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说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文学新思潮层出不穷,加之新的媒介渠道(报刊、书局等)的竭力推动,印刷、交通、通讯以及教育的迅速发展,小说的面貌已今非昔比。近代小说的创作、翻译、发行、阅读、接受,都有意想不到的繁兴,这正是依靠了传播的巨大能量。近代小说在传播环境与流通渠道、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与效果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古代小说的显著特征,这些都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绪论部分首先对近代小说传播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交代了本论文选题的缘由,以及其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预期创新点。
     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近代小说传播环境与流通渠道研究,首先探究近代小说传播的环境,既关注宽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又注目具体关联小说繁荣的教育和印刷业,更把目光投向近代小说的最大产地——上海。上海作为租界,其特殊的政治生态对近代小说的发展兴盛居功甚伟。其次探寻小说的流通渠道。报刊社、书局、书坊加工生产小说,并把它推向市场,邮局和租书铺作为中介场所承担着流通。
     第二章近代小说传播内容研究。既注目近代小说的当代发展演变,又不放过前代小说在近代的踪影。尤其注意外国小说的示范和引领之功,以及对丰富近代小说类型所做的贡献。
     第三章近代小说传播者研究,近代小说的传播者可分为过渡性的说书艺人、文人、书商、书坊主、租书铺主,新兴的翻译者和报刊编辑,特殊的复合型传播者——批评者,分别讨论他们的各自特点。鉴于近代小说家笔名兴盛,特立一节来论析其背后的原因。
     第四章近代小说传播方式研究,近代小说主要分为口头和书面两大传播方式,改编和禁毁则作为他们的补充。形形色色的小说营销方式无处无在地传播着小说的信息,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品化腐蚀着小说的品质,改变着小说的特点。
     第五章近代小说传播对象与效果研究,讨论近代小说受众的细微变化,烛照其雅俗有别的审美诉求。近代小说的传播效果可分为直接微观效果和宏观社会效果,另外也附带论及近代小说于20世纪的海外影响。
In modern times,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exchanged frequently, endless stream ofnew literary ideas, coupled with new media channels (newspapers, bookstores, etc.) trying to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printing,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education, hadcompletely transformed the face of the novel. There was unexpected prosperity on creation,translation, distribution, reading, acceptation of the modern novel, which was to rely on hugeenergy of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novel in the propagation environment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mmunicators, means of communication,dissemination of the object and effect, the modern novel’s feature was so salient that weneeded to make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xplanat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reviewed theresearch status of the modern novel dissemination, and then explained the reason why I madethis decision, as well as its research methods, the point of difficulty with the expectedinnovation.
     The main body of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propagationenviron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s for the modern novel. We firstly explore the spreadenvironment of modern novel, both concerned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conditions broadly,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and printing industry which isspecific associated the prosperity of novel, the more eyes on the place in which the modernnovel is most hugely produced-Shanghai. The special political ecology in Shanghai, as aconcession, greatly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modern novel.Secondly, we explored the novel’s distribution channels. Newspapers, bookstores producedthe novel and brought it to the market, post office and rent-book-store bear the circulation asan intermediary place.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d the content of the modern novel dissemination. It attachedimport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novel, but also left off theprevious generation of novel traces in the modern, especial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of foreign novels, as well as novel theorists’ unremitting efforts when facing the problem of novel classification mad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tudy of modern novel communicators. The communicators of themodern novel is divided into transitional storytellers, writers, booksellers, owner of bookstore,owner of rent-book-store, emerging translator and newspaper editors, special compoundcommunicators-the critics. We discusse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view of themodern novelist pen name flourished, we especially analyzed the behind reasons.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d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the modern novel. The modern novelis divided into two means of communication: oral and written. Adaptation and forbiddingwere their complement. All kinds of novel marketing sprea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ovel inno place, market-oriented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corroding with the qualityof the novel, chang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dissemination object and effect of the modern novel. The subtlechanges of the modern novel audience was fetch, their different aesthetic tastes was classifiedwith the refined or popular. The effect of modern novel involves direct microscopic effect andmacro-social effect, also concerns the overseas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novel in the20thcentury.
引文
①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②张俊、沈治钧:《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欧阳健:《晚清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何香久:《〈金瓶梅〉传播史话——一部奇书在全世界的奇遇》,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②关四平:《〈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③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⑤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⑥王平主编:《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王兆鹏有关传播的论文主要有:《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①白贵:《古代诗话“传诗”功能三题》,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中国古代诗话的“存诗”、“存人”功能——诗话传诗功能研究之一》,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3期;《略论诗话传诗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论诗话传诗中的“梦中作”现象》,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翻新、累积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传播现象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包礼祥:《近代文学与传播》,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参见本文附录二:中国近代小说传播研究论著索引(1981-2011)。
    ①Lass well, Harold 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Ideas, Harper and brothers, New York,1948。
    ②[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③《麦克卢汉精粹》,第7页。
    ①寅半生:《<小说闲评>叙》,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①[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7-8、16页。
    ①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②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90页。
    ②[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6页。
    ①《中国文化的展望》,第13页。
    ①汪家熔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48页。
    ①郭廷以:《中国近代化的延误》,大陆杂志第1卷第2期。
    ②黄人:《清文汇序》,舒芜《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4-495页。
    ①转引自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42页。
    ③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第127页。
    ④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9页。
    ①《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第13页。
    ②见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③平襟亚:《六十年前上海出版界怪现象》,《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267页。
    ①静雨:《清代印刷史小纪》,《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第347-350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
    ①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版,第1234页。
    ①《陈旭麓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4-705页。
    ①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4页。
    ②本雅明著,张旭东等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4页。
    ③综合参考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和郑方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编成。
    ①参考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
    ①《钏影楼回忆录》,第357页。
    ②马永强:《文化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129页。
    ③范泉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173页。
    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②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399页。
    ③上海书业商会《图书月报》1906年第1期,见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09页。这22个书局为:商务印书馆、通社、启文社、小说林、彪蒙书室、广智书局、开明书店、新民支店、新智社、乐群书局、时中书局、昌明公司、点石斋书局、群学会、会文学社、普及书局、有正书局、中国教育器械馆、文明书局、东亚公司新书店、鸿文书局、新世界小说社。
    ④见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10-514页。
    ⑤郑方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266页。
    ⑥综合参考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和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编成。
    ①参考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
    ①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②郑方泽编,《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③《时报》1907年3月7日广告,见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
    ①李家瑞:《清代北京馒头铺租赁唱本的概况》,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第135、138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5页。
    ①《话本小说概论》,第631-632页。
    ②《话本小说概论》,第632页。
    ③刘鹗:《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④《话本小说概论》,第618页。
    ①阿英:《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138页。
    ②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268页。
    ③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268页。
    ①转引自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11页。
    ②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72页。
    ③何镛:《瓀琈山房红楼梦词·自序》,见《屑玉丛谈三集》,申报馆1879年版。
    ④邹弢:《三借庐笔谈·小说误人》,见《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①慕真山人:《题<潇湘侍立图>》其二、其三,《申报》1880年10月27日。
    ②忏情人:《北里新联》,《申报》1875年1月2日。
    ③夏晓虹:《黄遵宪与早期<申报>关系追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郑子瑜、实藤惠秀:《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1968年版,第
    182-183页。
    ①《老残游记》,第52页。
    ②见光绪元年四月十五日《申报》刊载的“《儒林外史》出售”广告。
    ③见光绪七年二月十七日《申报》刊载的“重印《孺林外史》出售”广告。
    ④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8页。
    ②徐佩珂《<荡寇志>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20页。
    ①张俊、沈治钧:《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②高玉海:《明清小说续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91页。
    ①杜阶平:《书吴趼人》,《小说月报》第8卷第1号。
    ①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②《中国小说史略》,第249页。
    ③《晚清小说简史》,第3页。
    ①《晚清小说简史》,第1页。
    ②《晚清小说简史》,第3页。
    ③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38页。
    ①灵石:《读<黑奴吁天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31页。
    ①商务印书馆主人:《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8-69页。
    ②林纾:《贼史序》,《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53-354页。
    ①阿英:《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239页。
    ①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3年第7号。
    ②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①《钏影楼回忆录》,第388页。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第23页。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162页。威尔伯·施拉姆的新闻工具的“把关人”认为:“大众媒介是社会上的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中的一部分。在信息网络中到处设有把关人。”主要包括:记者、编辑、教员、作家等。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74年所写的《群体的生活渠道》中提出,“把关人”又可称为“守门人”。
    ②本章主要研究最初意义上的传播者——人,因为其他两章也涉及到组织传播者,为了避免叙述的重复,同时也考虑到各章内在的逻辑分工,而把组织传播的相关内容分散放在第一章“近代小说传播环境和流通渠道”和第四章“近代小说传播方式”之中来论述。
    ①转引自《话本小说概论》,第631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9页。
    ③转引自《话本小说概论》,第627页。
    ④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64页。
    ①王韬:《瀛壖杂志》卷五。
    ②阿英:《小说二谈·马如飞的<珍珠塔>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6页。
    ③参考《话本小说概论》,第632页。
    ④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34页。
    ①关徳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丛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34页。
    ②《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98页。
    ③《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144页。
    ④胡光年:《韩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察记》,《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⑤傅惜华:《子弟书考》,见《曲艺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第98页。
    ①郭广瑞:《永庆升平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59页。
    ②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208页。
    ③《小说二谈》,第77页。
    ④《小说二谈》,第192页。
    ⑤《话本小说概论》,第613页。
    ①孙毓修:《新说书·序例》(第一集),商务印书馆版1913年,第417页。
    ②《新说书·序例》(第一集),第417页。
    ①黄瀚:《白鱼亭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黄瀚,字小溪,号趣园野史,珊城人,为不得志之书生,曾以教馆为业。其所撰《白鱼亭》为才子佳人小说,写两个才女同嫁“黄小溪”,实为作者不得志时的白日梦之作。
    ②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92页。
    ③陈森:《品花宝鉴序》,见《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7页。
    ④梦庄居士:《双英记》,《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12-13页。
    ⑤竹秋氏:《绘芳录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221页。
    ①徐佩珂:《荡寇志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20页。
    ②珠湖渔隐:《云中雁全传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97页。
    ③《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52页。
    ④《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56页。
    ①文光主人:《施公案后传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612-1613页。
    ②无名氏:《续儿女英雄传序》,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93-1594页。
    ③《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41页。
    ①《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8页。
    ②《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38页。
    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②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③吴趼人:《李伯元传》,见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①孙玉声:《退醒庐笔记·李伯元》,上海图书馆1925年版。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②《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6页。
    ③《胡适学术文集》,第116页。
    ④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72页。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第357页。
    ①韩南:《新小说前的新小说——傅兰雅的小说竞赛》,《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②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初二日。
    ③见1896年3月《万国公报》。
    ④肖詹熙:《花柳深情传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3页。
    ②饮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0页。
    ③王一川:《“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①吴沃尧:《<月月小说>序》,《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87页。
    ②《钏影楼回忆录》,第123页。
    ③近代著名小说家的名、字、号、笔名参见本节末尾所附表6。
    ④该书主要辑录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期间重要报刊的作者笔名,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1年版。
    ①《钏影楼回忆录》,第191页。
    ②芮和师等编:《鸳鸯蝴蛛派文学资料》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5页。
    ③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36页。
    ①本表的制作综合参考了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郑方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及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
    ①《话本小说概论》,第616页。
    ②《话本小说概论》,第632页。
    ①《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8页。
    ①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
    ②《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247页。
    ③《钏影楼回忆录》,第400页。
    ①《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231页。
    ②《钏影楼回忆录》,第402页。笔者按:1908年10月30日《不如归》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标“哀情小说”,日本人德富健次郎所著,盐谷荣英译,林纾、魏易同译。
    ③《钏影楼回忆录》,第405页。
    ④《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133页。
    ⑤《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369页。
    ⑥《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313页。
    ⑦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三卷叙例》,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⑧《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第312页。近代最初译入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国内往往小说、传奇(戏剧)不分,故也错把他的戏剧多当作小说来绍介。莎士比亚其人则是以“名优”和“曲本小说家”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91-92页。
    ②徐枕亚:《<雪鸿泪史>例言》,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54页。
    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16页。
    ①《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230-231页。
    ①转引自《晚清小说简史》,第172页。
    ②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六前言,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35页。
    ③《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36页。
    ①《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4页。
    ②《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76页。
    ③宋原放:《近代出版大事记》,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70页。
    ①《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40页。
    ②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41页。
    ①《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卷十《圣治》三,《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83页。
    ②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43-544页。
    ③1896年1月20日,清廷查封北京强学会,《中外纪闻》、《强学报》均被迫停刊。3月4日,北京强学书局被改为官书局,派孙家鼐主管。1905年,《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白话报》先后被禁。1905年5月8日,清廷军机处查禁:《瓜分惨祸预言》、《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书刊。1906年,清廷颁布报章应守规则。1907年12月,清廷颁布大清报律。1915年7月10日,袁世凯政府制定公布“修正报纸条例”。1916年,内务部自民国二年十一月起至五年三月止,查禁中外报纸杂志印刷物共60种。以上所列事件均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79-617页。
    ①[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序》,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5页。
    ①《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19页。
    ②《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42页。
    ①趼:《<云南野乘>附白》,《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83页。
    ①《晚清小说目录》,第417页。
    ②《民国小说目录》(1912-1920),第784页。
    ③《晚清小说目录》,第418页。
    ①《民国小说目录》(1912-1920),第780-781页。
    ②《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109页。
    ③《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109页。
    ①《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85页。
    ②《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40-345页。
    ③报癖:《<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词》,《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5页。
    ①[加]米琳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①狄平子:《小说新语》,《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91-392页。
    ②狄平子:《小说新语》,《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92页。
    ③蔡元培:《追悼曾孟朴先生》,见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8页。
    ①[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见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①转引自《话本小说概论》,第631页。
    ①高鹗:《红楼梦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161页。
    ②逍遥子:《后红楼梦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175页。
    ③转引自《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540页。
    ④参考《话本小说概论》,第630页。
    ①《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40页。
    ②别士:《小说原理》,《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77-78页。
    ③狄葆贤:《小说丛话》,《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83页。
    ①老棣:《学堂宜推广以小说为教书》,《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12页。
    ②世:《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23页。
    ③摩西:《<小说林>发刊词》,《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53页。
    ④梁启超:《告小说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11页。
    ①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70页。
    ②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页。
    ③别士:《小说原理》,《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78页。
    ①公奴:《金陵卖书记》,见《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307页。
    ②觉我:《余之小说观》,《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35页。
    ③[美]斯坦利·费什著,文楚安译:《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高尚缙:《〈万国演义〉序》,《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03页。
    ②吕思勉:《小说丛话》,《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42页。
    ③姚鹏图:《论白话小说》,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51页。
    ④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①佚名:《读新小说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94-299页。
    ②东亚病夫:《<九十三年>评语》,《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18页。
    ③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见《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④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⑤瓶庵:《〈中华小说界〉发刊词》,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36页。
    ①公奴:《金陵卖书记》,见《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307-308页。
    ②佚名:《读新小说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00页。
    ③张行:《小说闲话》,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④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①《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第14页。
    ②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5页。
    ③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见《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3页。
    ①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8页。
    ②《钏影楼回忆录》,第171页。
    ①灵石:《读<黑奴吁天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31-132页。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第94页。
    ④郑伯奇:《清末的翻译小说》,见《两栖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版。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273页。
    ②周启明:《鲁迅与清末文坛》,见《中国翻译文学史稿》,第74页。
    ③周作人:《点滴·序》,见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载《翻译论集》,第192页。
    ④郭沫若:《我的童年》,见《林纾》,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⑤冰心:《小说集自序》,见《冰心小说集》,北新书店1932年版。
    ⑥丁玲:《我的创作生活》,见鲁迅等著《创作的经验》,上海天马书局1933年版。
    ⑦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页。
    ①《林纾的翻译》,第23-24页。
    ②欧阳山:《第一个批评家介绍给我的是一本<礼拜六>》,见《我与文学》,生活书店1934年版。
    ③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273页。
    ④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见《林纾的翻译》,第14-15页。
    ①林纾:《孝女耐儿传序》,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93页。
    ②林纾:《块肉余生述·前编序》,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48页。
    ③《晚清小说史》,第191页。
    ①《晚清小说史》,第193页。
    ②《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第82页。
    ③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8页。
    ④《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第273页。
    ⑤《<小说月报>特别广告》,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19页。
    ①狄平子《小说新语》,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91页。
    ②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73页。
    ①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开始升温,研究论文论著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笔者搜集了1980-2011年间的中国近代小说传播研究的论文论著制成索引,作为附录二附于论文正文之后,虽不能反映近代小说研究的全貌,但由此可以窥见其盛况。
    ②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①王继权、夏生元:《中国近代小说目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②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刘永文所编的《晚清小说目录》只收清末到1911年之间的报刊目录,1911年之后的内容放在即将出版的《民初小说目录》中。
    ④[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⑤有鉴于此,目前很有必要组织各方力量,在实地调查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上,编撰一部真正完整而可靠的《中国近代小说总目提要》,它应兼收创作与翻译,单行本与连载本,并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与精善的编撰体例。
    ①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1998年版。
    ②台湾王孝廉等主编:《晚清小说大系》全辑37册,台湾文雅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
    ③魏绍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书店1990-1995年版。
    ④《中国近代孤本小说精品大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⑤董文成等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⑥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⑦向燕南、匡长福主编:《鸳鸯蝴蝶派小说集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⑧薛正兴主编:《李伯元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⑨海风主编:《吴趼人全集》,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①冯自由:《<洪秀全演义>的作者黄世仲》,载《革命逸史》(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页。
    ②“海外回响”这部分的内容综合参考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一辑和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九章。
    ①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05页。
    《新小说》《小说林》《新新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时报》《小说月报》《月月小说》《小说丛报》《小说新报》《中华小说界》《中外小说林》《礼拜六》《申报》《时报》《益世报》《繁华报》《游戏报》《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白话报》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5].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中国近代孤本小说精品大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全5辑80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1996年版
    [8].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版
    [10].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11].裴效维、牛仰山《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2].黄霖、许建平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3].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8].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程华平《中国近代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25].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7].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
    [2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30].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1].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2].时萌《晚清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3].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4].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5].徐鹏绪、张俊才《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6].(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7].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39].《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0].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4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2].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43].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王继权、夏生元《中国近代小说目录》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5].(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46].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7].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8].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49].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0].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51].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2].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4].曹萌《中国古典名著传播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55].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7].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8].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9].尹韵公《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0].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1].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3].周林、李明山《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64].李明山《中国近代版权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67].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都门印书局1916年版
    [68].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9].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0].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71].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72].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3].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74].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5].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76].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77].(捷)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8].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9].朱联保编《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80].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1].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2].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时萌《曾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4].包礼祥《近代文学与传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美)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7].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9].王兆鹏、尚永亮主编《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90].於可训、陈国恩主编《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91].王继权、周榕芳编《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小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92].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3].孙宜君《文艺传播学》,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94].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95].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7].(法)罗贝尔·埃斯卡尔皮著,符锦勇译《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98].王守元、黄清源《海外学者评中国古典文学》,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99].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00].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书海出版社1993年版
    [101].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王兆鹏《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2].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3].王兆鹏《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4].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5].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6].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江丽娟《宋词的声音传播探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8].谭新红《宋词的误传与失传》,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
    [9].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0].陈大康《近代小说及其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11].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12].陈大康《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13].陈大康《近代小说面临转折的关键八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14].陈大康《打破平衡的初始环节——论申报馆在近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15].鲁志美、韩殿栋、刘永文《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
    [16].白贵《古代诗话“传诗”功能三题》,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17].白贵《中国古代诗话的“存诗”、“存人”功能——诗话传诗功能研究之一》,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3期
    [18].白贵《略论诗话传诗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9].白贵《论诗话传诗中的“梦中作”现象》,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0].白贵、李世前《翻新、累积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传播现象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1].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2].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3].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2002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24].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以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为中心》,2004年河南大学博士论文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