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研究(1897-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到清朝末年已处于内忧外患经济濒临崩溃的境地,在“农为富国之本”的呼声和重农思潮的推动下,实业学堂之一的农业学堂开始创办。从1897年中国第一所农业学堂的建立起,到1937年,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在经历了起步、转型、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历史演变之后,基本上完成了近代化的历程。
     本论文在农业教育史研究相对薄弱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集清末民国的相关资料,并借鉴中国农业史、农业科技史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展示出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脉络:分析了近代高等农业教育产生的动因,划分了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的三个历史阶段,总结了其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专题研究了近代农业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留学生教育对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文章的落脚点放在了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社会职能上。本文还对近代成立最早具有鲜明特色的直隶农务学堂进行了个案研究,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展示一所高等农业学堂发展变迁的全貌。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外国的侵略、农业经济的衰败和中国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是近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兴起的内外动因;农科留学教育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准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和西方农业科学知识的储备;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和中国近代农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推动和引导着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三次学制的变革是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又成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不同阶段的显著标志;农业推广的广泛开展和乡村教育的兴起使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确立并付诸实践;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推动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使农业教育的近代化成为农业近代化的先决条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农业教育经验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打上了效仿西方的深刻烙印,也成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也是不断寻求高等农业教育如何为改良中国农业服务的过程,从农业推广的开展、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到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的开展,高等农业教育在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
     尽管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这一过程曲折而缓慢但是同时也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就。如近代高等农业院校的规模和数量得到较快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具备了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近代农业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人才,形成了丰富的近代农业教育思想;近代农业科学成果在农业改良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的近代化转变,提升了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这一切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史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得出指导我国当代农业教育实践的现实启示:第一,应加强对农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第二,高等农业教育应通向农村,加强与“三农”的结合,在为“三农”服务中增长其生命力;第三,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应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农业的不断进步;第四,进行全方位的农业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的培养;第五,主动吸收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农业教育模式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With the internal disorder and foreign invasions, Chinese economy based on the agriculture was at the edge of the collapse in the last years of Qing Dynasty. Under the voice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the impetus of ideological trend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the agricultural school, one type of industry school, was started. Since the first agricultural school in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1897,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stages - starting,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and basically completed its modernizing process in 1937.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weak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rough widely searching for the material related to the last years of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unifying the history and logic, combining history with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with cas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comprehensively the skelet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the ris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divides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into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summarizes 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ir inner relations, studies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s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system in modern agriculture, the overseas student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dissertation takes as the center the social functions that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erves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nd also makes the case study to the Zhili Agricultural School set up earliest and had the clearest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ase study, the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er agricultural school.
     Through the study,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oreign invasions, the deterior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urgent need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inner mo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ying agriculture abroad prepares high level teachers and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for the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the i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al thoughts impel and guide the reforming direction of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ree reforms of educational system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become the remarkable symbol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wide expansion of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upsurge of the rural education make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established and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el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mak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also the course of study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experience in advanced countries and making it Chinese. This process has the brand of imitating the West and become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way to serve Chinese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From making the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establishing of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to carrying on the campaig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remark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winding and slow, it has simultaneously obtained man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For example, the scale and quantity of moder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btain a quicker development.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iscipline system gets constant perfection, and is qualifie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raise the higher level talented persons. A large quantity of outstanding modern agriculture educationalist and the agricultur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rich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al thoughts have been forme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o the agricultural reform has stimul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lso promoted the role and statu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ll these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of educational history, but it can also get the practical inspirations which instruct our present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 First,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 Second,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used in the countryside, and strengthen its combination with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farmer" and increase its vitality through serving them. Third, 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unceasingly innovated, so that they can push the agriculture to make constant progress. Forth, we should carry on all-rou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raising of grass-roots practical talents. Fifth, absorbing and learning positively from 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ode in advanced countries and combing them with china's reality is an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ing ou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引文
①德怀特·希尔德·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页,附表1-7。
    ②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页。
    ③见汪士铎(1802-1889):《乙丙日记》,载邓之诚辑《汪悔翁乙丙日记·汪梅村先生年谱稿》,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影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
    ④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⑤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载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页。
    ⑥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⑦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⑧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①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②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4页。
    ③魏宏远编著:《孙中山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④《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1898年7月4日)上谕》,载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16页。
    ①过探先:《农业大学的推广任务》,载《新教育杂志》,1922年第5卷第1、2合期。
    ②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③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④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⑤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⑥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⑦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⑧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金陵大学发行),1929年,第158-162期。
    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4日。
    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4日。
    ②《全国农业教育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农业科技信息网,http://www.stee.agri.gov.cn/stee/2004.02.21日发布。
    ①周开发主编:《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农业教育与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页。
    ①邹德秀著:《绿色的哲理》,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②张景书:《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5月,第20-24页。
    ①《管子·治国篇》,周翰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②《管子·山权数篇》,周翰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91页。
    ①杨士谋等编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乔卫平、翟林东等:《中华文明史》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页。
    ②杨士谋等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杨士谋等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参见《明太祖实录》卷77,另载杨士谋等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②《古今图书集成·农桑部》,第37卷,中华书局,1934年版。
    ③[清]杨屾撰:《知本提纲·农则》,郑世铎注解,[普通古籍]刻本,清乾隆12年(1747)。
    ④[清]杨屾撰:《知本提纲·农则》,郑世铎注解,[普通古籍]刻本,清乾隆12年(1747)。
    ⑤[清]杨屾撰:《知本提纲·农则》,郑世铎注解,[普通古籍]刻本,清乾隆12年(1747)。
    ①赵冈:《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417页。
    ③[美]白德斐著:《改进中国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傅焕光等译,北京教育部,1922年版,转引自谢泳:《一份关于中国农业史的历史文献——介绍<改进中国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博览群书》2004年1期。
    ①[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季春》,管敏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①[清]刘光黄撰:《管子小匡篇节评》一卷,[普通古籍]刻本,民国8-10年(1919-1921),又见《国语·齐语》,来可泓撰:《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①张泽洪:《中国近代科技兴农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2页。
    ②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③邹德秀:《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落后原因探讨》,《自然辩证法通讯》,1967年第2期。
    ①章有义: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页。
    ②过探先:《农业教育之曙光》,载《金陵光》,1926年第15卷第2期。
    ③《科学世界》,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0页。
    ④《论中国农学之早于泰西》,《湖北学生界》,第三期,1903年3月。
    ⑤《世界农业一斑》,《湖北学生界》,第一期,1903年1月
    ⑥《论中国有农业无农学》,载《湖北学生界》第五期,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
    ⑦《商战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7页。
    ①转引自谢泳:《一份关于中国农业史的历史文献——介绍<改进中国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载《博览群书》2004年1期。
    ①[美]珀金斯(D.H.Perkins)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附表1-7。
    ②游修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启发-中国与日本的比较》,《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期。
    ③万铀能:《中国近现代粮食贸易简史》,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6页。
    ④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太平天国学刊》,中华书局,1985年第2期。
    ⑤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56-760页。
    ⑥吴存浩:《中国近代农业危机表现及特点试论》,《中国农史》,1994年第13卷第3期。
    ①帕金斯:《1368-1968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36页。
    ②陈青之:《民国丛书》中国教育史第一编,上海书店,1934年版,第553页。
    ③游修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启发-中国与日本的比较》,《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期。
    ①张之洞:《变科举》,载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载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③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5-286页。
    ④梁启超:《西书提要农学总序》,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一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263页。
    ⑤梁启超:《农学报》序,原载上海《时务报》,1897年4月12日(光绪23年3月11日),又见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一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4页。
    ①卢良恕、王东阳:《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年第2期。
    ①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2003年第2期。
    ②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2003年第2期。
    ③游修龄,1920年生,浙江温州人,浙江大学农学院图书馆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史研究。
    ①该文收录于郑观应:《盛世危言》第4卷,1894年著,关于该文系孙中山所作的考证,参见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②魏宏远编著《孙中山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③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10页。
    ④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公车上书》,载翦伯赞等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戊戌变法》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4页。
    ①梁启超:《农学报》序,原载上海《时务报》,1897年4月12日(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载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58页。
    ②罗振玉:《农事私议》(上卷),北洋官报局出版,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第11页。
    ③张謇:《请兴农会奏》,载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三),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1090页。
    ④林树惠辑:《上谕36条》,载翦伯赞等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戊戌变法》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⑤林树惠辑:《上谕36条》,载翦伯赞等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戊戌变法》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⑥林树惠辑:《上谕36条》,载翦伯赞等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戊戌变法》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页。
    ⑦林树惠辑:《上谕36条》,载翦伯赞等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戊戌变法》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①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7-258页。
    ②王红谊等编著:《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① J.H. Reisner:"The Church Rural Work".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LⅤ, No.12, Dec.1924, p790.
    ②费旭主编:《中国农业教育纪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李国均 王柄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72页。
    ③张之洞著:《抱冰室弟子记》,载《张文襄公全集》影印本,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④张之洞 谭继洵 晓谕:《湖北设立农工各学堂讲求农学工艺》,《湘报》,1898年6月第93号。
    ⑤谭嗣同撰:《谭嗣同全集》卷1,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48页。
    ⑥梁启超:《西书提要农学总序》,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影印本,第一册,第一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3页。
    ①孙中山著:《上李鸿章书》,《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①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书》,1895年,载《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中华书局,1931年版。
    ②张謇:《请兴农会奏》,载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三),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1090页。
    ③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93页。
    ④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93页。
    ⑤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等:《务农会公启》,载《时务报》,1896年12月5日(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⑥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等:《务农会公启》,载《时务报》,1896年12月5日(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⑦潘军祥:《我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史》,1983年第l期。
    ①《务农会略章》,载《农学报》第一册,1897年5月(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上)。
    ②《务农会试办章程》,载《农学报》,第15册,1897年11月(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上)。
    ③《务农会章》,载《知新报》第13册,1897年4月22日(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④《务农会试办章程》,载《农学报》,第15册,1897年11月(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上)。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卷上谕36条,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②,《谕旨恭录》,载《农学报》第45册,1898年10月(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下)。
    ③李廷举、[日]吉田忠主编:《中日文化史大系》(8)科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页。
    ①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1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②罗振玉:《各省农事述》,《农学报》,第25期,1898年3月(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上)。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梁启超按语》第二册,翦伯赞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10页。
    ①《中西见闻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3、16-17页。
    ②《格致汇编》,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1-423页。
    ③《东亚报》,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34-943页。
    ④《经济丛编》,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2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8-588页。
    ①《申报》:光绪23年,1897年4月26、27日。
    ②参见金秋:《我国本世纪初的一本生物学教科书》,载《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1期。
    ③参见金秋:《我国本世纪初的一本生物学教科书》,载《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1期。
    ①张謇:《请兴农会奏》,载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1095-1098页。
    ②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学会66周年纪念刊(1916-1982)》,1985年版,第92页。
    ①衣保中刘洁:《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
    ②《官书局奏开办章程》,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8页。
    ①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②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③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④梁启超等:《读西学书法》,《时务报》,1896年10月17日。
    ①陈山榜评注:《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②张謇:《请兴农会奏》,载朱有(?)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14页。
    ③杨昌济:《论湖南遵旨设立商务局宜先振兴农工之学》,《湘报》,第153号。
    ④《务农会章》,《知新报》,1897年4月第13册。
    ⑤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一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4页。
    ⑥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张文襄公奏稿》卷29,1920年木刻本,第62页。又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①翦伯赞等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戊戌变法》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0页。
    ②张謇著:《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一,张孝若编,影印本,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5页。
    ③张謇:《请兴农会奏》,载朱有(?)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14页。
    ④朱寿朋辑:《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10页。
    ⑤[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72页。
    ①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378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1241页。
    ②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78页。
    ③《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卷第八号,商务印书馆,1910年9月28日印行。
    ④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163-167页。
    ①璩鑫圭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1-63页。
    ②费旭主编:《中国农业教育纪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①张之洞:《增设洋务五学片》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载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3页。
    ②费旭主编:《中国农业教育纪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③张之洞:《创设储才学堂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载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081页。
    ①林启:《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禀》,《集成报》第19册,1897年10月30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五日)。
    ②《湖北农务学堂招考农学示》,《农学报》第66册,1899年5月(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下)。
    ①《奏定高等农工商以业学堂章程》,载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58页。
    ②河北农业大学编:《河北农大八十年(1902-1982)》,内部资料,1982年,第4页。
    ①金杏村等:《解放前安庆教育发展概况》,载安徽省委员会文史料研究委员会编:《安徽文史集萃·文教史踪》丛书之六,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闵宗殿 王达:《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版,第4页。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0页。
    ①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①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一次《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二册,农政·农务学堂表,编者刊,1910年版,第4页。
    ②邹秉文:《吾国农业教育之现状及将来之希望》,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7页。
    ①《农学毕业禀生赵君荣章上某当道论农学书》,《大公报》,1907年11月24日。
    ②过探先:《农业训育》,载1929年金陵大学《农林汇刊·过探先科长纪念号》。
    ③蔡元培著:《蔡元培全集》(1917-1919)第三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④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载邹秉文著:《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页。
    ①应星:《废科举、兴学堂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
    ②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1-63页。
    ③ P. H. Tawney, Land and Labour in China,1937, p185.
    ①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①蔡元培:《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1917年,载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新华书店发行,1984年版,第343页。
    ②蔡元培:《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1917年,载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新华书店发行,1984年版,第343页。
    ①根据“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的资料分析统计而成。
    ②邓值仪:《谨向同寅同学诸君近一言》,原载《农声汇刊》,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开校七周年纪念号。引自《丁颖、邓值仪农业教育论文选集》,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③过探先(1886-1929年):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江苏第一农校校长、金陵大学农科主任,著名植棉专家,高等农业教育奠基人之一
    ①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出版社,1946年版,第8-19页。
    ②芮思娄(J, H. Reisner)(1888-),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1914年来华,是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
    ①邹秉文(1893-1985),江苏苏州人,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农业科教事业的先行者。历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教授,中华农学会会长。
    ②邹秉文:《吾国新学制与此后的农业教育》,载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0页。
    ①张剑:《清末民初农业教育体系的初创及其原因》,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80页。
    ①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②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③邹秉文:《改进我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载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页。
    ①邓值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合刊
    ②自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③自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④自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⑤沈宗瀚(1896-1980),浙江省余姚县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金陵大学教授。
    ⑥自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①过探先:《农业训育问题》,载《农林新报》,1927年总第115卷。
    ②董时进:《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几个问题》,载1926年《中华农学会报》,转引自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①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②邓植仪:《论农学院之过去与将来》,《农声》月刊,1933年11月第171期。
    ③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载《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133页。
    ④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新教育》第四卷,1922年3月,第3期。
    ①过探先:《农业教育之曙光》,载《金陵光》,1926年第15卷第2期。
    ①由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的资料分析统计而成。
    ②参见周邦任 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6页。
    ③周邦任 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①谢申:《略谈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农史研究》,1980年第1辑。
    ①章之汶 邹秉文:《论我国农业教育》,载《中华农学会通讯》,1944年,第28期。
    ①过探先:《金陵大学农林科之发展及其贡献》,载《金陵光》1927年第16卷第1期。
    ①费旭 周邦仁编:《南京农业大学史志》(内部发行),1994年版,第22页。
    ①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②宋荐戈著:《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
    ①宋荐戈著:《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页。
    ②刘曰仁等:《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③周邦任 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④杨士谋等:《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⑤周邦任 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①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学会66周年纪念刊(1916-1982)》,1985年版,第12期。
    ①引自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四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总第1412页。
    ②根据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六编,商务印书馆,总第876-877页整理。
    ①杨开道著:《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3页。
    ②周邦任 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①北京农业大学编:《北京农业大学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页。
    ②费旭 周邦任编撰:《南京农业大学史》(内部发行),1994年版,第143页。
    ③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160页。
    ①罗氏1933年回国任美国保土局局长,后又多次来华考察。
    ②费旭 周邦任编撰:《南京农业大学史》(内部发行),1994年版,第93页。
    ① C.H.Myers:"Final Report of the plant Improvement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Cornell Un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oard. "Published by College of,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Nanking, China Special Report,No.1,1934.
    ①费旭主编:《中国农业教育纪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②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①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②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③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①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②罗振玉:《日本教育大旨》,《教育世界》第23号,1902年4月(光绪壬寅年三月上)。
    ③李国均 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293页。
    ①《奏定大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第573页。
    ①《奏定大学堂章程》,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99-603页。
    ②《奏定大学堂章程》,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00页
    ③《奏定大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99-603页
    ④《奏定大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18页
    ⑤《奏定大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16-617页
    ⑥《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页
    ⑦《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62页
    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版,第534页
    ①《奏定实业学堂通则》,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页。
    ②《学部札各省提学使整顿各实业学堂文》,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6页。
    ③《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58页。
    ④《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60页。
    ⑤《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1年版,第760页。
    ①《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60页。
    ②《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60-761页。
    ③《奏定实业学堂通则》,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744页。
    ④《各学堂奖励章程》,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127页。
    ①王国维:《教育小言》,《教育世界》第143号,1907年2月(丁未正月上旬)
    ①参见据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1-63页,1907-1909年教育统计表。
    ②参见据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1-63页,1907-1909年教育统计表。
    ③周邦任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①《大学规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654页。
    ②《大学规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57-658页。
    ③《专门学校令》,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39页。
    ①《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77、778页。
    ②《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规程》,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192页。
    ①《教育部修正大学令》,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63页。
    ①《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议诀案》,《教育杂志》,第11卷,第11、12号。
    ②章之汶:《草拟我国农业教育改进方案》,载《农林新报》,1941年第2期。
    ③杨士谋等:《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②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5页。
    ①《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1929年3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页。
    ①朱寿朋编著:《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36页。
    ②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载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③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页。
    ①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页。
    ②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页。
    ③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页。
    ④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28页。
    ⑤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页。
    ⑥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修农政劝工艺)》,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28页。
    ①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一册,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648页。
    ②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八年八月癸丑奏议》,见《东华续录》,卷一六九,第31-33页。
    ③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④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载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59-4761页。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58-4759页。
    ①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载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载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③张之洞著,何启、胡利垣等评注:《劝学篇·劝学篇书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①邹秉文:《实施全国农业教育计划大纲及筹划经费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9页。
    ①邹秉文:《吾国新学制与此后之农业教育》,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7页。
    ②邹秉文:《实施全国农业教育计划大纲及筹划经费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2页。
    ①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4页。
    ②邹秉文:《吾国新学制与此后之农业教育》,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9页。
    ③邹秉文:《实施全国农业教育计划大纲及筹划经费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8页。
    ④邹秉文:《吾国新学制与此后之农业教育》,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9页。
    ⑤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5页。
    ⑥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5页。
    ①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6页。
    ②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页。
    ③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页。
    ①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2页。
    ②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页。
    ③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页。
    ①邹秉文:《改进吾国农业专门学校办法之商榷》,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9页。
    ②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4、95页。
    ③南京农大校史网站:http://www.njau.edu.cn
    ①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6页。
    ②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7页。
    ③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7页。
    ①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3-5页。
    ②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4页。
    ③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4页。
    ④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4页。
    ⑤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7-8页。
    ①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7页。
    ②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27页。
    ③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27页。
    ①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29页。
    ②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29页。
    ③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30页。
    ①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35页。
    ②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35-36页。
    ①杨开道:《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版,第38-39页。
    ①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外篇·游学》,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964页。
    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出洋学生肄业实学章程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出洋学生肄业实学章程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
    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出洋学生肄业实学章程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出洋学生肄业实学章程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176页。
    ④《总理衙门遵议出洋学生肄农工商矿各学章程折》,见《农学报》第92册,1900年1月(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中)。
    ⑤外务部、学部:《会奏派遣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5页。
    ①《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载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页。
    ②《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载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743页。
    ③《学部议复御史俾寿奏请选派子弟分送各国学习工艺折》,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一(1908年10月15日)载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④《会奏收还美国赔款谴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1909年7月10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①《浙江教育官报》,1908年第4期。
    ②以上数字转引自:《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载台湾《大陆杂志》,1987年第6期。
    ①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八年八月癸丑奏议》,见《东华续录》,卷一六九,第31-33页,又见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40页。
    ②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③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④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⑤《派遣游学类志》,《东方杂志》第一卷第二号,1904年4月10日。
    ⑥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13页。
    ②刘曰仁主编:《中国农林研究生教育(1935-1990)》,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③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64页。
    ①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②唐启宇(1896-1977),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史学家,1940年复旦成立农学院,唐启宇任首任院长。
    ③参见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④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13-115页。
    ①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会奏收还美国赔款谴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1909年7月10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①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②刘曰仁主编:《中国农林研究生教育(1935-1990)》,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③转引自刘曰仁主编:《中国农林研究生教育(1935-1990)》,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①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152页。
    ①刘曰仁主编:《中国农林研究生教育(1935-1990)》,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②参阅张剑:《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科学家集体传记角度的分析》,载《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2006年第1期。
    ①《直隶筹办农工诸政情形折》,载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页。
    ②《省城设立农务局片》,1902年8月5日,载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
    ③《胪陈筹办工艺各事情形者》,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7页。
    ④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6页。
    ⑤《招商购运南米筹办平粜请免税厘折》,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页。
    ①《省城设立农务局片》,1902年8月5日,载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
    ②《省城设立农务局片》,1902年8月5日,载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
    ①参见甘绵羊:《直隶农业学堂咨呈提学司历年办理各项事宜文》,《北洋公犊类纂》卷二十四,农务,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页。
    ①光绪廿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报》。
    ②光绪三十年六月五日《大公报》。
    ③《养寿园奏议辑要二十五》,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页。
    ④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1页。
    ⑤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一次《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二册,农政·农务学堂表,编者刊,1910年版,第4页。
    ①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一次《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二册,农政·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表,编者刊,1910年版,第13页。
    ②《学部奏派调查直隶学务员报告书》载《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十一号,教育,1907年11月29日。
    ③参见《大公报》1903年1月3日;1904年9月2日;1904年9月6日。
    ④《宣统元年(1909)直隶高等农业学堂调查表》,朱有瑜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⑤甘绵羊:《直隶农业学堂咨呈提学司历年办理各项事宜文》,《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十四,农务,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页。
    ①甘绵羊:《北洋公牍类纂(三)》卷二十三,《种植》,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727页。
    ②《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十六周年大事记》,《农学月刊》,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发行,1919年第3期。
    ①苏润之等编写:《河北农大八十年(1902-1982)》,河北农业大学(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5页。
    ②苏润之等编写:《河北农大八十年(1902-1982)》,河北农业大学(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15页。
    ①河北农业大学编:《河北农业大学百年辉煌(1902-1972)》,河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资料,1902年版,第18页。
    ②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871页。
    ①河北农业大学编:《河北农业大学百年辉煌》,河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内部资料,2002年版,第17页。
    ②郝元溥:《发刊词》,《农学月刊》,1918年第1期。
    ①《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十六周年大事记》,《农学月刊》,1918年第3期,民国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②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一次《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二册,农政·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表,编者刊,1910年版,第13页。
    ③《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十六周年大事记》,《农学月刊》,1918年第3期,民国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①竹庵:《论中国是养蚕的祖国》,《北直农话报》,1906年第8期。
    ②梦悌:《园艺学补稿》,《北直农话报》,1906年第7期。
    ①郝元溥:《开会词》,《农学月刊》,1918年第3期。
    ②范文灿:《月刊祝词》,《农学月刊》,1918年第1期。
    ①遵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遵化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4页。
    ②苏润之:《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载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③周邦任 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④《河北农业大学建校百年论证意见及确认批复》,河北农业大学辑《河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资料》,2001年11月。
    ①《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各省仿办折》,载《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十二号,实业,1908年1月28日。
    ②《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各省仿办折》,载《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十二号,实业,1908年1月28日。
    ①《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八日(1907年)。
    ②《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各省仿办折》,载《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十二号,实业,1908年1月28日。
    ③《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清单》,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大公报》。
    ④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873页。
    ①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袁世凯奏折专辑》(第3册),台湾广文书局,1970年版,第632页。
    ②《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清单》,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大公报》。
    ③《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各省仿办折》,载《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十二号,实业,1908年1月28日。
    ①苏润之:《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3页。
    ②苏润之:《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①《北直农话报开办简章》,《大公报》,1905年10月21日。
    ②苏润之等编:《河北农大八十年(1902-1982)》,河北农业大学校庆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16页。
    ③甘绵羊:《直隶农业学堂咨呈提学司历年办理各项事宜文》,《北洋公犊类纂》卷二十四,农务,京城益森印刷有限公司铸板,光绪丁未年九月(1907年),第4页。
    ④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五日《大公报》。
    ⑤静海县编修委员会编著:民国二十三年《静海县志》中集,人民部,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
    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大公报》。
    ①《农报》第1卷第6期,1934年。
    ②《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载《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8月25日。
    ③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何贻赞等编:《丁颖、邓植仪农业教育论文选集》,华南农业大学内刊,1992年版,第127-128页。
    ①《农业推广规程》,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5卷,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91-93页。
    ②《湖北巡抚岑春蓂奏扩充农业学堂情形折》,琚鑫圭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③《闽浙总督松寿奏闽省设立农业中等学堂及农事试验场折》,琚鑫圭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④《顺天府奏遵设中等农业学堂并筹办情形折》,琚鑫圭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①《1907年教育统计表》,琚鑫圭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1-63页。
    ②罗振玉、徐树兰等征求农学会会友的《务农会公启》,载1896年12月5日·《时务报》(第14册)和《农务会章》载1897年4月‘22日《新知报》(第13册)。
    ③罗振玉、徐树兰等征求农学会会友的《务农会公启》,载1896年12月5日《时务报》(第14册)和《农务会章》载1897年4月22日《新知报》(第13册)。
    ④潘懋元 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会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63页。
    ⑤苑朋欣:《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载《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⑥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1页。
    ⑦过探先:《讨论农业教育意见书》,《中华农学会报》,1922年第3卷第8期。
    ①过探先:《讨论农业教育意见书》,《中华农学会报》,1922年第3卷第8期。
    ②过探先:《讨论农业教育意见书》,《中华农学会报》,1922年第3卷第8期。
    ③过探先:《农业教育的分工合作》,《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96期。
    ④过探先:《农业教育的分工合作》,《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96期。
    ⑤过探先:《农科大学的推广任务》,《新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出版,1922年第1、2合期,第5卷。
    ⑥何贻赞:《丁颖邓植仪教育思想简介》,何贻赞等编:《丁颖、邓植仪农业教育论文选集》,华南农业大学内部印行,1992年版,第127-128页。
    ⑦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8页。
    ⑧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9页。
    ⑨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9页。
    ①邹秉文:《吾国新学制与此后的农业教育》,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5-53页。
    ②杨开道著:《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页。
    ③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主编:《大学成人教育》,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79页。
    ④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089页。
    ①[美]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中译本,王锟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页。
    ②洪征嗣:《论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①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
    ②潘懋元 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63页。
    ①过探先:《农科大学的推广任务》,《新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出版1922年,第1-2合期,第5卷。
    ②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7页。
    ③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575、576页。
    ①金陵大学农学院编:《金大农学院通讯》,1938年,第24-26合期。
    ①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4页。
    ①《过探先(1886-1929)》,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农家者流,http://www.agri-history.net,2005年2月16日。
    ②《丁颖(1888-1964)》,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农家者流,http://www.agri-history.net,2005年2月16日。
    ③《邹秉文(1839-1985)》,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农家者流,http://www.agri-history.net,2005年2月16日。
    ④教育部教育年鉴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575-576页。
    ①周开发主编:《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农业教育与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页。
    ①邓植仪:《三十年来之广东农业》,《农声月刊》,1935年第3期,总第186期。
    ②邓植仪:《三十年来之广东农业》,《农声月刊》,1935年第3期,总第186期。
    ③《邹秉文(1839-1985)》,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农家者流,http://www.agri-history.net,2005年2月16日
    ①刘大群等编:《河北农业大学校志(1902-2002)》,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陶行知:《师范教育之新趋势》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
    ②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4页。
    ③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4页。
    ④宋恩荣:《农村运动的使命》,载《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版,第294页。
    ⑤参见宋恩荣著:《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与最后的使命》,载《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34页。
    ①梁漱溟:《抱歉、痛苦、一件有兴趣的事》,见李定开编:《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6页。
    ②《社会教育与乡村教育之合流》,宋恩荣编《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③将问渔(恒源):《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62页。
    ④古楳:《乡村教育运动与国家主义》,载《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第1期。
    ①谢泳:《一份关于中国农业史的历史文献——介绍<改进中国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博览群书》,2004年第1期。
    ②张彬 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5期。
    ①杨士谋 彭干梓编著:《台湾的农业教育与推广》,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页。
    ②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主编:《大学成人教育》,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75、276页。
    ①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邹秉文:《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4-55页。
    ②邹秉文:《新学制实行后之各省农业教育办法》,邹秉文:《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7页。
    ③过探先:《农科大学的推广任务》,《新教育杂志》1922年,第1-2合期。
    ④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南京金陵大学发行),1928年第158-162期。
    ⑤过探先:《办理农村示范学校的商榷》,《农学杂志》(东南大学发行),1923年第2期。
    ⑥王衍康编:《乡村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57、58页。
    ⑦徐旭编:《各国民众高等学校概论》,福建省民众教育师资训练所,1937年版,第19页。
    ①《中国职业教育三十年来大事表》,载《黄炎培文集》第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②梁漱溟:《北游所见纪略》,载邰爽秋选编:《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
    ①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①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②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①金陵大学农学院:《金大农学院通讯》,1938年,第24-26合期。
    ②蒋杰编著:《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朝报印刷所,1936年版,第55-58页。
    ①《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办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工作报告》(民国二十四年六月至二十五年三月),《农业推广》,1936年第11期。
    ①参见朱若溪:《民众教育谱写教育新章》,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丛刊》,第一辑,第87-88页。
    ②雷沛鸿:《本院研究试验工作计划总纲并说明书》,《雷沛鸿文集》上册,第67页。
    ①扬士谋等编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①[美]Clark Kerr著:《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1963年版,第3页。
    ①由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344页附录二统计而成。
    ②由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349页附录三统计而成。
    ③徐正铿: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1925年著有《美国之农业教育》一书,商务印书馆发行,本书是近代第一本全面介绍美国农业教育的专著。
    ①费旭周邦任编撰:《南京农业大学史志》,(内部发行)1994年版,第2页。
    ②邓植仪:(1888年-1957年),近代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曾留学美国,先后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筹备委员、教务长、教授、农学院院长,广东土壤调查所所长等。
    ③丁颖:(1888-196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
    ④何贻赞等编:《丁颖、邓植仪农业教育论文选集》,华南农业大学内部印行,1992年版,127-128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页。
    ②[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等著、王晓毅等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①杨士谋等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①见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
    ①张剑:《农业改良与社会变迁-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区研究》,载章开沅、马敏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①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②邓植仪:《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载《农声》月刊,1938年第218、219期合刊。
    ③过探先:《办理农村师范学校的商榷》,载《农学杂志》(东南大学编),1923年第1卷第2期。
    ④[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等著、王晓毅等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262页。
    ⑤蒋杰编著:《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朝报印刷所,1936年版,第327页。
    ⑥吕诺、张宗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距是最显著的差距》,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2005年2月13日于新华网发布的研究结果。
    [1]费旭主编:《中国农业教育纪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1990年版。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朱有(?)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二、三辑)(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92年版。
    [5]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宋荐戈著:《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8]范楚玉等著:《悠久的中国农业》,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9]艾力农等著:《中国农业之最》,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杨开道著:《农业教育》,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1]邹秉文编:《中国农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12]徐正坚著:《美国之农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13]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14]郭文韬等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15]《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6]周治华周毅:《河北教育大事记(1840-1990)》,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8]毛达如主编:《中国普通高等农业院校要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0]苏润之:《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1902-1949)》(内部资料),2002年版。
    [21]河北农业大学编:《河北农大八十年(1902-1982)》,河北农业大学(内部资料),1982年版。
    [22]河北农业大学编:《河北农业大学百年辉煌》,河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资料,2002年版。
    [23]袁世凯:《养寿国奏议辑要》线装复印本,绍兴沈祖憲吕生辑录,男克恒校刊,原稿现存天津图书馆。
    [24]《北洋公犊类纂》,国家图书馆分馆古籍组,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25]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二、三册),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26]中国高等学校简介编委会:《中国高等学校简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7]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农王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一次《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二册,农政,编者刊,1910年版。
    [1]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教育研究室,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2]储常林主编:《西北高等农林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3]林业部教育司主编:《中国林业教育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版。
    [4]王春林何锡源主编:《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发展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张仲葛编著:《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刘曰仁主编:《中国农林研究生教育(1935-1990)》,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7]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8]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学会66周年纪念刊(1916-1982)》,1985年版。
    [9]杨士谋等编著:《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齐卫平:《中华文明史》(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路兆丰:《中国古代农书的经济思想》,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2]吴存浩著:《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 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14]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15]阎万英编著:《中国农业思想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16]欧内斯特·舒斯基著李维生等译:《农业与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郭文韬等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18]梁忠义著:《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9]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21]金以林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朱国仁著:《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24]高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潘懋元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栗洪武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钟叔河著:《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28]张彬著:《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9]王思明著:《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30]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周开发主编:《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农业教育与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33]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教育研究室编写:《美国农业教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4]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教育研究室编写:《日本农业教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5]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6]中国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37]山东农业大学教育研究室编写:《农业教育学》,山东农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8][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耿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9][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3][美]费正清等编,杨品泉、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校史
    [1]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华南农业大学校史(1909-1999年)》,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2]山西农业大学校史编审委员会:《山西农业大学校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3]何泳生等:《浙江农业大学校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刘大群等主编:《河北农业大学校史(1902-2002)》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6]四川农业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农业大学史稿(1906-1990)》,内部刊物,1991年版。
    [7]华中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华中农业大学校史(1898-1998)》,内部刊物,1998年版。
    [8]费旭周邦仁编:《南京农业大学史志》(内部发行),1994年版。
    [9]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河北农业大学编:《河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资料》(内部资料),2002年10月版。
    [1]华恕主编:《邹秉文纪念集》(1983-1985),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2]李杨汉主编:《章之汶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1998年版。
    [3]南京农业大学编:《过探先先生纪念文集》,1994年版。
    [4]华南农业大学编:《丁颖、邓植仪农业教育论文选集》,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吴相湘著:《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1]刘家峰:基督教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黄新宪: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3]张礼萍林均海:近现代美国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青岛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4]卢良恕王东阳: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年第2期。
    [5]雷钧: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7期。
    [6]宋恩荣梁漱溟: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4期。
    [7]苗春德:论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基本特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赵泉民:论晚清重农思潮,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
    [9]张晓丽:晚清农业科技思潮及实践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10]韩慧:美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教育,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11]刘英杰张凯: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方向,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世界农业,1999年第4期。
    [12]张新平: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13]张剑:清末民初农业教育体系的初创及其原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4]张剑: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史林,1998年第3期。
    [15]张剑:农业改良与农村社会变迁-抗战前金陵大学农学院安徽和县乌江农业推广试验区研究,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三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包平王利华:略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系的创立(1897-1937),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 第4期。
    [17]时赞:近代高等农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历史考察,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1期。
    [18]郝锦花王先明: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文史哲,2002年第5期。
    [19]赵冬邢润川: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5期。
    [20]吴春梅: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21]苑朋欣: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22]苑朋欣: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政和农业的演变,硕士论文,2002年9月网络版。
    [23]魏峰:试论农业院校在近代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24]汪志国: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光明日报,2004年3月16日。
    [25]姚远苏晋生张惠民:晚清陕西农业学堂与实业学堂考——兼论陕西实业高等教育的萌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12期。
    [26]王如才李德恩: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第4期。
    [27]黄大乾杨征叶晖有:从传统走向现代:新世纪高等农业教育的变革与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8]谢泳:一份关于中国农业史的历史文献-介绍《改进中国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博览群书,2004年第1期。
    [29]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6期。
    [30]张彬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5期。
    [31]张景书: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第5期。
    [32]王振鹏:日本农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 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0年第9期。
    [33]张泽洪:中国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版。
    [34]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35]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2003年第2期。
    [36]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37]赵冬形润川: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5期。
    [38]游修龄: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载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0-5发布。
    [39]游修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启发-中国与日本的比较,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1期,载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9-2日发布。
    [40]李国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高等农业教育院校体制的发展轨迹,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41]李国杰:台湾省高等农业院校发展轨迹及管理体制,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4期。
    [42]李国杰:我国近代高等农业院校管理体制发展轨迹,中国农业教育,2001年第4期。
    [43]胡先骗:近世中国农业研究机构概况,出处: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4-21发布。
    [44]包平:近代中国农业教育研究(1897-1937),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版。
    [45]李惠玉:清末实业教育论述,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版。
    [46]何旭艳: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47]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文史哲,2003年第4期。
    [48]陈勇勤:晚清时期农业近代化思路与实践,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49]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50]张艳丽:清末直隶新政中的督学机构与兴学措施,硕士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版。
    [51]章楷:八十年前的我国农业教育,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52]王玉兰宋志海: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3]赵炜:William J.Roberts,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第1卷),1999年第3期,第50-53页。
    [54]沈志忠: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探——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
    [55]沈志忠: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3期。
    [56]吴祖鲲 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长白学刊,2003年第6期。
    [57]张晓丽:晚清农业科技思潮及实践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2004年第4期。
    [58]张晓丽:论张之洞的农业近代化思想与实践,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第12卷),2003年第4期。
    [59]周霞:袁世凯的重农思想与政策措施探析,求实,2004年第5期。
    [60]高耀明: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角度论乡村教育运动,江苏高教,1999年第1期。
    [61]高耀明:民国时期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考察,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2]韩广永:近代乡村教育运动对现代农业教育的启示,小城镇建设,2001年第11期。
    [63]刘恩允王毓殉:论乡村教育运动对科教兴农的启示,教育探索,2001年第12期(总第126期)。
    [64]高昀: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高教论坛,2004年第2期。
    [65]施立业:略论吴汝纶对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态度,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2004年第6期。
    [66]常亚南: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特点、成就与问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2005年第1期。
    [67]蒋国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68]郑林:制约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因素探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4-110页。
    [69]胡宇彬: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高职教育及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第6期。
    [70]岳珑刘惠新:中国近代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1999年第4期。
    [71]惠富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书研究综述,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72]何大章:古农书二十种农业气候读书札记,农史研究(第十辑),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73]郭欣旺:清末西方农学引进述论-兼论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的作用,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版。
    [74]苏润之:《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5]王益民国万忠等:河北农业大学创建日期及其历史沿革的考证,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年第12期(第四卷第四期)。
    [76]鲁彦: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版。
    [77]吴存浩:中国近代农业危机表现及特点试论,中国农史(第13卷),1994年第3期。
    [78]李凤岐:我国第一个耕读兼营学馆,《农史研究》第十辑,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79]何大章:古农书二十种农业气候读书札记,《农史研究》第十辑,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80]黄世瑞:中国古代重农史事述略,《农史研究》第十辑,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81]朱景坤: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82]续润华李建强:美国科教兴农政策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83]陈玉祥:莫雷尔法案对美国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业教育,2004年版。
    [84]刘志民张松倪浩: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道路与模式探索,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85]霍玉文:英国农业教育之特点及启示,中国农业教育,2005年版。
    [86]杨尚东:浅淡中日高等农业教育的差异,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87]张剑: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科学家集体传记角度的分析,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
    [88]强白发李新: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农业的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9]吴春梅,近代中国社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及其规划,光明日报网,2006年9月15日发布。
    [90]黄日强: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的特点,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91]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5月版。
    [1]《农史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80-1988年编
    [2]《教育杂志》,中国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刊。
    [3]《时务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于1896年8月9日创刊。
    [4]《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1904年3月11日创刊。
    [5]《中华教育界》,中华书局,1912年创刊。
    [6]《中华实业界》,中华书局,1914年创刊。
    [7]《农工商报》,广东农工商总局,1907年创刊。
    [8]《农林新报》,金大农学院,1924年创办。
    [9]《农事》,岭南大学农学院,双月刊,1920年。
    [10]《农学报》,农学会于1897年5月创刊。
    [11]《农声》,民国12年(1923年),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学生会创办。
    [12]《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创刊于1981年。
    [13]《古今农业》,中国农业博物馆1987年创刊。
    [1]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http://www. agri-history. net。
    [2]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www. guoxue. com/economics/index. asp。
    [1]Charles. H. Corbett, Lingnan University. New York:Trustees of lingnan University,1963.
    [2]Ronald E. Seavoy. The American Peasantry:Southern Agricultural Labor and its Legacy,1850-1995: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ecticut · London,1998.
    [3]C. H. Myers, "Final Report of the Plant Improvement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Cornell Un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oard." Published b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Nanking, China Special Report, No.l,1934.
    [4]Richard Hofstadter, The Development and Sco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52.
    [5]J. H. Reisner, "The Church Rural Work",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IV, No 12, Dec.1924.
    [6]Kelsey, David Lincoln and Hearn Cannon choles, Cooperative Extension Work Ithaca New York, Comstock Publishing Associate, a Division of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49.
    [7]Fred H. Sanderson, Agricultural Protectionism in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Published by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1616 P Street, N.W., Washington, D.C.2003.
    [8]Lucien M. Hanks, Rice and Man:Agricultural Ecology in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9]Mary Ruth Brow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Technical Society, ALA Editions,US.1973.
    [10]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Asia:a Regional Survey, Unesco (1971).
    [11]D.H.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936-1968). Aldine,1969.
    [12]John L.Buck.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The Commercial press.Lmd,1937.
    [13]D.H.Perkins.Agricultura.Development.in.china,1368-1968.Chicago.Aldine,1969.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