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宪政建设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共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宪政即宪法控权下的有限政府,它是以控制政府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以宪法至上为根本保障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全人类的普遍追求。它是立宪、行宪、护宪的有机统一,立宪就是制定规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宪法,行宪的主要环节是国家权力依法行使,而护宪则是通过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等机制确保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受到严格追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自1898年以来的中国宪政之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过局部执掌政权的实践,1949年,新民主主义宪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实施,为社会主义宪政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社会主义宪政在我国正式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我国宪政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宪政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揭开了宪政建设的新序幕。经过30年的探索,宪政所蕴涵的价值原则在中国基本确立。
     1982年宪法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并且把公民权利和义务一章提到了国家机构一章前面,凸显了先有权利后有权力的宪政价值取向。1991年11月,我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向全世界公开昭示:“继续促进人权的发展,努力达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仍然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党执政的纲领写入了党的文献,2004年,通过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修正案。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宪政建设的终极价值,实现了我国宪政与人类政治文明正确发展方向的对接。
     限制政府权力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逐步确立了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的思想,不断理顺党政之间、国家政权内部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权力配置趋于合理。在横向权力配置中,经过《宪法》、《立法法》和《监督法》,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约“一府两院”的能力增强;行政司法审查初步建立,司法权制约行政权的能力提到提升;依法行政取得一定成果。在纵向权力配置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使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具有了某些复合制的特征;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财政联邦主义在我国初步实现。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多党联合政府再现曙光。公民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格局初步形成,为我国宪政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
     确立宪法至上的原则并给予制度保障是宪政国家的基本原则。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并规定了严格的修宪程序。从《宪法》到《立法法》再到《监督法》,以行政层级为主的违宪审查模式不断完善。从1988年开始,我们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宪法变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与宪政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宪政建设的时日尚短,中国共产党的宪政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权保障的内容不完善、结构、理念不合理;无论是党政之间、人大与“一府两院”之间、还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没有根本理顺,权力腐败和滥用依然是我国宪政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使我国至今缺乏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的程序性规定,宪法的控权性质尚不突出。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宪政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为挽救民族危亡不得已采取的手段。首先,西方的宪政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逐步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市民社会,成为控制政府权力的主要力量,因此,宪法是人民成立政府的意志而非政府的意志。而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很不完善,缺乏宪政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市民社会,这就导致我国宪政的推进模式与西方正好相反,是政府主导型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强化政府权力的倾向,与宪政限制国家权力的宗旨不一致。其次,西方的宪政为了维护人权,防范政府的侵犯,必然要求一个弱政府;而中国的立宪一开始就以救亡图存、国家富强为目标,这必然导致一个强政府。再次,西方的宪政是以自然法、对人性的怀疑等理论为基础的,承认人具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建立政府的惟一目的就是维护这些权利,而中国过分强调主权对人权的保护,人权仅仅是政府同意下的正当权益,对权力的过分信任必然导致权力防范意识的缺失。
     推进我国不断走向宪政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笔者在总结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宪政建设的几点措施。首先,应该继续扩大非中共党员在人大的比例,以消除目前仍然存在的执政党包揽一切的情况;把代表党团作为执政党“形在体中”的表现,避免由中央委员会或政治局直接向人大提出议案。其次,把党的集体领导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结合起来,行政机关应该试行党组票决制,经过集体投票表决后的重大问题由行政首长向人大提出立法建议,以此实现执政党对行政机关的间接领导。最后,应该逐步把政治协商会议纳入到国家政权内部中,以保证政治协商结果的法律性。
The Paper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Constitutionalism is a limited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trol of constitution. It is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with the supremacy of constitution, of which the purpose is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by means of controlling governmental power. And it is a refl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universal pursuit of mankind. It is an organic unity of constitution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defens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 is to enact the constitution, which is to regulate state power and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Implementation of constitution is to implement state power according to laws. And defense of constitution ensures that all the acts in viol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should be strictly judged and punished by constitutional review and litigation.
     The found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arked a new stage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since 1898. After the practice of CPC partial governance, the new democratic doctrine constitutionalism had been implemented nationwide since 1949, which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constitutionalism. Then in 1954, promulgation of the first constitution indicated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Constitutionalism, in which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was the fundamental constitutional system.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CPC drew lessons from past, learn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experience and opened a new prelude of constitutional system. After 30 years of exploration,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in China.
     1982's constitution widely provisioned civil rights and arranged the chapter of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previous to national institutions, which highlighted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of civil rights being prior to state power. In November 1991,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blished the first white paper on China's human rights situation, declaring to the world, that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was still a long-term historical task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government. And on the 15th CPC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to respect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was established as part of the Party' programme. Then, "the state respects and safeguards human rights" was written into the 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 in 2004.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ultimate goals of CPC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which leads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Limiting state power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CPC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 idea that power must be restricted. She rationali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within state power, and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nd the allocation of power became more rational. I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due to the laws of "Constitution", "Legislation" and "Supervision", the capability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to restrict the government was growing. The judicial review mechanism of executive power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nd the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as well.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the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System was continuously improving;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made the unitary state structure of China become diversified. From the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to the tax system, Fiscal Federalism was initially realized in China. As one of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written into the Constitution. To some extent, the pattern of binary separa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was initially formed,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supremacy of Constitution is one of basic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1982's Constitution clearly stipulated that the Constitution was the country's fundamental law with highest legal effect, and regulated strict procedures for revising the Constitution. From the "Constitution" to the "Legislation Law" and "Supervision Law", the mode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w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Since 1988, China had been adopting the mode of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realiz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onstitution.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nstitutionalism, China still has many constitutional problems due to short developing history, such as protection content of human rights is imperfect,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idea is unreasonable, power relationships have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ationalized, corruption and abuse of power is still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in the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echanism that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supervi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still lacks a procedural reviewing law. The causes of such problems are mainly that constitutionalism is a means taken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peril, rather than a produc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China. First of all,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arket economy, while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is still imperfect. And lack of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leads to a contrary developing model. This model is government-dominated and tends to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urpose of restricting governmental power. Secondly, in order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from being violated,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to have a weak government; while in China, national survival and prosperity is the original goal of constitutionalism, which is bound to lead to a strong government. Thirdly,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is based on natural law and suspicion of human nature. It advocates that people have inalienable natural rights and the only reason of establishing a government is to protect the rights. In China, however, too much emphasis is put o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by sovereignty, and human rights are legal only if under governmental permissions. Excessive trust in the power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loss of preventive awaren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final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measures of improving China's constitutionalism.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raising the proportion of non-CPC members in the NPC, which can avoid authoritarian policie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olitical Bureau or the Central Committee from raising a motion directly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 form of representative caucus should be adopted. Secondly, to realize the indirect leadership of ruling party on executive authorities, the party's collective leadership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the chief execu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need to try voting system, in which the chief executive makes legislative proposals about significant issues to the NPC after voting. Finally,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should be gradually incorporated the state political system,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conclusions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s are legal.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2][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前言第1页.
    [3][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页.
    [1]潘伟杰:“论宪法修改、宪政秩序与中国人权的发展方向”,载中国人权研究会:《“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2]高全喜:《宪政、自由与正义》,公法评论http://www.gongfa.yeah.net./.
    [3][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6页.
    [1]李龙、汪习根:“宪政规律论”,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2]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4][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52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2]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4页。
    [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53页。
    [4]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页。
    [1]陈驰:《宪政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性特征”,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1]陈云生:《宪法监督司法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1页。
    [2]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1]《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1]《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73-74页。
    [1]许崇德:《中国宪法参考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1]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298页。
    [2]第一次是1953年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随即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代表,历时两个多月进行认真讨论;第二次在初稿基础上形成宪法草案,由中央人民政府在6月份交付全国人民大讨论;第三次是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全民讨论的意见,再次对草案进行修改,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9日讨论通过并于9月15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参见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载《法学》2000年第5期。
    [1]《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1]参见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2]《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261页。
    [1]《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133-134、139页.
    [2]《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3]转引自《党的文献》,1997年第1期,第10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04页.
    [1]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田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323页.
    [2]《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9页。
    [2]郑谦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269页。
    [1]参见王焱:“促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载董郁玉、施滨海:《中国政治——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1]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5页.
    [1]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1][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1][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7、88页.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442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3]张文显、刘红臻:“人权的宪法载列与保障:理由、进展与努力的方向”,载中国人权研究会:《“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323页。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3]参见周叶中:《宪政中国研究》(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2][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版,第90-91页。
    [1][奥]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105页。
    [2]李曙光:“论宪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1期.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2][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4页。
    [1][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版,第1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558页。
    [4]《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3]参见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2]参见鲁士恭、张锡恩:《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3、221-229页。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1-842页.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1]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1][美]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4-1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2页。
    [1]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3页.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5-1156页。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6页.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2页.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0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4-1495页.
    [1][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页。
    [2][加]A·布来顿等:《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毛丹等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3]参见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9页.
    [4]徐勇:“村民自治: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载《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7-608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0页。
    [3][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7页。
    [1]转引自朱力宇:《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1页。
    [2]《人民日报》1999年2月1日。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4页。
    [1][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章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7页。
    [2]季金华:《宪政的理念与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1]沈宗灵、黄枬森:《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2][英]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杨熙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4页。
    [1][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页.
    [1]朱福惠等:《宪法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7页。
    [1]李海文:《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杜1995年版,第376-377页。
    [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7页。
    [2]潘嘉玮、周贤日:《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1]张友渔:《宪政论丛》(下),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2-393页。
    [2]转引自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3页。
    [1]许崇德、韩大元:“中国宪法学”,载罗豪才、孙琬钟主编:《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2]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2][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0页。
    [3]胡锦光:《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5页。
    [1]夏新华、胡旭晟:《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266页。
    [1]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废纸?”,载《南方周末》2007年8月2日。
    [2]转引自公丕样:《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3]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俞荣根序。
    [4]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转引自马作武:《清末法制变革思想》,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259页。
    [3]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3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9页。
    [1]转引自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10页。
    [2][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7页。
    [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4页。
    [2]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3][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176页。
    [2]粟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杜2005年版,第290页。
    [1]蒋介石:“致国民会议开幕词”,转引自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1]“金融大鳄索罗斯谈全球资本市场和中田作用”,http://financc.sina.com.cn,2001年9月13日。
    [2]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1]参见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页。
    [2]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3]转引自索延文:“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载《学习时报》2002年12月16日。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1]《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4页。
    [2]参见唐君、辛易:《国外政党执政镜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1]刘靖北:“中外党政关系比较与中国党政关系”,载《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1]《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杜1984年版,第208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1]沙勇、刘亚军:《2007年中国政治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1]参见尹中清、艾志鸿、屠智锋:《专家认为应从5方面完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构成》,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3/06423277.htm.
    [2]许振洲:《法国议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
    [3][美]詹姆斯·M·伯恩斯:《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2页。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1]刘俊祥:《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6页。
    [1]熊文钊:《政府机构设置应采用大部委模式,减少部门数量》,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8-29/1013231.shtml.
    [1]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8页。
    [3][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7页。
    [1]Oliver Wendell Holmes,Collected Legal Papers,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20,P296.
    [1]季卫东:“合宪性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参见杨心宇:《现代国家的宪政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89-290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5页。
    [1][美]丹尼尔·S·勒夫:“社会运动、宪政与人权”,载《宪法比较研究文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274页。
    [2][日]猪口孝、[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3][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页。
    [1][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1]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3]转引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1]徐友渔:“重提自由主义”,载《21世纪》1997年8月号,第42期。
    [2]骆玉明等:《学说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3]任喜荣:“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7页。
    [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9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王晓寿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7),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2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0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37),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7.
    8、列宁全集[M].(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3.
    9、列宁全集[M].(2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10、列宁全集[M].(3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11、毛泽东选集[M].(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12、毛泽东选集[M].(5),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5,96,459.
    13、邓小平文选[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225,233.
    14、邓小平文选[M].(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147,199,205,220,221,242,272,328,329,333,339.
    15、邓小平文选[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34,58,164,176,177,178,373.
    16、江泽民文选[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113,472.
    17、江泽民文选[M].(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7,558.
    1、[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周勇,王丽芝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15,16,90,91.
    2、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王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6.
    3、[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王志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0.
    4、[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等.民治政府[M].陆震纶等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236.
    5、[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152.
    6、[奥]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04,105.
    7、[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4,392,393,396.
    8、[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260.
    9、[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11.
    10、[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1),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28.
    1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34.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143.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9,169.
    14、[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119.
    15、[英]洛克.政府论[M].(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77,88.
    16、[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M].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27.
    17、[加]A·布来顿等.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M].毛丹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0:43.
    18、[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7,9,76.
    19、[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37.
    2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章世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207.
    21、[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上),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40.
    22、[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朱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227.
    23、[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8.
    24、[日]猪口孝,[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A].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44.
    25、[美]丹尼尔·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M].彭利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14,15.
    26、[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1.
    27、[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2,60.
    28、[美]詹姆斯·M·伯恩斯.美国式民主[M].谭君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02.
    1、中国人权研究会.“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A].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107,307.
    2、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97,298,322,323.
    3、季金华.宪政的理念与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91.
    4、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149.
    5、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9,10,124.
    6、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355.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1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190.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30.
    9、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6:73,74.
    10、刘少奇选集[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33,134,139,158.
    11、许崇德.中国宪法参考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16.
    12、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M].(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122.
    13、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M].(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342,463.
    14、周恩来选集[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07,208,253,261.
    15、郑谦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8:89.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504.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268,269.
    18、董郁玉,施滨海.中国政治——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A].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31,32.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1:75.102.
    20、蔡定剑.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5.
    2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442.
    2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841,842,1155,1156.
    2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51,155.
    2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1087,1096.
    2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6.
    2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42.
    2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54,255.
    2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中),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1731.
    2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64.
    3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中),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030,1494,1495.
    3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73,74,479.
    3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227.
    3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98,322,323,325,326,331,347.
    3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1.
    35、周叶中.宪政中国研究[M].(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84,85.
    36、朱力宇.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83,84,131.
    37、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439.
    38、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07,608.
    39、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408.
    40、鲁士恭,张锡恩.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23,221,224,225.227,229.
    41、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51.
    42、沈宗灵,黄枬森.西方人权学说[M].(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442.
    43、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93.
    44、朱福惠等.宪法学专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06,107.
    45、李海文.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376,377.
    46、张友渔.宪政论丛[A].(下),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292.
    47、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259.
    48、夏新华,胡旭晟.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65,266.
    49、公丕祥.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148.
    50、马作武.清末法制变革思想[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7:7.
    5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宪政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07.
    52、毛泽东文集[M].(6),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258,259,384.
    53、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3.
    54、唐君,辛易.外国政党执政镜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240.
    55、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180.
    56、范忠信.梁启超法学文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75,176.
    5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90.
    58、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1:153.
    59、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304.
    60、沙勇,刘亚军.2007年中国政治年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92.
    6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6),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166.
    62、潘嘉玮,周贤日.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7.
    63、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166,168,169,180.
    64、陈云生.宪法监督司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01.
    65、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35.
    66、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06.
    67、骆玉明等.学说中国[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204.
    68、宪法配套规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69、萧榕.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7.
    70、陈驰.宪政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4.
    71、罗豪才,孙琬钟.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55.
    72、胡锦光.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76.
    73、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9,120,121,123.
    74、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219,220.
    75、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95.
    76、许振洲.法国议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52,53.
    77、刘俊祥.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447.
    78、杨心宇.现代国家的宪政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289,290.
    79、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317.
    80、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42.
    http://www.chinapubliclaw.com 中国公法网
    http://www.old.calaw.com 中国宪政网
    http://www.chinapubliclaw.sdu.edu.cn/ 公法天地
    http://www.xianzheng.com/ 宪政知识网
    http://www.cncasky.com/ 宪行天下网
    http://www.publiclaw.cn/index.asp 北大公法网
    http://www.jus.cn.中国法理网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