发言权之间的平衡》,解格先、马振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②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③ 岳经纶、庄文嘉:《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劳动监察体制》, 《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5期,第115页。
    ① 江必新、邵长茂:《社会治理新模式与行政法的第三形态》, 《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24页。
    ② 胡鞍钢:《推动政府变革,实现国家良治》,转引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① 黄俊杰:《行政处罚法》,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11-13页。
    ① 薛刚凌、张国平:《论行政三分制的功能定位》, 《行政管理改革》2009年第3期,第47页。
    ② 我国《劳动监察条例》尚未赋予劳动监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
    ① 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9页。
    ② [美]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陈静如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①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下卷)杨伟东、李凌波、石红心、晏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40页。
    ② 罗豪才:《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① 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政体推进论纲》, 《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第134页。
    ② 冯彦君:《论职业安全权的法益拓展与保障之强化》, 《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第109页。
    ① Berger ULSAKER.Local Labour Inspection in Norway,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2010 (8). P 92-99.
    ②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张晓庆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
    ① 蔡恒:《我国行政执法组织创新与行政体制改革协同性》, 《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100页。
    ② Kenneth A. Bamberger,Normative Canons in the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Policymaking, Yale L.J.1998. p64.
    ① 胡建淼:《“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分界》, 《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第96页。
    ② 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③ 朱新力、梁亮:《公共行政变迁与新行政法的兴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4页。
    ① 朱新力、梁亮:《公共行政变迁与新行政法的兴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3页。
    ②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著:《法律与行政》(下),杨东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2页。
    ③ 英国公法理论在“红灯理论”赞成对行政权的司法控制,指望通过宪政模式平衡权力,而“绿灯理论”则认为应通过政治程序控制行政权,政府模式更为适宜。“红灯理论”表现为外部控制和事后控制,“绿灯理论”表现为内部控制和事前控制。从“红灯理论”到“绿灯理论”,实质是行政行为从灭火到防火的转变。
    ① [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② 崔卓兰、卢护锋:《试论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重构》, 《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第53页。
    ① 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New York:Basic Books,1974,P153转引自[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3页。
    ② 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页。
    ①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971,p.239.
    ② Anna Coote.The Welfare of Citizen:Developing New Social Right, London:River Oram Press,1992,p.8.
    ③ [美]罗尔斯·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页。
    ④ Tyler, T.R.Why People Obey the Law,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p76.
    ① 江必新:《论行政程序的正当性及其监督》, 《法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7页。
    ② 同上。
    ① 王锡锌:《行政程序理性原则论要》,《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第18页。
    ②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增订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
    ③ 刘志高、刘志成:《监督有理:约束权力行使保障公民权利》, 《检察日报》2011年9月6日第007版。
    ① 此处“内部”与“外部”主要是以国家政治社会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② 崔卓兰:《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控制》, 《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第83页。
    ① 马怀德主编:《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316页。
    ① 《关于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监察的决议》,2011年国际劳工大会第100届会议上通过的决议Ⅱ。
    ① 《关于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监察的决议》,2011年国际劳工大会第100届会议上通过的决议Ⅱ。
    ② 2006年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委员会的一般性调研报告,建议,报告Ⅱ。
    ③ 同上。
    ④ 国际劳工局:《从危机中恢复:全球就业契约》(2009年,日内瓦),第17段。
    ⑤ 同上。
    ⑥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100th Session (Report Ⅱ),2011
    ⑦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100th Session (Report Ⅱ),2011
    ①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95th Session (Report Ⅲ),2006.
    ② 郭捷:《论劳动者职业安全权及其法律保护》, 《法学家》2005年第2期,第11-12页。
    ①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3页。
    ② [德]雅斯培:《关于我的哲学》,[美]w·考夫曼编:《存在主义》,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0页。
    ③ 国际劳工局理事会第309届会议第三项议程《劳动行政和监察:挑战和前景》第33条。
    ①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② 第17条规定:“农业劳动监察机构应主管当局确定的条件和方式,参与对可能危害健康或安全的新设备、新材料或物质,以及对处理或加工产品的新方法的预防性检查。”
    ① Labour Inspection within a Modernized Labour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P13.
    ② [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① SA8000标准基于国际劳工公约、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而制定(这三个公约我国均已批准加入生效)。涉及范围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管理系统等。
    ① [英]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 《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页。
    ①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95th Session,2006, LABOUR INSPECTION,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Switzerland 2006, article 24.
    ② 姜明安:《转型社会的社会监管机制转型》, 《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2期,第12页。
    ③ 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40-563页。
    ①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原理讲座》,中国电力安全管理网,http://www.powersafety.com.cn/default/Article/aqgl/other/200609/16365.html
    ① 秦国荣: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② SHARPF F W. Games Real Actors Play:Actor-Centered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cy Research. New York: Westview Press,1997.
    ③ 季卫东:《结构的组合最优化—探索中国法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粱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④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① 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③ 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第201页。
    ① 余晖:《政府经济治理结构中的行政监管》,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9页。
    ② 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 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 《法学》2007年第1期,第55页。
    ② 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第201页。
    ① 董保华:《我国劳动安全监管的法理学探讨》, 《劳动保护》1992年第5期,第28页。
    ① 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① 《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报告》(2011年),http://www.npc.gov.cn/npc/xinwen/jdgz/zfjc/zfjc_8.htm,2013年12月访问。
    ① 朱新力:《公共行政变迁与新行政法的兴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8页。
    ② 董保华:《也谈“从契约到身份”—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第50页。
    ① 近年来广东地区频频发生的因“同乡会”讨薪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诱发因素。
    ① 黄珏:《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行政管理关系研究》, 《政府法制研究》2009年第6期,第43页。
    ① 孙德强、宋艳慧:《澳门劳动监察制度及其对内地的启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第70-72页。
    ① 常凯:《劳资冲突处理法制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一项急迫的政治任务》, 《中国政党干部论坛》2006年第12期,第19页。
    ② 石秀印:《我国劳动关系的调节路径和研究方向——劳动社会学专家委员会夏季座谈会实录》, 《中国工人》,2013年第12期,第20页。
    ③ 董保华:《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26页。
    ④ 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①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② 赵小仕:《劳动关系的外部性与政府的规制调节》,《财政研究》2009年第1期,第14页。
    ③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0日第1版。
    ①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9页。
    ② [美]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陈静如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③ 刘玉生:《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兼论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当代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第92页。
    ① 刘恒:《政府管制与行政执法的变革》,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38页。
    ② 江国华:《法治的伦理法则》, 《光明日报》,2006年8月7日,第012版。
    ③ 同上。
    ① 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4页。
    ② [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贾开吉译,沈阳:万卷出版社,2012年,第304页。
    ① 韩喜平、徐景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演进逻辑及发展方向》,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第64页。
    ② 袁立:《公民基本权利野视下国家义务的边界》, 《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第35页。
    ③ 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137页。
    ① 张海波:《柔性之治》, 《检察风云》2013年第11期,第30页。
    ② 莫于川:《行政民主化与行政指导制度发展(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页。
    ③ 莫于川:《行政民主化与行政指导制度发展(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0页。
    ① 刘焱白: 《劳动基准法权利救济程序的冲突及其协调》, 《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4页。
    ②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1页。
    ① 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第104页。
    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劳动行政管理公约》(1978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
    4、《劳动行政和监察:挑战和前景》,国际劳工局理事会第309届会议第三项议程
    5、《关于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监察的决议》,2011年国际劳工大会第100届会议上通过的决议《2006年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委员会的一般性调研报告,建议》(报告Ⅱ)
    6、《从危机中恢复:全球就业契约》(2009年,日内瓦),国际劳工局
    7、《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报告》(2011年)
    8、《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0日,第1版
    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德]W·杜茨:《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5、[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7、[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8、[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美]埃尔金:《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
    10、[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1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2、[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韩放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
    15、[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
    16、[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张晓庆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美]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马静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9、[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0、[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1、[美]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解格先、马振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美]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宋华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3、[美]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陈静如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
    24、[美]W·考夫曼编:《存在主义》,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25、[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吕艳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6、[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27、[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王志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8、[日]冈村司:《民法与社会主义》,刘仁航、张铭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9、[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1、[英]阿蒂亚:《合同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
    32、[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贾开吉译,沈阳:万卷出版社2012年。
    33、[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黑启明主译,于桂兰校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34、[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
    3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36、[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37、[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8、[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卷),杨伟东、李凌波、石红心、晏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9、[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40、[英]威廉·韦德:《行政法》,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41、[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杨思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2、[英]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杨熙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3、陈新民:《公法学札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45、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年。
    46、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47、董保华:《劳工神圣的保护——劳动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49、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50、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1、关怀主编:《劳动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
    5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3、何怀宏:《公平的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黄俊杰:《行政处罚法》,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5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56、胡芬:《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7、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8、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增订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5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60、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1、《劳动监察的概念和职能:工人指南》http://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books/lang-en/index.htm
    62、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李建良:《宪法理论与实践》(一),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64、刘军宁,王焱,贺卫方编,《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65、刘有锦编译:《国际劳工法概要》,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年。
    66、粱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8、罗豪才:《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
    69、马怀德主编:《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70、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1、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72、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3、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74、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75、曲福田、盛邦跃主编:《行政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6、沈同仙:《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
    77、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78、王家福、刘海年:《中国人权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79、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80、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8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82、翁岳生主编:《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83、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北京:中国人民对大学出版社2007年。
    84、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85、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6、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87、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88、周永平:《当代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
    1、蔡恒:《我国行政执法组织创新与行政体制改革协同性》,《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
    3、常凯:《劳资冲突处理法制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一项急迫的政治任务》,《中国政党干 部论坛》2006年第12期。
    4、崔卓兰、卢护锋:《试论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重构》,《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
    5、崔卓兰:《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控制》,《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6、董保华:《我国劳动安全监管的法理学探讨》,《劳动保护》1992年第5期。
    7、董保华:《我国劳动安全监察制度的法学理论探讨》,《劳动保护》1992年第5期。
    8、董保华:《社会法—对第三法域的探索》,《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9、董保华:《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0、董保华:《也谈“从契约到身份”—对第三法域的探索》,《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11、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法学》2007年第1期。
    12、段礼乐:《劳动关系的选择性干预: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逻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3、范剑虹:《限制期限合同与解雇的判例与法理依据》,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1350
    14、范谕:《行政调解刍议》,《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5、冯彦君:《论职业安全权的法益拓展与保障之强化》,《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
    16、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7、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18、[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2期。。
    19、关保英:《社会变迁中的行政授权的法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20、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21、郭捷:《论劳动者职业安全权及其法律保护》,《法学家》2007年第2期
    22、韩喜平、徐景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演进逻辑及发展方向》,《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
    23、胡建淼:《“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分界》,《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24、黄珏:《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行政管理关系研究》,《政府法制研究》,2009年第6期。
    25、江必新、邵长茂:《社会治理新模式与行政法的第三形态》,《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6、江必新:《论行政程序的正当性及其监督》,《法治研究》2011年第1期。
    27、江国华:《法治的伦理法则》,《光明日报》,2006年8月7日第012版。
    28、姜明安:《转型社会的社会监管转型》,《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2期。
    29、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0、黎建飞:《强化劳动监察的意识与职能》,《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12期。
    31、李进东:《劳动监察何时才能走出困境》,《中国工人》2012年第5期。
    32、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33、林嘉、范围:《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4、刘恒:《政府管制与行政执法的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35、刘玉生:《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兼论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当代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36、刘焱白:《劳动基准法权利救济程序的冲突及其协调》,《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
    37、刘志高、刘志成:《监督有理:约束权力行使保障公民权利》,《检察日报》2011年9月6日第007版。
    38、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治理逻辑》,《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39、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原理讲座》,http://www.powersafety.com.cn/default/Article/aqgl/other/200609/16365.html
    40、吕艳滨:《我国民事纠纷的行政介入机制研究》,《公法研究》(第7辑)第129页。
    41、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2、马英娟:《监管与经济激励:中国行政法学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
    43、莫于川:《行政民主化与行政指导制度发展(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4、秦国荣:《劳资均衡与劳权保障:劳动监察制度的内在功能及其实现》,《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45、秦前红、程关松:《论宪法权力》,《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6、孙德强、宋艳慧:《澳门劳动监察制度及其对内地的启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47、孙学致:《私法内的管制—(劳动合同法>规范结构的初步整理》,《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
    48、石秀印:《我国劳动关系的调节路径和研究方向——劳动社会学专家委员会夏季座谈会实录》,《中国工人》,2013年第12期。
    49、王全兴:《浅论劳动基准法的定位(草纲)——学习黄程贯先生<劳动基准法之公法性质与私法转化>的体会》,《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社会法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下册)》。
    50、王全兴、管斌:《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论纲》,《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51、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推进论纲》,《法商研究》2012年第5期。
    52、王文珍、黄昆:《劳动基准立法面临的任务和对策》,《中国劳动》2012年第5期。
    53、王锡锌:《行政程序理性原则论要》,《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54、伍德志:《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
    55、[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民商法论丛》(第8卷)。
    56、徐钢:《我国劳动权性质的变迁与定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7、徐钢:《论宪法上国家义务的序列与范围—以劳动权为例的规范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58、徐国栋:《论民事屈从关系——以菲尔麦命题为中心》,《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59、徐显明:《生存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60、薛长礼、柴伟伟:《劳动争议处理受案范围的规范分析》,《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61、薛刚凌、张国平:《论行政三分制的功能定位》,《行政管理改革》2009年第3期。
    62、谢德成:《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重构之基础与思路》,《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5月1日第3版。
    63、严建:《对西方行政学说中行政管理内涵界定的回顾与再思考》,《行政论坛》2003年第6期。
    64、应松年:《构建行政纠纷解决制度体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5、游正林:《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
    66、余少祥:《论公共利益的行政保护》,《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67、袁立:《公民基本权利野视下国家义务的边界》,《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
    68、岳经纶、庄文嘉:《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劳动监察体制》,《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5期。
    69、《专家谈:劳动基准问题》,《中国劳动》2011年第5期。
    70、张海波:《柔性之治》,《检察风云》,《检察风云》2013年第11期。
    71、张敏:《我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带来经济损失年超2000亿》,《工人日报》2006年5月9日。
    72、张中祥:《从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价值、过程、结果》,《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3、赵红梅:《从“富士康事件”看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缺陷》,《法学》2010年第8期。
    74、赵小仕:《劳动关系的外部性与政府的规制调节》,《财政研究》2009年第1期。
    75、郑祝君:《劳动争议的二元结构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构》,《法学》2012年第1期。
    76、郑广怀:《劳工权益及安抚性国家》,《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77、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78、朱维究、梁凤云:《西方宪政背景下行政法概念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
    79、朱维究等:《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法(论纲)》,《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 会会议论文》。
    80、朱新力、梁亮:《公共行政变迁与新行政法的兴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81、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1、Anna Coote.The Welfare of Citizen:Developing New Social Right. London:River Oram Press,1992.
    2、Baek Seung Wook. The Changing Trade Un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2000:30(1).
    3、Berger ULSAKER. Local Labour Inspection in Norway,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10:8.
    4、CHood and C.Scott. Bureacucratic Regulation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Mirror-Image Development? J.of Law and Soc.1996:23.
    5、Chris Howell. Constructing British Industrial Relations, Brithish Journal of Politic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0.
    6、Dan Van Bogaert; Arthur Gross-Schaefer. Terminating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ship: Ethical and Legal Challenges. Employee Relations Law Journal. Summer 2005
    7、Gerd Albracht. Globlization, workplace and health:The global challenges of labour inspection, 2009
    8、G-J-Van Hoot. The Legal Nature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e Rights:A Rebuttal of Some Traditional Views, In Philip Alston, and Katarina Tomasvski, eds. The Right to Food.2005.
    9、Kaufman, Bruce 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RRA.1997
    10、"ILO History",http//www.ilo.org.
    11、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100th Session (Report Ⅱ),2011.
    12、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95th Session (Report Ⅲ),2006.
    13、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95th Session,2006, LABOUR INSPECTION,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Switzerland 2006.
    14、J. E. Penner. The Analysis of Rights. Ratio Juri.1997, (10).
    15、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6、Kenneth A. Bamberger. Normative Canons in the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Policymaking. YALE LAW JOURNAL 64 (1998)
    17、Labour Inspection within a modernized Labour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8、Labour Inspection within a Modernized Labour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Lester salamon. The Rist of the Third Sector. Foreign Affairs,1994.
    20、Marcus H. Sandver. Labor Relations:Process and Outcom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7.
    21、Posner. A Theory of Negligenc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72.
    22、SHARPF F W. Games Real Actors Play:Actor-Centered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cy Research. New York:Westview Press,2006.
    23、Razavan Popescu. Current Issues regarding Labour Inspection,JURIDICA,2012.
    24、Michael Salamon. Industrial Relations:Theory and Practice. Practice Hall Europe.1998.4.
    25、Robert Gray. The Factory Question and Industrial England (1830-18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6、Ronald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vol.3.
    27、Shared Interests:Unions and Labour Inspection, http://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labour education/lang--en/index.htm
    28、Sean Cooney. The New Taiwan and Its Old Labour Law:Authoritarian Legislation in a Democratised Society. 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1996(18).
    29、Simon Deakin, Frank Wilkinson. The Law of The Market-Industrialization, Employment and Legal 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0、Tyler, T. R. Why People Obey the Law,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