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制度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田赋征实制度,是抗战特殊时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的财政经济制度。本文拟在制度的视角下,以抗战大环境为背景,以田赋征实制度以及各项子制度的演变为主线,通过对制度运作全方位之梳理与分析,寓理于述,进而揭示田赋征实制度的作用及与抗战之关系,为解释“抗战胜利”这一传统命题做一新的注脚。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为进入主题之前的背景;第二章为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制度的出台过程: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为田赋征实机构以及各项子制度的演变历程;第五章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阐述田赋征实的作用;最后是对抗战时期田赋征实制度的整体性分析,以作为本文的结论。
     抗日战争是落后的中国与强大的日本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规模的殊死决战,它不仅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一场较量,更是财政经济实力的大决战。其间,财政危机一直困扰着国民政府。雪上加霜的是,在战初本不存在的粮食危机,到1940年也开始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就是军粮供应的紧张与粮价的暴涨。粮食是人民生活一日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的波动较之其他商品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在粮食和财政两大危机的逼迫之下,尤其是粮食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国民政府于1940年8月成立了全国粮食管理局,开始了全国统一的“粮政”时期,即用政治与行政干预的手段解决作为经济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结果。
     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之后,国民政府于1941年4月召开的五届八中全会上决定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接管,并在同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上,正式决议田赋一律征收实物。此后,田赋征实作为一种制度被贯彻实施,一直延续到国民政府退出大陆。田赋征实是在特定条件下对田赋制度的重大变革,为使这种变革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国民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机构,中央主管田赋征实的粮食部和财政部整理田赋筹备委员会相继成立,各省各县的主管机构也纷纷成立。同时,征实中一系列子制度也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如征收与缴纳制度、验收制度、储运制度、宣传制度、督导制度、奖惩制度等等。支付征购征借有效凭证的粮食库券制度,以及在主要产棉区征收棉花的棉田征实制度亦先后确立。
     在国民政府领导和各级田赋粮食机关的积极参与下,在千千万万粮户的支持下,在社会各团体和人士的协助下,田赋征实取得显著成效。从1941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五年以来,征收成绩平均达到额征数的98%,从而缓解了国民政府财政的压力,对于日益高涨的粮价亦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田赋征实征购征借,国民政府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部分地保障了公教人员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食供应的压力,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田赋征实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特殊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它成为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中坚,也是支持中后期抗战的最有力的保障之一。从各项子制度的相对完善性、实践成效的显著性、群众支持的相对广泛性上观察,它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一项具有成效的制度。在田赋征实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各省各县政府、粮食部、财政部、各级田赋粮食机关、军粮机关以及各个粮户,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基于抗战的需要,又作出一定的让步,基本上贯彻了田赋征实制度。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矛盾有时又无形中削弱了田赋征实的成效。在征实中,国民政府一再标榜要做到公平、除弊、便民、省费四大原则。事实上,由于处于抗战的特殊时期。无法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田赋积弊进行有力的清理,加之战时财政的紧张以及人员的短缺,特别是各级田赋粮政人员的舞弊和地方势力的阻挠与破坏,要达到上述原则困难重重!同时,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失误,以及在与田赋相关问题上的处理不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田赋征实的实效。
     考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田赋征实制度本身是正确的,成功的,无可非议的,只是在实施过程中未能真正做到公平、除弊、便民、省费四大原则,尤其是公平原则。当然,其间有些限于战时特殊环境,事实上也难以立时达到和进行有效的改善,但有些却是国民政府应该做到而未做到的,对此,国民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田赋征实制度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
The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existing in the crisis of Anti-Japanese War,was an importa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conducted by National Government.This paper,taking the evolution of this policy and its sub-systems as a main line,and Anti-Japanese War as a background,i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this policy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t and Anti-Japanese War, meanwhile makes a footnote to explain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of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This paper includes 5 chapte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The 1~(st)chapter i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erving for the Body part;the 2~(nd)is the process of starting up this policy; the 3~(rd)and 4~(th)are the evolution of this policy and its sub-systems;the 5~(th)is the function of this policy.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analyzing the policy as a whole.
     The Anti-Japanese War was a large-scale life-and-death decisive battle.It was a Sino-Japanese struggle not only in military force,but also in financial strength.Nation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was plagued with financial crises.What's worse,grain crisis,which originally did not exi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had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by 1940.There was a soaring grain price and the Provision of grain for military use got bogged down.Grain,as a necessity,is essential,and its fluctuation can make greater impact than other commodities on the people,country and society.In view of financial difficulty and grain crisis especially,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National Grain Administrative Bureau,and a "Turning in Grain" period began,in which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was used to solve grain crisis(a representative financial crisis).But it did not produce the expected result.
     After many difficult choices,Nation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take over provincial land tax under the possession of central government at the Eighth Session of the Fifth National Congress in April,1941,and passed a resolution to collect land tax in kind rather than currency at the Third National Financial Congress in June of the same year.Since then,the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 had been implemented and put into effect until National Government withdrew from the mainland.This policy was a significant innovation in land tax system at the critical time in history.To carry it out in order,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set of relevant organizations,such as Central Department of Food and Finance,Land Tax Reorganization Preparatory Committee,and many local administrating departments.At the same time,a series of sub-systems of that policy were set up and got complete one after another,such as Collection and Payment System,Verification System,Storage and Transport System,Propaganda System,Direction System,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the system "Cotton Field Tax Paid in Kind" in the main cotton-producing region,etc.
     The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under the support from National Government leaders,all levels of grain institution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and millions of grain households.During the 5 years from 1941 to 1945,the average collections successfully reached 98%of the plans.This relieved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somewhat controlled the soaring grain price.Through The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 and requisition of grain by lease,National Government to some extent successfully solved the shortage of military food supply,in part guaranteed the life of teaching staff,eased the burden of people's food supply,and thus la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 was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It became the backbone of Nation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come,and one of the most forceful safeguards for a successful war.In view of the relative consummation of its sub-systems,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ractice,and the universality of people's support,this policy is an effectiv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its implementation,from National Government to local departs,all levels of land-tax institutes,military institutes,relevant individuals,they all actually did not exert themselves in view of their own interests.Their effort in implementing this policy was made to support Anti-Japanese War, but they did not neglect their own interests.This virtually weakened the expected effect of this policy. Furthermore,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implementation,the Nanional government declared 4 priciples for this policy,justice,defect elimination,convenience for people and economy,but it was hard to reach these 4 priciples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in eliminating the defects in land tax in the special war period,shortage of finance and staff,especially the cheats of the land tax staff and the resistance and breach of local interest groups.Meanwhile,the mistakes on cash grain certificate and incorrect dealing with correlative problems also,to some extent,weakened the effect of the land tax paid in kind.
     Examining the evolving of National Government's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we can get a conclusion:The policy of "Land Tax Paid in Kind" itself was correct,successful,and irreproachable,except that in its implementation,it failed to achieve the four princles,especially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Some progress cannot be achieved straightly and eff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wartime background,yet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left out for which National government should be responsible, however,we can never den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wartime policy only because of this reason.
引文
[1]吕爱权:《中国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探析》.《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朱玉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经济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215页.
    [2]《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3期.
    [3]《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
    [4]《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5]《天府新论》1988年第3期.
    [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7]《沧桑》1995年第6期.
    [8]《黑农江财专学报》1997年第5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5期.
    11 《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2期.
    1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组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1页。
    [1]王菊:《近代上海棉纺织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8页.
    [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1]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三编》.南京财政部印行1948年,第六篇第一章,第1页.
    [2]何思眯:《抗战时期的专卖事业(1941-1945)》,国史馆1997年,第24页。
    [3]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104页.
    [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70、103页。
    [1]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现代史编辑委员会1957年翻印,第377页.
    [2]这项支出称为建设费.平均占预算支出的五分之一多,其中以国防和交通建设占绝大比例.这与国民政府致力于建设西部地区国际交通线和发展西部公路网密切相关.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7页.
    [3]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
    [4]另据杨荫溥估计,抗战前各年度财政赤字多徘徊在10%到20%之间,后期亦至多高到30%到40%,此估计比杨格的估计高.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101页.
    [5][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102页。
    [2]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206页。
    [3]根据抗战期间法币发行指数及物价与法币购买力指数表计算得出。该表见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80页。
    [1]贾士毅:《五十年来之中国财政》,中国通商银行:《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86-1947),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90年,第88页.
    [2]关吉玉:《四十年来之民国财政》,《中国经济》第19期,台北中国经济社1952年,第23页.
    [1]何思眯:《抗战时期的专卖事业(1941-1945)》,国史馆1997年,第28-29页.
    [2]朱兰卿:《田赋改征实物问题》,国立武汉大学第11届毕业论文1941年.
    [3]何思眯:《抗战时期的专卖事业(1941-1945)》.国史馆1997年,第28页。
    [4]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8页.
    [1]《国民政府公报》,1937年8月19日.
    [2]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23页。
    [3]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23页。
    [1]顾寿恩:《战时粮价问题》,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第29页.
    [2]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24、127页。
    [3]《各战区粮食管理办法大纲》,中央训练团编印:《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第四册,1941年.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辑:《粮政方面(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第281页.
    [1]张柱:《我国战时粮食管理》,正中书局1944年,第24页.
    [2]所谓地方官署,在隶属行政院之市为社会局,在县为县政府,在市为市政府.
    [1]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28-129页.
    [2]也有人认为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评定物价及取缔投机操纵办法》后,对粮价管理,始渐付诸实施.
    [3]中央银行经研处编印:《战时物价特辑》,1942年,第39页.
    [4]顾寿恩:《抗战以来之粮价管制》,濮孟九编:《战时粮价特辑》.粮食部调查处出版1943年.
    [1]全国粮食管理局编印:《全国粮食会议报告》,1941年,第57页.
    [2]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35-136页。
    [1]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40页.
    [2]侯坤宏:《粮政史料(第一册)--农政机构与组织》,国史馆1990年,第278-285页.
    [1]蒋中正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总裁关于粮食问题的训示》,1941年.
    [2]蒋介石:《粮食管理要点与县长的重大责任》,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辑,《粮政方面(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第124-125页.
    [3]中央银行经研处编印:《战时物价特辑》,1942年,第53页.
    [4]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50页.
    [5]粮食商人自产地购进米谷,应向管理人员报名登记,公开议价收购.销商或其它市场运商到市场采购米谷,应向管理人员接洽,由管理人员分配数量.各县城区及重要市场米业销商,应由粮食管理机关按照市场供需情形,指定销商销售地点,按日配发配售.顾寿恩:《战时粮价问题》,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第44页.
    [6]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52-153页.
    [1]《国民政府公报》,1941年5月14日.
    [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辑,《粮政方面(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第124页。
    [3]邓锡侯:《抗战八年之川康后防》,川康政府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编印1946年,第27页.
    [4]邓锡侯:《抗战八年之川康后防》,川康政府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编印1946年,第39页.
    [1]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64页.
    [2]徐堪:《徐可亭先生文存》.徐可亭先生文存编印委员会,台北县,1970年,第110页.
    [3]蒋介石:《粮食管理要点与县长的重大责任》,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辑,《粮政方面(一)》,中央文物供应杜1987年,第127页.
    [4]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国父关于粮食问题的遗教》1941年,第1、5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国父关于粮食问题的遗教》1941年,第22-23页.
    [2]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国父关于粮食问题的遗教》1941年,第28页。
    [1]闻亦博:《中国粮政史》,正中书局1943年,第142-143页.
    [2]孙科:《粮食问题与抗战建国》(1940年11月30日在立法院演讲)《中央日报》,1940年12月14日第三版.
    [3]孙科:《粮食问题与抗战建国》,《中央日报》1940年12月16日第二版.
    [1]孙科:《抗战期间的经济政策》(孙院长在中枢纪念周报告全文),《新华日报》1940年12月5日第二版.
    [2]孙科:《粮食问题与抗战建国》,《中央日报》1940年12月15日第三版.
    [1]孙科:《粮食问题与抗战建国》,《中央日报》1940年12月15日第三版.
    [2]孙科:《粮食问题与抗战建国》,《中央日报》1940年12月16日第二版。
    [1]社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有感子孙科之粮食国营》,《新华日报》1940年12月14日第一版.
    [2]这里所指的余粮是粮食生产者除每人留谷5市担以外的粮食,所留5市担是为了供其自用.福建省政府印行:《福建之田粮》1944年,第58页.
    [1]过去一斤为16两.
    [2]福建省政府印行:《福建之田粮》1944年,第57-59页.
    [3]黄开禄:《福建计口授粮试验的失败》,《新经济》第六卷第5期.
    [4]黄开禄:《福建计口授粮试验的失败》,《新经济》第六卷第5期.
    [1]黄开禄:《福建计口授粮试验的失败》,《新经济》第六卷第5期.
    [1]粮食在全国普遍出现紧张状态,是在1940年.山西因情形特殊,早在1938年粮食即开始出现危机.
    [2]《山西田赋改征实物,实施一年成绩尚良好》,《大公报》1941年7月6日第三版。
    [3]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2页.
    [4]宋同福:《论田赋改征实物与实物折价》,《中央日报》1941年1月28日第三版。
    [5]宋同福:《论田赋改征实物与实物折价》,《中央日报》1941年1月28日第三版.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1页.
    [2]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1页.
    [3]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1页.
    [4]《山西田赋改征实物,实施一年成绩尚良好》,《大公报》1941年7月6日第三版。
    [5]上项改征标准,在晋东南各县,因驻军的干涉,未能顺利进行.后经第三行署主任电请准减三分之一,按三分之二征收,即每正银一两改征小麦六斗六升,杂粮以此比折.
    [6]“在田赋改征食粮之初,又有折征货币的纠纷.此事据晋省当局声称,完全为解决金融问题之变通办法,并 钞无法行使,俾省钞与法币比价悬殊,以达到渔利之目的.因之晋钞跌价,物价高涨,人民甚苦,遂又准人民按小麦市价,折交省钞.旋金融稳定,而人民亦不再折交货币矣.”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2页.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1-132页.
    [2]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2页.
    [3]《山西田赋改征实物,实施一年成绩尚良好》,《大公报》1941年7月6日第三版.
    [4]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2页.
    [5]关于山西田赋改征食粮的效果如何,时人看法不一.宋同福认为,所收效果,非如外人所想象之大.理由是
    [1]严家淦:《闽省建立田赋改征实物制度的目的》,陈明鑒:《田赋改征实物论集》,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41年,第57页。
    [2]严家淦:《福建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3]金天锡:社论:《论实物田赋与粮食库券》,《国民公报》1941年10月19日.
    [4]福建省田赋收入原为六百余万元,改征米折后,大约可收三千余万元,即以八折计,亦在两千四百万元上下。即改征实物折价后,田赋税收收入是原来的四到五倍.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8页。
    [5]金天锡:《田赋改征实物的商榷》,《财政评论》第五卷第3期。
    [6]金天锡:社论:《论实物田赋与粮食库券》,《国民公报》1941年10月19日.
    [1]宋同福:《论田赋改征实物与实物折价》.《中央日报》1941年1月30日第三版。
    [2]李黎洲:《闽省田赋改征实物平议》,《生力旬刊》第三卷第十三四期。
    [3]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295页.
    [4]财政部田赋管理委员会编:《三年来之田赋整理与征实》,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3年,第2页。
    [1]钟淦恩:《论我国之国地财政划分》,《经济汇报》第三卷第一二期.
    [2]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113-114页.
    [3]其他16项国家税为盐课、关税、常关、统捐、厘金、矿税、契税、牙税、当税、牙捐、当捐、烟税、酒税、茶税、糖税、渔业税.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107-109页.
    [4]北洋政府时期,把清末各种名目的附加并入正赋,又在其外加征田赋附加。按北洋政府最初规定,田赋附加税率上限为不超过正税的30%.名为限制,实际上使附加征收合理化.田赋既然控制在各地军阀手里,故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各省田赋附加的内容有所不同,名目繁多.田赋附加的实际税率大大增加,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正赋税率.
    [5]其他19种地方税是商税、牲畜税、粮米捐、土膏捐、油捐及酱油捐、船捐、杂货捐、店捐、房捐、戏捐、车捐、乐户捐、茶馆捐、饭馆捐、肉捐、鱼捐、屠捐、夫行捐和其他之杂税杂捐.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109-110页。
    [1]袁世凯时代.实行强权统治,基本上约束住了各省军阀,这些军阀把他们所僭收的田赋至少缴一部分给中央政府.袁死以后,继任大总统的黎元洪是著名的软弱人物.受段祺瑞支配.在段祺瑞时代,各地军阀长期霸占田赋与别的税收.这种局面到曹锟与张作霖统治时,仍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自袁世凯之后,军阀混战,田赋虽名为国家税,实则已成为完全由地方军阀把持的税收,而中央政府却无权过问,成为地方的一项主要收入。只在中央预算中列为充抵各省代付国家支出的项目,实际上全数田赋都被地方截留,不再上缴中央.
    [2]钟淦恩:《论我国之国地财政划分》,《经济汇报》第三卷第一二期.
    [3]钟淦恩:《论我国之国地财政划分》,《经济汇报》第三卷第一二期.
    [4]《中华民国宪法》所规定中央税为关税、盐税、印花税、烟酒税、各项消费税、全国税率应行划一之租税六项:地方税是田赋、契税、其他省税三项.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1年,第21页. 将它们列入第一位.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27页.
    [2]杨泽浓:《田赋征实论》,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三届毕业论文1944年.
    [3]邱挺生:《四川田赋改制丛谈》,载《四川田赋改制专刊》.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4辑:《田赋征实(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196页。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43页.
    [2]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29页.
    [1]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11页.
    [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4辑:《田赋征实(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199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4辑:《田赋征实(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14页。
    [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4辑:《田赋征实(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17页.
    [3]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44页;另据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一书讲,所定原则为三项,没有宋同福所说的丙项.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11-12页.宋同福曾担任财政会议秘书,宋氏之说法应较可信.另梁德智在《田赋征实论》一文中,与宋同福所说亦一致.粱德智:《田赋征实论》.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二届毕业论文1942年.
    [1]宋同福:《推行田赋酌征实物案管见》,《经济汇报》第二卷第12期.
    [2]周世彦:《田赋征实验收工具之比较研究》,《财政评论》第十卷第6期.
    [3]《孔庸之(祥熙)先生演讲集》,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18页.转引自侯德础:《抗战时期四川田赋征实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4]侯坤宏:《粮政史料(第五册)--田赋征实》,国史馆1990年,第56页.
    [5]1940年12月,四川省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临时大会,审议省政府交议之田赋战时增课案,决定仍征货币。可见,四川省政府并无征收实物的打算.
    [6]四川省田赋征粮制实施办法研究委员会自成立以后,即负责研究四川田赋改征实物问题,但进展缓慢.一直到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召开之前,尚无具体办法.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召开后,因全国田赋征实已有统一决议,四川省研究委员会亦即结束.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30页。
    [1]《财政部各省田赋管理处组织规程》,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1-22页.
    [2]财政部整理田赋筹备委员会编印:《田赋通讯》创刊号,第22-23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52页.
    [2]各省县级田赋管理处成立时间分别为:山西、宁夏两省8月,四川、云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西康7省9月,贵州、广东、河南、绥远、甘肃5省10月,陕西11月,在12月成立者有湖北(一部分)、安徽(一部分)两省.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20页。
    [3]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附录,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349页.
    [1]1941年全国各县经征分处之设置,大抵按粮额多寡、辖区大小及征收淡旺而定.各省经征分处成立时间分别为:宁夏7月,安徽、山西两省8月,四川、广西、湖南、江西、浙江、西康6省9月,广东、河南、陕西、绥远、甘肃5省10月,贵州、云南、福建3省是11月.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21页.
    [2]徐堪是宋子文政府的重要阁员,从1941年7月粮食部成立到1946年10月一直担任该职位。1946年因“上海粮贷案”被免职,调任国民政府主计长,部长由甘肃省主席谷正伦继任.陈开国:《徐堪其人其事》,台湾《传记文学》第62卷第5期.
    [3]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辑:《粮政方面(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第198-201页.
    [4]《修正粮食部组织法条文》,《中农月刊》第三卷第9期.
    [5]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辑:《粮政方面(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第198页.
    [6]《省粮政局组织大纲》,浙江省粮政局编印:《粮政法令汇编》,1942年.
    [1]侯坤宏:《粮政史料(第五册)--田赋征实》,国史馆1990年,第202-205页。
    [2]刘善述在《论改善田赋征收制度》一文中,即持此观点。他认为田赋征收的其他弊端是:负担之不公平;官吏之中饱;胥役之苛索;无确实之田赋.《财政评论》第七卷第4期.
    [3]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298页.
    [4]朱子爽:《中国国民党粮食政策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粮食问题》第一卷第3期。
    [1]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91-92页。
    [1]《财政部各省(市)田赋管理处组织规程》、《财政部各县(市)田赋管理处组织规程》,《中农月刊》第三卷第9期。
    [2]《财政部各县(市)田赋管理处征收处设置办法》,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三编》(上册),中央印务局1948年.
    [3]朱子爽:《中国国民党粮食政策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粮食问题》第一卷第3期。
    [4]关吉玉:《论田赋征实四大原则》,《粮食问题》第一卷第1期.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2)62:《粮食部1941-1948年工作报告》.
    [1]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30页.
    [2]《各县(市)田赋粮食管理处乡镇办事处设置办法》,广东田赋粮食管理处编:《田赋粮食法令汇编(上)》,新广州印刷文具行1946年.
    [3]王冠吾:《两年来本省的粮政》,《新湖北季刊》第三卷第1、2期合刊.
    [4]侯坤宏:《粮政史料(第五册)--田赋征实》,国史馆1990年.第617-618页。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鼠档案:八三(2)323:《粮食部附属机关暨各省田赋粮食管理处成立日期及主管人员一览表及有关文书》.
    [6]关吉玉:《中国粮食问题》,经济研究社1948年,第23-24页.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296-297页。
    [2]金天锡:《论实物田赋与粮食库券》,《国民公报》1941年10月19日。
    [3]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1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3页。
    [2]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31页.
    [3]石体元:《四川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4]文羣:《江西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5]陆崇仁:《云南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6]周介春:《陕西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1]赵志垚《湖北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31页.
    [3]张导民:《广东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4]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31-32页.
    [5]石体元:《四川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1]关吉玉、刘国明、余钦悌:《田赋会要(第四篇)--田赋法令》,正中书局1943年,第87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四76:《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关于田赋征实粮食征购之意见》.
    [2]对此问题,粮食部已有考虑.1942年粮食部召开全国粮政会议,征实征购组议决案第5条规定,各省田赋征实杂粮搭缴以1/6为限.但并未强制执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求得到足量粮食,对主粮杂粮比例多少并不苛求。
    [3]1941年颁布的《战时各省田赋征收实物暂行通则》和1942年修正的《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暂行通则》两者均规定折征杂粮时比例另订(1941年甚至在稻谷与小麦之间亦无一个标准比例),实际上,在整个征实期间一直未对稻谷小麦与杂粮的比例作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由各省自主决定.各省标准差异较大,甚至在同一省,不同年两种粮食之间折合率也不尽相同.
    [4]财政部田赋管理委员会编:《三年来之田赋整理与征实》,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3年,第6页.
    [1]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102-103页.
    [1]石体元:《四川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4辑:《田赋征实(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427-428页.
    [1]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92-93页。
    [2]魏思权:《江安征购情形》,《督导通讯》第一卷第4期.
    [3]陈友三、陈思德在检讨1941年度征实制度时,曾主张政府应取消分乡分仓收粮制度.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94页。
    [4]关吉玉:《论田赋征实四大原则》,《粮食问题》第一卷第1期.
    [1]湖南省税务局编印:《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初编》,1941年,第57-60页.
    [2]胡迈:《湖南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1]陈诒忠:《征购上几个问题》,《督导通讯》第一卷第2期.
    [2]周诒春:《贵州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3]《粮食管理人员剥削农民血汗》,《新华日报》1945年7月9日第三版。
    [4]张导民:《广东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合期.
    [1]石体元:《四川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胡迈:《湖南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3]严家淦:《福建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4]陆崇仁:《云南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5]周介春:《陕西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1]文羣:《江西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周诒春:《贵州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3]《第一次全国田赋征实业务检讨会议》,关吉玉、刘国明:《田赋会要》第五篇《国民政府田赋实况(下)》,正中书局1944年初版。
    [4]《各县(市)田赋粮食管理处乡镇办事处设置办法》,广东田赋粮食管理处编:《田赋粮食法令汇编(上)》,新广州印刷文具行1946年。
    [1]《粮食部粮食检验及分级暂行规则草案》,《粮政法令汇编》,浙江省粮政局印1942年。
    [2]《粮食部粮食检验及分级暂行规则草案》,《粮政法令汇编》,浙江省粮政局印1942年。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2)62:《粮食部1941—1948年工作报告》。
    [4]《财政部田赋征收实物验收暂行通则》,中央训练团编印:《现行法规选辑补编》(一),1943年。
    [1]潘锡元:《从甘肃实例看反动统治时期的田粮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63年。
    [2]周介春:《陕西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3]胡迈:《湖南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65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331页。
    [2]周世彦:《田赋征实验收工具之比较研究》,《财政评论》第十卷第6期。
    [1]《财政部田赋征收实物验收暂行通则》,中央训练团编印:《现行法规选辑补编》(一),1943年。
    [2]《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条例》,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三编》(上册),中央印务局1948年。
    [3]周世彦:《田赋征实验收工具之比较研究》,《财政评论》第十卷第6期。
    [4]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98-99页。
    [1]潘锡元:《从甘肃实例看反动统治时期的田粮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科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63年。
    [2]《最近经济杂讯》,《经济汇报》第五卷第5期。
    [3]《浮收赋粮,甘一征收处主任枪决》,《新华日报》1943年5月12日第二版。
    [4]《粮食管理人员剥削农民血汗》,《新华日报》1945年7月9日第三版。
    [1]张友辅:‘我所知道的凤翔田赋征收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4年。
    [2]《各省市粮情近况》,《粮政月刊》第一卷第1期。
    [3]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37-39页。
    [1]文羣:《江西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全国粮政会议第六次大会决议各案》,《中国农民月刊》第一卷第4期。
    [1]《财政部田赋征收实物验收暂行通则》、《田赋征收实物验收规则》,广东田赋粮食管理处编:《田赋粮食法令汇编》(上册),新广州印刷文具行1946年。
    [2]周诒春:《贵州省田赋改征实物之经过》,《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2)62:《粮食部1941—1948年工作报告》。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63-167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1:《粮食部1944年度加强建仓储运及防备旱灾实施计划稿与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7:《粮食部1944年度政绩比较表》。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8:《粮食部1945年度政绩比较表》。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8:《粮食部1945年度政绩比较表》。
    [4]以上数字是根据粮食部历年工作报告相加得出。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1:《粮食部1944年度加强建仓储运及防备旱灾实施计划稿与有关文书》。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656:《各地修建仓库文件及有关文书》。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656:《各地修建仓库文件及有关文书》。
    [1]关吉玉、刘国明、余钦悌:《田赋会要(第四篇)——田赋法令》,正中书局1943年,第117-119页。
    [2]关吉玉、刘国明、余钦悌:《田赋会要(第四篇)——田赋法令》,正中书局1943年,第112-113页。
    [3]关吉玉、刘国明、余钦悌:《田赋会要(第四篇)——田赋法令》,正中书局1943年,第113页。
    [4]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104页。
    [1]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第163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656:《各地修建仓库文件及有关文书》。
    [1]《粮仓筹设及管理通则》,《督导通讯》第一卷第4期。
    [2]《仓库病虫害防治暂行办法草案》,《督导通讯》第一卷第4期。
    [3]《财政部各省县(市)粮仓管理须知》,《财政评论》第十卷第2期。
    [4]卢郁文:《田赋改征实物后河南省粮食储运及征购情形》,《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656:《各地修建仓库文件及有关文书》。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1:《粮食部1944年度加强建仓储运及防备旱灾实施计划稿与有关文书》。
    [1]《财政部各省县(市)粮仓存谷翻晒暂行办法》,《财政学报》第一卷第1期。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4:《粮食部1941年度政绩比较表》。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6:《粮食部1943年度政绩比较表》。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7:《粮食部1944年度政绩比较表》。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1:《粮食部1944年度加强建仓储运及防备旱灾实施计划稿与有关文书》。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6:《粮食部1943年度政绩比较表》。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7:《粮食部1944年度政绩比较表》。
    [1]社论:《粮政的整饬》,《中央日报》1944年9月4日第二版。
    [2]《粮政贪污从严惩处,本年判死刑者4人》,《中央日报》1944年9月4日第三版。
    [1]《最近经济杂讯》,《经济汇报》第四卷第11期。
    [2]《安徽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实施办法》,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附录,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
    [3]湖南省税务局编印:《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初编》,1941年,第19页。
    [4]《湖南省各县粮谷征获数比较表》,财政部湖南省田赋管理处编印:《湖南省田赋统计提要》,1942年。
    [5]湖南省田赋管理处:《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三编》,湖南省税务局1942年,第122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页。
    [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9页。
    [3]《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条例》,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三编》(上册),中央印务局印刷1948年。
    [4]侯坤宏:《粮政史料(第五册)——田赋征实》,国史馆1990年,第217页。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69页。
    [5]《修正田赋征收实物滞纳处分办法》,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附录,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
    [1]《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条例》,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三编》(上册),中央印务局印刷1948年。
    [2]《湖南省各县粮谷征获数比较表》,财政部湖南省田赋管理处编印:《湖南省田赋统计提要》,1942年。
    [3]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下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初版,第382-383页。
    [1]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下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初版,第383页。
    [2]欠赋的主要是一些大粮户,他们有钱有势以不缴纳或不缴足田赋为荣,甚至有利用权势拖欠公粮放高利贷者。小粮户欠赋大多是由于土地陈报错误或灾歉无力缴纳所致。在催征过程中,经收人员对大粮户格外开恩,对小粮户则百般刁难。在四川涪陵,大粮户可以随便拖,小粮户拖欠就要坐牢。《涪陵欠粮加紧催收》,《新华日报》1945年6月22日第三版。
    [3]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336-337页。
    [1]湖南省田赋管理处:《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三编》,湖南省税务局1942年,第112页。
    [2]《田赋征收实物考成办法》,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附录,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
    [3]宋同福:《战时我国田赋征收实物之经过及其办法》,《经济汇报》第五卷第一二期合刊。
    [1]《民国30至31年度田赋改征实物状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78-279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81-83页。
    [2]具体为超过在八成以下者,每市石提奖一元;超过不满九成者,其超过八成部分,每市石提奖二元;超过九成以上者,其超过九成部分,每市石提奖三元。
    [3]具体为超过在八成以下者,每市石提奖三角;超过不满九成者,其超过八成部分,每市石提奖六角;超过九成以上者,其超过九成部分,每市石提奖一元。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84-85页。
    [5]这里的旧欠指两种:一是至截限之日止尚未完纳的当年新赋;二是以前年各年份旧赋。
    [6]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79-81页。
    [1]《民国32至35年度田赋征实状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340页。
    [2]《民国32至35年度田赋征实状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341-342页。
    [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75-276页。
    [2]宁夏省1945年度举办工作竞赛,对取得前三名的中卫、永宁、中宁三县田粮处处长均由省田粮处呈请粮食部授予二等三级粮政奖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89:《粮食部粮政奖章规则暨授给有功人员表件及有关文书》。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325:《粮政奖章规则粮食储运人员奖惩办法及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87:《粮食部及所属机关人员授给勋章及有关文书》。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087:《粮食部及所属机关人员授给勋章及有关文书这》。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414:《粮食部军法室设立及结束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324:《县长办理粮政应奖应惩事项办法与有关文书》。
    [1]张柱:《战时粮食征购办法之实施及其改进》,《财政评论》第八卷第1期。
    [2]关吉玉:《粮食库券与购粮问题》,《经济汇报》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1]宋同福:《战时我国田赋征收实物之经过及其办法》,《经济汇报》第五卷第三期。
    [2]陈正谟:《田赋征实与粮食征借之检讨》,《四川经济季刊》第一卷第2期。
    [3]陈正谟:《田赋征实与粮食征借之检讨》,《四川经济季刊》第一卷第2期。
    [1]《民国30年粮食库券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41年9月24日。
    [2]《民国31年粮食库券条例》,《中农月刊》第三卷第6期。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94:《关于发行粮食库券文件与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94:《关于发行粮食库券文件与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94:《关于发行粮食库券文件与有关文书》。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94:《关于发行粮食库券文件与有关文书》。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94:《关于发行粮食库券文件与有关文书》。
    [1]节约建国储蓄券周息八厘,四年到期,至于美金储蓄券,其利息更高。
    [2]周孟期:《谈购粮付款并寄本年度经办人员》,《益世报》1942年9月26日。
    [1]周孟期:《谈购粮付款并寄本年度经办人员》,《益世报》1942年9月26日。
    [2]《社论:关于征购粮付款之二三事》,《商务日报》1942年9月11日。
    [3]周孟期:《谈购粮付款并寄本年度经办人员》,《益世报》1942年9月26日。
    [4]《社论:关于征购粮付款之二三事》,《商务日报》1942年9月11日。
    [5]周孟期:《谈购粮付款并寄本年度经办人员》,《益世报》1942年9月26日。
    [6]四川1941年粮食库券印发最早,是故粮户在缴纳粮食的同时,有些即可领取款券,而在部分省份,因库券印发较迟,不能配合开征时间,农民在缴完征购粮食后,不能当时取得款券,必须隔断时间才能领取款券,其情形较四川更为困难。
    [1]《社论:关于征购粮付款之二三事》,《商务日报》1942年9月11日。
    [2]施复亮:《专论:为改善征购粮食办法敬告重庆区行政会议》,《新蜀报》1942年8月3日。
    [3]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第108-109页。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5辑:《田赋征实(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第289-290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894:《关于发行粮食库券文件与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443:《各省对于粮政问题各项建议暨有关文书》。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443:《各省对于粮政问题各项建议置有关文书》。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443:《各省对于粮政问题各项建议暨有关文书》。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八三1443:《各省对于粮政问题各项建议暨有关文书》。
    全宗号一:国民政府和总统府
    全宗号二:国民政府行政院
    全宗号三:国民政府财政部
    全宗号十一:国民政府社会部
    全宗号十二:国民政府内政部
    全宗号二三:国民政府农林部
    全宗号四四:国民政府最高经济委员会、行政院全国经济委员会
    全宗号八二:国民政府全国粮食管理局
    全宗号八三:粮食部
    全宗号八四:粮食部田赋署
    全宗号八五:川东南区督粮特派员办公处
    全宗号八六:国民政府仓库工程管理处
    全宗号八七:国民政府重庆碾米厂
    全宗号八八:四联总处粮食购储委员会
    全宗号八九:中国粮食工业公司及所属单位联合全宗
    全宗号九零:粮食部粮食工厂管理处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益世报》、《国民政府公报》、《国民公报》、《解放日报》、《商务日报》、《东南日报》、《新蜀报》、《中央党务公报》
    《粮政月刊》、《粮政季刊》、《粮食问题》、《督导通讯》、《田赋通讯》、《财政部公报》、《财政评论》、《财政学报》、《财政知识》、《地政通讯》、《经济汇报》、《经济建设季刊》、《经济学报》、《经济周报》、《人与地》、《陕政》、《四川经济季刊》、《四川文献月刊》、《西北经济》、《西北经济通讯》、《西北资源》、《西南实业通讯》、《东方杂志》、《新湖北季刊》、《新经济》、《中国经济》、《东南经济》、《中国农民》、《中农月刊》、《农民通讯》、《生力旬刊》
    晏才杰:《田赋刍议》,共和印刷局1915年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
    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全一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
    冯节:《中国田赋研究》,民智书局1929年
    陆精治:《中国民食论》,上海启智书局1931年
    张一心:《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
    郎擎霄:《中国民食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
    侯厚培:《中国民食问题》,上海太平洋书店1933年
    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1—7),商务印书馆1932—1934年
    孔祥熙:《全国各省市减轻田赋附加废除苛捐杂税报告书》,经济图书馆1934年
    许璇:《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
    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
    孙佐齐:《中国田赋问题一册》,新生命书局1935年初版
    中央大学经济资料室编:《田赋附加税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
    秦亚修:《中国粮食问题》,上海建国书局1935年
    汗血月刊社编:《田赋问题研究》(上、下册),汗血书店1936年
    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杨世贤:《广西田赋概要》,广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1936年
    陈正谟:《战时粮食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山文化教育馆1937年
    日本农林省米谷局编,沐绍良等译:《世界各国之粮食政策》,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
    梁庆椿:《世界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
    中央文化教育馆编印:《战时粮食问题的解决办法》,1937年
    吴兆莘:《中国税制史》(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
    贾士毅、马寅初等:《抗战与财政金融》,独立出版社1938年
    许涤新:《抗战与民生》,读者生活出版社1938年初版
    李仪祉等著:《抗战与农产》,独立出版社1938年初版
    殷锡琪:《战时粮食动员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年
    孙北乾:《战时粮食生产统制》,独立出版社1939年
    朱通九:《战时粮食问题》,独立出版社1939年
    唐尧衢:《粮食统制及代用品》,成都城出版社1940年
    陈正谟:《米谷生产成本调查及川粮管理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1940年
    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译:《中国粮食问题》,正中书局1940年
    蒋中正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总裁关于粮食问题的训示》,1941年
    湖南省粮政局编印:《湖南省粮政法规汇编》(第一辑),1941年
    任敏华:《四川田赋概况》,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41年
    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41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国父关于粮食问题的遗教》,1941年
    陈明鑒:《田赋改征实物论集》,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41年
    湖南省田赋管理处:《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初编》,湖南省税务局1941年
    粮食部编印:《粮食管理法规》,1941年
    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四川征购粮食办法概论》,1941年
    潘鸿声:《四川主要粮食之运销》,中国文化服务社1941年
    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编印:《广东粮食问题研究》,1941年
    孔祥熙:《四年来的财政金融》,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41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世界各国战时粮食管理之实施》,1941年
    乔启明、蒋杰:《中国人口与食粮问题》,现代经济丛书1941年
    宋同福:《田赋征实概论》,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
    湖南省田赋管理处:《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续编》,湖南省税务局1942年
    湖南省田赋管理处:《湖南省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法令三编》,湖南省税务局1942年
    财政部湖南省田赋管理处编印:《湖南省田赋统计提要》,1942年
    财政部福建省田赋管理处编印:《福建省田赋征收实物征收征购法规辑要》(第一辑),1942年
    朱博能:《中国田赋改造》,中华正气出版社1942年
    郭恒:《战时整理田赋问题》,民国图书出版社1942年
    饶荣春:《粮食增产问题》,商务印书馆1942年初版
    湖北省政府编印:《湖北省抗战期中民生主义经济政策之实施》(第二版),1942年
    闻亦博:《中国粮政史》,正中书局1943年初版
    彭雨新、陈友三、陈恩德:《川省田赋征实负担研究》,商务印书馆1943年
    詹显哲:《实施国家总动员法与粮食动员》,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
    关吉玉:《田赋 土地陈报 土地税》,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
    财政部田赋管理委员会编:《三年来之田赋整理与征实》,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3年
    湖南田赋粮食管理处编印:《粮户纳粮手册》,1943年
    财政部湖南省田赋管理处编印:《三十一年度湖南省随赋购粮价款收支总报告》,1943年
    吴傅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3年
    郭垣、崔永辑:《田赋会要地税理论(第一编)》,正中书局1943年
    关吉玉、刘国明、余钦悌:《田赋会要(第四篇)——田赋法令》,正中书局1943年
    濮孟九主编:《战时粮价特辑》,粮食部调查处1943年
    陈友三、陈思德:《田赋征实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
    《福建之田粮》,福建省政府印行1944年
    《粮政法规——配拨类》,粮食部印行1944年
    关吉玉、刘国明:《田赋会要》第四篇《国民政府田赋实况(上)》,正中书局1944年初版
    关吉玉、刘国明:《田赋会要》第五篇《国民政府田赋实况(下)》,正中书局1944年初版
    朱子爽:《中国国民党粮食政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年
    闻汝贤、闻亦博:《中国现行粮政概论》,重庆正中出版社1944年
    张柱:《我国战时粮食管理》,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
    刘道元:《中国中古时期的田赋制度》,新生命书店1944年
    程滨遗 罗巨峰等编:《田赋史(上)》,正中书局1944年版影印
    马大英 汪士傑等编:《田赋史(下)》,正中书局1944年版影印
    粮食部调查处编印:《中国各重要城市粮食价格及指数专刊》,1945年
    尹静夫:《战后粮政》,上海自由西报社1945年
    左治生:《中国粮食问题与粮食政策》,甘肃田赋粮食管理处1945年
    广东省田赋粮食管理处:《田赋粮食法令汇编》(上)、(下),新广州印刷文具行1946年
    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财政部直接税署编印:《中央接管后之土地税》,1946年
    行政院新闻局编印:《全国粮食概况》,1947年
    刘善述:《自治财政论》,正中书局1947年
    粮食部编印:《粮食部田粮业务检讨会议汇编》,1947年
    中国问题研究社:《农民泪——-蒋管区强征军粮的惨剧》,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下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
    关吉玉:《中国粮食问题》,广州经济研究社1948年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财政年鉴三编》,中央印务局1948年
    国防部政工局编印:《粮食的管制及增产》,1948年
    粮食部参事厅编:《粮政法规汇编》,1948年
    李文治:《近代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
    章有义:《近代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二、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
    徐堪:《徐可亭先生文存》,台北县徐可亭文存编印委员会1970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美)阿瑟·恩·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2—105辑:《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1—4)》,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1986年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0—113辑:《抗战建国史料——粮政方面(1—4)》,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1988年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14—117辑:《抗战建国史料——田赋征实(1—4)》,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1989年
    侯坤宏:《中华民国农业史料(二)——粮政史料(1—6)》,国史馆1988-1992年
    陈昭桐:《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
    林满红:《台湾所藏中华民国经济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贺渡人:《中国田赋之研究》,国立武汉大学第三届毕业论文1933年
    张有桓:《中国今日之田赋问题》,国立武汉大学第三届毕业论文1933年
    马忠杰:《我国田赋制度研究》,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毕业论文1941年
    罗警华:《论田赋征实》,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毕业论文1941年
    朱兰卿:《田赋改征实物问题》,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毕业论文1941年
    梁德智:《田赋征实论》,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二届毕业论文1942年
    孙莲英:《我国战时粮食调整方案》,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二届毕业论文1942年
    杨泽浓:《田赋征实论》,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三届毕业论文1944年
    凌宗虞:《中国田赋之整理》,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三届毕业论文1944年
    任宝泉:《今后整理田赋之刍议》,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五届毕业论文1945年
    黄以华:《中国之田赋问题》,国立武汉大学第十六届毕业论文1946年
    王璧岑:《通货膨胀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
    陈肇斌:《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危机》,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年
    谭熙鸿:《二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48年
    翁之镛:《民国财政简论》,台北华冈出版社1952年
    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印:《抗战中的中国经济》,1957年
    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现代史编辑委员会1957年翻印
    湖北省粮食厅编:《粮食问题今昔》,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年
    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三联书社1963年
    周开庆:《民国经济史》,台湾华文书局1977年
    沈云农:《民国经济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编委会:《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正中书局1981年
    薛暮桥:《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吴硕:《论中国的粮食问题》,农业出版社1983年
    卢受采、梁伟:《各国粮食政策简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陈翰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张公权著,杨志信译:《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
    左治生:《中国近代财政史丛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组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
    匡球:《中国抗战时期税制概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董长芝、李帆:《中国现代经济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孙翊刚:《简明中国财政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
    北京经济学院财政教研室:《中国近代税制概述(1840—1949)》,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薛光前:《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园民政府(1937—194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1—4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1994年
    教育部主编:《中华民国建国史》第四编:《抗战建国(二)》,1990年
    中国通商银行:《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896—1947)》,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殷崇浩:《中国税收通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贾秀岩、陆满平:《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R·科斯、A·阿家钦、D·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清庆瑞:《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出版社1995年
    何思眯:《抗战时期的专卖事业(1941—1945)》,国史馆1997年
    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编辑组:《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国史馆1997年
    虞宝棠:《国民政府与国民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美】莱斯特·R·布朗:《谁能供得起中国所需的粮食》,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张连红:《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1927—1937》,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朱杰、聂振邦、马晓河:《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董孟雄:《中国近代财政史金融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万铀能、周敏、汪德平、汪大器、郭文清:《中国近现代粮食贸易简史》,武汉出版社2001年
    张培刚、廖丹清:《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尤金·N·安德森著,马孆、刘东译:《中国食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翊刚:《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文教》,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王培华:《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略论元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
    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第三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田锡全:《革命与乡村——国家、省、县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5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马军:《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演变及后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椿:《中国近代农业现代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900—1949)》(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樊瑛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农业经济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田锡全:《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6年)
    霍新宾:《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管理探析》(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谭刚:《抗战时期的四川粮食储运》(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吕志茹:《孔祥熙与战时财政》(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刘煜:《土地制度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莫建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邬琴兰:《抗战时期江西国统区粮食管理探析》(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段艳:《北洋时期的国地财政划分(1912—1927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秦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行政》(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陈弘:《贾士毅财政思想述评》(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张鹤:《1939—1942年四川省粮食囤积居奇及国民政府的处理措施》(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朱玉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虞宝棠:《国民党政府田赋征实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孙美莉:《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实》,《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3期
    刘仲麟:《也谈1942年田赋征实的税率与税负问题——兼与朱玉湘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朱玉湘:《再谈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田赋征实问题——答刘仲麟同志》,《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崔国华:《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改征实物的意义》,《天府新论》1988年第3期
    侯德础:《抗战时期四川田赋征实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陆大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问题及国民党政府的战时粮食政策》,《民国档案》1989年第4期
    何友良:《抗战时期江西粮食征供情况考察》,《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
    李分建:《抗战时期中共粮食政策述略》,《文史杂志》1994年第4期
    晓史:《山西田赋征实小议》,《沧桑》1995年第6期
    金普森、李分建:《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于景洋、李明、董金清:《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评析》,《黑龙江财专学报》1997年第5期
    曾伟:《民国时期的广东粮食状况》,《广东史志》1999年第4期
    姜爱林:《民国时期国民党土地政策述要》,《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齐春风、姜洪峰:《抗战时期国统区与沦陷区间的粮食走私活动》,《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史会来、连永新:《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异同》,《学术交流》2004年第2期
    霍新宾:《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市场管理的个案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汤水清、罗玉明、温波:《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粮食供给——以湖南省和第九战区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李铁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政策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潘国旗:《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与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政策的调整》,《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4期
    于成安:《福建抗战时期田赋征实始末》,《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5期
    陈炜:《略论抗战时期广西的田赋征实》,《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2期
    陈炜、秦彬:《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粮食经济政策》,《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张燕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粮供应评析》,《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罗玉明:《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的粮食危机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张兆岭:《孙中山粮食分配思想述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郝银侠:《抗战时期陕西田赋征实之研究》,《兰台世界》2007年第10期
    Arthur N.Young,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1937-194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Ch'ao-ting Chi,Wartim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New York,1939.
    Shun-hsin Chou(周舜辛),The Chinese Inflation,1937-1949,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Han Liang Huang,The Land Tax i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19.
    John Lossing Buck,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A Study of 16786 Farms in 168 Localities and 28256Farms in Twenty-two Provinces in China,1929-1933,3 Vol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7.
    John Lossing Buck,Chinese Farm Economy:A Study of 2866 Farms in Seventeen Localities and Seven Provinces i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0.
    Hsiao-tung Fei(费孝通)and Chih-i Chang(张直易),Earthbound China,Chicago,1945.
    Han-sheng Chen(陈翰生),The Chinese Peasa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5.
    Dwight P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Chicago,1969.
    Evelyn Rawski,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Ramon H.Myers,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